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之死——麻木有别于医治
作者:Priscilla G,新加坡
翻译:奇奇,中国
查斯特·贝宁顿的自杀只不过是当今众多明星自杀事件中的一例。然而身为美国著名摇滚乐队林肯公园的主唱,他的死确实震动了我们这一代许多粉丝的心弦。
小学时我一直是学校的首席学生长,但到了初中我却没有通过考查而成为学生长,于是我感到失望极了。因此,我觉得变得叛逆一点似乎是不错的主意,虽然我基本上只把叛逆和痛苦放在心里,只有自己知道。歌曲《麻木》的歌词也描述了我对我爸爸的不满情绪——他总是斥责和命令我,从来都不会鼓励和关心我。
“我变得如此麻木,感觉不到你的存在
我变得好疲惫,并且越发警觉
我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我只想更多做我自己,不要像你”
当我唱到最后那一句“我只想更多做我自己,不要像你”时,我就想到我爸爸的缺点。
然而即使我每次都大声唱着这句歌词,它仍然无法淹没在我内心深处上帝的声音。那年的年末,我再次将自己献给了耶稣。
没过多久,我就不再听林肯公园的歌了。因为我发现他们的歌词里带出的信息跟基督教的价值观相左。《麻木》的最后一句歌词在倡导一种骄傲和自我中心的态度,鼓励我们对我们不想要尊重的权柄人物持有“我比你好”的姿态。这首歌所提倡的麻木自己受伤情感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麻木就是“去除感觉和应激反应”。然而我们必须能够感受痛苦才能够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这个感知痛苦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若是我们身体对疼痛的感觉消失了,放在炉灶上的手就会被灼伤而我们也丝毫不会察觉。正如美国基督徒作家Philip Yancey在他的书《有话问苍天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中所写的:“虽然从定义上来看,痛苦是令人不悦的,但正是这种难受让我们把手指从炉灶上拿开,正是痛苦救我们脱离了被毁灭的危险。除非痛苦的警报信号提醒我们要做出反应,否则我们是不会注意到危险的。”
在媒体报道上看了贝宁顿的人生经历后,我知道他是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的人。我的个人经历绝对无法跟他的相提并论,然而他却似乎没有用最好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痛苦。
从7、8岁到13岁,他一直被一个比他年纪大一些的朋友猥亵。他的父母在他11岁那年离异了。2005年他也跟他第一个老婆离婚。他在毒瘾和酒瘾上的挣扎和痛苦让他为乐队写出了一些成名曲。然而即使乐队后来那么火,他仍旧没能戒掉这些瘾症。
贝宁顿在2009年的一个采访中说到:“通过麻木自己,我大概能应付这辈子任何的痛苦经历,而通过音乐我也能发泄我的情绪”。今年早些时候他又说到:“若不是因为音乐,我百分之百早就死了。”
当然,通过音乐或者其他途径(比如画画,作诗,跑步等)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要比压抑自己的情感好得多。但这种方式依然不能够完全医治我们受伤的心。
麻木自己就像是用手指堵住有破口而漏水的瓶子:只能暂时通过手指的压力让水不漏出来,但却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是个破碎的人,那么请记得“上帝医好伤心的人,裹好他们的伤处(诗篇147篇3节)”。我们自己凿出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是无益的,唯有上帝活水的源泉可以帮助我们(耶利米书2章13节)。就像是耶稣对撒玛利亚妇人所说的:“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翰福音4章13-14节)
我在此祷告,愿你能找到安慰和喜乐的真正源泉。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拨云见日)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