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考驗中更堅定基督的愛(有聲中文)

 

作者:東尼叔叔,加拿大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金句:「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

去年教會推出門徒訓練時,我有一個疑問。第一代門徒跟隨主耶穌三年半,遇到逼迫慌忙四散,後來卻對福音堅信不移,一切的付出是如何堅持下去的呢? 我已在今年報讀門徒訓練,在當中有很雀躍的啟發!

當我再讀彼得被呼召的經過,他的信心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在革尼撤勒湖邊,耶穌囑咐彼得把船駛到水深之處,魚獲裝滿兩船。因此,彼得的信心初被建立,看到自己的有限,稱耶穌為主。跟隨主的日子,彼得的信心不斷被深化。耶穌給予他重大的託付,是建立教會的大使命。可是,當主耶穌被釘十架,彼得的信心受到重大考驗,他三次不認主。然而,當耶穌復活後向彼得顯現,沒有責備他,反而以三個題問堅固及穩妥他愛主的心。彼得竭盡所能,歡欣喜樂完成主對他的託付!就如彼得所說:「你們雖然沒有見過祂,卻是愛祂;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得前書1章8節)

今天無論我們在基督里是被放在什麼樣的崗位,每一位信徒必會經歷不少考驗。這些考驗,有的嚴峻,有的輕鬆;可能成功,亦可能失敗。可是一切的經歷,都是重要的。因為考驗背後,反映著基督門徒成長的印記,及基督鍥而不捨的愛及應許。

記得兩年前,一位朋友剛做眼部手術,出院後需要幫忙,我很快便答應她。可是手術後,她的情緒異常煩躁,替她敷理傷口時,常常需要費盡唇舌安撫她。接下來的日子,她未能適應視力變化,作出更多要求 (如購買日常用品,預備食物及打理一些瑣務)。不知不覺,這亦打亂我的日常生活。我感到睏倦,不想再堅持下去。當晚的禱告,我如盤向上帝傾訴,感謝主,我從祂那得到安慰,便決定堅持下去。兩周後,朋友的眼睛逐漸好轉,我如釋重負。

數月後,這朋友致電我,分享上帝在她手術上的愛。原來她自小已認識上帝,長大後忙於追求工作,早已失去信主的初心。然而在她康復期間,看見自己在最缺乏的時候,上帝安排不少基督徒在身邊,幫助安慰,她滿心喜樂述說上帝的恩典!是的,人的渺小對事情不完全理解,然而透過上帝的愛及奇妙的作為,曉得祂的名得到頌讚及傳揚。

我亦反省到自己幫朋友時的態度是比較狹隘。只定睛著自己的付出,在禱告中亦曾抱怨及想過放棄。可是基督門徒的付出,本應多考慮對方的需要,及是否被基督的愛所感動,同時不奢望回報,若這付出是從上帝而來的心意,祂必加力!上帝懂得我們的不足,在人的缺乏中顯出祂的信實及應許。

門徒訓練讓我安靜下來,檢視合乎聖經的價值觀,反思一些自己從未察覺的不足及上帝奇妙的作為。往後的日子,我更渴望在門徒訓練中,有更多反思的機會及數算上帝的恩慈!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一同坐席

《小丑》(JOKER)電影觀後感-這個小丑不可笑

作者:Caleb Young,澳大利亞
翻譯:Cindy,澳大利亞

評分:5/5星

注意劇透:這篇文章有輕微的劇透。

由托德·菲利普斯(Todd Philips)執導,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主演的《小丑》(JOKER)在觀影者和影評人中掀起激烈的爭議。一些人稱讚菲尼克斯的精湛演出對蝙蝠俠盜獵車手,最大的對手對手進行了豐滿的詮釋,而另一些人則突破擊這部電影美化了暴力,縱容了這個心理變態的殺人犯。

本週觀看了《小丑》(JOKER)後,我認為這部電影比評論家們所表達的要深刻和復雜得多。這個版本的小丑故事暴露了我們社會的分裂,審視了抑鬱症帶給人的黑暗陰影,也揭示出許多人所意識到的生活空虛和無意義。這是一個警世的故事,暗示的是當愛,對他人的同情和真理被拋到一邊時,我們的社會可能會製造出一些壞人。

《小丑》的來由

簡而言之,《小丑》是DC漫畫系列中最著名的反派,亞瑟·弗萊克(亞瑟·弗萊克)變成小丑所經歷的蛻變和扭曲。小丑這個標誌性的反派角色在銀幕上有很多版本,其中其中《蝙蝠俠:黑闇騎士》(The Dark Knight)中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的表演最為矚目。

然而,這是小丑首次沒有和蝙蝠俠同台登場,作家托德·菲利普斯(托德·飛利浦)和斯科特·西爾弗(ScottSilver)欲通過電影對他的生命進行研究,來向我們展示一個像亞瑟這樣的精神病患者如何變成小丑,一個殺人不眨眼的犯罪頭目。

我認為亞瑟瘋狂墮落落成小丑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浮現出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問題。

1.我們在製造壞人嗎?

這部電影的一個關鍵主題是暴露現實世界中的分裂,和人們容易對自已無法理解的人詆毀的潛在。影片中的亞瑟·弗萊克一邊為實現成為單口相聲演員的夢想而努力,而同時試圖通過裝扮成小丑來維持生計。可能是因為他小時候違反的虐待,他飽受精神疾病的煎熬,而他的幽默也得不到喜劇俱樂部里人們的賞識。

在整部影片中,他屢遭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在語言和身體上的無情欺凌,包括一群野孩子,三個年輕的專業人士,再到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扮演的深夜採訪節目主持人。一次次的欺欺慢慢將他逼向崩潰的邊緣。

類似的故事在今天充斥於社交媒體新聞裡的大量槍支暴力和大規模槍擊事件中屢見不鮮。這部電影將挑戰拋給了觀眾,讓我們思考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對與自己不同的人缺乏同情和理解,這是否導致了霸凌和暴力的惡性循環?或者,我們就像哥譚市(哥譚市)的市民一樣對身邊發生的欺凌事件視若無前述,擦身而過?

作為耶穌的信徒,我有沒有嘗試去愛我不了解的人,讓他們知道他們是被愛和被視為的?如果有這樣的人出現在亞瑟的生命中,他將會墮落為小丑嗎?

2.我們在隱藏自己的掙扎時,會假裝快樂嗎?

作為一個小丑和有抱負的喜劇演員,亞瑟的願望一直是讓人們快樂,但他承認他一生中從未快樂過一天。而是帶上“一副笑臉的面具”來掩飾他的悲傷。

他的精神疾病症狀之一是即使在他不想笑的情況下,也會失控地狂笑。影片中最讓人心碎的場景之一是,亞瑟晚上穿著內衣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歇斯底里地笑著,傷心的淚水溢出眼眶,抑鬱的黑影完全吞噬了他。

這副抑鬱症的場景深深地刺痛了我。雖然我個人沒有經歷過,但在我周圍又有多少人在私下掙扎時,卻帶上“一副笑臉的面具”。

有沒有人像亞瑟一樣,想要重新發笑,卻在獨自一人時貫通抑鬱?我能做些或說些什麼來讓他們知道有人願意與他們同行?或者我只是太自私了,沒有時間和收益向抑鬱症患者糖尿病援手?

3.生活是悲劇,喜劇還是……?

電影中最令人難忘忘的台詞之一發生在亞瑟扭曲成小丑反派角色時。他向精神疾病的母親坦白道:“我曾經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現在我才代替,似乎是場喜劇”。這似乎標誌著小丑已將亞瑟完全吞噬,完成了蛻變。

這句話折射出現實世界文化和社會的基調。對於未來,有太多的壞消息和反射情緒,自然而然,人們會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和目的。也許就像小丑曾經認為的那樣,覺得我們的存在是一場悲劇劇本,或者也像小丑一樣,把自己的存在看成是一部喜劇,嘲笑著包括死亡,毀滅和混亂內部的一切。

要是亞瑟能從另一種角度看到我們的存在就好了。不是悲劇或喜劇,而是一段羅曼史,一個我們和天父之間的愛情故事。在《小丑》中,很明顯,亞瑟·弗萊克(Arthur Fleck)和我們所有人一樣,正在努力被人理解,認識,喜愛。

電影的一個主要情事是亞瑟發現了他的生父,並試圖理解他被拋棄的原因。當亞瑟遇到可能是他生父的人時,他不想要錢,只想要一個擁抱。要是亞瑟知道他的天父就好了,他的天父一直在那裡張開上面等著他。這樣,亞瑟的故事會改變嗎?

雖然《小丑》的故事沒有一個快樂的結局,但我們不必重重複覆轍。《小丑》的挑戰我們信徒來請求聖靈的引導,讓這個世界上的亞瑟知道,生活不是悲劇或喜劇,而不是一個愛情故事,邀請他們參與。

*封面截圖來自官方預告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黑暗中的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