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婆媳关系”,圣经给我这些提醒(有声中文)

结婚不久,雁晴就开始难以忍受婆婆强于掌控的习惯——小至碗碟的摆放位置,大至夫妻二人的生活方式,她都会要求他们夫妻按照她的意见而行。
因新家与婆家的距离仅是数步之遥,有时天未亮,婆婆便提着一大包的鸡鸭鱼肉菜来报到。先生好几次表明不喜欢婆婆这样的做法,可她的脸会上一沉,丢下一句:“还不是为你们好,不知感恩!”便气呼呼离开。没过几天,她又会重新开始,甚至还会指示雁晴如何收拾房子、煮饭烧菜,让雁晴不胜其烦。每星期也总有几天,小两口放工后回到家,婆婆已坐在客厅恭候多时,一见他们便立刻打开共享模式,喋喋不休地说着一整天的点点滴滴。丈夫倒是乐得清闲,低头滑手机,丝毫不理会妈妈的唠叨。身为媳妇的雁晴就没那么幸运,需要拖着疲惫的身躯,打起十二分精神聆听,还得适时给予正面的回应,以免被批评敷衍应对。
这可能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自古以来,婆媳相处一直是婚后必修的一门大学问。两个本毫无关系的陌生女人,因为同个男人而牵扯出特殊的“母女”情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婆婆就是当家的,媳妇应凡事顺服和听从。但如今时代变迁,不少媳妇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加上经济独立,与家公家婆相处的模式肯定有别过往。两代人出生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人生际遇、生活习惯、性格脾性不尽相同,在许多观念上必然存在巨大的差异,也因此可能产生不少矛盾。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婆媳关系,我们要怎样处理呢?圣经上的一些话语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离开父母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创世记2章24节)
不少人一见“离开父母”四字,便会浮现“抛弃父母”的主观想法。事实上,这里所提及的“离开”意指生理、心理及经济上的独立。当成年的孩子结婚后,应当独立自主担负起养家的责任,学习与伴侣同心建立家庭,婉拒父母帮忙打点生活起居的好意,包括向父母伸手要钱、要求帮忙带小孩或打扫家务等。当夫妻二人懂得相互尊重与配搭,以成熟的态度共同履行家庭责任时,父母也会减少担忧,更多地放心和放手。
常言道“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父母对儿女贴心照顾并不为过,只是过分保护与娇惯恐怕助长孩子的惰性,扼制他们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难以肩负新家庭的生活担子。适时摆脱亲子间的依恋、依赖和依附,将让儿女深刻体会组织家庭的不易和所要付上的代价,从而更懂得孝敬和爱父母。
“……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世记2章24节)
有关婚姻家庭的研究也认为,核心家庭由夫妻或父母与子女组成,公婆、叔舅、姑姨等则属于延伸家庭。以此来看,夫妻须为家庭里的大小事务负上全责,在商讨应对新问题的过程中可咨询公婆的建议,不过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回到夫妻身上。做出决策后,丈夫或妻子可各自向父母表明他们的共同决定,即便父母不满意,也应坚持执行并请求尊重。
此外,健康的界限是促成家庭和谐的关键之一。摆正人生中的优先次序,将对幸福生活起着重大影响。婚前,家人是我们最重要的人;婚后,妻子或丈夫取而代之,成为在我们生命中居首的人。因此,夫妻应凡事以配偶的想法和意见为优先考量。虽然在一些传统家庭中,这样的做法或许会被冠上“不孝”的名号,然而,健康家庭的重心与权利转移,不仅能保护伴侣的感受,更能持续维护家庭的和乐。只要持守真理,必能一步步把人际关系导入良性循环,赢得婆媳和睦。
同理之心
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和谐共处,但性格、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难免引起磨擦。为此,同理和感恩之心在缓解紧张的婆媳关系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上帝提醒祂的子民,“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马太福音7章3至5节)。因着人的罪性,我们倾向寻找别人的缺点,以自己的长处轻视他人之短,自然容易产生口角。若婆媳双方懂得换位思考,反省自己的不足,体贴对方的需要,并以感恩和爱心彼此相待,相信必为夹在其中的儿子或丈夫,带来极大的祝福。
“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祂口而出。 祂给正直人存留真智慧,给行为纯正的人做盾牌,为要保守公平人的路,护庇虔敬人的道。”(箴言2章6-8节)
其实,不仅婆媳关系容易出现冲突,任何的关系都会因为人的罪性而造成伤害。每个人生阶段都有我们需要战胜的难题,每段人际关系都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功课,每个冲突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上帝是智慧的源头,无论何时,我们皆可放胆来到上帝的施恩座前,祈求生命的智慧,谦卑学习建立满有上帝的爱和恩典的家庭。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旅程)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