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罪惡

為什麼我們會愛看《魷魚遊戲》

作者:Rebecca Lim
翻譯:奇奇

 

前方劇透,請小心!

想像一下: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掙扎,你發現自己掉進人生的深淵,山窮水盡,走投無路。就在這時,一個陌生人為你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的機會,可以贏得一卡車錢。

你要做的就是參加一系列簡單的遊戲。

你會怎麼做呢?你願意忍受背負巨額債務的屈辱和羞恥,不停地躲債,還是抓住這個機會快速獲得一筆意外之財,即使這會讓你堵上一切?

這就是電視劇《魷魚遊戲》的主題。這部網飛上的最新熱播韓劇風靡全球,目前已經成為網飛有史以來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

和其他觀眾一樣,我也忍不住要去看一看這部劇。這部以「適者生存」為主題的電視劇被大家拿來和《飢餓遊戲》、《無主之地》,甚至《蠅王》等其他劇相提並論,這些劇不是我通常會喜歡看的那種娛樂節目。

但是看到社交媒體上一個又一個關於此劇的截圖和表情包出現時,我決定不讓自己錯過其他人都在談論的話題——儘管朋友們警告我說這部劇既血腥又暴力,看了後有可能會做噩夢,但我還是冒險看了。

魷魚遊戲講什麼?

《魷魚遊戲》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下開展開來:456 名已經走到人生盡頭的人被邀請到一個隱世島嶼上參加比賽,在那裡他們將有機會贏得 456 億韓元的大獎。

在比賽過程中,他們必須參加六場以韓國傳統兒童遊戲為原型的不同比賽:有單人、雙人和團體比賽。一旦他們決定參加比賽,他們就必須每場比賽都參與,並且只有在大多數人都選擇棄賽時才能夠退出。

但整個比賽只是聽起來很簡單。參與者並不知道他們將要玩什麼遊戲,如何玩,最重要的是——他們並不知道如果他們未能贏得遊戲,就將被徹底淘汰(即被槍殺)。再加上有時間限制的壓力,以及策劃者給玩家們進行的心理遊戲——一會兒要求他們相互合作,一會兒又要他們與最信任的人決勝負,於是我們看到了人性最好的一面,也看到了最陰暗的一面——參賽者們為了能夠繼續遊戲和贏取大獎不惜使用各種手段。

我只想說,這太殘酷太可怕了。

在這九集里,我們看到了一幅凄涼且非常現實的畫面——這就是當我們掌管世界並且每個人都在做自己眼中認為正確的事情時,會發生什麼。

我們看到富人因無聊而剝削窮人,朋友相互背叛、反目成仇,絕望的人為了自保而去謀殺他人。

但與此同時,其中有的不僅僅是屠殺和罪惡。穿插在這些可怕的場景之間的是發人深省的瞬間、美麗的背景故事,以及角色之間特別讓人感動的善意和真實流露——這些因素讓我明白了為什麼《魷魚遊戲》會那麼吸引我們:

這部劇讓我看到我們與這些角色並沒有什麼不同,甚至當我對這些角色對待彼此的方式、評估他們眼前的情況並制定進一步策略感到震驚時,我意識到如果我陷入同樣的情況,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評估我的選擇和我周圍的人:這個人會幫助我前進還是拉我的後腿呢?誰是我可以依附的強者?誰是我應該避免合作的弱者?

推動這部劇的大部分的緊張氣氛來自於不斷的精神鬥爭,即弄清楚你應該信任誰並與誰結盟——卻不知道策劃者會如何或何時讓他們與你反目。獎金隨著每個角色的淘汰而呈指數增長,不難看出為什麼玩家們會隨著闖過更多的關而變得為了生存以毫無人性的方式做出回應。

當我在這些不同的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時,我開始審視自己的心:我是否也按照自己所謂的「好壞」標準來評價另一個人的價值?我是如何對待那些我自認為比我「弱」的人的?

這部劇讓我們看到生活並不總是如我們所願

但正如現實生活一樣,成功的人並不總是最強壯、最健康或最聰明的人。事實上,《魷魚遊戲》顛覆了我們對哪類人能贏得這類遊戲的認知。通常,贏家不是那些能夠根據過去的經驗獲勝,利用他們的技能計算生存概率或使用他們的先見之明擺脫困境的人,而是那些安靜、被忽視、被拋棄、甚至被嘲笑和鄙視的人。

這部劇讓我們直面自身知識的局限,證明無論我們的戰略多麼深思熟慮,我們的想法多麼出眾,甚至我們的團隊多麼強大,總還是有一些不確定因素或一些我們沒有考慮到(或根本不可能知道的!)的因素會破壞原本的計劃。

我自己也在思考是否我也被「自力更生」所捆綁。我有多少次以為我已經把一切都弄清楚了——結果卻遇到了阻礙我努力或讓我走上了不同道路的障礙?

這部劇讓我看到我們是多麼容易對罪放鬆警惕

《魷魚遊戲》在世界範圍內獲得如此大的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它填補了大家因著全球疫情大封鎖而造成的無聊和內心不安的空洞。相比之下,《魷魚遊戲》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場景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幻想世界,在那裡我們可以得到豐富的視覺享受、不間斷的動作戲和扣人心弦的情節。

對我來說,幻想和現實之間的界限一直很清晰,直到我看到VIP們(或遊戲的贊助商們)摘下了面罩,面目可憎的打賭誰會活到最後。當攝像機顯示他們坐在大屏幕後面觀看整個比賽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作為觀眾,我們也被安排在與 VIP 相同的位置。

我不得不收回自己開始時對他們粗魯行為的厭惡,並承認我也正在享受偷窺的樂趣——讓網飛自動播放功能引導我一集接一集的看,急切地想知道誰能在這一輪中倖存下來,以及我討厭的玩家是否終於被淘汰了。

看著別人受苦不應該讓我們上癮和感到被娛樂。坦率地說,猜測最終獲勝者是誰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不幸的是,猜對這一點沒有獎品!),讓人想要繼續看下去的是他要如何克服困難並取得勝利。

就在角色們看到他們的同伴死亡並隨著時間的過去賭注越來越高而不再互相保護時,我看到了自己看劇時的相同變化:最初幾次我聽到槍響,我用手捂著眼睛,無法忍受這樣的血腥和暴力。

但是當我不再被驚嚇之後,我就對死亡和地上的血泊變得麻木了。它們不再影響我——我只是想快進這些殺戮場景並找出我問題的答案(究竟誰是這一切背後的策劃者?獲勝者真的會得到所有的錢還是會有另一個轉折?這些面具背後免費向人射擊的人是誰?)。

這讓我不禁想:為什麼觀看邪惡會如此令人上癮,尤其是當它從有趣的角度被拍攝、使用某種特定濾鏡並拍攝得很美時?我們是否正在滋生一種認為自己可以免受暴力的影響並將其正常化的文化?

這部劇讓我大開眼界,讓我看到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在面對罪和試探時是多麼容易放鬆警惕。

事實上,當我反思我最初為什麼要開始看這部韓劇時,我意識到我讓自己周圍的世界認為好的、可以接受的和有趣的標準(一個不斷變化的標準)引導了我的看劇習慣——而沒有思考這些是不是聖經所定義的真實、可敬、公義和清潔的(腓立比書 4章8節)。

藉此,我開始更好地理解保羅警告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的樣式,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 12章2節)是多麼的重要。

看到在我們覺得什麼是好的和可以接受的以及我們查驗「祂對我們的生活的良善、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 12章2節)之間的界限在我們沉浸在罪中時是多麼容易變得模糊時,真的超級可怕。

那麼,我們應該看《魷魚遊戲》嗎?

如果你還沒有開始看,你可能會想,「我應該看這個劇嗎?」或者,也許,像我一樣,你已經趕上了這波潮流,並在劇集結束時感到矛盾和「空虛」。

也許關鍵問題不在於是否可以觀看如此暴力和血腥的節目(但同時,讓我們不要高估我們「處理」此類內容的能力!)。相反,當我們更深入地參與和反思像《魷魚遊戲》這樣的劇集所揭示的關於我們自己的本相時,我們需要問問自己這些會如何影響我們的靈魂,並將我們的目光移到屏幕之外,真正看到我們身邊那些沒有被看到的痛苦和苦難。

我們是否也像這些玩家一樣陷入了無休止的追逐以自我中心的、無意義的追求的循環之中?我們是否會對那些我們在街上看到的很容易被忽視的陌生人的內心掙扎敏感,尤其是那些隱藏在微笑面具和完美妝容的外表之下的人?或者是那些我們自己與之抗爭的隱秘的罪和苦毒的想法?

事實是——我們不需要像《魷魚遊戲》這樣的韓劇來向我們揭示生活中殘酷和絕望的現實或我們內心的墮落(只需閱讀《士師記》或查看《羅馬書》第一章即可!)。我們不需要在屏幕上看到這些暴行,就已經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邪惡、貪婪和背叛的世界裡——以及我們多麼迫切需要救贖和拯救。

在一個我們已經準備好相互競爭並根據我們擁有多少、我們認識誰或我們取得什麼成就來衡量我們的價值的世界裡,知道上帝給我們救贖的恩典難道不是很美妙嗎?並且這救贖完全不取決於我們如何?這不是在一個兩難的境地做選擇。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我們跳過鋼化玻璃橋,在蜂糖餅中摳出形狀,最重要的是,我們不需要踩在別人身上取勝。

這是一份禮物,它為我們提供了擺脫今生遭遇的真正希望和自由——無論我們的過去怎樣不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它。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正義與最大的誡命的界限

作者:葉玲君,台灣

法利賽人聽見耶穌堵住了撒都該人的口,他們就聚集。 內中有一個人是律法師,要試探耶穌,就問他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章34-40節)

前一陣子在台灣有個很有名的電視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一部2019年發表的社會寫實電視劇。劇情的時間點設定在一場無差別殺人案發之後兩年,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在正義、愧疚與社會輿論壓力之間、內心與現實世界中的拉扯。這場無差別殺人案發之後,受害者家屬因為喪失親人而無法走出來。主角是一位原本幽默、充滿愛的媽媽。在案發當時,這位媽媽從電影院跑出去接了一通工作的電話,而自己的兒子則在戲院被槍殺。因為埋怨自己沒有及時發現殺手的出現,她靠著酒精、工作等藉口躲在自己所建築的堡壘裡舔舐傷口。兩年之後,女兒和老公因為主角帶刺、一點就著火的狀態無法與她正常溝通。一個在兩年前原本看似幸福的家庭,因為失去兒子的事件,在兩年后幾乎面臨崩潰。

而加害者淳樸善良的父母和妹妹,因為長子自製手槍在戲院裡無差別殺害毫無防備的一般民眾之後,被全台灣所唾棄。加害者的爸爸因為自責,每天早上一起床就開始酗酒直到睡著,著實地爛醉了兩年。媽媽成天戴著口罩躲在老家港口附近賣粽子來維持全家的開銷。她臉上的皮膚因為長期戴口罩而導致過敏紅腫潰爛,但因為太過害怕別人會認出她來,而始終無法將口罩摘掉。加害者的妹妹因此次事故的輿論壓力無法從大學畢業,與爸媽逃回南部的奶奶家。因為自責沒有發現案發前一天哥哥說要去幹一件大事原來是殺人,妹妹無法振作地把自己關在了奶奶家兩年。她的媽媽因為無法繼續看著唯一的女兒變成米蟲,於是便強迫妹妹改名,重新找工作,更要求她不再承認原來的自己,要她謊稱爸爸媽媽在車禍中去世,媽媽也發狠不再和女兒聯繫。妹妹這才開始重新出發,經由之前大學很器重她的老師介紹進入電視台工作,卻發現她的上司就是那位因哥哥開槍的緣故而喪失孩子的媽媽……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成功地將幾位重要角色在此次無差別殺人案之後的內心層面表達了出來——每一個人對活著的無奈和無所適從。每個角色對於內心所定義的正義與惡的距離,很多時候只有一線之隔,一個沒注意,自己就從被害者變成加害者。劇中當加害者的妹妹被人發現自己是殺人犯的妹妹之後有個很扎心的台詞:『你們每個人都殺了人,而且殺的人不比我哥少。』

在看這部電視劇之時,我的內心是糾結的,因為太過寫實,很多時候我不得不按暫停鍵,停下來哭一會,去院子走走,再回來接著看下去。的確,我過去帶著法利賽人的正義也『殺了人』,而且殺的人也不少。回想過去我其實對待非基督徒都算有愛心的,也不會輕易批評他們,但對於過去和我在教會的肢體同工,我却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很多時候我会用犀利的眼光看待教會事宜,一旦發現和我同工的某人有點自己的小心思,個性較衝的我通常會忍不住直接在公開場合下大力批評此人,有好幾次搞得人家都不想再和我說話。因為過去的我認為在教會所有一切都應該一絲不苟,同工们应该努力为主摆上,若是任何人有自己私心,應該都要當下公開的戳破。我過去所認定的正義,其實是自認為的用聖經的標準來看待一切的人事物,我自以為拆穿人家的小心思的行為是愛上帝,但当我在指出對方的不恰當之處時,其實是没有出于任何爱心的。因著此劇,我對於自己過去所堅持的正義有著很大的改觀。這使我想到馬太福音 22章34-40 節,耶穌在這裡所說的誡命是『愛上帝和愛人如己』,過去如法利賽人一般的正義,真的沒有做到像耶穌那樣的愛與同情。而我過去亦有好幾次,利用了“私心”判別人“死”罪,這使我感到後悔與羞愧,也求上帝和他人的赦免。

老實說雖然我這輩子不太可能像耶穌一樣因為愛而為他人犧牲生命,但是起碼我對於正義的看法開始慢慢改變,現在的我不再是非黑即白地看待所有人,而是更具有包容性。我更加能意識到,在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他们壓在心頭的重擔。而上帝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雖然有些時候来教会服侍的人的確会帶著私心,但祂卻容許我们这些罪人一起來為神的國度效命。來自屬天的奧秘的是我自己沒有辦法用我平凡的腦袋完全理解的。我真的需要求上帝給我來自屬天的智慧,用祂的眼光和愛來判斷每個發生在我周遭的事件,而不是以我的私心來評斷對錯。希望每個基督徒都可以學習用耶穌那愛人如己的心來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一定會變的更美,畢竟,審判的權利不在我們手中,而在上帝那裡。

最後用一句我在Facebook上看到的英文來勉勵大家: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Be kind. Always! (你所遇到的每個人都在打一場你所不知道的戰役。请善待他们。)阿們!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整個世界都不好的時候,女兒我該對你說點什麼?

作者:一位母親,中國

圖片來自Pexels

親愛的寶貝:

首先要向你道歉。在過去的一周,你或許也感覺到媽媽有時候心不在焉,時不時查看手機,所以你會玩着玩着突然覺得好需要媽媽全部的關注,一個專屬你的抱抱。同時媽媽又想感謝你,因為親愛的寶貝,在過去的一周,每每媽媽感到壓抑,心痛與絕望的時候,是你全身心享受着生命每一刻的專註與單純的喜樂讓媽媽又重新看到希望與亮光。是你的存在,不斷提醒着媽媽,這個世界所承受的恩典與美好。謝謝你,寶貝。如果我需要一個理由在這個讓人喘不過氣的感恩節滿懷感恩的話,我不需要過多搜尋,抬起頭,看到你,便是了。


在媽媽到目前為止生活過的時間與空間里,雖然幸福與祝福居多,但還是經歷、看到這兒,那兒,一個又一個的破碎,而這一切在過去的一周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所以,我想,未來的某一天,或許你也會覺得喘不過氣,也會問:“這個世界究竟怎麼了?”“盼望在哪裡?”“出路在哪裡?”
親愛的寶貝,當你問這些問題的時候,媽媽或許不能立即給你完整的答案與安慰,但是,我想與你分享以下幾點,願你從中找到盼望,就像現在的我一樣:

1. 你是因愛而生的

親愛的寶貝,不管你所處的時代告訴你應該如何看待人類,如何看待你自己,如何看待他人。我想告訴你,你是因愛而生的。爸爸媽媽在彼此相愛中生下你,在你還沒出生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盼望、禱告、等待你的到來,希望可以用我們全部的愛來愛你。

令人驚奇的是,你的出現打破了我們對這份愛的設想,因為我們突然間好像多出許多愛來,並隨着你的成長,這愛也一天天增加,一天天更加成熟。我從未見過爸爸如此溫柔,即便你讓他睡不好覺,即便他在生氣,但是一抱起你,他愛的一面又出現了。我也從未見自己如此勇敢,為了你,一次次去面對、挑戰從前令自己害怕到跳起的事情,比如手術,比如說蟑螂,也變得更加勤奮,一次次與自己的拖延與懶癌對抗。所以,當有任何事情讓你懷疑自己的價值時,請記住,在爸媽眼裡,你永遠是最美的存在。

因為你是真的很美啊。小小的你,愛吃、愛跳、愛笑,也用你甜甜的親吻不斷回應爸爸媽媽。你的眼睛、鼻子、嘴巴,都那麼美,都恰到好處。可是,我們做過什麼呢?媽媽無法幫你安上眼睛,更不能給你編程,讓你能聽懂我們的話,最最重要的是,讓你愛我們。這真的很奇妙,不是嗎?所以,比爸爸媽媽愛你,期盼你,更令人興奮的是,那位讓你在媽媽肚子里有奇妙可畏的受造的上帝愛你,比爸爸媽媽更期待你的到來,也把愛放在了你心裡。你是因愛而生的,全宇宙最有愛,最有智慧,最有能力的那位,親手塑造了獨一無二的你。而這個事實對其他人也是一樣的。有一位本身就是愛的上帝,創造了我們,讓我們有祂的形象(創世記1章27節),讓我們只比天使微小了一點點(詩篇8章4-5節)。

2. 真相/真理很重要

親愛的寶貝,我知道,世界有時會很黑暗,讓你看不到真相。有時,我們自己也會很黑暗,想要隱瞞某些真相。可是,你會同意,沒有真相,我們都將活在懷疑與不安當中。所以親愛的寶貝,媽媽鼓勵你追尋真相,不僅是某些事情的真相,更是這個宇宙的真相。我們真的是孤獨的存在嗎?我們真的是因為偶然才出現的嗎?我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世界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罪惡,為什麼有愛,又為什麼有死亡?存在就是合理嗎?這個世界真的沒有絕對的對錯,各人所選擇的就是正確的嗎?

當你厭倦了這個世界的故事版本時,或許你可以回到1000多年前的各各他,去看看那個十字架上所發生的,去閱讀耶穌所說的每一句話,看是否真的有一位上帝,用愛創造了我們(創世記1,2章),被我們背叛(創世記3章),卻選擇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約翰福音3章16節),來到這個破碎的世上,成為我們的樣式(腓立比書 2章7節),為我們背負罪的代價(彼得前書 2章24節),戰勝死亡(哥林多前書 15章55節),從墳墓的另一頭,為這個世界投來一束真光,一個通往永恆的通道(約翰福音 8章12節)。我知道這些聽起來太美好,太難以置信,可是當你厭倦這個世界,無法呼吸的時候,一定要自己去看一看。爸爸媽媽會在這路上為你禱告,等你走進這光。

3. 最後的審判

對於那些目前看來無能為力的不公,不可抗拒的不義,不可戰勝的血腥,媽媽也跟你一樣感到憤怒,感到無助、失望、甚至是絕望。可是,媽媽想要告訴你,好消息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那位統管宇宙的上帝會在死後對每一個人進行審判(希伯來書9章27節,啟示錄 20章11-13,彼得前書 4章5節)。很多人以為這個世界沒人管,以為在暗處做的事情不會被發現,以為有能力就可以決定遊戲規則。令人欣慰的是,這個宇宙,有一個超越世間一切邪惡勢力的存在,而祂本身是公義的,並且,即便歷史忘記了,雲端都失效了,在祂那裡,所有細節,還會一一記錄,讓人無可否認。不然我們有什麼盼望呢?我們對公義的訴求如何能得到滿足呢?還有其他辦法嗎?可是同時,媽媽也想提醒你,這個審判,不會只針對你認為惡的人,也會針對你,針對我。你準備好了嗎?你會交出怎樣一個賬本?

4. 聖誕的意義

很快,就是聖誕節了。前兩天,媽媽還在想,這麼可怕的世界,誰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面對呢?如果爸爸媽媽還期盼你有弟弟妹妹也來到這個世界上,這對他們來說好嗎,公平嗎?然後,看着商場里熱鬧的聖誕裝飾,媽媽突然意識到,這麼糟糕的世界,上帝卻捨得讓祂的獨生子降生了,而這就是聖誕的故事。媽媽不敢讓你面對的,上帝卻不害怕讓祂的兒子面對……更何況,對祂來說,這完全是沒有必要的。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上帝的兒子要變成柔弱的嬰兒,降生在人間?是因為我們這裡有快樂嗎?祂甚至都不選擇去上流社會,也不去中產階級家庭,而要降生在馬槽,在最被人遺忘的角落。在我們都不想呆的處境,祂到底要做什麼?你能不能想象,當你流離失所的時候,當你被人遺忘的時候,當你絕望無助的時候,上帝的兒子說要跟你一起做朋友,要與你呆在一起,陪你一同走過?

所以親愛的寶貝,媽媽決定今年聖誕節我們不要聖誕樹了,一是害怕樹傷到你,二是怕你把樹弄倒(你真的有這個能力!),但最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我們要回到聖誕最初的故事。我們要一起去觀看,當有一位嬰兒為我們而生的時候,是怎樣一個景象。你準備好了嗎?不管聖誕節的時候,世界會是怎樣,即便ISIS搗亂,我們也可以慶祝,因為耶穌已經來了,還要再來。愛你的媽媽2017年11月30日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細數恩典)

面對這個世界的罪惡與苦難,上帝讓你失望了嗎?

If-God-is-good-why-is-there-so-much-evil-and-suffering--1024x613作者:Adriel Yeo, 新加坡;翻譯:洪妤靜,台灣

如果上帝是美善的,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罪惡與苦難?

這恐怕是讓基督徒最難以回答的問題之一了。這個問題不單將許多非信徒擋在基督信仰之外,還造成一部分基督徒的流失,當然也影響了一批基督徒的成長,讓他們無法與上帝更深同行。

當我自己剛開始探索基督教時,心中也有許多疑問,罪惡與苦難就是其中之一。我為此讀了不少基督教的護教書籍,也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了好長時間,但我對此還是沒有完成明白。

對一些基督徒而言,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恐怕就是避而不談。但我認為完全忽視這個問題並非明智之舉,畢竟,我們大多數人很多時候都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如果上帝是全然美善並全能的,祂怎麼會容許罪惡的存在?如果祂允許罪惡的存在,那祂不就是並非全然美善,或全能了嗎?

阿爾文·普蘭丁格、彼得·凡·殷瓦根、威廉·萊恩·克雷格等哲學家為此提出了有力的辯護,解釋了為什麼全善、全能的上帝可以允許罪惡的存在。普蘭丁格在其著名的“自由意志辯護”中提出,只要上帝賦予人自由意志,就會有人違背道德,這一點上帝無法干預,因為如果幹預,就是剝奪了人的自由意志。

至於上帝為何容許自由意志的存在,普蘭丁格在《上帝、自由與惡》一書中提出,較之沒有自由意志的世界,有自由意志的世界要更好。比方說,沒有自由意志的世界不會有愛的存在,因為愛是需要主體主動決定,而非被迫而為的。他更進一步解釋道:

為了創造出可以行善的受造物,上帝必須創造可以行惡的受造物,並且祂不能既給予受造物行惡的自由,同時又阻止他們行惡。

令人悲哀的是,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這些自由的受造物中有一部分就是會選擇濫用自己的自由,這就是惡的來源。然而,被賦予自由意志的受造物有時會行惡這件事並不能用來否認上帝的全能或美善,因為上帝完全可以阻止道德敗壞的發生,但要那樣做的話,上帝必須把自由意志拿走。

上帝的全然美善與自由意志之間的關係的確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角度,幫助我們去理解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存在惡。但這樣的解釋仍有其局限性。事實上,儘管很多朋友在聽我分享普蘭丁格的觀點后都願意接受他的說法,他們仍會有疑問。本能上,他們還是會很難過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必要的死亡發生。不管如何解釋,大家也仍然無法接受世上怎麼會有如此多的不公。

因此,我想,大家想要的或許並不是理智上的一個解答,而是情感上的安慰。關於這個世界上為什會有罪惡與苦難這個問題,我們無法給出簡單的回答,因為它本身就不是一個關於某一點在邏輯上是否成立的問題。更多的,這是一個關於心的問題——我們內心想知道為什麼人會經歷各種各樣的苦難。事實上,聽見大家求助的哀號並感到有負擔是件好事,因為這體現了我們人性中的一面。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覺得沒有任何答案是可以讓人滿意的。對於一個正在經歷痛苦的人來說,簡單一句“這是因為人類犯了罪”可能並不會有多少幫助。

與此相反,當我們思考為何美善的上帝會允許苦難存在時,我們或許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為什麼耶穌會出現在歷史上,為什麼祂會被釘十字架,為什麼後來祂的墳墓又是空的?

當我們看到耶穌在十字架的死和祂的復活時,我們看見的就不再是一個似乎對這個世界的苦難漠不關心的上帝。我們此時看到的上帝不單關心這個世界的苦難,更執意恢復起初祂創造這個世界時的秩序。也正是因此,祂才差遣愛子耶穌來到這個世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好讓我們的罪得赦免;並使祂死里復活,好讓我們有永生的盼望。

有時候,我會想,究竟有多少基督徒信主會是因為耶穌的死與復活讓他們找到了解釋這個世界罪惡與苦難的答案。對我而言,我之所以成為基督徒,是因為歷史事實讓我無法否認耶穌的復活,同時我也意識到自己之前是怎樣地不認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當我繼續尋求為何世上存在敗壞和苦難時,我才了解,我無法用我有限的認知和觀點去理解這一切。我能繼續信仰的道路,是因為認識到了耶穌是誰。

如果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為什沒是我”、“為什麼是現在”,或是“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上面,我覺得我們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什麼苦難會發生;並且不管別人提出什麼解釋,我們都無法受到安慰。與其這樣,我覺得所謂做一名基督徒,就是要把焦點從“為什麼是我受苦”轉移到“為什麼是耶穌受難”。祂才是我們盼望的所在。

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理解有關上帝的良善與世界的苦難這一問題,但我們卻可以知道上帝在乎,並且耶穌用自己的全人和生命證實了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因此得到安慰。

罪惡與苦難的問題總會讓我們心頭難受,而對於苦難,我們也常常會無法理解。但我們知道上帝容許這些事情發生,並不是因為祂不在乎。祂不但在乎,而且已經身體力行來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

正如賴特(N.T Wright)所說,

當我們學會閱讀耶穌的故事,並將其看作是上帝愛的故事來閱讀時,我們才能一次又一次發出驚嘆的感恩,因為祂為我們解決了我們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的核心。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beta”

生活,一齣無奈的戲?

作者:劉宇,福建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章26節

世界的誘惑是那麼的真實。
每天生活在這世上,耳中充斥著成功人士的起家秘史、富二代的奢侈炫富、嫁入豪門以及高中頭彩的深切期待;眼中盡是滿街飛馳而過的跑車、金碧輝煌盡顯尊貴的豪宅、一夜暴富的夢想和相親節目的現實標準。

在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稍不注意,渺小的人可能就迷失了自己。
這個世界的成功標準、渴望自我價值實現的理想和願望深深地抓住了每個人的心。人們想掙扎著回到世外桃源、香格里拉,但是在現實的捆綁下,那終究成為了奢侈的夢想。世界的精彩迷惑了眾人的眼睛,應接不暇。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因為那樣可以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每個人都追求成功,因為想要獲得周圍人的接納和認可。

靈魂的深處,世人都有一種焦慮感,忐忑不安。
我們害怕不夠成功而被周圍的人拒絕;
我們害怕失敗得太慘而使我們失去愛和接納;
努力再努力一點,迅速再迅速一點,完美再完美一點;
壓力和忙碌成為生活的代名詞,空虛和焦慮成為感受的常態;
回憶過去的美好和緬懷青春的感傷也成為世界的時尚。

生活難道就是一
無奈的戲,而墳墓就是這齣戲的片尾曲?
空空地來,空空地去,難道我們真的抓不住一點點的過去?
如果人的死亡是唯一的結局,那我們就吃喝快樂吧!因為沒有比這更有意義的!
可是放縱過後的空虛告訴我們,心靈的疾病需要靈魂的醫生。

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章26節)
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
耶穌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章32節)

祂就是代罪的羔羊!

因著祂,枷鎖可以掙脫,心靈的翅膀得以舒展,飛上藍天!
在那裡,我们可以重新擁抱真正的生活!
此篇文章譯自

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