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死亡

我的畸形寶寶只活過7週,卻教會媽媽用上帝愛的眼睛看祂所造的一切(有聲中文)

作者:HannahSeow,新加坡
翻譯:CindyWang,澳大利亞
有聲播讀:枝子,中國

“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詩篇139篇13-14節)

握著寶寶的超聲波照片,讀著這首熟悉的詩句,我的眼淚奪眶而出。一個畸形兒怎可能是“受造奇妙可畏”?我們的主怎可能喜悅這個創造呢?

懷孕!

2019年6月,當我得知自己懷上第三個寶寶時,真是欣喜若狂。我和丈夫告訴了兩個女兒,大家一起期盼著新生命的到來。

在懷孕20週的時候,我做了全面的B超,確定了寶寶是個男孩。我們給他起名叫黃主安(CalebHuang Zhu An), 意思是堅強、勇敢的鬥士,我們也祈求上帝賜給他平安。然而,我的婦科醫生髮現了一些異常,並介紹我們到另一位專科醫生那裡徵求意見。

沒有想到,走進超聲室的那天將是一段心碎旅程的開始。

“很抱歉,主安媽媽。我觀察到胎兒的大腦中有一些異常、並且有兔唇和腭裂,心臟處有三種嚴重的異常;通常有兩條連線,但我只能看到一條;腹部也有異常;寶寶的頭部形狀也異常。我建議你做一下羊水穿刺,徹底查一下原因。我們需要更多信息,才能更好地幫助你和寶寶。”

我盯著超聲波屏幕。一股無助、難以置信和無法抗拒的悲傷淹沒了我。這怎麼可能。

我和丈夫決定去測試。醫生抽取了一些羊水來檢測主安是否有染色體異常。一周後,結果出來了。主安被診斷出患有18-三體症或叫愛德華綜合症,功能嚴重受損,生存率極低。這樣的嬰兒很少能活著出生。能活過一個月的就更少了,能活過一年的寥寥無幾,他們無法正常發育、生長。我們得知,即使主安存活下來,他也無法在一歲之後繼續發育。

我的世界一片漆黑,只有無邊的淚水和悲傷。我難以接受上帝怎麼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但主在一天晚上,清晰地對我說:

“Hannah,不管是對你,還是對主安,我都不會出錯。”

我抽泣著。上帝向我的靈魂深處說話,安慰我,即便在痛苦中,祂也完全掌管一切。當我決定留住主安,讓上帝決定他的年日時,心裡就有了上帝賜下的平安。

但我心裡還是有些掙扎,我無法看他的超聲波圖片。儘管我很愛他,但一種莫名的排斥感揮之不去,我無法全心全意地愛他,接納他。我如何去愛一個畸形兒?我如何對他說“你很美”,而內裡卻畏懼他殘缺的身體?

在接下來懷孕的幾個月裡,我不再和主安說話。我談起他的時候,彷彿在談另一個人,沒有意識到他在我裡面慢慢長大,每時每刻踢著、動著。

在臨產前幾週,上帝提醒我祂的愛,“Hannah,我會因為你的不完美和醜陋而停止愛你嗎?”。當我告訴主安,媽媽好抱歉,沒有全心全意地愛他時,我徹底崩潰了。我開始每天和主安聊天,我告訴他上帝有多愛他,我有多愛他,他的家人有多愛他。

歡迎主安

2020年2月19日,主安出生了,嚶嚶地哭著。醫生立刻把他送到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他卻一直很安靜。他是在我懷孕第38週時出生,重1.99公斤。

正如產檢時所發現的,迦勒身體有很多異常。當我第一眼看到他時,我的心都碎了。他的臉上和身上插滿了管子,呼吸困難。我好愛他,不能自已,我想要抱起這個小男嬰,一直抱在懷裡。

但我還是忍不住問上帝:

“上帝啊, 為什麼?!為什麼沒有醫治主安,我很高興他還活著,但我的心真的很痛。我該如何面對未來?”

更多的壞消息

主安出生一周後,另一個壞消息徹底讓我們的世界崩塌。我們知道主安的心臟異常,VSD即(心室中膈缺損)和PDA(動脈導管未閉),本來期待等他大一點時進行手術,給他更好的生存機會。但心髒病專家在檢查中發現了一些新情況,打亂了原本的計劃。

“主安媽媽,昨天掃描時,我們發現主安患有一種罕見的心髒病,叫冠狀動脈瘺(coronaryartery fistula)。通常病人有一根瘻管,但主安卻有多個,而且複雜地交織在一起。這是一種我們無法治療的情況。手術不能修復它。我深感抱歉。你要帶主安回家嗎?”

聽到這些,我幾乎無法站立。我告訴主安我會回來,然後哭著走出NICU。我們就要失去主安了,醫生不知道主安還能活多久。可能是幾天,也可能是幾週,但是他的心臟快要衰竭了。

從醫院回家的路上,我整個人都很麻木。我問上帝:“為什麼讓主安出生,然後就這樣離開?”

熙攘的人群中,上帝對被痛苦撕裂的我說:

“Hannah,我想讓你看我的傑作。我不喜悅18-三體症,這是這個世界墮落和罪的結果,但主安依然可愛,我想讓你看看他。”

我淚如雨下。是的,上帝,主安真的很美。

帶主安回家

我們準備帶主安回家,讓他感受家的愛。 NICU的護士訓練我如何照顧他。靠著上帝的恩典和加給我力量,我學會瞭如何用管子給他餵奶和藥,給他帶面罩,連上呼吸機,換他臉上的膠帶,取出口腔中的分泌物。

一周後,兩周大的主安回家了。

照顧主安

我感恩能照顧主安,讓他和我們一起度過了整整五個星期。

也很感恩,醫生和護士團隊定期來監測主安的情況。不過我的確筋疲力盡了。每天好像坐過山車一樣。有時,主安狀況很好,很穩定。有時,會讓我擔心,將要失去他。主安開始有了並發症,以及疝氣和癲癇。這對他來說太不容易了,但他平靜地、勇敢地戰鬥著。

身體、情感和精神上,我都到了極限。要照顧主安,也要陪伴兩個女兒。我們做了很多調整,對全家來說是一段艱難的時期。老實說,大多數時候我都覺得自己一團糟。

一天下午,我告訴上帝,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在我完全無助和絕望的時候,主溫柔地對我說話。

“Hannah,你所有的這些辛勞都帶給我榮耀。無論你為主安做了什麼,你都在為我做。主安活著的每一天,在你和家人照顧他時,我也在醫治你的心。我會給你力量。”

我哭了,不是悲傷,而是欣慰的淚水。我疲憊時,耶穌來了,來到我的家。在我拿起注射器和管子給迦勒餵奶和吃藥,替他擦汗、清洗他嘴唇上的分泌物、給他換尿布、在他癲癇發作時陪著他時,即使死亡臨近,靠著祂的力量,我都可以愛。

說再見

2020年4月8日午夜過後10分鐘,我走進主安的房間,拿著裝好牛奶和藥品的注射器,一塊乾淨的尿布和濕棉絮,準備在他睡前,給他清洗一下和餵些奶。主安那天癲癇發作了三次,端詳著他可愛的小臉,看他安穩地睡著,我鬆了一口氣。

“你好,主安,媽媽來了。”我撫摸著他的臉頰,擦掉他嘴唇上的口水。

主安通常會動,因為他不喜歡別人清潔他的嘴唇。但這一次,他沒有。我又看了看他,看他的胸部、脖子和嘴巴。他看起來沒有呼吸,這時丈夫走進來,我們一起呼喚他的名字。

“主安,主安,是爸爸媽媽!”

但他沒有回應。

我啜泣著,把主安抱起來,他的身子還暖暖的。抱著已經沒了氣息的兒子,那份劇痛,生死的別離,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裡。

儘管醫生過來,證實他已經死亡,並搬走了他的設備,我仍舊一直坐在主安身旁,看著他。我從來沒想到,自己能夠看那原本醜的,如此美麗;儘管他這麼不完美,但我卻看他如此可愛。我凝視著他的兔唇、變形的拇指、小指和怪怪的腳趾,可我的主安依然可愛。上帝打破了我慣常的認知,教會我用祂的眼睛看主安。上帝允許18-三體症影響主安的身體,但他的受造是奇妙可畏的。我輕聲對主安說再見,深知他此刻在上帝的懷裡,完美無缺。

7週的生命。 7週的心痛與喜悅、挑戰、美和愛的交織。主安用7週(也許更長)的時間教給媽媽如何用上帝愛的眼睛看祂所造的一切。

主安是個平靜、溫柔的男孩,默默地承受所有的缺陷和痛苦。我從未聽到他大聲啼哭,他很容易平靜下來,他強壯而勇敢。他在睡夢中離開,他那平靜而快樂的小臉將永遠銘刻在我心裡。沒有掙扎,和急促的呼吸,主安以得勝的方式回到造物主的懷裡,這是我永遠的安慰。

直到我們再次相見,主安,你永遠是我認識的最漂亮的男孩。你會永遠在我們心裡。

你正在愛或被愛里掙扎嗎?上帝愛那不可愛和被棄絕的人。祂通過主安的生命向我展示祂有多愛我。我不完美,有很多缺點,但耶穌視我為祂的傑作。今天祂也在註視你——祂眼裡你何等可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2021)

傳道書靈修| 當死亡教會我如何活(有聲中文)

作者:Tracy Phua,新加坡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今日讀經:傳道書9章1-12節

“我將這一切事放在心上,詳細考究,就知道義人和智慧人並他們的作為,都在上帝手中。或是愛,或是恨,都在他們的前面,人不能知道。

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好人、潔淨人和不潔淨人,獻祭的與不獻祭的,也是一樣。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禍患,就是眾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樣。並且世人的心充滿了惡,活著的時候心裡狂妄,後來就歸死人那裡去了。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份了。

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上帝已經悅納你的作為。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上帝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份。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 ”

幾個月前,我在醫院裡爸爸的病床邊坐了九天。他開車時突然腦出血,出血嚴重,以致醫生也無能為力。

我的家人們知道我們需要讓他走。所以我們做了一個痛苦的決定:讓他平靜地、無痛地過世,不採取任何人為的措施去延長他的生命。

籌備(當時還活著的)父親的葬禮是非常艱難的事情。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與越來越多的殯儀商商談,他的臨終也變得愈加真實。我想知道生活怎麼會在短短的幾天內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就在上週我們還在一起吃晚飯,而現在他卻陷入昏迷,腦中大出血,就快要去世了。

當他的死亡直勾勾地註視著我時,我的大腦完全停止了思考,我突然意識到未來的某一天有人也會計劃我的葬禮…..

在傳道書9章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人,無論好壞,虔誠與否,都將到達那個“共同的結局”(2節)——死亡。

雖然這可怕的確定性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但我們作為基督徒卻是有盼望的。面對疾病和困境,我們可以安息在上帝的主權裡。雖然祂對我們生活的計劃可能會讓我們吃驚(11-12節),但我們可以肯定祂從不犯錯,祂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

以死亡作為共同參數,作者提醒我們,活著的人還是有優勢的,因為至少知道自己會死。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提醒,自己在活著的時候要盡可能去擁抱每一個機會,活出最豐盛的生命。

這一關於死亡的認識有助於我們有意識地數算我們的日子。第7節告訴我們,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可以做些什麼。上帝已經“批准”了在地上的享受,把它當作祂對我們的旨意之一。因此我們可以自由地享受祂的生命恩賜(7-9節)。

對於信徒來說,我們知道我們在地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死亡將是一種從罪惡所帶來的痛苦和後果中解脫和恢復的方式。這就是為什麼作者勸我們在活著的時候,無論做什麼,都要做好(10節)。我們要善用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時間,盡我們所能完成祂所交託我們的工作。

在經歷了幾個月的痛苦和許多難過的夜晚後,我慢慢開始消化父親的死亡這件事情。我不再把死亡看作是邪惡的或是某種懲罰——相反,它是這個罪惡世界的產物。解決死的辦法就是福音,因為我們的盼望在基督的死、復活和再來之中。雖然我們會有悲傷,但同樣也會有榮耀。

當我努力更加有意識地以永恆的視角去生活時,它幫助我放下世上那些我常常抓得太緊的事物,讓我定睛在如何把自己和我的時間完全投入到主的工作中去,因為知道我們在祂身上所做的工永遠不會是徒勞的(哥林多前書15章58節)。

所以,趁我們還可以的時候,讓我們有目標地生活,把每一天都當作是我們生命的最後一天。因為只有當我們認識到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最終會逐漸消逝,我們才會開始更好地把握在永恆中等待著我們的榮耀和產業。

問題反思:

1.你與死亡最近的一次接觸是怎樣的?它對你的人生觀有何影響?

2.如果你知道你只剩下一天可以活了,你會怎麼度過這一天?什麼對你來說才是最重要的?鑑於此,你要如何度過明天?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妙的創造

你為什麼活著?(有聲中文)

 

作者:方友望,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自從疫情開始緩和後,急診室恢復往常熱鬧的日子,病人和家屬擁擠在治療和等候區,造成水泄不通。這天輪班交替之後,我見病人檔案中有個年輕的女孩吞葯自殺不成,被父母送進來。類似的個案只需要轉介精神科醫生,讓病人入住病房,就能夠把急診室的床位騰空出來。想到這裡,我即刻採取行動聯繫當值的精神科醫生,馬上處理女孩的案件。

 

女孩戴著口罩,獨自一人安靜地坐在房間角落的床上,目光凝視著手機的屏幕。她今年僅十四歲,一頭烏黑亮麗的頭髮披肩,皮膚白皙,打扮時髦,圓溜溜的大眼睛裡充滿調皮的神情,微笑起來甜美得就像任何一位正值青春期的天真少女一樣,一點兒也不像因為抑鬱而意圖輕生的病人。她的思路十分清晰,回答問題從容、鎮定,然而充滿稚氣的臉龐上卻流露出對生命毫無任何眷戀的疑惑。

 

我皺起眉頭,十分不解地問她:妳為什麼要死呢?

 

她抬起頭來,想也不想地問我:妳為什麼要活呢?

 

我怔了一下,一時啞口無言,不曉得該如何回答她。匆匆離開之前,我只能答道:因為愛。勇敢活下去,因為知道自己被愛。精神科醫生接手後,我把她的檔案擱在一旁,繼續處理其他的案子。後來女孩被安排入院觀察,但她的疑問卻留在我的腦海,讓我久久無法忘卻。

 

回到家後,我仍然在思索該如何更加慎重、更有智慧地回答女孩的提問。我大可以巨細靡遺地從神學觀點講解生命的價值,但是在這個場合視乎不太可能。我也可以選擇使用生活的見證簡潔有力地向她闡明活著的意義,但是情急之下的我毫無頭緒。再不然,如果我將福音簡單扼要地告訴她活下去的盼望,這也不失為一個基督徒當盡的責任,但我並沒有這麼做。那一刻,她最需要的是什麼答案呢?

 

我想起福音書中的耶穌,祂總是有辦法能夠切入話題,把永生的盼望帶給井旁打水的撒馬利亞婦人,把救恩的喜樂帶給敲詐百姓的稅吏長撒該,把真理的自由帶給官長和宗教師。祂在不同的場合(宴席、街道、聖殿、井旁、漁船),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經濟條件、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年齡階層的聽眾時,總有辦法引導傳福音的對象認識上帝,明白救恩。祂之所以能夠這麼做,是因為祂了解聽眾的需要,祂適時回應他們的需要,也因為祂深諳上帝的話語,懂得深入淺出,將福音融會貫通,不但高官顯要、知識分子驚嘆不已,就連平民老百姓也聽懂了!

 

彼得前書3章15節提醒我們: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我恨不得自己能夠在不同的場合對答如流,尤其在醫院的急診室值班時更不願錯失任何機會。雖然這裡空間狹隘,步履匆促,卻日復一日上演著一幕幕悲歡離合,濃縮著人生百態,交織著痛楚、淚水和無奈的嘆息。防控疫情的行管期間,家庭暴力案件的倍增讓人疼惜受害者的處境,精神病患更是因為長期被局限在家中而倍感壓抑、焦慮、憂鬱而直接導致情緒瞬間奔潰、病情爆發。精疲力盡的家人感到束手無策,被枷鎖困住的心靈在黑暗的囚室中找不到出口。他們需要的不僅是藥物的鎮靜功能,更是福音的大能光照指引出路。

 

如果重返現場,我要告訴這位女孩:活下去,因為我知道我的生命是一份禮物,是造物主賞賜給我並委託我好好使用的禮物。活下去,因為我知道我的生命並不屬於我自己,曾經有一位愛我的耶穌為我死在十字架上,用祂的生命換取了我的生命,後來祂復活了。有一天,當我來到生命的盡頭,我要見祂的面。所以,現在我要為祂勇敢地活下去,且要活得有意義、活得更精彩。

 

求主幫助我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把握每個機會用言語和行動去分享好消息,學效耶穌無論何時何地都在尋找、拯救失喪的靈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我有一個夢想

ANDREW HUI:32歲,直面死亡

作者:Janice Tai,新加坡

翻譯:Cindy Wang,澳大利亞

編者的話:Andrew弟兄在上周六(8月31日)晚上已被主接回天家。

32歲的Andrew估計還能活兩到三個月。

因為無法有效控制癌細胞的擴散,一個月前他最新的放射治療方案也停了。自此,淋巴瘤生長迅速,幾乎擴散到他每一個重要器官,並壓迫著重要的血管。

儘管醫生預計他只剩下一個月左右可以神志清晰的時間,Andrew依然熱情地抽出時間在醫院接受了採訪,然後才出院回家,接受臨終關懷。

他說:「我想鼓勵人們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依然相信上帝。」

晴天霹靂

對自己的病情,Andrew一開始的看法不是這樣的。去年6月份接到診斷結果,對他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後來經過好幾個月的掙扎,他的內心才逐漸平復,並最終能接受這個結果。

一天晚上,Andrew因為發高燒去了醫院的急診科,醫生給他做檢查時發現了他身上的腫瘤。X光顯示他胸部上方有個還在生長的腫瘤,進一步的活檢確定了他患有1期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然而,醫生們相信他的狀況並不算複雜,甚至告訴他,在他這個階段,90%的患者都能被治癒。

所以Andrew寄希望於這90%的概率和醫學,把接下來幾個月的治療當作給自己「放個假」,也相信自己很快就會康復。

然而他卻屬於那10%。

六周期的R-EPOCH化療對他絲毫沒有幫助。

於是,醫生們決定使用更強的化療——RICE療法。這一次,他們說成功率大約70%到80%。

四個療程後,卻發現Andrew屬於那20%到30%治療失敗的情況。

接下來,他接受了被認為適合99%患者的免疫療法。

然而,由於對該療法出現嚴重的副作用,Andrew被列為1%的不適合這種治療的病人。

「上帝給我的信息再直接不過了,不是嗎?」Andrew笑了笑,眼睛裡閃著光,直言不諱地說。

他補充道:「我曾對醫學抱有信心,但當我的信心落空時,上帝讓我看到,我需要徹底改變自己的眼光,完全依靠祂。」

為什麼?

儘管Andrew從小就篤信上帝,也是教會的樂手和領袖,積极參与服事,但在今年年初面對這場疾病,他和上帝還是摔了一番跤。

為什麼是我?

Andrew不是那種隨意飲食和生活不節制的人。

這位年輕的銀行經理從不抽煙喝酒。而且,他每周五天午餐堅持吃沙拉,下班後還經常去健身房。

為什麼是現在?

他有一肚子的委屈向上帝發泄。「我的夢想只實現了10%,我原以為你會更多地使用我。我在教會裡服事20年,祢要我就這麼離開嗎?這就是祢要世界看到祢愛祢僕人的方式嗎?」

因著對上帝的憤怒和失望,Andrew也開始排斥其他基督徒。

「他們為我禱告,宣告我得醫治,因為他們相信主借著祂的鞭傷,擔當了我的痛苦 (以賽亞書53章5節)。但我不僅沒有痊癒,而且病情不斷惡化,這讓我無法接受。覺得所有的盼望都是虛假的。所以我呵斥他們,把他們拒之門外。」Andrew說。

「在我看來,如果上帝醫治我,就是說世界上還有我未完成的任務;如果我沒有痊癒,就意味著我該回天家了,所以無論怎樣看這都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Andrew的掙扎和絕望也源於癌症帶來的巨大痛苦。

他不得不忍受噁心、虛弱、脫髮帶來的痛苦,劇烈的嘔吐發作時,胃裡的東西甚至會直接噴射到牆上。

猛烈的咳嗽讓他在床上蜷成一團,而每當看到母親在床邊哭泣時,他都會心碎。

2018年12月Andrew和媽媽在濟州島。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出國旅行。

 

轉折點

然而,當Andrew對上帝的看法轉變時,他的內心獲得了極大的平安和對死亡的接納。

「我一直認為祂對我生命的主權是不容置疑的。他憑己意而為,如果他不施恩,我們就沒有權利要求。我認為祂的主權是公正、至高和強大的。」 Andrew說。

「但後來我明白,祂是透過愛來彰顯祂的主權的。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可能並不是好事,但祂是良善的,祂的主權體現在祂如何領我走過生命中的風暴。」Andrew補充道。

2019年4月,Andrew和家人合照,侄女Naomi也在

以弗所書3章 17-18節幫助Andrew有這樣的看見。經文說:「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上帝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

對上帝的愛和主權的信任,驅散了他曾經對死亡的恐懼。

Andrew在St. Matthew’s教會聚會,他說:「我現在絲毫不怕死。當我最後一次閉上眼睛時,我會和祂在一起,這比乘飛機時相信自己能安全到達目的地還要可信」。

「這是我緊抓不放的真理。如果不是這樣,或者如果上帝或耶穌不存在,我會自殺,因為那樣的話我活著沒有任何盼望,生命也沒有意義。」

他也非常感恩自己有一個教會大家庭。在他生病期間,教會的家人們為他禁食禱告並和他一起哀哭。很多家人還自發給他送吃的,或載他往返於家和醫院之間。

Andrew和他的人聲合唱團,在一次進社區活動合唱期間

老我死去

Andrew出生在一個基督教家庭,並在教會長大,但他真正接受耶穌為自己的救主是在他16歲那年。

有一天,他在參加一個青少年基督徒的主日崇拜時,《祢為我而來》這首歌的歌詞深深地打動了他:

沒什麼你可做 能使祂更愛你
無一你做過的 能讓祂門關閉

這些歌詞觸動了Andrew的心,因為他之前努力做好事或在教堂事,想以此為自己贖罪。

這首歌的歌詞讓Andrew得釋放,讓他明白上帝對他的愛是不需要他做什麼來贏得的。這也給他帶來盼望,因為儘管他有過犯,上帝卻不會將他拒之門外。

不過之後他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風順。

雖然他的專業是傳播和傳媒學,但畢業後,他進入了銀行業,因為那裡的收入更高。

儘管對數字不感興趣,但他把錢看得比成就感更重要,因為他喜歡旅行,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美食,也想資助教會的傳教工作。

因此,為了事業上的提升,Andrew常常每天工作12小時。在生病前他坐上了私人銀行經理的位子。

但他在16歲時學到的東西從未完全離開他。Andrew說,當他堅信上帝完全接納並愛他的時候,他的內心也會感到平安。這樣的平安也在幫助他面對這場更大的信仰之戰——那就是面對死亡。

Andrew和朋友們在泰國Banchang幫助建造一個兒童收容所

 

信而得福

Andrew說,除了有平安和知道死後會與主耶穌相會之外,他的信仰也能減輕他目前的痛苦。

Andrew說: 「我晚上會因為疼痛向上帝呼求,我發現當我定睛於上帝時,疼痛就會減輕,之後也能睡得很沉。」」

Andrew的信仰也使他能夠從疾病中看到祝福,比如可以知道自己離世的時間,並且能不受痛苦地離開。

「因此我可以為死亡做準備,說我需要說的話,做我需要做的事」。

「止痛藥和姑息治療能讓我舒適地、帶著微笑離開。」Andrew說。

最近,他可以敞開和父母談論一些話題,比如他走了之後父母要做什麼以及他們將如何使用他的房間等。

Andrew說:「能夠進行這樣的對話是一種祝福,對於父母來說也有個了結。」他正在準備一個「告別盒」,裡面裝上他給親人和朋友們的告別詞。

「我不贊成舉行悲傷的葬禮。我希望我的葬禮是開心的,也想趁我還在的時候,多花時間和我生命中重要的人多聚聚,感謝和肯定他們,並一起享受美食」。Andrew說。他素來喜歡烹飪,並曾為教會募款做過各種小吃,如椰子醬、辣椒醬、月餅等。

如今,他不再多去想死亡,而是專註一些當下想做的事,比如喝骨頭湯等。

他還有一個未圓之夢是和他的兩個好朋友一起為民工或有需要的人設立一個施粥所。

他談到:「如果我能再活一次,我想我唯一要做出的改變就是去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因為那樣我就可以更多地改善他人的生活。不過話說回來,我也不太清楚。畢竟是過去每個時光塑造了今天的我」。

最後的願望

現在,他最大的願望是重新聯絡以前認識的人,比如失聯的中小學朋友。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把寶貴的時間花在和他並不親近的人身上時,Andrew說,他想要讓他們認識和擁有從基督而來的平安。

「無論他們是忙於工作還是在面對自己的各種問題,我都想與他們分享這種平安。這樣,當他們走到生命的盡頭時,就可以擁有這份金錢、辛勞、人際關係、健康或財富都無法換來的平安。」Andrew說。

「在我走後,我不想他們把我當作一個已故的人,而是一個在天堂迎接他們,渴望與他們再次相見的人。」

8月16日Andrew在他的Facebook上面發了這段文字:

我最親愛的朋友、家人和所有有幸相識的你們:

上帝賜予了我美好的32年。我很感恩能夠認識你們每一個人。有你們在我的生命中,我甚至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我的感激和幸福感。

我的人生之旅很短,大概只剩兩個月,我就要向下一個目的地出發了。

癌細胞已擴撒到我身體中所有的主要器官,我的身體每況愈下。經過一年痛苦、漫長的抗癌鬥爭,我已經精疲力盡,醫生也無能為力了。

雖然我的戰袍已殘破不堪,但我內心依然平安。如同早晨太陽必然會升起,我人生的目的地也在翹首等待我。

發這段文字是讓我愛的你們知道,我非常感謝你們。我禱告,即便我要去往人生的下一站,你的記憶中,仍然會留下我與你共度的時光,因我所行的善事記念我,也懇請你饒恕我曾對你的虧負。

記念我曾經和你並肩作戰,如果我曾傷害了你,也求你原諒我。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32年很短,但在永恆的海洋中,一百歲也只是塵埃一粒。

死亡只是通往永恆家園的一扇門。那裡將不再有痛苦、磨難、淚水,而是永永遠遠都是平安。我的主會在天堂張開雙臂迎接我,我也希望能和你們每一個人(在你們走到人生終了時)再次相聚。我將以最燦爛的笑容迎接你們,聆聽你們生命中精彩的故事。

去體驗我無法體驗的人生吧。願你每一天都充滿喜樂、平安和超越死亡的永恆的盼望。

我祝福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每個人,願主賜你平安、任何事都無法奪走的喜樂、健康、愛、興盛的生命、並滿有力量和恩慈良善。願你們可以面帶微笑地度過每一天,知道天上至少有個人在看著你。

衷心感謝你們讓我度過了一個男孩所能擁有的最好人生。

 

Andrew

 

*Andrew弟兄在上周六(8月31日)晚上已被主接回天家。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學會在悲傷中繼續愛上帝(有聲中文)

作者:Deborah Fox,澳大利亞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Melody,加拿大

 

整個教堂擠滿了人、食物、色彩和嘈雜聲,我卻總覺得哪裡空空的。在外人看來,這可能像是一場派對……但是我們要紀念的那個人卻不能和我們一起慶祝了。

當我起身唱讚美時,眼淚刷地流了下來。看到屋子中間的棺材,我突然意識到:我再也見不到朋友那美麗的笑容了。

上周,Suz因突發中風去世。當我聽到這個消息時,我能想到的只有:「為什麼,上帝?」這位29歲的年輕女子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期,她擁有驚人的智慧和改變世界的夢想,她還有很多未盡的事,為什麼這麼年輕就去世了?

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在這個年紀失去任何朋友或同齡人。但過去三年中,這已經是我第三個40歲以下的朋友去世了。我剛剛才消化了好朋友Amy的突然離世,沒想到又有一個朋友這麼快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已經為失去我的四位祖父母而悲痛,也經歷了不得不告別教會領袖、家庭朋友和老師的苦楚,然而,當一個年輕人去世時,有一種不同以往的悲傷打開了我疑問的潘多拉盒子。為什麼一個善良的上帝會允許這樣的痛苦發生呢?一個健康的年輕人怎麼會這麼快就離開我們?

那些他們從未經歷過的生活要怎麼辦?老實說,這類事情也讓我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死亡。如果上帝讓我也回天家,我會錯過什麼呢?

如果我們所愛的人遭遇了意外事故或是襲擊,我們可能還會更容易消化。儘管這些情況令我們悲傷和心碎,但往往會有某個人或某種環境可以讓我們去發泄內心的憤怒、恐懼和絕望。然而,當一個健康的年輕人就這麼突然死去,唯一能讓我們揮拳相向的,就是那個給予他們生命卻又這麼快將其奪去的造物主。

驅使我們常常這樣想的也許並不是上帝是否仁慈這個問題,而是我們對苦難的恐懼。我們很難面對死亡和痛苦,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習慣於專註快樂。我們生活在一個「死亡、疾病和痛苦」是禁忌的時代。我們喜歡掩蓋這些概念。那麼我們要如何處理這類悲傷呢?

我意識到,並沒有某個神奇的公式可以解決人們的悲痛。但是,我們可以利用當前的情形塑造我們的信心,並去關心那些處在悲痛中的人。以下是我在這個過程中的一些發現:

1.我們可以和悲傷的人一起悲傷

不要迴避談論逝者,而是可以一起回顧他們留下來的美好回憶。當我們在乎的人沮喪難過時,我們很容易就會忽視問題本身而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但這樣做只不過是將痛苦最小化,而且還會加固「死亡和苦難是不容談論的禁忌話題」的想法。

雖然直面痛苦不好受,但也不要在其面前躡手躡腳。走進那悲傷的洞穴,和他們一起悲傷吧。羅馬書12章15節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我們被創造為一個團體是有原因的。

 

2.不要活在恐懼中,要期待復活的盼望

Suz的父親在她的追思儀式上讀了她日記的節選。在日記中,她分享了她在世上的掙扎,以及她是多麼熱切地盼望與基督重聚。她全心全意地為復活禱告,好讓舉國上下更多的人像她一樣能夠認耶穌是他們的主和救贖者。用牧師的話來說,她「相信、活出並分享了復活的盼望」,她知道死亡不僅僅是離開一個轉瞬即逝的世界,而是永生的開始。

我們可以被未知的恐懼吞噬。我們可以擔心別人怎麼想。我們也可能在日復一日地追求屬世的成功。但,或許我們可以活出在基督里的盼望,知道有一天我們會與我們所愛的人重聚(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3-18節)。

 

3.把狹隘的目光從這個世界的煩惱轉向永恆的大願景

每當我的一個朋友去世或自殺時,都在給我敲響警鐘,讓我審視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是在積極地踐行自己的信仰,還是在忙於日常瑣事。

當天地合為一體時,我能不能找到一個丈夫真的那麼重要嗎?我沒有自己的房子有關係嗎?我的經濟穩不穩定有那麼重要嗎?我是否還會因沒有買那條可愛的裙子,或者沒有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而後悔不已?

當我與耶穌面對面時,我想我唯一的遺憾應該是沒有和別人分享祂的愛。正如哥林多後書4章18節所鼓勵我們的:「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上帝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把我的朋友們叫回祂身邊。對於這背後的意義,我沒有任何答案可以告訴他們的家人。我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這背後更大的原因。但我正在學習在我的這些問題中更靠近上帝。

在處理心痛和悲傷的歷程中,我已經更深地體驗到了天父的愛。世界上有太多的罪、痛苦和破碎,但我們活著有榮耀的盼望——有一天死亡會被勝利吞滅:

「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哥林多前15章54-55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我不是葯神》——在面對死亡時,請給我一束光

作者:奇奇,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2014年,慢粒白血病患者陸勇因幫助上千名病友購買印度仿製瑞士抗癌藥「格列衛」,而被湖南省沅江市檢察院以涉嫌「銷售假藥罪」提起公訴,後來,493名白血病患者聯名寫信,請求司法機關對陸勇免予刑事處罰。

這就是近日國內熱映的電影《我不是葯神》的故事原型。過去一周,我在朋友圈內看到很多朋友都在討論和推薦這部電影,很多人稱之為中國電影的良心。因此,我今天也去影院刷了一下。看完之後頗有感觸。我想,這部電影之所以呼聲那麼高,是因為它不僅探討了很多社會及人性問題,比如情與法對立的時候該如何權衡,天價葯的問題國家該如何處理,社會該如何對待身患重疾又無力治療的人群……更是因為它觸及到了眾多人的內心,同理了那些在疾病中掙扎着的社會底層老百姓。

 

生與死的問題

有句俗話怎麼說?沒什麼都不能沒錢,有什麼都不能有病。這是個生不起病的年代,尤其是當你得了白血病。因為這意味着你傾家蕩產也未必能保住性命。然而就像電影里那個病友阿姨說的,誰能保證自己不生病?雖然看似我們過着不同的生活,做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身份,但是實際上在生死和疾病面前,我們都一樣軟弱無力。

然而不論如何,我們依然想要活着。這是我們在電影裡面看到的病友們的狀態,現實中也確實如此。雖然病魔折磨着他們的肉體和心靈,但是他們依然想要活着,而且似乎疾病讓人的求生欲更強了,因為當我們到真正要思考和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會恐懼。有一段在警局裡的戲令我印象深刻,當一大批病友因着被查出在用走私葯而被抓和審問時,一個阿姨對警官說:領導,我求求你,不要再去追查這個賣葯的人了好嗎?因為如果你們抓了他,我們就沒有葯吃了,就都得等死。但我們不想死!

是的,我們不想死!有些人寧願苟延殘喘也還是想要努力地活下去。為什麼呢?因為有個更應該問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害怕死亡?是因為未知,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了之後會怎樣,因為我們擔心自己的靈魂無處安放。所以,當我看到電影里那一群戴着口罩的白血病病友們無助的眼神時,我想到的不是瑞士藥品公司多麼無良賣天價葯,也不是他們如何能買到便宜的葯好能維持多幾年的生命,而是他們的靈魂還好么?他們的靈魂將歸為何處?

因為無論是天價的瑞士真葯「格列衛」,還是印度的仿製葯都不能真正的拯救人的生命,都只能延緩我們死亡的速度而已。這對於我們所有人都一樣。在身體健康的時候,我們看似不用去擔憂生死問題,但終究有一天,我們都要去面對——死亡之後是什麼,我們要去往哪裡?沒有人能逃過。而且活着的時候我們也都在尋找着人生的意義。我,為什麼而活?真理究竟是什麼?

 

生命里的光

我很慶幸,在我還不需要面對疾病的時候,就已經找到了這人生的答案,或者說這人生的答案找到了我。我相信因着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我被永遠地救贖出死亡的終點,或者說是與上帝隔離的終點。雖然面對死亡我或許還是會害怕,但我知道有一位為愛我的主會牽着我的手,走進上帝愛的永恆國度。我在想,如果影片中的那些病友可以得知這一消息,生命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而熒幕前的我們,如果在死亡接近前知道這一點又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呢?

我希望我自己不會像電影里的陳牧師那樣,在面對疾病和死亡時忘記了自己所信上帝的愛與大能,而把仿製葯當做救命草;我希望當我被對死亡的恐懼勒得呼吸不過來時,可以被提醒,沒有什麼可以使我與上帝的愛隔絕,因為「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羅馬書8章38-39節);我更是希望,我可以在為其他病友提供購買便宜葯的途徑之餘,能更多關心他們的靈魂,不是單單告訴他們:God bless you!而是將上帝拯救與愛的福音分享給他們,陪伴他們走過這死蔭的幽谷。畢竟,我們每一個人,貧窮或富足,健康或生病,都會漸漸走到死亡的面前,而在這黑暗的路途中,我們都需要光。

如果你跟我一樣,生命里已經有了基督所帶來的亮光,或許,現在就是我們把這光分享出去的時候了。讓這光照進那些掙扎在死亡邊緣之人的生命里,給他們帶去最美好的平安與盼望。又或許,我們不用等到身邊的人身患疾病才去關心他們的靈魂,因為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需要光,而你的出現沒準就能照亮他們的一生!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異恩典

死亡——我們不再害怕(下) | 《生命探索》清明特輯

*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耶穌,戰勝死亡的人

大約在兩千多年前,有一個人走遍各城各鄉,告訴人們說: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這人名叫耶穌,祂大膽地宣稱自己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將戰勝死亡。祂的敵人把祂處死,但是三天後,祂復活了。數百人曾親眼看見復活后的耶穌,包括有些起初持懷疑態度的人。

為什麼耶穌能夠勝過死亡呢?因為上帝的大能使祂復活了!

這和你我有什麼關係呢?聖經的解釋是:上帝創造我們原為有良知的人,所以我們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我們並沒有全然或一直做正確的事,聖經稱之為“罪”,也就是沒有達到上帝神聖與完全的道德標準,並且說明罪的後果即是死。結果,我們就活在死亡的咒詛中。死亡使我們與上帝永遠分離。

但是,耶穌為我們承擔了罪的後果。雖然祂是無罪的,祂卻願意為我們而死,以無罪的代替有罪的。過後,耶穌從死里復活,顯明祂已勝過罪及死亡的咒詛。

 

我們也可以勝過死亡

好消息是,耶穌讓我們可以與祂一樣戰勝罪惡與死亡。要怎麼做呢?只要我們相信祂為我們受死,並接受祂成為我們的救主。聖經說:“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使祂從死人中復活,就必得救”(羅馬書10章9節)。這告訴我們上帝不但原諒我們,還要給我們永恆的生命,讓我們可以永遠與祂同在。

想像一個學生被叫去見校長的情景,他發抖着走向校長室,擔心會受到懲罰。他因為太害怕而在外面徘徊,不敢進去校長室。然後,他看到另一個男孩子自信地大步走進去,一會兒又帶着微笑出來。他問那個男孩:“為什麼你一點都不怕進去校長室?而且為什麼你可以那麼開心地走出來?”男孩看着他,回答道:“因為他是我爸爸。”

當我們相信了耶穌,我們就成為上帝的兒女,那麼死亡對我們就不是可怕的事了。雖然我們的肉體仍舊會死,但我們的天父上帝會在死亡的另一頭等待我們,我們也不用害怕祂的審判。我們會永遠與上帝同在,與創造我們的主享受永恆的關係,不再有痛苦與悲傷。

我們相信耶穌的人,也不需要獨自面對死亡。為什麼呢?因為耶穌會陪伴我們走過死亡。耶穌是上帝的愛子,祂曾經歷且勝過死亡,祂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道路,在生命的終點也不離棄我們。我們活在世上時,家人與朋友或許能陪伴我們,但是當我們過世時就必須離開他們。只有耶穌能在我們身邊一起走過死亡,緊緊握我們的手,陪伴我們從生到死,再邁向永恆的生命。

這個應許是我們能夠給予盼望的,因為它不是從其他人,而是從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而來,祂已戰勝罪惡與死亡!

 

不再害怕

你是否對死亡感到擔憂,不知道自己會面對怎樣的情況?你是否感到無能為力?你難以接受死亡是必然的嗎?考慮轉向耶穌把!祂已經從死里復活,顯明祂戰勝了罪惡和死亡。如果你相信耶穌為了你而犧牲生命,也相信祂已復活並應許的永恆生命,你也可以和耶穌一樣勝過罪惡和死亡。

如果你相信耶穌,你不必再害怕死亡與死後的事。相反地,你可以活在盼望里,因你知道身體死亡后,你仍能繼續活着,與上帝永遠同在,享受與上帝親密的個人關係。你也不必擔心自己將獨自面對死亡,因耶穌會一直陪伴在你身旁、度過一生,走過死亡,進入永恆的生命。

 

你會考慮相信耶穌嗎?

如果你想認識耶穌,想知道如何像祂一樣勝過罪惡與死亡,請與臨近的教會聯絡,那裡有人可以解答你的疑問。或者你可以閱讀聖經,因為聖經記載了有關上帝的事,讓你知道如何得到上帝所賜的安慰與平安。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

死亡——我們不再害怕(上) | 《生命探索》清明特輯

*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沒有人想死

似乎沒有任何事比死亡更令人害怕。死亡的陰影會跟隨我們一生,提醒我們一切所真愛的事物,隨時都可能瞬間失去。人都難免一死。我們可能因為疾病、意外或年老而死亡。有些人可能已經為死做了預備,有的人甚至渴望離世,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害怕死亡。大多數的人無法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也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戰勝或避免死亡的方法。如果你害怕死亡,別擔心,許多人都是這樣。

蘋果電腦創辦人兼iphone策劃人史蒂夫喬布斯,在2005年的一場演講中說:“沒有人想死,即使是想上天堂的人,也不會為了想到那裡而選擇死亡。”

喬布斯的話說到了重點,因為那時他已經被診斷罹患胰臟癌,大概只剩3-6個月的生命。我們可以從他初聞噩耗的反應,一瞥他當時的內心感受。他回憶說:“那一天,我心裡只想着診斷結果。”後來,喬布斯於2011年逝世。

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死亡?究竟我們害怕的是什麼?也許你會認同以下這些看法:

死亡代表結束。死是絕對的終結,為我們在世的時間劃上句點。我們再也無法實現希望與夢想,或者彌補錯誤與過去。

死亡代表永遠的失去。我們不但失去生命,也失去身份,尊嚴和重要性。死亡也使我們與所愛的人分離,只留下傷感和回憶。即使我們已經為自己的死做好準備,但還是會擔心我們離世后,留下的家人無法得到妥善的照顧。

死亡代表未知。死亡之後會是什麼呢?會發生什麼事,而我們會見到誰?有天堂或地獄嗎?我們必須面見上帝,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嗎?或許有些人會對這未知之事充滿期盼,但大多數的人都惶恐不安。更糟的是,我們要單獨面對這可怕的死亡。在人生最終的旅程里,沒有人能陪伴我們。

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生如過眼雲煙。”當死亡來臨時,無論我們是誰、擁有什麼,或者有多少的成就都會蕩然無存。人生的過往如同雲霧般,隨風消逝得無影無蹤。

 

我們與死亡不斷對抗

文化人類學家厄內斯特貝克爾在其得獎著作《反抗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里提到,根據他的觀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努力,背後都隱藏着對死亡的恐懼。他寫到:“對死亡的恐懼常盤旋在人類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它成為人類活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的活動大多是為了逃避死亡的厄運,想方設法否認死亡是人類的最終宿命,藉此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的確是這樣!我們不斷找尋秘訣對抗衰老、延長壽命;我們試圖流芳百世,藉著保存成就和建造紀念碑,希望自己不會被人遺忘;我們甚至企圖忘記死亡的存在,只是盡情享受生活,正如有句話說:“吃、喝、快樂吧!反正明天我們就要死了。”

或許以上這些方法,能幫助某些人消除對死亡至深的恐懼,卻無法讓多數人擺脫死亡的陰影。不管我們如何否定死亡,或試着不去想它,都沒辦法準備好面對死亡。我們也許已經安排好自己的身後事,且立下遺囑,然而當我們突然真的要面對死亡時,例如不幸罹患了不治之症,我們還是很難正視死亡。冷靜地說:“我準備好了。”

為何如此呢?其實這樣的恐懼源於人的內心深處。我們都想活着,而死亡的概念則違反了我們生存的本能,它代表了黑暗與虛無。想到失去一切,離開自己的身體,與所愛的家人永遠分離,誰能不害怕呢?再多的藥物、計劃或正面思考,都無法挪去籠罩着你我的死亡陰影。

那我們能做什麼呢?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逃脫死亡和它的影響嗎?我們能永遠活着嗎?基督徒相信這答案是肯定的。(未完待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

清明特輯 | 在生命的盡頭,誰可以拉住你的手(有聲中文)

作者:奇奇,中國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姥姥側躺在床上不均勻地喘着氣,時不時因為難受發出唉哼聲。她本來就布滿皺紋的臉更加乾癟了。我坐在床邊,看着她。她用力睜開眼睛看了看我。我問她“餓不餓?”,她沒有回答,似乎是沒有力氣說什麼話了。

這已經是她從醫院回來家裡的第三周。加上在醫院的那一周,她已經有17天基本上沒有吃過什麼了。我從來沒有想過她會如此的虛弱。雖然已經92歲高齡,並且有過心臟病病史,但是姥姥之前的身體一直很棒。生活起居完全不需要多餘的照顧,每天吃得好睡得香,看起來比我們年輕人過得還要健康。並且姥姥的心態也一直非常積極,完全不像一般的老人,她時常說要好好活着,看今後的世界怎麼發展。

然而此時,她卻成了這個在生命最後階段掙扎着奄奄一息的老人。我繼續坐在床邊望着她,心裡五味雜陳。她看起來那麼難受,我該怎樣安慰她呢?可是我並不能安慰什麼,我只好禱告。這時,她緩緩地伸出一隻手握住了我的手。這隻蒼老而乾瘦的手卻分外溫暖。我在心裡默默地禱告:主啊,祢與她同在。求祢親自來安慰她。因為唯有祢可以安慰……過了一會兒,姥姥似乎睡著了,表情平靜了許多。我慢慢地抽出我的手,禱告求主來親自握住這隻手。

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一個生命在漸漸流逝。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這個階段,不是么?最終我們都要面對死亡。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很多人的死亡都會是這樣緩慢的過程。而誰能陪伴我們走過這條路呢?我想起很多年前我非常認同的一個觀點: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並且要孤獨地離開的。這句話雖然悲觀,但在當時看來現實確實是如此。我們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真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陪我們走。家人和朋友最多可以陪伴在我們身旁,但不可能有誰能真正與我們一同走過這最後的路程。這樣的事實簡直令人絕望。死亡本身就是最令人恐懼的事(因為對死後世界的未知),而在我們要去面對這件最最可怕的事情時卻沒有任何人能夠陪伴!

好在之後我明白了並非如此。在基督里我找到了盼望。因着主與我們同在,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是孤獨的。祂陪我們走過一切高山和低谷。大衛在詩篇23篇中說:“我雖行過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並且,祂戰勝了死亡權勢,“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哥林多前書15章55節);我們死後所面臨的也不再是未知與絕望,而是生命,“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章16節)。我們的主就是這樣地愛我們,時時刻刻與我們同在,又要帶我們進入新的生命。

可是,我又想,似乎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才更能體會到主的同在。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再也不可能倚靠別的人或者事物,也不可能去抓外面的東西了。我們只有緊緊抓住主。因為唯有祂能幫助和安慰我們。唯有祂永遠與我們同在,其他的一切都是短暫易逝的,難道不是嗎?也只有在這最孤單的時刻,我們才會發現原來主才是我們最真實和穩固的倚靠。

感謝主耶穌,讓我即便走到人生的盡頭都不會孤單,但我更期盼在其餘的每一天,我也能如同走到生命盡頭般去感受祂真實的同在與堅實的依靠。

親愛的主耶穌,請拉緊我的手。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

從NABEEL QURESHI身上學會如何面對死亡

WeChat Image_20170926091736

作者:Joanna H.,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看一個知道自己即將步入死亡的人拍的自拍視頻,多少會讓人覺得不大舒服。」上周,在看了Nabeel Qureshi拍的倒數第二個視頻之後我跟我媽這麼說。

在視頻中,這個曾經是穆斯林的巴基斯坦裔美國基督教護教學家談到了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以及他所接受的臨終關懷。

然而,媽媽和我都為著這個只有34歲卻那麼快就逝去的生命感到震驚。在與胃癌抗爭了整整一年後,這個與著名護教事工RZIM同工的廣受歡迎的巡迴講員在9月16日去世了—— 離開了他的妻子Michelle和年僅兩歲的女兒Aya。

過去一周里,大家紛紛悼念Nabeel,我也為他的死感到非常難過並且不明白上帝為什麼在他那麼年輕的時候就把他接走,畢竟他那麼有活力、對事工充滿熱情,而他的事工也頗有成效。

我第一次聽說Nabeel是在兩年前,當時一個朋友跟我說到他寫的書《解答聖戰:還有一條更好的道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非常震驚,他竟然能把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詳情如此客觀又細緻地展現給讀者。

於是我開始更多地讀他的書和看他的視頻,他為福音不計代價的深深委身觸動了我。看到上帝為了自己的百姓(尤其是穆斯林群體)興起這樣一個有才華又能言善辯的工人我感到無比振奮。然而幾個月後,我就看到Nabeel在他的臉書主頁上發布了這則令人心碎的消息——他得了晚期胃癌,治癒希望微乎其微。

從那時候起我就開始斷斷續續地關注他的進展,雖然知道他的診斷結果,然而他的死訊仍然讓我覺得突然和不太真實。但是看看他留下了多麼豐厚的遺產,在他34年短暫的生命中他影響了多少人,這些是毋庸置疑的。我只比他小几歲,於是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自己的生命,想到有一天當我離開時將會留給這個世界怎樣的遺產呢。

Nabeel影響我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他面對死亡的態度。跟大部分人不同,他事先知道自己的死亡並且有機會為他最後的時日做準備。然而即使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他仍然在上傳自拍的視頻,為耶穌做見證。只是,或許即使對於像Nabeel這樣有堅固信仰的人來說直面自己的死亡也還是有點令人無可適從。

記得在看到他倒數第二個自拍視頻時,我發現他看起來很沮喪。他似乎很難接受上帝可能不會醫治他這個事實。而這一點讓我又驚訝又得安慰。

我驚訝是因為我以為他已經百分之百接受了他將要回天家這個事實。然而這也讓我得安慰,因為他非常真實,他確實渴望得醫治。這讓我意識到即便是像他這樣信心堅固的人也會有他們的「軟弱時刻」。但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是他在視頻最後說的那句話:「但是惟願你的旨意成就,你永遠不變的旨意終會成就。不論怎樣,我都相信你,我愛你。」他的聲音里沒有絲毫的苦毒。

我相信這正是Nabeel希望所有悼念他的人對上帝做出的回應:無論結果如何都完全地信靠和愛我們的主。願Nabeel的一生和他的死激勵我們每個人都把我們餘下的日子獻給主耶穌,願我們可以像使徒保羅和Nabeel那樣,在我們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能夠充滿信心地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摩太後書4章7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作品為雅米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重新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