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基督徒生活

如何過一個真實的基督徒生活?(有聲中文)

作者:陳秋璇,新加坡

翻譯:Cindy Wang,澳大利亞

語音播讀:小七,中國

秋璇(Chew Suan)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接觸新加坡青年歸主協會,現在是該機構的全職教導同工。能夠為著裝備宣教同工而學習和教導上帝的話語,她感到無比榮幸。

我本以為這只是一個平常的基督徒學生聚會——唱幾首敬拜讚美詩歌,聽一場講道,然後再禱告一下。然而幾位學長卻另有安排。他們想讓我們通過一個結構式的經歷,切身感受什麼是為基督受苦。我們被矇著雙眼帶進一間教室,然後要跪着在桌腿間摸索道路,找到出口。當終於到達終點時,我起身鬆了口氣,以為結束了。

「啪!」突然,我被扇了一耳光。接着我聽到學長問:「你原諒我嗎?」

雖然心裡怒火中燒,我口裡卻說:「我原諒你。」顯然,這是標準答案,但我內心其實無比惱怒。我為何口是心非呢?很簡單,我希望學長認為我是一個寬容、謙卑的基督徒,他們也確實這樣以為,因為他們看不到我的內心。

在我多年的基督徒生活中,這並非特例。很多時候,我在禱告、讀經、服侍、關愛他人上的表現都遠遠超過了自己真實的光景。我擔心別的基督徒是否認為我待人苛刻,遠超過在乎自己是否真的苛刻。簡言之,我顧慮別人對我的看法遠超過了對自己內心真實情況的關注。

 

法利賽人的問題

新約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關心自己看上去是否公義,遠多於自己內心是否真的公義。他們就是文士和法利賽人。在馬太福音23章25-28節中記錄了耶穌對他們的嚴厲斥責:「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凈杯盤的外面,裡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你這瞎眼的法利賽人,先洗凈杯盤的裡面,好叫外面也乾淨了。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裡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

「假冒為善」這個詞是從希臘文譯過來的,最初指的是指演員在扮演某個角色。因此一個假冒為善的人是表裡不一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正是這樣的人,他們表面上顯得很公義,內心卻充滿了私慾和詭詐。耶穌命令他們先洗凈內心,才能叫外表也潔凈了。

「先」這個字體現了耶穌的優先順序。我們內心的景況遠比我們外在的表現重要得多,因為我們的言行反映了我們的內心。如果我們真的是公義良善的,我們的言行舉止會自然流露得出。但如果我們裡面充滿私慾和不法,即使我們能用言行粉飾自己,但那終究不過是做戲,我們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成了假冒為善的人。

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成了文士和法利賽人。我們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他們認為可以通過行為上的義救自己;而作為基督徒,我們的信心在耶穌里,因為祂來是為了召我們這些罪人(馬可福音2章17節)。我很清楚我無法潔凈自己的心,但我相信因着耶穌十字架上的工作我就被潔凈了(希伯來書10章19-22節)。

但如果我在作為基督徒的生命旅程中缺乏真誠,只注重外表的敬虔而忽略內在的真實景況,那我的行為就和文士和法利塞人沒有區別了,我也同樣要面對耶穌的斥責。相比於外在表現,我更應該看重自己內心的光景。別人高看我應該比別人看低我時更讓我擔憂。所以,我禱告自己能夠更真實,更關心自己的內心而非外在。

 

「真實性」的問題

當我觀察我一些年輕的基督徒朋友時,我發現他們並沒有像我一樣被這個問題如此困擾。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的教導就是要誠實面對自己,聽從己心。這種想法有它積極的一面。它在講表裡要如一。所以這些年輕人怎麼想就怎麼說、完全表達他們真實的感受、不做作、不虛偽、相比較別人的眼光,他們更看重自己是否活出了真我。因此跟我不同,他們基本不用糾結這個假冒為善的問題。

雖然表裡如一值得肯定,但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這樣做卻也可能有潛在的危險。因為罪的敗壞,我們的想法、感受、行為都已不能反映上帝的形象。但因着上帝的恩典,耶穌基督拯救了我們,這救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我們「效法祂兒子的模樣」(羅馬書8章29節)。

因此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21-24節中提醒基督徒們:「如果你們聽過祂的道,領了祂的教,學了祂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我上面提到的潛在危險就是基督徒們忘記了自己是新造的人並依然讓老我主導我們的想法、言語和行為。所以這樣下去即使我們以為自己表裡如一,實際上,我們卻沒有活出我們真實基督徒的身份。因此,真正的基督徒生命不僅是要求我們內在和外在的一致,更是要求我們的內在要能反映出基督的樣式。

 

如何過一個真實的基督徒生活

那我要如何才能過一個真實的基督徒生活呢?首先,我要靠着上帝的幫助成為一個真實的人。我要摒除偽善,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處境都要表裡如一;第二,靠着上帝的話語和聖靈的更新,我要越來越有基督的樣式。我要在想法、言語、行為上都反應出我在基督里的真實身份。*Thomas O.Chisholm的詩歌優美地表達了什麼是過一個真實的基督徒生活,希望這首詩歌成為我們的禱告。

我願獻身心,為基督而活,

在一切事上,討我主喜悅,

歡欣順服主,憑主旨導引,

甘願背十架,一路隨主行。

慈悲主耶穌,受死作中保,

使我免罪孽,復與神和好,

感激主大愛,願聽主呼召,

奉獻我一切,來隨主引導。

無論何境遇,總為主做工,

盡各樣本分,使主名得榮,

即或有艱難,我心能得勝,

為主名盡忠,得永遠生命。

在短瞬世間,願為主而活,

因我心所愛,是主的笑容;

深願為我主,尋找迷失羊,

引領疲倦人,安息主懷中

副歌

哦,主耶穌我救主,我心奉獻給你,

因你在十字架上,為贖我罪釘死;

我要你作我救主,來住在我心裡,

我一生一世到永遠,要忠心服事你。

 

*《為主而活(奉獻身心歌)》,譯文沿用詩歌中文版。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異恩典

基督徒的人生沒有竅門

Confessions-of-a-Christian-Life-Hacker-768x460

作者:Karen Kwek,新加坡;翻譯:曹琴琴,中國

朋友打開一包薯片,把袋子下面的兩個角往裡掖起來,然後不停地順着兩個角往裡卷薯片袋,一瞬間,袋子就搖身變成碗狀,方便大家從裡邊拿薯片。我看得目瞪口呆,他真是太有才了!我老公也很有才。他是我們家的科技高手,不僅把我們家所有的無線設備聯網了,還把我們所有的娛樂資訊整合到用一個遙控器就能操作。哈,生活就是可以這麼便捷!

我非常喜歡生活中的這些小竅門,它們都是一些很有創意的方法和捷徑,能非常高效地解決問題。在過去,這些節省時間的妙招都是由父母傳授給孩子或由各個領域的導師傳授給學徒。但是,你可能已經猜到,計算機行業將這一傳統的理念進行了創新,並讓其迅速流行開來。

2004年,科技記者丹尼·奧布萊恩(Danny O’Brien)對計算機高手(通常稱為「黑客」)們的工作流程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有某些共同的小竅門,能大大簡化編程任務。生活「小竅門(Life Hacks)」這個詞應運而生,並被引申用來描述能夠幫助我們更快、更好、更經濟地完成更多事情的各種方法、竅門或技巧。如今,互聯網和一些媒體分享平台(比如YouTube)使得幾乎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人都能獲取生活小竅門(Life Hacks)。

誰不喜歡便捷的生活小竅門?

從電腦鍵盤上的快捷操作到各種給水果削皮切片的小妙招以及能幫我們省錢的旅遊攻略,我都喜歡,為什麼呢?

第一,生活小妙招能讓我提高辦事效率,更好地享受生活。我可以很快搞定棘手的問題,就能有更多的時間放鬆自己,享受成果。

第二,如果我不用請專業人士幫忙,就能既省時又省力地解決問題,我會覺得自己很聰明,很有成就感。其實,只要在網上看一些實用的文章或視頻,我們幾乎都能成為「專家」。

第三,我也跟大家一樣,渴望得到即時的滿足感。我們都想立馬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這會讓自己感到很滿足。誰都不願意等待,因為等待會讓人壓力山大,坐立不安。廣告公司和營銷人員就常常利用人們的這一心理,比如,他們會打出一些標語(「趕緊搶購,售完即止」)或者提供按需服務。

這些原因確實會讓我們愛上生活小竅門(Life Hacks),因為如今有太多可供選擇的產品或服務,讓我們常常無從下手。有太多東西耗費我們的精力和金錢,所以現在的消費者就像皇帝一樣,習慣採用既迅速又簡單的解決方法。我們已經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比如,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想立即看到事情的結果。

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在講求「即時」性,比如速溶咖啡、即時信息以及極速信貸。生物技術也在研究能讓動植物快速生長的方法,以便儘快讓我們食用。就連新聞和建議類的文章也在力圖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多的信息。你有沒有經常看到這樣的標題:「致富5步曲」、「成功人士的7大秘訣」?不管是通過實踐經驗,還是通過閱讀指南全集或文章,我們都能獲取一些基本的生活小竅門——我們甚至在用小竅門來獲取小竅門。

我說的沒錯吧?

基督徒生活有小竅門嗎?

既然可以從「解決問題」的視角來看待工作、任務,我們常常也禁不住用這樣的心態來看待生活。作為一位技術作家,也是「生活小竅門 (Life Hacks)」這個詞的創造者,丹尼·奧布萊恩(Danny O’Brien)表示:「對大多數人而言,現代生活就是一個沒有簡單解決方案的超複雜問題。但我們可以從小的方面入手;我們可以創造一些捷徑……所以生活小竅門這個概念真的非常吸引人,因為它承載着巨大的希望,讓我們相信可以通過一些小竅門來改善人生。我們不需要完全理解或掌握人生就可以讓人生變得更能讓人忍受一些。」

很多人下意識里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們之所以喜歡快速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許是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才不會對生活這團亂麻手足無措。不過不要誤解,我完全贊成以好的方法解決問題,贊成縮短銀行排隊的時間(其實應該縮短所有地方排隊的時間!)。但是生活真的就只是一個複雜的大問題嗎?快速解決問題是否真的是我們面對人生最好的辦法?就在我反思自己對捷徑的喜愛、對聰明方法的熱衷時,我突然意識到,聖經所展現的卻是一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

生活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種關係。

睿智的所羅門王一生致力於探索世界,儘管他富有智慧,卻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生深不可測。「在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事,人不能查明;儘管人勞碌尋查,總是查不出來;即使智慧人以為知道了,還是查不出來」(傳道書8章17節,聖經新譯本)

所羅門試過所有的快速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他明白這不是人生的答案。所羅門尋找人生的意義,但無論知識、享樂、奮鬥、進步還是財富,都不能讓他感到滿足。直到後來,他才意識到上帝是我們所有人的創造者和審判者,我們的生活因此與上帝緊密相關。所羅門總結道:「在你壯年的日子,當記念你的創造主……當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因為這是每一個人的本分。」(傳道書12章第1、13節,聖經新譯本)

然而,按照我們的本相,我們不可能得到上帝的喜悅,因為我們無視上帝,不聽祂的話,理應受到祂的責罰。但好消息是,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拯救我們,藉著祂,我們可以恢復與上帝的關係。基督徒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個已經修復的關係。這個關係真實存在,直到永恆。因為這是一個關係,所以沒有捷徑可言。

事實上,人生會經歷困難是有原因的,因為上帝要用磨難來培養我們的品格。正如使徒保羅所言:「(我們)知道患難產生忍耐,忍耐產生毅力,毅力產生盼望」(羅馬書5章3-4節,聖經新譯本)。聖經告訴我們:「你要在耶和華面前靜默無聲,耐心地等候祂」(詩篇37篇7節,聖經新譯本),要相信上帝會在對的時間出手相助。但是對於習慣即時滿足的我們來說,等待是何等的難。

的確,做耶穌忠心的門徒需要耐心,需要我們盡上本分,沒有捷徑可走。

我發現我 「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對我跟上帝的關係其實並無幫助。有多少時候,我只在飯前向上帝嘀咕,睡前再咿呀兩句,誤以為這就是常常禱告的健康屬靈生活,誤以為這就是在謙卑地依靠上帝。有多少時候,我只是有選擇性地匆匆瞥一眼一些安慰人的聖經經節,而沒有深入研究聖經,還以為自己這就是讀聖經了。有多少時候,我雖然知道上帝的話,卻沒把它付諸實踐?又有多少時候,做完禮拜,我就會覺得萬事大吉,覺得離開教會我就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因為我已經完成了一到兩個小時的「敬拜」任務。頗具諷刺的是,當我沉迷於這些以及其它的「基督徒生活小竅門」時,我最終忽略的是與上帝的關係,無法享受祂的同在。

從上帝而來的人生小竅門

我們已經意識到基督徒的生活沒有捷徑可言,但我依然想說,如果生活小竅門是指把我們從許多麻煩和挫折中拯救出來,那麼耶穌對我們的拯救才是真正的妙招 !祂的死一次性並永遠地擔當了我們的罪,祂實實在在是我們的救主。除此之外,我們在基督里能夠得到從上帝而來的一切智慧和力量,得到我們所需的一切,得到基督永恆的生命。

這意味着上帝的話語也能為相信祂的人提供當下的生活幫助。所以當我們好好讀聖經時,我們就會受益。因為上帝「賜給人智慧……看顧正直人的路徑」(箴言2章6-11節,聖經新譯本)。祂沒有向我們承諾會有捷徑可走,但祂的智慧和遠見能保護我們不犯後果嚴重的錯誤——「當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因為這是每一個人的本分。」

我依然會去我最喜歡的網站獲取便捷的小竅門,並學習更有效地使用谷歌,但現在我意識到,睿智的所羅門王所傳遞的信息可能才是我們生命中最好的竅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生活小竅門)

用美食傳遞愛——今天,你Hygge了嗎?

Hygge-Picnic_04作者:Wendy W,新加坡;翻譯:Jaslyn See,新加坡

試想一下,寧靜的湖邊,夕陽在天空中投射出橙色和粉色的溫暖色調;你盤腿而坐,面前野餐布上擺滿各色私家美食——新鮮出爐的麵包配自製黃油、真正來自自家田園的田園沙拉,以及入口即化的紅酒燉牛肉;深入的談話和笑聲在席間流動;而隨着天色漸暗,搖曳的燭光也照亮身旁的面孔與笑容。

對了,和你共進晚餐的都是你之前素不相識的人哦。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Hygge野餐,歡迎入席!

Hygge-Picnic_04-1

Hygge-Picnic_05

Hygge是什麼?

Hygge(發音為hue-ga)一詞源於丹麥,大概意思是“愜意”。但是,Hygge這個概念也包涵任何可以喚起舒適感和熟悉感的東西——從與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時光到手捧熱巧賴在床上。Hygge野餐活動的三名策劃人之一Pamelia(以下簡稱Pam)解釋道:“Hygge就是你在家中與朋友共享美食時的那種感覺。這也是我們想讓大家在Hygge野餐感受到的。”

Pam,Rachal和Wex三人第一次對Hygge精神有所了解是一次在澳大利亞的旅行期間。那時他們剛從同一所大學畢業。三人偶然發現一個印度奶茶小攤,在那裡,人們可以坐在地毯上休憩,一邊啜飲着熱茶,一邊與旁邊的人閑聊。

這家印度奶茶小攤的創意讓Pam和Wex有了舉辦野餐晚宴,並用Hygge來命名的想法。他們想在新加坡重現Hygge精神。“我們最早創辦Hygge野餐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意識到,現在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疏遠,而每個人其實又都渴望熟識感。”Pam說:“現在,想要找到一個可以傾訴的人很難。Hygge野餐想要做的就是為大家提供這樣一個空間,讓大家可以在這裡找到熟識感,可以彼此傾訴。”

Hygge-Picnic_03

第一次Hygge野餐成形於2014年7月。起初,這只是一個為美食愛好者或喜愛交友的人開辦的社交活動,參與者中有一部分是三位策劃人自己的朋友。從那以後,野餐活動逐漸演變成一個宣傳社會公益事業,並可以讓來賓有所獲益的平台。 “我們很努力地嘗試把Hygge做得與其他一般的社交活動不一樣。我們不想讓它只是成為一個供大家玩樂的地方,也不想大家來了這裡只是覺得感覺不錯,然後什麼也帶不走。”Pam說。

一個典型的Hygge晚餐通常有12到16人參加。主持人介紹完當天的主題后是一輪自我介紹與閑聊,然後大家就會像在家用餐一樣傳遞食物——所有的食物都分別裝在共用的大碗里,大碗傳遞到誰手裡,誰就夾一些到自己盤子里。 “因為來的人見到新朋友都會有的點尷尬,所以我們發現,請大家彼此傳遞食物真的有助於打破僵局。”Pam說。

這些晚餐大多都是事先準備好的。身為餐廳主廚的Pam和園藝師兼植物學家的Wex親自準備這些食物。偶爾,Wex在自己的菜園裡栽種的青菜,如九層塔和芝麻菜(火箭菜),也會出現在菜肴中。後來,他們拉攏了環境教育工作者Rachel,請她幫忙為每一位來賓設計、撰寫專門的卡片。

Hygge-Picnic_01

Hygge-Pincic_06

到目前為止,Hygge野餐已經為許多社會公益事業贏得了關注與支持,比如為有需要的獨居老人提供幫助、為尼泊爾4月份發生的7.8級地震災民提供支援等等。

最近一次在9月舉行的Hygge野餐上,三位組織者為大家分享了他們所關注的“食品可持續性”話題。他們精心策劃每道菜,讓整個晚餐本身就能體現主題。在三小時的晚餐時間裡,大家討論了與有道德地進行食品採購和有道德地進行食品消費相關的話題。臨近晚飯結束時,主持人給每一位嘉賓發放了一份九層塔種子讓他們種植,並給每人頒發了一份“變革宣言”,讓大家可以在上面簽字承諾,從此過可持續發展的生活。

先建立社群,再分享信仰

在每次野餐前,Pam都會給來賓發送電子郵件,向他們介紹Hygge。Pam說:“我們會解釋說,我們舉辦這個野餐,是想分享上帝對我們的恩典。我們不會積極地去‘推銷’我們的信仰。我們只會說我們是基督徒,別無其他”。

然而,去年聖誕節的時候,三位策劃人想更加公開自己的信仰。他們為每一位來賓準備了一個大禮包,其中就放有由Rachel親自設計加手繪的卡片,上面談到了聖誕節的方方面面。Pam說:“那是我們第一次願意公開說,‘如果你對基督信仰有任何疑問,可以隨時和我們聯繫’”。

雖然三位活動策劃人後來並沒有跟進這些來賓,也沒有聽說其中任何人信主,但他們表示,通過這些野餐,他們已與很多人進行了真誠的溝通。“如果不能再次見到他們併當面詢問,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當中是否有人信主。”Rachel說: “但我們希望自己有鼓勵到他們,讓他們在與身邊的人互動時,可以更加真誠,更加有愛。”

Hygge-Picnic_02

為什麼做“Hygge”野餐

對Rachel來說,激勵她這樣做的原因是想要“讓自己能夠祝福他人”,並被上帝使用來感動他人的生命。 “我們真的不知道大家為什麼會來參加Hygge,也不知道他們當時有着怎樣的人生經歷。”她說:“我們在基督里有盼望,那他們的盼望是什麼呢?我們所有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在尋找某種相似的盼望,這一點挺震撼人心的。尚未認識基督的人也正在尋找着什麼。我們可以做得最多的就是禱告上帝可以使用我們來為他們的生命帶來祝福。如果這樣改變了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或在某種程度上打開了他們的思維或心扉,那就是我們最大的期望了。”

對於Wex來說,讓他堅持做Hygge野餐的動力來自於他發現不僅僅只有基督徒在“行善”,非基督徒亦如此,並且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間有很多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有時候,身為基督徒,我們可能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也常與信仰之外的人分彼此。”Wex說: “但Hygge已經屢次向我們證明,作為共同的受造生命,我們對人類社會都懷有最美好的期盼。 ”

他說:“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跟人大談特談基督信仰的單向獨白,而是需要大家走到一起,一同想辦法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由此帶來雙方的轉變。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的認識也都得到拓展。”

但對於Pam,之所以做Hygge,是出於一個更加個人的原因。她講述了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女士在街頭表演,人們卻視而不見地走過。儘管Pam有停下來給那位女士一些錢,但那一刻,她覺得那位女士需要的不是錢,而是“有人和她說說話”。

“錢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多東西,但關係卻是買不到,也乞求不了的,所以社群才彌足珍貴。我當初想做Hygge就是出於這樣一個個人的想法——為大家提供這樣一個空間,讓大家可以在其中建立個人的、熟識的關係。這可能是他們在其他地方無法找到的。”

作為基督徒,三位策劃人也很注重聆聽他人,並通過一次次的談話或一次次的接觸來建立社群感。 “每一次的Hygge都強調多聆聽他人,而不是只顧自己訴說。這是大家覺得比較罕見的——很多人很驚訝居然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想法。”Pam說。

“接觸到各色各樣的人之後,我們變得更加謙卑。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那些通常不是很能適應教會文化的人。但他們人都很好,與我們也有完全一樣的人生目標——推進公眾利益,用自己的才能和天賦去祝福他人。對於我們這些基督徒來說,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這激勵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所擁有的資源,並思考如何好好利用它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