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榮耀的身體

我們邀請了無家可歸的人來參加我們的婚宴

作者:Ng Jing Yng,新加坡

翻譯:Anna,中國

Yio Chu Kang教堂里傳出的歡聲笑語在夜色中回蕩。盛裝出席的上百個賓客談笑著,興緻勃勃地享用著佳肴美食,看起來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婚宴。

只是,像任何其他婚宴一樣,它有自己的別具一格。

在新加坡,年輕人會斥巨資來準備他們盛大的婚禮,而新婚夫婦37歲的Abraham和25歲的妻子Peng Cheng Yu卻選擇了邀請無家可歸的朋友來加入他們的結婚儀式。這些朋友來自Abraham和一個朋友發起的事工——Homeless Hearts of Singapore(新加坡「無家可歸的心」事工)。

沒有大肆鋪張的婚禮套餐,沒有專業的攝影師和華麗昂貴的禮服,這對夫婦把大部分的錢花在為賓客預備豐盛的宴席,為他們準備一場狂歡上面。

*婚宴和婚禮現場的照片

 

Cheng Yu解釋:「我們想讓這場婚宴看起來像是天國的宴席,讓他們感到豐盛的供應。」

這個想法來自路加福音14章12-14節:

「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

夫妻倆最初的計劃是想在唐人街舉行婚禮,因為這個事工中大部分朋友會每天在此聚集。他們的計劃是「把婚禮帶到這些人身邊」,Cheng Yu說,但是沒能實現,因為場地在婚期那天已經被預定出去了。

為了儘可能創造出團契氛圍,夫婦倆決定用長餐桌而不是傳統婚宴使用的圓桌——只有四張小圓桌留出來給父母和近親。來自Homeless Hearts的25個朋友被安排在長桌圍坐,有提前選出的一些朋友陪著,其他的客人就可以隨意入座,方便大家自由交流。夫婦倆還細心地在婚禮儀式中加入了馬來語演唱的讚美詩,好使他們說馬來語的朋友們也可以融入。

*夫婦二人和他們的朋友,包括在Homeless Hearts的朋友們

 

起初上帝的供應

的確,對於夫妻兩個,他們在婚禮預備中最大的擔憂就是來自Homeless Hearts的朋友們會感覺自己的出現與婚禮的場景不協調。他們記得在給他們發請柬時,有些朋友很猶豫要不要參加,儘管一再給他們解釋,只要穿自己覺得合適的衣服就可以。

「他們仍會感覺尷尬,我們從未缺過衣服穿,所以不會懂得他們的感受,」Abraham一邊搖頭,一邊說起那時他如何忽略了朋友們的感受。

但是,夫妻倆的預算快要超支了,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然而,上帝回應了他們的禱告,一位教會姊妹主動支付了這些賓客的禮服費用,甚至還陪著他們去商店選衣服。

Abraham補充到:「在婚禮現場,看到那位「叔叔」穿得帥氣整潔,每個人都盛裝出席,場景真的很壯觀。他們看起來跟其他人完全沒有兩樣。」

*他們在Homeless Hearts的朋友穿著新衣

 

「上帝的國正是如此,沒有分門別類,大家作為一個整體聚在一起」,他說。

整個婚禮準備過程,甚至婚禮當天,Abraham和Cheng Yu 都見證了上帝的慈愛和供應。他們的朋友們自願為他們攝影,在宴會上幫忙。夫妻倆發現費用超出了預算,因為宴請比預想的花費要高。但是,為了給客人們一次「天國的盛宴」,他們還是決定按原計划進行。最後,他們得到的紅包禮金使他們收回了花費的每一分錢。

「上帝的供應如此奇妙」,Cheng Yu 總結到。作為一名註冊護士,邀請 Homeless Hearts事工里的朋友一直是計劃的一部分。對於婚紗,她並沒有很看重,從網上淘了一件普通的,她把要化的妝也保持在最基本的水準。

畢竟,這對夫婦重視的是婚禮要反映上帝的慷慨,成為一個展示上帝的愛和接納的場合。

「我們花錢的方式也見證了我們作為管家為了上帝的國度如何善用手上的資源。」Abraham補充到。他指出新加坡中產階級在給予時需要棄絕「缺乏」的思維模式——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可以與人分享。

相反,他希望婚禮能鼓勵人們慷慨施與,相信在我們放棄自己不多的財富時,上帝會豐盛供應。

這場婚禮的形式是受到了一些朋友的啟發,他們邀請無家可歸的人去過他們的生日派對,一起共進晚餐,而且把自己的家對他們開放。「我們真的很想讓弟兄姊妹來思考,我們該如何以永恆的觀點來度過今生,我們希望也同時禱告,我們的婚禮能在歡快中提醒大家,順服上帝是一件多麼棒的事情——當我們選擇跟隨上帝,我們會體驗到上帝恩典的豐盛」。

這場婚禮也挑戰了這對夫妻的觀念,讓他們看到把服事帶到教堂圍牆之外是什麼樣的。比如,一位來自Homeless Hearts 事工的朋友來到教堂講台前,按照馬來人的傳統把他準備好的結婚禮物送給這對夫婦。感到意外的同時他們知道禮物表示對他們極大的敬意。夫妻倆有些驚訝,他們並未記得如何幫助過這位朋友,只不過就是在福音活動中花時間跟他聊過天。

「我發現不一定要做什麼,而是在關係建立的過程中讓大家看到我們裡面的基督」,Cheng Yu 說。

同樣,對Abraham而言,最感動的時刻是看到不同種族和階層的客人能夠互相交流,一起享受盛宴。Abraham引用詩篇68篇5-6節的經文「上帝在祂的聖所做孤兒的父,做寡婦的申冤者。上帝叫孤獨的有家……」補充說,那天祂看到了天父對孤兒的心,無論是真的孤兒還是靈里尚未認識天父的孤兒。

體會天父對無家可歸之人的心腸

婚禮上邀請來自Homeless Hearts的客人也有特殊的意義。夫妻倆相識就是在2017年12月這個事工的福音活動中。

一次去日本的旅行讓Abraham看到了上帝對日本無家可歸的人的愛,這次深刻的經歷使他在2014年成立了Homeless Hearts。幾乎同時,上帝在Cheng Yu 的心中也放置了一個負擔,來關心那些貧窮和缺乏的人。

Abraham坦言,沒遇到Cheng Yu 之前單身的這幾年經歷過掙扎。那時已經信主多年的他積极參与各種宣教之旅和傳福音的活動,比如日本之行。但是,內心深處他仍感到揮之不去的深深的孤獨感,尤其夜晚獨自在異鄉時。他仍然記得無數次揮動拳頭,生氣地問上帝「為什麼我仍然單身」,「什麼時候能脫離單身」。

我對上帝毫不隱藏自己,但正是那段時期我也感覺與上帝最親近」,Abraham說,他也感覺自己單身時的經歷使他更敏感地體會其他單身弟兄姊妹的心境。

令人驚奇的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候也促成了新加坡Homeless Hearts 事工的成立。

在一次去日本的宣教旅行中,Abraham在東京黑暗的小巷裡遇到了一些流浪者。他有感動給他們食物,但是身上錢不多了,他只兌換了500新幣來支付兩周的旅程費用。令他驚訝的是,第二天和一位日本牧師會面之後,他被贈予一包剛烤的麵包。第三天,他又收到了一大盒蛋糕。

這兩次他都把食物帶到了巷子里,和其他志願者一起分發給那些流浪者。即使只會說寥寥幾句日語,帶給他們的也只有麵包和蛋糕,但Abraham不能忘記,在黑暗的巷子里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進行簡單的對話,背後是東京繁華的街道。

「這顛覆了我對教會和細胞小組的理解。就在那個地方,伸出我們的援手,和流浪者建立友誼就是教會」,Abraham說。

這次事件印在他的心裡。一回到新加坡,Abraham就被激發要去看看新加坡教會對流浪的無家可歸之人是如何服侍的。當他看到教會並未在這個領域做什麼時,他決定自己發起一個事工,最終建立了新加坡的Homeless Hearts 。

他並不知道這會讓他見到未來的新娘。Cheng Yu 發現Abraham處事成熟,是一個尋求上帝心意的人。反過來,Abraham也被Cheng Yu 的溫柔、對上帝和對人的愛所打動。隨著服侍活動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他們發現彼此都對貧窮者有負擔,兩個人的心越來越近——最終決定一起開始新的生命之旅。

未來的計劃

婚後,Cheng Yu 和Abraham去了日本度蜜月。即使在那個時候,上帝的國度也從未離開他們的心。他們旅遊行程里包括去大阪的平民窟,去東京衚衕小巷看望流浪者。

夫妻倆分享說,日本會是他們考慮長期服事的禾場。但當下,Abraham和Cheng Yu 先考慮為Homeless Hearts的朋友們敞開家門,在家裡開設聚會,因為那些朋友有些後來成了基督徒。同時,Cheng Yu 也利用她的護士技能來給社區貧窮的人提供護理幫助。

*兩人在日本度蜜月

 

「我認為我們做的不是什麼激進的行為,這只是回應了大使命的呼召,順服耶穌的命令,愛上帝,愛祂的子民」,Abraham說。

他們的計劃之一是發起一個社會組織,叫做「阿爸的家」,仿照宣教社區的樣子。用Abraham的話來說就是,「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大家都可以進來一起圍坐在長長的餐桌旁,享受一頓家庭晚宴」。Abraham和Cheng Yu 也希望給他們無家可歸的朋友們做門徒訓練,使他們也成為門徒,甚至成為牧師。

單身時,順服上帝的呼召引領了Abraham和Cheng Yu 的生命。現在作為新婚夫婦,他們會繼續順服前行,來計劃他們以後共同的服事之路。

「我們都可以從在小事上忠心開始」,Abraham補充道。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我要撕掉我的羞恥感(有聲中文)

作者:Rachel,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小七,中國

 

我從小的自我價值就有所偏差。小時候沒太覺得,長大後才發現缺乏自信的我變得容易和別人相較,容易因自己所沒有的而產生嫉妒之心,更容易戴上面具顯得自己不在乎。每當受到批評,我不是想到有什麼地方是可以改進的,而是第一反應是羞恥感,認為自己永遠不夠好。在大學實踐課做得比別人慢的時候,我第一個反應不是想著如何做快一些,而是覺得羞恥,認為自己很慢,很笨。在給出意見時,只要有人反對我的論點或概念,我就會一秒欣然接受別人的看法,因為我覺得別人的看法一定比自己的對,那才是最好的。

嫉妒之心則是一種負擔,像是心中的大石,特別重也特別累。當別人比我做得更好時,我會嫉妒對方所擁有的本事或能力,然後覺得自己比不上他人,並把這些情緒怪罪於他人的身上。我因為自己的羞恥感而嫉妒別人,生氣他人,怪罪別人給我貼上「不夠好 」 的標籤,也因此戴上嘻嘻哈哈的面具,希望別人能夠喜歡自己。

上帝卻透過祂的話語和教會的朋友提醒了我必須修正羞恥感。

小時候,有一位主日學老師給了我一本書,名叫《你很特別》。這本書是由著名作家 「Max Lucado」寫的。故事說到一群小木頭人,他們都是微美克人。這些木頭人都是由木匠伊萊所雕刻的。微美克人都長得不一樣,有高的,有矮的,有胖的也有瘦的。但是,微美克里的人整天只做一件事,就是互相貼上貼紙,分別有金星貼紙和灰點貼紙。有才能的人會得到許多的星星,沒有才能的人卻只能得到灰點點的貼紙。故事的主角胖哥也和這些微美克人一樣,想要得到更多的星星,想要跟別人一樣跳得高,卻總是四腳朝天,被貼上灰點點。因為自己的灰點點很多,他開始認為自己是個不好的木頭人。

 

 

但是有一天,胖哥卻遇到了一個身上沒有星星,沒有灰點貼紙的微美克人,露西亞。不論是什麼樣的貼紙都貼不上她的身體。胖哥也想要和露西亞一樣沒有貼紙,所以露西雅告訴胖哥:「我每次都找木匠伊萊。」後來,胖哥經過了小掙扎決定去見伊萊。胖哥告訴伊萊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是身上還是很多灰點。伊萊卻回答胖哥:「我不在乎微美克人怎麼想,你也不應該在乎。給你星星或點點的是誰?他們和你一樣,都只是微美克人。他們怎麼想不重要,胖哥。重要的是我,你的創造者怎麼想。我覺得你很特別。」胖哥不明白為何露西亞不會有貼紙,伊萊告訴胖哥,那是因為露西亞決定把伊萊的想法看得比別人的想法更重要。只有當胖哥讓貼紙貼到身上的時候,貼紙才會貼住。只要他肯用時間來見伊萊,伊萊就能提醒胖哥自己有多愛胖哥,因為胖哥是他所造的,從不失誤。胖哥心裡想說伊萊說的話是真的,一個灰點就掉下了。

 

這個故事對於一直活在羞恥感和活在別人眼光之下的我有很深的提醒。以弗所書2章10節 說,「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里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上帝透過這個小故事告訴我,祂是我的創造者,重要的是祂怎麼看我,且只有知道和相信上帝是多麼愛我時,我才能離開羞恥感。因為,只有當我決定別人的看法比我的創造者還重要的時候,貼紙才貼得上,那把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聲音也才可以進入我的心。 我每天都要閱讀上帝的話語,與我的木匠親近,我身上貼滿的灰點點才會一顆一顆掉下來。

 

當朋友或家人在學業、工作上得到比我更多的讚賞時,當失敗的時候,這一切並不代表我不夠好,不代表我很懦弱,很鈍,很笨,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特別的創造,都有自己的強項和自己的軟弱。

我希望在我每次發現自己有這種羞愧的感覺,責怪自己的時候,我都可以來到上帝的面前溫習祂的愛,祂的能力,祂的同在!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傳道書靈修| 是什麼讓你失望?(有聲中文)

 

作者:Charmain Sim,馬來西亞
翻譯:Joy,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今日讀經:傳道書1章12-18節

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做過以色列的王。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我心裡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最近, 我在Netflix上看了紀錄片《我們的星球(Our Planet)》。這是一部畫面非常美的紀錄片。然而,其中有一個場景是關於海象很大程度上由於氣候變化死亡的。這直擊我們如今所面臨的環境問題,看得我濕了眼眶。我只能請求上帝原諒我們把祂所創造的一切管理得一團糟。

我接觸過許多關於環境問題和提出各種解決方案的文章和節目。但不管是塑料,肉類,稀土開採,甚至牛油果分布的問題,都沒有一招見效的方案。現代生活的一切對環境幾乎都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試圖拯救地球似乎毫無意義。

在這個問題上想太多,真的很快令人沮喪。

傳道書的作者發現自己處於類似的境地。在傳道書1章12-18節中,他描述了他對「日光之下」萬物的研究, 他從中尋求智慧,希望能用來理解一切。

最後,他不得不說:「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18節)。在得到那麼多知識和智慧後,他表現出來的竟然只有悲傷。

為什麼?

線索在第15節,「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簡單地說,由於犯罪,我們生活在一個系統破碎的短暫世界裡,我們的問題都只有不完整的答案,這樣就導致了更多的問題,再繼續如此循環。因此,結論是沮喪和悲傷並不奇怪。

很多時候,即使我們有解決問題的良好意願,這種情況還是會發生,因為我們沒有向擁有全部答案的那一位尋求智慧。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的努力只會換來失敗和悲傷。

但正如我們在傳道書的最後結論中以及在聖經的其他部分,如箴言書9章10節和雅各書1章5節所看到的,追求知識和智慧是有很大價值的。那就是 ,當我們向上帝並為服事祂而尋求智慧的時候。

用這種方法,追求智慧不會導致絕望,而是讓我們健康地理解我們所能做的,以及我們無能為力的。將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交託給上帝,信靠祂,相信只有祂可以做到。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點,是因為上帝已經承諾要重新將一切調整好——這是基督的死和復活所帶來的承諾。因此,我們可以欣然期盼這個最終解決方案(羅馬書8章19-21節)。

那麼,實際操作起來,向上帝尋求知識和智慧是什麼樣子的呢?在環境問題上,這意味著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有智慧地使用和打理我照顧範圍內的創造物。例如,我可以繼續閱讀這些問題,同時做出簡單但知情的選擇,比如使用可生物降解的嬰兒濕巾和不使用塑料餐具。至於那些不能在一夜之間改變的事,我把它們放在禱告中託付給祂。

讓我們為如今可以獲得的一切知識感謝上帝。但我們也要記住,知識和世俗的智慧並不是所有。上帝才是真正的一切。在這個真理上,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包括對智慧的追求和運用,都應該與祂一起進行。

問題反思:

 

1. 有什麼跡象表明,你可能在上帝以外追求智慧或知識呢?

2.想一想,有沒有哪些時候,知識反倒給你帶來了負擔?有什麼事情是超出你的控制範圍,需要交託給上帝的嗎?你能做些什麼來尊榮上帝?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護教大師拉維·撒加利亞辭世,或許他不需要我們的哀悼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死亡從來沒有合適的時候。無論我們擁有多長時間為它做準備。

這就是昨晚當我一位朋友向我轉發一張寫著「 1946-2020」的拉維·撒加利亞微笑著的照片時我的感受。

自從一周前收到令人難過的消息說,在骨癌(一種罕見的肉瘤癌)治療無效後,拉維已經處於生命的最後階段時,我就加入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人為他禱告,讀著網上#謝謝拉維 的致敬帖,屏住呼吸等待著關於他的任何更新消息,他的死將不可避免地在世界各地掀起漣漪。

然而,聽到這位著名的基督教護教學家於5月19日去世,享年74歲的消息,我仍然感到震驚。

我偷偷地希望(可能和其他許多人一樣)上帝奇蹟般地醫治拉維,使他擺脫死亡的魔掌。神奇的痊癒將使觀看著的世人看到上帝的醫治能力,並將拉維(於1984年建立)的同名全球事工推向新的高度。

但是,那擦去我們一切眼淚的上帝最後將拉維接到了榮耀里,就像對之前的許多信仰巨人一樣。

拉維現在可能正在天堂受到熱烈的歡迎,並與在他之前的親朋好友(例如Billy Graham和 Nabeel Qureshi)團聚。另一方面,在地上的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內哀悼他和向他致敬。

對許多人來說,拉維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中最多產、最著名的基督教護教學家和傳道人。華盛頓郵報寫道,「他可能是21世紀最偉大的基督教釋教者」。這位印度裔的加拿大美國人既是演說家又是暢銷書作家,其影響力是全球性的。他在觀眾滿座的會場發表演說,他的YouTube視頻平均的觀看量在一百萬次。不難理解其原因。

 

拉維從不迴避有爭議的話題(如道德,宗教或性向問題),也不曾對複雜的問題(例如存在主義,痛苦和死亡)給出陳詞濫調的回答。他以一種既生動又合理的方式捍衛了基督信仰,無論你是否贊同他,在回答結束時你都會情不自禁為他鼓掌。

我記得自己曾花幾個小時一個接一個地觀看他如何令人信服地捍衛基督教觀點的視頻,並很希望有一天我能現場聽他的演講(悲哀的是,我一直沒等到這樣的機會)。

對我來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耶穌基督福音的完全投入和他對聽眾的同理心和愛心,這是和他有同樣才智和才能的人所不具備的。拉維尊重他的提問者,會先回應提問者本身,再開始引用插圖、故事、詩歌、聖經段落、甚至那些證明了基督教世界觀連貫而正確的無神論者的引言。正如我的一個朋友在給拉維的一封致函中動人的描述那樣,他「既紳士又有尊嚴地解決了被提出的問題,而從不針對提問者。」

 

拉維堅決倡導用憐憫、恩慈和禮貌來維護真理。他在一段視頻中說:「如果只有真理沒有愛,那持有真理的人將令人厭煩,而他持有的教條將變得讓人排斥。」我近年來參加過許多RZIM事工的活動,很明顯,他的這個信念貫穿在他整個事工中,並成為了他事工里所有巡迴演講者的共有特點。

 

除了他對信仰的這般捍衛之外,福音也是他的生命——每次他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如何拯救他脫離死亡時,他都會證實這一點。拉維在17歲試圖自殺之後,聽到了約翰福音14章19節中耶穌的話:「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這句話從此改變了他的生命。拉維就在那天做了承諾,他將「不遺餘力地追求真理」。

 

從他接受基督的那一刻到他最後的一口呼吸,拉維把宣講福音視為他的第一要務——無論是講台上,收音節目中還是在他所寫的書上,他都在講福音。

即使在他最後只能輕聲說話的階段,他的女兒也告訴大家他所說的信息簡單明了:繼續跟隨基督並繼續傳揚福音。

而這正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留意的呼召,無論我們是否像拉維一樣出色和善於雄辯。因為拉維最終讓我們看到的不是他的口才多麼好,而是他如何忠心地使用了上帝賜予他的恩賜,就像那個通過做買賣獲得了五倍銀錢的僕人一樣(馬太福音25章14-30節)。同樣,我們必須忠實地管理好上帝賦予我們的恩賜,無論是給了我們五個,兩個還是一個。

與其去哀悼世界失去了一顆為福音發光的星,不如讓我們慶祝拉維的痛苦現在已經結束(正如他本人為他的前同事Nabeel Qureshi所寫的致辭里說的那樣)並且他正和他的朋友們在永恆的天家相聚。接下來的幾天里,讓我們來慶祝他的生命和他留給世界的禮物,我們可以重新觀看Ravi的舊視頻,或細讀對他的致敬,也可以翻閱他寫的書。

讓拉維的一生鼓勵我們忠實地活出福音對我們的呼召:以憐憫、恩慈和禮貌去介紹和捍衛耶穌基督的真理,使其他人能夠在祂裡面找到生命。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五月小漫畫:一片拼圖

繪畫作者:Chin,馬來西亞

*改編自同名《靈命日糧》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經過手術和躁鬱——我出死入生的經歷……(有聲中文)

作者:薰衣草,馬來西亞

有聲中文:小七,中國

 

2020已進入五月。我還是一樣,在世界眼中,我依然處在人生的谷底。我想,如果我不認識上帝,我自己也會這麼覺得。

 

 

一直相信的謊言

 

我依稀記得2015年的畢業典禮,我挺直了身子,興奮又緊張的一步步走上台,在掌聲和歡呼中對著攝像頭鞠躬後,接過了期待已久的畢業證書。一切看起來又華麗又光榮。小學,中學,大學,我都是別人眼中的優等生。我曾經一直告訴自己,我要改變自己貧困的家庭,我要讓自己出類拔萃,我要儘力往高處爬,我要讓曾經取笑我的人懊悔。我心裡既自卑又驕傲。在我的認知里,在做過比較了以後,得出的結論是:最為優秀的孩子,就最值得疼愛。而為了得到他人的愛,為了我自己以為的責任感,我可以犧牲一切,包括健康。

 

雖然我自稱基督徒,卻過得好像沒有信仰一樣。我清楚上帝是唯一的真神,我知道祂的存在,但我的信仰卻都只停留在頭腦里,生命絲毫沒有被改變。我的生活依舊是我的,我的成就也是我的。我對愛的定義認識有誤。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要付出很多才值得被愛。同時我也不懂得怎麼去愛他人。

 

 

手術令我驚醒

 

經過了他人看似輝煌的學校生涯以後,2016年我正式進入職場。那年國家經濟面臨危機,我卻因著上帝的恩典,在公司裁員時,順利進入一間大公司。一開始,一切似乎都挺順利,然而後來我的部門卻經歷重整,我剛適應的工作性質完全發生改變,我的工作量每天也在不停地增多。就在那時,我的健康開始出現問題。過大的壓力讓我得了痔瘡,進而形成了肛裂。傷口癒合得快,卻也重裂得快。我的每一個動作,走的每一步,都會牽扯著我的每一個神經,直到我連呼吸都感到劇痛。我去看了醫生,醫生只是無奈的說,開刀也不一定會痊癒,醫生說我接下來要經歷的痛會跟生孩子的痛相似。所以我需要攝入大量的止痛藥和消炎針。每次痛得厲害的時候,我會無意識地屏住呼吸,一動不動,而當下每一分痛楚我都清楚記得,也無法忽視自己臉上的冷汗、蒼白的臉和消瘦的樣子。可為了順利度過員工保證期,我仍堅持繼續工作。就這樣過了六個月,無數個夜裡,我有很多失望,很多埋怨,但有次我致電給一個大學認識的基督徒姐妹,她的安慰讓我感到自己並不孤單。有時候我會一邊流淚一邊熬夜工作。然而我也不能大哭,因為任何稍微劇烈的動作都會給我帶來愈發的痛苦。整個過程里,我變得越來越悲觀,越來越孤僻。

 

後來有一天,我的傷口完全裂開,我在租的房間里,看著地上的血,感受著身體的疼痛,我知道我已經到了極限。那個夜晚,我只有一邊禱告,一邊打電話叫救護車。我去了當地的大醫院,醫生要我立刻動手術,我問他可否延遲,我還有工作沒有做完。他譴責我看工作重要過生命,責罵我不懂得愛惜自己。想起來,身為身體的管家,我真的很失敗。那之後的幾個小時,我決定動手術,簽了手術同意書,就被推進手術房。我依然記得,手術房很冷,手術台很冰,醫生告知我手術的成功率50%。我遠在香港做牧師的阿姨得知後,就致電為我禱告,她哭著為我禱告的時候,我才驚覺,我錯了。我以為我要快點成功好讓家人幸福,可是,我卻讓大家擔憂。就連一向嚴肅的阿姨也哭了。

 

在手術之前,我很害怕,我怕手術失敗,我就又要受痛苦。但就在我閉上眼睛睡著之前,心裡有個聲音說,我的醫生是上帝,不是人,所以不要怕。後來我就暫時失去了意識。醒來的時候,我看到我的母親,父親,我的其他阿姨,我的外婆。她們看著我哭了,說怎麼把自己弄得那麼憔悴。不過真的很感恩,我的手術很順利。

 

 

墜入躁鬱的深坑

 

然而我休息沒有多久,因著公司人手不足,我就又回去工作了。工作量依然不斷增加,而且多了更多職場上的爾虞我詐。一開始我選擇不理會繼續趕工,但後來情況影響到了我的工作。我當下的想法是,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不過想了想,我是基督徒,如果那麼做,我和世人有什麼分別?上帝一路來都那麼愛我,我如何去刻意傷害祂造的人?於是我努力對她們好,並為她們、也為我自己禱告。感謝主,後來我們的關係真的緩和了許多。不過我被影響的工作卻沒有那麼容易恢復,當初那些惡意破壞我的謠言也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平復。

 

就這樣我在工作壓力和人事壓力之中不斷被碾壓,面對眼前的人和事,我越來越不知所措。似乎一切都在變本加厲向我襲來。我被侮辱,被性騷擾,但我的申訴都被忽視。漸漸地,我開始害怕人群,害怕黑暗,害怕很多事物。我覺得自己有時候根本撐不下去。我每天睡一兩個小時趕工,可是不管我怎麼努力,得到的卻是一些領導連看也不看就鋪面而來的指責。我禱告,每天只要少一個人刻意欺壓我就好了。可是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已經生病了。有一個晚上,在工作之餘,我出去透透氣順便倒垃圾,可是我突然很想從當時住的二十三樓跳下去。後來家人的電話讓我驚覺自己剛才的行為。又有天在公司一邊啃著餅乾一邊趕工的時候,一個同事簡單的一句問候,我的眼淚就不自覺地流了下來。

 

我知道自己生病了,可是我不想面對,我怕我說出口,就會被議論,就會因此失去工作。直到有天我知道我完全沒法撐下去了。我連走出房間的勇氣都沒有。我打了電話回家,買了機票,請了假,失魂落魄地去飛機場。機場里人來人往,可是我卻覺得內心異常孤單。在飛機上,我甚至禱告希望飛機墜機,因為我想死。可我卻又不想其他人被連累。後來去檢查,醫生說我已經患上嚴重的憂鬱症加焦慮症。在醫生的指導下,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我想知道我生病的原因,想去面對和去克服。在治療的過程中,我偶爾還是會莫名地想自殺,莫名地情緒低落或絕望,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情緒從何而來。很多人跟我說,去運動,想開點,但問題是,我真的有心無力。我在心裡吶喊無數次,我比誰都想痊癒,比誰都不想承認自己憂鬱。這在當時的我看來是缺陷,是我人生的污點。

 

感恩的是,整個過程里,都有基督徒好朋友一直安慰我、扶持我。她們的聆聽,理解,給了我很大的安慰和鼓勵。然而,後來事情又急轉直下。就在我的憂鬱症好轉的時候,我因為藥物沒有及時被減少,開始有了副作用,我因此患上了另一個心理疾病———躁鬱。我會情緒不受控地一陣過度興奮之後又過度低落。在這樣的來回徘徊中,我的行為也不受控了,我做了很多自己之前非常排斥的事。比如去刺青和借債。後來感謝主,因著服用了一個中學老師介紹的營養品,我的大腦開始產生變化,慢慢恢復了穩定。但我對那之前事情的記憶卻斷斷續續。

 

恢復意識以後,我又陷入極度的痛苦中。我自責,自我厭惡,很想徹底毀了自己。我覺得自己是最不值得被愛的人。我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朋友。我過去一直緊緊抓住的金錢也毫無蹤影。我不止沒有了儲蓄,還多了許多債務,繼而影響了我和朋友,和家人的感情。

 

因為身體和精神原因,我的工作也一直在停擺,人事部一直沒有讓我復工。我覺得自己失去了一切,我努力的成就、金錢、我重視的朋友、我愛的家人……我開始逃避,我不想面對自己,也沒有勇氣面對別人。我把自己鎖在家裡,每天讀著自己其實不感興趣的小說,不再跟人交流。

 

 

學會禱告和交託

 

後來在教會幾個姊妹和我家人朋友的幫助下,我開始慢慢走出來,開始去面對,雖然我還是會自責,可是我比較可以面對了。只是萬萬沒有想到,這個時候,我媽媽憂鬱症複發了。我在自己還未完全康復的情況下,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事實。我感到自己走到了絕境,再也沒有辦法和出路了。我只好選擇放下從前自以為的那巨大的責任感。我可以做的,就做,不能的,我就交託。只是在內心深處我還是會責怪自己,我怪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可是上帝也在這個過程中讓我看見,祂已經將最有力的爭戰武器賜給了我————那就是禱告。

 

到現在,我還是沒有復工,偶爾我也還是會低落,可是我漸漸學會了跟自己相處,跟自己的情緒相處,真的受不了的時候,我就會聽詩歌,安靜自己的心,然後禱告。而每一次,上帝都給我巨大的平安。世上沒有任何人的安慰,可以比得上上帝所賜的平安。偶爾我的心裡仍然會有不甘,可是我知道,我在世人看為一無所成的時候,卻得著了至寶————耶穌基督。上帝讓我看見自己的不足,祂拿走我的驕傲和我大部分的執念,讓我看見別人的需要,讓我懂得體諒,懂得在很多事情上都要平衡,也讓我知道我需要好好照顧祂賜給我的肉體心靈。

 

我也深信,雖然現在因為疫情的緣故,國家經濟在下滑,但祂早已畫下了我的生命藍圖,我既然是跟著主走,就要相信祂。造我愛我的主,必會陪著我走。我相信只要尋求上帝的國和祂的義,祂就不會虧待我。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詩篇 23篇4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3點建議助你解決家庭矛盾(有聲中文)

作者:Sarah Tso,新加坡

翻譯:Abby,中國

有聲中文:楊瀾,中國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和家人剛結束一次周末衝突。別誤會,我和我的家人都很愛彼此,希望把最好的給對方。只是有時候,驕傲佔據了我的心,相比家庭關係的合一,我更想要事情按自己的方式進行。尤其是在這個周末,我自認為能比父親把事情做得更好。

那是一個星期六晚上,和往常一樣,我們一家人出去吃飯。買單之後,我就沉溺在自己的想法中:為什麼父親不主動為晚餐買單?為什麼他不主動為我們的餐桌找椅子?最重要的是,難道他不記得小時候因為我沒有這麼做而責罵和打我屁股嗎?我感到憤怒,讓他跟我道歉,像20年前他讓我道歉一樣。然後我們回家了,路上一句話也沒說。

作為一個寫歌的人,我剛剛寫了一首歌來提醒自己,我是天父的孩子。但在錄製樣帶之前,我突然意識到,對於在地上的父親,我是怎樣的孩子?我意識到,在這種情況下,誰是對的並不重要。我佔據了道德制高點,並自認為比他強。這種傲慢的審判心態,從來不討主喜悅。

我想到了羅馬書12章,這是我最近在靈修時讀的經文。在這段經文中,保羅寫到關於教會合一的建議,我發現了三條解決衝突的準則,而且對於家庭內部衝突,這三條準則也適用。

 

1.以上帝看我的方式看別人

 

作為上帝的兒女,我們要從上帝那裡而不是世界上獲得智慧。當世界告訴我們「應當只在乎你自己」的時候,上帝希望我們用謙卑的心而不是自我保護來回應。

我想起了耶穌的例子。在我還悖逆耶穌的時候,祂就已經為我死了。那麼我又是誰,怎麼能佔據道德制高點凌駕於我的父親之上呢?父親和我都是因著恩典蒙拯救的罪人,正如葛培理所說,「十字架腳下的地面處於同一高度。」這意味著我必須把父親也看作是上帝正在改造中的人,並用上帝給我的我不配得的恩典來尊重他。

羅馬書12章3節總結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看得合乎中道。」上帝所喜悅的更新的心靈里容不下自私的驕傲。

 

2.持守美善

 

擁有一個好的記憶力有時對我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因為我很難忘記父母對我做過的錯事(但有誰的父母是完美的呢?)羅馬書12章9-10節說:「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

在這種關係緊張的時刻,我很難看到父親的優點。但他在我的生命中為我做的事,比我所知道的要多得多。只因為我不記得他為我所做的犧牲,並不意味著這些犧牲不重要。

對我來說,「彼此推讓」的一種方式就是「持守美善」——上帝要我鼓勵我的父親,認識到他身上的好,就像上帝通過別人提醒我,我的事奉是如何有成果來鼓勵我一樣。我越多讓聖靈提醒我他人和所處景況的好,感恩心就越能戰勝我批判的想法,幫助我贏得感恩、互相建造並最終榮耀上帝的家。我意識到自己如何尊重在地上的父也顯明了我如何尊重在的天上的父。上帝要我尊重天上的父,也尊重地上的父,看重兩者都勝過自己。

 

3.選擇和解

 

羅馬書12章結尾說,「不要自己申冤……聽憑主怒……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馬書12章19節上,21節)

知道我和爸爸兩個人都有責任並不能讓我的行為變得正當,因為我永遠沒有審判權。當父親沒有遵守他先前所教導我的(犯了雙重標準的罪)時,我深陷在沮喪和失望之中,幾乎到了憤怒的地步。我允許對父親的不敬之情在腦海中蔓延。

但這違背了上帝的旨意。祂沒有讓我們以罪惡的方式來處理罪惡(這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破壞,並帶來更大的罪),祂知道這個負擔對我們來說太重了。相反,上帝要求我們把這個渴望交給祂,讓祂來治癒我們。只有祂最懂得如何公正地對待罪惡。祂將清空我們心中的仇恨和分裂的想法,把對他人的愛放進去讓我們去與他們和解。當我們以善待那些冤枉我們的人時我們就是在對抗邪惡,並讓上帝以祂完美的方式和在祂的時間點來處理罪惡。

上星期六晚飯後,我面臨一個選擇。要麼忽略我帶給父親的痛苦,繼續錄製歌曲樣帶(感覺自己像個偽君子),要麼選擇一條難走的路,向他道歉。

我知道如果衝突得以解決,那晚上我倆都會睡得更好,所以我選擇了後者。我鼓起勇氣在父親旁邊的位置上坐下,和他坦誠相見。我說了對不起,還與他分享,對我來說,忘記童年時期他對我說的話,是多麼的困難。然後我問他下次我能做些什麼使情況好轉。謝天謝地,父親接受了我的道歉,甚至為此感謝了我。我感到肩上的擔子已經卸下了。

說對不起很困難,但卻如此值得,因為我知道與地上的父和天上的父保持良好的關係比任何錯置的驕傲和立場「正確」都重要得多。也許我很擅長贏得爭論,但我的自信心不在於此。相反,我的自信在於我是我地上父親的女兒,最終也是天父的女兒。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如何在困境中讓信心繼續成長(有聲中文)

作者:Riley Sands ,新加坡

翻譯:悅,中國

有聲中文:悅悅,加拿大

 

「因為耶和華上帝是日頭,是盾牌,要賜下恩惠和榮耀,祂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詩篇84章11節)

去年,就在我在英國完成創意寫作碩士課程的一個月後,我做了大部分畢業生都會做的事情——申請工作。我渴望可以在英國多呆幾年來拓展自己的視野,獲得工作經驗,讓自己充分體驗英國豐富的文化底蘊。所以我搜遍了在英國和新加坡的所有工作機會。也開始向文學期刊和出版社投稿。

一開始,我躊躇滿志。我跟上帝禱告,如果祂希望我回新加坡,我會順服。但是,如果祂的旨意是要我留在英國,就請祂為我開道路。

我繼續找工作,同時也在積極拓展我的交際圈,希望能遇到未來的僱主。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我的期望和熱情消退了。我的申請被接連地拒絕了。就連我的文章也被拒稿了。

我今年一月回到新加坡,沒有工作。然後新冠肺炎爆發。這意味著在這一年裡,就業市場都不容樂觀。我問上帝我的方向在哪裡,卻沒有得到任何指引。我人生中第一次感覺自己被困住了。

我開始在聖經中尋求安慰。當我思想上帝的話語時,我學會了三樣事情,幫助我在不確定的境遇中依然保持信心成長:

 

1.記住上帝是誰

 

我在英國的時候,一些經歷讓我確信我畢業後應該會繼續留在那裡。所以,當我受到諸多英國公司的拒絕時,我開始質疑上帝。當新加披公司沒有任何迴音時,我懷疑祂是否會救我脫離困境。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宣告,「上帝是全能的」 和 「上帝掌管一切」。我們腦袋裡知道這個真理。但是當危機來臨時,還有多少人相信上帝是大能的,並掌管一切的呢?

有幾次,我很擔心經濟問題。並且即使獲得了碩士學位,我也沒了自信。這時候,以賽亞書第41章13-14節使我堅定:

「因為我耶和華你的上帝必攙扶你的右手,對你說:『不要害怕,我必幫助你。』 你這蟲雅各和你們以色列人,不要害怕!耶和華說:『我必幫助你。』你的救贖主就是以色列的聖者。」

我意識到,我太專註於對我不利的事情,以至於我忘記了上帝是誰。我忘記了我敬拜的是那位掌管一切並有祂自己美善計劃的上帝。

 

2.銘記上帝過去的作為

 

跟多數基督徒一樣,我的生活經歷了許多高峰和低谷,我也更偏愛在高峰的經歷。但是在這個特殊時期,上帝將祂曾對那些往應許之地去的以色列人所說的話指示給了我:

「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祂的誡命不肯。」 (申命記8章2節)

這也提醒我,上帝過去是如何在我的生命中施行神跡的。我記得,在我覺得完全不可能的情況下,祂供應我工作和學習機會。細數祂的恩典,使我內心平靜。因為我清楚祂是數過我的頭髮(路加福音12章7節),也是供應我一切需求的上帝。

當然,我有時也會感覺上帝很遙遠的,因為走在曠野,我感到痛苦而焦慮。這些情緒是真實存在的,但我不應該讓它們佔上風。

每次在這樣的時刻,上帝就帶我歸回到祂的應許里,祂必不撇下我,也不丟棄我(申命記31章6節)。雖然我蹣跚而行,但是我學會了把憂慮卸下給上帝,因為祂顧念我們(彼得前書5章7節)。

 

3.記住祂的應許

 

當我在英國工作的夢破碎後,我懷疑自己是不是一開始就錯了。如果上帝的計劃是給我希望和未來,為什麼一切都那麼不順利呢?我腦子裡有太多假設的問題。

三周前我向我的小組領袖傾訴了我的擔憂,淚水滑落了臉龐。她提醒我上帝多麼愛我。當我懷疑上帝的恩慈時,她提出很重要的一點:上帝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祂的孩子(詩篇84篇11節)。

在我的管窺之見里,我太過於關注自己的處境,而沒有定睛上帝。當我的渴望沒有被滿足的時候,我很難去定睛那位創造萬物的主,有時候甚至會忘記祂。

但是我學會了交託,並且相信上帝對我有更美好的計劃。祂「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以弗所書3章20節)。

被困在一種毫無辦法的無助情況下讓人感覺非常糟糕。我們不喜歡對事物失去控制,也討厭對未來一無所知。但是經此一遭,我明白了上帝更在意的是我的心——在這樣的情況下(而不是在我收穫榮譽或者成功時),我會如何做出選擇。儘管當下疫情爆發,但我在祂的翅膀蔭下是安全的。

詩篇66篇10-12節說「上帝啊,你曾試驗我們,熬煉我們如熬煉銀子一樣。」我相信這正是我接受熬煉的時候,是我的信心能夠更進一層的時,也是對我的提醒——要與上帝建立正確的關係。

現在,我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怎樣。我不知道我會不會收到英國或者其他地方的錄用通知。我也不知道我的作品是否會被發表。但是上帝借著箴言16章9節提醒我:「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唯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因著這句經文,我得著了安慰和確信。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後浪:我是誰?誰來定義我?

作者:安琪,香港

 

我下了很大決心才點開《後浪》來看。

 

因為這幾天實在處處都能看見這倆字——我本能的抗拒,視頻本身不想看,關於它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想點進去。多麼諷刺,結果我現在自己在寫了。

 

先說不想看的原因,有二:一是對於集體敘事的厭惡,二是對於公共討論再創作的厭倦。前者是上頭扣下的帽子,後者是網路同溫層的無解之題。

 

然而我知道自己最終會看的,因為我同在這被定義、被期望、被塑造的青年人群之中。不可倖免。與其被動沉默,我尚可扔一塊石頭,看能不能激起一絲水花——是不是浪就不知了。

 

/

 

視頻大致與我耳聞和想像類似,只是看完之後心中憑增一股悶氣。

 

我大概能明白這悶氣從何而來——華麗的詞藻堆砌的情緒推進背後,我看到的這樣一副生活中常見的情景,過年時好不容易從北上廣壓力中逃離回家的你,在飯桌上被某個叔叔輩夾了一口菜,然後語重心長的來一句:「你們這一代真幸福啊,衣食不愁,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少抱怨,加把勁,趁著年輕好好乾!」

 

然後他期待你你趕緊雙手捧碗伸過去,畢恭畢敬,笑臉相迎:「是是是。」其實你心裡又哭又罵。

 

他看到你處豐富,卻不知你處痛苦,他或許知道你處痛苦,也不知道如何談論這種痛苦,因為他他甚少有與人直面談論的經驗,也學會不去談論是好,便只能用他熟悉的辭彙與敘述來正面壓倒,把負面情緒蓋過去,裝作不見就好,無力亦不知。

 

他在屬於你的節日里搶奪了你的話語權,說到底其實是將自己所掌握的話語權轉移成寄託,在你身上映照未竟圓滿的自戀情結。

 

然而他不知,就我們這一代人而言,權威敘事已然在信息涌流中瓦解,父權壓力被同輩壓力所取代,這是為什麼巨浪在中年人引起轉發刷屏,卻遭到年輕一代的普遍質疑,這是權威敘事與家長制的狂歡,從家到國。前浪在傳統敘事方式中定義與期望,後浪則在用反叛與戲謔解構宏大敘事。

 

/

 

不過,這絕非只是青年被強行定義與標籤如此粗暴簡單,縱然它是用精心設計的言語有意或無心掩蓋大多數青年所掙扎和面臨的問題,但青年能做的,只是跳出來反對與嘲諷,一頓發泄之後,卻不知如何重建。

 

說到底,是我們這一代仍沒有獨屬自己的敘事方式與話語權。

 

我問了身邊好多人這個問題:「迄今為止,你覺得有沒有什麼作品能夠代表我們這一代人真實的生活處境?」

 

大多數人茫然不知,還真列不出。

 

我們的青春記憶里或許有韓寒的叛逆傲慢,有郭敬明和饒雪漫的情感陣痛,然而凡有真正經歷些許世事的人都知道,他們不可能,也絕不會代表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存處境。那是青春的定時產物,卻絕非生命前進的寫照。

 

且不說五四以來青年如何,就是我們的上一輩、上兩輩、上三輩,無論褒貶,大體都有反映青年時代敘述的作品,楊沫的《青春之歌》、阿城的《棋王》、顧城的《黑眼睛》、北島的《回答》、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好作品似乎都是過去式,然而自80後以來,青年的進行時里卻真實缺少了經得起時間與變化考驗的敘事。

 

《後浪》里有一點說得對,我們這一代青年,未曾經歷過物質匱乏,反倒是經濟日漸騰飛,信息井噴,選擇眾多,可能性看似無限,但有一點是《後浪》所完全忽略的,選擇多了,並不代表便自由了。眼光凌亂迷失時,人便只會跟著群體被動前行。

 

 

這一代人所處的大環境,碎片化已經無法完全整合任何一個信仰或理論,主流潛伏在河床底下,悄然帶動著走向,讓流動看上去自由散漫,實則再無內核力量。崇高被捏碎在流量的戲說中,或者崇高本身就是個戲說,而詩意已經失去詩意的底蘊,淪為被嘲弄的膚淺作秀。

 

而我們這一代人本身,「被選擇」遠大於「選擇」本身。對絕大多數仍在探索、尚未建立起完整價值觀的少年來說,防火牆已經隔絕了一道世界,成功之路只剩一條——高考和大學。然後大學畢業,便是自我放逐。天地廣闊,卻不知從何而為,只為柴米油鹽匍匐前進。

 

 

難道是我們真的已經擁有太多選擇來表達自己嗎?不是的,恰恰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如何選擇,才不知道何為我們這一代人的實底。亦沒有一個核心敘事,能夠真正將我們這一代人產生集體共鳴。

 

是否需要共鳴呢?是否需要一種敘事來蓋過一切聲音呢?其實是不一定——如果是為了思想與行為的統一,那只是淪為烏合之眾了。

 

但要共鳴的是什麼?是我們辨認何為假我,發現何為真我。

 

/

 

在影響了二戰以後德國人對戰爭與納粹思考的文學著作《鐵皮鼓》中,有著這樣一個奇特場景:

 

1949年的萊茵河畔流行著一個類似酒館的娛樂場所,諾大的地窖連通地層住房,格格不入的電石燈,毫不舒服的座椅,酒櫃里沒酒,木桌上沒菜單。人們來到這裡,不為尋歡作樂,只為一件新奇體驗——切洋蔥。

 

眾賓客正襟危坐,等待老闆分發刀具、木板、洋蔥,邊剝,邊切,邊淚流滿面,他們不用醞釀,無需社交,各自切洋蔥、流眼淚,彷彿某種滑稽又嚴肅的宗教儀式,某種讓人慰藉、又讓人生硬的表演。

 

經歷戰爭生死殘酷、意識形態崩塌與解構的德國人,在那樣一個洋蔥地窖,那樣掉落的一顆顆圓滾的淚珠,積攢成河,泛濫決堤,作者格拉斯卻稱,那個時代,那個文明垮塌、廢墟重建的時代,會被後人稱為「無淚的世紀」,「儘管處處有這麼多的苦痛。」

 

多麼可悲,當你明明體會到情感的實在,卻無從自由表達,只能用外在的形式來刺激淚腺,對著無數和你一同的演員和觀眾進行著感性表演。

 

 

 

我們這個時代亦同樣經歷這種「洋蔥」與「無淚」的矛盾痛苦。

 

這個時代的「洋蔥」有很多——小到一部愛情劇、一個吃瓜熱搜、一條抖音、一隻香奈兒口紅,大到成績排名、工作性質、年薪收入、車房配備,再大到「武漢加油」、「厲害了我的國」……所有這一切「選擇」,讓我們眼花繚亂、表述參與、塑造喧鬧,但哭鬧一場,到頭來卻空空如也,摸不到實質。

 

我們或許能從這些洋蔥的眼淚中獲得「虛體自戀」,卻由此喪失眼淚內化價值的「實體自戀」——

 

按照《巨嬰國》的描述,「虛體自戀」是和外在條件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比方說美貌、金錢、社會經濟地位、名氣、他人評價等等,而「實體自戀」一種真實存在的自我價值感,且這種自我價值感不會因為外在條件的變化受到實質損害。

 

虛體自戀是根據外在的行為、環境來獲得的,是人告訴我們,我要說什麼、要做什麼;而實體自戀則是內在反映的真實價值,即我知道我是誰。

 

而這個時代的一大特徵是:所有人都在告訴我們,我要說什麼、要做什麼(比如下圖),卻沒人告訴我們,我是誰。

 

 

具體反映到敘事方面,是我們習慣於依附於公共敘事來表達自我,飯圈、熱搜、轉發評論、蹭熱點、帶節奏、田園女權、小粉紅、網路暴力……

 

我們以為公共的便是掌握話語權的、影響力廣而深的,但他們卻恰恰隱藏了個體的真實情感與痛苦,敘事淺嘗輒止,而真正能夠影響和塑造一代人的,恐怕是向內的、私人化、展露真我的表達。

 

後者在這個時代少而沉默。

 

想到這裡,我覺得頗為無奈,有些人漠然著被代表,有些人寒顫著被消音,有些人喧鬧著被塑造。而我自己,就在敘述「敘事」本身時,也依然要依附於《後浪》來展開表達,亦要用「我們」來將這一代青年一概論之。這是否是一個循環的怪圈?

 

這的確是我們這一代青年的失語症:

 

我們用肢解的、碎片化的行動與外化的權力與條件來反射和塑造自己被凝視的形象,卻不知實質本應是我們從內在價值出發,去建立自己的敘述結構、爭奪自己的話語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這本是「五四精神」最該傳承下來的實質。

 

/

 

而說到底,獨立之個體關乎實體價值形成中的兩個最關鍵問題:我是誰?誰能定義我?

 

實體價值建立的真正實底在於愛,在於義無反顧、不謂底線與條件的愛與接受。即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時,我明白自己本身是被愛的——值得被愛、也被愛著。亦能因為被愛,而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回應愛,愛自己、愛他人、愛這個世界。

 

這絕非宏大敘事的雞湯,而是具體到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被造、被發現與被尋回。

 

注意這個「被」字,許多人以為「自我」與「自愛」是生命始發點,但這實則是個虛體自戀的偽命題,我們生來即是要與人產生聯繫、渴望被外界所關注和接受的。沒有人能夠不通過與外界和他人接觸來真正找到「自我」、實現「自愛」。

 

而在我的人生體驗里,我體會自己被造、被發現、被尋回,在我親身經歷、思考、選擇、感動,意識到能夠給予這樣獨特、完美卻又廣袤的愛,唯有創造我、愛我至死的上帝。由此我知道我是誰——獨一真神的女兒。

 

「上帝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上帝裡面,上帝也住在他裡面。」(聖經·約翰一書4章16節)

 

因著這樣的身份,我可以被愛,亦可以愛人,我雖無奈現狀,卻也滿懷希望;我批判,我也擁抱;我痛苦,我也感激;我彷徨,我也奔跑。我還在探索著自己愛的方式,還在為我的痛苦找一份共鳴的意義,也還在尋找屬於我的敘事來發聲。

 

我深知,我是進行時,不是完成時,我是正在無數次修改、待續未完的故事,我是正在埋頭耕耘、回頭翻新的鬆軟土壤。我遠非完美,卻已完整。

 

這一切,皆源於我找到了自我敘事的根。

 

而你是否想過,

誰能按你本相愛你?

誰能為你的人生寫出獨一無二、卻又能產生千萬共鳴的故事?

誰能體會你青年的孤獨、彷徨與憤懣,又給予你超越自身的意義與價值?

 

不是前浪,亦不是後浪。沒有任何一種外在敘事方式能夠代替你發聲,除非你聽到內在深處叩響的問題——「我是誰?」

 

叩響這一問題指向的窄門,尋求的,必尋見。

 

 

 

*此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轉載,原文發佈在安琪姐妹的個人公眾號“我文”,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母親節特輯| 媽媽的心

 

繪畫作者:Chin,馬來西亞

*文字改編自2019年8月23日靈命日糧《僕人之心》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