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嶄新的開始

我是如何戰勝焦慮的(有聲中文)

作者:Marissa Luk,墨西哥

翻譯:熱水,中國

有聲播讀:小七,中國

 

我記不得確切的時間了,但大概在五年前,我開始了與抑鬱和焦慮的長期鬥爭。

那之後的日子我經歷著劇烈的情緒波動,經常要去見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並需要接受藥物治療,我甚至會常常有自殺的衝動。可能我會有兩個月無憂無慮的生活,可以自己享受生命,過得無比充實。然而之後的五個月我又會跌入谷底,進入恐慌症發作、滿是幻覺以及疲乏無力的景況之中。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最大的掙扎來自陌生環境恐懼症。

這個恐懼症的癥狀會通過我的肢體行為表現出來。如果我很焦慮或者對某物或某事情感到恐慌,我全身的肌肉都會緊張起來,變得不受控制,以至於我會變得非常疲憊、乏力、頭痛且渾身無力。

我的大腦似乎從不停下來休息。它就像一台在一直轉動的機器——不停地在分析、總是在制定策略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我需要的東西並走出商店、以最快的速度穿越人群、早早到達和別人約定的地點,因為我的大腦會告訴我如果我早到的話,就是準時,但如果我準時到,那就是遲到。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讓我痛苦又精疲力竭。

在較為嚴重的日子裡,當我走在公共場所、街道上或是乘地鐵時,都會感到莫名恐懼。強烈的焦慮導致我常常幻想天上會有汽車掉下來。這種想法帶來的恐懼會立刻使我動彈不得,接著我的身體會突然一下搖動或者是一陣抽搐。我的視線會變得模糊,大多數時候我會絕望到只想回家。

在較為「正常」的日子裡,焦慮會以較為緩和的方式侵入我的生活。像吃飯、洗澡或是刷牙這樣最簡單的日常任務我都會忘記。我經歷過一夜無眠,也有過昏睡一天的時候。

長久以來,我感到在履行事工職責、維護友誼和社交關係以及照顧自己之間找到平衡簡直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

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想知道自己的腦力是否夠用。

我也質疑自己是否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宣教士、朋友以及自己對社會是否會有貢獻。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個累贅,而且因著我精神上的問題,我是沒有辦法實現拿到學位、寫作和有一天成為母親的夢想的。

 

看上帝的作為

然而,在這樣的痛苦之中,我被提醒上帝一刻也沒有拋棄我。我在經歷每次風暴時都能清楚感受到他的慈愛和幫助。當我再次想起這些在我人生的風暴中所記錄下來的經文時,作為上帝摯愛的女兒,我能宣告我已經得到了:

祂饒恕和赦免的確據——約翰一書1章9節;

有平安的生命(不一定是容易的)——約翰福音16章33節;

與萬民分享福音的使命——馬太福音28章19-20節;

我的人生意義是盡自己的能力在自己所做的一切事上榮耀上帝(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我的焦慮並不能奪去我的人生意義。我正學著活在這一真理中,順服祂以及信靠祂擺在我面前的環境。

當我回顧過去的五年時間,我意識到我雖軟弱但生活依然在不斷前行。我在東歐完成了一項大學事工培訓項目、到亞洲做了事工工作、在一個幫助遭受性剝削女性離開色情行業的事工組織服事、擁有在多個不同國家服侍的跨文化事工的經驗、甚至還在今年與我的愛人結了婚。而且,我倆將在2020年以宣教士的身份前往一個新的國家!

我的抑鬱和焦慮沒有毀掉我。相反,上帝通過我完成了祂的計劃,也幫助我成長並獲得了我原來以為自己不可能擁有的力量。

 

一些對我有幫助的事情

在這一路的經歷中,我發現了一些有助於解決我焦慮的辦法。例如,我開始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讓大腦思想一些創意想法,這些創意想法最終成為了我每天在培養的實際技能和特長。我發現了自己對藝術的熱情,它給我了表達自己和服事他人的機會。

不管是寫是畫,創作就像是我把腦海中所有的混亂思想拿出來再把它們組織起來呈現到紙上一樣。這樣的結果使我沉醉其中。真的是我做出來的嗎?我真的能創作出那樣的畫來嗎?

儘管當我們精神上飽受折磨的時候很難找到動力去做任何事,但如果你經歷相似的困難,我鼓勵你不要害怕嘗試新事物。找到一些能帶給你快樂並能作為情緒出口的活動和地方。這不僅有助於我們的心理療愈進程,也能幫助我們從吞噬我們的精神難題中走出來而去向前看。

在一路尋找幫助的過程中,我也基本恢復了正常。最開始是向我的父母和朋友求助,最終我「自我揭露」的恐懼逐漸減輕,我開始去見諮詢師,接著是心理醫生。接受專業幫助和藥物治療對於治癒心理疾病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你正備受心理疾病的折磨,我鼓勵你也像我一樣去尋求幫助。若你得了肺炎會去尋求救治,那麼由於激素紊亂造成的心理問題也不要忽視。

真相是,我們的身體不完美,並會讓我們失望。但這不阻礙上帝給我們使命(彼得前書2章9節)和活出它的力量。祂不需要我們有完美的身體和基因,祂需要的是我們願意的心志和順服的心,好把我們變成祂完美的樣式(哥林多後書3章18節)。

掀開焦慮和抑鬱的帘子,我心中有確實和平安的盼望——我的未來在我的創造主手中(耶利米書29章11節)。

我的朋友,你也一樣。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嶄新的開始

在悲傷和自責之中,要如何站立得穩?(有聲中文)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Joya,中國

 

在九月份,我接連失去了兩個親人。一位是我的小妹(點擊此處查看文章鏈接),另一位則是我的三舅。在小妹去世後的不久,我的三舅突然猝死,生前並沒有任何疾病。我還沒完全從失去親人的傷痛中緩過來時,十一月我男友的大舅因為腦中淤血昏迷,送院不久,也去世了。而就在今年初,男友的姑姑也是突然昏倒,撒手人寰。更讓我接受不了的是,不久前,我因為做出了一個自私的行為,導致和交往兩年的男友感情破裂,分手了。我們甚至打算在明年結婚的。身為一位基督徒,我為著那個行為感到可恥,且因為傷害了深愛我的他而感到無比自責。

一連串的失去與打擊,讓我本該在10月就完成的研究生論文及論文答辯,延遲了。因此我常常陷入負面情緒之中:不是感到憂傷、難過,便是難受、自責。

 

我知道信主的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這些事「必須」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接連發生?

很多時候,我們不會得到關於生命的答案。但是,每每我感到無助、崩潰之際,一句金句不時會出現在我腦海里:「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章28節)。這經文是給愛上帝之人的。曾閱讀過的一篇文章中,作者Anastasios Kioulachoglou(筆名)解釋到:「萬事」指的是「還沒」、「正在」、「已經」發生的事。他的觀點是:為了讓愛上帝的人得益處,他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必要的。因為它們是「聯合的」,「互相的」,是使人得益處的萬事之效力。

換句話說,上帝要我在這些經歷中,學習什麼功課嗎?完全順服?完全信靠?完全交託?老實說,我實在是辦不到。我的心已經被難過及自責所充滿,如同箴言17章22下半節所說,憂傷的靈使骨枯乾,我十分軟弱。儘管如此,理智告訴我,我不應該拖延了讀研的進度,所以,我必須振作起來。好好生活是件不簡單的事,負面情緒上的捆綁只會雪上加霜。若想要走過這段低谷——不想親近上帝,我便更要刻意地去讀經、靈修及禱告。否則會很容易被屬靈攻擊,因為我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書5章8節)。當我因為悲傷及自責,導致不能好好禱告靈修及讀經時,以下四件事是我採取的對應行動:

 

1.看靈修視頻

之前我會上網看一些搞笑視頻,試圖讓自己開心起來。可這只是暫時性的。大笑過後的空虛感更甚。所以,我改成看靈修視頻,比如寇紹恩牧師的《恩典365》,每一集的分享精闢簡短,不但能撫慰我的心,也能讓我去思考如何在地上活出屬靈原則。他不鼓勵我們以《恩典365》代替自己的靈修。可是當我們遇到某些無法自己靈修的時刻時,這些視頻會是很好的陪伴及提醒。

 

 

2.聽基督教詩歌

很多人都會選擇在失戀或失意時聽悲傷的流行歌。聽這些歌反而讓我更難受,對自己不自覺地大哭並不感到意外。大哭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並不是不好。可是,一直這樣只會消耗我們寶貴的能量。在一次的禱告會中,領會唱了一首英文詩歌——由Laura Story創作的「Blessings」。這一首歌觸動了我的心,當下雖然有流淚,心中卻無比平安及滿足。
與其聽流行歌自哀自憐,不如聽詩歌,還能得著安慰。之後,每當我感到鬱悶時,我便會一邊聽詩歌,一邊默想主的恩典。這不也是一種親近上帝的方式嗎?

 

3.為被逼迫的弟兄姐妹代禱

當我無法好好為著自己禱告時,我會閱讀《敞開的門》里的代禱信。雖然不應該只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他人代禱,可是念著信里的文字,我不會想起之前與男友的甜蜜回憶以及失去親人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腦海里會浮現出一些弟兄姐妹被逼迫的畫面。心中雖然還是會不解為什麼上帝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可卻能漸漸地體驗到代禱的重要性及察驗上帝如何轉化我們的代禱成為在他們身上的神跡。除此之外,我會把焦點放在其他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我們會陷在負面的空洞里不能自拔,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只看到自己多麼慘,且不斷放大自己的難過,讓自己一直難受。代禱,能讓我們學習「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彼此同心(羅馬書12章15節),也會讓我們安居思危——不要因為日子過得太安逸而放任自己以負面的態度去看待此刻擁有的恩典。

 

4.做一些不曾做過的事

這一點在我走出上一段失戀時幫助我很多。我渾渾噩噩的日子在參加了為期10天的朝聖者之旅後結束了。以行走的方式從葡萄牙走到西班牙(大約200公里),對很少運動的我來說,是巨大的挑戰。當中的艱辛,全在我完成挑戰後,變成了一種特別的經歷。每當我覺得自己不能完成一項任務或者無法走出負面情緒時,這段經歷就會成為我不放棄的動力。「再堅持一下下,萬一成功了呢?」成了我做事的座右銘。現在,我已經想好下個挑戰,並訂好了機票。那就是在中國的冬天自助旅行3個星期。這樣看似「辛苦」的旅行,其實是造就我個人的成長及突破。當然,突破自我以為做些你不曾嘗試過的事,但你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較適合你的方式。

想起前陣子去看了《冰雪奇緣2》,有兩句話特別觸動我的心:

1.事情永遠不會按照你的計劃一步步進行,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變化,然後從容應對。

2.如果看不清未來,就走好當下的路,做你此刻該去做的事。

世事無常,無論遇到什麼事,但願弟兄姐妹都能堅持自己的信仰,再次體驗到詩篇34篇8節所說的:「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嶄新的開始

腓立比書靈修 | 慷慨的禮物(有聲中文)

作者:Michele Ong,紐西蘭

翻譯:熱水,中國

有聲播讀:Joya,中國

今日經文:腓立比書4章14-17節

然而,你們和我同受患難原是美事。腓立比人哪,你們也知道我初傳福音離了馬其頓的時候,論到授受的事,除了你們以外,並沒有別的教會供給我。就是我在帖撒羅尼迦,你們也一次兩次地打發人供給我的需用。我並不求什麼饋送,所求的就是你們的果子漸漸增多,歸在你們的賬上。

如今,我們仍會在家裡談起17年前收到的一個食物籃。

那時候,我剛從紐西蘭星船兒童醫院(Starship Children Hospital)做完大型脊柱手術。因為我的父母幾乎一直在醫院陪我,我家的日常事務已經完全停止,食品櫃也空了。所以可以想到當易牧師和他的家人帶著食物籃敲開我家的門時,我們有多麼驚訝和開心。

我家那時剛搬到紐西蘭,所以我們是教會裡的新人,沒有太多親密的朋友。當易牧師帶著食物出現的時候,我們很震驚,有人會花時間、經歷和金錢來祝福我們,即使他幾乎都不認識我們。這個行為向我們展示了成為基督肢體——一群彼此支持和關心需求的人——的一部分是怎樣一種體驗,也在困難時期帶給我們許多安慰。

我們對易牧師慷慨行為的感激心情就像保羅寫信感謝腓立比教會分擔他的患難時一樣(第14節)。

保羅傳福音的事工雖然艱苦但有回報。但是保羅也是人,我能想像到他有被供應的需要——比如食物和衣服。聽說了他面臨的掙扎後,腓立比教會是唯一一個給他供給的教會(第15節)。我相信那一定鼓勵了保羅,知道他在他們生命上的投資沒有白費,因為有人與他同行。

事實上,腓立比的教會不止一次供給保羅,而是許多次(第16節)。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他們是保羅事工的受益人,想在經濟上幫助他更好地傳福音(腓立比書1章5節)。

我相信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做這件事並不容易。這需要他們的獻上。然而,易牧師和腓立比教會的榜樣提醒我,這樣樂意的奉獻是關心基督肢體利益的一個辦法(腓立比書2章3-4節)。

保羅因他們的慷慨感動,但他更想要的是在腓立比有大的豐收。無論他們在他的生命中播撒了什麼,保羅祈禱「果子不斷增加,歸到他們的賬上」(第17節)。在地上可能沒有物質的回報,但保羅希望他們知道他們對他生活的任何幫助都是有永恆價值的投資——有一天他們會收到靈里的賞賜。

我曾經因捨不得自己的金錢而掙扎不已,但是易牧師的慷慨激勵我開始不再計較。所以,當我開始我第一份作為銷售助理的兼職工作時,我會用自己一部分(Salvation Army』s Christmas appeal)工資給救世軍的聖誕節呼籲活動買禮物,這已經成為了我每年的傳統。

這可能只是一個小的行為,但是我希望它能來祝福別人,分擔他們的困難。

問題反思

1.思考自己曾被別人祝福的一段時間。給他們寫一封信、郵件或是簡訊來感謝他們的祝福。

2.你周圍有沒有人有需要,你能夠用實際行動幫助誰——經濟上的或者是其他方面的?

3.我們會因自己的慷慨行為收到永恆的獎賞,這能怎樣鼓勵你更多地祝福別人?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腓立比書靈修

澳大利亞叢林火災,我們具體能做些什麼?

作者:Michele Ong,紐西蘭

翻譯:Nancy,中國

最近我的社交媒體上滿屏都是紐西蘭的橙色天空照片。來自澳大利亞叢林大火的煙霧已經蔓延到了紐西蘭(我的祖國),將天空籠罩在詭異的橙色光線中。

自然,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的討論也非常活躍。我的紐西蘭朋友們跟著這些照片發布著善意的祝福信息,以表示與澳大利亞站在一起,為正在繼續與橫掃三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大型森林大火做鬥爭的他們打氣。

到目前為止,森林大火已經奪去了25人的生命,估計還有5億隻動物在大火中喪生。

此外,火災還給那些為了安全不得不離開家園和拋下牲畜的受災者帶來難以言表的情感和精神上的損失。

在這場悲劇中,也有勇敢和英雄主義的故事,消防隊員(大多是志願者)冒著生命危險與大火搏鬥,而許多當地居民也團結起來互相支持,並從熊熊大火中救出野生動物。

我現在住在維多利亞州墨爾本的東郊,除了天空灰濛濛的、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煙霧,沒有受到太多火災的影響。維多利亞州的森林大火發生在它的東北部和吉普斯蘭(澳大利亞東南部的一個地區,從墨爾本東郊一直延伸到新南威爾士州邊界),並且沒有哪處的火情處於緊急狀態。

然而,大火確實非常接近墨爾本北部郊區邦杜拉,那裡住著我一位老校友,住在離墨爾本中央商務區16公里以外的地方。看著邦杜拉森林大火愈演愈烈,我想起發信息給她,看看她和家人是否平安。

當她跟我講述自己的經歷時,我都能感受到那種緊張感。她被直升機的聲音吵醒,之後趕緊和丈夫上網去查發生了什麼。那時他們才意識到就在離它們家500米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叢林大火。

隨後,他們匆忙收拾行李,把年幼的孩子和假期來探望他們的父母匆忙擁進車裡。他們去到住在另一個郊區的朋友家過夜,但他們無法入睡,晚上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查看緊急事故應用程序上的更新新聞。

此後,她搬回了家,雖然家裡最終什麼也沒發生,但一家裡人還是很緊張,特別是天氣預報說會有高溫時。

至於我,我最近距離接觸到大火帶來的影響是溫度計顯示溫度在40-44攝氏度左右的時候。由於墨爾本市民打開他們的空調降溫導致電力超載,我住的街區停電,我不得不在悶熱中坐著,大汗淋漓。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所在的地區(墨爾本東部郊區)周圍發生的叢林大火沒有危險。我的一個同工在附近帶領一個教會夏令營,夏令營里有大約70名兒童,在第三天氣溫上升到42度,且風速為每小時100公里時,他不得不疏散夏令營的領隊和孩子們。

「我有點害怕,」他說。他在一個相當容易發生火災的地區長大,他父親的家人在1983年的「聖灰星期三」的火災中失去了他們的家。聽到這些故事讓我感到這些悲劇是真實的,突然之間,我覺得自己與火災的聯繫比我剛開始在電視上看到它們時更緊密了。

這當中有我關心的人,如果森林大火摧毀了他們的家園,我就會伸出援手去幫助他們。

讀到和看到森林大火在澳大利亞各地所造成的破壞是令人心碎的,這會讓人感到無助,特別是當你渴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時。我拒絕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善意的信息,也不願意說我為受害者祈禱,因為我感覺現在是採取行動的時候,而不是僅僅說句漂亮的話和給出一些善意的想法。

在這樣的時刻,我也被聖經的經文提醒:「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言3章27節);「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雅各書2章14-20節)。那麼,有哪些實際的方法我們可以採取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呢?以下是一些你可以支持他們的方式,無論你是身在澳大利亞還是在海外。

 

1.現金捐贈

澳大利亞人是很慷慨的,這場災難一發生,就有很多人捐贈了食品和衣物。然而,雖然衣服和食品不錯,但你能支持叢林火災救援工作的最好方法還是現金捐贈,這樣你就可以支援在現場為災民提供救援的各種組織。

像是澳大利亞紅十字會災後恢復與救援組織(Australian Red Cross Disaster Recovery)、救世軍救災呼籲組織(Salvation Army Disaster Appeal)、聖文森特德保羅協會叢林火災呼籲組織(StVincent de Paul Society Bushfire Appea NSW)等都是你可以捐贈的慈善機構。我每月都向救世軍捐款,很高興知道我每月的捐款現在可以用來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

澳大利亞的鄉村志願消防隊員也在盡一切努力控制火勢,你們的捐款將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他們的工作。新南威爾士州鄉村消防局(NSW Rural Fire Service)和維多利亞州鄉村消防局(Victoria』s Country Fire Authority)都有自己的捐款活動,所以去訪問他們的網站吧,看看你能如何幫助到他們!

2.野生動物救援/動物救治

在自然災害中,寵物、家畜和野生動物往往是最脆弱的,因為它們無法自己保護自己。感恩的是,當專門的動物保護人員不辭辛勞地將動物從危險區域撤離時,你可以協助他們救治這些動物。

英國皇家動物保護協會新南威爾士分會(The NSW branch of the Royal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發起了一場叢林火災呼籲,您的捐款可以幫助巡查人員在路上應對緊急情況和幫助需要幫助的動物。致力於保護考拉的麥格理港考拉醫院(Port Macquarie Koala Hospital)是另一個你可以支持的組織。他們在眾籌網站GoFundMe 上發起了眾籌,籌集的資金將用於治療和護理在森林大火中受傷的考拉。迄今為止,已有31隻考拉從不同的地方送往醫院。

3.制定一個長期的環保計劃

根據澳大利亞主要的氣候變化通訊組織和氣候委員會,氣候變化為這些特大火災助了很大一部分力。該委員會在其網站上說:「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正在使全球溫度變高,導致澳大利亞的氣候更加炎熱。」。必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減少氣候對未來森林火災和其他極端事件的影響。

上面這一切聽起來如此可怕,但從小範圍來說,我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例如,我們可以減少空調或供暖設備的使用,不開車而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果可行的話),或者如果你是個很會種植物的人,在你家附近找一個組織植樹日的社區組織,並加入其中。

澳大利亞的森林大火造成了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破壞,我們可能很難量化這場悲劇造成的真正損失。在未來的幾周和幾個月里,在社區和家庭團結起來重建破碎家園的同時,讓我們也記住用其他方式支持他們。

如果你認識某個受這場火災影響的人,那就做一個捲起袖子真正幫助他們重建房屋的朋友,或者在他們悲痛的時候傾聽他們的心聲。畢竟,聖經告訴我們要「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章15節)。不管你現在身處世界的哪個角落,讓我們在澳大利亞特別需要幫助的時刻盡我們所能幫助受影響的澳大利亞人吧。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嶄新的開始

我為何不再追求成功(有聲中文)

作者:Daniel Hamlin,美國

翻譯:蔣冠華,中國

有聲播讀:Luke,中國

 

為了回應我從上帝那裡得到的呼召,我目前正在就讀一所聖經學院。我不知道自己以後是否會在教會服侍或加入某個事工組織,但我知道在聖經學院讀書是我要做的事情。

因此,當我的許多同齡人開始成家立業時,我卻正在學習新約概覽和神學課程。如果讓我說句真心話,我有很多次都在懷疑讀神學是否值得。

我一直在糾結於讀聖經學院是不是實用。當然,學習聖經總是好的,但是我不是更應該把我的時間和資源投入在創立成功的事業上嗎?

我們很容易去看社交媒體、電視、雜誌等,無意中就對什麼是成功的生活有了一個完全錯誤的認知。我們經常用數字來衡量成功:銀行賬戶餘額、朋友數量、追隨者的數量、房屋數量、汽車數量、接觸或影響的人數等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但我知道,在上帝眼中,成功人生的標準與世俗的看法非常不同,並且無法用數字來量化。為了達到上帝眼中的成功,我必須放棄世俗的成功標準。

這並不意味著我要放棄我的理想或對成功的渴望。但這確實意味著,我要求問上帝祂想讓我在什麼事情上成功,以及如何運用祂所賜給我的天賦和才能來服侍祂和教會(哥林多前書12章18-20節)。因為上帝創造我們生命的目的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祂對我生命成功的定義也和對其他人不一樣。

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我更好地理解了耶穌在約翰福音21章18-23節對彼得所說的話。在這段經文中,耶穌暗示彼得最終將面臨殉道。彼得理所當然地看著他旁邊的門徒,問耶穌:「那他呢?」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到彼得很自然地在拿他的生活和成功與他身邊的人比較。如果彼得必須面對這樣的命運,那麼其他門徒呢?

但是耶穌的回答給我們啟發。他在約翰福音21章22節回答彼得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耶穌告訴彼得,成功就是跟隨祂,無論祂帶領我們到哪裡。

這與任何人無關——這是我們和耶穌之間的事。

我曾經擔心,如果我在生活中沒有取得足夠的成就,那麼我將會是一個失敗者,但上帝一直在指出我的錯誤。在衡量成功時,我使用了錯誤的衡量標準。我認為擁有一所房子,實現一些偉大的職業目標,獲得聲譽,財務安穩,或擁有其他一些東西才叫成功。當然這些東西都很好,能夠擁有它們也很棒,但它們並不能決定你是否成功。

彼得一生的成功完全歸功於他跟隨耶穌到最後。這與他在平日生活中比不比得過其他人毫無關係,與他取得了什麼成就也無關,甚至與他跟隨得多好無關。

這讓我重新思考我人生的成功該是什麼樣子。例如,我們理應認為像葛培理這樣的人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中給無數人傳了福音。他的名字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中遠揚,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著名的福音佈道家。

但鮮少有人知道末底改·哈姆(MordecaiHam)這個名字,他是帶領葛培理信主的佈道家。哈姆從未像葛培理那樣聲名遠揚,但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個福音傳道人,哈姆和葛培理一樣成功,儘管他從來沒有像葛培理那樣出名。

用上帝的標準來看待成功,意味著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我們所做的選擇。作為一名選擇上神學院的作家,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不追求更傳統、更賺錢的職業道路,比如醫學、建築或法律。

儘管我已經就這個問題回答很多次了,我還是很難找到合適的言語來做解釋。歸根結底:我想要成功,但我想以上帝的標準獲得成功。

這意味著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要順服祂。所以,除非上帝另有指示,否則目前,成功對於我來說,就是當一個在神學院努力學習的作家。沒有財富和名譽,只有對耶穌基督和屬祂的價值觀的追求。

不管我是身無分文、孤獨、寂寞無聲地死去,還是富有、出名、被親人圍繞著死去,對我來說都沒有區別。我正在學習滿足於一點:只要我一生都跟隨主耶穌,無論祂怎麼樣帶領我,我的生活都是成功的!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嶄新的開始

我在30多歲的單身日子裡學到的(有聲中文)

作者:Joanna Hor,新加坡

翻譯:Cindy Wang,澳大利亞

有聲播讀:小七,中國

 

本來這會兒的我應該已經結了婚,和我愛的人長相廝守,養育著兩個分別叫Cedric和 Caleb的可愛孩子 ( 如果是男孩的話)。我應該也會做兼職,為一些基督教育兒網站寫寫文章,談談如何按主的旨意,養育敬虔愛主的孩子。

至少10年前我對未來的設想是這樣的。

然而現實卻迥然不同。沒丈夫,當然也沒孩子的我,日常生活和10年前的沒有太大差別,只不過已出了校園,入了職場,寫著關於單身生活而不是養育孩子的文章。也許我生活的最大改變就是父親已經不在了,大多數朋友都結了婚而且半數以上都有了孩子。

30歲一過,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孤獨終老的可能逐漸變得真實起來。

當然,近幾年來,確切的說是近七年以來,我有積極地「出去結識新朋友」。我碰到過不喜歡的,也有想進一步了解的,但可惜沒有遇到雙方都有興趣的。雖然我希望自己已經遇到了那個「真命天子」,但我也不後悔曾經做過的決定。至少,我感謝每一次的經歷讓我更了解了自己,並看到上帝要在我生命中動工的地方。

思想這些單身的日子,我從三個方面看到了上帝的供應和祂對我生命的旨意。

 

1.上帝總是把我們帶到人群中

 

身邊單身朋友的一個最大痛處就是孤獨,因為沒有伴侶共度一生。更糟的是,他們的朋友圈子似乎也在隨著大家結婚生子而逐年縮小。

WesleyHill在《Spiritual Friendship(屬靈友誼)》一書中貼切地描述了這種現象:「面對花時間和朋友在一起還是回歸家庭、呵護婚姻或親情的選擇,顯而易見的,人們能為友誼的付出是有限的,但誰都不敢錯失與家人在一起的寶貴時間。」

說得不錯,不過作者只考慮了與同齡人之間的友誼。如果我們不這麼單向思維,願意擴大社交圈,去接觸更多的走在不同人生階段的人——比如學生、其他單身人士、空巢老人,結果會如何?願意讓不同年齡和身份的人與我們同行,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不同階段,而不單單鎖定某個或某群朋友,這會不會是上帝對我們的心意?

至少我可以肯定地說,上帝從沒有吝嗇賜我群體。不管是在家裡,教會還是在職場,無論何時何地,在走過人生的高山低谷時,我從未感到孤獨——甚至是六年前父親意外去世時的艱難時刻。雖然那些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們慢慢和我疏遠了,但這些年來,上帝將各個年齡層的朋友帶進我的生活,他們以服侍的行動、友善的話語、愛的禮物和其他方式向我彰顯了上帝的愛。他們還帶給了我經歷我不曾有機會經歷的人生機會,比如,就在去年,我很榮幸地成為現在16個月大的小男孩的教母,我很期待陪伴他長大。

這些友情讓我一窺基督肢體的豐富和天堂的滋味——在那裡沒有嫁娶,沒有一生一世對一個人的委身(馬太福音 22章30節),而是帶著不同恩賜的我們,共同成為一個基督的身體。

 

2.上帝把我放在一個獨特的位置去幫助別人

 

不管我們是否已婚,不可否認的是,生活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艱難的。

幾周前,我一個單身的朋友告訴我,她前一天晚上哭了一個多小時,感到非常孤獨。幾天後,我拍著另一個朋友的肩膀,聽她哭訴男友提出分手的事情。一位朋友在WhatsApp上分享了她的痛苦和疲憊,因為她不得不在家照顧體弱多病的父親,還有一位朋友請求我為她經常生病的兩個年幼的兒子禱告。最近幾天,我和兩個朋友分別吃了晚餐:一個想要孩子但懷不上,準備試管嬰兒治療;另一個剛離完婚。

單身讓我有時間和精力服侍上帝擺在我生命中的人們(哥林多前書12章26-27節),有些正是那些一直向我彰顯上帝的愛和同在的。正如Hill在書中的另一章中所寫道的:「友誼是一種自願承擔他人痛苦的呼召,靠著我們與基督的關係,分擔他人的苦難。」

當然,這些友誼也充滿歡樂。就在幾個月前我生日那天,我收到了一份驚喜——一個只有一面之交的朋友送來了鮮花。我們是在她幾年前剛剛和當時的男朋友分手的時候一起吃過飯。卡片上寫著:「感謝你在我最沮喪的時候陪在我身邊……那些鼓勵和禱告是我當時最需要的……」。在那場轟轟烈烈的分手後,她遇到了自己的摯愛,並在今年初與之共結連理。最近,我的另一位單身朋友在我們共進晚餐後發了條信息給我:「上帝總是通過你以特別的方式對我講話,我也一直為著有你感謝上帝!」

在朋友身旁陪伴他們,與他們同歡樂、共哭泣使我活出了上帝讓我們共同成為基督肢體的異象。

這也讓我看到身邊艱難的現實,使自己更能正確面對人生。

 

3.上帝已經使我在基督里成為完全

單身生活教會我的最寶貴功課也許就是:因著基督,我已經完全並且一無所缺。

歌羅西書2章9-10節說:「因為上帝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裡面;你們在祂裡面也得了豐盛。祂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 當時歌羅西人被誤導,認為他們需要轉向某物或某個人屬靈生命才能得以「完全」。有時,甚至在教會裡,我們也會把婚姻當做是人類經歷的巔峰,或者說:沒有它,就無法完整地體驗和理解基督對教會的愛。

這句經文對我的實際意義就是讓我知道:在基督里,我沒有缺乏。雖然深深的孤獨感偶爾會來襲,但真理永不改變,它讓所有單身者得著安慰和平安,使我們帶著勇氣和盼望前行。

幾年前父親的離世也讓我清楚地認識到,單身是每個人都要在某些時候經歷的。即使對於結了婚的人來說,伴侶的陪伴也不是永遠的,所以要彼此珍惜。所以我們都應該與耶穌培養更好的關係,因為祂決不撇下我們,也不離棄我們。就我個人而言,這意味著我不僅要接納自己的單身狀態,也要經常花時間沉浸在上帝的話語中,安息在祂的同在里。

雖然對我們這些單身人士來說,生活有時似乎並不如自己所願,但求上帝幫我們看到自己永恆的價值和屬天的呼召——在祂放置我們所在的人群中為主發光和作見證。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嶄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