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成長

我們一起查經的日子(有聲中文)

 

作者 :東尼叔叔,加拿大

有聲播讀:Joya,中國

 

「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 (路加福音24章48-49節)

三年前,我參加教會的查經小組,小組約有十多人。 其中有一半參加者是未信主或是未曾受洗的。當時我想,靈修生活可以結伴同行,是一件好事!這樣,亦是一個好機會,透過不同人的經歴,看別人怎樣領受聖經的話語,啟發自己內心未能洞察的真理及教導。當時查考的經文正是路加福音,是一卷很吸引我的福音書。 就如福音書內的自序,路加以詳細考察的態度寫成這書,使人得以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加福音1章3-4節)

 

 

在第一次的查經聚會中,已感受到組長身體力行,除了安排聚會細節,她還在聚會中預備愛心晚餐及美味甜品。其後,弟兄亦加入大㕑兵團,泡製老火靚湯及西點。這樣,我們不單在靈命里互相造就,還像家人般分享生命點滴!我想,上帝是喜悅人獻上最好的給祂,透過愛的互動,大家得以一起成長!這就像路加福音10章27 節所說的: 「你要盡心、盡性、儘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原來小組已成立有10年之多,當中並非一帆風順,譬如查經的方式曾作出不少調整,而組員的變動亦帶來挑戰。大家記得聖經中撒種的比喻嗎?(路加福音8章4-8節)有一個撒種的人出去撒種,種子只有一部份的機會可落在好土上,成長得結實;有些落在路旁的,表示拒絕接受福音;有些在淺土磐石上,逐漸流失;有些在布滿荊棘的土地,代表無法放下或抵擋世上的吸引,最後未能堅固。 其實,種子代表的是上帝的信息,都是好的,問題是人的內心,如何回應 ? 是否有讓祂的話語,在自己生命中打下根基,還是不冷不熱、聽而不行呢?

 

然而,當弟兄姊妹經歷到低谷憂傷,我們又可以怎樣並肩而戰?記得,去年一位組員身患重病,我們感到既恐懼又無奈。當組員感到焦急無力時,正是上帝讓我們學習如何齊心代求,以忍耐及信心等待祂的心意。又如何借著每人自發的行動,一點一滴去實踐基督的愛!如路加福音11章8節說:「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地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最近,這位組員的身體已稍微安定下來,她亦抓緊機會,四處傳講上帝的榮美!

上帝也十分恩待小組,最近有四位弟兄姊妹相繼受洗或決志信主!感謝主,祂是又真又活的神!回想這幾年,我們一起查經的日子,當中的信息及教導,在小組中歷歷在目,既扣人心弦 、又激勵人心!我深信全能的天父,已向小組展示,祂美好的帶領及奇妙的應許!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濃情蜜意

我是新造的人嗎?(有聲中文)

作者:天堂鳥,新加坡

有聲播讀:Joya,中國

 

回顧我信主至今的年日,不知不覺已過了15個年頭。從大學時代悔改信主以來,我從一個火熱的基督徒,變成了教會裡的老鳥。期間我上過了初信成長班、聽過無數的主日講道,也參加了好多年的查經班,似乎所有關於聖經的知識和教導,該聽過的,也都聽過了。然而,擁有聖經知識是否讓我與基督的關係更親密呢?我看待事物的方法、態度和言語是否不同了呢?我的生命是否變得更像基督了呢?我是否更樂意去饒恕人,對人有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呢?

這真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當我誠實面對自己,我不得不承認我的生命中還是有許多的老我,像是:自以為是、論斷的心態、埋怨、懷恨、不饒恕等等。

我是個心思比較敏感的人,常會因別人的一句話或惡劣的態度受傷,自尊受損,久久無法平復。然而,上帝卻在這時候讓我聽到一句經文說:「人所說的一切話,你不要放在心上,恐怕聽見你的僕人咒詛你。因為你心裡知道,自己也曾屢次咒詛別人。」﹝傳道書7章21-22節﹞

當代譯本修訂版將這句話解釋為:「你不要斤斤計較別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是的,聖靈實在了解我的軟弱,我很容易因一句話而耿耿於懷,但是接下的那一句才是當頭棒喝,我自己何嘗不是因氣憤而不經意的說出一些傷人或論斷人的話呢?

對於身邊一些我認為難以相處或曾得罪我的人,我心裡難免有疙瘩,會刻意與他們保持距離。然而,主卻用以弗所書4章31-32節這段經文提醒我:「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饒恕了你們一樣。」

要饒恕得罪我們的人談何容易呢?尤其是那些不斷帶給你傷害,在你生命中留下很大傷痕的人。這些人或許沒有來跟我們道歉,也沒有請求我們的原諒,我們要如何得釋放呢?我們受到傷害後,往往無法忘記別人如何虧負我們,覺得自己很委屈,無法釋懷,這種情緒積累在心裡久了往往會產生苦毒和怨恨。後來,我發現這種記恨和不饒恕的心態,其實也是一種罪,是主所不喜悅的。

然而,我們何嘗不是得罪了上帝,而需要面對祂對罪惡的刑罰呢?羅馬書5章6節說:「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雖然我們是不配的罪人,但祂卻願意饒恕我們,甚至差遣祂的愛子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是祂主動與我們和好,因著愛的緣故祂願意與我們修復破裂的關係。

上帝不單是讓我們與祂修復關係,祂更希望我們與人和好,因為「祂借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哥林多後書5章18節)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除去」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和惡毒這些不好的心態,並將這些「改換」成一顆恩慈、憐憫和饒恕的心。

我想,生命成長更像基督,是需要花一輩子來學習的功課。從前我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妥。我待人和善,也從不虧負別人,但是對於那些傷害我的人與事卻是久久無法釋懷。因著聖靈和真理的光照,我才發現自己的生命有許多的軟弱和不足,有許多上帝不喜悅的地方。

一直記得一位聖經導師所說的話:「屬靈生命的成長是要需要刻意去操練的,若不刻意去行,我們屬靈生命必然是倒退的,因為那是生命的本能。」說實在的,我們若不刻意操練或者去順服主的教導,我們的生命仍舊會被老我轄制,無法成為「新造的人」。祈求主幫助我們有一顆謙卑受教的心吧!好叫我們的生命能活出新的樣式,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不虧欠主所賜我們的救恩!讓我們一起努力,脫離「舊人」,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新人」!

 

*本文由雅米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山上的城

#換臉挑戰:50年之後的你會是什麼樣?

作者:Rebecca Lim,馬來西亞

翻譯:奇奇,中國

 

這幾天,我的社交媒體圈子裡滿屏都是朋友們發布的照片,並標記著#換臉挑戰(40-50歲以及年齡更長的朋友除外)。

#換臉挑戰的意思是上傳一張自己或他人的照片(如果你願意的話)到FaceApp應用程序,並使用其中的一個濾鏡看到自己幾十年後的樣子。 (如果圖像太可怕,他們還有一個濾鏡可以讓你回到過去,陶醉於你幾十年前的樣子。)隨著這陣風潮,互聯網上不僅僅是普通大眾的,還有很多名人的「老齡」照片提醒了我們,美麗是稍縱即逝的,對於有錢人和名人也不例外。

 

圖為Jonas兄弟的原照,取自@jonasbrothers

 

圖為Jonas兄弟的在經過FaceApp濾鏡換臉後的效果,取自@jonasbrothers

 

在好奇地看過朋友們的照片後,我決定冒險嘗試看一看自己在50年後的樣子。

令我驚恐的是,FaceApp預測出我變老的過程不是很優雅。事實上,如果我老的時候真的和那個預測圖像一樣的話,那麼我不僅要面對我已經在忍受的身體問題——8個小時的睡眠後仍然會酸痛的後背,下降的視力,一過度勞累就會左搖右晃將要崩潰的膝蓋……而且我臉上的每一個褶皺和紋路都會被拉長和放大,我吃過的所有炸雞和冰淇淋都會永久地在我的臉頰上留下證據。

這讓我好奇我的朋友們是如何有勇氣曬出自己的照片的—— 我的照片直接被我拖進了垃圾箱,但卻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中。

我其他那些參加這項挑戰的同事們不敢相信地看著他們50年後的照片,我們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謝天謝地,我們不會立刻變成這樣!」

我們的反應讓我禁不住思考:為什麼當我們想到衰老或變老時,頭腦里都是負面的想法呢?我們想像自己的皮膚變得鬆弛,力氣逐漸衰竭,頭上滿是白髮(我們現在正努力嘗試用染髮來遮蓋),臉上有深深的褶皺和紋路——恐懼不由地開始在我們心中蔓延。

更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將衰老與我們的外表聯繫起來?事實上,即使沒有#換臉挑戰,我也注意到我與朋友們的大部分談話都在聊我們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減緩衰老:做面膜,吃保健品,排毒計劃,激光治療,9步韓國護膚法……等等。

我們知道衰老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我們花多少錢在美容產品上,那些可怕的線條和皺紋最終還是會出現在我們的臉上。那麼為什麼不把#換臉挑戰變城一個挑戰如何更好地變老的機會呢?

當我想到生活中那些優雅的老人時,我意識到並非是他們的外表吸引我,而是他們人生經歷中的智慧,他們在回想上帝在自己生命中的信實時聲音中夾雜的激動,他們對侍奉上帝不滅的熱情,以及他們自身散發出的恩典。這些人讓我想到:「我希望自己到了他們這個年齡的時候也可以如他們一樣對上帝仍然充滿熱情。」

這促使我以一種不同的方式思考衰老:我不再憂慮自己老了時外表會變得怎樣,而是在想我是否可以過一個他人會欽佩的一生?我的生命是否可以將其他人引向基督呢?

如果有人發明了一個APP,讓我們可以看到50年後自己內心的樣子,我們會看到什麼呢?悔恨,不饒恕,苦毒,硬著的心?還是一顆安息在基督里的平靜內心並喜樂地期待在永恆中與基督同住(很感恩,在腓立比書3章20-21節中上帝許諾我們的身體將會在未來的某天被改變,讓我們可以像祂榮耀的身體一樣)?

幾天前,當我們在小組聚會中被要求畫出自己在5到10年後的樣子時,這個問題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那天晚上,我完全呆住,只是茫然地看著我手中的紙。

也許是因為在過去的五年里,我看到上帝將我的計劃一個又一個地毀掉……祂有時候使用最令人謙卑的方法讓我繞道,以至於我能走在祂給我設定的正確道路上。

我看到自己多年的辛苦工作在一天內化為泡影,只做了九個月我就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宣教領域服侍了幾個月後又經歷了長時間的失業和無數閉門羹。長時間沉浸在惡劣的環境和衝突中間,我也無力改變。

在我生命中這些令人崩潰和困惑的時候,我很容易被誘惑遠離上帝或因為臨到的環境而責怪祂,但有一個事實仍然是千真萬確的:即便當上帝引導我去走那條看起來是我最不會選擇的道路時,或者我只是因為別無選擇而勉強服從祂的計劃時,祂也總是會把我帶到一個更好的境地。

這讓我想知道自己在10年後,或50年後的樣貌或者取得的成就真的有那麼重要麼。我越是思想上帝如何將我帶到我現在所在的狀態,就越會想:如果我生命中未來5到10年和過去5到10年一樣,那麼也許我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我對上帝的心會有怎樣的改變?

我能更快地服從上帝和相信祂對我生命的計劃嗎?我是否仍然信實地尋求祂對我生命的旨意而不是我自己的想法呢?當試煉臨到我的時候,我會更能夠將它視為「大喜樂」(雅各書1章2-4節)嗎?

這些問題所需要的深入思考可能都會讓我們頭髮多白幾根。但我們的回應將決定我們是否可以在上帝的恩典里優雅地老去。

經歷過人生的最低點之後,現在的我知道,我唯一可以信靠的人生異象是一顆心安定在基督里並與祂同行。而這也許是我人生中唯一重要的大計劃。如果我生命的異象是為了追求公義——過一個靠著上帝引領的生活——那麼無論祂引導我到哪裡,甚至我看起來是什麼樣子都沒有關係,我可以放心,祂會帶領我所有的腳步,我將「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篇92篇12-14節)。

事實上,當我以這種方式來生活時,我可以期待在10年,20年,50年後自己的樣子。因為我知道我的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哥林多後書4章16-18節),我將有許多機會在智慧中長進並繼續體會祂在我生命中的良善。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

在天父的家——教會中成長(有聲播讀)

作者:Nico,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依含,中國

 

交上畢業論文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大學生身份也隨之結束,更代表我將離開這個我生活了四年的小鎮和一個我視之為家的教會。周六的團契,教會的弟兄姐妹貼心地為這班畢業在即的我們準備了一個短短的影片。影片記錄了我們四年里在教會事奉、相聚在一起的身影。驀然,在教會裡一堆甜酸苦辣的回憶湧進我的腦海。

原來,已經四年了。我永遠記得第一次踏入這間教會,唱著我從未聽過的讚美詩歌「阿爸天父」時,心裡湧起的暖流。透過教會的敬拜,我覺得自己終於回家了。還記得第一次參與服事的自己,為著主日學的孩子準備教材時,聆聽一首首我不熟悉的讚美詩歌和讀著對那時的我來說生澀難解的聖經故事。也記得和弟兄姐妹擠在教會的廚房,忙碌地準備午餐,然後大家開心地唱著謝飯歌再享用午餐。回憶即溫暖又窩心。當然,我也曾在教會的事奉上嘗過滑鐵盧,對人甚至對上帝失望過。

剛成為基督徒時,好多人都好奇我為什麼這麼有毅力,可以在每個難得放鬆的周末都要去教會事奉和聚會。當時的我回答不上來,只覺得這是一個基督徒該有的責任。可後來才發現,如果只是單單把教會的事奉,崇拜和聚會當成一個責任,久而久之便會覺得疲憊,進而我們的心會離教會和上帝越來越遠。

教會其實是讓上帝的兒女鍛煉靈命的地方。聖經里有提到我們要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我們身處在社會的大染缸——不看重聖經價值觀的世界。恰恰如此,我們需要教會——上帝的家成為我們屬靈的遮蓋。我記得當我剛踏入教會時,一個姐妹的笑容吸引了我。她的笑容充滿喜樂,讓我不禁好奇基督徒的喜樂到底從哪裡而來。身處在這紛亂的世界,每天都為著生活掙扎,當時的我可說是抱著破碎不安的心走入教會,然而那位姐妹乾淨喜樂的笑容卻溫暖著我冷漠的心。後來,才明白教會是天父的家,天父會賜福予祂的兒女,而交託禱告就是領受喜樂的方法。有時我們會覺得開口求救是一件丟臉的事,可我卻在教會學到開口向天父求救一點都不難為情。不愛笑的我變得快樂了,因為每次單純的交託禱告總可以讓我卸下重擔。

從前的我是一個自私的人,只為著自己的利益打算,很少理會別人的需要。可和教會的弟兄姐妹相處一段時間後,卻被他們的真誠善良給打動。教會的弟兄不管功課多繁重,都堅持每個周末負責載送我們去教會。教會的姐妹也每次在聚會崇拜後,不怕辛苦地在教會準備一頓頓的午餐和晚餐。耶穌在傳道的三年半里,總提醒門徒要學習祂的樣式。耶穌一邊完成祂的使命,一邊也不忘記旁人的需要。祂在忙著傳講上帝的道時,也抱著一顆憐憫的心為他人治病趕鬼,以五餅二魚餵飽飢餓的人。同樣,教會裡一班愛上帝的弟兄姐妹讓我看見了何為耶穌愛人如己的樣式。他們猶如一盞明燈,嘗試照亮這彎曲悖逆的世界,就算外面的大環境難以被改變,就算這個世界還是充滿許多令人傷心失望的事,他們仍然選擇持守自己能做的,點亮自己,照亮坐在死蔭幽谷中絕望的人們。他們活出了耶穌的生命,並以生命在影響生命。

當然,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當我們一起在事奉主時,也會經歷了不少的摩擦。比如和牧師的摩擦,和同工的摩擦。過程中,我一度想過放棄事奉,甚至也想過離開教會,因為我覺得人和上帝都不看重我的付出,更因為我和教會裡的弟兄姐妹產生了隔閡,也覺得和上帝的距離越來越遠。

有天早上在教會崇拜完後,我的心裡再次湧起了難過失望甚至憤怒的情緒。我生氣自己的軟弱,覺得自己做不好上帝交代我去完成的事工。我也氣上帝,因為祂不安慰鼓勵我,只是沉默地看著我陷入情緒的泥沼里。最後當我心灰意冷決定離開教會時,一位和我不太熟悉的姐妹熱情地近前來,說要陪我走路回大學宿舍。途中,她和我聊起她的信仰生活,也聊起她和耶穌的關係。聊著聊著,忽然覺得我更加認識那位愛我的上帝了。我漸漸明白,上帝從不應許天色常藍,花香常漫。祂從未答應我,積极參与教會生活會讓我避開生活不順心的事。可祂讓我明白祂不是苛刻的主。我的付出祂都看在眼裡,只是祂需要我好好學習如何與其他的肢體溝通。上帝更讓我知道教會的事工不同與世界的工作。世界的工作大多是為著自己的榮耀,而教會的事工卻是單單為上帝的榮耀。

因此,我打消了離開教會的念頭,學習和教會的肢體連接,才從教會的事工上發現上帝預備給我的恩賜。聖經里明確提到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1章22-23節;哥林多前書12章27節)離開了教會就等於離開了力量和能力的泉源。所以聖經才提醒我們「不可停止聚會」(希伯來書10章25節)。在舊約中,大有能力的先知以利亞在施展完神跡,重重擊敗巴力的先知後卻慌忙逃命,並求上帝拿走他的性命。他的軟弱一部分是因為以色列中只剩下他一人事奉耶和華。可上帝卻說以色列有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列王記上19章1-21節)。這段記載告訴我們,就算我們滿有恩賜,也不能成為屬靈的單兵。我們的靈命生活需要與其他的弟兄姐妹一起成長。

我們常會有無數個理由想要逃離教會生活,可若你嘗試了解天父的心意,便會明白祂希望每個祂所愛的兒女在聖殿里一起敬拜祂,學習祂的話語,彼此扶持成長。如同以利亞,在過程中我們難免灰心喪志,可當以利亞向耶和華傾心吐意時,耶和華就親自安慰並剛強他的心。所以,在我們覺得要放棄時,逃避不是出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轉向上帝。當我們選擇轉向祂時,祂必不轉臉不顧我們,(歷代志下30章9節)而是會親自帶我們回家。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

6月小漫畫| 渴慕成長

繪圖設計:Chin

內容源自2013年9月6日靈命日糧《渴慕成長》

 

*本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

雅米漫畫:禱告與成長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的行動

「陽仔,在帝都做銷售累不累?」(有聲中文)

作者:劉陽,中國

語音播讀:呂傑,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在這件事情發生以前,我不會相信自己能經歷這樣的轉變。但回過頭來看,我深切地知道,這一切都是上帝的奇妙作為。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我是一名銷售人員。由於我們部門想要達到更好的業績表現,就將客戶資源進行了重組。我們部門的人員分為了兩個小團隊,每個小團隊單獨管理自己的項目。這樣看似客戶資源翻倍了,卻出現了另一個弊端——當兩個團隊中的不同銷售人員同時聯繫一個項目的時候,就會出現撞單現象。

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我的一個同事(另一個團隊的)與其中一個客戶聯繫的時候,向公司標記了意向客戶。但當我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與這個客戶聯繫另一個項目的時候,他卻沒跟我提及我的同事。結果,在我認真做了項目介紹和跟進並且在客戶申請優惠價格的要求下向上級彙報和請示的時候,領導告訴我說這是另一個人的意向客戶。我當時非常失望,知道這個單子一定不是我的了。在此之前,我也經歷過類似的事,為了不想因為一點業績問題在部門內發生紛爭,我做出了讓步。

然而,這次我的內心卻很不甘。畢竟我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付出了那麼多努力。於是,我默默禱告:「主,你若不讓我得着這樣的業績,我順服禰。」但是,這次要放棄的業績比上次的還大,我心中確實很不捨得。後來,領導找我談話,讓我放棄。我心裡想那就讓吧,畢竟這些都是外在的,我裡面已經有最寶貴的主耶穌了。然而我內心的委屈久久不能平靜。回想這兩個月,我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為業績上火過,甚至嗓子疼得說不出話,渾身無力被迫休息過一天。在接下來的大半天的時間裡,我的內心一直在煩亂地爭戰着,晚上去教會參加靈修時心裡仍然難受得很。

當時的我想到了很多經文。例如,哈巴谷書3章17—18節,「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上帝喜樂。」還有約伯記1章21節,「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這些經文我都會背,也知道它們的含義,甚至都能跟你講出經文的背景。道理都懂,但當事情臨到自己的頭上時,卻發現這些知識幫不了我,我完全沒有能力抵禦風波。因此,在晚上靈修結束的時候,內心仍然爭戰的我坐在會議室門口的長椅上默默地禱告。

禱告的具體內容我已經不記得了,但大意大概是:主啊,我現在很委屈,心裡超級難過。你也看到我近兩個月都在認認真真的工作。但是如果這個真不是我的,我就完全順服禰。雖然我現在難過,但這若是出於禰的,求禰不要減少這苦難的時間。讓我在痛苦中更多地認識禰。

禱告之後,我和一個姐姐交通。她說其實道理、經文我們都會說都會背。但是當事情臨到自己頭上就不行了。她也跟我分享了她家裡的事情,我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和軟弱。這讓我想起有一次蔡康永採訪成龍,開門就問了一句:成龍大哥,拍電影累不累。結果成龍哭了15分鐘,弄得蔡康永不知所措。我想,此時,若有人問我:陽仔,在帝都做銷售累不累,我也會失聲痛哭出來。

不一樣的是,那天回去的路上我的內心是平靜的。我相信愛我的主是賜平安的主,祂給我的計劃一定是最好的。

第二天醒來的時候,我沒有了前一天的那種難過,一切都好像是新的一樣。洗漱之後去上班,一整天也是輕鬆的,再沒之前的那麼多想法了。奇妙的是,就在當天,一個主內的弟兄發來微信,向我諮詢項目。我在第一時間就告訴了領導,接下來籌備資料和與客戶交流也都很順暢。結果,客戶十分信任我,很快他們就定下了交接的最終日期,確定讓我們來承接這個項目。在項目簽單上我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的順利。我相信這是上帝給我補足的,祂沒有讓我損失,也不會讓我白白的努力。而且藉著這個訂單,我給公司在市場上開發了一個新的客戶領域。當時,我的內心滿滿的是對上帝的感恩。

回頭想想,信主四年多以來,我真的改變了許多。記得四年前,我在另一家銷售公司,當時自己的業績被自己的領導搶走。我用強硬的手段,犀利的語言將業績重新搶了回來。因為那個訂單,我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在做,我覺得搶回來是理所當然的。現在回想一下,這在當時公司內部引起了多大的恐慌啊。馬太福音22章37-39節,「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是的,主耶穌給我們的誡命,除了要愛上帝之外,就是與人相處和諧。十誡也是這樣,除了前四條跟上帝有關係,剩下的全都跟人有關係,可見信仰不單單是跟上帝的關係,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跟人的關係。

這次的事情之後,我更加深信上帝會看顧那些愛祂、遵守祂誡命的人。約翰福音14章21節——「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

這件事也讓我明白,這四年多的轉變,絕不是我個人道德上的行為能夠成就的,乃是上帝的作為,是祂親自澆灌,栽種,扶植。我禱告上帝繼續帶領我,使我成為合祂使用的器皿。我知道在未來我也許還會遇到更多讓我委屈的事情。但是,我相信,有上帝的帶領和保守,這一切的經歷都是為著我永恆的益處。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從香港到廣州,從現在到未來,上帝讓我生命變成熟(有聲中文)

Untitled

作者:Paul Mok,香港
語音播讀:傑西,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出發

「下一站是廣州東站。」火車廣播在車廂內徐徐響起。這是我第一次踏入廣州的地界。2014年,我背着背包,手拿一個行李箱獨自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雖然知道前方的路有很多的可能與困難,但我還是憑信心向前走。

還記得中三那年,我天真地向整個教會說我想當一名醫生,也曾為此向上帝禱告。但隨時間的流逝,我慢慢把這顆種子遺忘在了內心深處。然而,當中學文憑考試的成績公布后,我在機緣巧合之下報讀了廣州暨南大學的臨床醫學系。很快我就收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心中其實挺矛盾的。因為我知道那將會是一條孤單、陌生、耕苦的路。但是一個朋友卻提醒我:“很多人連這個機會都沒有。雖然困難,但不嘗試的話怎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呢?”身為基督徒的我,也不其然想起了這是主回應了我的禱告。那麼我該怎樣去回應祂的恩典呢?

在掙扎期間,我正在一個研經大會上擔任IT工作人員。研經會中,講員正好講到了如何回應上帝。我記得講員提到了他的一位醫生朋友。他說,那位醫生一開始非常掙扎,因為上帝指示他要到非洲去為主作工。但現在的他在非洲開心得不想回來了!那位講員還說了許多鼓勵的話語。所以最後,我決定鼓起勇氣,一個人前往那個陌生的廣州。

廣場上的故事

「下一站是北京路,請乘客從左邊車門下車……」不知不覺,我已經在廣州兩年了。自己的步伐也跟車廂中的人漸漸變得一致。我在廣州找到自己的教會,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目標。我愈來愈清楚,來到這個地方並不是一個意外。我可以感受到,在這裡,我能有更多機會去服侍上帝,更多機會去嘗試和體驗不同的事物。

在每個周末的早上,我都會去體育中心的廣場,送早餐給那裡的流浪漢。我和教會的會友們會先在地鐵站集合,一同祈禱過後再去買早餐。然後我們會走到浪流漢的「聚居地」向他們派送早餐和水。每一次當我們去到他們的「居所」時,他們都會非常興奮。聊天的,會馬上停下來;睡着的,會馬上爬起來;坐着的,會馬上跑過來。他們從我們手中接過食物,臉上便會露出發自內心的微笑。這每一個笑容都觸發我的思潮:如果他們得到的不只是會腐壞的食物,而是永恆的救恩的話,我相信那份興奮,那份喜悅,那份感激會是千倍萬倍的。不只是地上的人們,天上的父和天使也必定歡呼高歌。

派完食物之後,我們會跟他們聊天,聽聽他們的故事。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常常會有不同的體會。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張大叔。他因為看病,用盡了家中的財產,最後不得不淪落到街上流浪。他是一位很有趣的人。平時他會去看書學寫文章,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他更悄悄地跟我說,有時候在晚上寫小說時會偷偷地哭。他也是一位基督徒,一直有腰痛的問題,禱告很久了卻沒有明顯的改善。然而他卻很激動地對我說他沒有因為這樣而放棄信仰。一個沒有神學基礎的人,竟然能有如此的信心,這實在是大大地激勵到我。

不一樣的成長

作為基督徒,我雖沒有因為自己的求學經歷,也沒有因為所參與的事工而成為「完美先生」、「完美先生」或「人生贏家」,但我的主卻在我的生命中一步步引導我去尋找祂,在祂裡面得到安慰並成長。

我非常喜歡參加我們每周禮拜二的英文團契。然而曾經的我在參加這個團契期間是一個「受了重傷」的人。我的女朋友在那時無故離開了我;我曾經最好的朋友背叛了我;我教會的朋友跟我說他再也不想去教會了。那段期間,我彷佛覺得整個世界都離棄了我。我感到痛苦、憤怒,且因此落淚。那種感覺是真真實實的。就像《天路歷程》中的主角Christian一樣,單身隻影地尋找上帝的國度。我不斷祈禱,我女朋友最後還是沒有回來;我最好的朋友也沒有回來;我教會的弟兄姊妹也沒有回來。然而這些經歷卻讓我更用力地抓住了上帝。這所有的事情都讓我明白人是軟弱的,唯有上帝是信實不變的!

mmexport1493940032670

*照片由作者提供

雖然我的團契一開始只有五位男士,且年齡、生活背景相差非常大。我們敬拜時都只是清唱,大家都用不同的曲調唱,有時更會走音等各種不足。但我可以大膽地說,那種單純來到主的面前,是我最想追求的東西。而我也因着這樣漸漸在那裡得到醫治,安慰和鼓勵,最終得以勇敢地走出傷害,並突破自己的局限。

所有的事看似黑暗得勝了。但猶如電影《沉默》中,雖然那位神父最後沒能拯救他的老師,沒有改變日本,耶穌還是回應了他的禱告:「我沒有沉默,我和你一起受苦。我在世上就是要給世人踐踏。」而上帝也透過英文詩歌《Blessings》(詩歌中譯由雅米提供)讓我更清楚明白到這一事實:

「Cause what if your blessings come through rain drops

若是祝福是透過雨滴而來

What if Your healing comes through tears

而你的醫治藏在淚珠之間呢?

What if a thousand sleepless nights are what it takes to know You’re near

若是經歷一千個無眠的夜才能明白你就在身邊

What if trials of this life are Your mercies in disguise,

而此生的患難都是你化妝的慈愛呢?」

這就是我的主我的上帝。祂讓我生命變得成熟並成為別人的祝福。

回家

「下一站是元朗……」港鐵慢慢駛到月台。沒錯,這是我的家——香港。熟悉的車廂,熟悉的廣播,熟悉的生活速度。透過到廣州求學,上帝讓我走出舒適圈,看到更多的人事物,不單是五光十色的高樓大廈,而是人世間那種人情冷暖,那種刻骨銘心的觸碰。也因此更加看見了上帝的作為和祂的心意。讓我也體會到,儘管前方的路看似艱難,想放棄的時候,抬頭注目上帝,上帝必定會帶領前方的路。

我們要堅信祂必會看守腳步,有信心不退卻,終點最後一定會達到。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頭條大追蹤)

去教會,不再是因為貪玩

grandstand-330930_640作者:小宇宙,馬來西亞

我是個二代基督徒,從小在教會長大,教會對我來說就像第二個家。小時候我總是很期待去參加教會每周六午間的兒童會,因為在那裡可以跟我的死黨們見面,和他們一起搗蛋、玩遊戲等。到了少年時期,我也常期待每周六晚上的團契時間,因為可以與弟兄姐妹們一起玩。當然,最重要的是可以見到心儀的對象。如今,青年階段的我仍然對青年小組充滿期待,因為在一周忙碌的工作結束后,能回到小組與弟兄姐妹們一同聊天、分享生活經歷、彼此代禱,這種感覺很美好。因此,教會對我來說就好像是個遊樂園,是一個能讓我在其中玩樂、放鬆的地方。

但倘若當天的聚會內容是禱告會或小組查經,我就會覺得“很閑”(馬來西亞用語,表示很無聊、很悶的意思),不想去。每周的主日敬拜對我來說更是例行公事。然而若不去主日敬拜的話又彷彿少了些什麼,心裡會有股莫名的空虛感,而且也擔心不去的話會挨罵。漸漸地,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上的改變,我開始問自己,心裡期待着去教會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又該為了什麼而去教會呢?

高中畢業之後,小組的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有着不同的計劃。有人選擇出國留學,有人選擇步入社會,有些人則因着某些原因不再來到教會。而這時候的我,對於未來並沒有太多的計劃,所以決定留在本地,先打工掙點零用錢。短短几年間,身邊熟悉的人、事、物也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決定留下來的我開始擔心自己在教會變得孤單寂寞。

然而在18歲那年,一個長輩推薦我擔任少年團契的團長。我本是一個弔兒郎當的人,但上帝透過我擔任團長的經歷讓我的生命得到成長。我學會了如何承擔責任,關心團員們的需要,並且盡我所能幫助他們。我發現自己期待去教會的原因變得不再只是因為能與弟兄姐妹們見面聊天,而是期待能看見弟兄姐妹們享受一起團契、一起敬拜讚美,在主里成長的時光。看着這樣的畫面,我就會有莫名的感動與喜樂。

回首過去,我發現上帝在我身上賜下了許多恩典。上帝透過這些經歷提醒我,來到教會的真正目的不該是像從前那樣,只關心有多少精彩的活動與朋友的多寡,而是回到天父上帝的面前親近祂,與弟兄姐妹們一同來敬拜祂、讚美祂和認識祂。

我也相信上帝把每個人放在不同的位置都有祂最美好的旨意,就如同上帝透過把我留在本地改變了我去教會的心態,使我的焦點回到祂身上。祂更讓我明白真正的喜樂並不來自外在事物,真正的喜樂是從耶穌基督而來!因此,若你正處於對未來不知所措的階段,擔心自己在教會感到孤單寂寞的話,讓我們一起安靜自己,謙卑地來到上帝面前,將自己完全交託在祂手中——讓祂幫助你重新聚焦於祂,從而得到真正的喜樂。

“教會是祂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以弗所書1章23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為什麼我要離開安樂窩?

作者:Sukma Sari Cornelius,印尼

Why-I-Came-Out-Of-My-Comfort-Zone「在成長的區域裡沒有舒適安逸,在安逸舒適的環境裡無法成長。」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不禁想起美麗的珍珠。這些晶瑩圓潤的珍珠並不是在舒適安逸的環境中形成的。相反地​​,是當沙粒入侵牡蠣的外殼,破壞那舒適的環境時,牡蠣因為受到刺激,分泌了一層層的礦物質包裹沙粒,長年累月,最終才形成珍珠。

我也有一個美好而舒適的環境,那就是我自己的小世界。在過去的19年中,作為家裡唯一的孩子,我建造起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裡面只有我一個人。我沒有兄弟姐妹,只有忙碌的父母。我也不需要與任何人分享任何東西。我享受自己的小世界,我也喜歡它保持原樣!

上了大學之後,我發現生活遠比我的小世界大得多。我遇見的人跟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思維方式、習慣以及生活方式,這讓我覺得很不自在。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別人看待事情的方式不能和我一樣,處理事情的方式也和我不同。但無論如何,我何必在乎別人怎麼看我的小世界?所以我決定減少自己與他人的交往,反正我的詞典也沒有『分享』這個詞。

但也正是在大學期間,上帝帶領我明白祂已藉著耶穌基督成就的救恩。那是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信主之後,我帶領了校園小組,這使我不得不走出自己的世界。我常常要與不同的人見面,有些比我年長,有些比我年幼。我跟他們分享我的生命經歷,也傾聽他們的故事,並且嘗試去理解他們。其實那樣做並不容易,我覺得自己認真搭建了19年多的世界一下子完全坍塌了。舉個例來說,在我自己的小世界裡,我從沒想過要去愛那些與我意見相左或在言行上傷害過我的人。但是在馬太福音22章39節中,耶穌吩咐我們說:「要愛人如己」。

幾年後,我不禁十分感謝上帝把我從自己的小世界裡帶了出來。那段經歷為我後來進入職場作了預備,因為在職場中,我需要和許多不完美的人打交道(當然我自己也不完美)。我也知道,大多數時候,我遇到的人都會與我有著不同異象、熱忱和看法。這也不斷提醒我,我是多麼需要向慈愛的救主學習。

當先知以賽亞為百姓和自己的罪向上帝悔改時,他如此呼求:「我們是泥,祢是窯匠。我們都是祢手的工作。」(以賽亞書64章8節)泥土必須經過一系列的步驟,才能變成一個美麗而有用的陶器。首先,陶匠會去除泥土中所有的污垢和雜質,再來回按壓泥土,直到泥土變軟並具有可塑性。然後,他會將泥土塑造成所需的形狀,並對已成形的泥土進行高溫處理。這個過程對泥土來說肯定非常難受,但如果不經過這個步驟,泥土將永遠是一塊泥土,不會變成美麗的陶器。這也是我在成長區裡的經歷。

上帝也正在拉著你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嗎?也許祂已經指示你,你需要在生命中的某些領域有所成長。也許祂正指示你,你需要學習某些功課,為下一階段的人生旅程做好準備。你可能認為自己一直以來就是這個樣子,要改變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全心相信,上帝必會引導你的路。上帝這位陶匠知道祂的製成品可以有多麼美麗。

雖然在成長的區域裡沒有舒適安逸,但上帝會賜你力量,使你成長得越來越像耶穌基督。當你繼續在今年接下來各種挑戰中成長時,請不斷提醒自己:「繼續忍耐,上帝對我的塑造還沒完工呢!」

(本文譯自透心糧印尼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