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聖經

從聖經中的5對夫婦看上帝的感情觀(有聲中文)

WeChat Image_20170710172741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我曾經以為只要感覺對了,就可以開始一段戀情,卻不知要好好靜下心向主來禱告;我曾經以為當感情變淡了就要放手,卻不知感情是需要好好經營的;我曾經以為自己會很理智地看待愛情,但當對方決定離開時,卻不知要去祝福對方,而不是懷恨在心。

從初中的早戀到大學的交往以及畢業后的單身,一路走來,當中的甜蜜、苦澀、迷茫、無奈等五味雜陳的情緒,讓我一度覺得上帝並不愛我。為什麼別人只要開始一段感情就能開花結果,而我卻要在感情中跌跌撞撞?我也是「以結婚為前提」去交往啊,為什麼最終不僅自己受了傷,也傷害了別人的心。“真愛需要等待”的功課,我要怎樣才能做好?後來我注意到我總是用「我以為」來看待感情,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當我感覺良好時,在沒有好好去禱告的情況下,我便以為這是「聖靈”的引導,輕易地就開始一段感情。同樣的,當我被糟糕的情況弄至身心靈疲憊時,在沒有好好分辨這是不是出於上帝的旨意,便以為這是一個“分手”的訊號,輕易地便選擇了放手。

然而有一天我在默想時,有個想法出現在我的腦海里,「何不從聖經中所描述的婚姻去理清何謂屬上帝的愛情觀呢?」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所接觸到的電影、偶像劇、線上戀愛遊戲等,都灌輸了我們這般的概念——「感覺至上」。這個概念告訴我們應該去追求爛漫、歡愉、轟轟烈烈的愛情。當感覺沒了,戀愛和婚姻是可以分開的。這是正確的嗎?聖經中所提倡的愛情觀又是怎樣的呢?

那麼,以下就來分享5對聖經中的夫婦所教會我的屬上帝的、真正的愛情觀吧!

1.以撒和利百加——為婚姻禱告;愛不僅僅是感覺,更是一個需要委身的重要決定。

利百加是亞伯拉罕的本族人,是他所信任的老僕人在求告上帝的心意后所選擇的人選。這讓我看到了一個在感情當中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擇偶時一定要從上帝的子民中選擇。這選擇不是出於偶然,也不是憑感覺,乃是恆久禱告的結果。而我們不與未信者有委身關係是預防我們因價值觀不同而產生分歧,進而受傷害,亦或者從了他們的宗教習俗,而背棄了上帝的教導。

除此之外,以撒和利百加不曾見過對方,可是決定結婚後卻也能相愛到老。從他們的故事中,讓我明白了愛是一個決定。在那個時代,男人娶多個妻子並不罕見。但是,以撒只全心全意地愛着利百加,一生只有她一個妻子。雖然日後他們對孩子的偏心,而造成家庭分裂。可他們也讓我看見,當你決定愛一個人時,縱使婚姻中會有不如意的事,既然共同立了這份神聖的約,就要靠着上帝走下去,相愛到底。

2.波阿斯與路得——聽從屬靈長輩的意見;無論你的過去如何,相信上帝都會接納你。

路得是個外邦女子,更是一名寡婦。但是她真心愛着她的婆婆拿俄米。後來她聽從婆婆的建議而採取一些行動「暗示」波阿斯,以致波阿斯、路得與拿俄米最終都得到幸福。這讓我看到,無論你的背景如何,上帝總不輕看任何人,祂看重的是你的心。路得選擇相信上帝——她婆婆所信仰的上帝,同時,她也常順服這位她所愛的長輩,所以最後她能蒙福,得以在耶穌的家譜上留名。

從前,我錯以為只有那些談一次戀愛就走入婚姻的感情才是上帝所祝福的愛情。其實不然,無論我們的過去如何,只要最後當我們踏入婚姻時是合祂心意的,上帝仍然會祝福我們。有趣的是,從路得和波阿斯的婚姻中也讓我看見,在感情上,女子不一定非得是被動的一方。有的時候,女子也可以適時並適當地「暗示」比較「不醒目」的男子。當然,前提是在符合上帝的心意之下採取行動。而男子則要避免過於魯莽,總要詢問過長輩的意見並且思考後才去採取行動。

3.約瑟與馬利亞——愛是需要行動的;一同敬畏與順服耶和華能為祂成就更大的事。

馬利亞因聖靈感孕,懷上耶穌時,約瑟不想明明地休了她,只為了能保護她的名譽與性命。在當時男尊女卑的時代中,這樣的情況,作未婚夫的是有權利可以公開休了未婚妻,而該女子則會被石頭打死,因為這是犯了姦淫罪。可約瑟並沒有這麼做,因為他愛她。馬利亞是一名敬畏耶和華的女子,所以她甘心承擔懷孕的風險,而約瑟也是一名敬畏耶和華的男子,他聽從上帝的話,不拋棄馬利亞。愛一個人,就要以行動來證明,所以約瑟還是娶了馬利亞為妻,尊重並且愛護着她。後來為了逃避追殺耶穌的人,他們也不畏艱辛地遷居,一路上彼此扶持。這也讓我看到了:敬畏耶和華的夫婦是可以為了上帝的緣故在生活上中同甘共苦。能得着一位擁有同一個信仰,願意委身於基督和彼此的伴侶,是何等美好的事。

4.亞居拉與百基拉——夫婦一同在基督里委身,共同建立“以基督為首”的家,為上帝的國度盡心儘力。

雖然這對夫婦不如其他幾對夫婦來得 「著名」,可他們在新約中對主委身的表現讓我很是欣賞。他們雖然工作忙碌,可依然殷勤地接待主的僕人——保羅和亞波羅(使徒行傳18章)、開放自己的家成為聚會所(哥林多前書16章)等,絲毫不怠慢能擴張上帝國度的機會。

上帝的心意不單隻是以「家」為得救的單位,更要信徒以「家”為事奉的單位。開放自己的家不只需要額外的花費,付出的時間與精力想必也不少。然而他們能不在意地把家打開,背負這沉重擔子,讓我看見了帶職事奉的榜樣:「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馬太福音22章37節)以及「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侍奉耶和華。”(約書亞記24章15節)。

另外,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能分享生活上的酸甜苦辣的同時,還能為彼此代禱、一起事奉上帝和服事人,這畫面對我來說,真的好美。想到身邊有些家庭因為夫婦其中一人很熱心事奉而導致另一半有不滿等情況出現,便讓我更加確定為未來伴侶的禱告與選擇的重要性。因為唯有信仰程度相似,且共同願意對主的委身,才能建立「以基督為首」的家。

5.撒迦利亞與伊麗莎白——恆常禱告且要耐心等候上帝;對上帝的心意要謙卑順服。

根據路加福音第1章的記載,撒迦利亞和伊麗莎白雖都已經年紀老邁,可是他們仍然敬虔地事奉耶和華。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就在撒迦利亞供祭司的職分時,上帝讓祂的使者顯現告訴撒迦利亞,他的禱告已被應允,上帝會賜他一子。這提醒了我,上帝一直都在聆聽我們的禱告,至於禱告會否被應允則上帝自有祂的旨意。

雖然撒迦利亞夫婦倆在這件事上顯出了他們的軟弱——撒迦利亞因着不信短暫地成了啞巴,而伊麗莎白不敢將懷孕的事立即告訴人,可是,這並不阻礙上帝要使用他們來完成自己的計劃。當孩子出生后,他們也按着上帝的指示為孩子取名叫約翰。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何謂「完全順服」,就如同約瑟與馬利亞一樣。他們經過那麼多年的禱告與等候才有了自己的孩子,卻仍能甘心獻上為主使用,且也願意聽從上帝為孩子取名字,這般的完全交託是我應該學習的。

縱觀這五對夫婦,他們雖有各自的弱點,卻同時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婚姻中的伴侶都是十分敬畏與順服上帝之人。尤其亞居拉與撒迦利亞的例子更是提醒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事奉上帝,雖然會比世人多一份責任與辛苦,但是這是一條祝福人的道路。

其實,聖經中還有許多的例子可以作為我們感情生活上的榜樣。以上所提及的5對夫婦雖然只是其中一部分的例子,但卻觸及我內心深處的渴望,幫助我能夠面對因過去的感情所造成的自卑感,建立正確的、屬上帝的戀愛價值觀,以及重新將目光定睛在上帝身上。但願我所學到的感情觀也能幫助在感情路上迷失的你得着一些亮光。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撥雲見日)

當我不認同聖經時(超贊的中文朗讀哦)

When-I-Dont-Agree-with-the-Bible (1)

作者:Lim Chien Chong,新加坡

翻譯:詹啟聖,台灣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背景音樂:www.bensound.com

最近我的一個基督徒朋友跟我分享了她生命中一段很痛苦的經歷。讓她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聖經中描述的這位充滿慈愛的上帝會讓她經歷這一切。更令她失望的是上帝並沒有在困苦中回應她的禱告。這跟她的期望完全不符。

我的另一個基督徒朋友告訴我他目前有一個交往對象;但他倆的關係卻是聖經明令禁止的。然而他們確實彼此相愛,而且這段感情對他意義重大。他覺得上帝在聖經中對我們的期待實在太苛刻,尤其是基督徒交友戀愛這方面。

這只是我知道的許多無法認同聖經教導的朋友中的兩個。對他倆來說,最困難的部分是他們與聖經相左的不僅僅是想法;而是在期待、愛好和生活方式上。

那當我們不認同聖經的教導時該怎麼辦呢?就我自己而言,我學習到的處理方式是先檢討我對於自己及上帝的基本假設及信念。

假設一:我的想法和感受不可能是錯的。

人與人之間會發生任何形式的爭執,起因一定是雙方都確信自己是對的。我發覺自己很難接受與我從小接受的教導相左的事。特別是當我非常確信自己的觀點,同時又受情緒影響時。

自然地,如果發現聖經所說的與我的感受、想法和我所期待的不一致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聖經肯定出錯了。

但如果我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就不得不承認其實我無數次的經歷都證明了我所以為、所感受和採取回應的方式經常都是錯誤的。這是事實——儘管我很不願意承認。

我記得當我申請醫學院被拒時,我是多麼鬱悶。不像我有些朋友是基於某些個人因素想成為醫生,我可真的是想「拯救生命」!所以我心想上帝肯定搞錯了。那之後我歷經了一段讓我謙卑下來的歷程,後來當我回顧那段經歷時,才明白上帝有更好的計劃。現在我是一名老師,許多人都很認可我的工作。當我在教導上帝的話語,分享基督的福音時,我所做的正是“拯救”生命,並且是有永恆意義的。回想過去,我感謝上帝的引領。不論我對自己的認知是否正確,上帝對我的了解從來都不會錯。

假設二:我足夠熟悉聖經

對於我們這些信教多年的基督徒,我們可能聽過許多講道,也讀了不少聖經和參加了很多聖經學習小組。這些知識使我們對於上帝和生活有了一套固定的理解方式。

當發現上帝和生活並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時,我們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掙扎。然而,如果我們能更仔細的研讀聖經並帶入語境去理解,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對聖經的認知及對上帝品格的理解可能徹頭徹尾都是錯的。

我曾經以為只要我在禱告的結尾加上「奉主耶穌的名」,我的禱告就一定會蒙應允。但這並不是約翰福音16章24節所要表達的。大家可以想像有多少時候我會因為上帝不回應我的禱告而感到失望。但這其實是因為我誤解了上帝的話。現在我才意識到,其實是祂應該對我非常失望才對。

假設三:上帝一定要滿足我的期待

我們期待好朋友能夠了解並接納我們,也期待他們用特定的方式對待和回應我們。如果他們沒有,我們就會非常失望。因此當上帝沒有按照我們的期待而行時,我們就認為上帝一定搞錯了。

但我們不能用看待朋友的方式來看待上帝,因為祂絕不僅僅是一個迎合我們需求跟期待的人而已。祂是以絕對的權柄及智慧掌權的偉大上帝。在以賽亞書40章1-26節中,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是如何用一連串震懾人心的比喻來描述上帝無可比擬的大能的。所以我們若是能夠「看透上帝」並告訴祂該怎麼做,那祂就不是上帝了;因為真正的上帝是不可能受制於我們的。

因此對我而言,以下三點是我的信仰根基:

根基一:不是由我,而是由上帝定義一切

最關鍵的問題是我是否可以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不管我怎麼想或感受如何,上帝都是具有完全的權柄、愛、和智慧的,唯有祂能定義對錯、善惡、及真假。

我可以因着自認為懂得更多(由於知識,見識和經歷)而選擇驕傲固執地做自己。但我也可以選擇謙卑地接受上帝是偉大的,祂的作為超乎我所知所想這樣一個事實。

在約伯受試探時,他的妻子和朋友為他所遭受的苦難找出了許多“合理”的解釋。但上帝既不會也不需要按照我們的思想來行動。在約伯記38章1節到40章2節,也是整本約伯記的高潮部分,上帝提醒了約伯祂是偉大的上帝;祂知道如何讓宇宙運作,祂創造了一切,祂的智慧遠遠超過人類的智慧。

對此我非常認同,我在很多時候也發現我的認知及判斷是局限和有偏差的。並且還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不知道的。事實上,對於很多東西我都需要去學習,去忘記,甚至重新學習。在這方面我的孩子絕對是我的老師,他們總是天真無邪地發問:「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一定要這樣?」,或者「為什麼你說一套做一套?」這些問題經常讓我看到自己知道的其實沒有那麼多,我也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慈愛、聰明和有耐心。自以為什麼都知道其實是很愚蠢的。

根基二:上帝是聖經中的上帝

有很多真理及觀點我必須要接受,就因為聖經中明明白白地這麼寫了。或許在一開始,我不能理解或同意某些真理和教導。但我的同意與否都不可能改變這個事實——上帝已經將這些話語寫在了聖經里!

我的回應不應該是改寫、去除、或者忽略這些經文;而是要花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和理解它們。有些時候對於那些我並不能全然理解的部分我也只能選擇接受。或許我們不能完全理解三位一體或預定論的概念,或許我們無法回答為什麼良善的上帝會容許苦難發生;又或許我們無法理解上帝為什麼不回應我們的禱告….然而我們可以帶着這些問題來經歷上帝,等着祂在我們未來的生命中給我們答案。當先知哈巴谷覺得上帝的道路讓他感到困惑有時甚至感到神秘難解時,上帝給他的答案是:「唯義人因信得生」(哈巴谷書2章4節)。所以,讓我們等待上帝的解救吧!

根基三:上帝是創造世界的上帝

相比總是揪着聖經的教導和我們的想法之間的差異不放,為什麼不去看聖經和這世界的共通點而從中得到安慰及鼓勵呢?這其實沒什麼好驚訝的,因為給了我們聖經的上帝,也同樣是創造了這個世界的上帝。

一個很好的做法就是常常在我們生活的地方和所經歷的事情里尋找上帝,並看到祂的品格和真理是如何又真又活地被展現出來的。例如愛、憐憫、及公義(甚至包括選擇及後果),這些並不僅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我們在生活和社會中看到的重要原則。這些品質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雖然並不完全)展現了上帝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但上帝的方式必然超越人的,因為不同於人,祂在所行的一切事上都是完美的。

所以當我不認同聖經所說的時,我該怎麼做呢?我想通過以上的思考,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

當我不認同聖經時……

1.我會重新審視我的假設、想法、渴望和關注點,有可能我對世界、對生命、甚至對上帝的看法是錯誤的,而我自己的感受也不一定靠得住。

2.我會帶入上下文來重新閱讀聖經所記載的相關內容,因為我有可能看錯或誤解了聖經所說的。

3.當發覺是自己的錯誤時,我會重新調整自己,學習放下自己的驕傲及頑固。

4.如果我還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我會再一次思考我對於上帝的信仰根基,並相信祂在將來會讓一切事情都清楚透徹。

這幾個步驟很簡單吧?然而當我們面對真正的問題時,情況會更加複雜,難以掌握,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的兩位朋友會如此掙扎。但我很高興地看到其中一個正在學習了解並接受上帝給她有更好的計劃這個真理,另外一個則還在那段上帝明令禁止的關係里痛苦地掙扎着。我為他禱告,期待他能夠重新調整自己,在上帝的時間裡重新回到祂的面前。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信心不能停)

影片:靈命日糧-危險捷徑

取材自2015年3月18日靈命日糧文章
耶穌清楚知道所有的捷徑都有危險性。
或許這些捷徑能讓我們暫時擺脫痛苦,
但最終卻會帶來比我們想像中更嚴重的傷痛。

爸爸的信

作者:Jason,台中
fathers letter
我的爸爸已經返回天家兩年多。前幾天,我在整理房間的時候,發現一封信。雖然寫不到幾個字,不過字寫得很美;內容是我在升上高職後,爸爸要我認真打拼、以及對我的一些期待。

我將信件詳細地讀了一遍。看到它,就讓我想起我的爸爸還在世的時候,他不太喜歡講話(就如同內文寫不到幾個字),也不太會表達他自己內心的感受,甚至很少跟子女聊天。他常帶我們去嘉義探望爺爺奶奶。印象中車程不過一個小時,但是沿路上我們都沒有交談。所以,我常常感覺到我和他之間很有距離感;雖然他常常在我身邊,卻彷彿離我好遠。因此,從小我就暗自告訴自己:「長大以後,我一定不要跟我的爸爸一樣,我要好好地陪伴自己的孩子,多多和他們聊天、談心。」

然而長大之後,反而變得比較能夠理解他的心情;知道他對家庭付出相當辛苦,許多難過、痛苦的事情都不向孩子們傾訴,是因為不想要給孩子任何的壓力,這是我們小時候沒辦法想像的。

直到爸爸因肝病過世之前,我和姊姊、妹妹三個人輪流照顧他。在那個時候,我們都滿辛苦的;姊姊為了爸爸,辭去了自己穩定的工作,全心全意照顧在爸爸的身邊。就讀高中的妹妹,一到下課,就得犧牲與同學社交的時間,跑到醫院照顧爸爸;而那個時候在彰化求學的我,只要有空,也會回到台中,跟姊姊、妹妹輪流照顧他,我們都用相當多的精神、時間、體力陪伴在他的身邊。

那時,我們心情都不太好,因為我們每天輪流8小時在照顧他,我們常因為誰沒有準時來換班而鬧得不愉快;另一方面,爸爸因為肝病的關係,情緒一直很不穩定,我們常常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挨罵。

有一天,我跟姊姊換班後,要來照顧爸爸時,平常很少講話、表達自己心情的爸爸,突然笑著對我說一句:「辛苦了!」原本累積在心中的那些不愉快,頓時因為那句「辛苦了!」而消失了。當下,我覺得跟他之間的那道牆也不見了。

每當想起我的父親,我就會常常想起瑪拉基書4章6節這一段經文:「他要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在我的心目中,上帝跟我的爸爸有些相像,因為上帝很少對我表達自己的心情和看法,甚至我未曾看見過上帝,似乎感受不到祂的存在。不過《聖經》就好像是爸爸寫給我的信,裡面記載著祂滿滿的恩典及慈愛,教導我們生活及信仰的準則;而且雖然我們看不見祂,不過祂在天上永遠與我們同在,祂知道我們在地上的一切艱難,就好像我的爸爸曾對我說的那一句「辛苦了!」

所以,我期待我們都能夠勤讀聖經,讓上帝的話成為我們隨時的幫助。好像我不時回想起的那段經文:「他要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拉基書4章6節)。是的,主耶和華是我們在天上的父,祂必永遠與我們同在。

漫畫:逃離

當我們在尋求上帝的旨意時,我們需要停下腳步,找回屬靈的方向感。如果我們不停下來,可能就會迷失方向,最後我們所到的地方、面對的境況或關係,可能不是我們原本所想要的。

耶穌為引導門徒的生命方向、幫助他們脫離世上的網羅和試探,祂經常會喊:「停」、「停止議論」、「停止按外貌斷定是非」、「停止疑惑,總要信!」(約翰福音6章43節,7章24節,20章27節)要跟隨耶穌,我們時常需要反省自己,停止犯錯。因為當我們完全倚靠祂的引導,便能夠走在祂指明的正道上。

上帝啊,求祢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
有什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篇139篇23-24節

漫畫:瑪拿西-回轉的君王

從穿金戴銀到衣衫襤褸,瑪拿西王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得到敬虔教導的人,卻選擇走惡人道路的經過。他犯下了以色列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惡行,惹怒了上帝。然而,儘管瑪拿西罪惡滔天,耶和華仍然是瑪拿西的上帝。儘管上帝滿臉怒氣,祂卻從未轉面不顧瑪拿西,從未撇棄瑪拿西。從瑪拿西的身上,我們看見了以色列的上帝,是擁有那不可測度之恩典的上帝。

繪畫:林子川
林子川於1988年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出生。他從小酷愛藝術,夢想成為一名漫畫家。在2008年,他畢業於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於2010年獲得韓國國立藝術大學的獎學金,前往韓國修讀動畫學士學位課程。他熱心愛主,並期望用自己的恩賜服事主。《瑪拿西》是繼《約瑟:得勝者》之後他為RBC Ministries 創作的第二部漫畫作品。

自我形象,如何看待

indentity - handle
聖經鼓勵人要認識自我價值的起點在於上帝;但學校、各個團體所談的自我價值、自我形象,卻很少提及信仰,也不談上帝。許多課程或活動,或以減少輟學、避免未成年人懷孕為目的,或以避免吸毒、酗酒、幫派等惡習防止人們自毀前程為宗旨。但這些課程或活動,大部分都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之上:良好的自我形象是人類普遍而基本的價值,可以大力提高。鼓勵年輕人相信:「你不是廢物。你很特別。不要讓別人利用你。做你自己。要愛自己。相信自己,跟著感覺走。盡情揮灑,展現自我。維護自己的利益,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

這些努力對於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當然有幫助。無可否認,有不少年輕人,因為有人信任他們、或至少因為有人教他們要有自信,不但沒有輟學,而且人生有所成就。

但是聖經卻教導說,不只要用人,更要用上帝的眼光,來看待生命的價值。然而,要達到這種「自我形象」,卻不容易。聖經並非只談愛自己的重要性,聖經更是說,懂得在何時否定自己、感到懊悔,是具有長遠益處的,而且這關係到最終的幸福。

首先,聖經講確立自我形象的方法,和直覺大相逕庭。這是因為,上帝看萬事,遠比人清楚。上帝知道,我們只有學會愛自己、恨自己,以及治死老我的重要性,然後才能快樂。

很有意思的是,聖經早就假定人是愛自己的。耶穌大概也同意這一點,因為祂說:「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章39節)。我們自己的經驗,便可以印證這一點。習慣上,人總是先顧自己的身體,吃飽、穿好。人會自然而然地關注、保護自己的權益。遇到有人想佔便宜,我們自然會生氣。人在乎自己到一個地步,甚至稍不如意,就會對別人、對自己生氣。

然而我們有時沒有注意到,我們之所以會為長相而不滿,或為失敗而氣餒,原因就在於天生愛自己。要不是因為愛自己,那麼長相如何,根本不必在乎,也不用介意別人怎麼看自己,更不用關心自己內心是否受了傷害,更不必花時間去照鏡子,去煩惱內心受傷。要不是因為愛自己,我們也根本不會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本文摘自探索叢書《自我形象-聖經怎麼說》一書內容。

不能說的秘密

作者: Chew Weng Ern, 20歲,馬來西亞
present
談戀愛是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為了取悅我們所愛的人,我們會不惜付出代價做任何事情。我們也一定會願意為心愛的人花時間。我們會渴望花更多的時間跟他們在一起,與他們談話並傾聽他們分享的每件事情。我們也會想更多了解他們的喜好以討他們歡心。

當個基督徒,我們需要與某一位有著非常特別的關係,祂就是耶穌。像世上所有的關係一樣,這一份關係也需要投入時間及精力,並通過溝通來建立。

忙碌的生活中,我們會找時間與上帝交談嗎?還是我們只是將一些少又短的時間留給祂?當我們來到上帝面前禱告時是否有與心愛的人通電話一樣的幸福感?禱告之後,我們是否會安靜等候、聆聽祂想對我們說的話?我們每天是否會花時間思想祂的話語,好學會怎樣討祂喜悅?

當我們愛上某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的行為就會表現出來。同樣地,當我們說愛上帝的時候,我們的行為也應該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們不要犯下只用嘴唇尊敬上帝,而心卻遠離祂的罪(以賽亞書29章13節,馬太福音15章8節)。相反地,讓我們成為既聽道又行道的人(雅各書1章22-25節)。

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記住上帝是多麼地愛我們。在約翰福音3章16節中,上帝對我們說:“我是如此愛你們,以致於我願意犧牲自己的獨生子,讓祂為你們死。”停下來回頭看看自己的生命,若不是因著上帝,你會得到生命中的那些成就嗎?你會達到今天的狀態嗎?從你所擁有的朋友到你的安身之處,祂給你的祝福與供應是多麼的大。

不是明天,也不是下個月,讓我們今天就對祂的愛做出回應吧!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馬背上”的閱讀

作者:王志希,中國

read

「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以弗所書5章15-16節

十八世紀英國循道派宗教復興運動的發動者、傑出的戶外佈道家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一生風塵僕僕,四季常騎著瘦馬,在各處旅行佈道。他典型的每日活動,包括淩晨四點起床後一個小時個人靈修、五點主持晨禱會、白天在不同的村莊向村民講道、天黑後或約見循道派領袖(或主持崇拜聚會)。而在如此眾多的事情要做的情況下,他仍堅持一件事情-閱讀。每日早飯後,衛斯理就「上馬前行,隨身帶著書籍,在馬背上閱讀」(許牧世:“衛斯理約翰傳略”,載《衛斯理•約翰日記》,頁26)。他似乎總是在工作,從不曾休息。他曾說:「我和空閒無緣。只要活著,如果健康狀況容許,我就要做事。」即便一天有許多時間都花在當時英國落後的交通上,他也不會浪費光陰:「我通常在馬背上閱讀歷史、詩歌和哲學,因為其他時間還有別的事要做。」

處身於三個世紀後的我們,雖擁有愈顯便捷的交通,但卻因為都市化的發展,上學和放學、上班和下班花費於等車和坐車上的時間依然不少。我們清楚什麼是一直“在路上”(on the way)的感覺。於是,我們想出各種方法,來『消磨』這些『在路上』的時間。例如地鐵站派發或出售商業化的報紙,又如地鐵播放各種新聞和廣告;還有數位化時代的典型表現:我們上癮似地用智慧手機發訊息、打電話,或用平板電腦玩遊戲、聽音樂、看電影和電視劇。

這一切並非完全不好。但是如果只有這一切,我們快節奏生活中早已所剩無幾的時間真的會化為烏有。西元一世紀時,使徒保羅教導以弗所教會的基督徒,「要謹慎自己該如何生活,不要像一個無智慧的人,倒要像一個有智慧的人」(Be careful then how you live, not as unwise people but as wise Ephesian 5:15 NRSV)。而究竟該如何生活才像一個“有智慧的人”呢?在保羅看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愛惜光陰”(以弗所書5章16節)。有趣的是,保羅在此似乎同時想告訴我們,「邪惡的世代」的邪惡渴望,就是讓我們成為無智慧的“愚昧人”——而“愚昧人”在此的顯著標誌,就是浪費光陰。

也許,前文提到的約翰•衛斯理能在這一點上給予我們啟發。都市中的我們不再坐在馬背上,但仍需要坐在計程車、公車或地鐵上。除了有時的社交(如發訊息或打電話)和娛樂(玩遊戲、聽音樂、看電影和電視劇)之外,我們是否可以如衛斯理一樣,隨身攜帶一本屬靈書籍或小本聖經,在交通工具上閱讀?或者,我們是否可以運用我們比衛斯理便利得多的條件——即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在上學和放學、上班和下班的時候,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單單屬於自己與上帝的“神性空間”,來閱讀書籍、聆聽詩歌或默想聖言?

曼寧(Brennan Manning)引用《衛斯理的信息》(The Message of the Wesleys: A Reader of Instruction and Devotion)說,“除非願意閱讀,人不可能在恩典中成長”(曼寧:《衣衫襤褸的福音》,頁17)。“馬背上”的閱讀,能操練我們成為“愛惜光陰”的“智慧人”,並藉此使我們在天父上帝透過聖靈、藉著聖子耶穌而賜給我們的恩典中,不斷成長。

二十一世紀的你,能否找到屬於自己的“馬背”?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靈命日糧:耳蟲


讀經:腓立比書4章4-9節 

英文詞語「耳蟲」(Earworms)本來專指某種昆蟲,寄生在你的腦袋裡,又挖又鑽。現在這個詞語則用來形容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某些旋律,像是動畫片「獅子王」的插曲「獅子今晚睡著了」、「巴尼」主題曲或我的噩夢旋律「世界真是小小小」。

有人說,要擺脫這些隱伏之侵擾,惟一辦法就是用另一首歌當成「清潔劑」,來清除它。新的歌詞和調子能夠驅除舊有的曲調。

或許在我們的思想生活裡,也可以使用「清潔劑」。當慾望或報復的想法湧上心頭時,閱讀與默想上帝的話,可以幫助我們潔淨自己的思想。

聖經告訴我們要「盡心、盡性、盡意」(馬太福音22章37節)愛主,並且「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12章2節)。它教導我們只思想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