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貧窮

我們邀請了無家可歸的人來參加我們的婚宴

作者:Ng Jing Yng,新加坡

翻譯:Anna,中國

Yio Chu Kang教堂里傳出的歡聲笑語在夜色中回蕩。盛裝出席的上百個賓客談笑著,興緻勃勃地享用著佳肴美食,看起來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婚宴。

只是,像任何其他婚宴一樣,它有自己的別具一格。

在新加坡,年輕人會斥巨資來準備他們盛大的婚禮,而新婚夫婦37歲的Abraham和25歲的妻子Peng Cheng Yu卻選擇了邀請無家可歸的朋友來加入他們的結婚儀式。這些朋友來自Abraham和一個朋友發起的事工——Homeless Hearts of Singapore(新加坡「無家可歸的心」事工)。

沒有大肆鋪張的婚禮套餐,沒有專業的攝影師和華麗昂貴的禮服,這對夫婦把大部分的錢花在為賓客預備豐盛的宴席,為他們準備一場狂歡上面。

*婚宴和婚禮現場的照片

 

Cheng Yu解釋:「我們想讓這場婚宴看起來像是天國的宴席,讓他們感到豐盛的供應。」

這個想法來自路加福音14章12-14節:

「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

夫妻倆最初的計劃是想在唐人街舉行婚禮,因為這個事工中大部分朋友會每天在此聚集。他們的計劃是「把婚禮帶到這些人身邊」,Cheng Yu說,但是沒能實現,因為場地在婚期那天已經被預定出去了。

為了儘可能創造出團契氛圍,夫婦倆決定用長餐桌而不是傳統婚宴使用的圓桌——只有四張小圓桌留出來給父母和近親。來自Homeless Hearts的25個朋友被安排在長桌圍坐,有提前選出的一些朋友陪著,其他的客人就可以隨意入座,方便大家自由交流。夫婦倆還細心地在婚禮儀式中加入了馬來語演唱的讚美詩,好使他們說馬來語的朋友們也可以融入。

*夫婦二人和他們的朋友,包括在Homeless Hearts的朋友們

 

起初上帝的供應

的確,對於夫妻兩個,他們在婚禮預備中最大的擔憂就是來自Homeless Hearts的朋友們會感覺自己的出現與婚禮的場景不協調。他們記得在給他們發請柬時,有些朋友很猶豫要不要參加,儘管一再給他們解釋,只要穿自己覺得合適的衣服就可以。

「他們仍會感覺尷尬,我們從未缺過衣服穿,所以不會懂得他們的感受,」Abraham一邊搖頭,一邊說起那時他如何忽略了朋友們的感受。

但是,夫妻倆的預算快要超支了,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然而,上帝回應了他們的禱告,一位教會姊妹主動支付了這些賓客的禮服費用,甚至還陪著他們去商店選衣服。

Abraham補充到:「在婚禮現場,看到那位「叔叔」穿得帥氣整潔,每個人都盛裝出席,場景真的很壯觀。他們看起來跟其他人完全沒有兩樣。」

*他們在Homeless Hearts的朋友穿著新衣

 

「上帝的國正是如此,沒有分門別類,大家作為一個整體聚在一起」,他說。

整個婚禮準備過程,甚至婚禮當天,Abraham和Cheng Yu 都見證了上帝的慈愛和供應。他們的朋友們自願為他們攝影,在宴會上幫忙。夫妻倆發現費用超出了預算,因為宴請比預想的花費要高。但是,為了給客人們一次「天國的盛宴」,他們還是決定按原計划進行。最後,他們得到的紅包禮金使他們收回了花費的每一分錢。

「上帝的供應如此奇妙」,Cheng Yu 總結到。作為一名註冊護士,邀請 Homeless Hearts事工里的朋友一直是計劃的一部分。對於婚紗,她並沒有很看重,從網上淘了一件普通的,她把要化的妝也保持在最基本的水準。

畢竟,這對夫婦重視的是婚禮要反映上帝的慷慨,成為一個展示上帝的愛和接納的場合。

「我們花錢的方式也見證了我們作為管家為了上帝的國度如何善用手上的資源。」Abraham補充到。他指出新加坡中產階級在給予時需要棄絕「缺乏」的思維模式——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可以與人分享。

相反,他希望婚禮能鼓勵人們慷慨施與,相信在我們放棄自己不多的財富時,上帝會豐盛供應。

這場婚禮的形式是受到了一些朋友的啟發,他們邀請無家可歸的人去過他們的生日派對,一起共進晚餐,而且把自己的家對他們開放。「我們真的很想讓弟兄姊妹來思考,我們該如何以永恆的觀點來度過今生,我們希望也同時禱告,我們的婚禮能在歡快中提醒大家,順服上帝是一件多麼棒的事情——當我們選擇跟隨上帝,我們會體驗到上帝恩典的豐盛」。

這場婚禮也挑戰了這對夫妻的觀念,讓他們看到把服事帶到教堂圍牆之外是什麼樣的。比如,一位來自Homeless Hearts 事工的朋友來到教堂講台前,按照馬來人的傳統把他準備好的結婚禮物送給這對夫婦。感到意外的同時他們知道禮物表示對他們極大的敬意。夫妻倆有些驚訝,他們並未記得如何幫助過這位朋友,只不過就是在福音活動中花時間跟他聊過天。

「我發現不一定要做什麼,而是在關係建立的過程中讓大家看到我們裡面的基督」,Cheng Yu 說。

同樣,對Abraham而言,最感動的時刻是看到不同種族和階層的客人能夠互相交流,一起享受盛宴。Abraham引用詩篇68篇5-6節的經文「上帝在祂的聖所做孤兒的父,做寡婦的申冤者。上帝叫孤獨的有家……」補充說,那天祂看到了天父對孤兒的心,無論是真的孤兒還是靈里尚未認識天父的孤兒。

體會天父對無家可歸之人的心腸

婚禮上邀請來自Homeless Hearts的客人也有特殊的意義。夫妻倆相識就是在2017年12月這個事工的福音活動中。

一次去日本的旅行讓Abraham看到了上帝對日本無家可歸的人的愛,這次深刻的經歷使他在2014年成立了Homeless Hearts。幾乎同時,上帝在Cheng Yu 的心中也放置了一個負擔,來關心那些貧窮和缺乏的人。

Abraham坦言,沒遇到Cheng Yu 之前單身的這幾年經歷過掙扎。那時已經信主多年的他積极參与各種宣教之旅和傳福音的活動,比如日本之行。但是,內心深處他仍感到揮之不去的深深的孤獨感,尤其夜晚獨自在異鄉時。他仍然記得無數次揮動拳頭,生氣地問上帝「為什麼我仍然單身」,「什麼時候能脫離單身」。

我對上帝毫不隱藏自己,但正是那段時期我也感覺與上帝最親近」,Abraham說,他也感覺自己單身時的經歷使他更敏感地體會其他單身弟兄姊妹的心境。

令人驚奇的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候也促成了新加坡Homeless Hearts 事工的成立。

在一次去日本的宣教旅行中,Abraham在東京黑暗的小巷裡遇到了一些流浪者。他有感動給他們食物,但是身上錢不多了,他只兌換了500新幣來支付兩周的旅程費用。令他驚訝的是,第二天和一位日本牧師會面之後,他被贈予一包剛烤的麵包。第三天,他又收到了一大盒蛋糕。

這兩次他都把食物帶到了巷子里,和其他志願者一起分發給那些流浪者。即使只會說寥寥幾句日語,帶給他們的也只有麵包和蛋糕,但Abraham不能忘記,在黑暗的巷子里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進行簡單的對話,背後是東京繁華的街道。

「這顛覆了我對教會和細胞小組的理解。就在那個地方,伸出我們的援手,和流浪者建立友誼就是教會」,Abraham說。

這次事件印在他的心裡。一回到新加坡,Abraham就被激發要去看看新加坡教會對流浪的無家可歸之人是如何服侍的。當他看到教會並未在這個領域做什麼時,他決定自己發起一個事工,最終建立了新加坡的Homeless Hearts 。

他並不知道這會讓他見到未來的新娘。Cheng Yu 發現Abraham處事成熟,是一個尋求上帝心意的人。反過來,Abraham也被Cheng Yu 的溫柔、對上帝和對人的愛所打動。隨著服侍活動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他們發現彼此都對貧窮者有負擔,兩個人的心越來越近——最終決定一起開始新的生命之旅。

未來的計劃

婚後,Cheng Yu 和Abraham去了日本度蜜月。即使在那個時候,上帝的國度也從未離開他們的心。他們旅遊行程里包括去大阪的平民窟,去東京衚衕小巷看望流浪者。

夫妻倆分享說,日本會是他們考慮長期服事的禾場。但當下,Abraham和Cheng Yu 先考慮為Homeless Hearts的朋友們敞開家門,在家裡開設聚會,因為那些朋友有些後來成了基督徒。同時,Cheng Yu 也利用她的護士技能來給社區貧窮的人提供護理幫助。

*兩人在日本度蜜月

 

「我認為我們做的不是什麼激進的行為,這只是回應了大使命的呼召,順服耶穌的命令,愛上帝,愛祂的子民」,Abraham說。

他們的計劃之一是發起一個社會組織,叫做「阿爸的家」,仿照宣教社區的樣子。用Abraham的話來說就是,「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大家都可以進來一起圍坐在長長的餐桌旁,享受一頓家庭晚宴」。Abraham和Cheng Yu 也希望給他們無家可歸的朋友們做門徒訓練,使他們也成為門徒,甚至成為牧師。

單身時,順服上帝的呼召引領了Abraham和Cheng Yu 的生命。現在作為新婚夫婦,他們會繼續順服前行,來計劃他們以後共同的服事之路。

「我們都可以從在小事上忠心開始」,Abraham補充道。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貧窮不是我們不能幸福的借口——《幸福窮日子》讀後感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英文書名:Our Poor Happy Life

作者:阿濃

出版社:文橋傳播中心有限公司

 

一個人是否快樂,不在乎他擁有的財富多少,而是在於他的精神世界是否富足。

*內容很短,且溫馨。推薦給沒有太多空餘時間閱讀的讀者。

故事簡介:

故事講敘一個由中國大陸移民到香港的家庭。女主角名叫黃志芬,是一名中學生,有一個同讀中學的弟弟。那時候的中國,比較落後。爸爸認為去香港讀書比較有前途,以後才能找到較好的工作,所以便決定要居家搬遷。上課第一天,她就被人叫「蝗蟲」,頓時感到無地自容。而這整本書,就是描述女主角一家,是如何克服文化上的障礙及旁人的有色眼光,克服所碰到的困難,並且在當中如何樂觀地去面對,在貧窮中,快樂地活著。

個人感悟:

孩童時代,我並不知道自己家算不算有錢。我在乎的是,爸爸媽媽有沒有空陪我。那時候,就算去海邊玩泥沙,都覺得很快樂。真正體會到什麼是「錢的差距」是在上大學。有些大學朋友們所穿戴的衣物用品都是出自奢侈品牌。我真正感受到錢的重要性,是在打工實習的階段。那時候,工資不高,為了省錢,我租的房間離實習公司一個小時多路程。在家鄉,想去哪裡,只要駕車,15分鐘內就可以抵達目的地了。在這裡,上下班成了我的「壓力」。這是因為我本身是很怕人擠人的場面,再加上,在通勤期間,我碰過色狼,我心理上的壓力,是挺大的。如果能住近一點,至少可以避免/省下通勤時間。可偏偏,我實習的公司在市中心,附近的住宿,我負擔不起,再加上這座城市的生活費很高,所以作罷。我的實習生涯只有八個月,可是那些長期住在市中心的貧窮人,該怎麼生活?縮衣節食的日子真的很辛苦。所以,我覺得,他們一定生活得不快樂。

 

 

可是這本從真人真事改編的《幸福窮日子》,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貧窮人其實也能生活得很富足。書中的主角住在很簡陋的板間房,沒有多少生活物品,物質上可說是極簡單不過的。他們不富足,卻擁有知足的心。而有限的資源並沒有成為他們不能去幫助人的借口。故事裡提到一場大型火災,大約有5-60位災民需要藉助在學校的禮堂,急缺義工協助。書中的一家三口,除了有工作在身的爸爸,都去義務性幫忙了。媽媽和姐姐安撫及關心災民,而弟弟則負責看顧小孩子,與他的同學一起講故事給他們聽、陪他們玩遊戲等。這些行為,被某報社的記者看到,並刊登在報紙上,讓更多香港人知道大陸人真心付出並在努力回饋這個社會。這讓我想起耶穌的話:「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章40節)。雖然我們為主所做的事,不會被報紙刊登,可是我們有更好的福分,那就是上帝記念我們為祂做的每一件事。被萬王之王所記念,豈不也是一種幸福嗎?

同時,這一家人能很和諧地住在一起。從他們身上,我可以體會到「小確幸」。這讓我想起《寄生蟲》一家四口——在還沒進入上流家庭工作時的狀態:雖然貧窮,可是他們還是和樂融融地在一塊,互相打鬧。這部電影,是以詼諧的悲劇收尾,而書中黃志芬一家突破種種困難,最終以贏得眾人的尊敬結尾。我相信,憑著他們的善良、積極及努力,他們往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愈好的。聖經也有應許說:「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箴言10章4節)。

 

 

另一方面,作者透過這本書,想要傳遞一個信息——「不要歧視」。他們剛到香港的時候,遭遇了歧視——被叫成大陸妹、蝗蟲等。書中的主角一家,在面對歧視時並沒有自怨自艾,抱怨自己所處的環境很糟糕、香港人對他們的態度不好等。反而,從他們這一家人身上,我可以感覺到滿溢的幸福。因為他們注重自己能做的,並且努力地去完成。爸爸媽媽努力地工作:就算是打掃學校的衛生間,媽媽儘力做好,衛生間的乾淨程度,還為她贏得了最佳員工獎;而女主角和弟弟則是努力地學習,積極地參與課外活動:弟弟代表學校參與足球比賽,雖然他的舊球鞋破了,沒錢買合適的新球鞋,可是還是全力參賽,最終踢進關鍵的一分,拿到了區賽冠軍!貧窮,並沒有讓他們失去太多快樂。而他們的勤奮及想要過好此刻的精神,是很值得學習的。

在現實生活中,因為肺炎疫情的關係,全世界似乎有了反華排華浪潮的現象。網路上,不時會看到華人被人罵或者追著打的影片,很不可理喻。但是,在面對不確定性的局面,我們會感到不安,這是正常的。可是,這種不安,也很容易讓我們想要找人責怪與出氣,以至於我們會被詭詐的人所利用,把負面的情緒倒向無辜的群體身上。偏見及歧視,可以說得上是心靈上的貧窮;而暴力,是所導致的行為。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能怎樣面對歧視?除了保守自己的心,不去歧視人之外,我們或許還可以祈求上帝醫治生病的人,減輕窮人的負擔(不要在疫情中餓死)以及求上帝憐憫這片土地——人心靈上的不富足。詩篇72篇13節說:「祂要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拯救窮苦人的性命。」

但願我們都能擺脫貧窮在身心靈方面帶來的限制,學習珍惜擁有的東西,並且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幫助有需要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復活的能力

雅各書靈修 | 在主里雖貧窮卻富有(有聲中文)

作者:Tracy Phua,新加坡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Caroline,中國

*封面圖片拍攝:Ian Tan

讀經:雅各書1章9-11節

成長於一個平均收入家庭的我,曾經很多次希望自己能更富有。最近,當我看到朋友們買了新車並且去高消費的網紅飯店吃飯時,我發現自己超級嫉妒。更讓人鬱悶的是,我的這些朋友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我甚至都不能指責他們拜金(以抵消我的嫉妒)。

我想做一個敬虔的人。但與此同時,我也想變得富有。雖然我知道富有沒有什麼錯,因為聖經中確實提到了一些既敬虔又富有的人——比如約伯和約瑟。然而,聖經中也有許多警戒告訴我們不應當追求物質財富和權力(提摩太後書6章7-10節)。

那麼我該如何看待物質財富呢?我對物質財富的渴望會影響我的「敬虔」嗎?想要變得富有是錯誤的嗎?

在雅各書1章9-11節中,雅各用一個看似矛盾的理論來幫助一群極有可能因著他們的信仰而在經濟上遭受損失的人明白了他們的困境並緊緊握住信仰。

他首先稱那些在物質上貧乏的猶太信徒們有「高位」(第9節)。雖然這些人在世人的眼中可能地位低下,但他們有很多可誇耀的地方。他們有「在基督里的各樣屬靈的福氣」(以弗所書1章3節),並且是「上帝的兒女,與基督一同做後嗣」(羅馬書8章17節)。

在基督里,窮人實際上無比富有!

因此,他們是富有的窮人。

接著,雅各提到了那些物質上富有的人,他說他們要「降卑」(第10節)。雖然他們可能享受著更好的生活,但雅各卻強調了這些人所面臨的危險:他們更容易信靠物質財富,忘記他們的成就終有一天會逝去,就像田野的花兒一樣(第10-11節)。因此,富裕的信徒需要培養他們剛信主時所感到的靈里貧乏,學會在如此「降卑」的狀態里榮耀主。因此,他們是貧窮的富人。

雅各之所以給出了這兩個看似自相矛盾的說法,是因為我們在地球上所擁有的一切都將消失,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第11節)。因此,我們應該把安全感建立在永恆的財富上。

所以,不用去抑制我們想要變得富有的慾望,而是讓我們在基督里發現真正的屬靈財富,並在我們全豐全足的天父那裡找到持久的安全感。

擁有祂就等於擁有了一切!

 

問題反思:

1、你的人生抱負是什麼?你最珍視的和你的夢想是什麼?

2、你想要變得富有嗎?這樣的想法會如何影響你和上帝的關係?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為了幫助窮人,他拋棄了富足的生活——採訪非盈利組織RADION創始人黃清水

to-reach-the-poor-he-became-poor

作者:Alvin Chia, 新加坡

翻譯:夏天,台灣

家裡的寵物狗死了,是把它埋了,還是吃掉?

2008年,在泰國北方裴省與當地少數民族Hmong一起生活時,現年35歲的新加坡人黃清水就遇到了這樣一個難題。

清水收養的寵物狗有一天在路上被卡車無情地碾死了,當地村民們則在旁邊看着,如果沒有人認領,他們就等着把狗吃掉。

清水此前在新加坡政府工作,但為了改善Hmong族人的生活條件,他在2007年創辦了國際性非營利機構RADION,希望將基督信仰化為誠摯丶實際的行動。該機構旨在幫助邊緣化的弱勢群體。他們服務的項目包括收容窮人、幫助容易受到犯罪傷害及染上毒品的兒童和青少年,並保護遭到家庭暴力的女性受害者。

清水是在事業一帆風順時突然感到空虛而開始着手公益的。他說:「我常在想,生活難道僅僅是追求和擁有一份人人羨慕的工作,開名車,品美酒嗎?當生命走到盡頭時,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站在創造主的面前,我該如何向祂交代?說我追求了一輩子世界的光鮮嗎?」

於是在26歲時,他辭掉工作,成為一名志願者,到Hmong族村落的難民營服務了一年。一年後他回到新加坡,開始進一步研究Hmong族。他說:「當我了解得越深入,我就越難受。這個族群有那麼多的需要,那麼多的社會問題,還有許多未曾被觸及到的社區,然而向他們伸出的援手卻這麼少!」

儘管有這樣的認知,清水還是經歷了一番掙扎后才下定決心要全職且長期投身服事Hmong族人。他說:「我在維持原有的工作還是到深山生活這兩個選擇中痛苦掙扎着。」

在教會連續聽到兩堂哈該書的講道后,清水被說服了。清水說:「整卷哈該書都在問同一個問題:當人們看見了需要,他們怎麼還能夠繼續不痛不癢地維持自己舒適無憂的生活?」哈該書第1章第8節特別令他感動。這節經文提到,上帝對那些只顧建造自己房屋的百姓說,去建造上帝的家吧!清水當時對上帝說,如果他下星期再聽到同樣的經文,他就把這句話當成是上帝呼招他去服事Hmong族人的印證。

接下來的那個星期,同一位牧師走到講台前,翻開她的聖經,再一次朗讀了哈該書1章8節……那一刻,清水紅了眼框,內心激動不已。就在同一個星期,他收拾行囊,取消了預訂的一輛跑車,飛往泰國。他分享道:「我曾經和我的基督徒朋友開玩笑,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呼召時,兩行眼淚瞬間從我的臉頰上滑落——『心痛』的眼淚。」

「新加坡有太多讓我放不下的——豪車、名酒和高薪職業。放下這一切實在是與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價值觀背道而馳。

但是清水曾在16歲向上帝許下誓言,說無論付上什麼樣的代價,他都要跟隨上帝。就是這個誓言讓清水沒有退縮。清水在信奉道教的家庭中長大,1996年他就讀國中三年級時成為基督徒。他的父母親和姐姐也在一年多后信主。

和朋友一同創立RADION的初期是非常困難的。 RADION剛開始運作的第一年,清水過着勉強糊口的日子,並且自掏腰包支援大部分的扶貧項目。在頭兩年他就花掉了5萬多新幣。清水說:「一開始我們不知道會在那裡待多久。但是,當我們意識到長期留在那裡是唯一能真正幫助Hmong族人的方式時,我們決定繼續做下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各種各樣的困難開始出現」。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事工,現在清水每年回新加坡四次,與人分享。

除了財務上的挑戰之外,還有情感方面的。例如他心愛的寵物狗Kaew死了這件事。清水說:「最痛苦的不是失去它,而是之後要面對的。」

「如果當時我把狗埋了,村民會覺得被冒犯,因為這樣就浪費了一頓好肉。不過我實在無法忍受看着鄰居吃掉我的寵物,所以我不得已,最後決定自己吃掉……這件事絕對是我這輩子做過的最艱難的決定。」

儘管有難處,清水也看見了上帝如何使用這個機構來供應窮人身心靈方面的需要。例如,2007年,他的團隊在入冬之前發放了1600個毯子給Hmong難民,其中包含大量來自老撾的難民。這群老撾難民曾經在越南戰爭中支援美方,也在老撾內戰中抵制共產主義,因而如今在泰國尋求庇護。

清水後來才得知,這群難民當中的基督徒領袖一直在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供應老人和孩子們毯子。清水說:「他們哭着告訴我之前如何向上帝呼求,希望上帝垂聽他們的禱告。他們跟上帝說如果祂是真實的上帝,就請上帝憐憫他們,感動守衛營地的泰國士兵提供一些毛毯給他們。因此,當看到上千張毯子送進難民營時,他們知道上帝親自回應了他們的禱告,上帝毫無疑問是真實存在的。」

自2007年以來,清水的機構也有機會在工作中分享福音。他們第一次即興分享福音是在一個擁擠的小屋裡,分享的信息是上帝如何不離棄祂的子民。村民們聽到這個信息后雙眼都濕潤了。他們竟然沒有衝到外面搶領救濟物品,而是待在那裡專心聆聽。在那一天,一共有60個人信主。

接觸更多的人,讓更多人聽見福音的志向使得RADION和清水繼續前行。清水說:「我們和其他基督徒事工擁有同樣的盼望,就是帶領更多的生命歸向基督!」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基督信仰101)

基督徒可以如何關懷貧窮人?

person-1245789_640

作者:勇者,馬來西亞

記得當我第一次來到Drug ARM (藥物濫用醒覺運動)的訓練時,那位負責訓練我們的弟兄向我們分享道:「我們在街頭上派發免費的食物和茶水給在街頭留宿的窮人時,我們要避免用異樣的眼光來審視他們。」 雖然這個訓練的主要目的是要我們學會如何輔導一個濫用酒精或毒品的人,以及和他們開啟福音對話的方法,但這句關于窮人的話到今天仍然烙印在我的心中。起初,我決定加入Drug ARM去街頭服事窮人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單純因為關懷窮人是主耶穌的命令(馬太福音26章11節),但是這位弟兄的話卻點醒了我,原來我也可能會不自覺地落入批判的陷阱,用有色眼睛看待他們,認為他們是因為自己錯誤的選擇而落到這種地步(當然,並不是指所有的貧窮者,畢竟有些貧窮者是因為家庭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造成)。然而當我這么想時,我其實預設了這些窮人或街友不值得讓我們伸出援手。

感謝上帝,借著在Drug ARM去街頭服事街友的機會,以及反復的實踐聖經的教訓,我開始逐漸明白和領悟到其實窮人和我們一樣,都是需要上帝恩典的一群罪人。在Drug ARM服事街友期間,我注意到他們許多人流露出空洞的眼神,對未來失去方向和盼望。有些人則是從小被父母拋棄,自此培養出憤世嫉俗的世界觀。我想起了耶穌憐憫那些在馬太福音9章36節困苦無依的群眾,這些街友也一樣需要上帝的憐憫啊!

我們可以在聖經當中看到許多耶穌基督如何幫助以及愛那些窮人的經文,例如詩篇72篇12-14節、112篇9節等。祂也透過這些經文以身作則教導我們要效法祂去關懷這些貧窮人。我們可以選擇周濟他生活上的需要,但是正如我所經歷的,上帝也可以借著關懷窮人給我們實踐他的大使命(馬太福音28章18-20節)的平臺。盡管我們可能覺得很難做些什么來去完全解決他們的困境,但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呢?既然他們在上帝眼裡同樣寶貴,就像祂對待我們一樣,那麼我们怎能忽视或歧视他们呢?以下跟大家分享我在這次的訓練當中的領受以及我們可以怎麼去關懷他們的小建議。

1.為自己可以有愛他們的心而禱告

首先,你可以為自己來禱告,祈求上帝幫助你,無論這些貧苦的人是因為什麼原因才會淪落至此,我們都可以以愛心和耐心去關懷他們,就想上帝祂愛我們一樣。因為這是祂所喜悅的。

2.和窮人對話,聆聽他們的故事

在Drug ARM服事期間,我逐漸明白如果我要和一個人建立關系,和他對話是不可或缺的。有些人可能會害怕街友,不太敢靠近他們或不知道該如何幫助他們。但若情況允許,就像我有機會參與這個服侍機構的話,鼓勵可以多跟他們對話,即使只是當個聆聽者也好。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動作,對他們而言者表示我們愿意關心他們。我記得有一次有一個窮人坐在一旁默然不語,當我和我的另外一個同工去和他寒暄的時候,他才開始打開話夾子,娓娓道來他的境況。我們最主要的回應是側耳聆聽,并且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實際的意見。讓我震驚的是,他在我們的對話結束之前,竟然說:「真的很謝謝你們,從來沒有人愿意聆聽我的故事。」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言25章11節)我們真的需要上帝賜給我們的智慧來有效的關懷我們周圍的窮人。

3.加入專門從事關懷窮人的機構或捐款

如果你想要關懷窮人,但是又不知道從何做起,或許你可以先考慮加入一個以聖經原則為本的機構。你也可以選擇服事你鄰里的窮人,讓他們透過你接待他們的事實體驗上帝的美善。此外,也可以選擇根據自身的能力來捐款,支持那些從事關懷窮人的機構。

主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25章40節的比喻中說道:「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接待窮人也是教會的職責,因此,倘若你的教會還未開展這類事工或許你可以向上帝禱告,懇求祂引導你或你的教會開拓這項關懷事工。誰知道呢,說不定上帝就會使用你來回應你自己的禱告。

4.為他們禱告以及傳福音

從馬可福音1章38節我們看到耶穌基督說:「我是為這事出來的。」耶穌所說的「這事」指的是向人傳福音。不止如此,在使徒行傳第3章,使徒彼得奉耶穌基督的名吩咐那在美門討飯的人起來行走(向他行神跡)。他們大可以選擇用金錢或者是必需品來周濟他,但是他們沒有這么做。反之,彼得和約翰讓這位討飯的經歷上帝的大能和恩典,使他罪得赦免贊美神。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關懷或幫助貧苦的人對耶穌來說固然很重要,但是傳講上帝的福音卻是首要的使命。(以賽亞書61章1-2節)

而上帝的話語是我們可以給他們最好的禮物,所以我們身為一群蒙了上帝恩惠的子民自然就應當實踐主耶穌給我們的大使命。在Drug ARM服侍街友期間,我發現和窮人傳福音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知道,盡管他們是罪人,他們的貧困也不一定和他們的罪有關系。而且,我們也要讓他們看到上帝的慈愛。

街友本身有屬于自己的團體(community)。許多熟悉我們的事工的街友會介紹新加入的街友來到我們那里領取免費的食水。他們當中有些人對我們的仁慈感到震驚,因為他們說在以前行乞的區域(特別是奧克蘭)所能夠得到的免費食物基本上都是快要到期的食品。大部分的食物也需要他們自掏腰包來購買,盡管這些食物的價格極其便宜。我和其他同工便連忙解釋道這是因為那位“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要使你們因他的貧窮成為富足”(哥林多后書8章9節)的救主耶穌基督——借此舉表達上帝的慈愛。

最後,我們也要讓他們看到我們想和他們建立關系。這意味著如果他們并沒有辦法接受我們所傳講的,我們不要強迫他們繼續聽我們講下去。敬畏上帝的主權,多聆聽,少說話,這也可以應用在和窮人傳福音這件事上,畢竟“救恩是屬於耶和華的”(約拿書2章9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天下之憂)

非洲:一個關於信仰和希望的秘密

africa-the-secret-behind-faith-and-hope

作者:Debra Ayis,尼日利亞 (原文為英文)
翻譯:雪倫,馬來西亞

每當我到其他國家去分享感恩和禱告的力量帶領非洲的教會邁向信心和希望的主題時,我經常會問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使到非洲有信心和希望?」

尼日利亞,在2011年被稱為世界上最樂觀的國家,以及在2016年非洲最幸福的國家中排名第六。然而在這裡生活讓我明白了,關鍵不在於我們外在看起來有多富有,而是我們的內在是否富有。然而不管我們的生活狀況如何,我們總是有選擇的:沉溺於絕望中或往好的方面想;抱怨我們的環境或從中建立品格;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抱怨或欣喜地給為每一件好的事情感恩。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的家人被許多人認為是「較有優勢的」,因為我的父母都有工作來支持家庭。但即便這樣,我們仍然住在一個沒有自來水、偶爾才有電的三房式房子。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選擇使用燈籠以及經常睡在戶外,享受大自然,讓涼爽的微風吹過我們的上空。

像許多家庭一樣,我從小就經歷過飢餓的感覺,以及在幼年時就學習對上帝說話,並操練對祂的信心。我在五歲時就接受了耶穌基督。在這個年齡,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媽媽總是讓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吃一大湯匙水煮豆當早餐時,自己卻不吃。我也明白了為什麼當我媽媽不得不去借鹽來烹調食物時,鄰居們會覺得很有趣。我明白了為什麼我的姐姐會從我們的小花園裡采水果,因為這樣她就可以賣給學校的學生,從中獲得足夠的錢來給我們買午餐。我明白了為什麼牧牛人被允許將他的牛群放在我們家前面的草地上,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跟他交換到新鮮的牛奶。我明白了為什麼我們只有在聖誕節時才會買新衣服。我也明白了為什麼我們會幫忙清理農田以便可以得到多餘的土豆和花生。我也明白為什麼我們每天都要從井裡或在地上鑿洞來取水。

然而,我並不埋怨這一切。因為我一直相信上帝會看顧我的家人並為我們提供日常的一切所需(詩37篇19節)。

其實我的故事跟其他人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不一樣。儘管周圍的失業率和經濟問題的比例很高,我仍可以看見人們還是可以很喜樂地跟有需要的鄰居分享他們的「一大湯匙的豆子」。我也見過一些家庭和社區的人一起同心面對這些苦難和挑戰,並全心全意地相信,儘管困難重重,沒有什麼能將他們與上帝的愛分開(羅馬書8章31-39節)。我更看到了在基督里的弟兄姊妹在面對不可能的時候緊抓住盼望,並相信着那唯一所賜下的名——耶穌基督(使徒行傳4章12節)。

不止如此,我也見證到了聖經中的奇迹。一些弟兄姐妹可以為了福音而犧牲自己的一切。

在我的一生當中,我發現,當我們真的因為需要明天的糧食而迫切向上帝禱告時,主禱文中的「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馬太福音6章9-16節)就變得不再只是一個禱告詞。這是真的,這使我們能真正實現「全心地信靠上帝」。然而當我們選擇信靠祂時,祂就會堅定我們,給我們安全感,指引我們前方的道路,並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這讓我們可以跟祂建立一個很親密的關係。這是當你生活在一個外在很富足的生活時所無法體會的。

上帝帶我們走過試探,以使我們可以更靠近祂。因此,我很高興,也很感恩我能出生在尼日利亞。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天下之憂)

靈命日糧 :關懷的概念

讀經:讀經:加拉太書2章1-10節  

統計學是很微妙的。當數字給我們資訊時,有時它們也很容易讓我們忽略了這些數字所代表的是活生生的人。最近讀到的一篇統計文章,讓我感到震驚:每年有1,500萬人死於飢餓。這讓人毛骨悚然。我們一直生活在物質充裕的社會裡,這個數字對我們而言,簡直是匪夷所思。在2008年,近乎9百萬的孩童活不到五歲,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餓死的。這數字令人難以相信。但這不僅僅是數字而已,而是上帝所愛的人。

當我們幫助有需要的人,我們也能彰顯上帝的愛。所羅門寫道:「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憐憫窮乏的,乃是尊敬主」(箴言14章31節)。我們可以透過下列行為來幫助窮人:在分發救濟食物的場所裡當義工、幫助尋找工作、為需要乾淨水源之地,提供財力鑿井、在貧脊之地分發食物、傳授一項技能,或為學童提供午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