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苦難

《我就要你好好的》閱讀感想

01-1024x681

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最近有一部電影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就是美國6月上映的《我就要你好好的》(Me Before You)。我是在臉書(Facebook)上看到這部預告片的,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男主角對女主角說:「你是我每天醒來的唯一理由。」我很好奇,是怎樣一種情況或絕望才會讓一個人將他每天醒來的動力都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雖然很想看,但我並沒有到電影院看愛情片的習慣,於是當我得知它是改編自小說時,我便立刻買了原著小說來讀。

小說述說的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女孩——露薏莎。因為失業,露薏莎不得不接下一份看護工作,並因此邂逅了她的看護對象——威爾,一位年輕有為的企業家。威爾熱愛冒險和挑戰,卻因一場車禍而四肢癱瘓。威爾覺得再也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一心只想死去,因此他決定再活六個月後便安樂死。當露薏莎知道后便一直試圖改變他的決定,例如帶他去看賽馬、去旅行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在這個過程當中,兩人相愛了。看到這裡我本以為露薏莎可以改變威爾,讓他有勇氣選擇活下來。萬萬沒想到,威爾改變了露薏莎對生活的態度,自己卻仍執意進行安樂死。看完結局之後,我難過了一整天。

書中的威爾總讓我想起聖經中的一位人物——約伯。約伯跟威爾一樣,都遭遇了十分痛苦的事。約伯一直以來都活得很正直,就連上帝也稱讚他是位完全人。然而因着魔鬼的攻擊,約伯一夕之間遭受到了極大的苦難。他原本有很多財產,卻都被搶光;僕人也被殺了;原本美滿的家庭,卻因為一場風暴,十個孩子都死了。不只這樣,他還全身長滿了毒瘡,親朋戚友都遺棄他。他極其痛苦,痛苦到詛咒自己的出生,厭惡活着,認為死亡是最好的解脫,他甚至也因此埋怨上帝。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即便約伯這麼說,卻從沒有選擇死亡來結束一切,更沒有對上帝絕望。他雖然極其痛苦,但卻沒有離棄上帝,就連發泄和訴苦的對象都是選擇上帝。這是因為他心中有上帝,並且清楚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帝在掌權,在祂那裡面有盼望。而最後,上帝也確實加倍賜福與約伯。

威爾雖然四肢癱瘓了,以及要忍受許多併發症的痛苦,但他身邊有愛他的女主角和家人,然而他最終還是選擇安樂死。我並不是要比較威爾和約伯兩人誰遭遇的苦難更痛苦,因為這是我無法了解的,我光想象一下就覺得很可怕。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從中了解到,若我們將人生活着的意義和目標放在物質或其他世俗的事上,當這一切都失去時,還真是眼前一片絕望。聖經教導我們:「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后書4章17-18節)同樣是面對苦難,但結局卻大不同。

死亡永遠都不是一個解決方法。約伯曾訴苦說到,他已經失去了氣力、結局、幫助和智慧(約伯記6章11-13節)。或許許多人就是因為看不到苦難之後的結局所以選擇自我了結。然而基督徒是知道結局的,我們是有盼望的,縱使苦難再苦,再怎麼絕望,我們仍有那天國的盼望。因為上帝應許我們:「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

另外,詩篇46篇1節也說:「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上帝更是在詩篇121篇1-8節應許祂必會保護我們。因此,雖然人在世上難免會遇到苦難,我們要曉得上帝是真實的,祂是信實的上帝,必不會給我們遭遇過於我們所能承受的苦難(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

雖然這只是一本小說而已,但我還是會忍不住去想,若威爾的生命中有上帝的話,若他將生命的價值放在上帝里的話,結局或許就會不一樣。所以,期望我們都能常以上帝的話語,以約伯所說的「氣力,結局,幫助和智慧」來裝備自己,讓自己不要在苦難到來時輕言放棄。

圖片來源:《我就要你好好的》電影官網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面對苦難)

面對這個世界的罪惡與苦難,上帝讓你失望了嗎?

If-God-is-good-why-is-there-so-much-evil-and-suffering--1024x613作者:Adriel Yeo, 新加坡;翻譯:洪妤靜,台灣

如果上帝是美善的,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罪惡與苦難?

這恐怕是讓基督徒最難以回答的問題之一了。這個問題不單將許多非信徒擋在基督信仰之外,還造成一部分基督徒的流失,當然也影響了一批基督徒的成長,讓他們無法與上帝更深同行。

當我自己剛開始探索基督教時,心中也有許多疑問,罪惡與苦難就是其中之一。我為此讀了不少基督教的護教書籍,也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了好長時間,但我對此還是沒有完成明白。

對一些基督徒而言,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恐怕就是避而不談。但我認為完全忽視這個問題並非明智之舉,畢竟,我們大多數人很多時候都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如果上帝是全然美善並全能的,祂怎麼會容許罪惡的存在?如果祂允許罪惡的存在,那祂不就是並非全然美善,或全能了嗎?

阿爾文·普蘭丁格、彼得·凡·殷瓦根、威廉·萊恩·克雷格等哲學家為此提出了有力的辯護,解釋了為什麼全善、全能的上帝可以允許罪惡的存在。普蘭丁格在其著名的“自由意志辯護”中提出,只要上帝賦予人自由意志,就會有人違背道德,這一點上帝無法干預,因為如果幹預,就是剝奪了人的自由意志。

至於上帝為何容許自由意志的存在,普蘭丁格在《上帝、自由與惡》一書中提出,較之沒有自由意志的世界,有自由意志的世界要更好。比方說,沒有自由意志的世界不會有愛的存在,因為愛是需要主體主動決定,而非被迫而為的。他更進一步解釋道:

為了創造出可以行善的受造物,上帝必須創造可以行惡的受造物,並且祂不能既給予受造物行惡的自由,同時又阻止他們行惡。

令人悲哀的是,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這些自由的受造物中有一部分就是會選擇濫用自己的自由,這就是惡的來源。然而,被賦予自由意志的受造物有時會行惡這件事並不能用來否認上帝的全能或美善,因為上帝完全可以阻止道德敗壞的發生,但要那樣做的話,上帝必須把自由意志拿走。

上帝的全然美善與自由意志之間的關係的確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角度,幫助我們去理解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存在惡。但這樣的解釋仍有其局限性。事實上,儘管很多朋友在聽我分享普蘭丁格的觀點后都願意接受他的說法,他們仍會有疑問。本能上,他們還是會很難過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必要的死亡發生。不管如何解釋,大家也仍然無法接受世上怎麼會有如此多的不公。

因此,我想,大家想要的或許並不是理智上的一個解答,而是情感上的安慰。關於這個世界上為什會有罪惡與苦難這個問題,我們無法給出簡單的回答,因為它本身就不是一個關於某一點在邏輯上是否成立的問題。更多的,這是一個關於心的問題——我們內心想知道為什麼人會經歷各種各樣的苦難。事實上,聽見大家求助的哀號並感到有負擔是件好事,因為這體現了我們人性中的一面。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覺得沒有任何答案是可以讓人滿意的。對於一個正在經歷痛苦的人來說,簡單一句“這是因為人類犯了罪”可能並不會有多少幫助。

與此相反,當我們思考為何美善的上帝會允許苦難存在時,我們或許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為什麼耶穌會出現在歷史上,為什麼祂會被釘十字架,為什麼後來祂的墳墓又是空的?

當我們看到耶穌在十字架的死和祂的復活時,我們看見的就不再是一個似乎對這個世界的苦難漠不關心的上帝。我們此時看到的上帝不單關心這個世界的苦難,更執意恢復起初祂創造這個世界時的秩序。也正是因此,祂才差遣愛子耶穌來到這個世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好讓我們的罪得赦免;並使祂死里復活,好讓我們有永生的盼望。

有時候,我會想,究竟有多少基督徒信主會是因為耶穌的死與復活讓他們找到了解釋這個世界罪惡與苦難的答案。對我而言,我之所以成為基督徒,是因為歷史事實讓我無法否認耶穌的復活,同時我也意識到自己之前是怎樣地不認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當我繼續尋求為何世上存在敗壞和苦難時,我才了解,我無法用我有限的認知和觀點去理解這一切。我能繼續信仰的道路,是因為認識到了耶穌是誰。

如果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為什沒是我”、“為什麼是現在”,或是“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上面,我覺得我們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什麼苦難會發生;並且不管別人提出什麼解釋,我們都無法受到安慰。與其這樣,我覺得所謂做一名基督徒,就是要把焦點從“為什麼是我受苦”轉移到“為什麼是耶穌受難”。祂才是我們盼望的所在。

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理解有關上帝的良善與世界的苦難這一問題,但我們卻可以知道上帝在乎,並且耶穌用自己的全人和生命證實了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因此得到安慰。

罪惡與苦難的問題總會讓我們心頭難受,而對於苦難,我們也常常會無法理解。但我們知道上帝容許這些事情發生,並不是因為祂不在乎。祂不但在乎,而且已經身體力行來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

正如賴特(N.T Wright)所說,

當我們學會閱讀耶穌的故事,並將其看作是上帝愛的故事來閱讀時,我們才能一次又一次發出驚嘆的感恩,因為祂為我們解決了我們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的核心。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beta”

漫畫:對上帝不同的問題

作者: Heri Kurniawan,印尼,譯者:Carmen Siu, 香港
當災難臨到,人們的疑問就跟著來。特別是發生在我們身上時,更是讓我們向上帝發出無數的問題。
這篇漫畫是改編2014年7月9日的靈命日糧內容,希望能讓更多人得著幫助及力量。
悲慟中最大的安慰,是知道上帝掌權。

靈命日糧:百煉成鋼

讀經:哥林多後書12章1-10節 

鑽石是炫麗而貴重的寶石,但它一開始只是普通的碳:黝黑、骯髒、易燃。然而,經過千百年的高溫和高壓,黑炭變得純淨而堅硬。鑽石的形成是屬靈力量很好的比喻。上帝用強烈的外在力量,除去我們的雜質,並在我們身上顯出祂完全的能力。

使徒保羅說,上帝的能力是在我們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章9節)。我真希望這並非事實,因為我憎恨軟弱。在化療與放射治療中,我體會了超乎想像的身體虛弱。然後,一件小事竟也讓我的情緒猝不及防地跌入低谷。原本一個剪壞了的髮型應該是無足輕重,但在我掉了三英尺的長髮,頂著光頭將近一年後,頭髮剪壞了對我來說簡直是大事,使我覺得自己的過度反應真是愚蠢。我們當中有些人能製造出堅強自信的幻覺,但是突然失去健康、工作或所珍愛的人,都強而有力地提醒我們,應當完全倚靠天父上帝。 [....]

苦難化為祝福

作者:賴厚丞

今天在台大兒童醫院的加護病房前,眼前這景象讓我的心糾結了一下:「『某某某的家屬在嗎??』從加護病房裡的護士走出來說著,『你的小孩現在他心跳停止了,我們現在正在幫他急救…』」。或許在醫院裡,這種事天天都在發生,我第一個念頭是,除了因為沒有能力救這小生命而自責外,不禁問上帝:祢為甚麼創造了一切美好的事物,卻沒有把痛苦挪去?祢真的愛我們嗎?如果有,那在經歷生命傷痛處時,祢在哪?對聽到自己小孩心跳停止時的媽媽來說,祢在哪?

即使在醫院探訪了一段時間,接觸了癌症的病友,也看了很多書籍,不斷的思考這些問題,但依舊還是沒有辦法給我自己一個很完美的答案…

成為基督徒,並非意謂著從此不再有苦難和傷痛。不過,當我們面臨苦難和傷痛時,上帝會賜下足夠的力量讓我們面對。或許,因著今天這個小朋友和媽媽的苦難,讓我生命有一種不一樣的擴張,明白我們藉著服事這些受苦的人,我們讓上帝的安慰在生命中湧流,我們所行出的愛是上帝的真面目,耶穌也親自承受了遠超乎我們能承受的痛苦,我們如果愛神並且愛在祂裡面的人,就會欣然容許苦難摧毀任何神願意摧毀的,因為我們知道,苦難摧毀的是無關緊要的東西,這些苦難可以成為盼望,因為祢已經戰勝死亡,期待有一天,我們可以在天家相會,也對未來重拾信心,終究可以使苦難化為祝福。

「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因為知道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哥林多後書1章5節)

人生為何有苦難和傷痛

我們從電視節目裡看到,第三世界的大饑荒和餓殍遍野的恐怖畫面;從廣播節目裡聽到某國際衝突事件正處在一觸即發的階段;地方報紙報導又有某人遭受暴力的摧殘;街坊鄰里傳來某些朋友死於癌症的消息。苦難似乎無所不在,造成許多煩惱,讓我們產生很多疑問。

為何好人得不到好報?為何惡人卻好運當頭?這的確是百般費解的問題。畢竟,對許多人而言,恐怖分子被自己的炸彈炸死是罪有應得;魯莽的駕駛人遇到嚴重車禍是咎由自取。玩火的人終遭自焚,聽起來似乎有一番道理,煙不離手的老煙槍得到肺癌,也是理所當然的下場。

不過,倘若無辜的人被恐怖分子炸死;或是大好青年被醉酒的司機撞傷,導致腦部嚴重受損;或者好人的房子平白無故被燒盡了;又或是才兩歲的小孩就得了白血病。你怎麼解釋這樣的事呢?

或許我們無法得知為什麼有些人會罹患重病,但卻知道有疾病的存在。即便我們可能不甚明白為何我們得面對苦難,但我們卻可以知道如何處理,且以正確的方法應對。

苦難的世界

想像一下,沒有苦難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這聽起來似乎相當美妙。不再有頭痛、背痛或喉嚨痛,也不再有胃痛的煩惱。即使鐵錘誤擊了拇指,也不會有絲毫疼痛。但這也表示了不再有任何疼痛讓你知道自己的骨頭碎了或韌帶斷了;不再有任何警訊告訴你得了胃潰瘍;身體也沒有任何的不適讓你察覺自己有惡性腫瘤。 或許我們並不喜歡痛苦,不過,有時候痛苦的存在卻是必要的,它會提醒我們某些事有些不對勁。我們要注意的並不是痛苦本身,而是造成痛苦的原因。

其實,這個世界原本是沒有痛苦的。起初,上帝創造世界,一切甚為美好,無傷、無痛、沒有死亡,萬物皆在上帝掌控之下維持完美的平衡,祂與人的關係親密無間。當時,上帝所造的第一對男女,就是亞當與夏娃。

然而,聖經卻記載,亞當與夏娃明知故犯,違背上帝,他們認為自己比上帝懂得多,因此不聽從上帝的命令,要做自己生命的主宰。不聽從上帝的命令就是「悖逆」,悖逆上帝就是聖經所說的「罪」。因為「罪」,美好的世界,以及人與上帝之間的親密關係,都被破壞了。亞當與夏娃的悖逆使罪進入世界,帶來了痛苦、傷害和死亡,我們至今就活在這樣的世界當中。可悲的是,如今人們仍然持有這種悖逆的心態。

這些痛苦、傷害和死亡都是因為人類的悖逆,包括亞當夏娃,以及世世代代的每一個人。雖然人類悖逆了上帝,但上帝仍然愛我們,祂藉著我們所受的痛苦,讓我們能認識祂。作家魯益師說:「上帝在我們快樂時微聲說話,向我們的良知平靜細語,但在我們痛苦時大聲呼喊:這是祂喚醒我們失聰世界的傳聲筒。」如此一來,傷痛提醒我們這個世界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損失、悲傷、戰爭、饑荒和疾病都表明了,這個世界已經不是上帝起初創造的那個美好世界了。

人們宣稱要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因此,祂也就給了我們所想要的世界,那就是一個摒棄祂完美統治的世界;一個充滿苦難的世界。另一方面,我們又覺得自己有權擁有健康,應該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當苦難臨頭時,我們卻會忍不住叫喊:「太不公平了!」其實,這種不公平的感覺表明了人在潛意識中承認有上帝的存在。可是,許多人仍選擇公開否認上帝的存在,或是在生活中漠視祂的存在。

雖是如此,上帝仍然關心我們所受的苦。聖經告訴我們:即便我們總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漠然忽視上帝,祂仍然深深地愛著我們。
然而,這個充滿苦難的世界是我們僅有的盼望嗎?

沒有苦難的世界

如今,我們仍然不斷地重複亞當夏娃當年的錯誤。因著自身的悖逆,而不願意讓上帝做我們的主宰。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罪,不過,上帝卻要我們知道解決苦難的真正辦法,祂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信靠祂的計畫。祂承諾我們,祂會處理我們的罪,並修復與祂之間那段破碎的關係。讓我們在這個苦難重重的世界裡找到那僅有的盼望。

那麼,這僅有的盼望是什麼呢?從聖經的最後一卷書,我們知道上帝恆常懷著一份心意,經上記載著祂將要恢復一切,回到起初創造的完美狀態。啟示錄21章3-4節說:

上帝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要作他們的上帝。祂要抹去他們的一切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痛苦,因為先前的事都過去了。

這不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世界嗎?我們總是期待一個完美的世界,沒有苦難和傷痛。但無論我們怎樣嘗試,藉著科學、政治、環境研究,甚或其他的知識,都無法創造出完美的世界,惟有上帝才有這個能力。將來當祂恢復世界的完美時,上帝將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人類將恢復與上帝的完美關係,這是上帝所計畫的美好生命,也是得蒙救贖的人可以盼望的事。

我們如何得到救贖?

這個世界因為我們的罪而淪喪,憑我們自己的力量,無法改變現狀,因此上帝差派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修復這一切。信靠耶穌就是得救的方法。從聖經裡,我們讀到:

上帝愛世人,甚至把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因為上帝差祂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藉著祂得救。 (約翰福音3章16-17節)

聖經說,上帝愛我們,所以只要我們相信耶穌,接受祂為我們的救主,上帝應允我們將得到永恆的生命。這永恆生命的意思是:我們死後,將與上帝同住,在那裡沒有苦難和傷痛。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總是在思想、行為、言語上犯罪。若是如此,我們是否還能得到上帝接納呢?

當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照所定的日期,為不敬虔的人死了。 ⋯⋯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對我們的愛就在此顯明了。 (羅馬書5章6、8節)

因為我們都有罪,所以我們都會死,這死不只是身體的死,而是靈魂也永遠死亡。然而因為上帝愛我們,祂差派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為我們的罪而死。有了耶穌基督,我們就可以得到永恆的生命。

耶穌本身是無罪的,祂從來沒有悖逆過上帝。不過,耶穌卻為我們擔當罪的懲罰,祂為了我們而遭受厭棄、拒絕、鞭打、笞刑、嘲弄、刺傷、被釘十架。祂為了償還我們悖逆的罪債,而甘心死在十字架上。正如剛才讀過的「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這是多麼大的代價啊!耶穌基督為了你我付上生命,但死亡的墳墓並不是故事的結局,我們在聖經上看到,耶穌從死裡復活,為了所有信靠祂的人,祂勝過了死亡。

這就是我們需要信靠耶穌的原因,信靠耶穌就是讓祂來做我們生命的主宰,成為我們與上帝之間的橋樑,讓我們可以與上帝建立個人的關係,我們也會擁有永恆的生命:不再有眼淚、死亡、悲傷、哭泣和傷痛。

先前我們說過,上帝所創造的這個世界原本應當充滿快樂,但因為罪的緣故而充滿了苦難和傷痛。我們想盡辦法脫離苦海,但是,惟有藉著耶穌基督我們才能得救。

我們知道人生總是會有苦難和傷痛,我們也知道,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因為大有能力的上帝願意拯救我們,只要我們接受祂的救贖,祂應許我們可以得到:與祂同享平安、喜樂的永恆生命!

這個永恆生命全在於上帝,我們無法靠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我們只有惟一的選擇,就是信靠上帝的救恩──接受耶穌基督為我們生命的主宰。

這個世界充滿了苦難和傷痛,可能你以前從未認識到這是因為罪的緣故;可能你也從未想過接受耶穌為你生命的主宰。或許讀了這篇文章之後,你想要信靠耶穌。

倘若是如此,接下來的禱告將幫助你,這是你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決定。這個禱告是承認我們曾拒絕過上帝,也為祂透過耶穌向我們顯明的愛而感恩,祈求祂幫助我們每天來信靠祂。

親愛的上帝: 我知道,我不曾信靠祢,以我自己的力量,無法重建與祢之間破碎的關係。謝謝祢如此愛我,謝謝祢差祢的獨生愛子來到世上,為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因著祢的幫助,現在我得以信靠祢,並且接受耶穌為我個人的救主,我願意不再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而是讓祢成為我生命的主宰,求祢幫助我如此行。

假如這是你發自內心的禱告,今天就是你成為基督徒的新開始,這是正確的選擇,你將可以進入那應許的世界:不再有眼淚、死亡、哀哭和傷痛。我們也可以藉著耶穌基督,重建起初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這是多麼大的恩典!

基督徒的生命僅是未來進入新生命的一瞥,基督徒可以倚靠上帝永恆的應許,就是啟示錄21章3-4節所說的。對信靠上帝的人而言,此生的苦難和傷痛是短暫的,因為將來有一天,我們要永遠居住在那充滿喜樂,沒有苦難,沒有傷痛的完美世界。

成為基督徒,並非意謂著從此不再有苦難和傷痛。不過,當我們面臨苦難和傷痛時,上帝會賜下足夠的力量讓我們面對。雖然基督徒的生命不總是一帆風順,但是藉著向上帝禱告,我們可以得到祂的幫助。在這世上,我們可以為祂而活,同時盼望上帝應許的新天新地早日降臨。

靈命日糧 :暫受苦難

讀經:彼得前書5章1-11節  

教會的崇拜通常會以祝禱來結束。最常用的祝禱文,是彼得前書結尾處的一段經文:「那賜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裡召你們,得享祂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彼得前書5章10節)。有時候,一些教會祝禱時,會省略掉「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這一句。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受苦」這兩個字,沒人喜歡聽。

但人生難免會有苦難。像使徒保羅,他就深知苦難的道理,所以他說:「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摩太後書3章12節)

如果我們要活出順服上帝的生命(彼得前書5章6節),要抵擋魔鬼(9節),那我們就無可避免地會受人誹謗、誤會,甚至會被人利用。但使徒彼得卻說,這苦難有其目的,是為了要「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 [....]

靈命日糧 :永恆價值

讀經:彼得前書4章1-8節 

蘋果公司的創辦人之一賈伯斯(Steve Jobs)在談到他的抗癌經歷時,他說:「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因為幾乎每件事,包括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聲、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不值一提了,只剩下真正重要的東西。」沒錯,他的受苦影響了他的決定。

相對地,使徒彼得告訴他的讀者,他們的受苦能使生命擁有永恆的價值。主耶穌也曾受苦和死亡,彼得希望他們因此得激勵,願意接受因信主而受到的屬靈衝突和迫害。因為他們若愛耶穌,就勢必會受苦。耶穌的受苦,是要激勵我們放棄罪中之樂,反倒順服上帝的旨意(彼得前書4章1-2節)。如果他們的生命要擁有永恆的價值,他們需要停止沉浸於短暫的享樂,並過著討上帝喜悅的生活。

耶穌為了讓我們的罪得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