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我是谁

我是谁?

作者:提子

有声播读:佳音

 

我很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当我意识到我配不上它的时候。

我的名字中有个“卓”字。卓,指杰出、不平凡,常见组词:卓越、卓著、卓绝。

小时候凭借孜孜不倦的学习一直保持拔尖的成绩,很受老师喜欢、同学羡慕,以及亲戚朋友的赞赏,那时候觉得,我不卓越,谁卓越呢。

进入高手如云的高中后,光环消失,我的成绩显得平平无奇,高考也发挥失常,上了个很一般的大学。但内心中的骄傲仍在继续,但我并不自知,我觉得自己只是一次考试没考好罢了,我仍然个优等生,比别人都强。那时候,我用成绩定义自己——我是个优秀的学生。

后来进入团契和教会,我的理性被上帝光照,开始认真地去认识母亲口中的那位上帝和祂的独生爱子,也于大二时决志受洗。

如果把大学比喻作一个温室,那么大学时的团契就像温室中的温室一样。告别高中繁重的课业压力,远离社会的残酷竞争。与此同时,不仅有家里的经济来源,也有弟兄姐妹的接纳与关爱、团契出游的欢声笑语,日子过得轻省且舒适。由于每周小组与主日的牧养,我听到了很多新鲜的属灵知识、理念,并且假装谦卑。然而知识叫人自高自大,我自以为听了就是会了,自以为自己的生命很好,实则活在骄傲中。那时候,我用幻想出来的“好的”生命来定义自己——我是个好基督徒。

直到大四时,我遇到人生第二次大的挫败(第一次是高考)——感情受挫,我喜欢的男生不喜欢我。

我一直为此祷告,原以为上帝会成就这段感情,原以为他会喜欢我,因为我那么追求主那么火热。但没想到,最终以我的一厢情愿收场。我陷入大约半年的低迷期,觉得人生黑暗。圣灵光照出我内心的骄傲,我看到过往一幕幕假装谦卑敬虔的外表下,那颗骄傲诡诈的心,甚觉羞耻。那时我天天觉得自己是一个被上帝唾弃的人,每天活着就是虚度光阴白占地土,后来一位姐姐和我一起读以弗所书第二章,我才重新相信上帝的怜悯。从那时起,我开始在实际经历而非理论头脑中去认识上帝。

大学毕业后,我误打误撞进了一家财务公司,干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觉得工作内容过于机械和虚浮,于是离职,休息一段时间,梳理过去,规划未来。

离职到现在已经快四个月。中途在两家公司待了一段时间,第一家设计公司,我顺利通过面试,却只干了两周,因为忍受不了同一个办公室老会计对我工作能力的冷嘲热讽。我又辞职了,接着陷入好几天消极情绪中:我为什么这么忍不住气、耐不住性子?我真的像她说的那样脑子不好使吗?又因为自己情绪居然如此消极而更加沮丧。

缓过来,我又入职了一家试用期不签劳动合同的公司(试用期不签劳动合同是不合法的),带着骑驴找马的心态上了一周的班后,我被辞了,因为公司觉得我工作态度懒散、工作速度慢。强忍难过办好离职手续,我去教会一位阿姨家崩溃大哭。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没有任何工作能力。而且,与生俱来的性格,原生家庭的影响,使我很难融入群体。这几次的工作经历,也让我看到自己在公司时的心态像个怯生生的孩子,恐惧着、防备着,我害怕再进入工作环境,因为我害怕和别人说话。

“上帝一定会为你预备合适的工作。”舍友如此说。坦白说,我相信上帝爱我,祂掌管一切,看顾一切,我有这样的理论确信,但不相信上帝会在我很具体的事上看顾引导我。祂让我遇到很多令我痛苦和难过的事,我觉得祂只是在熬炼我、训练我、试炼我,让我成长。面对祂我其实很痛苦,但我又必须相信祂,因为相信祂的动机是为我好,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信仰。

“祂是你的天父爸爸啊,怎么可能不为你预备最合适的呢,祂一定会引导的,你要去寻求。”自从看了《寻求引导》,舍友的生命似乎在慢慢变得坚固有力。

看着她坚定的表情,我受到莫大的鼓舞。我开始带着迫切寻求天父的心去祷告,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告诉祂,也带着认真的心去读圣经上的话语。我开始把上帝当作我天上的一位慈祥有怜悯的爸爸去对待,而不是一位严苛的喜欢道德绑架的训练师。

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以弗所书1章5节)

灵修中,我读到这里,若有所思,突然属灵的眼睛被打开:原来父上帝祂所拣选的人,父上帝喜悦人藉着基督成为祂的儿子,人本性的邪恶,并不会影响上帝待人的态度,因为爱是从上帝发出的。在基督里的人,藉着基督的血,得到了儿子的身份和地位。我突然明白了,我所有感受、所有失败、所有情绪、所有性格、所有缺点、所有羞耻、所有不堪、所有黑暗、所有见不得人的、所有不被他人喜欢的、所有不被自己接纳的、所有的私欲…..这些都不会使父上帝不爱我,都不会使我失落因基督宝血所带来的儿女的名分。

也许我是被圣灵光照了,我的内心涌流出一阵宁静的狂喜……

此后,我感到自己有一些不一样了:念自己的名字时羞愧感少了,写过的文章敢自己再看了,和别人说话更有底气了,敢一个人听之前的面试录音了,开始自我鼓励了,能正视自己的一些缺点而不感到自卑了,遇事情绪低落时也不会想要结束生命了……曾经无论我拥有什么都不觉得心安,无论做什么似乎都会否定自己论断自己,但现在我心里却常常有平安和胆量,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深深相信背后有一位支撑我的上帝,祂超越时间和空间,祂全知全能。最重要的是,虽然我配不上,我依然那么糟糕,但祂爱我,这爱是从祂发出的,并不取决于我,祂在基督里给我儿女的身份地位,什么都撼动不了。原来,“做什么”、“有什么”,都比不上“我是谁”重要。

正如瑜姐妹一眼参透那般,“你的名字里有十字架,是基督在支撑你呢。”破碎不堪的自我,再一次被上帝建立起来了,不是建立在别人对我的期望和评价上,不是建立在自己的努力或颓废上,而是建立在基督里。希望未来,不论何时何地,能够相信天父爸爸,常常仰望基督,常常确认自己上帝儿女的身份,并用这个身份来面对遇到的所有事情。

原来只有当一个人认识上帝并相信祂时,这人的自我才能够被稳固地建立,因为他得到了抢不走的爱和生命。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你知道你是谁吗?(有声中文)

 

作者:影千墨,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小七,中国

 

过去的10年,我一直在为着自己的身份争扎。我总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进而得到安全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例如我认为我一定要参与许多服事,才能证明我是个好基督徒。每件事情都做得完美,才能证明我是个好员工。即使我病了,状况不太好,我还是需要去牧养羊群,这样我才是个好牧者。以至于我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为此曾埋怨上帝说,“上帝,我知道祢是公平的,可是我心里还是很难接受。为什么我不能像那个某某,他的才干可以得到别人很好的重视。上帝啊,为什么我的性格大大咧咧,如果我能温柔一点就好,大家也不会取笑我像个女汉子。”

 

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我从来不会欣赏自己。我担心自己若表达内心的想法太负面的话,会让人对我反感,怕没有可取之处的我做不好事的话,别人以后便不会再交代事情给我。我也怕别人给我意见,纠正我,这会让我觉得我没有价值。有时为了掩饰我的不安和尊严,我会在话语上反击对方来保护自己。然而这并没有让我过得更好,大家反而觉得我很骄傲,很难相处。偶尔听到大家对我的评语让我感到非常难过,可是又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去反驳。

不安感和害怕吞食着我,让我怀疑我信的是耶稣基督吗?圣经在哥林多后书5章17节不是说:“ 若有人在基督里,祂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为什么我没有变好?还会去嫉妒自己弟兄姐妹,去比较,觉得自己很糟糕?耶稣祢在哪里?

在祷告当中,上帝听到我的哭求了。有一次我所参加的教会分享了一个教导。这个教导一开始就讲到孩子的身份。我这才明白我一直都带着孤儿的灵,所以才会没有安全感。虽然我在知识上明白我是天父爸爸的孩子,但是心里却没有完全的相信。

也就在那时,我开始对自己本来的身份有更多的认识。罗马书8章17节说:“ 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上帝的后嗣,和基督同做后嗣。如果我们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荣耀。”这句经文一再提醒着我的身份。真正被改变是在一个夜晚,我告诉天父我很难受,难受地想死了。为什么接纳自己那么难?为什么我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在那时,我感到上帝回应我说:“因为你一直都不明白。你不明白我对你的爱。孩子我对你的爱不是你做了什么?我爱你是爱着原本的你。你的软弱,你的一切我都知道。你的价值不是建立在人身上乃是你在母腹里被创造那一刻就是宝贵的了。我喜悦你生命的一切,我在你里面有美好的计划,你有你的特别,你的特长无需和别人比较。”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真的都不重要。因为最伟大造物主已对我说祂爱我,无条件爱我,接纳我,祂知道我是个怎样的人,却依然爱我。当下我便感到被释放真正得自由。

感谢主,我能从自我身份的捆绑里走出来,并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和安全感。我不再在意别人如何看我,我也不再比较,我不再靠去付出些什么来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同。同时,我和天父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基督教对我来说,不再是仪式或宗教,乃是真正与主之间的关系。每一天的读经祷告变得不是履行义务而是我真实的渴慕。我渴慕更多认识天父在我生命里的计划,我也渴慕听见更多祂要对我说的话。

或许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正在寻找着自己的身份。今天我要大声地说:“你是天父的孩子,你是尊贵且有价值的,你是蒙喜爱,蒙恩宠的,阿们。”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我有一个梦想

后浪:我是谁?谁来定义我?

作者:安琪,香港

 

我下了很大决心才点开《后浪》来看。

因为这几天实在处处都能看见这俩字——我本能的抗拒,视频本身不想看,关于它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想点进去。多么讽刺,结果我现在自己在写了。

 

先说不想看的原因,有二:一是对于集体叙事的厌恶,二是对于公共讨论再创作的厌倦。前者是上头扣下的帽子,后者是网络同温层的无解之题。

 

然而我知道自己最终会看的,因为我同在这被定义、被期望、被塑造的青年人群之中。不可幸免。与其被动沉默,我尚可扔一块石头,看能不能激起一丝水花——是不是浪就不知了。

 

/

 

视频大致与我耳闻和想象类似,只是看完之后心中凭增一股闷气。

 

我大概能明白这闷气从何而来——华丽的词藻堆砌的情绪推进背后,我看到的这样一副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过年时好不容易从北上广压力中逃离回家的你,在饭桌上被某个叔叔辈夹了一口菜,然后语重心长的来一句:“你们这一代真幸福啊,衣食不愁,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少抱怨,加把劲,趁着年轻好好干!”

 

 

然后他期待你你赶紧双手捧碗伸过去,毕恭毕敬,笑脸相迎:“是是是。”其实你心里又哭又骂。

 

他看到你处丰富,却不知你处痛苦,他或许知道你处痛苦,也不知道如何谈论这种痛苦,因为他他甚少有与人直面谈论的经验,也学会不去谈论是好,便只能用他熟悉的词汇与叙述来正面压倒,把负面情绪盖过去,装作不见就好,无力亦不知。

 

他在属于你的节日里抢夺了你的话语权,说到底其实是将自己所掌握的话语权转移成寄托,在你身上映照未竟圆满的自恋情结。

 

然而他不知,就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权威叙事已然在信息涌流中瓦解,父权压力被同辈压力所取代,这是为什么巨浪在中年人引起转发刷屏,却遭到年轻一代的普遍质疑,这是权威叙事与家长制的狂欢,从家到国。前浪在传统叙事方式中定义与期望,后浪则在用反叛与戏谑解构宏大叙事。

 

/

 

不过,这绝非只是青年被强行定义与标签如此粗暴简单,纵然它是用精心设计的言语有意或无心掩盖大多数青年所挣扎和面临的问题,但青年能做的,只是跳出来反对与嘲讽,一顿发泄之后,却不知如何重建。

 

说到底,是我们这一代仍没有独属自己的叙事方式与话语权。

 

我问了身边好多人这个问题:“迄今为止,你觉得有没有什么作品能够代表我们这一代人真实的生活处境?”

 

大多数人茫然不知,还真列不出。

 

我们的青春记忆里或许有韩寒的叛逆傲慢,有郭敬明和饶雪漫的情感阵痛,然而凡有真正经历些许世事的人都知道,他们不可能,也绝不会代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处境。那是青春的定时产物,却绝非生命前进的写照。

 

且不说五四以来青年如何,就是我们的上一辈、上两辈、上三辈,无论褒贬,大体都有反映青年时代叙述的作品,杨沫的《青春之歌》、阿城的《棋王》、顾城的《黑眼睛》、北岛的《回答》、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好作品似乎都是过去式,然而自80后以来,青年的进行时里却真实缺少了经得起时间与变化考验的叙事。

 

《后浪》里有一点说得对,我们这一代青年,未曾经历过物质匮乏,反倒是经济日渐腾飞,信息井喷,选择众多,可能性看似无限,但有一点是《后浪》所完全忽略的,选择多了,并不代表便自由了。眼光凌乱迷失时,人便只会跟着群体被动前行。

 

 

这一代人所处的大环境,碎片化已经无法完全整合任何一个信仰或理论,主流潜伏在河床底下,悄然带动着走向,让流动看上去自由散漫,实则再无内核力量。崇高被捏碎在流量的戏说中,或者崇高本身就是个戏说,而诗意已经失去诗意的底蕴,沦为被嘲弄的肤浅作秀。

 

而我们这一代人本身,“被选择”远大于“选择”本身。对绝大多数仍在探索、尚未建立起完整价值观的少年来说,防火墙已经隔绝了一道世界,成功之路只剩一条——高考和大学。然后大学毕业,便是自我放逐。天地广阔,却不知从何而为,只为柴米油盐匍匐前进。

 

 

难道是我们真的已经拥有太多选择来表达自己吗?不是的,恰恰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如何选择,才不知道何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实底。亦没有一个核心叙事,能够真正将我们这一代人产生集体共鸣。

 

是否需要共鸣呢?是否需要一种叙事来盖过一切声音呢?其实是不一定——如果是为了思想与行为的统一,那只是沦为乌合之众了。

 

但要共鸣的是什么?是我们辨认何为假我,发现何为真我。

 

/

 

在影响了二战以后德国人对战争与纳粹思考的文学著作《铁皮鼓》中,有着这样一个奇特场景:

 

1949年的莱茵河畔流行着一个类似酒馆的娱乐场所,诺大的地窖连通地层住房,格格不入的电石灯,毫不舒服的座椅,酒柜里没酒,木桌上没菜单。人们来到这里,不为寻欢作乐,只为一件新奇体验——切洋葱。

 

众宾客正襟危坐,等待老板分发刀具、木板、洋葱,边剥,边切,边泪流满面,他们不用酝酿,无需社交,各自切洋葱、流眼泪,仿佛某种滑稽又严肃的宗教仪式,某种让人慰藉、又让人生硬的表演。

 

经历战争生死残酷、意识形态崩塌与解构的德国人,在那样一个洋葱地窖,那样掉落的一颗颗圆滚的泪珠,积攒成河,泛滥决堤,作者格拉斯却称,那个时代,那个文明垮塌、废墟重建的时代,会被后人称为“无泪的世纪”,“尽管处处有这么多的苦痛。”

 

多么可悲,当你明明体会到情感的实在,却无从自由表达,只能用外在的形式来刺激泪腺,对着无数和你一同的演员和观众进行着感性表演。

 

 

我们这个时代亦同样经历这种“洋葱”与“无泪”的矛盾痛苦。

 

这个时代的“洋葱”有很多——小到一部爱情剧、一个吃瓜热搜、一条抖音、一只香奈儿口红,大到成绩排名、工作性质、年薪收入、车房配备,再大到“武汉加油”、“厉害了我的国”……所有这一切“选择”,让我们眼花缭乱、表述参与、塑造喧闹,但哭闹一场,到头来却空空如也,摸不到实质。

 

我们或许能从这些洋葱的眼泪中获得“虚体自恋”,却由此丧失眼泪内化价值的“实体自恋”——

 

按照《巨婴国》的描述,“虚体自恋”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方说美貌、金钱、社会经济地位、名气、他人评价等等,而“实体自恋”一种真实存在的自我价值感,且这种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受到实质损害。

 

虚体自恋是根据外在的行为、环境来获得的,是人告诉我们,我要说什么、要做什么;而实体自恋则是内在反映的真实价值,即我知道我是谁。

 

而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是: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们,我要说什么、要做什么(比如下图),却没人告诉我们,我是谁。

 

 

具体反映到叙事方面,是我们习惯于依附于公共叙事来表达自我,饭圈、热搜、转发评论、蹭热点、带节奏、田园女权、小粉红、网络暴力……

 

我们以为公共的便是掌握话语权的、影响力广而深的,但他们却恰恰隐藏了个体的真实情感与痛苦,叙事浅尝辄止,而真正能够影响和塑造一代人的,恐怕是向内的、私人化、展露真我的表达。

 

后者在这个时代少而沉默。

 

想到这里,我觉得颇为无奈,有些人漠然着被代表,有些人寒颤着被消音,有些人喧闹着被塑造。而我自己,就在叙述“叙事”本身时,也依然要依附于《后浪》来展开表达,亦要用“我们”来将这一代青年一概论之。这是否是一个循环的怪圈?

 

这的确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失语症:

 

我们用肢解的、碎片化的行动与外化的权力与条件来反射和塑造自己被凝视的形象,却不知实质本应是我们从内在价值出发,去建立自己的叙述结构、争夺自己的话语权、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这本是“五四精神”最该传承下来的实质。

 

/

 

而说到底,独立之个体关乎实体价值形成中的两个最关键问题:我是谁?谁能定义我?

 

实体价值建立的真正实底在于爱,在于义无反顾、不谓底线与条件的爱与接受。即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时,我明白自己本身是被爱的——值得被爱、也被爱着。亦能因为被爱,而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回应爱,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

 

这绝非宏大叙事的鸡汤,而是具体到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被造、被发现与被寻回。

 

注意这个“被”字,许多人以为“自我”与“自爱”是生命始发点,但这实则是个虚体自恋的伪命题,我们生来即是要与人产生联系、渴望被外界所关注和接受的。没有人能够不通过与外界和他人接触来真正找到“自我”、实现“自爱”。

 

而在我的人生体验里,我体会自己被造、被发现、被寻回,在我亲身经历、思考、选择、感动,意识到能够给予这样独特、完美却又广袤的爱,唯有创造我、爱我至死的上帝。由此我知道我是谁——独一真神的女儿。

 

“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圣经·约翰一书4章16节)

 

因着这样的身份,我可以被爱,亦可以爱人,我虽无奈现状,却也满怀希望;我批判,我也拥抱;我痛苦,我也感激;我彷徨,我也奔跑。我还在探索着自己爱的方式,还在为我的痛苦找一份共鸣的意义,也还在寻找属于我的叙事来发声。

 

我深知,我是进行时,不是完成时,我是正在无数次修改、待续未完的故事,我是正在埋头耕耘、回头翻新的松软土壤。我远非完美,却已完整。

 

这一切,皆源于我找到了自我叙事的根。

 

而你是否想过,

谁能按你本相爱你?

谁能为你的人生写出独一无二、却又能产生千万共鸣的故事?

谁能体会你青年的孤独、彷徨与愤懑,又给予你超越自身的意义与价值?

 

不是前浪,亦不是后浪。没有任何一种外在叙事方式能够代替你发声,除非你听到内在深处叩响的问题——“我是谁?”

 

叩响这一问题指向的窄门,寻求的,必寻见。

 

 

*此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转载,原文发表于安琪姊妹的个人公号:我文(wowenwrite),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荣耀的身体

关于“你是谁”,世界告诉你的5个谎言

文字:YMI事工团队

翻译:蒋冠华,中国

我们很容易陷入世界的价值观,而忽略了基督所说关于我们身份的真相。为了避免落入这样的陷阱,让我们来从圣经中找解药吧:

工作会消耗我们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我们必须记住,虽然上帝呼召我们努力工作,(歌罗西书3章23-24节),但我们工作的目的是服侍主耶稣。
  
我们是谁并不取决于我们的职衔,而是取决于基督的作为(加拉太书3章26节)。所以,让我们把精力集中在如何使用上帝托付给我们的工作来荣耀祂,并活出我们作为上帝儿女的样式吧。
 

我们常常承载着来自我们的文化、家庭甚至教会对我们的各种期望(希望我们有某种特定的行为模式)。
  
在我们用行动来荣耀上帝的过程中,即便有不足的地方,我们也可以从主那里得到恩典,并可以确信我们最大的诫命就是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我们的上帝(马可福音12章30节)。我们可以不用再一直背负着证明自己的压力,而是专注于我们与上帝的关系,知道当祂炼净我们时,我们对祂的爱自然会生发出好的行为(以弗所书2章8-9节)。
 

 
当你想到你是谁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是某人的男/女朋友或你还是单身?你是某人的孩子或是某人的父母?
 
然而我们的信心并不来自我们周围的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关系,也是我们所有其他人际关系的基础,乃是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凡接待他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做上帝的儿女。”(约翰福音1章12节)
 

性格测试很有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但我们需要小心,不要让这些测试限制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当摩西抱怨自己“拙口笨舌”的时候,上帝是这样对他说的:“谁造人的口呢?谁使人口哑、耳聋、目明、眼瞎呢?岂不是我耶和华吗?现在去吧,我必赐你口才,指教你所当说的话。”(出埃及记4章11-12节)
 
上帝大过我们的性格。祂是万物的创造者,祂能帮助我们让我们在软弱上经历祂。(哥林多后书12章9节)。
 

有时候,我们会无意中让自己过去的经历和选择定义我们——我们感到寸步难行,因为我们被过去犯下的错误困住了。
  
但是因着基督的牺牲,我们便不再受过去的捆绑了。即使我们需要继续处理过去的错误留下的后果,我们仍然知道基督已经得胜,祂召唤我们进入一个美好的未来,在那里祂为我们赢得了一个崭新的身份:
 
“……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立比书3章13-14节)。
 
无论何时,当我们感到被上面这五个谎言蒙骗时,就让我们祷告自己的身份单单根植在真理中:我们属于上帝;我们是按祂的形象所造的;祂救赎了我们,并会更新我们。

 

*此文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黑暗中的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