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凯:中国比加拿大更像家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译:顾静,中国;封面绘图:闪电小熊,中国
小凯(化名)有着一头棕色的头发和一双灰蓝色的眼睛,说着一口标准的加拿大式英语。因此,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来说,听这样一位18岁的姑娘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说自己里面其实是“半个亚洲人”时,都会非常惊讶。
不仅如此。和大部分同龄人不同,这个低调的年轻人没有选择直接去上大学,而是暂停了学业,到离出生之地千里之外的地方——中国,去教小孩子学英语。
如果问她为什么做这样不同寻常的选择,她的答案很简单:中国是她留下记忆最多的地方。小凯在家中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二,虽然出生在加拿大,但从小随父母在中国不同的地方长大,直到15岁才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之间她还在菲律宾生活过一年。
在中国生活的日子不仅使小凯爱上了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们,并让她看到这里孩子们的需要。在她长大的地方,童年的小伙伴刚满六岁就被送到寄宿学校。而在此后的六年里,她们都要远离家人,每年只能回家呆两个月。
所以,当她在加拿大完成了高中的学业,并在圣经学校学习了一年以后,便决定不像她的朋友们那样直接去上大学了。18岁的小凯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决定返回中国,到寄宿学校去做一名志愿者老师。在谈到怎么会有这样的决定时,她说:“是爸爸让我有了这个想法,而上帝给了我信心”。
小凯知道,很多人不能理解她暂停学业的决定。对她的高中同学来说,高中毕业之后一般都直接上大学,他们的世界就是邻里和学校。但对小凯来说,这是难以理解的生活状态。她说:“我很开心自己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当然,她的朋友们大多也不会明白在异国他乡不断地换地方生活是怎样一种体验。小凯出生后不久,一家人就搬到了中国,两年之后去了菲律宾,一年之后又回到中国。过了三年,一家人又搬到中国的另一个地方,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傈僳族人生活在一起(傈僳族人通常分布在缅甸、中国西南部、泰国以及印度的山区)。
很多小凯的同龄人都对她在跨文化背景中非同寻常的童年感兴趣。与她在加拿大的同龄人不一样的是,小凯的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姐姐以及其他跨文化背景的小孩一起逛海滩、爬山和爬树度过的。她回忆道:“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爬到山上去给我家养的羊找饲料”。
意想不到的是,当小凯一家为了帮姐姐开始大学生活而搬回加拿大时,15岁的小凯却遇到了最大的挑战。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适应过程。她说:“我有六个月都陷在抑郁症当中,因为我根本不想待在加拿大。我觉得我当时可能还没有准备好适应那里的生活。我很想念在中国的朋友,我觉得加拿大人跟我很不一样。我害怕永远也找不到一个真正能理解我的朋友了。”
她甚至开始生上帝的气,觉得上帝没有给她能够分担困难的朋友。但后来上帝对她说话,让她明白自己已经把友谊看成了高于上帝的偶像。
当意识到自己把人生的价值和幸福建立在是否得到友谊上,而不是上帝本身时,她开始悔改。“我告诉上帝‘你是我的一切。拥有友谊很好,但是我也可以没有它。我可以被你所满足。’说这话时,我在加拿大还是没什么朋友。”
就在小凯向上帝悔改之后不久,上帝赐给她一些关心她的好朋友,其中有一些还是基督徒。
如今,除了大姐,小凯全家都回到了中国。对于小凯来说,回到中国的感觉就像回家一样。她希望作为寄宿学校里唯一的基督徒老师,自己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正面的影响,让他们能够感知上帝的属性。她说:“真希望上帝可以使用我,让孩子们知道上帝是谁,并帮助他们更加靠近上帝。”
虽然小凯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会持续多久,但她确信:拿到大学学历(最好是教育学学历)之后,自己还想继续教书。“我想去菲律宾教书,教孩子,尤其是那些不被人们重视的被寄养在别处的孩子们。我想成为一个让他们感到被珍视,可以与他们分享上帝的好消息的老师。”
当小凯11岁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属于上帝时,就曾承诺委身上帝,现在她要实现自己的承诺。她说:“祂给我生命,对我有一个计划,因此,我要让祂在我生命中完成那个计划。只有这样,我的生命才会真正有意义。”
对于雅米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做现在在做的事?” 小凯回答说:“我知道上帝爱我,对那些还不明白上帝的爱的孩子们,我很有负担。我希望他们能明白上帝爱他们,也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在基督里找到确据与平安。”
*此文章英文原文和翻译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