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彼此相愛

雅各書靈修 | 在主里雖貧窮卻富有(有聲中文)

作者:Tracy Phua,新加坡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Caroline,中國

*封面圖片拍攝:Ian Tan

讀經:雅各書1章9-11節

成長於一個平均收入家庭的我,曾經很多次希望自己能更富有。最近,當我看到朋友們買了新車並且去高消費的網紅飯店吃飯時,我發現自己超級嫉妒。更讓人鬱悶的是,我的這些朋友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我甚至都不能指責他們拜金(以抵消我的嫉妒)。

我想做一個敬虔的人。但與此同時,我也想變得富有。雖然我知道富有沒有什麼錯,因為聖經中確實提到了一些既敬虔又富有的人——比如約伯和約瑟。然而,聖經中也有許多警戒告訴我們不應當追求物質財富和權力(提摩太後書6章7-10節)。

那麼我該如何看待物質財富呢?我對物質財富的渴望會影響我的「敬虔」嗎?想要變得富有是錯誤的嗎?

在雅各書1章9-11節中,雅各用一個看似矛盾的理論來幫助一群極有可能因著他們的信仰而在經濟上遭受損失的人明白了他們的困境並緊緊握住信仰。

他首先稱那些在物質上貧乏的猶太信徒們有「高位」(第9節)。雖然這些人在世人的眼中可能地位低下,但他們有很多可誇耀的地方。他們有「在基督里的各樣屬靈的福氣」(以弗所書1章3節),並且是「上帝的兒女,與基督一同做後嗣」(羅馬書8章17節)。

在基督里,窮人實際上無比富有!

因此,他們是富有的窮人。

接著,雅各提到了那些物質上富有的人,他說他們要「降卑」(第10節)。雖然他們可能享受著更好的生活,但雅各卻強調了這些人所面臨的危險:他們更容易信靠物質財富,忘記他們的成就終有一天會逝去,就像田野的花兒一樣(第10-11節)。因此,富裕的信徒需要培養他們剛信主時所感到的靈里貧乏,學會在如此「降卑」的狀態里榮耀主。因此,他們是貧窮的富人。

雅各之所以給出了這兩個看似自相矛盾的說法,是因為我們在地球上所擁有的一切都將消失,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第11節)。因此,我們應該把安全感建立在永恆的財富上。

所以,不用去抑制我們想要變得富有的慾望,而是讓我們在基督里發現真正的屬靈財富,並在我們全豐全足的天父那裡找到持久的安全感。

擁有祂就等於擁有了一切!

 

問題反思:

1、你的人生抱負是什麼?你最珍視的和你的夢想是什麼?

2、你想要變得富有嗎?這樣的想法會如何影響你和上帝的關係?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婚姻真是愛情的墳墓嗎?(有聲中文)

作者:淑環,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Melody,加拿大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我真的不明白結婚的意義!我一個人每天負責工作賺錢、教養孩子、打掃家務,而他回到家卻只顧刷臉書和玩手機遊戲,請他幫忙都推三阻四。除了貢獻精子及支付房屋的貸款,我想不到他還有什麽用處可言!」

眼前的好友說到丈夫時,氣憤難耐、咬牙切齒,這讓我想起她剛談戀愛時幸福甜蜜的模樣,簡直判若兩人。常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曾經的山盟海誓在婚後仿佛都成為謊話連篇。轉看近年,離婚率和不婚率直綫上升,無論男女,對於婚姻開始抱持近而遠之的態度,深怕一踩就跌入無底深淵。

婚姻真的如此可怕嗎?

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以弗所書531節)

當聖經提到婚姻時,明確地闡明了兩人結婚后,生命是相互聯結、成全、扶持與互補的。每個人在婚姻裡都有各自的角色, 丈夫需學習如何如基督愛教會般疼愛妻子,妻子需懂得順服與尊重丈夫,彼此滿足内在的需要(以弗所書5章22-33節)。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不同,與自私的本性,這本身已經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很多情況下,我們很有可能陷入一種尷尬的場景——我們用盡最大的力氣去愛了,卻不是對方想要的。

猶記得剛結婚時,我每天總是忙忙碌碌,放工后就開始煮飯燒菜、打掃抹塵、洗碗洗衣,希望把家裡收拾得乾淨舒服。無奈忙完后就累癱在床上,對丈夫提出看電影或逛街的邀約一概推卻。長久下來,兩人心裡皆積累了不少怨氣。丈夫怨我不願花時間陪伴,而我氣他不懂體諒我的疲累。冷戰了一段時間后,丈夫建議我們一起好好禱告,敞開心扉分享心中的想法。那時我才理解,他其實很願意和我分擔家務,也期盼有更多時閒享受我們的二人世界;相反地,我卻認爲把所有家事攬在身上,讓丈夫專心工作才是愛的表現。

真正的愛並非一味付出,多傾聽與了解對方的需要,或許就能在婚姻的路上少吃一些苦頭。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134-7節)

邁入婚姻的第5年,與丈夫攜手跨越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后,我亦越能體悟「愛」的真諦。若非上帝的帶領與教導,恐怕我們的婚姻也會是另場悲劇。

我和先生的性格南轅北撤,一快一慢,一動一靜,忙碌的工作及生活讓我們甚少有機會好好談話。有時候晚上煮好了一桌菜,等候加班的丈夫回家時,刷起臉書看到友人夫妻的甜蜜互動,或一起到國外旅行難免心生羡慕,相較之下無形中對丈夫產生更多不滿和抱怨。

每次誦讀這段熟悉不過的「愛的真諦」的經文,都會讓我有所學習——學習把目光轉向上帝、學習重新專注于自己的角色、學習審視婚姻的破口,更重要的是學習不把我的丈夫與他人作比較。

為改進我們夫妻的關係,我還採納了友人推薦的「我向訊息」(I Message)溝通方式,摒棄指責或批評的口吻,更具體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與其對丈夫怒喊:「你每次只是忙自己的事,回到家就吃飯、刷手機、睡覺,你看看某人的老公,他……」,不如心平氣和地向對方傳達自己的心情:「當你忙碌工作時,我感覺自己被忽略和不受重視,我希望你可以挪出更多的時間一起分擔家務及陪伴我。」同樣的訊息經不同的表達方式,帶來的結果竟截然不同。對於心思不及女人細膩的男人來説,這樣的方式或許能讓他更理解伴侶的期待,而不用在家中活得戰兢恐懼,恐隨時誤踩妻子情緒的地雷。

很慶幸在與丈夫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沒有選擇輕易放任我們的關係,而是不斷回到上帝的真理里,明白真正的愛,應該是怎麼一回事。我也很感恩,我們這些微小的調整讓我們的婚姻逐漸走向了健康的軌道。我知道我們的愛并不完全,未來的路也還可能出現更多的挑戰,但感謝主,祂是婚姻最大的奧秘所在,而祂也會將愛賜給我們,讓我們的婚姻充滿生機,而不是冰冷如墳墓。當然,前提是,我和先生都願意順服主耶穌的教導。如果你也已經認識主,卻感覺婚姻越來越緊張,還等什麼呢?求主幫助我們每一個人,活出婚姻的美麗。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小漫畫:玉蜀黍獨白——同有一主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戰勝「性侵」的噩夢——我是如何學會原諒自己的

作者:Nelle Lim,新加坡

翻譯:Penny Lau,馬來西亞

我曾被一位教會的資深同工性侵長達四年之久。當時的我只有21歲,在當地的一間教會實習,想要探索全時間事奉的方向。她當時42歲,是門徒培訓部門的領袖。

這是個很經典的「性誘導」案例(儘管當時我還不知道這個詞)。在實習過程中,她特別關注我的個人成長情況。身為一個不太清楚自己能力狀況, 20剛出頭的年輕人,她的關注讓我喜出望外。能得到教會裡最德高望重的領袖之一的支持,我更確定自己是被上帝所呼召並有恩賜來服侍祂的。

有一次,她告訴我她被同性吸引,並且對我有好感。當時她把自己描述成一名受害者——被上帝殘忍地創造成這樣,卻永遠無法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對她而言,上帝是故意要虐待她,不給她心之所向。她覺得服侍上帝開始成為一種不斷需要否定自我的毫無意義的折磨。

我對她並沒有絲毫愛慕之情。但聽了她的故事後,我心中開始對她充滿了同情。不知不覺地,她所敘述的受害者心聲讓我開始想要幫她減輕內心的痛苦。我想要讓她看到教會對於被同性吸引的人來說可以是很安全的地方,並且我想要改變她對上帝的看法。

然而,事情並沒有按我所想的那樣發展。當時的我沒有看出她不僅僅是破碎和沮喪那麼簡單。為了填補內心的空洞,她還竭盡所能地讓我按照她的想法去滿足她。雖然她的表現顯而易見,我卻太不敏銳,竟然察覺不出她的問題。我若是不參與她的事工,她會心生嫉妒,她也會用不同的借口讓我內疚,好讓我答應和她一起出門度假。我要是拒絕她,她就會指控我,說我「就和上帝一樣」對她無情。雖然我知道她的邏輯以及她跟我相處的方式有很大的問題,但我就是無法確切說出哪裡有問題。

我竭盡全力堅定我的立場,但是她的確比我年長,又有權位,並且一直挑戰我的界限。在那幾年中,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一開始那麼堅持是不是對的,並且最終「選擇」了妥協。我以為她得到她所要的之後就不會再向我要求了。然而我的妥協卻使她開始變本加厲地挑戰我的界限。

她真的很會講故事。每每侵犯了我的身體之後,她總有一大堆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護。有時她還會調轉過來扮演受害者,說她控制不了自己。有時她會很「真誠」地答應我說不會再有下一次了。有時她會嘲笑我,說我無可救藥,好像是我反應過激一樣。有時她還會直接誘導我,讓我以為我自己也是想這樣的。

我感覺自己完全被困住了。因為深受她那些「自己是受害者」故事腳本的影響,也深怕我要是哪天不答應她的要求,她就會情緒爆發,我開始習慣性不想「再在她的傷口上撒鹽。」然而,我心裡無比痛苦並且為自己陷在這樣的情況中感到無比噁心。更加讓我不解的是,有時她還會很自然地變回我剛認識她時的樣子——一個非常友善、鼓勵人的姐妹。這讓我非常的困惑。究竟哪一個版本的她才是真實的?這個侵犯我身體的女人難道真的只是一個無法控制自己慾望的無辜受害者嗎?是不是不斷地給她機會悔改才是效法基督的做法?

當我25歲時,我終於決定擺脫這種生活,再也不跟她聯繫了。因為羞愧,我不敢把我的經歷告訴任何人。又加上一些其它的原因,我離開了教會也離開了上帝。

過後的三年我過得非常不安。我責怪自己為什麼會「允許這樣的性犯罪」發生。畢竟,她只是個受害者,我自己應該更堅強、立場更堅定才是。我以為內心深處那強烈的厭惡感是源自我因自己犯罪讓上帝憂傷而感到的悔恨。不過既然我已經離開上帝了,這些都不要緊了吧?

在我擺脫了她的束縛後,我以為我可以自由地過我想過的生活了。但是在之後的三年中,我不斷地做噩夢,更患上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這些都證明了我的解決方法根本不足以解釋和解決所發生的事情。

當那些噩夢愈演愈烈時,我終於決定去見心理諮詢師。在接受輔導的過程中,上帝出其不意地讓我看到過去的我是如何誤解了上帝的心意的。我發現上帝比我更加了解我自己。我過去總以為祂給我的都是次等品,然而我不明白的是,正是我所認為的這些「次等品」讓我學習和成長!帶著這樣的認識去曆數過去所經歷的種種事情令我無比感動。而這也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在接下來幾個月里克服一些信仰上的疑問轉而信靠上帝。

當我再次回到上帝的面前時,祂給了我勇氣向幾個要好的朋友講出我的經歷。讓我吃驚的是,聽了我的分享後,有些朋友告訴我他們其實一直都覺得那個姐妹有點不對勁,但是一直不懂要怎麼形容。其中一位朋友還說她也感到自己被那個姊妹操縱。朋友們對她的所作所為表達的一致憤怒讓我看清了這一切並不是我的錯——而是我被侵犯了。

我花了不少的時間才接受自己是受害者這個事實。一開始,我完全無法接受自己竟然被人誘導和操縱到這個地步。因為身邊的人總說我很機靈,也能分辨他人的動機。在我真正接受了自己所遭遇的事後,我又開始對自己有了其他各種指責。為什麼我那麼愚鈍,不早點發現她是個雙面人?要是那時候我沒有因她對我的關注而感到如此欣喜,或者我沒有那麼急於得到他人的肯定,我或許就能看清事實,不至於經歷這樣的事了!

接著,我就開始埋怨上帝。既然上帝知道我無法保護自己,那祂為什麼不保護我?我知道並不是上帝故意讓這件事情發生,祂也不會因為想讓我學習某個功課而給我這個試煉。因為那也太變態了,與聖經中所描繪的上帝形象和屬性截然相反。但是我還是不明白祂為什麼沒有阻止這一切的發生。難道我的身心不值得上帝來挽救嗎?

約伯並沒有得到答案,我也一樣。我能夠承認自己對整個事情的理解,與「祂大能的雷聲」比起來,只是「上帝工作的些微」和「細微的聲音」(約伯記26章14節)嗎?我能接受自己只不過如哥林多前書13章12節所描述的那樣「彷彿對著鏡子觀看,含糊不清」么?

像約伯一樣,我要做一個選擇:要麼是在這樣的處境中依然相信上帝的美善、聖潔與大能。要麼是透過我的遭遇去解讀上帝的屬性。

因著之前的經歷,我無法再相信自己的主觀判斷,因而不能自信地選擇後者。但經歷了那麼糟糕的事情後,要我到底如何信靠上帝呢?

不完整的信息往往會令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從兩個因素出發我們有可能得到一個結論;但是要是多了第三個因素時,結論可能會大不相同。打個比方,在我清楚意識到自己被情感操縱之前,我只看到了兩個因素——a)我不想和她發生任何的身體接觸,b)我就是無力抗拒。結果,我只能責怪自己太不堅定才無法保護自己。但是當我知道還有第三個因素c)時,我明白了是她徹頭徹尾的操縱使我無法堅定自己的立場。我這才恍然大悟,該受指責的人是她而不是我。看起來似乎是我自己願意「妥協」的,但實則是在她精心粉飾的強逼之下我的被迫行為。難怪每一次受到侵害後,我都那麼沮喪那麼痛苦。如果是我情願的話,就不會有創傷後遺症了。

總結以上這些,我得到了兩個信息: a)我被性侵了, b)上帝允許了這樣的事發生。我可以因此得出結論上帝其實一點也不美善。或者我可以承認可能還有其它我沒有看到的因素?如果我能夠收集到完整的信息,我就可以解釋我所經歷的一切,並且和上帝的美善毫不矛盾了。問題是在我不能夠完全理解我為何會遭遇如此的處境時,我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全然相信上帝的心意以及祂的話語?

我掙扎了好幾個月。最終,我選擇接受這個事實——人類有限的理解能力是不能與無所不知的上帝相提並論的。而且上帝一直在其它方面不斷地向我顯明祂的美善。或許,我根本不需要知道上帝為何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

我需要知道的是,上帝的洞察迅速且精準。我明白了珍惜她最初給我的鼓勵並不等於我同意她隨意踐踏我。我也明白了,不論一個人受到了多大的傷害,他都沒有權利侵犯別人。我也發現,讓上帝來填補我內心所需的一切,使我能夠更清楚看到其他人的真實面目。這事之後,我也體會到把心事與一些信任的朋友分享是多麼重要,因為他們可能會看到我沒能看見的事實。當那個侵犯我的人最終因為這個事情被教會開除時,我明白了真正效法基督的回應不是對罪的縱容,而是幫助對方有生命的改變。

我已經不再責怪20出頭的自己不夠聰明,不明白這些道理了。

知道上帝有能力幫助我戰勝並醫治我過去所受的傷害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不否認有時我還會想到這些不愉快的事,偶爾也還會做噩夢。但是,學習原諒自己確實讓我釋放了自己的心去接受上帝的醫治。隨著時間的過去,我也漸漸在學習如何原諒她。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為什麼有人會相信所有的宗教都殊途同歸?(有聲中文)

作者:Jose Philip,新加坡

翻譯:Patty Song,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關於作者:Jose目前在RZIM (Ravi Zacharias International Ministries)事工亞太區參與講道和護教工作。同時,他還在新加坡聖經學院、浸信會神學院和馬來西亞聖經學院教授護教學、基督教倫理和福音與文化課程。

現如今,大多數人都不太接受 「真理是絕對的」這個觀念了。

事實上,這個觀念讓某些人覺得很不舒服。我們既想要自己判斷和決定事物的真偽,又同時希望別人說真話。於是矛盾來了。連我那想像力豐富,今年12歲的孩子最近都告訴我說:「編造事實」更有趣,我們還怎麼奢望別人說真話呢?

編造事實或假設某件事是真的並不是孩子的特例。我們都更傾向於相信自己的感覺和更看重事情是否對我們有利,而非它本身是否是真實的。當世界都在說「真理是相對的」時,那些虔誠的宗教信徒肯定會因不認同而受到挑戰。

作為一個奔波在世界各地的傳道人、教師和基督教護教學者,我經常會收到邀請,去給來自不同背景的聽眾們講各種不同的話題。有一次,我被邀請探討這樣一個問題:「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指向同一個上帝嗎?」在準備這次討論的過程中,我決定做一個快速的調查。我想弄清楚兩件事:1)人們真的相信所有宗教都是一樣的嗎?2)為什麼呢?

自此之後,每當我去咖啡店或圖書館之類的公共場所,我都會在筆記本電腦上打出很大的一行字:「為什麼會有人相信所有的宗教都指向同一個上帝呢?」,讓坐在我旁邊的人能看得清。

這是一個有趣的實驗。因著這個實驗,我得以和很多人進行了很多次有趣的對話。實驗結果表明,和大多數人所想的正好相反,宗教並不是一個讓人反感的話題。通常,旁邊的人很快就會看到我的問題,並問我:「難道不應該是這樣的嗎?」

而這恰好證實了我之前的猜測,即很多人都相信一切宗教都指向同一個上帝——無論這個人自己有無宗教信仰(並且這個人可能對那些宗教的教義、主張或教導完全不熟悉)。更讓我吃驚的是,他們當中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有權持有這樣的觀點。這一事實讓我看到,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能不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比發現真相本身更為重要。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並不奇怪。因為如果真理是相對的,那當然得由我們自己來決定什麼是真理。因此,當我們發現有人主張真理是絕對的時候,我們會認定他是武斷甚至是傲慢的。現在,如果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這是個新的思潮,還是人類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認為的呢?」,我想我們會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

 

為什麼我們會相信我們所相信的?

在遇到諸多對宗教「獨一真理」的宣稱的反對後,我大致將這些反對歸為以下三種類群:誤置的信心、隱藏的傲慢和出錯的信任。前兩個實際上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所以我將在重點討論第三點之前先對前兩點進行簡短地說明。

這三種態度都與「表明立場」有關。當堅持真理不具有排他性的時候,我們是在試圖不去站任何一隊,當然也就不會與任何一方發生衝突。然而,我們之所以會這麼做,原因有很多種。

 

1.誤置的信心

大多數人之所以認為所有宗教信的都是同一個上帝,是因為他們對其中任何一個宗教都沒有徹底的了解,所以無法得出任何其他結論。一般,堅持這個結論的人傾向於認為,偉大的宗教肯定都是相同的,因為它們都教導我們去行善、去愛、去服侍他人、照顧弱者和弱勢群體、不去傷害人並且要講真話。因此他們理論到,這些宗教講得都對,所以一定都是正確的。

然而,這個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這些宗教的基本教義和準則。所以說這是一種誤置的信心。

 

2.隱藏的傲慢

還有一些人對任何聲稱排他的信仰或呼籲絕對真理的人感到不快。他們認定 「只有一種方式是正確的」這一主張本身就是錯誤的。他們認為,聲稱只有某一種宗教是正確的,而其他宗教都是錯誤的說法是非常自我中心的。在他們看來,既然我們都是凡人,誰又有權力判斷別人的對錯呢?

然而,當他們宣稱「所有的道路都通向相同的真理」時,他們難道不是在聲稱自己比不同宗教的締造者們知道的更多嗎?在這些宗教的創始人中,無論是如來佛祖、穆罕默德還是耶穌,都聲稱自己是通往上帝的唯一道路。如果我們說這些宗教都指向同一個上帝,難道我們不是在說我們知道的比所有這些創始者加在一起還要多嗎?這種態度的背後隱藏的難道不是傲慢嗎?

 

3.出錯的信任

暗藏在誤置的信心和隱藏的傲慢之後的,是出錯的信任。有一次,當我在談話中問對方是否相信所有宗教都一樣這個問題時,他明顯一下子變得煩躁不安。「作為一個印度人,你怎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呢?」他反問道。「我相信你應該很熟悉聖雄甘地說過的話。」(甘地,被稱為印度之父,曾帶領印度進行獨立戰爭。他曾明確地表示,他相信所有宗教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這個人的反應十分典型,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透過權威人士的看法來了解真理的。我不禁想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印度人,所以這位博學的紳士才會引用印度建國之父的話來挑戰我的宗教立場。於是,我直截了當地問他是否因為我是印度人才引用甘地的話。他微笑著回答說:「沒錯!」

我們並不認可「強權即公理」這一說法,因為我們知道純粹的強權無法驗證真理。然而,當我們談到流行概念或者某個名人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得出同樣的結論呢?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一個概念或事物很流行,或者一個人是名人就表明它或他是正確的呢?

我並不是說名人所持有的觀點或者某樣流行的事物一定是不好的,也不是說甘地是個輕率的人。我只是想問:「某個人在某一個領域十分傑出,是否就證明他對事情的判斷和看法都正確無誤呢?」

我想許多相信所有宗教都指向同一個上帝的人是善良、聰明且真誠的。但這足以使他們的觀點正確無誤嗎?真誠,就像流行趨勢一樣,並不足以檢驗真理。我可以很真誠,但錯得很真誠。

當然,甘地的思想水平是超群的。作為一個印度人,我十分感激他。若不是因著他的勇氣和無私的奉獻,我們到現在還會是一個封閉的國家。但是,這是否意味著他認定所有宗教都是一樣的觀點是正確的?

眾所周知,主耶穌的教導,尤其是聖經中記載的登山寶訓曾對甘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他卻無法接受基督信仰本身的教義。他在基督教義中挑選了他喜歡的部分,並從印度教的角度對它們進行了重新解讀。他對釋迦牟尼的教誨也持同樣的態度,他把釋迦牟尼看做是印度教的偉大改革者。在甘地看來,釋迦牟尼的犧牲精神和在生活上的無暇都給印度教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從本質上來說,甘地是從一個宗教的追隨者(而非創始人)的角度來選擇真理。所以,如果我們相信他,是不是信錯了人呢?

 

到底誰說得算?是創始人還是追隨者?

我想那些持所有宗教都一樣這一觀點的人,其背後的動機也許是高尚的,比如追求和平與和諧。然而,這並不代表這種想法的擁護者可以將世界宗教融合成一個混合體。我們沒有權利把某個宗教獨有的應許不加區分地承諾給所有人。你如果不維護吠陀的權威或支持種姓制度,就無法涅槃,同樣,你若不選擇單單跟隨耶穌,你也不能得到「永生」。

不同宗教宣稱的真理主張都是排他的,我們應該認真對待每一個的獨特之處。同時,我們有責任選擇是讓這些獨特來分裂彼此還是選擇無論彼此多麼不同都和平相處。然而,我們並沒有權利重新定義不同宗教所宣稱的獨一真理,並說他們相信的是同一個上帝。

既然每個宗教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在教義上也是排他的,那麼,它們就不可能都是真理。我相信,明確了這一點便會打開我們對真理的探尋之門。同時,拋開我自己的基督信仰來看,我發現從耶穌所宣揚的真理主張進行探尋是一個不錯的突破口。因為他不僅聲稱自己是上帝,同時也給出了驗證他的主張是否屬實的實際證據——祂的死亡和復活。正如使徒保羅所寫的:

「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哥林多前書15章14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雅各書靈修 | 在試煉中尋求智慧(有聲中文)

作者:Alvin Chia,新加坡

翻譯:晨光,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讀經:雅各書1章5-8節

去年十月,我在沒有收到任何事先警告的情況下被工作了兩年的公司裁員了。接下來的一個月中,我女朋友的父親因患了運動神經元疾病住進醫院。兩個月後,他去世了。

儘管我不斷提醒自己仍然要相信上帝,但我必須承認,那幾個月真的特別艱難。

在雅各書的開頭(1章1-4節),雅各勸我們在試煉中要喜樂,因為信心經過考驗,就必生忍耐。但是,當我們遭遇疾病、面臨經濟困境、或者失去我們至親至愛的人時,要如何喜樂地面對呢?

聖經告訴我們,解決辦法不是祈求上帝救我們脫離試煉,而是求祂賜予我們智慧幫助我們度過難關。智慧與知識不同,智慧是知識的實際運用。它能幫助我們用正確的眼光看待試煉——把它們看作是我們成熟和成長的機會。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我們向主求,祂就會慷慨地賜予我們智慧。當然,試煉持續的時間越久,我們就越難繼續信靠上帝。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雅各會告訴我們要懷著信心向主求。我們需要小心,求的時候不可以心懷二意——懷疑上帝是否真的愛我們以及祂是不是會聽我們的禱告。雅各用海中的波浪來形容一個心懷二意的人:被風吹動翻騰。這樣的人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很容易對上帝失去信心。

所以,讓我們滿懷信心地來到上帝面前,相信縱使在試煉中祂也會給我們智慧讓我們認識祂和信靠祂,因為祂是這樣的主。(雅各書1章5節)。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詩篇111篇10節)。這就是說,我們可以確信,上帝是世界的主宰(啟示錄4章11節),祂有權柄和能力治理祂所創造的一切。因此,我們可以相信,即使事情沒有按照我們所希望的發展,祂仍在掌權。

擔心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錢來支付我女朋友父親的醫療費,我和我女友互相提醒要相信上帝,因祂愛我們,並應許會供給我們的所需。真的是這樣,有好幾次,就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幫助剛好來到了。

最重要的是,因為知道我們已經擁有了生命中最好的福分:救贖,我們便可以安息在主裡面。我們被賜予了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以弗所書1章3節),無論我們此生經歷著什麼痛苦,我們都可以因我們的名字被記錄在天上而喜樂(路加福音10章20節)。

 

問題反思:

1.當你面對試煉時,你通常會如何禱告?

2.上帝應許要將智慧賜給那些尋求的人。用筆寫下你的禱告,求上帝賜你智慧面對你此時正經歷的考驗。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突破「平庸」,從「小事上忠心」開始(有聲中文)

作者:MZ,中國

語音播讀:MZ,中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在我十四、五歲的時候,我對自己的處境感到有點失落。當時我在一所英語學校,身邊的朋友給我的感覺就像大家所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有英語環境,興趣愛好也各有不同,學習能力還都不錯的。因著當時英語各方面能力的不足,再加上課外活動也總是吊車尾,我一直質疑上帝到底有沒有看到我當時的處境?甚至會覺得上帝對我不公平,為什麼其他人可以做到的事我卻不行?懷揣著這樣的心態,我發覺自己不但沒有什麼長進,反而更加消極了。直到有幾次和父母、老師聊天,我才發現我的問題並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我看事情的方式出了問題。

首先,我都在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較。

當我在和別人比較的時候,往往忽視了自己本身的長處以及價值。上帝已經賜給我突出的表達能力、適應能力、還有人際交往能力,並且因著這些恩賜我才有能力結交到不同的人並且給他們帶去鼓勵和幫助。但當時由於羨慕別人的寫作能力、深層次的思考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使得我完全忽視了自己的能力。

其次,在我自己沒有努力的事情上幻想自己可以達到一些成就,例如足球基本功不紮實就想成為明星隊員;英語學習不認真就希望自己可以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很多時候當人在某些領域突出的時候,不單單只是因為恩賜不同,同時也包括他們在這些領域所付上的努力。當我剛進入那間學校的時候,各項學業以及運動項目都有待提高。在此期間我付出的努力和其他人相比又少很多。所以,當我奢望自己達到別人努力很久後的水準時,其結果往往會使自己失望。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根本沒有花時間去讀經禱告與上帝建立關係,就質疑上帝。

那個時候,我和上帝的關係一直都是忽遠忽近的。讀聖經就像完成任務,禱告也只是在告訴上帝我的想法。有的時候,甚至同樣的禱告事項可以重複好幾周。用這種單方面,自我的交朋友方式,連人都不會願意和我做朋友吧。

在此之後我慢慢地做出了一些改變。例如在功課上,我儘力去完成當日的任務,並且更多次地找老師和同學交流提升英語的水平;在運動方面,更加刻苦地練習基本功,以及找一些基礎較好的朋友一同練習;讀經的時候會盡量去理解經文意思,並且不懂的地方找牧師或者父母詢問。禱告也不再單單只是告訴上帝自己的想法,而是開始尋求上帝的想法,並且更多地為身邊的人禱告。慢慢地,身邊的人對我的看法開始發生變化。

路加福音16章10節寫道:「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當我們在該做的事情上專心並且認真地做好時,上帝會將更重要的事交給我們!就這樣,我走出了我的「學渣」經歷。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我在認真做我應該做的事時,我和身邊人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近。當我和他們交流時,我慢慢發現,上帝已經在使用我來鼓勵、幫助、影響他們的生命。

突破「學渣」,一起從「小事上忠心」開始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生病的時候,耶穌沒有把我忘記(有聲中文)

作者:傑西,中國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又是相同的一條路,相同的公交車,相同的大門——這就是我的治療之路。自從確診頑疾之後,我無數次懷揣著沮喪的心情,穿梭在醫院之間。這一次似乎情況更為糟糕。

因為帝都繁忙的工作節奏,我像很多年輕人一樣,日復一日忙於生計,哪怕身體患病也只能「抽空」去看醫生。「注意休息」「不要太拼了」「不要熬夜」「減少壓力」……醫生每次都重複同樣的話語。每日忙得暈頭轉向的我只是簡單地附和一聲「好的」。殊不知我敷衍的每一次叮囑都給疾病的加重提供更多的機會。就在一個月前,全身感染使我意識到這次好像自己並沒有那麼幸運了。奔走了幾家醫院,醫生都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案,最終在一直嘮叨的那位專家那裡,我知道了長期透支的健康,讓我的免疫系統幾乎瓦解,而病毒開始趁虛而入,大肆猖狂,侵蝕著我身體的各個系統。思想著接下來的日程,我詢問醫生有什麼便捷的方法,這次醫生狠狠地給我一句「放棄治療是最省事兒的方法了,真不知道到這個時候還有什麼比治病更重要」。無奈中我只能接受了醫生的治療安排。

 

因為免疫系統的衰弱,我並沒有意識到在治療過程中會對藥物產生副作用。藥物的刺激加上身體的虛弱,體溫飆升到39.2℃。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我開始擔心了,我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我用盡所有力氣支撐著自己的意識,撥打急救電話、求助朋友、查閱自救資料。最後得到的答案是機體反應,需要物理退燒。夜裡我迷迷糊糊跑去藥房買退燒藥,在那個夜晚我已經分不清身體上散發的是汗水、淚水、還是倒霉的雨水。夜不能寐,我躺在床上問上帝:「你在哪裡?」「這次是要帶我離開世界嗎?」「我還有很多心愿未了怎麼辦?」然而,上帝並沒有回答我的任何問題。我一個人默默地忍受著日復一日病痛的折磨,工作擱淺、收入中斷、學業停止,一切計劃都被病痛打亂了。而我的禱告似乎也沒有任何的回應,直到我耗盡了所有的情緒。冷靜下來的時候,我打開聖經,開始尋求最後的希望。

「哪知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 53章4-5節)

我突然明白,上帝造人並非要苦待兒女。病痛乃是我們罪所滋生的苦難,上帝為了救贖每一個子民,白白犧牲了獨生子。祂並不是不愛我們,恰恰相反,祂不單單是要醫治這肉體的病痛,更要重價贖回我們永恆的生命。當我在醫院被折磨得支離破碎的時候,我問醫生可以停止嗎?太痛苦了,醫生說還不夠,還要忍受!這讓我想到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所走的路。祂當時所忍受的痛苦,比我所忍受的誠然更重,然而祂卻在走不動跌倒時依舊負重前行,為要達成對我們肉體和靈魂的救贖。上帝讓我思想這段歷史,告訴我,祂並沒有丟下我一個人,而是從兩千年前,就以祂愛子的犧牲向我顯明了祂對我的愛。並且,我們在地上的痛苦,不過是短暫的,我們榮耀而永恆的生命,祂已為我們成就。

看著醫院裡其他病人絕望的表情,我知道了自己是幸運的。畢竟我在這短暫的痛苦後有永恆的盼望,而主的釘痕手也會一路扶持。我也突然意識到,我應該把這安慰,帶去給那些在絕望中掙扎的人,因為「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1章4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教會雖不完美,卻是我的「家」(有聲中文)

作者:Paul Mok,香港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編者按:教會,可能是基督徒最愛恨交加的一個地方。我們在其中汲取養分,感受被愛,卻又難免在其中受傷,失望。在本文當中,來自香港的作者Paul Mok將用自己的經歷跟我們講述他對教會的體會和反思。你在教會的體驗是怎樣的呢?你和教會有怎樣的愛恨情仇?歡迎以留言或文章的形式分享給我們,讓我們一起來討論「教會」這個話題,找到諸多掙扎或思考的答案

在世上, 每個人都想有一個「家」。但每個人心裡的「家」可能都不盡相同。有的人認為「自由」是他的家;有的人認為「財富」才是他的家;而有的人則認為「和喜歡的人一起」才是家。但作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我們擁有一個另類的「家」——教會。這個家不是我們的烏托邦,甚至還有諸多缺點,我卻還是很喜歡它,為什麼這麼說呢?

 

教會有很多我不喜歡的人,卻可以讓我操練愛

就在我高考前幾個月,教會的牧師邀請我參與一個栽培計劃當導師,對象是一群小學生。一開始,我沒想太多便答應了。直到栽培計劃開始後才發現情況跟我想像中有很大的落差!在我心中,那不是一群小朋友,而是一群惡魔。整個栽培聚會由開始到結束,場面都是失控的。聊天、吵鬧、和投訴聲充斥著整個禮堂。我也是第一次見到牧師怒發充冠的樣子。

這個栽培計劃的時間剛好臨近我要考試的時間。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堅持去當導師。一般來說,這是個很不明智的選擇。每個星期六早上,我會一個人跑到圖書館自修看書,吃過飯後就坐車去教會參加栽培計劃。聚會完後,又馬上坐車回到圖書館繼續看書。在我的小組中,懶散的學生繼續懶散;頑皮的學生繼續頑皮;不信的學生還是不信。在時間和金錢成本上,我可是虧損得要負資產。以致我有時會想:「如果他們不是禰的選民,請禰帶我離開!讓我在更有用的事上為禰作工。」但很快,我就發現「有用的事」是我的成績,我的未來和我的私慾!我把自己的事放在主耶穌的事之先!

於是我很快地又向主禱告說:「主啊,我承認我是軟弱的。擔心參與事奉會影響自己的學業,甚至想退縮。但我承認禰是我生命的救主,禰已把生命中最好的都準備好賜給我了!現在我把禰的事放在首位,以後的路我就放心交給禰,由禰作我生命的領航員。」參與栽培計劃期間,我一直這樣跟上帝禱告,放下自己,盡己所能去愛這一群「不可愛」的小朋友。後來隨著考試開始,一直到結束,我的心裡都充滿著無比的安慰和平安。放榜那天,雖然沒有考取我理想中的成績,因而上不了理想的大學。但上帝卻帶領我走進另一個異象——在廣州服侍主的子民。(參考文章《從香港到廣州,從現在到未來,上帝使我生命成熟》)

在事奉上,我們需要委身時間金錢;在團契上,我們亦須彼此委身去愛對方。因為「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翰一書3章16節。因此,教會是一個「家」,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學習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的「家」。

 

無助的時候,教會給我支撐

大學時,我被宿舍的室友杯葛。在人前,我是一個「開心果」,不會去主動去得罪人;就算別人得罪我,我都甚少反擊。但我的室友因為我跟其他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有些不合群而開始對我產生意見。當我的價值觀,我的尊嚴,甚至我的宗教都受到攻擊時,我會很生氣。但團契中的弟兄會一直鼓勵我、安慰我,幫助我能夠原諒這位室友,並用耶穌的愛改變他。當室友在學業上出賣我,我就在學業上幫助他;我們在社團里的摩擦增加, 我就退出社團減少誤會;他每晚夜夜生歌,我就在睡覺時戴上耳機。

雖然最後我還是選擇離開宿舍,但因著教會的弟兄姊妹成為我生活中的幫助,將上帝的教導演活,我才可以有力量改變自己,去愛我的室友。然而離開宿舍的過程仍讓我感到無比痛苦,而學校也因為各種原因和規舉不讓我入住其他合適的宿舍。那時的我真的半夜醒來,一想到此事就無法入睡,精神狀態也非常差。直到有一晚我終於承受不了這種壓力,於是打開手機的微信,在教會禱告群組中把事情說了一遍。不一會兒,群里的弟兄姊妹紛紛為我祈禱。甚至有些平時我很少接觸的弟兄姐妹也二話不說為我的禱告並安慰我。因著這樣,我感受到了禱告大軍的力量。

當沒有遇到挑戰的情況下,我們常常會誤以為自己很強。然而就是搬宿舍這麼一件小事,卻可以把我打倒。可若我們身邊有一群禱告大軍,我們就有能力面對困難。所以,教會是一個「家」,是一個會讓我們找到一群可以彼此安慰扶持、在靈命上一同成長和成熟的家人。

 

沒有教會的保護,我們太容易迷路

當然,我也曾有過沒去教會的經歷。記得剛到內地生活時,因不熟悉當地生活,加上各種限制,我有長達一年多的時間沒去教會。那段時間的生活就好像一個人去到了沙漠找不到水喝的感覺。而當一個人沒有水喝時,不管看見什麼液體也會想喝掉,哪怕是一些會把我們殺死的充滿鹽的水。

那時,我結交了一群不是主內的朋友,並不時把自己的煩惱跟他們分享。他們也常常解答我的疑問。然而那都是些沒有聖經根據的解決方法,只是人自己的想法而已。但那時的我卻信以為真,把這些話當成真理。我就像沒有牧羊人帶領的羊,根本不知道哪兒才是回家的路。在醫學上,人不喝水三天就會死去,屬靈生命也是一樣,需要被更新和澆灌,否則就會枯死。所以我們需要去教會,參與團契,與弟兄姐妹相交。因為聖經說,「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希伯來書3章13節)

在教會中,會有一群屬靈的領袖作為牧羊人的角色,提供給我們這些小羊靈命的保護。就如耶穌基督在希伯來書12章提到門徒要去領導、保衛、防禦和關心祂的羊群一樣。否則我們就會落入魔鬼的圈套中,失去這永恆的福分。所以,教會是一個「家」,是一個保護我們的靈命,免得偏離奔向主的道路的「家」。

總而言之,除了耶穌基督,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人。這就表示我們永遠不會找到一間完美的教會。可能我們會認為不加入教會也可以成為「好基督徒」,但聖經中卻表明上帝不同意這樣的想法。上帝要我們委身與祂,而加入教會,參與事奉為主的做工,就是委身的表示。可能你很不喜歡現在教會的狀態,或著你覺得自己沒能力去改變教會的人。但我對雅米之前的一篇文章——《一起去宣教,父母卻離婚了,上帝的愛從未離開過》裡面作者父親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上帝並沒有呼召我去改變這些人,而是呼召我去愛他們。餘下便是上帝的工作了。」就如廣東話有句流行語說:「系愛丫! 」我們今天可能沒能力做一個宗教改革。但當不同背景、種族、社會地位的人因著愛聚一起,組成主的家。這就是對世界一個強而有力的見證。是的,雖然我們不能使教會變得完美,但我們卻可以用愛充滿這個「家」。若要這個「家」充滿愛,那麼就需要你我的委身,給我們的「家」付出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雅各書靈修 | 試煉中的喜樂(有聲中文)

作者:James Bunyan,英國

翻譯:晨光,中國

有聲播讀:Carol,中國

讀經:雅各書1章1-4節

試想一下,在你屢遭不順,覺得自己簡直是倒霉透頂的時候,你坐下來和一位要好的朋友聊天。你期待他可以安慰你,而他卻說:“太好了!真為你高興!我希望你能看到你是蒙福的!”這樣的話不會太不適時了嗎?你不想扇他耳光嗎?

但是,這基本上就是雅各在這裡所說的:“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雅各書1章2節)。還有比這能更讓你“眼前一亮”的了嗎?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說的並沒有錯。

關鍵的是,雅各並沒有要我們因試煉本身而高興,他是告訴我們要在試煉的過程中有喜樂。並不是說試煉本身很好,而是試煉所鍛鍊出的我們在基督里的品格是有益的。“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雅各書1章3-4節)。若是能成為一個成全、完備的人——一個愛耶穌、以耶穌為喜樂、信靠耶穌直到世界末了的人,那經受這些試煉是絕對值得的。

我記得我曾和我最屬靈的一個朋友聊天,聽着她講述那一年所經歷的一切,我覺得她應該已經把一個學生能經歷到的糟糕事情都經歷了個遍:男朋友有暴力行為、父母對她不管不問、朋友們很難相處、成績也很難看。但是她卻對我說:“但是你知道嗎?上帝真的很恩待我。”說話的時候她的臉上在發光。這就是雅各所說的喜樂。

問題在於我們的社會和文化(至少在我所在的二十一世紀的英國)厭惡試煉。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偶像之一就是舒適:我們花了那麼多錢試圖打造我們自己的舒適窩,把自己包裹在一個安全的封閉世界里。

但耶穌對此提出了挑戰。

世界說:“拿起你的酒杯好好享受。”

耶穌卻說:“背起你的十字架跟從我。”

雅各還說:“當你落在百般試煉中。(注意所說的是當,不是如果)”只要你在這個世界上活得夠久,你就會不可避免地經歷到痛苦。但作為基督徒,你可以在真理中得到安慰,因為受苦不是毫無意義的,上帝會在這些困苦中塑造和修剪你。

注意雅各是如何在開篇介紹他自己的:“上帝和耶穌基督的僕人”(雅各書1章1節)。耶穌的弟弟寫這本書不是出於漠然,而是為了幫助他人,他想要服侍耶穌和祂的子民。請注意,他寫給的是分散在各地的十二支派。因他是寫給一世紀的教會,他的口吻自然是針對以猶太人為主的教會,但是它同樣適用於今天的教會。這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的信息。

當你遭遇苦難時,你很容易認為上帝不好。但雅各在第4節的結尾說到,你們會“毫無缺欠”。上帝不會欺負人,祂大有能力去供給和養育祂的兒女。如果你正在經歷試煉,無論你面對的困難多大,要知道祂的靈正在你裡面工作,使你在基督的寶座前無可指摘並滿有喜樂。你沒有被拋棄。你也不是獨自一人。上帝在通過這一切陶造和完善你。你一無所缺。

問題反思:

1.當你和周圍的人談到你的信仰時,你會給他們的印象是怎樣的,你的信仰是一種責任還是帶給你喜樂?

2.你身邊最屬靈的人是誰?上帝是如何塑造出他們的忍耐的?

3.你現在的掙扎是什麼?雅各希望你用何種方式看待它?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