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你娛我樂

基督徒享樂,該還是不該?

popcorn

作者:Ansy Wong,英國;翻譯:覃函涵,中國

我覺得無聊,無事可干。電視劇也沒什麼好看的。每天狂看《權利的遊戲》的日子我也受夠了。我的臉書上也沒什麼新鮮事,不管我怎麼刷狀態似乎每天都差不多。周圍的朋友們不是太忙就是太累,要不就是沒錢出來玩。

我們似乎每天都被一股強大的慾望牽引,想找些樂子。我們每天醒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機。不管是臉書,還是Instsgram, Snapchat,還是推特,我們總是在不停地刷屏,再刷屏。我們得跟上最新的資訊,得不停的看文字,看消息,點東西…我們就是得找點兒樂子。

找樂子享受生活有什麼不對嗎?我想尋找一些美妙的事物,欣賞那些能放到Instagram上炫酷的美照有什麼不可以嗎?我在You Tube上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遊戲必殺秘技,我就想玩這個遊戲試試手,難道不可以嗎?

有什麼問題嗎?

找樂子本身並不是罪。從天地創立開始,上帝創造我們就給了我們情緒和感官。是祂讓我們有知覺、觸感、味覺、嗅覺等官能的能力。上帝甚至還告訴我們「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詩篇 34章8節)

找樂子是一種工具和方法,讓我們感受到奇妙和敬畏。樂趣能讓我們自己和他人們感到高興開心,甚至能解開緊鎖的眉頭。我們沒有被創造成機器人,只能每天埋頭苦幹。上帝造天地的時候也在第七天休息了。我們也如此,應該有休息和放鬆的時候。

度假是非常美好的經歷,可以讓我們靜下來,讓身體從緊張和壓力之中解脫出來,得到修復。運動和玩遊戲也可以讓我們的身體,精神和情緒都得到釋放和鍛煉。我們可以展現出自己好勝和頑皮的一面,讓我們的大腦在玩樂中學習如何更好的運籌帷幄,排兵布陣。我們的身體是上帝給我們的,在玩樂中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也能讓我們更好地侍奉他。

聽音樂會,看錶演,或者僅僅是看電影也能讓我們深深體味到人類深邃的創造力,也提醒我們造物主上帝是何等的偉大,竟能賦予人類的大腦如此豐盛的創造力。複雜的故事情節峰迴路轉,音樂的樂章層層遞進直到那最後一刻的華章完美落下,這些都能讓我們細細品味音樂和藝術的魅力,但最終,讓我們體會到上帝的偉大並獻上讚美和敬拜。

「因為萬有都是靠祂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歌羅西書 1章16節)

我們被造的時候就有感官,用來體驗事物。我們是藉著上帝所造的,也是為祂而造的,為著敬拜祂,歸榮耀給祂。

享樂本身如果變成終極目的就不對了

如果我們沒有節制地享樂,把找樂子本身變成終極目的就不對了,會引發很多問題。我們經常聽人說:「萬事中庸為上。」父母如此說,師長如此說,營養師如此說,醫生也是如此說。任何事情都切忌太過。玩遊戲太多會導致反社會行為。吃太多糖會得糖尿病。看太多Netflix電視劇會讓人變傻。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哥林多前書 6章12節)

從這節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僅僅是要中庸,有節制,還要明辨事理。當然,我們有自由,但是並不是自由範圍里的所有事情都對我們有益。另外,被身外之物所轄制是不明智的,這樣一來就是上癮了。

如果享樂只是為了取悅自己,那就不對

流行文化告訴我們應該:「吃喝享樂,開心至上」,但聖經的教導卻截然相反。「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 10章31節)

沒有人不喜歡看情節豐滿的電影。但如果我們因為看了最新的電影,就帶着炫耀的心態,那就不對了。如果我們拍下自己吃到的美味漢堡是為了得到很多人點贊,並想告訴別人:「看看我,多酷」,這是罪性的一種,叫自傲。自傲讓我們的「自我」膨脹。在我小時候有一位牧師講過,「放大自我」就等於「讓上帝渺小」。所以當我們以自己,或者以外物為榮,而不是以上帝為榮的時候,享樂就不對了。

聖經告訴我們萬事都要為上帝的榮耀而行。我的所吃,所喝,所看是否讓上帝喜悅,榮耀上帝?還是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

享樂變成偶像就不對

任何代替上帝的事物就是偶像。甚至我們的手機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偶像。我們沉迷的漫威電影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偶像。如果我們重視這些東西過於我們重視自己與上帝的時間,這些東西就是偶像。

我的看法是:當我們痴迷於社交軟件,手機,Netflix電視劇,或沉迷於得到更多「點贊」,或在意某樣東西比我們與上帝的關係還要多時,我們就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偶像了。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上帝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20章3-5節)

享受樂趣不是罪。上帝創造萬物,使之成為美好。我們也能看見萬物之美。但如果我們崇拜受造之物而不是造物主的時候,我們就大錯特錯了。比如說性關係。性關係乃是為婚姻而設,是丈夫和妻子之間表達愛意和親密的行為和方式。可現在性關係被封為至寶,成了人人必須的日常品。

問題就是,我們越是追求享樂(而不尋求上帝),我們就越容易沉迷其中,而享樂就越容易成為我們的偶像,但我們卻不會從中得到滿足。我們會不停地填補內心那個黑色的空洞,周而復始。我們會不停地想找尋新鮮樂子,等待新鮮驚喜,因為舊的東西我們都會逐漸厭倦,喜新厭舊。

如何在享樂的同時榮耀上帝?

把我們驚嘆和敬畏的眼光重新對準上帝。記住,上帝才是這些美妙事物的創造者。

轉向上帝,敬拜上帝。因為最終只有上帝才能讓我們滿足。

尋找屬靈的追求來榮耀上帝。問問自己:這件事是讓我得榮耀還是讓上帝得榮耀?這件事有沒有幫助我親近上帝,讓我的靈命增長?還是讓我陷入罪性,或者讓教會弟兄姐妹跌倒?

最後,問問自己:我能不能與人分享這個經歷並帶領他們敬拜上帝?

偶爾讓自己遠離享樂也是個不錯的主意。暫停對屬世享樂的渴望,轉而去渴望上帝的同在。花時間與上帝相處,渴望從上帝來的驚喜,給予上帝完全的讚美和榮耀和祂應得的敬拜。感謝上帝的慈愛和恩典。放下手機,拿起聖經。讓上帝的話語給你喜悅。你會發現上帝的話語你會越讀越愛,而且祂話語中的新意是延綿永恆的,不會讓你厭倦。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你娛我樂)

推薦一部聖經題材電影——《復活》(Risen)

Movie-Review-Risen-768x460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Jaslyn See,新加坡

我其實不是特別熱衷聖經題材電影。打着「創意自由」的牌子,這些電影的情節十有八九都會偏離聖經原本的敘述。例如2014年的《法老與眾神》(Exodus: Gods and Kings)以及《諾亞方舟:創世之旅》(Noah),就其實都對信仰持懷疑觀點,並儘可能地削弱了上帝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而然,我對《復活》(Risen)這部電影也持謹慎態度,雖然大家將其定位為梅爾·吉布森2004年廣受好評的《耶穌受難記》之續。

《復活》由美國導演Kevin Reynolds執導,講述了一位名叫Clavius(Joseph Fiennes飾)的羅馬士兵,奉本丟·彼拉多(Peter Firth飾)的命令去調查耶書亞(耶穌在電影中的名字, Cliff Curtis飾)的屍體失蹤之謎,並要迅速找到屍體,以防止猶太人起義。在這樣一個情節下,電影以最有爭議的方式——透過非信徒的視角——探討了基督教最重要的信息——耶穌基督的復活。

這樣做帶來了非常好的效果。電影邀請觀眾以一個有充分理由懷疑耶穌所說的局外人的角度來觀看耶穌的死亡與復活。無論對信徒或非信徒來說,這都是相當棒的主意,能激發大家的興趣。

除了製作精良,並且腳本很大程度上都遵循聖經記載以外,以下是我強烈推薦這部電影的五個原因。

1.雖然出場次數不多,但耶穌是電影的中心

從始至終,耶書亞在屏幕上出現的時間不到電影的五分之一,對白總共也不到20行。然而,電影情節每時每刻都沒有離開過祂。彼拉多、該亞法、Clavius不是在談論祂的時候,就是在忙着找祂。

這種間接的表現手法在此類電影中的運用讓人耳目一新。之前大家就經常批評聖經題材的電影情節過於簡單,並且對耶穌與門徒的呈現太直白。在這部電影中,由於每個人都好像看到或聽到耶穌,卻沒有人能確定祂在哪裡,當祂終於出現在屏幕上時,觀眾會禁不住想大聲歡呼。

2.觀眾能在Clavius身上看見自己的身影

不同於易怒的彼拉多和愛操控的該亞法,一心想確保耶穌沒有從死里復活(而不是想知道事實是否如此),Clavius被刻畫為一位精幹、理性的戰士。他更加關心查明真相,而不是迎合政治。儘管他最初是個硬心腸的非信徒,但還是讓人很難不喜歡他。

在查找耶穌是否真的從死里復活的過程中,他追尋到眾多證人,包括給他隱晦答案如「打開你的心」的抹大拉的瑪利亞,和堅稱自己在街道上聽見了耶穌的聲音的失明女人。當然,Clavius還是持懷疑態度。當你有的只是道聽途說和含糊的回答時,誰又能相信呢?不過,Clavius堅持了下去,就算彼拉多告訴他停止調查,他還是繼續尋求真相。

你不禁會為Clavius的堅持打氣,因為其實這也正是你想做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多數人都有一點點Clavius的影子——我們也想知道彌賽亞是否真的已經復活。不管是信徒還是非信徒,我們每個人在某個時候都必定曾思考過這個史上最偉大的故事是否屬實。所有非信徒都是Clavius,而大多數信徒,若不是全部的話,一開始時也是Clavius。和他一樣,我們是理性和思考的個體,在相信基督前,我們想要確鑿的證據。但是,當我們最終看見的真相與我們從前的認識完全對立時,我們將如何回應?

3. 這部電影會讓你想成為耶穌核心圈的一員

當門徒們終於隆重登場時,你會被他們之間緊密的關係,他們的與眾不同,以及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所吸引。他們擁有那種單單與耶穌同在就好的知足和喜悅,即使這意味着他們要不斷地面度他人的反對和生活的不確定性。同時,他們對受到壓迫的人有一種友情和愛,並且他們看似沒有家,卻有一種歸屬感。

這是一幅詮釋團體生活的美好畫卷,讓你也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4.看完電影,你會想要重讀聖經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跳過諸如彼拉多、該亞法、亞利馬太的約瑟、西門彼得和抹大拉的瑪利亞這些人物的細節。但這部電影的獨特視角迫使我慢下來,去對每個人物和細節發問。 「等等,這個部分在聖經里有嗎?」「該亞法是什麼人來着?」「聖經的記載里有天使嗎?」

看完電影后,我對裡頭的人物、所涉及的利害關係,以及圍繞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政治背景,產生了好多疑問。這些問題讓我主動回到了聖經(馬太福音28章11-15節)。再次閱讀四福音書的記載后,我對耶穌所做的一切有了更深的體會。

5.電影會提醒你耶穌復活的重要性

這部電影讓我最有感觸的幾點之一是,在耶穌所在的時期,釘十字架其實是非常普遍的刑罰。雖然耶穌被釘十字架那麼殘忍,並且是祂完全不應得的,但祂死的方式卻沒有什麼特別。羅馬統治時期,許多人遭受了同樣的懲罰,其中包括掛在祂身邊的兩個盜賊。

所以,當被證實死亡、被埋葬並封在墳墓里的耶穌第三天連帶祂手和側面的傷痕出現在眾人眼前時,這一定是件不可思議,甚至是有點恐怖的事情。《復活》把這些情愫完美地表現了出來,讓我們看到了耶穌出現在當時的非信徒當中所必然造成的混亂和恐慌,也讓我們看見了信徒見到祂時的喜悅與驚奇。

這部電影十分強調耶穌的復活,而事實上也就應該這樣。畢竟,耶穌復活是基督教的整個信仰核心(哥林多前書15章14節)。就像這個真相在《復活》中挑戰了Clavius一樣,基督的復活也要求我們做出回應——任何見過耶穌復活的人,生命無法不發生改變。就如這部電影,這好像是對觀眾的一個提醒:認識真理后,你將再也無法對自己的信仰漠不關心。

也正因為這最後一個原因,我強烈推薦大家觀看這部電影。願這個故事鼓舞我們,激勵我們重新愛上耶穌,並與他人分享祂的故事。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你娛我樂)

提琴與鋼琴的碰撞:你是我異象

作品標題:你是我異象
表現形式:提琴與鋼琴演奏
鋼琴演奏:JORDAN WEI,新加坡
提琴演奏:DANIEL ANG,新加坡

 

*此音乐视频为雅米事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告別好萊塢式愛情——由Taylor Swift與抖森新戀情想到的

Growing-Up-on-Hollywoods-Love

作者:Michele O,新西蘭;翻譯:鍾林君,中國

看到Tayor Swift又跟抖森(Tom Hiddleston)好上了的新聞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慢着,搞什麼?她不是才跟DJ男友Calvin Harris分手嗎?」

不管怎麼說,Taylor Swift現在又有已成功憑藉新相好抖森讓與Calvin Harris分手的事在好萊塢成為過去時(作為抖森的粉絲,我好難過!)。

爆料了Taylor Swift和抖森的「海灘親吻」照的是英國花邊新聞小報《太陽報》(The Sun)。有關人士向《太陽報》透露:「雖然海灘當時有20多人進進出出,Taylor Swift和抖森都旁若無人地熱情相擁相吻」,「他們看起來就跟任何一對熱戀中的年輕情侶一樣,全世界都不去理會」。

讀到這裡我不得不停下來,以免控制不住自己。我真想大喊:「相愛?他倆知道什麼愛情呀?不過才剛認識不久而已啊!」但我覺得這對於Taylor Swift和抖森來說可能並不重要,因為他們之間有「火花」。在好萊塢,想要瘋狂相愛,只要有「火花」就行。

同樣的,當Calvin Harris和Taylor Swift分手的時候,就有關人士就向娛樂媒體《E!News》透露,Harris「對他們的感情感到乏味有一陣子了。他一度想找回兩人之間的感覺,卻沒有成功」,並且「連朋友們都覺得很驚訝,他們倆怎麼在不來電的情況下還堅持了那麼久。」

可就在兩個月前,《好萊塢八卦》(Hollywood Gossip)才登出以《Tayor Swift大愛Calvin Harris》為標題的文章,並配了Taylor Swift在一年一度的音樂盛事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上向舞台張開雙臂的圖片。《好萊塢八卦》還評論這張Taylor Swift向男友Calvin Harris伸出雙臂的照片說:「好久沒有見過如此甜蜜的照片了」。不是某個階段,還有傳言說因為Calvin Harris愛Taylor Swift愛得發瘋,兩人都已經訂婚了嗎。

這些就不說了,他倆的戀情反正走到頭了,因為Calvin Harris現在覺得跟Taylor Swift戀愛沒意思,沒有「火花」。對於雙方的粉絲和成千上萬無可救藥的浪漫人士來說,這對情侶分手的消息無疑引發了全民傷痛。當我讀到Calvin Harris和Taylor Swift分手的消息時,我不禁想,是不是我們太多人都不明智地掉入了一個陷阱,覺得必須持續不斷地來電並擦出火花,才是成功的戀愛。

被好萊塢式的愛情洗腦

我從小就看好萊塢電影,閱讀像《時尚》(Cosmopolitan)、《Cleo》和《Girlfriend》這樣的雜誌。一有閑暇時間,朋友和我就會衝到學校圖書館找到最新版的《Girlfriend》,把裡邊關於愛情、約會和戀愛的文章讀個遍。

我讀的都是什麼「辨別真命天子的10大建議」,「如何找到‘靈魂伴侶’」,以及「如何像好萊塢最酷的情侶一樣談戀愛」這樣的內容。就像那些好萊塢電影教我們的那樣,我們努力尋找着生命中唯一的真愛,哪怕當時我們才17歲,應該做的是預備考大學這樣的事情。

在電影方面,我不是特別熱衷於言情戲,因為情節實在太水,對白也實在太老套。但有幾部我還是蠻喜歡的,比如《真愛至上》(Love Actually) ,我差點都看哭了的《青澀年代》(A Walk to Remember)以及至今仍然是我最愛的電影和小說的《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

這些年來,好萊塢持續不斷地通過少女電影推出自己對愛情的演繹,比如說《大婚告急》(Something Borrowed), 《戀戀筆記本》(The Notebook), 《朋友也上床》(Friends with Benefits), 《不求回報》(No Strings Attached)和《情人節》(Valentine’s Day),外加最近的《五十度灰》三部曲(50 Shades of Grey trilogy)。

電影《大婚告急》講的是一位叫Rachel White的女孩暗戀自己的好朋友Dex,而Dex卻與Rachel最好的朋友Darcy訂了婚。長話短說,整個劇情就是Rachel和Dex最終決定要面對自己的真實感情,於是Dex取消了與Darcy的婚約。電影的最後,Rachel與Dex手牽手,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劇情氣得我差點把DVD攪成碎片。更別提《五十度灰》中大學畢業生Anastasia和成功人士Christian Grey之間的虐戀了。但是我發現,不管我對這些電影怎樣的望而卻步,好萊塢式的愛情還是在我的愛情觀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幾年前,我非常惱火,找到青年團契的牧師跟他聊天。在新西蘭做了3年記者后,我覺得對自己所在的新聞編輯室感到有些厭倦了,想到別的地方去找尋找新鮮生活。因此,搬到澳大利亞自然就成為了一個再合理不過的選擇。更何況我大學曾經瘋狂暗戀過的一位男生也剛搬去澳大利亞。

我記得當時緊拽着自己的熱巧克力杯問牧師說:「要是我因為不去澳大利亞而錯過了唯一的真愛怎麼辦?」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可是頭等大事, 我真的覺得這個選擇對我來說是生死相關。要知道我多年來對《時尚》的閱讀告訴我不能讓自己「唯一的真愛」溜走。

我不知道牧師當時是怎麼做到的。我很確定如果一個20來歲的年輕人來問我同樣的問題的話,我會一口氣把咖啡全嗆出來。然而,我的牧師很冷靜地告訴我,我不應該為一個男人搬到澳大利亞,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靈魂伴侶」(更別說這樣的概念有多不符合聖經原則了),並且愛情不只是對彼此甜蜜的感覺。真正的愛是「持續地為你的配偶放下自己的生命,像耶穌為我們放下自己的生命一樣」。換句話說,愛是要下苦功夫的,並且要做出許多的犧牲,從來就與幻想的美好無關。

於是,我正式踏上了尋找真愛之旅。

在上帝的愛中成長

我在美國牧師Gary Thomas寫的一本名為《Sacred Search》的書中讀到,這個世界所看重的愛情是「通常只會持續12-18個月的急速爆發的強烈浪漫吸引力。這種吸引力讓雙方變得情感脆弱並喪失理智。這樣的愛情所吹捧的是在情感風暴下做出草率的決定,並且以情感強度來衡量「愛」的深淺。而科學告訴我們,這樣的情感強度從來都不會持久。換句話說就是很快就會消散。」

話說回來,好萊塢電影也不全都是童話愛情故事。像《萬有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這些,講的就是犧牲的愛。雖然大家更多聽到的是霍金、納什和喬治六世在各自領域裡的成就,但更加打動我的則是他們的太太在他們身上所付出的堅定的愛。 Jane Wilde Hawking不知疲倦地照顧着現在的前夫霍金,同樣的,Alicia Nash也一直與納什並肩抵抗精神分裂症。伊麗莎白王太后也是與澳大利亞言語治療師一起幫助國王喬治六世克服了自己的結巴和對公眾演講的恐懼。

當我觀察耶穌是怎樣愛我們的時候,我並沒有那種可能在祂開始覺得我無聊時就消失得無蹤影的濃情蜜意,但我卻看到一位無比愛我的救主,愛到願意為我上十字架。聖經說為朋友捨命,沒有比這更大的愛了(約翰福音15章13節)。耶穌對我們的愛是無條件的,也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將我們與祂的愛隔絕(羅馬書8章38-39節)。祂不是在用好萊塢式的愛情愛着我——生活一旦遇到艱辛,另一半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不是的,耶穌是在用恆久的、永不止息的、堅定的愛愛着我。

耶穌也教導我們要以有永恆價值的事情——上帝的國和祂的義(馬太福音6章33節)來做決定。Thomas牧師寫道:「耶穌的話語激勵我們去尋找與我們有相同使命的人,而不是一時的情感衝動。相比起讓我們失去理智的人,耶穌的教導指引我們去做出最終可以結出義的果實的決定——尋找一個可以激勵我們追求聖潔,在我們走失時提醒我們,在我們搞砸時原諒我們,在我們不知下一步該如何時用智慧鼓勵我們的人。」

等到我結婚,可能還要個幾光年(我得先找個能結婚的對象才行呀!),但是我禱告,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我會預備好,可以像耶穌愛我那樣去愛我的丈夫。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你娛我樂)

愛上《憤怒鳥》

ab_gallery1920x1080_3-1024x447

作者:上帝的小鳥,中國

當然,我說的並不是遊戲,而是前陣子上映的《憤怒鳥大电影》。雖然我並沒有真的認真玩過這款遊戲(我承認我蹭別人的玩了一小會兒),但萌萌的憤怒鳥造型總能吸引我的眼球。並且單看預告片就讓人覺得電影本身好像超爆笑。紅色憤怒鳥胖紅(Red)出場的各種戲劇衝突,黃色憤怒鳥飛鏢黃(Chuck)與黑色憤怒鳥炸彈黑(Bomb)在無敵神鷹水池邊陶醉的噴水(尿)場面,外加各種萌萌小鳥的出場,還未上映,就已經讓身為家庭電影愛好者的我迫不及待想要一睹為快了。只要能讓我開心地從頭笑到尾,我都會覺得這電影很值得看。萬萬沒想到的是,這部想象中應該是純搞笑的電影居然讓我落淚了,還讓我深深地愛上了這幾隻各具特色的憤怒鳥。

ab_gallery1920x1080_5-1024x644

圖一:胖紅出場

其實,電影的情節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得上簡單。從小脾氣有點暴躁的胖紅與大家不合群,終於有一天被法官判決要去參加情緒管理課程。情緒管理課上,胖紅遇到了跟自己一樣氣質「相對獨特」,不容易被大眾接受的飛鏢黃、炸彈黑和大紅(Terence)。很快,飛鏢黃、炸彈黑和胖紅成為了好朋友,雖然他們彼此礙於面子都不承認。有一天,陰險的綠豬王帶着它的豬豬軍團抵達了小鳥們的小島,摧毀了胖紅海邊的小屋,又藉著各種好玩的道具博得了其他小鳥村民的信任,併當成貴賓被邀請逗留在島上。胖紅從一開始就懷疑綠豬的動機,因為它們摧毀了胖紅的房子卻沒有道歉。可是因胖紅的不合群,大家並沒有太在意它的話,即便它後來與飛鏢黃、炸彈黑一起找到了可疑的證據,也沒人相信它。因此,三個「不合群」朋友就歷盡千辛去尋找傳說中的小島守護者——無敵神鷹幫忙。沒想到無敵神鷹太久沒運動,都飛不動了,跟本派不上用場。而此時綠豬們已在小島上設下圈套,用派對把所有的小鳥吸引到一起,然後再偷偷把所有鳥寶寶——鳥蛋偷走了。接下來不用我說,大家應該都已經猜到結局,小鳥們各展絕技,鬥智斗勇把小鳥蛋救了回來,這其中當然少不了那個必備的彈弓。

ab_gallery1920x1080_2-1024x576

圖二:綠豬與胖紅

這麼簡單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出好幾部電影的痕迹,我為什麼還會哭呢?那是因為,歡笑當中好多溫情,暖暖地有點感人。

「憤怒」的另一面可能是勇敢

在電影當中,有一個片段講述了胖紅小時候的經歷。它生來大粗眉,跟其他小鳥不一樣,因此常常被嘲笑。而它天生脾氣比較硬,或者說「熱血」,再加上沒有爸爸媽媽,孤獨的它不得不用「武力」來捍衛自己,來與他人交流。可是撥開這一切,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渴望成為英雄(超級崇拜並相信無敵神鷹的存在)、渴望守護大家的勇敢小鳥。讓我無比感動又備受鼓舞的是,雖然大家並不喜歡胖紅,也沒有很好地接納它,連它的房子都被移到了村外的海邊,胖紅卻沒有因此而心存苦毒,仇恨大家。當感覺到綠豬給小島帶來的威脅時,胖紅第一個提醒大家;當意見沒有被採納時,它也第一時間去找證據;找到的證據被人嘲笑時,它又立馬去找無敵神鷹求助。最關鍵的是,當無敵神鷹都無法幫助它們的時候,它沒有大喊被騙,而是第一時間衝到事發現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大家。總之,從頭到尾,它都沒有時間想自己或顧影自憐,而是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關注着大家,關注着小島的安危。其實飛鏢黃和炸彈黑都是一樣,雖然從未被理解,卻依然有一顆沒有包袱的心,可以隨時去愛大家,為大家赴湯蹈火。這樣的小鳥,誰不愛呢?雖然「憤怒」或「熱血」成為了它們的標籤,毋庸置疑,隱藏在這些標籤下的是一個個真摯、滾燙的生命。你身邊有沒有這樣被誤解的個體?或者你就曾經被誤解?你會那樣勇敢地去愛和付出嗎?保羅也在聖經中鼓勵大家說:「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拉太書6章9節)一起努力吧!

ab_gallery1920x1080_7-1024x458

圖三:尋找無敵神鷹的三隻小鳥

我們都是一家人

影片當中讓我落淚的另一個場景是小島居民們最後給胖紅的驚喜——它們幫胖紅重建了房子,並且將它的房子搬回了村裡!要知道,想回到村子里,一直是胖紅的夢想。因為之前有個鏡頭是胖紅沒有朋友,也不再輕易擁抱友誼(飛鏢黃和炸彈黑想跟它一起玩的時候,它都是裝作酷酷地拒絕)。可是當它回到家的時候,它真的很渴望回到村子里,並擁有一個家,所以它會透過窗戶看村裡的熱鬧生活,想象着把自己的家安放回村裡。再「暴躁」或者表面上看起來再「硬朗」,不需要他人的人,其實都是需要一個家,需要歸屬感的吧。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都需要彼此相愛,彼此連接,彼此支撐,而這也正是上帝給我們設計社會、群體的美意。小島上的小鳥最終將胖紅接回村莊,胖紅也接受了飛鏢黃與炸彈黑的友誼,這樣溫情的畫面,讓人不得不愛。你認不認識還住在村莊外,或在村外徘徊的朋友?為他們禱告,也向他們傳遞愛,用愛將他們接回大家的身邊吧。如果你就是那個「不合群」的,不要放棄與大家和好,要真心地去愛大家,並積極地等待大家的接納。因為約翰福音15章12節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

ab_gallery1920x1080_16-1024x627

圖四:胖紅、飛鏢黃和炸彈黑

該憤怒時就憤怒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胖紅對小島上的村民說:「該是憤怒的時候了,它們(綠豬軍團)偷走的是我們的孩子。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容忍這樣的做法!」要知道,除了胖紅和它的不合群小夥伴,其他小鳥都是性情溫和的典範,這也是為什麼大家不能接受胖紅的原因。可誰說憤怒一定是不好的呢?連耶穌看到大家在聖殿買賣都會憤怒(約翰福音2章13-15節)。不管你相不相信,聖經當中,上帝經常因為罪憤怒至極(羅馬書 1章18節、詩篇 2篇12節、以弗所書 5章6節等)!或許,有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脫掉好好先生或溫柔小姐的面具,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該憤怒時就憤怒!當然,憤怒不是無止境地發泄,不是報復,而是採取行動,維護真理。因為最終,全體憤怒的小鳥們並沒有以復仇為目標,你甚至都感受不到一丁點這方面的意思。它們全神貫注的,只是去把小小鳥們救回來。它們的目的不是要去懲罰綠豬,而是做該做的事情,恢復正義公平。這樣敢怒敢為又不懷恨在心的憤怒鳥,誰能不愛?你是否也願意勇敢站起來拒絕不公義,並維護真理呢?

ab_gallery1920x1080_1-1024x499

圖五:被救回來的小小鳥

因此,愛上《憤怒鳥》,也就不是那麼意外的事情啦!

 

圖片來源:《憤怒鳥大電影》官網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你娛我樂)

從《五十度灰》說起

It-Started-with-50-Shades-of-Grey-1024x613

作者:Rebecca Chan,馬來西亞;翻譯:鍾林君,中國

又是一個平常的上學日子,課間我偶然聽到一位非基督徒朋友來邀請我的一些基督徒同學去看美國情色愛情電影《五十度灰》。讓我感到驚訝並泄氣的是,我的基督徒同學們聽了竟然很興奮,並且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邀請。

那天晚些時候,我鼓起勇氣問其中一個男生(他之前還在基督徒團契里做帶領工作),為什麼他明明知道這部電影的內容與上帝對愛情與親密關係的設計完全背道而馳,他還會想要去看。我的同學漫不經心地回答說:「嗯,沒有那麼糟糕吧。畢竟女主角是自願被男主角那樣虐待的呀」。聽到這個回答,我驚呆了。以娛樂的心態觀看這樣的內容是一回事,但是認同這些內容所倡導的價值觀並完全否認其中的錯誤之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着這位同學的回答,我開始去思考,在這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究竟意味着什麼。如今,我們面臨一個挑戰,那就是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會找借口妥協基督信仰原則,同時讓自己感覺不是那麼糟糕。我們可能會認為用一些粗魯的詞彙或爆粗口不是大問題,因為「大家都在講啊」;又或者我們會不介意妄稱上帝的名,因為「反正我們又不是真的在用上帝的名」;也可能會去觀看、閱讀並沉浸在一些與巫術相關的內容當中,因為「反正不是真的」;更可能在周日的時候缺席主日賺外快,因為「我反正下個星期還可以去禮拜,沒什麼大不了」;或是支持同性戀運動,因為「反正上帝沒有明確地提到同性戀這個詞。

可是,這些真的都沒問題嗎?上帝怎麼看待我們的妥協呢?

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但以理書3章16-27節)是三位拒絕向社會壓力屈從的年輕人。面對強大君王的威脅,眾多民族的眼光,還有一個是平時窯溫七倍溫高的窯,如果他們這個時候選擇屈服,我想沒有人會怪他們。他們要做的不過是向一尊偶像屈膝,不是嗎?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其他猶太人都這麼做呢,為什麼他們不可以隨大流?大多數人認為正確的不就應該是正確的嗎?

然而,這三位年輕人決定不背叛那位拯救了他們種族並將他們帶出埃及的上帝。他們不會違背那位在曠野中曾給他們族人豐富供應的上帝,也不會拋棄那位讓他們贏得無數毫無勝算的戰役的上帝。相反,他們選擇了順服上帝——也正因為如此,榮耀了上帝。

如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一般,讓我們順服那位為我們的救贖而忍受一切的上帝吧。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做的,我們的身體現在得以成為聖靈的殿。如果上帝住在我們裡面,如果祂與我們同在,難道我們不應該竭力活出聖潔的生活嗎?我們難道不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討住在我們裡面這一位的喜悅,而不是去討好在我們之外的嗎?

堅守基督信仰原則並不容易。這就好比逆流而上。然而,我們並不是孤立無援。上帝已經將祂的聖靈賜給我們,來幫助我們過一個聖潔的生活。祂也已將祂的話語賜給我們,做我們路上的光(詩篇119篇105節)。當我們花時間去閱讀並默想上帝的話語時,我們的心思意念就會被更新,不再去效法這個世界(羅馬書12章2節)。

因此,讓我們不要將上帝的恩典與憐憫看得理所當然,而是努力成為祂創造我們的樣式,並將每一天當做最後一天來活,做認識上帝、也希望他人認識上帝的兒女。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你娛我樂)

提琴與鋼琴的碰撞:唯在基督里

作品標題:唯在基督里
表現形式:提琴與鋼琴演奏
音樂來源:Keith Getty
鋼琴演奏:JORDAN WEI,新加坡
提琴演奏:DANIEL ANG,新加坡

*此音樂視頻為雅米事工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迷上Super Junior的我差點迷失自己

5-Signs-that-Something-is-an-Idol-in-your-Life-1024x613

作者:Grace Debora ,印度尼西亞;譯者:Fish Lin,香港

2009年,我沒抵擋住韓流的侵襲,不可自拔地成為了K-pop的狂粉。那時,我瘋狂地愛上了由12位成員組成的男團——Super Junior。一下課,我便會跟幾個朋友興奮地聚在一起討論我們喜歡的成員、前一天晚上看過的Youtube視頻,還有各類關於他們的消息。

流行文化早已成為年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在,有誰沒聽說過流行天後Taylor Swift,英國天團One Direction,還有最近大熱的韓劇《太陽的後裔》里的國民老公宋仲基呢?在這個資訊時代里,我們可以分分鐘掉進對「偶像」的迷戀里,迷失在他們的動態當中。拿我來說,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差不多一年,直到上帝最終將我拉回正軌,讓我意識到之前自己的人生重心發生了偏移。

現代社會,「偶像」被用來形容名人,抑或是一些我們尊重並視為英雄的人。但在聖經里,「偶像」指的是別的神或是取代上帝在我們生命中地位的任何事物。事實上,上帝給以色列人的第一條誡命便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埃及記 20章3節)。在那個拜偶像的時代,上帝明確地要求祂的子民只可敬拜耶和華。

現在,上帝對我們的要求也依然如此。不過首先,我們必須搞清楚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偶像」。對我而言,以下幾點便是幫我辨別自己是否有「偶像 」的參考因素:

1.時間

從我們為某件事所付出的時間可以看出此事對我們的重要性。當我沉迷Super Junior時,我會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來下載並觀看他們的視頻,瀏覽他們的消息。

2.精力和財力

跟時間一樣,我們會發現自己心甘情願地為自己的興趣愛好花費大量精力和金錢。我記得自己當時就花了很多錢買Super Junior的專輯,參加他們的演唱會,並收集他們的周邊,甚至參加了一些國際粉絲俱樂部舉辦的節目。情感上,我已經如此投入,以至於要是有人敢說我最喜歡的藝人的壞話,我就會翻臉 ,甚至厭惡這些人。

3.手機內容

從我們平時上網瀏覽的內容,播放列表裡播放的歌曲或視頻,以及社交賬號上關注的信息都可以看出我們在為什麼着迷。之前,我手機里所有的圖片都是Super Junior,播放列表裡收錄了他們幾乎所有的歌曲,社交賬號里也都裝滿了偶像和粉絲俱樂部發出的各種更新。我關注了超多的K-pop新聞網站,甚至為了隨時看到他們的動態而註冊加入了一個外文網站。

4.事態

當上帝不再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位時,我們的生命狀態便不一樣了。它變得雜亂無序,事情往往都是朝着最糟糕的方向發展。當我全身心地投入Super Junior時,我變得失眠,課業亂七八糟,對教會的侍奉也提不起精神;雖然堅持了一個聖經閱讀計劃,卻根本沒有讀進去上帝的話語。

5.交際圈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在我的生活當中再明顯不過了。我所有的好朋友都愛着同一個男團,一起做着相似的事情。起先,我們聊得熱火朝天,特別玩得來,但後來發現其實這讓我一無所獲。

我減少了在教會的時間,除了一起追星的好朋友之外,也懶得去結交其他的朋友。我覺得沒有必要跟其他朋友在一起,因為我覺得追星的小團體是最棒的。漸漸地,我發現有些人不願意再和我們一起玩了,因為他們覺得被我們遺棄了。

儘管上帝通過朋友、教會講道和靈修來警示我,我卻依然選擇無視這些跡象。直到一次講道逼着我質問自己「我是誰」,「我為什麼而活」,我才醒悟自己之前一直在浪費生命。當發現上帝其實已經不是我的敬拜對象了時,我充滿了悔恨與罪疚。我竟將Super Junior當成了自己的偶像。

於是我悔改了。我刪除了所有的視頻。扔掉了收藏的周邊,基本上清空了關於Super Junior的一切。起初這很艱難 ——不過這種感覺只持續了一個禮拜。最困難的地方其實是聊天再也跟不上話題了。我試着換話題,有時候很成功,有時候卻沒那麼走運。不論怎樣,還是感謝上帝幫助我維持了和朋友們的友誼,甚至還帶回了那些我曾以為失去的好朋友們!

偶像可能有許多不同的呈現形式,它們可能是我們的工作、社交媒體、電視劇,甚至教會的事工——任何使我們失去人生焦點並影響我們與上帝單獨相處的事情。在大學里,我還迷上過電影。好在上帝告誡了我,並使我改正。

上帝不會允許祂的孩子們一直活在罪里。祂想要我們按照祂的計劃和要求來生活。因此,上帝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讓我們迴轉歸向祂。如果我們意識到上帝正在催促我們回家,便馬上迴轉吧。讓我們將上帝擺在自己生命中最靠前的位置!

圖片來源: mduangdara via Foter.com / CC BY-SA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你娛我樂)

戰勝遊戲成癮,我有妙方!

How-I-Beat-my-Gaming-Addiction-768x460 (1)

作者:Charles Christian,印度尼西亞;翻譯:小雨,台灣

幾年前,我接觸了一款叫《神廟逃亡》的手機遊戲。遊戲任務很簡單:竭盡所能地逃亡,有多遠跑多遠,並沿路完成各種任務。在逃亡途中會有各種攔阻,所以還要當心不摔下懸崖、別撞上障礙物、留意路上不要被毛茸茸的生物攻擊。我每天花數小時盯着手機完成任務,收集金幣好強化我在遊戲中的道具和角色。簡單說來就是,我上癮了。

一個月後,我才意識到有些不對勁。當媽媽讓我幫忙的時候,我不再像從前那樣迅速地回應媽媽的需要了。我也開始疏忽禱告,並開始減少與他人的接觸。同時我也感到睡眠不足,眼睛由於長時間盯着手機屏幕的緣故而疲倦不堪——畢竟,在玩遊戲之前,我已經花了八個鐘頭在電腦屏幕面前工作了!我不得不承認這個遊戲真的很好玩,但是我也知道我必須改變這樣的狀態,因為打遊戲實在浪費了我太多寶貴的光陰。

於是我決定完全停止這個遊戲。我考慮過卸載這個遊戲軟件。不過一想到所有遊戲成績都會瞬間歸零,我就卻步了。後來,由於兩個原因,我最終在手機上清除了這款遊戲:一是這樣做能夠徹底地杜絕試探,二則是這樣做能釋放出一些手機上的儲存空間。

從那時起,我便開始運用多出來的時間讀聖經,並學習怎樣編寫某個網絡應用程式。回頭看這段經歷,我發現以下這幾點很實際地幫助了我戰勝遊戲上癮。

1. 認識問題的根源

我對遊戲上癮的問題根源並不是遊戲本身——真正的問題其實來自於我自己——我搞錯了優先次序,讓享樂成了我的首要目標,以至於讓追求享樂大於其他更重要的事,比如我與上帝以及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耶穌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上帝,又侍奉瑪門。」(馬太福音6章24節)雖然在這節經文中耶穌特別指出的是錢財,但我相信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每樣事物——任何可能取代上帝在我們生命中地位的事物。

我明白我需要重新調整優先次序,把上帝放在我生命中的第一位。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還是需要上帝的幫助,並時時被提醒去更正我們生命中的優先次序。

2. 衡量長期的利弊得失

我們很容易只考慮眼前的利益與風險,由此而覺得我們其實問題不大。 因為從短期來看,利總是大過隱患的。起初,我並沒有意識到玩《神廟逃亡》這件事有什麼不好,畢竟,只是玩遊戲圖個好玩罷了。

不過當我開始正視長期玩遊戲下來的利弊得失,我就發現我所做的是多麼的得不償失了!從長遠來看,我會浪費大量的時間,錯失許多良機,搞砸不少人際關係,甚至可能毀掉自己的健康。至於益處,當然有!我得到了炫耀的資本和玩遊戲的樂趣,但想想真的不值。

話雖如此,我們的天性還是不容易去考量長遠影響的;我們必須刻意花力氣去做。當耶穌得知自己將要死在十字架時,祂就是這樣做的」縱使一想到背負十字架令祂痛苦不已(路加福音22章42節),祂因看見的長遠益處——那因着祂的犧牲而將得的喜樂,便倚靠信心順服上帝,死在十字架上。

3. 將問題扼殺在搖籃里

有些人認為除掉壞習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舉例來說,當有人想要戒除手機遊戲癮時,就可以從每周減少玩遊戲的時間開始:這星期玩五個鐘頭,下星期便減少到四個鐘頭,依此類推,一直到最後完全不玩為止。雖然有些人覺得這個辦法對他們來說有效,對我卻行不通。因為這麼做的話,我只會找一個又一個的借口來拖延時間。

對我來說,與壞習慣一刀兩斷是最有效的辦法。這麼做讓我不會落入「再玩最後一次就好」的惡性循環,而使問題變得更難解決。除此之外,我也立馬得到了戒除壞習慣的益處——突然之間,我就獲得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幫助我下定決心這樣做的是聖經中對耶穌與行淫婦人對話的記載。還記得在這個故事中,耶穌最後跟那位在行淫時被抓的婦人說了什麼嗎?「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翰福音8章11節)這個命令,是要求人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上帝要我們完完全全地脫離罪的生活。

4. 建立好習慣以取代壞習慣

現在你有多出來的時間了!那麼就要趕緊培養一個新的興趣或建立新的好習慣,好使你能夠有智慧地運用時間,而不再被引誘重蹈復轍!以我的例子來說,我決定把那些多出來的時間用來讀聖經與學習一項新技能。

5. 找一個可以監督你的夥伴

聖經告訴我們,當有人與我們同行時,我們會更加強壯。傳道書4章9-10節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我相信擁有一個可以監督自己的夥伴益處多多,讓我們可以有傾訴掙扎的對象,並幫助我們戰勝生命中的挑戰。我們也可以參與支持團體,與夥伴們在一起彼此互相督促。

性格內向的我,常掙扎是否要開口跟他人分享自己的難處。因此一開始的時候,我是先從在禱告中向上帝訴說我的難處開始的。靠着上帝的恩典,祂賜給我值得信任的朋友,並使用他們幫助我持守自己的承諾。

你是否也想戰勝自己的遊戲成癮?我們需要記住的重點是:我們的行動不僅僅會影響到我們自己。想想周遭我們所愛的家人朋友吧,再不改變的話,我們的行為會對他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不過要記得,最重要的還是想一想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每一個恩典,和耶穌在十字架為拯救我們所付出的代價。

因為耶穌,我們的生命得到了改變。也願我們因為耶穌去改變我們的生命。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你娛我樂)

悼念一個美好的聲音和靈魂——Christina Grimmie

15668879210_941db9e381_b-1024x682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鍾林君,中國

過去的這個周末對音樂界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時刻。

Christina Grimmie突然遭遇槍殺,這讓我與全世界許多人一樣倍感震驚,內心久久不能平復。年僅22歲的Christina Grimmie是美國Youtube上的翻唱明星,第六季美國好聲音的前三強。上周星期五的晚上,在與流行搖滾樂團Before You Exit結束弗羅里達奧蘭多的巡演后,Christina Grimmie在簽名環節被一名男子連擊三槍,不幸身亡(警察已證實兇手名叫Kevin James Loibl,27歲,可能是一名瘋狂粉絲)。

雖然我算不上Christina Grimmie的忠實粉絲,但聽到她的死訊還是讓我很吃驚,很難過。或許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已經認識她。我觀看過她早期在Youtube上發布的翻唱音樂視頻,她總是一邊彈着鍵盤,一邊用靈魂在歌唱。之後,我也看着她一點點成長,最後在美國好聲音第六季闖入決賽。我記得當時很驚嘆她那麼年輕竟如此有才華。好聲音第6季過後,我還會時不時地重溫她對Jason Mraz的《I Won’t Give Up on Us》和Drake的《Hold On, We’re Going Home》這兩首歌曲的翻唱,因為實在是太好聽了。

雖然我沒有特別關注她近期的活動,但是Christina是讓我聽過就永遠不會忘記的歌手之一——對我來說,她是《美國好聲音》上出現過的最美的聲音(除了第一季之外,我全程關注了其他9季《美國好聲音》)。所以,跟其他人一樣,對她的突然遇難,我感到很氣憤。我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也無法接受這樣的事情竟然發生在她身上,特別是在這樣一個花樣的年紀。

跟其他人一樣,這兩天我也是一遍又一遍翻看Christina Grimmie的Youtube視頻,緊跟每一個與這件槍殺案有關的新聞,希望可以為心中的疑問找到一絲答案。為什麼上帝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她身上?她還那麼年輕?兇手的動機是什麼?為什麼現場的保安工作不做得更嚴密一點?

讓人難過的是,我並沒找到想要的答案,而是找到了其他一些信息。比如Christina Grimmie「對每一個人都很友善」,她很愛主,也很愛她的家人。實際上,2013年,她在推特上發表了一條推文(現在很多粉絲重新把這條推文轉了起來):「有時,你並不知道為什麼上帝會允許糟糕的事情在你的生命里發生,但這並不意味着你要因此停止信靠祂(Sometimes God allows terrible things to happen in your life and you don’t know why. But that doesn’t mean you should stop trusting Him)。」

哇哦。

雖然我確信她在三年前寫這條推文的時候並不知道這會在今天這樣的時刻產生怎樣的意義,但我相信,在這個難過的時候,我們需要聽到這樣的話語,並從中得到安慰。

最終,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為什麼上帝會允許悲劇發生在我們的生命中,或其他人的生命中,但是我們可以信靠祂,因為當祂的愛子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時,祂也經歷過同樣的,因失去心愛之人與遭遇不公而帶來的心痛與悲傷。我們可以信靠祂,因為雖然不好的事情發生,死亡也會將我們與心愛之人分離,但我們會再復活,再重聚,因為耶穌已經從死里復活(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4節)。我們可以信靠祂,因為有一天,祂會讓這個世界恢復秩序(詩篇135篇14節;啟示錄21章4節)。

Christina,謝謝你這樣驚人的提醒。雖然我們會十分想念你和你美好的聲音,但是知道你現在在一個更美好的地方了,願我們的心就因此而受到安慰。在我們繼續為你的生命慶祝,也為你的去世悲傷的日子裡,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被提醒,要時時轉向上帝,一如既往地信靠祂。

圖片來源:Disney | ABC Television Group via DesignHunt / CC BY-ND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你娛我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