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恐懼

傳道書靈修| 懼怕讓你錯過了什麼?(有聲中文)

作者:Rebecca Lim,馬來西亞

翻譯:Barnabas,中國

有聲播讀:小七,中國

 

今日經文:傳道書第11章

「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什麼災禍臨到地上。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樹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樹倒在何處,就存在何處。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風從何道來,骨頭在懷孕婦人的胎中如何長成,你尚且不得知道,這樣,行萬事之上帝的作為,你更不得知道。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那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光本是佳美的,眼見日光也是可悅的。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然而也當想到黑暗的日子,因為這日子必多,所要來的都是虛空。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上帝必審問你。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

 

我最大的恐懼就是害怕失敗。

不論是桌游的比拼,還是購物時的選擇,抑或是做改變生活軌跡的決定,比如是否出國……我太害怕自己會因為做出錯誤的選擇而最終一事無成,這樣的恐懼有時候會完全吞沒我。

常常我因為在頭腦里花費太多時間權衡自己選擇的利弊,盤算著失敗的可能性大小,以至自己完全錯過了經歷過程,或者前行的機會。

換句話說,我就像傳道者在傳道書11章4節中所描述的那個人,他最後既沒有撒種也沒有收割,因為他忙於觀看「風」和「雲」,在等待著完美的天氣採取行動。

然而,雖然我認為自己已經儘可能地謹慎和有智慧,並覺得這樣子生活可以使自己免於錯誤決定帶來的痛苦,但最終我意識到,不論我多麼能預期某種形勢之風險的可能性,或者成功的可能性,這並不能保證我可以得到我所期望的結果。

當我剛剛工作九個月後就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時,這個真理深深地敲醒了我。當我在申請這份工作的時候,我認為自己已經做對了所有的事情——我禱告了且詢問了教會牧者和領袖的意見,我還對這家公司做了功課。事情順利到使我覺得上帝已為我敞開了大門。這當然意味著這個決定會帶來長遠的成功,不是嗎?

不幸的是,正如傳道人一次又一次強調的——在生活中唯一確定的是沒有什麼是確定的。儘管我們儘力去嘗試,但我們仍不能明白這位行萬事的造物主的作為。(傳道書11章5節)

那麼要如何解決呢?在採取行動前,不是要對每個細節進行分析,關注每一個「天氣預報」以防止大雨毀壞自己的工作,而是「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那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第6節)。這意味著我們要去抓住每個機會,勤勞地撒種,並把結果交託給造物主。

在嘗過了成功與失敗的滋味之後,我開始漸漸明白上帝話語中的智慧。即便失去了自己第一份工作讓我對未來又灰心又憂慮。但我已明白,若無論上帝把我放到哪裡,我都忠心地恆久為主做工,祂總會帶領我更接近祂的呼召——使用祂給我的恩賜以榮耀 祂。

在找到了一份更適合我的工作後,我回頭看,我明白了成功和失敗,敞開和關閉的門的真實意義——它們都是指引我們明白上帝對我們心意的工具。

或許這使我們能夠理解傳道人那充滿信心的宣告「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10節)。別再讓自己因過去的失敗或者自己無法控制的環境而停滯不前,我們可以心懷下面的真理而大步前行:在做一切的決定性抉擇時選擇敬畏耶和華,這會幫助我們度過生活中一切的不確定性。

 

問題反思:

 

1.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敢於承擔風險的人還是一個規避風險只願意待在舒適區的人?傳道書11章1-6節如何幫助你在即便不知道所有的答案時就滿懷信心地踏出去?

2.今天的靈修如何幫助你「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第10節)?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門徒訓練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誰的故事才重要?

作者:Rebecca Lim,馬來西亞
翻譯:曉晴,中國
*文中圖片來自網飛

 

編者註:本篇評論包含劇透。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開始看網飛的最新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只是想看看闊別韓劇已久的金秀賢回歸。

但是當開場故事一亮相,我便完全沉浸在這個光怪陸離、蒂姆·伯頓式風格的故事裡:一位美麗的女孩被獨自困在一座塔里,因為全世界都認為她是一個「帶著死亡陰影的怪物」。在這短短的三分鐘里,我們得以一瞥女主角高文英(徐睿知飾演)的生活,黑暗又孤獨。

她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孤獨感,以及她破壞性行為背後渴望被愛的痛苦吸引了我,我想了解更多關於她的故事。

雖然被稱為「治癒」劇(角色通過與他人互動來感受某種形式的心理治療或宣洩),但《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並不是那種最具安慰或治療作用的劇。整部片子沒有帶給觀眾疫情下人人都渴望的對現實的逃避,而是通過對劇中角色的生活和治癒過程進行堅定而強烈的描繪,挑戰我們去直面那些告訴我們自己真正是誰以及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故事。

 

 

你緊緊抓著什麼故事?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圍繞幾個有著各自問題的人物展開。他們每一個人都緊緊抓著一個關於自己故事的消極版本,無法享受真正的生活。

第一個角色高文英是一位暢銷兒童讀物作家,她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這種性格障礙使她很難與周遭相處。她生活在過去的陰影中——住在一座哥特式廢棄的城堡里,被悲慘童年的鬼影籠罩,她一再被告知長大後會成為一個怪物,永遠無法逃脫自己的命運。

接著男主角文康泰(金秀賢飾演),是「沒關係精神病院」中的一位護工,他很善良但永遠把自己的情緒和想法都深藏於心。康泰從小就認為,母親生下他唯一的原因就是為了照顧他那患有自閉症的哥哥。他被苦苦拉扯,一邊是要照顧哥哥,另一邊卻是由此而對哥哥產生的恨。

三人組中的最後一位是康泰的哥哥,熱愛恐龍的尚泰(吳政世飾演)。尚泰患有自閉症,只有通過藝術才能最完整地表達自己。他在絕大多數時候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在目睹了母親被謀殺後,他便患上了創傷後遺症,恐懼蝴蝶。

 

隨著三個角色的生活有了更多交集,兄弟倆搬進了文英的城堡,在那裡他們學會了放下戒備,互相信任,並在一起面對恐懼時學會寬恕、最終找到友誼並組建了家庭。

這個小家庭看起來似乎過得不錯,但當劇情到達高潮時,我們以及三個主角發現了劇中一大謎團背後毀滅性的真相——殺死文康泰兄弟母親兇手的身份——這極大地威脅到了三人建立起來的親密關係。三位主角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應對真相,並在通往治癒的旅程中學到了以下讓人寬慰的三點。

 

1.面對恐懼…..也沒關係

尚泰是唯一目睹母親被殺的人,但找到兇手身份的唯一線索是這起殺人案與尚泰對蝴蝶的恐懼有關。通過一系列的事件,他發現自己痊癒的關鍵不是抹去記憶的創傷或逃避,而是去克服,「用更美好的東西覆蓋它」。

正如尚泰學到的一樣,通往治癒之路需要我們自己邁出第一步,找到脫離過去的那扇門,否則我們就會把自己鎖在內心痛苦的地牢里,一遍又一遍地重演過去。

但是,如果實在無法獨自面對並克服恐懼時,我們可以記住……

 

 

2.倚靠別人…..也沒關係

對文英來說,發現真相讓她精疲力盡,感覺自己無法寫出或講述故事了,但尚泰的堅持推動她完成了需要她寫的最後一個故事(至少是劇情時間內的最後一個)——《找尋最真實的臉孔》。這個故事正反映了三個主角探索「最真實的自我」的旅程。

在這個故事中,三個主角——空罐頭公主、面具男孩以及箱子叔叔——為了找回被邪惡的陰影女巫偷走的「真實臉孔」而踏上旅程。他們在旅途中遇到了不同的角色(與他們在全劇16集里遇到的角色有一些相似之處),每個人都會幫助他們更了解自己,或獲得勇氣擺脫自己故事版本的枷鎖,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真實面孔」。

這是文英寫的唯一一個沒有以殘酷和悲劇結尾的故事(之前故事裡的主人公都是被拋棄,只能自己捍衛自己)。在這個故事中,她不僅找到了新面孔和新身份,還找到了新的希望以及一個願意接納她原本模樣的新家庭,她不用再當任何人的影子,也不用承擔父母的過失,更不用再背負那些相加於她的惡言惡語。

單憑主角們自己無法積蓄力量戰勝陰影女巫的陰謀,只有當三人聯合起來——相互取長補短時——才成功打敗了陰影女巫,找到通往「從此幸福快樂」的道路。

如果三位主角能通過彼此倚靠而獲取力量,那麼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不僅倚靠彼此,還倚靠基督里的力量,會發生什麼?

正如傳道書4章12節所說,「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

當我們單靠自己與敵人的計謀鬥爭時,我們很快就會灰心喪氣,寡不敵眾,但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章中提醒我們的,上帝創造我們作為基督的肢體彼此倚靠,作為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我們需要彼此方能看到、聽到、行走和移動。或許到那時,我們也會有足夠的理解與明白去告訴彼此……

 

 

3.慢慢治癒…..也沒關係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中最美好最打動人的一幕就是當有人在自己爭戰、設法尋找出路時,其他人會為其留出空間。

這部劇讓我們深入了解到到治癒的過程有多麼艱難、不舒服和耗時,並展示了主角們是如何在相互連結中成長的——學習表達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4-7節中談到的那種愛,一種 「不求自己的益處」或「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而是在恆久忍耐和恩慈中與他人相處的愛。

當看到文英和尚泰從爭奪康泰的感情,到學會說對方的「語言」,並建立起牢固的友誼,是多麼令人欣慰。

當看著這些角色邁向「從此幸福快樂」的方向時,這讓我想到我們聽到他人的故事或最黑暗秘密時是如何反應的呢。我們向周圍的人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充滿希望還是挫敗的故事?

當我們無路可走時,我們又會去聽誰的故事版本?

 

 

 

 

你聽誰的故事版本?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展示了毀滅性的語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雅各書3章5-6節),以及當我們允讓這些故事版本來定義自己的生活時帶來的危險。作為基督徒,我們聽到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故事——福音的故事。這個故事比精心編寫的童話更真實、更奇妙、更令人敬畏。

福音告訴我們,自己或周圍的人用什麼故事版本來定義我們的生活並不重要。也許像文英一樣,別人說我們是個「失敗者」,註定被遺棄;或像康泰一樣,相信自己生命的價值是與他人牢牢綁在一起的;或像尚泰一樣,覺得自己的弱點是另一個人一生的負擔。

我禱告,當我們聆聽別人有深深破碎的故事時,要「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弗所書4章2節)。我們要幫助彼此,把過去拋諸腦後,聽聽那位已經知道故事開頭和結尾的作者的聲音。祂將我們所經歷的每一次痛苦、每一次傷害、每一次虐待都贖回。祂看到我們身上的傷疤,用更美好的東西覆蓋它。

 

 

耶穌邀請我們放下自己的故事,進入那個祂進入死亡深處才為我們贏得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決定選擇光明的國度而非黑暗的國度(歌羅西書1章13-14節)——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希望,覆蓋了我們內心最深處、最黑暗、最悲慘的故事。這個故事幫助我們在世界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是唯一真實且值得相信的故事。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門徒訓練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喪屍小孩也需要愛

作者:葉玲君,台灣

 

最近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在Netflix熱播完結,此劇引發廣泛討論。劇中女主角高文英是一個才貌雙全的暢銷童話書作家,卻因小時候母親對她的情感虐待產生性格偏差。之後又因母親的意外離開,導致從小到大反覆夢見變成鬼魂的媽媽在夢中繼續對她進行感情勒索,導致她日常生活中無法與正常人好好溝通,常常情緒失控,惹出一連串的麻煩,甚至重創自己的事業。男主角文鋼太,因小時候母親過早離世,一肩扛起照顧自閉症哥哥的重責大任。多年來的委曲求全,導致男主角性格極其忍耐,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任何破事都自己背黑鍋,一直不停地被解僱,再換工作;一邊照顧被蝴蝶噩夢纏身的哥哥,一邊想盡辦法維持家計,又一邊製造假象替哥哥罩一個安全網。就在最新一次的換新工作的契機,他和小時候的朋友——女主角相遇,還被女主角取了一個叫「安全插銷」的可笑又貼切的外號。

 

劇情的主要取景點是在一家男主角新工作的精神病院里。那裡的醫護人員和患者 基本上都有著自己的故事,而男女主角也在那所精神病院激發了各式各樣奇葩事件,之後竟然發現對方就是小時候相互喜歡的人。其中一個關鍵劇情是女主角新出爐的童話書「喪屍小孩」。書中所描繪的是一個自出生起就不帶情感,只會吃的孩子,由媽媽一直偷鄰居村民養的動物來給他吃把他養大。直到有一天因為天災,村裡的人被迫遷離,並且把動物也一起帶離。然而媽媽無法光明正大地帶著喪屍孩子逃離,於是在沒辦法的情況下,竟然一點一點砍下自己的四肢來餵給自己的喪屍小孩吃。最終媽媽失去所有的四肢,只能讓孩子撲到自己懷裡把自己吃了。媽媽即將死亡的那刻,在媽媽懷裡的喪屍小孩突然開口叫了她媽媽,並說「好溫暖」。書中所探討的「食物與親情哪一個比較重要」的寓意沒有被文學界所採納,反而反饋集中在書中內容太過血腥,不適合給孩童閱讀。然而這一本書卻意外地讓男、女主角相互了解對方從幼年時期就開始背負的傷痛,從而激發出對對方的愛憐與情感。就在一連串的事件下,男女主角最後確定彼此的心意,開著一台醫院院長所贈送的旅行車重新出發。此劇可以算是王子和公主開始新的幸福的黑暗童話故事。

 

我想此劇能如此受歡迎必然有很多成功元素的結合。除了俊男美女的強強組合外,加上劇情編排有趣、不單板,最主要能深深吸引觀眾的眼球的一點就在於編劇深刻掌握了「不管是誰都需要被愛」這一個普世大願望。說實在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卑劣謊言的世代,大部分的人都背負著一連串的傷痛,渴望著自己也能像劇中主角們一樣苦盡甘來,最後獲得真愛,能被照顧、被疼惜、被接受、被尊重……但現實是,很多時候就算是生養我們的父母也未必能做到。故此我們感覺被忽略、被傷害、被誤會、被轄制……這世界上有許多人,像男主角一樣戴著微笑的面具,來掩蓋面具下自己那個滿是創傷愁苦的內心,努力掙扎地背負著責任來活下去。又有很多的人,像女主角一樣因為某些原因被傷透心,失去對人的一切信任,靠著闖禍來體會自己依然活在世界上的「價值」。其實在某些程度上我們都是男女主角,帶著過去的傷痛,努力地活著,希望有一天有個英雄般的人物會來拯救我們,解除已久的束縛,從此能開心、了無痛苦地活著。但事實上,這樣苛求的想法是不能夠在世人身上完全得著體現的。台灣有句俗話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唯有我們那永不改變的慈愛上帝,才能做到幫助我們重新站立,使我們能夠忘記背後所發生的一切傷心事,努力朝著面前祂所喜悅的標杆直跑。就如約翰一書4章18-19節所說:「愛里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里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里未得完全。」

 

希望每一位讀者,能認識並靠著主耶穌基督的愛、救恩和恩典,把自己的過去攜帶已久的懼怕除去,得到來自上帝完全且無瑕疵的愛,進而有著勇氣奔向祂為我們譜寫的全新篇章。阿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妙的創造

直面你的恐懼(圖文特輯)

你現在正在面對怎樣的恐懼?那會使你感到無法前行嗎?

平靜你的心。恐懼是很正常的,當我們面對不確定性時的自然反應。然而,不要因此而煩惱。我們的上帝有能力平靜風暴,祂不會讓你獨自一人面對困境的。

將此作品分享給你的朋友們。鼓勵他們並告訴他們,面對困境時,他們並不是獨自一人。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嶄新的開始

《冰雪奇緣2》為何令我感到不自在

作者:Rebecca Lim,馬來西亞

翻譯:奇奇,中國

評分4.5/5

編輯聲明:此文章包含少量劇透

我需要承認:我對《冰雪奇緣2》的期待可能比一般的孩子都要高。

不僅是因為在電影上映前幾周迪斯尼公司就開始聯手一系列零售商大力宣傳,並且我還愛上了許多我不需要但非常可愛的電影周邊———從你吹一下就點亮的電影人物玩具(很棒的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小朋友剛好在這個時候過生日,所以我可以給她買一個,然後藉機自己玩一玩)到那些我的書架沒空放下的華麗精裝故事書(感恩的是,這個過生日的小朋友的書架可以)。

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在前幾個星期被工作和生活壓得不堪重負之後,迫不及待地需要這兩個小時逃離現實進入魔法世界——那些動聽的歌曲,精彩的動畫,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迪斯尼一向的溫馨結局都會治癒我的疲憊。

不出所料,《冰雪奇緣2》比我想像的還要棒。讓觀眾們(尤其是成人觀眾)興奮的是,電影給Kristoff和Ola拍了一個音樂視頻,用80年代男生樂團的音樂風格表演了第一部的一些情節,並新推出了一首魔性原聲歌曲,我已經開始單曲循環了。

但是我沒想到的是,這部電影竟然會有那麼深入的內涵,正如電影標語所言:「探尋魔力起源,回應命運召喚」,而不是逃避。

《冰雪奇緣2》講了什麼

 

眾人企盼的《冰雪奇緣2》接著第一部的結尾講起,從Elsa 和Anna 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下去」切入到她們的現在。情況有所改變,姐妹倆迎來了新的冒險。

Elsa女王一直聽到有一個聲音在呼喚她,引她「走進未知的世界」。起初,她試圖不去理會這聲音,告訴自己這只是不過是自己耳鳴罷了。但是隨著聲音越來越大,Elsa開始好奇這聲音從何而來,並開始跟隨這個聲音去找尋。最終,聲音帶領她和她的朋友們進入到一個神秘的魔法森林中。

他們進入魔法森林後發現了使森林中的居民深陷黑暗34年4個月零23天的秘密,還找到了父母在沉船中喪生的真正原因。

Elsa決心拯救在黑暗咒詛中的村民們,卻又得知自己的力量可能是導致父母喪命的原因,因此她拒絕了Anna和 Olaf的幫助,計劃著要靠自己來補救。一路走來,她踏遍了深海和險灘,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上,在那裡她發現了她力量背後的秘密和她的真實身份。

不再獨自面對

如果你看過第一部電影, Elsa在這裡的表現一定讓你感到失望。難道在第一部電影中她沒有學到自己不能獨自一人面對嗎?——即使她擔心自己的力量可能會傷害他人,也不應該將人們拒在心門之外不是嗎?

然而,當Elsa的故事和她發現自我的旅程逐漸鋪展開來時,我就越著迷了。尤其在我意識到這也是我的生活寫照時。

雖然我沒有Elsa那樣的超能力,但和她一樣,我一直對自己最深、最黑暗的秘密會對周圍的家人朋友產生怎樣的影響而恐懼。

這使我理解並深深同理Elsa,我明白她為何再次回到自己的世界裡,並拒絕妹妹和朋友們的幫助,儘管上一部電影中她通過戲劇化的情形了解到自己需要的與此完全相反。

對於接受別人幫助這件事,我也同樣掙扎。當需要面對衝突或承擔錯誤的後果時,我發現自己更容易「放棄掙扎」,任憑自己被帶離理性,將自己與其他人隔離開來,靠自己解決所有問題。

像Elsa一樣,我也有自己的「城堡」——是一個我稱之為「我的洞穴」的地方。每當我因生活的痛苦和複雜而感到不知所措時,那裡就是我的藏身之處。我天真地相信這個地方可以保護我自己和周圍的人免受我給他們帶來的「負擔」。

像其他洞穴一樣,它是一個黑暗,潮濕且壓抑的地方。在那裡,我經常被自己的身份和關於我是誰的謊言所困擾。在那裡,我的過去和犯過的錯誤會籠罩我的生活,並開始使我相信我甚至不配得我親人和朋友的幫助。

我以為躲在那裡是對別人好。但事實是,這常常導致了嚴重的後果,需要別人來救我。就像Elsa所做的一樣。

直面恐懼

 

當我思考Elsa與我自己的相似之處時,我開始更加清楚地看到不去感恩上帝揀選了我成為基督徒而堅持倚靠自己是多麼的愚蠢。

正如Elsa知道她的妹妹Anna,Olaf、Sven和Kristoff永遠都會支持她一樣,我也意識到我不必獨自面對自己的軟弱、恐懼和錯誤。上帝賜給了我那位永遠不會離棄我,不會撇下我的終極朋友,那位正坐在上帝右邊「為我祈求」的人(羅馬書8章34節)。祂就是耶穌。然後還有聖靈「在我們的軟弱中幫助我們」(羅馬書8章26節)。更重要的是,作為基督的身體,教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被給予了不同的恩賜,來彼此相顧,使得「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12章26節)。

如果我們允許其他人與我們同行,那個未知之地或許就不會那麼恐怖了。

沒有誰是要獨自走過自己最害怕的深淵的,但這需要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面對令自己的不安和恐懼,向他人敞開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我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被提醒(就像Anna提醒Elsa一樣),我的恐懼不能定義我是誰,而且我不必獨自面對這一切。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起了過去幾周上帝放在我生命中的那些親人和朋友們。他們沒有因為我的自責想法和我的自私而遠離我,而是耐心地敲我的心門,聆聽我的感受,給我擁抱。他們隨時準備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拉我脫離黑暗,進入上帝奇妙的光明中。

與這樣的朋友一起,即使我的恐懼使我陷入未知之地,我迷失在想像的叢林中,我仍然可以肯定地倚靠一個事實:上帝賜予了我願意陪伴我走過困難並幫助我擔負重擔的朋友。

像Elsa一樣,我需要學習的是縱使這會令我不那麼自在,但解決方案從來都不是「放棄」,而是讓這些朋友和家人介入。

只有這時,我們才會找到力量面對最深、最可怕的恐懼。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愛而生

圖文| 這個月,我不再怕鬼

*文字作者:雅米團隊

*圖片作者:Chin

 

如果你也有文字或者藝術創作的恩賜,歡迎你投稿給雅米:submit@ya-mi.org

讓你的作品成為更多人的祝福吧~

 

*本作品由雅米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山上的城

感覺自己不夠好?3個真理幫助你(有聲播讀)

作者:Jiaming Zeng,美國

翻譯:Patty Song,中國

有聲播讀:美君,中國

 

雖然在我的生活中,基本上沒有什麼危及生命的危險發生,但我仍舊會害怕很多東西。比如,我怕大狗。怕給別人留下壞印象。怕自己畢業後找不到一份有意義的工作。甚至怕自己會做錯決定……我的害怕事項單長得很。雖然我把這些稱之為「不必要的焦慮或非理性的恐懼」,但我感到的恐懼卻是非常真實的。

也許對我而言,心底最深也是最令我擔心的恐懼是害怕自己不足。心底里總是有個微小的聲音告訴我,我不夠好。我一直在學著不去理會這個聲音,直到我的導師問了我一個我回答不上來的問題,或當我第三次收到特等獎學金的拒絕信,亦或者在INS上看到那些我一直夢想要去的地方和心目中成功人士的照片時,我再也不能假裝聽不見這個聲音了。對自我不足的恐懼往往來自沒有實現的期望,無論是社會灌輸給我的還是我自己的。我未能實現的那些期望(通常是潛意識的)可能導致強烈的焦慮和恐懼。

讀博的第一年,當我所申請的全部研究項目獎學金都失敗了時,我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並非是因為我多麼需要這些經濟上的幫助,我完全可以通過當助教來完成我的學習。但是我在申請獎學金的事上花了很多功夫,並且深切地希望至少有一份申請能通過。因此,當我的朋友和同學們慶祝他們得到獎金資助時,我那未被滿足的期望被粉碎了,認為自己不夠好的恐懼使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和沮喪之中。

這不是我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掙扎在自己不夠好的恐懼中。但我學會了直面這種恐懼並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在上帝和祂的應許上。其中,有三句經文幫我樹立了信心。我發現無論何時,當我因恐懼而絕望時,這三句經文成為了我隨時的幫助。

 

1.我們不是唯一受恐懼困擾的人

每當我陷入恐懼的深淵時,我往往會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也是唯一一個掙扎在其中的人。但我學會了提醒自己,雖然我的處境很獨特,但許多其他人也面臨著類似的恐懼或掙扎。

成千上萬的人和我一樣,被獎學金拒之門外。此外,可能每個人也都遇到過即使他們非常努力地爭取,最後還是被拒絕的情況。

記住這一點,不僅將我從自我聚焦所引起的孤獨中帶出來,而且使我能夠看到更大的圖景。我必須提醒自己,我的焦慮(這些試煉或者試探)是人類的共有的,並且上帝應許我們,只要我們信任祂,祂將帶著我們度過難關。

 

2.試煉可以幫助我們根除謊言和心中的偶像

當我相信上帝所說會幫助我的應許時,我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我的處境。我不再沉浸在悲傷中,而是能夠把每一次恐懼焦慮都當作上帝讓我變成熟的機會,並因此而喜樂。

當我因為獎學金申請被拒而沮喪時,我發現讓我難過的並不是資金的缺乏或由此帶來的研究上的不便。我會難過是因為我不敢相信自己沒有被選入這些優秀的獎學金獲得者之列。我對自己的學業成績深信不疑,我自以為是地認為我理應通過其中至少一個申請。我想要這些獎學金不是因為我真的需要這筆錢,而是因為如果申請通過,這將會成為我簡歷上的另一個亮點。所以被拒絕時,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上帝用這些失敗告訴我,我變得非常驕傲,缺乏謙卑。所以,我開始放下對學業成功的追求,而去信靠祂對我學業的計劃。

我們的掙扎常常讓我們看到自己相信的謊言或心中的偶像。在試煉中堅定信心、恆心忍耐能幫助我們與祂更親近。因為最終,「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馬書5章4節)。當自我懷疑和恐懼席捲我們而來時,「盼望」能使我們堅定立穩。

 

3.直面恐懼提醒我們什麼才是我們生命真正的錨

「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希伯來書6章19節)

當我開始學著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時,我也開始相信基督是我靈魂的錨。如今,人們對成功的看法和模式如此之多,以至於我們很容易被它們拉扯,開始追求世界價值觀中的成功。然而,對上帝存有真正的盼望並非易事。這就像是一塊肌肉,必須通過鍛煉才能保持。而在我們與恐懼、失敗和焦慮的鬥爭中,它會變得越來越有力。

對我來說,對上帝的盼望給了我勇氣去面對我的恐懼,並讓我能夠去斥責那個告訴我我不配或我不夠好的聲音。

出人意料的是,上帝告訴我勇氣只能來自於謙卑。要想克服我的恐懼,我必須首先找到力量去面對自己的缺點和心中的偶像。

因著獎學金事件,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找回力量面對自我。事後看來,這一切似乎有點可笑。這些都是全國最具競爭力的獎學金,而我卻自負地認為我會得到其中一項。實際上是我自己把拿到其中一項獎學金當做了完美的標準。事實上,這個標準完全錯了——它只不過是來自世俗成功模式又被我的自我所強化的幻影而已。

事實上,我並不完美,也永遠不會達到完美。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完美」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耶穌為我們達到了完美。

因為, 「唯有基督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章8節)。

儘管我們有缺點,會犯錯,但上帝拯救了我們並給了我們無限的恩典。當我缺乏時,祂會供應。我跌倒時,祂會把我舉起來。

因著祂的愛,我鼓起勇氣,勇敢地面對自己感到「不夠好」的恐懼:「你說得對。我並不完美。但我也不需要變得完美。我唯一需要的就是祂完美的愛。」

「愛里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里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里未得完全。」(約翰一書4章18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

把你的恐懼交託給上帝(有聲中文)

作者: Michele Ong,紐西蘭

翻譯: Cindy Wang, 澳大利亞

有聲播讀:Caroline,中國

 

我已經在公開水域上了兩個夏天的游泳課,但是還沒有完全擺脫對深海的恐懼。

我在公開水域上的冒險始於三年前的突發奇想。當時,我考慮加入當地的衝浪救生俱樂部,覺得這樣既能結交新朋友,又能為社會做貢獻,而且救生俱樂部的活動看起來非常有意思。

我天真地認為,從泳池到開放水域的過度不會太難。在我報名參加平生第一次500米開放水域游泳時,卻因為對海泳知之甚少而吸取了慘痛的教訓。

整個遊程我驚慌失措,大部分時間都緊緊抓住我的朋友不放。我當下就意識到自己並沒準備好成為一名救生員,哪有救生員害怕大海的?

因此,當我聽說有訓練可以幫助不同程度的游泳者提升在開放水域游泳的自信時,我立即報名參加了。

培訓的頭幾個月相當可怕。我不願意游太遠,只要感覺不到地面,就不會再往前游,所以我花了很長時間和初學者一起游泳。

更糟糕的是,我不斷想起第一次游500米時的情景,當時覺得自己差點就淹死了( 其實沒有,因為潛水衣讓我一直浮著,而且即便真有危險,也早就被救生員撈上來了)。

不久,教練就發現我其實可以和級別高一些的初學者一起遊了,這樣對我也會更好,但我仍是斷然拒絕。我擔心兩種情況:一是在開闊的大海里游得太遠,無法游回岸邊; 二是在教練的看護下溺水。

顯而易見,我的恐懼是非理性的,但這恰是恐懼對我們的影響——讓我們產生各種瘋狂的想法。

儘管我現在可以自嘲當時的恐懼感是多麼荒謬,但讓我後悔莫及的是任憑恐懼感剝奪了我在海里游得更遠的潛力。例如,如果我沒有好幾個月都像一個任性的孩子,在海岸線邊徘徊的話,我肯定現在已經能參加在紐西蘭不同地方舉行的各種海洋游泳比賽了。

不要誤會,我還不專業,有時看一眼波濤洶湧的水面就足以讓我退回安全的地方。但回頭看,我恐懼的根源是對上帝缺乏信心。

如果我更清楚上帝的保護,知道祂一直定睛在我身上,我就不會那麼害怕大海了。

如果我少花點時間來安撫自己的恐懼,多拼一點,早就完成衝浪救生課,今年夏天也就能在海灘上巡邏,保護游泳者的安全了。

恐懼如強盜,但是我現在已經學會與其胡思亂想,不如為自身的安全,教練的警覺,和有利的海洋環境禱告。即便海水狀況不太好,也可以禱告自己有力量游下去。

當然,我不是鼓勵不自量力的冒險,而是說在訓練過程中,我完全可以把恐懼交託給上帝。

我最喜歡的經文來自詩篇103篇14節,詩人說,「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所以我相信,當我鼓起勇氣劃向大海時,上帝知道我有多脆弱。

而讓我更感安慰的是,聖經里也有很多經文告訴我們不要害怕。每當恐懼感攫住我時,我經常思想提摩太後書1章7節,詩篇56篇3節和詩篇23篇4節。雖然這些經文並不能讓恐懼感立刻消除,但通過默想,我將它們牢記在心,並能在遭受恐懼襲擊時,獲得力量。

休息了三周,下周六新一輪的開放海域訓練要開始了。雖然我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在穿上潛水服的那一刻能面對大海不退縮,但我決定要信靠上帝。

比如,當我看不到教練時,我不要感到恐慌,因為我很清楚他們在不同的位置盯著我們。相反,我可以深呼吸,祈禱,繼續游向各個標記。

我也不會在游泳還沒開始之前,就讓各種消極想法把自己搞得頭昏腦脹、筋疲力盡,相反,我要默想提摩太後書1章7節,「因為上帝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我也會重溫過去的成就來進一步激發自己的勇氣。一個周六,我成功地控制了恐懼感,在海里遊了一公里,這簡直讓我難以置信,也將激勵我繼續前進。

戰勝和消除生活中的恐懼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完全擺脫對大海的恐懼,但我會集中精力為目標全力以赴,那就是有一天加入衝浪救生小組。

恐懼是一種強烈、可怕的感受,往往也是非理性的。我不是無視你的恐懼——我非常清楚陷入其中的無助,但我想告訴你,你可以把你的恐懼交託給上帝。無論是要開始新的冒險,嘗試新的愛好,還是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上帝都想要你將心裡的恐懼放在祂的手中。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的行動

活出公義(有聲中文)

作者: Monica Brands

翻譯:熊永蘭,中國

語音播讀:楊瀾,中國

讀經:羅馬書5章1-5節,6章13-18節

將自己獻給上帝,並將肢體做義的器具獻給上帝。(羅馬書6章13節)

很多人對公義是否是福音的核心持有懷疑態度,這實在令人驚訝。有次,我聽到Justice Conference的創始人Ken Wytsma對此做出了回應。他的反思頗具諷刺意味:“福音是公義的上帝使不義的人與自己重歸於好,讓他們成為公義的人…….你卻說公義跟福音沒有關係?”

公義在上帝的心中絕對處於中心地位。因為祂是一位“為受屈的伸冤”,“扶起被壓下的人”,“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的上帝。(詩篇146篇7-9節)

在一個不公義的世界里,說我們愛鄰舍遠比為他們伸張公義要容易得多。後者可能需要我們去對抗權勢,並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但如果我們因為懼怕而不去為他人伸張正義,我們就沒有行在主耶穌給我們的自由和喜樂里。正如保羅在羅馬書5章中提醒我們的,那些“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羅馬書5章2)的人應該視患難為生忍耐、塑造品格的良機(羅馬書5章3-5節)。

如果我們還在害怕為正義挺身而出時別人會說什麼或做什麼,那我們就仍然活在捆綁中。正如保羅直截了當地說,我們只有兩個選擇:“或作罪的奴僕,以至於死;或作順命的奴僕,以至成義”(羅馬書6章16節)

只有當我們毫無畏懼地——由上帝帶領並加給我們力量——“將自己獻給上帝,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上帝”(羅馬書6章13節)時,我們才是真正行在喜樂和“上帝的恩典之下”(羅馬書6章14節)。

今天,正如無畏的南非種族隔離反對者Nelson Mandela(納爾遜·曼德拉)說過的那樣:“願你的選擇不是出於恐懼,而是出於盼望。”

延伸閱讀:閱讀約翰一書3章16-18節,反思什麼是為別人捨命。

思考應用:在你的教會和社區中,你看到哪些不公義的事?為了見證和實現上帝的公義,你可以採取哪些行動?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認識自我

死亡——我們不再害怕(上) | 《生命探索》清明特輯

*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沒有人想死

似乎沒有任何事比死亡更令人害怕。死亡的陰影會跟隨我們一生,提醒我們一切所真愛的事物,隨時都可能瞬間失去。人都難免一死。我們可能因為疾病、意外或年老而死亡。有些人可能已經為死做了預備,有的人甚至渴望離世,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害怕死亡。大多數的人無法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也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戰勝或避免死亡的方法。如果你害怕死亡,別擔心,許多人都是這樣。

蘋果電腦創辦人兼iphone策劃人史蒂夫喬布斯,在2005年的一場演講中說:“沒有人想死,即使是想上天堂的人,也不會為了想到那裡而選擇死亡。”

喬布斯的話說到了重點,因為那時他已經被診斷罹患胰臟癌,大概只剩3-6個月的生命。我們可以從他初聞噩耗的反應,一瞥他當時的內心感受。他回憶說:“那一天,我心裡只想着診斷結果。”後來,喬布斯於2011年逝世。

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死亡?究竟我們害怕的是什麼?也許你會認同以下這些看法:

死亡代表結束。死是絕對的終結,為我們在世的時間劃上句點。我們再也無法實現希望與夢想,或者彌補錯誤與過去。

死亡代表永遠的失去。我們不但失去生命,也失去身份,尊嚴和重要性。死亡也使我們與所愛的人分離,只留下傷感和回憶。即使我們已經為自己的死做好準備,但還是會擔心我們離世后,留下的家人無法得到妥善的照顧。

死亡代表未知。死亡之後會是什麼呢?會發生什麼事,而我們會見到誰?有天堂或地獄嗎?我們必須面見上帝,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嗎?或許有些人會對這未知之事充滿期盼,但大多數的人都惶恐不安。更糟的是,我們要單獨面對這可怕的死亡。在人生最終的旅程里,沒有人能陪伴我們。

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生如過眼雲煙。”當死亡來臨時,無論我們是誰、擁有什麼,或者有多少的成就都會蕩然無存。人生的過往如同雲霧般,隨風消逝得無影無蹤。

 

我們與死亡不斷對抗

文化人類學家厄內斯特貝克爾在其得獎著作《反抗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里提到,根據他的觀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努力,背後都隱藏着對死亡的恐懼。他寫到:“對死亡的恐懼常盤旋在人類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它成為人類活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的活動大多是為了逃避死亡的厄運,想方設法否認死亡是人類的最終宿命,藉此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的確是這樣!我們不斷找尋秘訣對抗衰老、延長壽命;我們試圖流芳百世,藉著保存成就和建造紀念碑,希望自己不會被人遺忘;我們甚至企圖忘記死亡的存在,只是盡情享受生活,正如有句話說:“吃、喝、快樂吧!反正明天我們就要死了。”

或許以上這些方法,能幫助某些人消除對死亡至深的恐懼,卻無法讓多數人擺脫死亡的陰影。不管我們如何否定死亡,或試着不去想它,都沒辦法準備好面對死亡。我們也許已經安排好自己的身後事,且立下遺囑,然而當我們突然真的要面對死亡時,例如不幸罹患了不治之症,我們還是很難正視死亡。冷靜地說:“我準備好了。”

為何如此呢?其實這樣的恐懼源於人的內心深處。我們都想活着,而死亡的概念則違反了我們生存的本能,它代表了黑暗與虛無。想到失去一切,離開自己的身體,與所愛的家人永遠分離,誰能不害怕呢?再多的藥物、計劃或正面思考,都無法挪去籠罩着你我的死亡陰影。

那我們能做什麼呢?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逃脫死亡和它的影響嗎?我們能永遠活着嗎?基督徒相信這答案是肯定的。(未完待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