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基督徒

廖啟智離世:上帝的劇本不同尋常

作者:上帝的小鳥

*文章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修改

 

在廖啟智小兒子諾諾的追思禮拜上,廖啟智和妻子陳敏兒分享了諾諾生命最後時刻的片段。被父母深深疼愛的諾諾在病床上安靜離世之後,廖啟智開心地跟諾諾說了句「拜拜,諾諾」;媽媽陳敏兒則滿心喜樂地說了句「感謝主!」。同樣身為演員的陳敏兒自嘲說,如果自己拍戲安排這樣一幕,肯定要被人罵死,因為死亡怎麼能那麼開心地面對呢?

是的,死亡怎麼能那麼開心地面對呢?實力滿分卻拍不到主角戲,怎麼能繼續精益求精,拍好每一份配角戲呢?但上帝給到廖啟智的人生大戲,就是這麼戲劇:一生演配角(好不容易演主角還沒有配角戲受關注),兩歲的幼子身患絕症,夫妻精心陪護3年後,孩子還是治癒不了而離開人世;小兒子去世後,妻子抑鬱(後在廖啟智的精心照顧下治癒),大兒子曝出出櫃緋聞,自己最後也因癌症而與世長辭。

 

如果我是上帝,我一定不這麼寫。廖啟智是基督徒,上帝的孩子,怎麼能拿到這樣的人生劇本呢?我常常會跟上帝講,「如果這個我做不好,我怎麼跟人證明我的上帝很厲害呢?」也會在害怕苦難的時候跟上帝討價還價:「如果這樣,我的家人朋友都會害怕當基督徒啦。」誰會相信一位忠實信徒仍然會經歷苦難的上帝呢?但上帝的劇本好像就是可以這麼誇張,因為誇張的劇本之後,是讓世人難以相信的平安與盼望;是將世界的真相撕開給人看後,提出真正解藥的盼望;是不再懼怕風暴的堅韌生命,是我們迷失的方向與找不到的人生意義。

 

失敗還是勝利?

 

剛信主的時候,我看到基督徒患癌症的見證。當時我很詫異:「天哪,為什麼當基督徒了還會得癌症?上帝不保守嗎?」當我在採訪中看到全球各地的基督徒為諾諾禱告三年,諾諾還是去世之後,我也好緊張。這些一直為他禱告的基督徒得多失望?不應該是疾病完全得醫治才是最大的勝利,才好激勵更多的人信靠主嗎?被邀請參加諾諾追思禮拜的主治醫師也表達,在接到邀請的時候好不開心,覺得打了敗仗,不願意去面對。但諾諾的追思禮拜卻讓人大吃一驚,沒有哀傷、泄氣,反倒是喜樂、安慰、盼望。原來,廖啟智和妻子,將諾諾的追思禮拜布置得讓參加的人宛如在天堂。追思禮拜中,廖啟智和太太也分享了陪諾諾走來的這一路,有失望,有恐懼,有害怕,但上帝卻讓他們在諾諾短暫的生命中看到了豐盛,也讓他們在諾諾最後沒有疼痛地離開時經歷到了上帝的憐憫和信實。諾諾生前的錄影片段更是深深打動人。

 

 

他會開心地因為炒麵和蘋果汁感謝耶穌;也會在坐纜車的時候說耶穌跟他一起搭纜車,就算有大風浪,也有耶穌保護他;更是會在受洗時大喊:「我願意相信天父的兒子」,「我愛主耶穌和天父……因為祂們好愛我。」因為諾諾的單純信心,一位因為生活挑戰而放棄信仰多年的與會者表示要重拾信心,因為再多的苦,不會有諾諾的苦那麼多,她也想要像諾諾那樣即便有苦難,也還是可以單純地相信。

 

奇怪的基督徒們

對於這一幕,我好像不陌生。我認識的基督徒朋友,好多也都好奇怪。跟癌症對抗大半輩子的基督徒會讚美上帝在這其中對他生命的陶造;因為要照顧自閉症孩子而辭去工作的媽媽辛苦大半輩子,在最後失去女兒和丈夫之後跟人講上帝的信實;孩子出現狀況的父母稱在孩子出現狀況之後,反而回到了教會,更多經歷到上帝對全家的帶領;婚姻受到重創的基督徒說在重創之中明白上帝的愛有多深。從常理來講,我真的想說這些基督徒好奇怪,為什麼總是選這些在常人眼中像咒詛一樣的經歷來分享,還要為這些經歷感恩。但聽完他們的見證,每次,我又多一點點勇氣,去面對生命的挑戰。

 

 

 

背負咒詛的耶穌

其實,看看他們(還有我)所信奉跟隨的這位耶穌,就知道為什麼這群人可以在苦難里唱讚美詩,經歷患難信仰反倒更加堅定了。因為這位全球聞名的領袖,自己行走的也是一條苦難的路。上帝的兒子,選擇出生在馬槽,明明可以呼喚「天兵天將」,卻情願被出賣,被鞭打,被釘十字架。上帝讓祂的獨生子所經歷,所暴露給我們看的,是我們整個世界的不堪,是罪進入世界的真相。我們不願意承認,我們希望人生美滿,一路花開。但事實卻是,我們的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悲傷、不幸的世界。不止廖啟智的人生如此,不是基督徒就可以免疫,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如果我們留心觀看,願意承認,就是破碎的,艱難的,不確定的,充滿眼淚的,讓人無處安放,無法接受的。所以,我們從不同的渠道尋找答案或解脫。那位十字架上的耶穌,那位看起來失敗的耶穌,卻告訴我們,祂明白,祂就是為此而來。祂背負我們的罪與詛咒,並且祂戰勝了死亡,讓我們有出路,有盼望。

 

在回顧諾諾安息禮時,陳敏兒感嘆原來死亡可以如此美麗。相信廖啟智的死亡也是美麗的,因為那美好的仗他已經打過,上帝給的劇本,他用信心演好了。因為耶穌已復活,所以死亡不是結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獲作者同意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傳福音

身為一名基督徒微商的告白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1.為什麼加入微商?

從完成讀博論文至今,已經過了6個月。答辯完,交上論文的那一刻,感到身上的一個重擔被卸下,終於完成了3年的讀博生涯,實在是鬆了一口氣。雖有人說畢業即失業,但那時的我並不慌張,而是給自己安排了一個長達2個星期的獨自畢業旅行。旅行結束後,緊接著就是準備過農曆新年。因此從去年的12月算起,整整3個月,我沒有為找工作而憂慮,日子過得逍遙自得。直到今年初的肺炎疫情突然爆發。

 

當時的我並沒有察覺到此疫情在不久之後將嚴重地影響就業機會。我還是按照自己的原計劃,過完年後才發簡歷去各個公司及學院。等待回應期間,除了找正職外,我還能做什麼?考慮到自由度以及可行度,我決定好好經營我的微商生意。我兼職微商是去年七月份的事。那時,我的讀研資金出了一些問題,導致我的生活開銷有點被影響。而我是主動出擊的人,不會坐以待斃。所以,為了不向家人討錢,除了做家教,我還代理了一個自用的微商品牌。

 

一開始,我很擔心做微商會不會違反基督的教導,以及自己會不會因為貪錢而偏離主的道路。為此做這個決定前,我特意上網閱讀了許多教導基督徒做生意的文章。大多數的分享,都是告訴我們身為基督徒做生意的守則,比如:要誠實、不可以貪財、以人為本、給與真誠的服務等。看完後,我得到一個結論:只要我們不欺詐、不賣對他人健康和安全有害的產品,那麼基督徒也可以做微商。謹記這一條經文,「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

 

後來,我碰到了一個全職做微商的基督徒。她的微商生意做得很好,而且因為算是一名小網紅,她在社交平台上也常常分享生活為主做見證。她是少數讓我看到活出信仰,不只是在教會裡,更是在生活中,以及事業上的。

 

 

2.學到了什麼?

加入微商後,我發現自己的思維突破了許多。從一開始的害怕分享,到現在的收放自如。從前的我不自信,不敢分享自己的照片,害怕別人怎麼看待自己,但現在不僅勇於表現自己,還學會了拍攝影片,分享有益他人的事。除此之外,還懂得什麼是個人品牌,學會社交以及行銷技巧。身為理科生的我,不曾了解原來商務是這麼地有趣!

 

無論是對產品還是自己,懂得「行銷」很重要。以前大學剛畢業,我還在猶豫要求職還是繼續深造時,就不時會聽到某某大學同學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工作。這些同學,他們的大學成績不算特別好,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口才好。在大型會議上,其他人表現得扭扭捏捏,不知道要如何和人交流時,他們已經懂得如何社交,並表現自己,以便拿到那些公司官員的名片或聯繫方式,為未來的職業鋪路。雖然聖經教導我們,「不要為明天憂慮」(馬太福音6章34節),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能得過且過,毫不需要為未來努力。我個人認為,既然已經是大學生了,就應該要負起規劃好自己的未來出路的責任,這樣畢業後,就能找到適合的工作,同時擔起經濟責任。因此,除了要禱告求上帝帶領之外,我們也需要預備好自己——在上帝給予的機會臨到時,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爭取。當然,無論結果如何,我們仍要選擇順服,把結果交託給主。我曾經因為不懂得在大型會議上「表現」自己,而錯失了一個在愛爾蘭工作的機會。但也感謝主,透過那次的經歷,我能夠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

 

學習行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事有關行銷的工作和兼職。好的公司,會給員工提供很多的行銷培訓。所以,當微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在幫助別人改善他們所遇的問題期間,我變得越來越有自信。在帶領團隊方面,我也有機會學習領導力。

 

其實,在教會當領袖,不也是這樣嗎?剛開始,什麼都不會,就連去傳福音,也是磕磕巴巴的。面對自己小組裡形形色色的人,要如何管理,更是一個難題。除了用心去關心,適當的培訓和系統性地教導,也可以運用在帶小組上。

 

 

3.缺點

無可否認的是,做微商也是有挑戰的。它導致我常常因忙於製作影片、想文案等,而忽略了「安靜在主里」的重要性。有段時間,我的靈修時常是草草了事,因為腦袋總想著今天的微商任務還沒完成。後來詩篇37篇5節提醒了我:「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沒有一件事是我們不可以交託給主的。總要仰望上帝來為我們成就,並且順服祂的旨意。所以,現在的我會在星期日規定自己休息,不要想著如何發圈,而是比平時多讀聖經和一些屬靈書籍,享受跟上帝相處的時間。

 

說到發圈,微商常常會分享顧客的下單圖,以此表示產品的銷量很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惡劣的微商,會偽造下單圖欺騙顧客。箴言12章22節說:「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祂所喜悅。」 所以,身為基督徒,在面對誘惑時,我們要站立得穩,我們是可以選擇不去做這樣的事的。因此我通常只發自己的收穫,或者,在發團隊的下單圖時,我會特別註明:團隊。

 

我想強調的是,微商只不過是一種生意模式。每一個屬世界的行業,都有其好或壞的一面,重點是你的選擇。因此,我們自己必須清楚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因為:「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哥林多前書6章12節)。

 

4.現在

 

兼職微商的經歷,讓我學習了很多東西。同時,也付出了很多時間。我深知不是100%的努力,就會帶來100%的收穫。可這一路,的確讓我成長了許多。我感恩的是,上帝允許我加入的微商品牌,不會一直要經銷商囤貨或者不斷催促我們去銷售。而且還能讓我去思考什麼方式適合自己,且要以長遠的眼光,看現在做的事。願我能在這微商之路,持續持守上帝的真理,並榮耀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多彩的世界

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基督徒可以怎樣「做光做鹽」?

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說到最近這幾個月馬來西亞全人民最關心的事,無疑是即將來臨的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大家都非常期待這一屆的選舉能夠給馬來西亞帶來怎麼樣的未來。

好幾個月前,甚至是去年底,在我的身邊和社群網站上,我就開始看到很多朋友發起呼籲,呼籲大家一定要去投票,也呼籲每個在外的大馬人回家投票。我甚至還看到一些人發起活動,籌款或自掏腰包要贊助機票等,好讓那些有心,但經濟上無力的海外留學子弟們回家投票。還有一些在海外工作的人,冒着可能被扣薪水的風險,也要請假回家投票。為國家,為下一代,為人民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盡自己的一份力。這些都讓我看了既感動又激動,感動原來我們都這麼深愛着自己的國家,激動是原來我們可以做的事有這麼多!雖然他們大部分都是非基督徒,但我卻從他們的身上看見了類似「做光做鹽」的好例子。

一直以來,基督徒在面對政治或相關的議題時,似乎普遍都是持保守且低調的態度。但其實我們可以做的遠不只是隔岸觀火,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基督徒。基督徒是可以在很多事情上彰顯基督的愛的,我們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保羅當年給提摩太的忠告,其實也是給我們這一代年輕基督徒的忠告:「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章12節)我們的年齡或許年輕,或許不如一些前輩基督徒們富有豐富的經驗和知識,但我們卻是在這個時代中成長出來的一群年輕力壯、有動力、有創意的一群人。既然我們擁有這麼好的先天優勢,那我們為信仰的作為應該是可以不「叫人小看」的。可要人不小看你年輕,就得在保羅說的五個方面表現出來,才能具說服力,才能以身服人,帶出教導,改變人的能力。同時,這也能讓別人在我們身上看見上帝的事工從不限制於任何人。當然,或許很大幾率也可以達到傳福音的效果呢?

我們的言語是否溫柔,讓聽的人感到被愛?我們做事,與人相處是否有愛?敬拜是否有準時到?地上髒了,是否會想要自動清乾淨?是否都有積極使用自己的恩賜服事主?是否能覺察到他人的需要,對人付出及時的關懷和幫助?是否在各樣事上尊主為大,活出在主里的信心?在上帝和人面前都不沾污自己?這些雖然都不容易,也很難做到完美,但這都不是可以成為我們不做,或少做的借口。這些是可以操練,做到更好的。

就好比這次馬來西亞的大選,每個基督徒都該意識到,國家的事並不單單是那些政治人物或高層人士的事,而是關乎每個人民的事。然而對基督徒來說,這並非什麼壞事或該避免的事,因為基督早已呼召我們要成為世界上的鹽和光(馬太福音太5章13-16節)。雖然說我們並非一定要像非基督徒人民那樣行動,但我們是否也能像他們那般,把熱心與愛化為行動彰顯出來?我們基督徒是否可以成為那個勇敢站出來為國家爭取的人呢?對於人民,我們是否可以成為那個好榜樣,讓人們看見其實選舉也是可以,亦或需要以一個好的態度和方式來進行的呢?祂把我們生於此地為公民,我們就當在這片土地上為基督作美好見證,為國家的好積極貢獻。只是我們仍要謹慎!我們雖然可以參與,為國家出一份力,但不是盲目跟風,失了焦點。我們不爭,也不鬧,儘力做該做的事,然後將結果交託給上帝,最後順服。所以,在即將來臨的大馬選舉,無論政局怎樣演變,基督徒除了為國家守望禱告,求主掌管,還可以做的或許就是積极參与投票,在能力可及之下,在實際行動上做出付出。

我目前工作的地方是一個基督教機構,因去國外出差的日子恰好撞上了投票日,我們最終毅然而然地決定把出國開會的日子改期,並向國外的同工取得諒解,好讓馬來西亞的同工們在儘可能地減少對工作的影響和損失下可以回家投票。同時,我也看見了弟兄姐妹的愛與諒解。雖然國外的同工們與大選沒有關係,但卻也以愛心包容,願意為了我們一同更改會議日期。

上帝喜悅我們的愛是有實際行動的愛。禱告非常重要,但若你是有能力的,禱告之餘也付出行動吧!我們很多時候缺的可能就是那以愛為出發點的行動力了。畢竟,所謂的「做光做鹽」,不只是讓人覺得基督徒比別人過得聖潔,是個模範生,而是讓人能得着溫暖,在你身上體會到基督的樣式。

最後,願上帝賜福馬來西亞!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認識自我

基督徒對於同性吸引常有的三個誤解(有聲中文)

作者: Amanda Lim , 新加坡
翻譯: 夏天, 台灣
語音播讀:Jovial,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我一點兒都不同意牧師今天關於同性戀的講道」。我們剛點了餐前甜點坐下來,Jenny就冒出了這句話。「他的觀點太狹隘了。那些被同性吸引的人,他們產生的好感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啊,並且,他們對同性的愛慕也是真誠的」,她說。

我很少看到16歲的Jenny對某件事表達激烈的個人看法。大部份時候,她在表達對人事的看法時,都是不置可否甚至小心謹慎的。因此,聽到她這次主動回應牧師今天早上的講道內容,我挺吃驚的。所以我決定,再多了解一下她想法的緣由。我隱約覺得,這一定和她自己的事情有關係。

當我們的冰淇淋鬆餅上桌后,我隨口問道:「你的朋友中有人被同性吸引所困擾嗎?」她含糊地說了些什麼,我沒聽清楚。「不好意思,沒聽清楚,你能再說一遍嗎?」我再問道。「我自己就是。」這次,她的聲音裡帶着一份堅定。

「其實我一點也不意外。」我停頓了一秒之後,說出了已經在腦海里演練了好幾遍的回答。幾個月來,我觀察到每次查經班或主日講道中提及有關性別問題和LGBT議題的時候,Jenny總是離席而去。但我從沒想過跟她提這個話題。

可是現在既然鍋蓋都被掀開了,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假裝不知道,或事不關己了。

這是第二次有我輔導的青少年跟我講自己有同性戀傾向了。第一次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我驚訝到說不出話來。最後,那位青少年覺得她已經受夠了要一直抗拒內心的感受,最終決定豁出去了。

在此之前,我身邊從來沒有人被同性吸引困擾,我也從來沒有碰觸過這個話題;而且我從不覺得自己需要去了解更多相關的知識,我覺得自己當一個吃瓜群眾就好。但是上帝開始讓我意識到,我需要去關心和接觸這群人,並且要在愛中向他們闡明祂的真理。

誤解一:我們只要知道聖經上說同性戀是罪就足夠了

有一次我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問我是如何看待同性戀關係的。認真思考後,我給出了一個「符合聖經」的標準答案:「聖經教導我們是上帝創造了性,並且性只能在一男一女的婚姻之中存在。性的創造並不是為了同樣性別的兩個人。我相信聖經,因此我認為同性戀行為是錯誤的。」

我的朋友回答說他尊重我的信仰,但他非常反感教會裡反對同性戀的講道。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教會裡的人並不是真正關心這件事情。每次當我想多問幾句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反駁,並且拒絕我。我覺得這個話題的正反兩方都需要更多了解彼此的想法。」

雖然猝不及防地被這位朋友打臉,但我知道他的觀察是對的。我還真的碰到過好幾次,特別是在教會的時候,我們總是冷冷地說:“同性戀是錯的,因為聖經這麼說了。”我們還會引用羅馬書1章26-27節的經文和創世紀第19章索多瑪和蛾摩拉的故事來支持我們的觀點,於是一場討論就這樣畫下了句點。沒有人接着提出問題,或者試着挑戰我們說的這些話。同性戀行為就是錯的──走的時候我們帶着更加堅定的信念,對那些在同性戀中掙扎或者有同性戀傾向的朋友又多了幾分冷漠。

也許是因為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並沒有過這樣的掙扎,所以我們也不曾花時間思考如何真正去愛,去接觸,去與有同性傾向的朋友相處。當被追問「既然同性戀是‘天生’的,為什麼又會是錯的」 時,我們卻發現自己無法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然後,我們就會被貼上盲目的信徒」和「恐同」這樣的標籤。

回到我和Jenny的對話上來。我後來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和她一起一對一地查考聖經,找出上帝在創造人類時的旨意究竟是怎樣的。雖然到最後她覺得她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上帝的旨意,我仍然感到非常感激。至少我們有時間一塊討論,且這段時間給了我聆聽她的想法和了解她的掙扎的機會,讓我也能試着用最有愛的方式,跟她述說上帝的真理。在這整個過程中,我也慢慢地看見,其實我們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都需要上帝的恩典。

誤解二:一切都是選擇的結果,同性戀者是故意選擇活在同性戀的生活模式里的

一個用來支持同性戀行為的最強大的論點就是:同性戀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正如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膚色、身高、性別、和出生在哪個家庭這類情形一樣。

我的另一個同樣也有同性吸引困擾的基督徒朋友, 跟我分享過類似的心情。他說,那種感覺是從心底自然生髮出來的,且久久不散。「那種感覺就像你渴望去愛也渴望被愛,只不過那個對象是同性。我覺得如果我追隨我的感覺,我就可以被接納並得到我渴望的親密關係」。我的朋友這麼說道。

當我了解了我有幸輔導過的兩位年輕女孩以及其他好朋友們的生活經歷后,我才明白,原來任何人都有可能被同性吸引,這樣的感受背後不一定有什麼特殊的因素。有些人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中,不曾接觸同性傾向的人群也沒有類似的任何經歷,但他們仍然會受到同性的吸引。

當然,你大可以說這些在同性傾向中掙扎的人們,最終還是有權利選擇繼續或停止他們的同性戀行為。但我認為,這些所謂的“選擇”並非是直接了當說放下就可以放下的,它們往往需要付上極大的代價。

有些人為了要遵循上帝對人類創造的旨意而努力抵抗着同性戀傾向多年,但至終還是屈從於他們內心的慾望。甚至對於那些下定決心抵擋他們內心感受並順服上帝旨意的人,也無法保證有一天他的性取向會被改變。身受同性傾向困擾的牧師兼作家Vaughan Roberts曾說:「上帝當然有能力改變我們的性取向,但祂並沒有允諾祂一定會這樣做,至少祂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改變我的性取向。」

誤解三:同性戀者是一群異類

雖然我們從來不會這樣說出來,但是我和我的朋友們(包括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對同性戀者的談論卻暴露了我們有意地把同性戀者看為是異類。跟貪婪、酗酒、誹謗、欺騙和其他的種種罪比起來,同性戀常常被視為是更有爭議且更嚴重的罪。

然而哥林多前書6章 9-11節清楚地把這些行為一一列舉出來,提到在上帝面前它們為同等的罪,這點提醒了我們,(舉個例子)一個貪婪的異性戀者並不會比一個同性戀者更加公義。

我幾乎能聽見那些受同性吸引的朋友們在吶喊說:「你怎麼可以把我對同性的喜歡與貪婪、誹謗、酗酒這些不好的行為相提並論呢?這些都是會傷害他人的罪行,而我的感覺並不會傷害任何人!」

身為基督徒,我們相信聖經所說的。但在面對受同性吸引的朋友時你要如何幫助ta認清ta對同性「自然」的愛慕之情是人類墮落後罪性的結果,而並不是上帝創造性別的真正目的呢?我們要怎樣才能除去我們心裡自以為比別人好的論斷心態,在謙卑和愛中向人傳講上帝呢?

我對這個挑戰的看法

我認為基督徒看待這個挑戰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對那些從來沒有同性吸引困擾也沒有親近的家人或朋友有過類似困擾的弟兄姊妹來說,這正是我們關注這個議題並關心同性戀群體的時候。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和禱告要如何以他們需要的方式和他們接觸。我們可以從簡單的提問開始,聽聽他們的經歷和故事,比方說,你可以問:「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自己被同性吸引的?」,「身為同性戀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或者「現在有沒有什麼地方我可以幫到你?」

在我們試着去融入他們的時候,我們必需要能夠不在乎他們怎樣回應,而持續無條件地愛他們。

對於我們當中有些自己或親人朋友中有同性戀傾向的,則是要持續地將自己紮根在上帝的話語中。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同性戀聲勢越來越浩大,看起來更酷,甚至快要成為主流文化的社會裡,順從我們內心的感受,似乎成為無可厚非的事。

但是,在努力做到「做真實的自己」和「愛我們的鄰舍」且要避免被貼上古板和恐同人士標籤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會讓真理打折了呢?如果真正的愛就是要在真理中彼此相愛呢?──這意味着即便會影響我們當下的和諧狀態,我們仍然要告訴他們上帝對人類的旨意究竟是如何的。

在我們的回應里,不僅要有上帝的真理,還要有祂的愛。單單指出同性戀是罪是不夠的,我們必需要願意陪伴那些在同性戀傾向中掙扎的朋友們,並在真理中愛他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因個人隱私緣故,文章中所出現的名字均為化名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我真是受不了那些喜歡論斷別人的基督徒!(有聲中文)

作者:Kelsey Tarver,美國
翻譯:Yin Min,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小七,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我以前總認為:論斷人?我才不要!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那些論斷別人的人了。

以上的聲明中明顯是有矛盾的,但我卻沒有察覺到。我如此大膽地說出我的觀點,因為我從心底里是這麼認為的。

一聽到「論斷」這個詞就能讓我渾身發抖。如果讓我閉上眼睛,我想象到的是一張瞪着雙眼、寫滿不認同且趾高氣昂的臉。但最可怕的論斷還是來自親人或朋友。

我太了解被論斷的感受了。作為牧師的小孩,我習慣了所有的目光都定睛在我們家身上,彷彿被放置在一個巨大的放大鏡下不斷觀察: 「她穿的是什麼呀?他們今天敬拜怎麼遲到了?那是新車嗎?他們怎麼能買的起呢?敬拜的時候她為什麼在說話?」即使在我長大並成為教會的工作人員之後,我依舊覺得我的一舉一動都在被人審視。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我還是很喜歡在一個充滿愛的教會中成長的。但是,不是總會有幾個會友曉得如何讓你心煩嗎?對於這些人,我會這樣想:「我愛他們,但我不必喜歡他們。」

這樣的經歷給了我一個信念,那就是永遠不論斷別人。我希望能給他人更多恩典和理解,單單是論斷的閑話就能激起我內心的憤怒。我對論斷如此敏感,但原因非常純粹,我只是單純地渴望人們不會有被欺負或被論斷的經歷,我想讓每個遇到我的人都感受到被接納與被愛。

但是漸漸的,這單純的願望卻成為了一種我自己也沒察覺到的論斷。曾經被真愛激勵的行為變成了只愛和我相似的人,而對於那些被論斷和說閑話捆綁的人,我無法給出愛。

這是多麼大的諷刺!我最終成了我討厭的那種人。

論斷的陷阱

我認為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很容易陷入到論斷的陷阱中的。因為我們對他人的生活方式都有一套高標準要求。我們了解聖經的標準,並期望彼此都能按着這個標準行。然而不幸的是,當論斷悄悄進入我們的教會時,我們就開始用更批判的眼光看待彼此而缺乏愛和包容了。

只要我們稍不注意我們的動機,論斷就會偷偷溜進我們心中。論斷是一個可能因着渴望公義這樣的單純動機而產生的罪。如果我們對待他人只有公義卻沒有恩典,那雙方都會感到受傷。正如基督徒作家魯益師(C.S. Lewis)所說:「在評價一個人的狀況之前,要先站在他的角度去了解情況。」

也許這個人也討厭自己是一個會論斷別人和八卦的人。也許就像其他的上癮者一樣,他們每天都需努力勝過無數引誘他們論斷人的因素。也許是他們的成長環境所致,他的媽媽,祖母或家人都很愛論斷人,而他就在這樣一個家庭中長大,要拚命地努力才能保持樂觀。

我論斷那些會論斷別人的人,因為我曾無意的把他們歸類並同樣為他們貼上標籤。說閑話的,惹是生非的,尖酸刻薄等。但事實是沒有任何兩個人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痛苦和過去。魯益師還說:「不要以現在的境況來判斷一個人,因為你不知道他曾經歷過什麼。」

一旦我明白了「受過傷的人會傷害別人」這個事實,我就會對那些花大量時間談論別人或者用閑言碎語傷害別人的人感到愈發同情。

彼此相愛

我們要像愛酒癮、性癮或毒癮者一樣用相同的方式去愛論斷者。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有軟弱,而相互幫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放下我們的論斷,學會彼此相愛,在愛和恩典中相處。

聖經對於論斷有很清楚的說法。我曾經聽到過關於論斷的教訓,但卻不認為那是我的負擔。然而上帝教導我要鑒察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價值,在信仰的道路上永遠不要驕傲和自作主張。仇敵喜歡看到我們在自以為已經了如指掌的方面驕傲自義。

在肢體中一定會有一些人是我們聯繫比較多的,另一些就比較少,這是人之常情。但是上帝告訴我,雖然這可以理解,但每一個人都應該得到同樣的愛和尊重,即便這做起來很難。

上帝給我們愛的能力是超乎我們想象的,甚至對於那些令我們厭煩的人我們也可以付出愛。合一對於基督的新婦至關重要,當我們真的將論斷拒於門外時,我們將會經歷到更加美好的關係和和真正基督般的愛。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章1-5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美國怎麼了?——寫在美國大選之後

american-1747357_960_720

 

作者:奇奇,中國

最近一段時間吵得沸沸揚揚的美國大選終於結束了。相信關注大選的人都知道,這次的選舉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受歡迎的選舉,很多人不看好任何一個選舉人,因此有很多人棄權。在最後這段PK的時間中,全世界的人似乎都在為美國人民的出路憂愁。這件事也讓我思考了很多。美國這個本來是基督徒建立的國家,究竟要走去哪裡?

了解美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美國最初是由一批清教徒建立的。而《聖經》是美國的立國之本。如果看一下歷屆總統的誓詞現場,會看到他們會手按《聖經》來宣誓。整個美國會如此民主和法制是因為兩本書——一本是美國憲法,另一本就是《聖經》。而開國先賢們在制定憲法時又是以聖經作為最主要的思想、精神依據和來源。

拿出任何面值的一張美金紙幣,你會看到它的背面印有——In God we trust(我們信靠上帝)。美國的學生向國旗宣誓的「愛國誓言」中,有”one nation, under God”(上帝庇佑下的國家)。可見信仰曾經對於美國人的重要程度。美國曾經一度被稱作是個基督教國家。全國90%以上都是基督徒。

然而事實呢?

早在50幾年前,聲稱為包容不同的宗教人士,美國法院通過法例,禁止公立學校禱告。不久前有個小女孩在幼兒園午餐時禱告被老師制止和警告。甚至有些州規定公立學校是不能帶《聖經》的。新聞報道加州一家庭因在家舉行查經班,被政府罰款… 近些年還不止一次有人把美國國會告上聯邦法院,指控國會批准在美元貨幣上印有「我們信靠上帝」(In God We Trust)這句被視為國訓的話是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並提議把這句話從美元上除去。又有人建議把國旗下宣誓中的「under God」去掉…

美國究竟是怎麼了?

就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而言,我從來沒有想過在美國跟別人談信仰會那麼難。兩年前我有機會在美國待了一年半。本以為美國是個基督化很高的地方,傳福音應該是件很容易的事兒。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大部分的美國人根本對耶穌不感興趣,他們自稱是基督徒,一生卻連教會都沒去過幾次,也從來不讀《聖經》。他們或許在小的時候聽過耶穌的故事,因此更加的不耐煩。他們覺得基督徒都很無趣,甚至如果知道了你是基督徒,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意跟你繼續做朋友。有個朋友就告訴過我她如何因為分享福音而被同事孤立了。在公共場合談論耶穌也可能會引起人們的憤怒。因此我連去幫助街邊流浪者的時候也會小心翼翼的斟酌要不要說一句:耶穌愛你。現在甚至連聖誕節也完全變了感覺,一切都是關於聖誕老人和雪人的。大的超市和商店裡你可能都找不到一個有關耶穌的節日裝飾。若不是生長在一個基督徒家庭,很多小孩子大概都不會知道聖誕節的真正來歷。而你要是有一個耶穌誕生的裝飾,也最好想一想是不是要拿到外面去,因為或許它會被你的鄰居或不滿意的路人給砸壞。因此我在美國的這段時間,很少在教會之外的地方提起「耶穌」這兩個字,也因怕招惹不必要的麻煩,基本上沒有告訴過教會之外的人我是個基督徒。

然而我還是要慶幸我是在佛羅里達州。作為美國最南部的州,這裡是個逼迫相對較少的地方。而在美國中北部地區,前面說的那些迫害都是的的確確存在的。並且還在每天不斷的上演中。加之去年美國通過了同性婚姻合法,更使得逼迫升級。你若堅持聖經上的原則會被稱作是歧視,隨便怎麼告你都是贏,你面臨的將會是丟掉工作加上巨額的賠款。很多人開始視基督徒為敵人,在各個方面排擠和打壓基督徒。可以想象在那些地方的基督徒生活在怎樣的恐懼中,為信仰挺身而出又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這究竟是怎麼了?我在這疑惑和憂慮中垂問上帝。

其實耶穌早就告訴過我們答案,作為祂的門徒,我們是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馬太福音16章24節)。馬太福音5章10-12節也說:「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而且祂也給了我們極大的安慰,「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腓立比書4章16-17節)

因此作為基督徒,無論我們在怎樣的世代,面對怎樣的環境,我們都要勇敢的為主作光作鹽!令人欣慰的是即使是在這麼不堪的時代,在這麼敗壞的大環境中仍然有人選擇為基督挺身而出。

psb

 

 

 

這是我去年冬天去紐約旅行時拍到的。在人流如潮的時代廣場上,我一下就看到了這個寫着「悔改來跟隨耶穌吧!」的牌子。瞬間我的心裡就滿滿的感動。同時聖靈也提醒我反思自己。這世上的一切都會過去,唯有上帝的國度永存!

選舉拯救不了美國,憑着某個人的帶領使美國偉大起來的夢想也遙不可及。美國真正需要的是基督!是讓基督再次成為這個國家的中心!也需要更多敢為基督挺身而出的人!God bless America( 上帝保佑美國)!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完美主義)

當你對某位弟兄或姐妹感到惱怒時…

face-1370955_640

 

作者:勇者,馬來西亞

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總是會產生一些衝突,在教會裡也一樣。澳洲宣教士John Edmiston曾在他的文章(The Market, The Kingdom And The Terrorists)中指出,很多時候我們會對其他基督徒的行為感到惱怒,是因為我們和他們有著不同的處事方式。

我的室友是一位基督徒。大家同住在一個屋檐下,難免會因為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而產生矛盾。比如說,他不喜歡我洗澡的時間過長,這會增加我們每個月的電費;有時候,他也會對我把盤碗留在洗碗盆這件事上對我有意見。他曾向我表示他對我的許多行為感到不滿,甚至有點生氣為什么這么簡單的事情都要別人重復地提醒。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整個過程當中他從沒向我咆哮或跟我吵起來。相反地,他耐心地告訴我問題在哪裡,選擇跟我溝通。

或許你也曾遇到類似的情況,對你身邊的弟兄姐妹的某些行為感到生氣或不滿。然而使徒保羅說: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4章26節)。聖經上更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章39節),所以我們應因著愛竭力與他人和好。因為倘若弟兄姐妹之間的不和睦處理不當,這會導致我們無法合一地敬拜上帝,並且這也不是祂所喜悅的。那麼當我們因為某位基督徒而感到生氣時,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一、向上帝禱告

我們可以先借著禱告來尋求上帝的帶領,祈求祂幫助我們不落入負面情緒的陷阱裡,并且從中被祂的話語給安慰和激勵。當我們把這段關系交托給上帝時,祂也必定會引導我們做出討祂喜悅的決定。相信借著上帝所賜的智慧以及祂恩典的引領,我們能夠逐步與對方建立好的關系。

二、彼此溝通

有的時候,坦誠的溝通是建立好的關系的鑰匙。本著“愛人如己”的心,我們可以選擇以溝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透過溝通,我們可以讓對方意識到他已經造成了你的困擾,好讓對方有機會可以改善;也可以藉此注意并留心聆聽、了解對方的立場。然而在溝通時,我們應當有智慧,並用合宜地述說自己的不滿,正如箴言25章11節指出 “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祈求上帝能軟化我們剛硬的心,好叫我們能夠透過一系列的談話增進彼此的了解,從而建立一段榮耀祂的關系。

當我室友選擇坦白跟我溝通,告知我我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使他感到惱怒時,我也解釋道我本身其實是一個很健忘的人。彼此了解之後,我室友便不厭其煩地提醒我要把骯臟的盤子都洗干凈等等,幫助我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彼此也合住愉快。

三、不要一味地指責對方

我們除了要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之外,我們也要表達出我們愿意因著主耶穌基督的緣故與他們和好的意愿。這表示我們可以放低姿態,不措辭強烈地譴責他們的不是。因為若我們過分強調自己身為“受害者”的身份,這可能會無意間瓦解和他們建立好關系的契機。我們要知道,他們也需要時間借著上帝的恩典來改變自己,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諒解和耐心的等候。

四、提醒自己:彼此都是蒙上帝恩典的基督徒

沒有人是完美的,基督徒也不例外,你我都是蒙恩的罪人。所以我們都有可能會軟弱,得罪上帝或得罪人。盡管有某個基督徒使你惱怒,他仍是你我的弟兄姐妹。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那些矛盾可能就會顯得不那么尖銳。

五、 避免起衝突

當有一位基督徒使你感到惱怒了,那麼我們就需要自行去判斷,該什么時候和他互動,什么時候先退一步,好讓彼此有空間自個兒尋求上帝,在祂面前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合宜,以此避免起衝突。在這期間,我們也要小心我們的用詞,因為箴言告訴我們:“寡少言語的有知識,性情溫良的有聰明。愚昧人若靜默不言,也可算為智慧;閉口不說,也可算為聰明。”(箴言17章27-28節)。

基督徒竭力追求合一是為了榮耀拯救我們的上帝。但愿祂賜給我們智慧,叫我們知道應當如何應對人際關系上的問題。

“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以弗所書4章1-3節)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

不想搞砸聖誕節?學好這五招

5-ways-not-to-share-about-christmas-1024x613作者:Leslie Koh,新加坡;翻譯:Fish Lin,中國

聖誕節來了!

這是一個與弟兄姐妹在基督里愉快相聚的好時節。

是一個告訴眾人,上帝愛世人甚至降下獨生子為我們贖罪的好時機。

更是提醒我們學好以下五大招的最佳時節。

1.不要強求每件聖誕裝飾都充滿“聖誕真義”。

看着聖誕慶祝活動充斥着市儈的商業氣息,着實令人感到惱火。但千萬別要求所有人都在裝飾、派對或者卡片上烙上福音。別再哀嘆“聖誕已無基督”——祂本該一直在你的心裡,在你的舉止里,在你所有的一言一行里 —— 而不是在咖啡杯或者聖誕卡上。

像個文化督察一樣強迫人們接受聖誕節的含義並不能使任何人迴轉歸向耶穌。事實上,這更可能讓人認為基督徒苛刻、教條主義又狹隘。相反,你應該保持謙卑,正如聖子也是以最謙卑的姿態降世。用你被更新的生命、關愛的行動以及鼓舞人心的話語來彰顯上帝的愛 —— 這才是聖誕節真正的含義。

2.不要只在12月25號這天做一個有愛的基督徒,接着又打回原形。

當教會比往常有更多的訪客時,你想要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這無可厚非。特別對於那些還未信主的朋友們,你希望他們都能感受到上帝的愛。但這也同樣適用於12月26號,27號以及之後的每一天。我們需要在聖誕節展現出基督徒最好的一面,因為全世界的目光都將注視着信徒的一舉一動。但他們也同樣在觀察你的每一天,觀察作為基督徒的你如何工作與生活。

歸功於聖誕季比往常更多的福音劇、唱詩班和推廣活動,確實有更多的人在這期間歸向主耶穌。但如果他們在隨後的主日進入教會,卻發現之前的那些笑臉變得冷漠,並且退回各自的細胞小組時,他們會作何感想呢?

3.不要把聖誕節當作基督徒專屬節日。

是的,基督徒比旁人更有理由去歡度聖誕,在慶祝聖誕節的時候也彼此更有共鳴。但小心我們總是把更好的禮物包給基督徒朋友,並彼此有一種“只有我們才知道聖誕節真義”的感覺。我們都知道,耶穌是為所有人而來。祂的降臨是全人類的福祉,而不專屬於信祂的人。你的大使命是(溫柔而充滿愛地)向還未認識祂的人傳福音。若是只局限於基督徒內,你將無法完成你大使命。

誠然,在聖誕期間教會的短劇、福音演唱會以及其他一切活動,都會讓你更加的忙碌。但你必須確保這些籌備工作不會綁住你,使你忘記那些人才是你真正要關注的。

4.不要無時無刻擺出一副狂熱衛道士的樣子。

你並不需要把每次聖誕派對都變成充滿火藥味的講道,拉下臉來細數每一個原因,告訴大家為什麼必須在這個聖誕節向上帝認罪。畢竟我們是來分享好消息的,並不是那嚴肅而又壓抑的信息。

快樂起來!讓你的朋友見識到上帝在你生命中的喜樂 ——這才是最好的見證。享受聚會,與每一位肢體相交,結識新朋友 —— 這才是將上帝的愛分享給眾人的見證。記住,聖誕節的終極目的是上帝的愛,憐憫與恩典。讓我們在分享真正的聖誕故事時不要遺漏了這些本質。

5.不要哀嘆聖誕節其實不是12月25日,而關於聖誕節,一切都搞錯了。

驚訝嗎?其實可能確實不是12月。牧羊人在曠野中看守羊群,大抵是不會在寒冬臘月進行的。但我們也永遠不知道耶穌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生的。是的,其實你可以把這個有趣的事實,作為與感興趣的朋友探討聖誕節以及耶穌的話題。沒有必要迂腐掃興,哀號大家都曲解了聖誕節的事實。你應該不會介意自己的生日派對選在一個方便的周末吧,提前或者推后一些實際上都沒影響呀。

沒錯,現如今許多慶祝聖誕的方式都不盡如人意。一些傳統其實也僅僅是傳統罷了。不過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聖誕節給了你機會去與眾人分享這有史以來最好的消息。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基督徒能參加派對嗎?

party
基督徒能否參加『派對』,取決於對這個詞的理解。對一些人而言,『派對』就是朋友們一起放鬆,彼此慶祝一些有特殊意義的日子。派對上有遊戲、吃的、喝的,還有音樂。派對具有單純的娛樂性。對另一些人而言,『派對』就是酗酒、吸毒、亂搞性關係或其他自我毀壞行為。

在第一種社交派對中,大家只是與他人一起享受快樂時光,分享快樂的心情。第二中社交派對中,人們往往不快樂,試圖通過沉溺於犯罪、傷害和短暫的歡愉所帶來的狂熱,來逃避現實。(以弗所書5章18節,彼得前書4章1-4節)

聖經不禁止第一種類型的派對。畢竟,耶穌行的第一個神跡是在迦拿的婚宴上(約翰福音2章1-11節)。此外,無論是舊約還是新約都對健康地享受節日和慶典相當重視。另一方面,對那些宛如沒有明天或沒有上帝審判的慶祝活動,聖經提出了許多嚴重警告。(箴言23章29-35節,以賽亞書5章11-13節,哥林多前書5章11節,以弗所書5章18節)

迦拿的婚宴就是一個基督徒可以享受其中的派對。基督徒可以享受表達感恩、歡喜和慶祝的派對,但基督徒不接受以自我滿足、憤怒、怨恨和反叛為特徵的派對。真正的喜悅和幸福是基於耶穌基督的親密關係,這與消極方式的派對,形成鮮明的對比。精神和情緒健康的人享受上帝的賜予,他們不認為自我毀壞行為有任何吸引力。

(1)真正的基督徒懂得如何參加派對。他們不依賴派對外在和物質因素獲取內心的快樂。他們帶著愛、和平、喜樂和靈裡的自由參加派對(羅馬書5章5節;羅馬書14章17節)。對他們而言,派對是一個機會,他們一起來慶祝已經擁有的快樂。非基督徒試圖參加派對,但他們卻常常像達摩克利斯(2)那樣,頭上懸著寶劍去參加宴會;或者像伯沙撒那樣,看到一隻超自然的手在牆上寫字後,便開始恐懼發抖(但以理書5章5-9節)。他們的派對顯示了內心的空虛和絕望(以賽亞書22章13節),炫耀的歡樂背後,總有一種聲音縈繞:『派對僅此而已?』『生活僅僅如此嗎?』

註解:
(1)當然,並不是每個自稱是基督徒的人都是真基督徒。偽君子是最悲慘的人。他們的幸福是裝出來的,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悔改和改變。

(2)古希臘傳說講到,一位叫達摩克利斯的朝臣告訴錫拉庫紮王說,他羡慕王的權力和特權。王就給這位想法單純的朝臣一個體驗課程,讓他知道王生活中面臨的壓力和危險。王讓他參加一個國宴,但他頭上懸著一把用一根頭髮繫著的劍!。

更多討論,請連結Answers to Tough Questions.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