標籤存檔: 傳福音

每日旅程: 走出舒適區

20161004-770-425

作者:Roxanne Robbins

翻譯:陳琳

讀經:馬太福音28章16-20節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28章19節

商業雜誌《Fast Company》中的一篇文章表明,大多數人選擇花時間跟他們相似的人待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周圍的人認同我們,跟我們有同樣的想法,擁有相似的價值觀時,生活會變得容易很多。

“我們似乎總是想要待在舒適區里,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和跟我們相似的人待在一起,”文章的作者寫道。

作為耶穌的信徒,我們被呼召加入執行“大使命”的行列,它教導我們“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基於這些,上帝允諾“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章16-20節)。

許多人因為害怕被拒絕不敢去傳福音。確實,跟與我們信仰不同的人交流不是件容易事兒。

然而,雖然我們要在行為、習慣上和“這個世界”分別為聖(羅馬書12章1-2節),我們仍然有責任踏出自己的舒適區,把耶穌基督的好消息帶給那些不認識祂的人。

當我們只想跟基督徒或是跟我們有一樣價值觀的人溝通時,記得上帝的話“祂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提摩太前書2章4節)。

不要害怕,大膽地去傳福音吧!要記得經上的話“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路加福音15章7節)。傳福音會帶給我們喜樂,走出舒適區算不得什麼。

思考:這一周里你要做些什麼讓自己走出舒適區去傳福音呢?知道上帝無論何時(即便當你跟別人傳講祂時)都“一直與你同在” 是如何激勵你的?

春節搶救靈魂指南(下)——當我不知道該怎樣跟未信主的朋友提起耶穌的時候

How-I-share-My-Faith-with-Others

作者:Jesse Schmidt,加拿大

翻譯:Jaslyn See,新加坡

你是否會覺得實在不知道該怎樣跟未信主的朋友提起耶穌。也許你有這樣的顧慮:“他們會怎麼想?我未信主的朋友會有什麼反應?我的家人會對我說些什麼?”

我自己就時常與這些想法鬥爭。誠然,耶穌是我的一切。我經歷了祂改變生命的大能,也全心全意地愛祂,所以我想要聽從祂的旨意,讓別人也認識祂——但想到傳福音我還是會感到焦慮和害怕。

我們怎樣才能克服恐懼,並大膽地向世界傳揚耶穌帶來的希望呢?使徒行傳中的信徒為膽量而禱告的行為讓我備受鼓勵(使徒行傳4章29節)。在努力去與他人分享福音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禱告上帝加給我們更多膽量以及分享信仰的機會。 如果我們傳福音時會緊張,可以讓一個信主的朋友跟我們一起。因為耶穌當時差遣門徒也是“兩個兩個出去”(馬可福音6章7節)。

論及如何與他人分享福音,聖經告訴我們兩種方式:談談耶穌和活出福音。換句話說,我們不只要說,也要做!

1、談談耶穌

耶穌告訴人們天國的事和祂的身份。 在使徒行傳5章42節中我們看到門徒們也是這麼做的:“他們就每日在殿里,在家裡,不住地教訓人,傳耶穌是基督。”

現在,你可能在想:“可是,我並沒覺得上帝呼召我做傳教士。”你可以這麼說。然而,耶穌呼召我們每個人去分享基督的愛,無論我們身在哪裡(不管在異國,還是在家鄉)。它可以僅僅是和某個人討論永恆並問及他的看法,或者是邀請他們參加教會或基督教團體組織的一些活動。傳講耶穌並沒有固定的方式,主賜給我們創造力因此方式可以五花八門。

2、活像耶穌

所有跟隨耶穌的人都應該照主所行的去行(約翰一書2章6節)。 耶穌是怎麼做的呢? 祂花時間與社會的邊緣者相處,照料病人,餵飽窮人。所有這些行為都表明祂是多麼深切地關心周圍的人。我們也來效法主吧!我們可以花些時間與那些沒有多少朋友的人相處,在當地的收容所幫忙,或者主動為病人禱告。

我們的生活方式能有力地見證基督和祂帶來的希望是多麼真實。使徒行傳中信徒的生活非常特別 ——他們分享他們所有的一切,所有東西都是公用的(使徒行傳4章32節)。這可能讓周圍的人疑惑並問他們為何會選擇這樣生活。這些行為(Acts,同使徒行傳,雙關語)確實是好的,但不要只是關注行為本身,而要借這個機會解釋我們為什麼這樣做,讓人們知道全是源於耶穌(羅馬書10章14-16節)。畢竟,當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書3章15節)。

我仍然在努力練習以上這些傳福音的方法。雖然這條路並不容易走,人們有時還會惡語相向,但我仍會堅持下去,因為我深知我在基督里擁有怎樣的盼望和喜樂……這讓我實在無法不與人分享!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基督信仰101)

春節搶救靈魂指南(中)——原來這些陌生人不是我的敵人

people-on-the-bus-1

作者:奇奇,中國

這天,我像往常一樣坐在公交車上,要去市中心參加教會的小組聚會。六點鐘了,外面的天色暗下來了。由於是周五晚上,車上的人很多,我照常戴着耳機,聽着手機里的敬拜讚美歌曲,不太耐煩地等着,希望可以趕緊到達我要下車的那一站。

我很不喜歡冬天擠在不透氣的公交車上,更別提還得忍受四十分鐘了(因為家離市中心比較遠)。當中最讓我受不了的是被陌生人擠來擠去,也會因此被冒犯到,所以我在車上總是特別警惕。然而當我抬頭看到周圍這些陌生人的時候,忽然有了一種不同的感受。他們穿着不同的衣服,有着不同的經歷,要去往不同的地方。有一個女孩兒疲憊地靠在座椅上面休息;一個大叔在打電話;有好些人在看手機……。我感到我的心裡有什麼被刺痛了,我忽然意識到他們都是一個個失散的靈魂,而不單單是我看到的表面而已。所有這些人的靈魂都是永恆的,只是最終的去處不同——若是他們不認識上帝,就會去往深淵。我好像忽然清醒了一樣,原來這些陌生人不是我的敵人(當我因為被推擠,被冒犯時會這麼想),而魔鬼才是。

這是一場關於靈魂的戰爭。我們作為基督徒要為搶奪這些靈魂而征戰!我想起了我們牧師之前問過的一個問題:我們做了什麼會下地獄?答案是:什麼都不做!是的,我們作為亞當的後代,因為罪性,自然的結局就是地獄。但是感謝天父,因着愛我們,派祂的兒子耶穌為我們死了,付上了罪的代價,我們唯有通過耶穌基督這個唯一的道路才能夠改寫這個結局。問題是有人告訴過他們耶穌么?這些公交車上的陌生人,他們的朋友或者親人之中有沒有一個是基督徒並且給他們講過福音呢?若是沒有的話,我是不是有責任做一些什麼呢?

可是我能怎麼做呢?我想,我至少可以為他們禱告!於是,就在那個時候,我為著那一整輛公交車上的靈魂禱告。我禱告祈求上帝憐憫這些迷失了的羊,親自來打開他們的心門,改變他們剛硬的心讓他們迴轉回到天父那裡;禱告聖靈在他們的生命裡面做工,感動他們認識的基督徒能開口向他們傳講耶穌;禱告上帝帶領他們可以認識更多的基督徒,感受到更多來自基督的愛。

846060-8ff08f20-a58b-11e3-99b2-79b816649b85

因此,那天40分鐘的路程不再讓我覺得難熬,反而讓我再一次感受到內心被愛充滿了。我滿腦子中想的也不再是我自己的事,而是關乎天國的。

我非常感謝聖靈在那一天的提醒,讓我意識到世界的真相是什麼,也讓我更加有緊迫感去為這些靈魂戰鬥!我們活着不單單是為了自己,不要只盯着自己的問題,在自己的漩渦里掙扎。世界上的忙碌和紛擾都是仇敵給我們量身定製的陷阱。所以,作為基督徒的我們需要明白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那就是我們是為了大使命而活着的——去使萬民做主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19節)因為若不去傳福音,這些靈魂的結局終將是走向滅亡。試想一想,若是不認識主,我們身邊的親人和朋友也是這樣的結局。我忽然想到了我的好朋友S和Y都還沒有得救,雖然我的父母已經蒙恩信主但是其他的親戚們都還不認識耶穌,而我平時卻很少想到這些,禱告也並不迫切。想到這裡,我也對他們深深感到虧欠。聖靈藉著這次的思考責備了我。讓我得以反思,我每天都把時間用在哪裡了呢? 是用在關乎永恆的事情上面了么?

於是我決定從這一刻起就要做出改變!我要開始為我未信主的朋友和家人提名禱告。我也決定這個春節不再只是吃吃喝喝,而是在跟他們聚會的時候,用我愛的行動讓他們看到不同,並且在合適的時間跟他們述說耶穌是如何改變了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基督信仰101)

春節搶救靈魂指南(上)——你傳福音不積極,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

WechatIMG1

作者:勇者,馬來西亞

記得曾經看過美國Lifeway Research在2014年的研究指出,有85%的美國青少年基督徒知道聖經教導他們要去傳福音,但是只有大約25%的人會這麼做。然而不只是美國,很多地方的基督徒大部分也是如此。為什麼呢?

馬太福音28章18-20節清楚說到主耶穌的心意是要我們使萬民做祂的門徒,並且教導他們主耶穌的道。而這節經文也稱大使命,是我們身為基督徒需要傳福音最根本的原因——因為我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耶穌基督,如是說。但是,知道這個大使命和實踐大使命卻是兩回事。因此,根據我個人的經驗,總結出了幾個可能的原因。

1.不懂要說什麼,而不敢說

大部分基督徒對福音都有「頭腦上的知識」,卻缺乏實際行動的方針。我記得在大學的校園團契裡面,我經常會碰到別人說:「我知道什麼是福音,但是我不知道要怎麼樣把它完整地表達出來。」因為不懂,所以也不敢說。由於不懂得要如何在短時間內把福音濃縮表達出來,或者擔心對方問的問題自己不會回答,所以很多時候當傳福音的機會來到時,就可能會有所退縮。

另外一個情況是因為害怕被別人拒絕。在我所參與的校園團契,他們的同工就曾和我提起,一些新加入的會友會因為害怕被他們周圍的朋友說三道四而選擇不要出去傳福音。

但是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實踐祂的大使命。「務要傳道;無論時機是否適合,都要常作準備」(提摩太後書4章2節)。這節經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提醒,就是「常做準備」。 我們需常常省察自己和上帝之間的關係,以及敏感地意識和把握每次上帝賜予我們傳福音的機會。正如詩篇119篇11節所提說,「我把你的話語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因此我們需要經常查考上帝的話語,好好地認識那位拯救我們的上帝,也不斷地提醒自己上帝對世人的心意,是要我們去以祂賜給我們的智慧尋找失喪的人,告訴他們因著耶穌基督,我們能夠和祂和好。同時,羅馬書1章16節也提醒我們傳福音這個大使命應該超越個人的感受,將上帝的心意放在第一位。

2.家人反對

我記得前陣子有一群想要參與短宣的主內姐妹就這個課題向團契的一位同工求助,看看他的想法是什麼。的確,對於有些家人還未信主的基督徒來說,上帝的心意,家人的感受和自己意願也是可能會導致基督徒掙扎的原因之一。但我們卻可以將這難題交託給上帝,禱告尋求祂的引導。

我還未信主的家人曾經也對我傳福音的行為有意見。但我後來發現,當我多番解釋、並且堅持繼續傳福音后,他們開始明白傳福音的意義和基督教信仰之間的聯繫,現在的他們雖然還是頗有微詞,但他們卻會諒解我傳福音的原因。感謝上帝之餘,我在這裡學到的是:就算家人反對,我們還是有義務要讓他們明白基督徒傳福音的使命是上帝賦予的。

3.你信你的,我信我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有些基督徒會認為每個人的信仰是個人的,儘管基督教的核心信仰內容和其他宗教哲學概念有著根本的差別,我們基督徒沒有權力,也沒有義務去改變別人所相信的東西。因為不想,所以不傳。甚至有些還會認為傳不傳都一樣,反正上帝都已經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得救。

我認識的一些基督徒因為對上帝的主權和我們傳福音的責任之間的關係有着不準確的認識,就認為傳福音不是我們的責任。而我也曾經在懶惰的時候,想過這個借口:反正上帝都知道誰得救嘛!幹嘛還那麼努力地傳福音呢?但是上帝願意讓我們成為那位「傳福音,報喜信」的人,把祂的道向世人傳講清楚;耶穌說,要去使萬民做祂的門徒的,是「我們」。雖然聽到福音的人會否因此得救,是上帝的主權(羅馬書10章13-18節)。但如果我們不讓他們聽到上帝的福音,他們又怎麼能夠有機會認識主呢?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This change is everything by Shane Sebastian),了解到無論我們沒興趣傳福音的原因是什麼,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和上帝的關係出了問題。我也是如此,我也曾失去過傳福音的熱忱。當我和搭檔到校園裡傳福音之前,我需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斷地提醒自己什麼是福音、成功的見證等等。不然我那天傳福音會很心不在焉,對失喪的人缺乏熱忱。不止如此,當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不好的時候,例如沒有親近祂,我發現我所傳講的好消息是缺乏說服力的。這裡不是說福音本身失去了效力,而是我會覺得我只是在推銷一個東西給他們而已。換句話說,當我和上帝的關係不密切時,我可以很輕易地墮入一個陷阱——即我不相信上帝可以藉著我所傳講的好消息來救贖對方。

有一天,我還在繼續例行公事般地傳福音。然而當我發現到我傳福音的對象還沒有聽過誰是耶穌時,我愣了一會兒,心想:「誒?這種西方國家(紐西蘭)的大學不是應該每個人對耶穌都有基本的認識嗎?」細問之下,才明白他指的是沒有在學校學到耶穌這個人物,因為他沒有報名宗教類的科目。儘管他最後並沒有接受福音,這件事仍非常深刻地提醒了我。上帝讓我看到祂的愛子耶穌基督所囑咐的大使命是何等的真實,我周圍還有很多人根本沒有聽過福音。於是,基督的愛讓我更加堅定自己要忠實地傳講祂的福音給更多的人。

因此,但願我們能夠在新的一年裡重新立志認識上帝的話語,重新被祂的話語激勵,與祂建立穩固且美好的關係,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可福音16章15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基督信仰101)

發動態時,我們(基督徒)或許應該注意這一點

What-Would-Jesus-Post

作者:Blake Andrew Wisz,美國

翻譯:悅,中國

大多數80后(包括我在內)都在社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Tumblr和Instagram)上分享日常生活,並以此來展示自己和表達觀點。

不論是「喜歡」某個樂隊,作者或組織,還是「分享」某個新聞,都表達了我們的信仰和想法,也加深了我們給他人的印象。Instagram似乎成了一種電子日記,用來記錄我們的生活和思想。因為我們發圖片時常常加上文字描述,或是一段話,或是某種想法,亦或是某個質疑。

作為基督徒,在網上發布的內容會影響到別人對基督信仰和上帝的看法。社交媒體是向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的人傳福音的絕佳工具。我們可以通過一篇博文,某個藝術品或一首歌來分享上帝是如何教導和幫助我們的。說不定這就是某個人刷動態時最需要看到的信息。

雖然福音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現在分享它的方式不同於耶穌那個時代了。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分享福音,尤其是我們這些使用社交媒體的年輕人。畢竟,我們的大使命是「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可福音16章15節)。

然而,我看到在很多社交媒體上都是信徒和非信徒之間關於上帝是否存在的激烈辯論。這通常發生在我們覺得需要為信仰辯護時。當受到質疑時,我們會覺得不爽並最終反擊回去。

這個時候,我們常常只關注在各自的不同觀點和反對意見上。我們不但沒有用網絡去傳達愛,還會犯錯說出一個謙卑的基督徒不應該說的傷人言語。

言語是武器。我們可以只用一句話就把一個人從興高采烈打擊到鬱鬱寡歡。

別誤會,我知道福音會讓一些人感到被冒犯,而且福音的真理是絕對的。但我更支持用愛心說誠實話。我們基督徒需要努力去操練如何準確有愛地傳遞真理並要避免爭論。

也許用這個經典的問題來問自己會有幫助,「耶穌會怎麼做?」再深入一些:「耶穌會在動態上發些什麼?」難道耶穌不用話語醫治人反而是傷害人嗎?祂不是帶來生命反而是死亡嗎?

讓我們說出來的話充滿愛和恩典,讓他人不再將我們視為「敵人」,而是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被我們堅守的信仰所吸引。讓我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活出上帝的愛吧!社交媒體也不例外。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基督信仰101)

為了幫助窮人,他拋棄了富足的生活——採訪非盈利組織RADION創始人黃清水

to-reach-the-poor-he-became-poor

作者:Alvin Chia, 新加坡

翻譯:夏天,台灣

家裡的寵物狗死了,是把它埋了,還是吃掉?

2008年,在泰國北方裴省與當地少數民族Hmong一起生活時,現年35歲的新加坡人黃清水就遇到了這樣一個難題。

清水收養的寵物狗有一天在路上被卡車無情地碾死了,當地村民們則在旁邊看着,如果沒有人認領,他們就等着把狗吃掉。

清水此前在新加坡政府工作,但為了改善Hmong族人的生活條件,他在2007年創辦了國際性非營利機構RADION,希望將基督信仰化為誠摯丶實際的行動。該機構旨在幫助邊緣化的弱勢群體。他們服務的項目包括收容窮人、幫助容易受到犯罪傷害及染上毒品的兒童和青少年,並保護遭到家庭暴力的女性受害者。

清水是在事業一帆風順時突然感到空虛而開始着手公益的。他說:「我常在想,生活難道僅僅是追求和擁有一份人人羨慕的工作,開名車,品美酒嗎?當生命走到盡頭時,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站在創造主的面前,我該如何向祂交代?說我追求了一輩子世界的光鮮嗎?」

於是在26歲時,他辭掉工作,成為一名志願者,到Hmong族村落的難民營服務了一年。一年後他回到新加坡,開始進一步研究Hmong族。他說:「當我了解得越深入,我就越難受。這個族群有那麼多的需要,那麼多的社會問題,還有許多未曾被觸及到的社區,然而向他們伸出的援手卻這麼少!」

儘管有這樣的認知,清水還是經歷了一番掙扎后才下定決心要全職且長期投身服事Hmong族人。他說:「我在維持原有的工作還是到深山生活這兩個選擇中痛苦掙扎着。」

在教會連續聽到兩堂哈該書的講道后,清水被說服了。清水說:「整卷哈該書都在問同一個問題:當人們看見了需要,他們怎麼還能夠繼續不痛不癢地維持自己舒適無憂的生活?」哈該書第1章第8節特別令他感動。這節經文提到,上帝對那些只顧建造自己房屋的百姓說,去建造上帝的家吧!清水當時對上帝說,如果他下星期再聽到同樣的經文,他就把這句話當成是上帝呼招他去服事Hmong族人的印證。

接下來的那個星期,同一位牧師走到講台前,翻開她的聖經,再一次朗讀了哈該書1章8節……那一刻,清水紅了眼框,內心激動不已。就在同一個星期,他收拾行囊,取消了預訂的一輛跑車,飛往泰國。他分享道:「我曾經和我的基督徒朋友開玩笑,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呼召時,兩行眼淚瞬間從我的臉頰上滑落——『心痛』的眼淚。」

「新加坡有太多讓我放不下的——豪車、名酒和高薪職業。放下這一切實在是與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價值觀背道而馳。

但是清水曾在16歲向上帝許下誓言,說無論付上什麼樣的代價,他都要跟隨上帝。就是這個誓言讓清水沒有退縮。清水在信奉道教的家庭中長大,1996年他就讀國中三年級時成為基督徒。他的父母親和姐姐也在一年多后信主。

和朋友一同創立RADION的初期是非常困難的。 RADION剛開始運作的第一年,清水過着勉強糊口的日子,並且自掏腰包支援大部分的扶貧項目。在頭兩年他就花掉了5萬多新幣。清水說:「一開始我們不知道會在那裡待多久。但是,當我們意識到長期留在那裡是唯一能真正幫助Hmong族人的方式時,我們決定繼續做下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各種各樣的困難開始出現」。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事工,現在清水每年回新加坡四次,與人分享。

除了財務上的挑戰之外,還有情感方面的。例如他心愛的寵物狗Kaew死了這件事。清水說:「最痛苦的不是失去它,而是之後要面對的。」

「如果當時我把狗埋了,村民會覺得被冒犯,因為這樣就浪費了一頓好肉。不過我實在無法忍受看着鄰居吃掉我的寵物,所以我不得已,最後決定自己吃掉……這件事絕對是我這輩子做過的最艱難的決定。」

儘管有難處,清水也看見了上帝如何使用這個機構來供應窮人身心靈方面的需要。例如,2007年,他的團隊在入冬之前發放了1600個毯子給Hmong難民,其中包含大量來自老撾的難民。這群老撾難民曾經在越南戰爭中支援美方,也在老撾內戰中抵制共產主義,因而如今在泰國尋求庇護。

清水後來才得知,這群難民當中的基督徒領袖一直在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供應老人和孩子們毯子。清水說:「他們哭着告訴我之前如何向上帝呼求,希望上帝垂聽他們的禱告。他們跟上帝說如果祂是真實的上帝,就請上帝憐憫他們,感動守衛營地的泰國士兵提供一些毛毯給他們。因此,當看到上千張毯子送進難民營時,他們知道上帝親自回應了他們的禱告,上帝毫無疑問是真實存在的。」

自2007年以來,清水的機構也有機會在工作中分享福音。他們第一次即興分享福音是在一個擁擠的小屋裡,分享的信息是上帝如何不離棄祂的子民。村民們聽到這個信息后雙眼都濕潤了。他們竟然沒有衝到外面搶領救濟物品,而是待在那裡專心聆聽。在那一天,一共有60個人信主。

接觸更多的人,讓更多人聽見福音的志向使得RADION和清水繼續前行。清水說:「我們和其他基督徒事工擁有同樣的盼望,就是帶領更多的生命歸向基督!」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基督信仰101)

明明白白講福音

Do-You-Know-and-Tell-the-Gospel--1024x613

作者:Benedict Tan,馬來西亞;翻譯:梁士煥,中國

如果我說很多基督徒,包括我自己,都缺乏傳福音的熱情,應該不算太過憤世嫉俗吧。我發現我可以和朋友們聊任何話題,單單耶穌基督的福音除外。那麼多人之所以在傳福音方面有掙扎,我想無外乎兩個主要原因:1)對傳福音這件事不在乎; 2)在乎,卻覺得棘手。

最近,我無意中發現了約翰·查普曼(John Chapman)——一位澳大利亞佈道家和傳教士——寫的《明明白白講福音》(Know and Tell the Gospel,中文書名為雅米事工暫譯)一書。這是一本關於傳福音的入門書籍,全書分為兩個部分:1)了解我們為什麼需要分享福音; 2)知道該如何傳福音。書中就探討了上述問題。作者首先闡述了什麼是福音,然後再說明為什麼傳福音是每個基督徒的職責和特權。最後,他又為基督徒如何開啟福音的對話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

整本書的思路很容易讓人理解,但是神學內容也有一定的強度。由於作者本人也一直積极參与福音事工,因此他從自身經歷出發,並結合了自己作為牧者的敏感度來寫作。作者認為所有基督徒在傳福音時都會有掙扎。同時,他也溫柔又有力地反駁了一些反對傳福音的異議,並從聖經的角度說明基督徒為什麼需要傳福音。由於有自身和他人的親身經歷為例子,本書的語氣顯得格外真誠。

同時,作者也不怕承認自己的失敗和掙扎。例如,他分享了自己的兩個恐懼:與人談話時不知道該如何開啟上帝這個話題,也擔心在傳福音的過程當中說了什麼不該說的,或漏說什麼該說的。有時,聽了太多“成功”的歸信故事後,看到自己在傳福音方面力量軟弱又無果效,我會很沮喪,有時甚至感到內疚和慚愧,都不想繼續分享福音了。因此,這本書給予了我很大的鼓勵:它提醒我,上帝自己會負責一個人是否信主,而我們的工作只是真實而有愛心地將上帝賜救恩這一好消息告訴他人。

本書的另外一大特徵就是涉及面比較廣。作者在書中涵蓋了多方面的內容,包括關於揀選的教義、地方教會各會眾在傳福音方面的角色及個人福音事工的重要性。他還用大量的筆觸強調了個人靈命成長及基督徒團契藉着禱告和閱讀聖經來彼此支持和鼓勵的重要性。正因如此,這本書非常適合與朋友或小組一起閱讀,好叫我們通過分享彼此的經歷,無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彼此建造。

從這本書中了解到福音的方方面面對我來說可能是最大的收穫了。這些信息讓我重新認識了人的悖逆和上帝的恩典、憐憫與愛;上帝的主權;上帝對我們——祂從罪和死亡中救贖出來的子民——的計劃以及祂在世上的使命。這讓我開始重新檢視和評估我在福音事工方面的努力,並鞭策我可以更加勇敢地與朋友們分享耶穌。

儘管如此,我知道,在傳福音方面我還會遇到掙扎。當我沒有收割到任何“莊稼”時,我會沮喪;當我面對滿滿的日程安排時,也有可能會遺忘讀過的內容,或者將傳福音這件事情“擱置一邊”。因此,我會找人來監督我。但更重要的是,我在操練將福音與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我需要看到各各他的榮耀,並藉着上帝的恩典,直到有一天,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哥林多前書2章2節)

如果你也想被福音的美麗征服,推薦你閱讀這本書。希望它能幫助你對自己的福音知識以及對福音的理解更自信,在分享福音時也分享得更加堅定有確信。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用美食傳遞愛——今天,你Hygge了嗎?

Hygge-Picnic_04作者:Wendy W,新加坡;翻譯:Jaslyn See,新加坡

試想一下,寧靜的湖邊,夕陽在天空中投射出橙色和粉色的溫暖色調;你盤腿而坐,面前野餐布上擺滿各色私家美食——新鮮出爐的麵包配自製黃油、真正來自自家田園的田園沙拉,以及入口即化的紅酒燉牛肉;深入的談話和笑聲在席間流動;而隨着天色漸暗,搖曳的燭光也照亮身旁的面孔與笑容。

對了,和你共進晚餐的都是你之前素不相識的人哦。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Hygge野餐,歡迎入席!

Hygge-Picnic_04-1

Hygge-Picnic_05

Hygge是什麼?

Hygge(發音為hue-ga)一詞源於丹麥,大概意思是“愜意”。但是,Hygge這個概念也包涵任何可以喚起舒適感和熟悉感的東西——從與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時光到手捧熱巧賴在床上。Hygge野餐活動的三名策劃人之一Pamelia(以下簡稱Pam)解釋道:“Hygge就是你在家中與朋友共享美食時的那種感覺。這也是我們想讓大家在Hygge野餐感受到的。”

Pam,Rachal和Wex三人第一次對Hygge精神有所了解是一次在澳大利亞的旅行期間。那時他們剛從同一所大學畢業。三人偶然發現一個印度奶茶小攤,在那裡,人們可以坐在地毯上休憩,一邊啜飲着熱茶,一邊與旁邊的人閑聊。

這家印度奶茶小攤的創意讓Pam和Wex有了舉辦野餐晚宴,並用Hygge來命名的想法。他們想在新加坡重現Hygge精神。“我們最早創辦Hygge野餐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意識到,現在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疏遠,而每個人其實又都渴望熟識感。”Pam說:“現在,想要找到一個可以傾訴的人很難。Hygge野餐想要做的就是為大家提供這樣一個空間,讓大家可以在這裡找到熟識感,可以彼此傾訴。”

Hygge-Picnic_03

第一次Hygge野餐成形於2014年7月。起初,這只是一個為美食愛好者或喜愛交友的人開辦的社交活動,參與者中有一部分是三位策劃人自己的朋友。從那以後,野餐活動逐漸演變成一個宣傳社會公益事業,並可以讓來賓有所獲益的平台。 “我們很努力地嘗試把Hygge做得與其他一般的社交活動不一樣。我們不想讓它只是成為一個供大家玩樂的地方,也不想大家來了這裡只是覺得感覺不錯,然後什麼也帶不走。”Pam說。

一個典型的Hygge晚餐通常有12到16人參加。主持人介紹完當天的主題后是一輪自我介紹與閑聊,然後大家就會像在家用餐一樣傳遞食物——所有的食物都分別裝在共用的大碗里,大碗傳遞到誰手裡,誰就夾一些到自己盤子里。 “因為來的人見到新朋友都會有的點尷尬,所以我們發現,請大家彼此傳遞食物真的有助於打破僵局。”Pam說。

這些晚餐大多都是事先準備好的。身為餐廳主廚的Pam和園藝師兼植物學家的Wex親自準備這些食物。偶爾,Wex在自己的菜園裡栽種的青菜,如九層塔和芝麻菜(火箭菜),也會出現在菜肴中。後來,他們拉攏了環境教育工作者Rachel,請她幫忙為每一位來賓設計、撰寫專門的卡片。

Hygge-Picnic_01

Hygge-Pincic_06

到目前為止,Hygge野餐已經為許多社會公益事業贏得了關注與支持,比如為有需要的獨居老人提供幫助、為尼泊爾4月份發生的7.8級地震災民提供支援等等。

最近一次在9月舉行的Hygge野餐上,三位組織者為大家分享了他們所關注的“食品可持續性”話題。他們精心策劃每道菜,讓整個晚餐本身就能體現主題。在三小時的晚餐時間裡,大家討論了與有道德地進行食品採購和有道德地進行食品消費相關的話題。臨近晚飯結束時,主持人給每一位嘉賓發放了一份九層塔種子讓他們種植,並給每人頒發了一份“變革宣言”,讓大家可以在上面簽字承諾,從此過可持續發展的生活。

先建立社群,再分享信仰

在每次野餐前,Pam都會給來賓發送電子郵件,向他們介紹Hygge。Pam說:“我們會解釋說,我們舉辦這個野餐,是想分享上帝對我們的恩典。我們不會積極地去‘推銷’我們的信仰。我們只會說我們是基督徒,別無其他”。

然而,去年聖誕節的時候,三位策劃人想更加公開自己的信仰。他們為每一位來賓準備了一個大禮包,其中就放有由Rachel親自設計加手繪的卡片,上面談到了聖誕節的方方面面。Pam說:“那是我們第一次願意公開說,‘如果你對基督信仰有任何疑問,可以隨時和我們聯繫’”。

雖然三位活動策劃人後來並沒有跟進這些來賓,也沒有聽說其中任何人信主,但他們表示,通過這些野餐,他們已與很多人進行了真誠的溝通。“如果不能再次見到他們併當面詢問,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當中是否有人信主。”Rachel說: “但我們希望自己有鼓勵到他們,讓他們在與身邊的人互動時,可以更加真誠,更加有愛。”

Hygge-Picnic_02

為什麼做“Hygge”野餐

對Rachel來說,激勵她這樣做的原因是想要“讓自己能夠祝福他人”,並被上帝使用來感動他人的生命。 “我們真的不知道大家為什麼會來參加Hygge,也不知道他們當時有着怎樣的人生經歷。”她說:“我們在基督里有盼望,那他們的盼望是什麼呢?我們所有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在尋找某種相似的盼望,這一點挺震撼人心的。尚未認識基督的人也正在尋找着什麼。我們可以做得最多的就是禱告上帝可以使用我們來為他們的生命帶來祝福。如果這樣改變了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或在某種程度上打開了他們的思維或心扉,那就是我們最大的期望了。”

對於Wex來說,讓他堅持做Hygge野餐的動力來自於他發現不僅僅只有基督徒在“行善”,非基督徒亦如此,並且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間有很多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有時候,身為基督徒,我們可能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也常與信仰之外的人分彼此。”Wex說: “但Hygge已經屢次向我們證明,作為共同的受造生命,我們對人類社會都懷有最美好的期盼。 ”

他說:“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跟人大談特談基督信仰的單向獨白,而是需要大家走到一起,一同想辦法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由此帶來雙方的轉變。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的認識也都得到拓展。”

但對於Pam,之所以做Hygge,是出於一個更加個人的原因。她講述了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女士在街頭表演,人們卻視而不見地走過。儘管Pam有停下來給那位女士一些錢,但那一刻,她覺得那位女士需要的不是錢,而是“有人和她說說話”。

“錢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多東西,但關係卻是買不到,也乞求不了的,所以社群才彌足珍貴。我當初想做Hygge就是出於這樣一個個人的想法——為大家提供這樣一個空間,讓大家可以在其中建立個人的、熟識的關係。這可能是他們在其他地方無法找到的。”

作為基督徒,三位策劃人也很注重聆聽他人,並通過一次次的談話或一次次的接觸來建立社群感。 “每一次的Hygge都強調多聆聽他人,而不是只顧自己訴說。這是大家覺得比較罕見的——很多人很驚訝居然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想法。”Pam說。

“接觸到各色各樣的人之後,我們變得更加謙卑。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那些通常不是很能適應教會文化的人。但他們人都很好,與我們也有完全一樣的人生目標——推進公眾利益,用自己的才能和天賦去祝福他人。對於我們這些基督徒來說,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這激勵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所擁有的資源,並思考如何好好利用它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不要這樣傳福音

Sharing-the-Gospel--How-not-to-do-it!

作者:詹姆斯•班楊,英國;翻譯:顧靜,北京;編輯:雅米編輯團隊

傳福音有時是件很微妙的事情传福音有时是件很微妙的事情。基督信仰本身富有感染力。但如今人與人之間溝通便捷,又有上百種信仰供大家選擇,當我們向家人、朋友、同事、牙醫,甚至是同事、隊友、對手、出租車司機或其他人傳福音時,總是沒過多久,不知道為什麼,就哪兒不對勁了。究其原因,恐怕是因為我們在跟有不同信仰及世界觀的朋友交流時,犯了以下比較經典的錯誤:

1、只顧自己說,不聽對方講我們以為不信主的人在信仰上不會有什麼見地,所以我們應該主導整個對話,好給我們的聽眾帶來啟發。畢竟,認識耶穌是他們的需要,不是嗎?。如果我們只是坐着聽他們講,讓人家怎麼認識耶穌? 如果他們要改變話題聊點別的,我們或許還應該打斷他們。

2、無論代價如何,一定要贏得爭論我們以為每次和別人討論信仰時,福音真理就受到了挑戰。這是基督信仰和其他信仰之間的對決,因此絕不能讓耶穌失望!於是我們使出渾身解數,講道理、說邏輯、論智慧,實在不行再咆哮幾句(如果有用的話),不在爭論中擊敗對方不罷休。最好到Facebook或其他社交平台上去一爭高低,因為這樣我們想寫多少就寫多少,也不用面對讀者,更不用明白原來他們也是和我們同樣性情的人。

3、只在理論上空談福音我們以為既然聊的是信仰,就沒必要討論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也不用分享耶穌目前在帶領我們學習什麼功課。因為他們聽了要麼會覺得奇怪,要麼會發現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原來也不總是那麼完美——這樣不僅令人尷尬,還可能導致我們無法贏得爭論(參見上一條),所以不聊也罷。

4、避開耶穌或者聖經不談我們以為既然對方的世界觀跟我們不同,又不相信耶穌,那就沒有必要跟他們講耶穌。尤其是耶穌說過的一些話都很古怪,比如一些關於天使的、暴力的,還有地獄的描述。如果告訴對方這些,顯得我們也很奇怪。就說一些“尋找自己”、“不追求完美”之類的大家都能聯繫得上的話不就好了。

5、想一次談話就把整個福音講完我們以為對方如果要成為基督徒,我們就是他們最後的盼望啦。所以即使對方當時不是很感興趣,我們也得把福音講全。如果有必要,就追着他們跑出去,一路上跟着他們,直到把我們要說的說完為止。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也已經看出,這樣傳福音,實在是令人崩潰。但這卻是我們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而其中最大的錯誤就是我們忽略了對方也是按照上帝形象所創造的寶貴生命,是需要我們尊重的。所以我們到最後唯一傳達給別人的信息就是基督徒不懂得傾聽、不關心別人、固執己見;其中最糟糕的一點恐怕就是“基督徒認為有其他不同世界觀的人都很愚蠢,不值得交往。”

與此恰恰相反的是,我們在福音書中看到,耶穌從來不會用同一種方式和兩個不同的人對話。這是不是因為祂明白,每個人的世界觀都是獨特的並值得尊重的呢?或許這也告訴我們傳福音不是把信息打包下載給別人,而是要尊重他們、關注他們的全人和情感、並適時地激發他們去思考。想一想,要是基督徒反以上所提到的方式而行,會是怎樣的效果。如果基督徒都是這樣的:

1、能夠自信地提出問題,謙卑地傾聽對方,並明白別人有很多值得學習和肯定的地方。

2、將他人看為寶貴,願意儘力去贏得這個人,而不是贏得爭論,明白他人也有真實的價值和尊嚴。

3、能夠分享耶穌對自己現在生活的影響,明白信仰和實踐一致的重要性。同時,承認自己也需要耶穌的幫助來克服自身的軟弱。

4、抓住每個機會分享自己所愛的耶穌在歷史上真實的生平、釘死十架和復活;明白唯有耶穌本身才是自己信仰的創始成終者,是福音背後的力量。

5、不拚命地把整個福音往每個對話里塞,而是明白一個真理——聖靈會借用各種機會來使人親近祂,這樣自己也能得釋放。

當然這些都需要一點耐心來操練。這既不像照菜譜做飯那般容易,也不像記住某個套路就行那麼簡單。

但這樣子傳福音不是更令人興奮嗎?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版)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上帝的眼光)

不要單以基督徒為友

作者:戴菱一,上海

Don't-Just-Have-Godly-Friends (1)

在我學生生涯的每一個階段,我都有很多朋友。他們一直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可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不是基督徒。在我進入大學接觸信仰並信主以後,我開始認識主內的弟兄姐妹並和他們成為朋友。這個時候,我發現上帝的價值觀和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有著很大的差異。從前心有靈犀、充滿默契的朋友,因為信仰的差異而開始出現分歧。

起初我也很困惑,不知道該如何維繫曾經的友情。後來,我查考聖經,看到馬太福音第5章,明白上帝希望我們做這個世界的『鹽和光』: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檯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章13-16節)

我想,上帝把我們放在這個世界中,一定不是要我們跟這個世界隔絕;相反地,我們只有走入這個世界,很好地與這個世界上的人相處,才能夠彰顯上帝的榮耀。

於是,我開始嘗試跟我的非基督徒朋友分享我的信仰,學習為他們禱告,並適時地邀請他們去參加教會的日常聚會和聖誕節的活動。漸漸地,我的朋友們也更多地了解基督教信仰。雖然我們還是可能會對某些問題持不同的看法,但我們也都學會了尊重彼此的想法、共同成長。同時,在相處的過程中,非基督徒朋友給予了我很多關愛和溫暖,也讓我對很多問題有了更全面的看法。他們讓我知道,所有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如果我們願意謙卑地向別人學習,或許會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收穫。

最近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告訴我,她也信主了,並打算今年受洗。我非常為她開心。現在我們也開始用上帝的話語相互鼓勵。我深深感到上帝是如此的美好和奇妙。願上帝帶領我們,做祂在這個世界上的使者,吸引更多的人來歸向祂!

「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9章19-23節)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