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圣经3:请问约伯,亲眼看见上帝才算数吗?

作者:王林,中国

“求祢听我,我要说话;我问祢,求祢指示我。我从前风闻有祢,现在亲眼看见祢。”(约伯记42章4–5节)

有些思想家不无讽刺地将现代社会以前的世界叫做“童真年代”(Innocent Age)。那是一个人们相信看不见的鬼怪精灵的时代。然而,经过启蒙以后的人变得只相信亲眼能见的现象。不仅如此,很多人还相信,凡是我们看不到的,都不应该相信。

因此,许多初到教会的朋友会常常说,“如果你让我看见上帝,我就信!”而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会认为约伯记42章5节“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说得是这个道理。毕竟,亲眼见到比风闻更加可靠。

其实,约伯记当中有很多线索都清楚地告诉我们,这节经文并不是谈视觉和听觉哪个更可靠的问题。

首先,约伯从来没有看见上帝,他只看到了耶和华的旋风(约伯记38章1节;40章6节)。

第二,圣经描述耶和华最后和约伯的交流不是“显现”,而是耶和华三次对约伯说话(约伯记38章1节;40章1,6节)。

第三,在42章4节当中,约伯恳求的是“求祢听我,我要说话;我问祢,求祢指示我。”。由此得知,他和上帝之间是口头的交流

第四,这节经文所说的“亲眼见祢”应该是呼应约伯在19章25–27节的祷告,“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上帝。我自己要见祂,亲眼要看祂,并不像外人。我的心肠在我里面消灭了!”。约伯祷告求亲眼见上帝,但前提是在“皮肉灭绝之后”,“在肉体以外”得见祂。很明显,他求的”亲眼见上帝”并非指的是肉眼的看见。

我们不仅仅在约伯记里能找到这些线索。在整个圣经里面,直到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以前,没有人亲眼见过上帝本身,而是只见过祂的荣耀。因为约伯和上帝主要是透过言语交流,所以这节经文并不是说视觉比听觉更加可靠。这里之所以比较“眼见”和“耳闻”,主要是借用视觉比听觉更直接,来表达约伯获得了更加明确、直接的确信。

约伯的看见是信心的看见。因着耶和华对他说话,约伯信心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看到上帝真实地临到他的生活当中。所以,他在上帝的同在当中重新审视自己的遭遇和回应,进而再次悔改。

在这个意义上,约伯超越了他看到的生活中的苦楚与打击,在信心当中与上帝相遇。这样的相遇是如此地直接和真实,如同“亲眼”见上帝一般。

然而现代人所面对的困境之一,就是我们的信心太狭隘。仔细想想,一些学者所鄙夷的“童真年代”并不一定是无知的;而只相信亲眼所见现象的现代人,也并不见得是更有智慧。

从事摄影的人都知道,透过相机所“看”到的和肉眼“看”到的,可以是截然不同。比如说,我们肉眼自动会将环境中光的颜色减少,让所有环境光都接近白色。但是如果你将照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关掉,你将很快看到各种光源的颜色变得非常不同。有冷冷的蓝色、热情的橘红、暖暖的黄褐色,还有那神秘的紫色。同一个世界,但相机和肉眼看到的色彩却大不同。

同样,人的信念就如同相机里的白平衡设置一样,决定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颜色。如果我们把白平衡永远调整到自动档以后,我们就失去了一个观察这多彩世界的能力。

“一切不能看到的、无法检验的都是不能相信的”这一信念让我们重新定义和解释了一切。在这样的世界观里,爱情不过是化学;社会关系不过是经济交换和权力斗争;人性的扭曲不过是错误的基因、错误的家庭环境,以及错误的教育。我们以为获得了对这个世界更深、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并且信心高涨的重新塑造周围的一切。我们要在那白板上画那最新最美的图画,在地上建立前所未有的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幸福的乌托邦。这样的雄心壮志激励了许多人前赴后继、舍身忘死。然而近一百年的历史教导我们,越是倾尽全力追求这些理想的社会,我们越是会看到更多难以想象的灾难。在这个世纪里,我们所经历的最大苦痛,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获得一些“童真”;或许,这个世界本有更多的色彩;或许,我们应该超越眼见和耳闻;也或许,人,真的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此文章为作者王林 Franklin Wang授权,经雅米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原文出自简书|【启示与智慧03】神啊,我怎么才能亲眼见你?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细数恩典)

分享此条目!

0 回复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