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饒恕

家人關係很糟糕,我學會了這五種方法愛他們

作者:Jane Lim ,新加坡

翻譯:Cindy Wang,澳大利亞

有聲播讀:枝子,中國

 

我的家人一直都是一些人眼中的「教科書式基督徒」:每周日固定去教會,按時參加團契活動和營會。 我們讀聖經、參加查經小組、也在家裡組織查經聚會,並相信一起禱告會讓整個家庭合一。

然而,家中時常爆發的衝突和緊張的關係,讓我非常痛苦。小時候,每當看到剛剛還吵得很兇的父母一邁入教堂就嘎然止聲時,心裡就不舒服。之後,他們就各忙各的——爸爸去敬拜禮堂,媽媽去參加唱詩班或教主日課程,而我則匆匆忙忙地去主日學,假裝一切都很好。 不知為什麼,即使那時的我還很小,我還是暗暗覺得自己只能默默吞下內心的苦楚。

我不記得聽到過父母彼此道歉,更不用說事後一起探討了。

長大後,我日漸意識到這種家庭關係是多麼的不正常和不健康,也越發難以保持緘默,並終於說出自己的看法。 然而,鑒於華人文化傳統中,父母和孩子的長幼之別,可想而知我碰了一鼻子灰。

這些年來,我認識到,也還在學習把一切的難處交給主。 而且很感恩,身邊有關懷我的牧師和睿智的長輩,陪伴我一起走過憂傷。 我也接受了主內心理諮詢師的輔導,身邊的朋友也都在關懷我,就我自身而言,我已經盡我所能地去學會在失衡的家庭中生活。

如今我能承認自己家庭關係失調,這是我以前做不到的。 大約十年前,當我跟一個朋友說起父母的爭吵,和我視其為正常時,他直截了當地說,「呃,這不正常。」 他的回答讓我吃了一驚,緊接著,我就感到很尷尬。 他的意思是我的家庭不正常嗎?是說我們的家庭關係失調嗎? 他怎麼能這麼說呢? 他怎麼敢這麼說?他的父母甚至都不是基督徒——至少我的父母是。 如果我們一家是基督徒,我們怎麼可能還會「有問題」呢?

回頭看,那是一個重要的點醒我的時刻, 儘管我的朋友可以說得更委婉一些,但他說的是實話。這樣的家庭關係確實不正常。並且信主並不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毫無問題的家庭。

以弗所書5章21節-6章4節清楚地描述了上帝對家庭生活的異象——要彼此順服,無私地相愛,反映出基督和教會的關係。我們家庭中的衝突大多數源於缺乏耐心和憑己意而行(雅各書4章1節)。 兩段經文都指出了問題的關鍵——我們需要順服上帝。

慢慢地,我發現我的朋友們也面對家庭關係的困擾,但他們選擇把家庭里的問題帶到上帝面前,這讓我感到巨大的安慰,並激勵我繼續走在信仰的道路上。 朋友們一遍又一遍地開導我:那些彌留在我們生命里的,似乎永遠無法癒合的破碎並不能抵消聖經的真理和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工作。

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提醒我,上帝一直在我們心裡動工,當我們再見到祂的時候,祂會完成在我們生命里的工作。

我也重新思考了「正常」這個詞。雖然家庭生活中難免有衝突,是生活的一部分,但頻繁發生和得不到解決的衝突不應被視為正常(亦或是健康、合宜的)。這種分辨幫助我們不把事情掩蓋起來,而是以真理面對現實。

正如保羅在羅馬書6章中所說:「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1-2節)。 也就是說,即使罪帶來的困擾還在繼續,我們與罪的鬥爭還在繼續,但是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工作,我們終將得勝(11-14節)。

那麼,在失調的家庭環境中,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態呢? 我們如何學著接受這個現實,又不否認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和後果呢?


1、 承認罪的破壞性,並為罪悲哀

我們知道罪的破壞性,但要每天去面對的確很困難。 不過承認罪的存在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條件地任其擺布(告訴自己別無選擇) ,而是不要忽視它或視其為「正常」。

當我和一個朋友談起我家的狀況時,她提醒我聖經里一些人的家庭問題(例如,亞伯拉罕,雅各,大衛),但上帝仍然看顧他們,而且還使用他們來完成祂的計劃。 我們還討論了如何反思自己在家庭關係的破碎中扮演的角色:除了認識到自己受到的傷害之外,也需要謙卑地審視我們的內心,承認我們也曾經傷害過家人。

這並不是說一種傷害可以抵消另一種傷害,而是恰恰反映了「人人都犯了罪」(羅馬書3章23節),但「唯有基督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章8節)。

2、 回到上帝面前,默想祂的應許

每當家裡發生衝突時,我就想跑開躲起來,想一走了之。 但迴避頂多也只是暫時喘口氣。我最終明白,我可以躲在傷痛里舔舐我的傷口(在腦海里一遍遍地重複衝突的場面,並為此難過),也可以選擇藏在上帝的遮蓋覆庇里(詩篇32篇7節)。

藏在上帝的同在里意味著轉向祂的話語,把我們所有的苦難都交託給祂,放在祂的腳前。

藏在上帝裡面的我們不會永遠哀哭(詩篇30篇),因為祂「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並「要定睛在你身上勸誡你」(詩篇32篇8節)。

在心痛和絕望的時候,我常常思想《耶利米哀歌》第3章:

「耶和華啊,求你記念我如茵陳和苦膽的困苦窘迫!我心想念這些,就在裡面憂悶。我想起這事,心裡就有指望。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我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份,因此我要仰望他。」(19-24節)

3、如有可能,尋求關係的修復

我們都知道人生在世並非一帆風順,但我們可以(也應該)渴望關係的恢復,並為之鍥而不捨地禱告,盼望著上帝帶來悔改、醫治、和好。不過我們也需要接受有可能此生都沒有辦法和解的情況。

我曾經一度希望家裡的每個人都能尋求心理輔導的幫助,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但我從慘痛的教訓中學到了功課——要不要尋求心理輔導是個人自己要做的決定,強求不得。他們的拒絕曾讓我沮喪不已,甚是痛苦。但在接受心理輔導,向長輩和為我禱告的朋友們傾訴後,我開始能夠接納他們的選擇,並仍盡全力地愛他們, 在保持健康的界限的同時,儘力服侍他們,也不斷地祈禱上帝醫治和更新他們。

4、 為自己設定健康的界限並尋求醫治

在我成長的文化中,設定界限的概念是非常陌生的,甚至可以被看為不孝。但接受主內的心理輔導、閱讀了一些基督教的書籍和資源之後,我意識到設定界限其實是健康的做法。

我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認清自己在衝突中的立場(或無立場)。當父母吵架時,其實我沒有責任去調解或幫助他們和解。 「不」是最難說出口的,但為了我的心裡健康,我學會了拒絕。不過,我仍積極地為他們熱切禱告,同時也定期參加心裡輔導,以讓我的情緒能夠得到健康地疏解,這是我經歷醫治過程的關鍵。

5、繼續努力禱告

禱告不僅僅是我們所說的話,更是我們內心的姿態——一個將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導向上帝的過程。禱告意味著確定上帝愛我們,祂看到也聽到我們說出的和未說的一切話。因此,我們可以確信,祂必「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以弗所書3章20節)  。

不管事情看起來多糟糕,永遠不要放棄為家人禱告。 因為上帝救了我們,不只是給我們將來永恆的生命,祂也是在每天的生活中拯救我們(詩篇68篇19節),並賜給我們在耶穌基督里活潑盼望(彼得前書1章3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停止仇恨,學會饒恕(有聲中文)

作者:Olivia,中國

語音播讀:Melody,加拿大

愛是一種正向,積極的能力。相反,仇恨則是一種負向,具有破壞性的能力。

我曾經是個非常愛記恨別人的人,甚至多少年前的仇恨都還記在心裡。最後導致了我開始憎恨自己,無法走出苦毒的捆綁。

直到2014年被教會牧養後,我才知道了饒恕二字。在牧師為我禱告的時候,上帝幫我挪去因著性騷擾而捆綁我的深深仇恨,我人生第一次感到了如釋重負。原來我一直像一個挑擔子的人,把仇恨的擔子全都挑在自己的身上。而那一刻我把它們全部卸下來了。我不需要再死死地抓著那些傷害我的人不放了,因為我知道公義的上帝會做出審判,他們雖然逃過了法律的制裁,但在上帝來的那一天卻不可能逃得過。我也慢慢開始對他們生出了憐憫之情,自己也開始喜樂起來了!有一次我在路上聽讚美詩的時候,上帝讓我原諒了一個曾經深深侮辱過我的男人,我甚至開始為他能信主而禱告。當時我的心得到了完全的釋放。我感到無比喜樂。這兩次我都經歷到了上帝的大能,祂親自挪去了我內心的仇恨,釋放了我的心,讓長時間被仇恨和苦毒牢牢捆綁著的我完全得到了自由。我對上帝充滿了感恩!

在那之後,我知道了這節經文:「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章14—15節)我開始省察自己,知道我自己也是個罪人,並且在不斷犯罪得罪上帝。如果天父不饒恕我的過犯,那會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主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詩篇130篇3節)我從那時起做了一個決定——我要饒恕所有得罪我的人。因為我希望我的天父饒恕我。每當別人再得罪我的時候,我都會默想這句經文,然後跟主禱告,依靠祂,祈求祂使我能饒恕他們,不再去計較別人對我的虧欠,而每一次主都會給我力量!

我深深明白,是因著認識了上帝,我才學會了愛,才可以為著那些我仇恨過的人禱告。去教會的經歷也讓我了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或許正是因為他沒有被好好對待,才會去傷害別人。我慢慢學會了理解和寬容別人。上帝給了我愛仇敵的能力。這種愛絕對不是人的愛,而是上帝公義的愛。「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哥林多前書13章4—8節)

2016年的時候,上帝又開啟我,讓我看到我有時會憎恨自己,不肯原諒自己過去犯下的錯誤。靠著上帝的恩典和力量,我開始學會跟自己和解,饒恕過去的自己。我看到《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一書中寫到:「我們要能接受失敗,不要逃避。一生都在逃避失敗的人,也將躲避使自己變得更成熟的機會。我們被耶穌吸引,正是因為祂『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希伯來書5章8節)。成熟的人會被臉上留有戰鬥瘡疤,憂慮皺紋,淚水印記的人深深吸引。因為那些人所學到的功課,比從來沒有遭遇失敗、臉上無皺無痕的人——沒有真正活過的人——還足以讓人信賴。」我因此明白了失敗和苦難雖然在當下讓我覺得很難受,但從長遠來看卻是上帝的美意,是會讓我成長和成熟的!

當我終於釋放了自己的時候,我感覺一束光照進了我的內心,一切都變得美好了,我不再陷在一種負向情緒中,而開始積極地看待失敗和苦難,這樣的轉變讓我感覺真的好有力量。

當我學會了饒恕的功課時,我的情緒也變得更加穩定和正向了。我的心中漸漸被喜樂充滿,和人的關係也更加和諧了。我真的不敢相信憂愁苦毒的自己竟然可以變得像現在這麼溫柔喜樂!如果你也希望在我身上的奇妙轉變發生在你身上,那麼就去認識上帝吧,停止仇恨,學會饒恕!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祂而活

天國的樣式(有聲中文)

作者:Remi Oyedele

翻譯:Nancy,中國

語音播讀:Jovial,中國

讀經:馬太福音5章1-48節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章3節)。

當一個失去女兒的父親決定饒恕謀殺他女兒的兇手時,整個法庭的出席者都震驚了。這個連環殺手在面對前幾個受害者家人的痛苦和怒吼時毫無表情地坐在那裡,卻在這意想不到的恩典降臨時,失聲痛哭起來。儘管痛苦萬分,這個父親還是選擇展現像基督一樣的愛。

耶穌的佈道從一開始就很挑戰聽眾的本性。猶太人希望他們的救世主能征服他們的敵人,建立上帝在地上的統治。所以當耶穌說:「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馬太福音5章39-41節)時,他們很可能感到無比困惑。

同樣的,在登山寶訓中,耶穌開始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陳述。虛心的人、哀慟的人、溫柔的人、饑渴慕義的人、憐恤人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他們必得安慰、承受地土、必蒙憐恤、必稱為上帝的兒子、必得見上帝。(馬太福音5章3-10節)。

通過這一系列的陳述,耶穌向祂的追隨者們介紹了新的思考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在當時的宗教領袖們都專註於表面的行為時,耶穌卻指出內心才是姦淫和殺人的根源(馬太福音5章21-29節)。

當耶穌活在我們的心中時,我們就可以展現祂的天國樣式和思想,並向世界展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延伸閱讀:閱讀撒母耳記上24章1-22節大衛對掃羅展示出的出乎意料的恩典。

思考應用:要跟隨耶穌的反常理方式對你來說有多難?行在聖靈的大能里對你意味着什麼?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異恩典

原創手工&詩| 因着十架,我選擇饒恕

WeChat Image_20170920151021

詩歌&刺繡作者:陳亦恬,馬來西亞

傷害,
那是我們內心破碎的來源。

有一些話像一把刀子,
狠狠地刺傷了我們。
有些舉動像一把鎚子,
重重地敲碎了我們。

WeChat Image_20170920151022

有時候,
自己已受傷得很嚴重,
卻毫無頭緒的繼續帶着傷害
度過每一天,每一夜。

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
傷口並未痊癒,
一顆破碎的心,
該如何重圓?

WeChat Image_20170920151030

只有真正的饒恕
可以做得到。

饒恕是上帝給我們
一項很艱難的功課。

耶穌基督把饒恕比喻成債務。
我們所做的錯事,
我們所造的傷害,
不管對上帝或對人,
都有如欠了賬一樣。

可是,
因着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死在十架上,
上帝像對待珍寶一樣的對我們說:

WeChat Image_20170920151035

「親愛的孩子,
你的債免了。
你欠我的債免了。
但是,
你的家人,朋友,還有其他的人
欠你的債,
能不能憐憫他們?
把以前發生的事都免了?
如同我免了你的債一樣。
如同我憐憫你一樣。」

「是的,阿爸父。」

當我們不再定睛於自己所受的傷害,
而是仰望耶穌基督為我們而釘的十字架時,
那份饒恕的愛,
那份完全的愛,
讓我們破碎的心靈,
得着完全的釋放和醫治。

70個7次的饒恕,
是一輩子學不完的功課。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重新美麗)

《猩球崛起3》:饒恕 VS 吞噬內心的黑暗

WeChat Image_20170919155637

作者:Simon Moetara,新西蘭

翻譯:Elim,中國

*圖片來自電影官方宣傳片

4星好評

《猩球崛起3》是這一廣受好評系列電影的第三部,也是一部史詩級的巨作,展現了人與猿之間的最後對決。

如果你不熟悉這個系列電影,沒關係,且聽我道來。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在本系列電影的第一部《猩球崛起1》(2011年)中,人類在黑猩猩身上實驗一種用來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新藥物。結果藥物使一個被年輕醫生養大的猩猩凱撒(安迪•瑟金斯飾)智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於是凱撒把這種藥物帶給其他猩猩使用,結果他們都變得異常聰明。但這種藥物引發了一場「猿流感」,很多人因此喪生。

在第二部《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2014年)中,一隻在人類研究所里遭受了折磨和實驗的猿猴科巴叛變了,它不再服從凱撒的領導並向人類發動了戰爭。後來人類聚居區向外發出了無線電求救信號,一個陸軍基地收到了求救信號,並向猿類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戰爭持續了兩年,這就把我們推向了《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2017)的故事中。

(前方高能劇透,介意勿讀)

饒恕、憐憫和救贖是這部電影的主旋律。影片一開始,凱撒出於憐憫,在一場人類發動的進攻之後將4名生還者送回。他只想要猿類能夠重回到森林中而不再受任何的打擾。凱撒想起了科巴,他無法饒恕人類對他的折磨也無法放下心中的苦毒。然而,當凱撒後來遇到上校(伍迪·哈里森飾)時,情況變得更糟糕了。

上校是一個毫無憐憫之心的人。人在感染猿流感后最新的一個癥狀是失聲。遇到任何有這種癥狀的人,上校採取的方式都是格殺勿論,對於那些反對他這種做法的人,也是殺無赦。他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沒有放過。哈里森在劇中臉上塗著迷彩偽裝油,剃着光頭的造型讓人想起馬龍·白蘭度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的史詩戰爭片《現代啟示錄》(1979年)中飾演的科茨,科茨以戰爭的名義進行殘酷的屠殺,並拒絕服從上級領導的命令。在上校殺死凱撒的妻兒后,作為領導者的凱撒選擇了報仇,而不是帶領自己的族類去更安全的地方。在自己的巨大痛苦中,凱撒忘記了他之前說過的話。他能從自己內心的黑暗中走出來嗎?

一個先前在馬戲團的猩猩——莫里斯,他在整個電影系列里擔當凱撒的顧問,並負責喚起凱撒的良知。他一直都在挑戰凱撒,有次他說:「你說這些話的樣子好像科巴。」後來,當凱撒和其他猿一起被捕獲並且因欠缺領導能力而被他的族類拒絕時,一個叫萊克的年輕黑猩猩懇求他說:「原諒他們吧,畢竟他們經歷的太多了。」

凱撒的內心在爭戰。在故事結束之前,凱撒將要面對他和上校之間最後的考驗。他會以眼還眼呢還是內心再次尋得憐憫的能力呢?

一個影評人評價導演馬特·里夫斯,說他拍了一部「啟示意味濃烈的偽聖經電影」——死亡的陰影過去了,新的生活正在展開——這很明顯有《出埃及記》的痕迹。猿類們最後脫離了奴役和壓迫,他們終於「穿過了曠野」,來到了應許之地——兩個偵查猿帶來了好消息,他們找到了一片適合居住的佳美之地。

問題是,凱撒能放下內心的仇恨,進入新發現的家園嗎?(這仇恨也腐蝕了科巴的內心。)還是他會像摩西一樣無法進入應許之地,只能遠遠地觀忘呢?

基督教作家和護教學者C. S 路易斯在他的經典著作《返璞歸真》中寫到:「在自己需要去饒恕別人之前,每個人都覺得饒恕是一件美好的事。」然而,儘管困難,饒恕仍是基督徒生命的重中之重。

饒恕是我們基督信仰的核心。我們祈求上帝的饒恕,正如我們饒恕那些得罪我們的人一樣(路加福音11章4節)。新約中有一個經常被翻譯成「饒恕」的希臘詞彙,它的原文意思是「釋放,放手,扔掉」。就是說要原諒別人的冒犯,選擇不要求對方還債。法國哲學家西蒙娜·韋伊說,當我們選擇饒恕時,我們就放棄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當我們饒恕的時候,我們也能將自己(有可能也將施害者)從苦毒和怨恨的惡性循環中解放出來。

另外,我們能夠饒恕也是因為上帝先饒恕了我們。保羅在聖經中寫到:「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4章32節)」心理輔導師大衛·西蒙德博士總結出了福音派基督徒情緒問題的兩大起因——一個是無法理解、接受和活出上帝無條件的恩典和寬恕;另一個是無法給予其他人無條件的愛、寬恕和恩典。我們都渴望恩典,但是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活在恩典當中。

希望福音的好消息滲透到我們的方方面面,好讓我們在沒有恩典的世界里活出充滿恩典的生命來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重新美麗

每日旅程:懷恨在心

20161122-770-425

作者:Regina Franklin

翻譯:湘穎

讀經:撒母耳記下14章25節—15章21節

恨不得我作國中的士師!凡有爭訟求審判的到我這裡來,我必秉公判斷(撒母耳記下15章4節)。

作家瑪麗琳·魯賓遜寫道,「我一直覺得‘懷恨在心’這個詞的描述很精妙,因為許多人都對他們的怨恨呵護備至,有如離心窩最近的東西。」

一般來說,一想到「懷」這個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 「照顧」和「滋養」,動詞「懷」的一個定義就是「細心照顧從而得到成長」。然而我們若是用同樣的方式「懷」惡意,結局必將是毀滅性的。道理仍然是一樣:苦毒,就像一個虛弱的新生兒,必須被餵養才能成長。情緒無法自己獨立存活,若得不到照顧它就不能生存。

押沙龍早早地就開始在內心懷起苦毒,以至於他最終召集民眾謀反。他看着他的妹妹被傷害卻無人為她辯護,因此他痛苦又沮喪(撒母耳記下13章1-22節)。那時他的家裡充滿衝突,而糟糕的是他的父親大衛好像對處理衝突毫無能力。押沙龍開始任由他的傷口潰爛,變成有毒和致命的憤怒。可是對他而言,他的行為是無可非議的。在他眼裡,他的父親是不公正的,然而他父親卻又拒絕見他(撒母耳記下14章28節)。因而他自己當起法官和辯護者,定意要還事情一個公道(撒母耳記下15章1-3節)。

兄弟結怨,勸他和好,比取堅固城還難(箴言18章19節)。仇敵就是通過我們的口從而一步步地腐蝕我們的視野和心靈(羅馬書3章14節)。對於報復,我們在心裡演練地越多,苦毒就長得越健壯。

最終,苦毒的重擔纏累着我們,讓我們無法得自由。當然,放開苦毒並不代表着我們會不再感到痛苦,但我們會得到真正的自由。這自由只有在當我們親近上帝並且去效法祂饒恕的方式時才能得着(以弗所書4章31-32節)。

更多: 閱讀希伯來書12章15節,思考苦毒根會對你和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思考: 苦毒會怎樣損害你的心靈以及你和他人的關係?為什麼將你的苦毒交託給上帝如此重要?

從不願意饒恕到饒恕,或許只是這5點的距離

5-facts-that-helped-me-choose-forgiveness作者:Ching,新加坡

翻譯:薛意珩,新加坡

我們每個人受到傷害時的反應不同。有些人會反擊,有些人會生悶氣,有些人則從別處尋求安慰。

有時,我們會在受傷后心存怨恨,最終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

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過破碎的關係?一個你無法原諒的人,比如某個說過狠話的家人?

我明白這樣的感受。在我的家庭里,怨恨和不寬恕是常態。我花了28年的時間才學會寬恕自己的家人。在那段時間裡,我發現了與我無法饒恕他人相關的幾點實事:

A.願不願意饒恕,是當事人自己的選擇

一個母親批評自己的兒子對姐姐懷恨多年。他反駁:「如果那麼容易的話,你為什麼不寬恕你自己的弟弟?」他魯莽的言辭讓母親很震驚,母親喊道:「不可能!你知道他對我做了什麼嗎?」孩子接着問道:「那你又怎麼期望我能寬恕我姐姐呢?」男孩其實是在模仿母親,做出了不寬恕他人的決定。

我們經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用不饒恕來「懲罰」傷害過我們的人。 不幸的是,往往最終受到毒害的是我們自己。

B.不寬恕的靈會讓我們窒息

不寬恕的靈像雜草,它削弱我們的力量,耗盡我們靈魂的生氣。它耗損我們的身體、智力、情感和靈命。然而,我們經常還是在怨恨和寬恕中選擇前者,而這實際上是在為那些讓我們窒息的雜草施肥。

C.不寬恕的靈令人難受,我們卻放不了手

是不是很奇怪,我們雖然討厭苦毒(畢竟,它描述了最令人厭惡的味道!)卻又被它吸引。我們為什麼會選擇消耗我們能量和「使骨枯乾」的東西(箴言17章22節)呢?若苦毒和不寬恕的靈那麼使人不愉快,那它們為什麼那麼令人難以割捨呢?

耶穌傳講的關於寬恕的信息讓人難以置信。他告訴門徒們要原諒那些一再得罪他們的人(馬太福音18章22節)。這個信息與當時的世界觀是衝突的,現在也如此——以牙還牙一直都是常態。但耶穌從頭到尾都樹立了寬恕的典範:為了使我們的罪得到赦免,祂甚至獻上了自己的生命。正因如此我們要學會寬恕他人。

 

在我自己學會寬恕的過程中中,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單憑自己的力量,我無法做到寬恕。

我聽過無數關於寬恕的講道,讀過很多此類書籍也參加過不少以此為主題的營會。但是,我仍然無法也不想原諒傷害過我的人。多年來,我有幾次嘗試原諒他們,但每次嘗試都只持續了幾個小時,之後怨恨和苦毒又捲土重來。

單靠自己的力量原諒他人不止困難,而且還不可能。

要想達到超自然的結果就需要用超自然的方法。當我們覺得得罪我們的人不值得被寬恕的時候,就要祈求聖靈來幫助我們。 依靠祂,把我們的不原諒交託給祂。

2.在安全的環境中,我們 l會更容易寬恕。

在《苦難和上帝的用意:苦痛帶來的創傷&上帝的醫治》一書中, 基督教心理學家Diane Langberg寫道,有人曾問她,為什麼一個與有習慣性暴力行為的丈夫生活的女人無法從她受虐的創傷中走出來。Langberg回答:「我們還在經歷的事情,我們無法走出來。」

眾所周知,當我們感冒時,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防止發燒、受寒和鼻塞惡化。 我們必須等到疾病結束后,才能開始康復和恢復體力。

同樣的,如果我們的怨恨源自創傷經歷、被虐待或被施暴,那麼我們首先要尋求安全和穩定的環境。這可能需要我們搬出來住或採取其他行動以確保我們的安全,例如通過保護令或向有關當局報告。生活在遠離創傷的安全場所,會更容易開始寬恕和醫治的過程。

但是搬家並不一定是現實的,尤其是當涉及其他親人的時候。而且我們大多數人不一定會面臨這種極端的情況。更多的時候,可能我們只是需要嘗試原諒親人的不合理行為。當我們無法脫離環境本身時,可以找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專業輔導員或有相關資格的牧者來幫助我們。

3.在團體的幫助下,寬恕最容易完成。

當我們保持孤立時,苦毒往往會加深和惡化。但在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團體中,我們可以從那些寬恕過別人的屬靈導師和信徒身上學習。屬靈導師可以幫助我們認出怨恨的源頭,並監督我們克服生活中不寬恕的靈。

然而,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坦誠並願意展現脆弱的一面。對另一個人完全敞開。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卻是必要的一步。

如果我們還沒有找到這樣的團體,讓我們禱告上帝會藉著祂的恩典,把能夠陪伴我們的屬靈家人帶到我們的生命中。

4.寬恕是每天要做的選擇。

我們都會遇到這種情形:在嘗試原諒他人時,卻被一些事情觸發回憶,讓我們再一次受到傷害。因此,寬恕是一種不斷的,有意識的,每一天都要做的選擇。每當我不願意寬恕並開始怨恨時,我需要再次降服在上帝面前,讓聖靈在我身上工作。

每天與基督同行,禱告我們願意寬恕他人,並依靠祂的力量來寬恕吧。

5.得到了寬恕的人能寬恕他人。

「受過傷害的人也會傷害別人」,這在我工作的社會服務部門裡是個普遍的說法。這意思是說有時遭受過某種傷害的人,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相同的傷害加給他人。

耶穌基督來就是為了打破和扭轉這個惡性循環。祂的死和復活救贖了墮落的人類,使他們得倒寬恕,並藉著他們的生活成為祝福和寬恕他人的管道。

得到了寬恕的人能寬恕他人。

有時,與我們最親的人往往是我們最難原諒的。我的導師曾說過:「事工從家裡開始」。我想補充一點,在家裡的事工可能是最難開展的。

但我知道,最終苦毒和不寬恕會導致靈命的枯竭和莫大的痛苦。我也知道,藉著上帝的恩典,我們能夠寬恕傷害過我們的人,並過着沒有苦毒的生活。

寬恕是甜美的。即使它可能需要幾年或幾十年時間。讓上帝幫助你我學會放手吧!因為我們已經被祂寬恕,現在我們也要學着變成一個寬恕他人的人。

我已經開始了這個旅程,也還在行走。你會和我一起嗎?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當我感到無力饒恕時

hand-819279_1280

作者:Sandy Zhuang,中國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6章12節)是許多基督徒耳熟能詳的經文,而「饒恕」更是貫穿聖經的主題。但「饒恕」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尤其當別人給我們造成嚴重的傷害時更不容易。事實上,我就無法單單憑上帝一句「你們要彼此饒恕」的命令,而去饒恕別人。

曾經有人給我帶來強烈的傷害後跟我一刀兩斷。我雖然在禱告里決意要饒恕,但實質上對那個傷害我的人卻無法感到釋然。對於對方為什麼要傷害我這問題,我不停地分析、思考,卻無論如何都想不出一個可以解釋得通的答案,結果只能歸結為一句就是:「他怎麼能這樣呢?!」我不會報復,也不會在對方的背後說三道四,但我心裡對那個人的否定和質問,無論如何就是停不下來。我不願意聽到其他人提起他,更不願意回憶我們曾經在一起時的美好過往,認為反正對方已經跟我一刀兩斷,彼此忘個乾淨最痛快。

然而我心裡明白,我是無法輕易忘記的。那些負面的情緒若不處理,就會在生命里不斷地發酵。我就像陷在一個漩渦里無力自拔般,每一次心裡對他的質問,都會讓我再次感受到受傷害時的痛苦,以至於讓我更難去饒恕對方。

直到有一天我在禱告時,看到了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曾經,十字架是一個讓我明白自己得饒恕以及自己對上帝的所有虧欠都已還清的記號。看到十字架,我突然明白了,耶穌的犧牲也重建了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其他人因為傷害我而必須付出的代價,耶穌已經完全付上*。祂成全了公義,上帝才有理由饒恕我,我也才能夠饒恕別人。因此,我才能真正放手,跳出無力饒恕的漩渦。

奇妙的是,在「放手」之後,我從一個「原告」或「審判者」的位置上退了下來,開始學習以憐憫的眼光看待過往的一切。此時,我最關心的已經不是他為什麼要傷害我,也不是自己有沒有得到足夠的解釋和道歉,而是那個傷害我的人也經歷過原生家庭等破碎關係的傷害。對方在事後推脫責任以維護自己的形象,恐怕還是因為無法面對自己心中的罪咎、羞恥和恐懼。原來他也需要在上帝面前得到醫治,重獲平安喜樂的生命。當我明白了這一切,我心中對對方的種種質問,也就變成了禱告中的祝福。

饒恕或許不一定能帶來關係的恢復,畢竟任何關係都是雙方互動的結果。但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受傷的心得到上帝的醫治,擺脫那無盡無休的憤怒和苦毒。因為上帝不單單留下「饒恕」的命令,在耶穌基督捨命的十字架上,祂也賜下了「饒恕」的力量。

*編者註:聖經中記載,上帝會對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罪進行最終的大審判,每一個人都要在上帝面前交賬(羅馬書14章10-12節)。因為人人都犯了罪,沒有一人可以在大審判中站立得住(羅馬書3章23節)。然而,上帝愛世人,於是將祂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為全人類的罪死,讓一切信祂的,可以因為祂所付上的代價而得饒恕(約翰福音3章16節),免於最後上帝對罪惡的刑罰。很不幸的是,那些選擇不接受耶穌救恩的人,最後需要自己背負自己的罪所帶來的刑罰(啟示錄20章11-15節)這個時候,上帝的公義得到全面的實現。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左右兩難)

雪夜中的身影

fir-1073236_640

作者:小雨,台灣

營隊的最後一天,敬拜團里長得高高帥帥的男神吉他手兼主唱麥特上台說話了。

他開口說第一句話時有點結巴,帶着大男孩般的靦腆,微笑地說:“我要告訴大家一個關於「洗鞋子」的故事。 ”

在大家充滿好奇的注視下,大男孩深呼了一口氣,繼續說道,他曾在中學時期染上毒癮,而且嗑藥長達四年。那四年中,他過得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覺得人生毫無意義。

「噢!」此時台下傳來一陣騷動,大家都沒想到,原來歌聲優美,彈吉他時側臉是那麽酷帥的麥特居然會有這麽一段不堪的過去。

麥特說道,他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從小,他就跟着母親去教會,上主日學,參加各種活動。這一直到他青少年叛逆期的到來,他成了教會的逃兵。媽媽見從小乖順的兒子忽然變了樣,心急有餘,卻無能為力。麥特哽咽着說,在他迷失自己的時候,她的母親始終堅定地相信上帝,從未定罪於他,只是不停地為他禱告,陪在他身旁,就好像他還是從前那個乖巧的男孩一樣。

直到四年後的某一天,麥特從外面的狂歡派對回到家裡,內心感到無比地疲憊。他突然很想要結束這一切荒唐的生活。於是他敲了敲媽媽的房門,告訴她說:「媽媽,我明天想跟你去教會。」媽媽聽了點點頭,帶着又驚又喜的眼神打量了他幾秒,然後說:「好,不過你記得洗一下鞋子。明天穿上乾淨的鞋子,我們一起去教會。」

男孩懵了,心想:「媽媽想說的就這樣?」之後,當麥特回到自己的房間時,他突然好想跪下來向上帝禱告,就像他小時候那樣。他跟上帝禱告說,他再也不想過放蕩的日子,他要把生命獻給祂,一生只為祂而活,並且願意為祂做任何事。

上帝馬上回應了麥特的禱告。祂讓麥特去做兩件事情,第一,跟媽媽認罪;第二,請求媽媽的原諒。

「不會吧?上帝祢是認真的嗎?要我去跟媽媽懺悔?我沒想到祢要我做的事情是這個!」麥特雖然感到很訝異,但畢竟他說過願意為上帝做任何事,所以他還是照着上帝的話去做了。

隔天早晨,麥特硬着頭皮把媽媽找來,跟她有了一段尷尬的對話。他把自己的過錯一五一十地告訴母親,並請求她的原諒。媽媽聽了只是平靜地點點頭,用滿是淚水的眼睛望着他,說:「孩子,我原諒你。我們去教會吧,但別忘了清理一下你的鞋子。」

麥特得意地拿出他早已洗得乾乾淨淨的鞋子並穿上,和媽媽一起開心地上教會去了!

故事至此,我看見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拿出紙巾拭淚。這時,麥特清朗的聲音響起,他問我們:「當你看見身邊的浪子突然回頭時,你們會怎麽做?當得罪你的人向你承認錯誤並請求你的原諒時,你會不會立刻教育他,並趁機狠狠數落一番,以泄你心頭之憤呢?我特別感謝我的母親,她不僅接納我的失敗,並且在我願意改變的時候,選擇相信我。她沒有因為我曾經傷了她的心,而使我難堪。清理一下腳上那雙蒙塵的鞋子,便是我媽媽對於一個曾經失足的孩子的唯一要求。」

語畢,全體的聽眾們都站起來為麥特獻上掌聲。

四月初的美國東部還是冷得不行,昨晚甚至還下了一場雪。晚間的營區里,頻頻用廣播提醒大家要當心地上濕滑,小心走路。然而我在清晨出門時,卻發現小木屋的台階上,已鋪着一層止滑的粗鹽。

後來,我們才得知,麥特就是那位貼心的灑鹽者。他在風雪夜裡,開了來回一小時的山路到鄰近的賣場,扛回五大袋的粗鹽粒。當我們蜷縮在棉被裡取暖時,他一個人到各個小木屋去撒鹽。不僅是小木屋的周圍,營區里的主要道路上都能看得見麥特貼心的痕迹。

雪夜的身影

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粒粒分明的透明結晶體,彷佛也在發光,跟每個路過的人們,再次訴說那個關於愛與饒恕的故事。

「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饒恕了你們一樣。」
(以弗所書4章32節)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從無到有的父愛

作者:天堂鳥, 馬來西亞

june-shared-article

每每看見有個慈祥的父親帶著孩子有說有笑地經過時,我心裡總會很羨慕。打從我懂事以來,我的父親就沒有給我留下什麼美好的回憶。

母親個性獨立而好強,父親卻是個很懦弱、害怕承擔責任的人。他們在我十一歲那年離異,原因是父親有外遇。母親告訴我們,離婚時父親主動放棄撫養權,因為他不太喜歡小孩。 (事實上,雖然他後來再婚了,但也一直都沒有要小孩。)

就這樣,我跟妹妹跟在母親身邊,由母親撫養長大。我們與父親之間只有最低限度的聯繫,那就是向他要生活費的時候。但即便如此,他常常也只是很公式化地慰問我們幾句而已,很少會帶我們出去吃個飯,或者花時間陪我們。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確實感受不到什麼叫「父愛」。

父母離婚二十幾年來,我只會從母親口中聽到鄙視、嘲諷父親的言語,而且她也常常囑咐我和妹妹千萬別找個像我父親一樣的男人。這些年來,在我與父親的互動過程中,我也確實感受到母親所說的,他總愛推卸責任,若非不得已,他是不願承擔什麼責任的。漸漸地,我也認定男人都是不可靠、更是不能相信的。對於父親,我心裡似乎也有了母親那種瞧不起他的念頭。

記得中學的時候,有一次我需要在學校假期時搬離宿舍,就請父親來協助。結果他卻遲遲未到,我只好自己硬著頭皮一件件地搬行李,也拜託別人幫忙才解決了問題。

大學的時候,父親說他沒有能力給我供應足夠的學費,叫我自己想辦法,當時我對他非常失望。那實在是我最苦的日子,人在異鄉、孤苦無依。面對繳不了學費的壓力,我甚至陷入憂鬱。對當時的我來說,有父親與沒有父親似乎沒有差別。有時我會想,若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我就不需要做兩三份兼職來賺取生活費了。每每想起那段苦日子,我就不禁埋怨起父親來。但正是那時,我遇見了耶穌並接受了救恩。

馬太福音11章28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主也說:「(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申命記31章8節)這兩句經文給了我極大的安慰,因為上帝讓我知道,我不需要再靠自己擔重擔,而是可以把一切憂慮和恐懼都交託給那值得信靠的主。因此,從另一個角度看,我會信主,或許得感謝我的父親。

成為基督徒後,我也開始學習與父上帝建立關係,漸漸明白天父奇妙的愛。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體會過父親的愛或許確實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但如今我已經擁有了世上最偉大的父愛,那就是天父的愛。同時,藉著讀經和禱告,我也明白了上帝的心意:「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章15節)。坦白說,要饒恕父親對我的傷害,確實不容易,但我求上帝幫助我體諒並原諒父親,因為上帝希望我們不單與祂和好,也要與人和好。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