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正义与最大的诫命的界限
作者:叶玲君,台湾
法利赛人听见耶稣堵住了撒都该人的口,他们就聚集。 内中有一个人是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说:“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章34-40节)
前一阵子在台湾有个很有名的电视剧叫做《我们与恶的距离》。这是一部2019年播出的社会写实电视剧。剧情的时间点设定在一场无差别杀人案案发之后两年,被害者家属和加害者家属在正义、愧疚与社会舆论压力之间、内心与现实世界中的拉扯。这场无差别杀人案案发之后,受害者家属因为丧失亲人而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主角是一位原本幽默、充满爱的妈妈。在案发当时,这位妈妈从电影院跑出去接了一通工作的电话,而自己的儿子则在戏院被枪杀。因为埋怨自己没有及时发现杀手的出现,她靠着酒精、工作等借口躲在自己所建筑的堡垒里舔舐伤口。两年之后,女儿和老公因为主角带刺、一点就着火的状态无法与她正常沟通。一个在两年前原本看似幸福的家庭,因为失去儿子的事件,在两年后几乎面临崩溃。
而加害者淳朴善良的父母和妹妹,因为长子自制手枪在戏院里无差别杀害毫无防备的一般民众之后,被全台湾所唾弃。加害者的爸爸因为自责,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开始酗酒直到睡着,着实地烂醉了两年。妈妈成天戴着口罩躲在老家港口附近卖粽子来维持全家的开销。她脸上的皮肤因为长期戴口罩而导致过敏红肿溃烂,但因为太过害怕别人会认出她来,而始终无法将口罩摘掉。加害者的妹妹因此次事故的舆论压力无法从大学毕业,与爸妈逃回南部的奶奶家。因为自责没有发现案发前一天哥哥说要去干一件大事原来是杀人,妹妹无法振作地把自己关在了奶奶家两年。她的妈妈因为无法继续看着唯一的女儿变成米虫,于是便强迫妹妹改名,重新找工作,更要求她不再承认原来的自己,要她谎称爸爸妈妈在车祸中去世,妈妈也发狠不再和女儿联系。妹妹这才开始重新出发,经由之前大学很器重她的老师介绍进入电视台工作,却发现她的上司就是那位因哥哥开枪的缘故而丧失孩子的妈妈……
《我们与恶的距离》很成功地将几位重要角色在此次无差别杀人案之后的内心层面表达了出来——每一个人对活着的无奈和无所适从。每个角色对于内心所定义的正义与恶的距离,很多时候只有一线之隔,一个没注意,自己就从被害者变成加害者。剧中当加害者的妹妹被人发现自己是杀人犯的妹妹之后有个很扎心的台词:“你们每个人都杀了人,而且杀的人不比我哥少。”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时,我的内心是纠结的,因为太过写实,很多时候我不得不按暂停键,停下来哭一会,去院子走走,再回来接着看下去。的确,我过去带着法利赛人的正义也“杀了人”,而且杀的人也不少。回想过去我其实对待非基督徒都算有爱心的,也不会轻易批评他们,但对于过去和我在教会的肢体同工,我却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很多时候我会用犀利的眼光看待教会事宜,一旦发现和我同工的某人有点自己的小心思,个性较冲的我通常会忍不住直接在公开场合下大力批评此人,有好几次搞得人家都不想再和我说话。因为过去的我认为在教会所有一切都应该一丝不苟,同工们应该努力为主摆上,若是任何人有自己的私心,应该都要当下公开的戳破。我过去所认定的正义,其实是自认为的用圣经的标准来看待一切的人事物,我自以为拆穿人家的小心思的行为是爱上帝,但当我在指出对方的不恰当之处时,其实是没有出于任何爱心的。因着此剧,我对于自己过去所坚持的正义有着很大的改观。这使我想到马太福音 22章34-40 节,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诫命是“爱上帝和爱人如己”,我过去如法利赛人一般的正义,真的没有做到像耶稣那样的爱与同情。而我亦有好几次,利用了“私心”判别人“死”罪,这使我感到后悔与羞愧,也求上帝和他人的赦免。
老实说虽然我这辈子不太可能像耶稣一样因为爱而为他人牺牲生命,但是起码我对于正义的看法开始慢慢改变,现在的我不再是非黑即白地看待所有人,而是更具有包容性。我更加能意识到,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他们压在心头的重担。而上帝知道这所有的一切,虽然有些时候来教会服侍的人的确会带着私心,但祂却容许我们这些罪人一起来为神的国度效命。来自属天的奥秘的是我自己没有办法用我平凡的脑袋完全理解的。我真的需要求上帝给我来自属天的智慧,用祂的眼光和爱来判断每个发生在我周遭的事件,而不是以我的私心来评断对错。希望每个基督徒都可以学习用耶稣那爱人如己的心来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一定会变的更美,毕竟,审判的权利不在我们手中,而在上帝那里。
最后用一句我在Facebook上看到的英文来勉励大家: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Be kind. Always! (你所遇到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你所不知道的战役。请善待他们。)阿们!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样式)
除了在教義上的討論以及 情感層面的反省外,
有些事實的層面也應該被注意,以及思考該如何去防治解決。
我覺得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 當事人的家屬沒有察覺到 家中犯罪者的動向
這當然不能夠歸咎於他們是低收入戶 或者是他們是屬於比較沒有教育水平的社會階層
但是不可否認的
對於聆聽模式缺乏以及良性溝通的討論
在一些比較基層的家庭裡面顯然是 不太理想的
在劇終極有討論到一個問題,是囧星人當時在他的影片裡面也有提到的
就是我們把鄭捷殺死的太早了,以至於我們沒有辦法分析
他為什麼會這樣無條件的殺人
王律師在裡面要做的
其實就是讓這個犯罪者在家庭裡面沒有辦法說出來的真相
想盡辦法要讓 犯罪者說出來
雖然最後槍決時間還是屈服於與論的壓力
而提早被槍決
王律師所做的事情是希望能夠藉由 李曉明這個罪犯的心路歷程的理解
能夠讓大眾是了解到
溝通不良的後果是這麼可怕
但是遺憾的是
大多數的人類往往沒有能承受看清真相中間那一段忍受真相的痛苦忍受力
其實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
今天一個人不可能生下來就想殺人
殺人犯他生命成長的過程中
一定有一些訊息對他而言
是重大事件而且是負面的卻被忽略的
人都希望被了解了 尤其是像李曉明所存在的家庭
是屬於社會上的弱勢連他自己的父母都不願意去花時間了解
(或者更精準的說,是不知道怎麼去了解,也沒有時間去了解 )
可以想像對一個社會階層上比較 中下的階層的一個青少年
是多大的一種心理傷害
當然就社會階層而言
中上階層的青少年在不健康的家庭中
一樣可能會出事
但是 在物質與社會觀感所承擔的壓力
就起跑線上可能未必是平等的。
我想,在這個劇中如果說,我們看到我們能做什麼
就是全台灣的人,至少對於知識份子
要能夠對心理衛生有正面的認識
願意去承認人有這一塊的需要
並且 願意去學習最最基本的諮商模式,與聆聽技巧溝通方法
這些並不是只有心理師和諮商室需要
在這個高壓力的社會,大家共事都需要協商
社會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傾聽,並且給予合宜的回應,
負面的回應方式,有的時候可能比沉默以對
更讓願意敞開的當事人心頭淌血。
我們都有過經驗:
不被了解 被錯怪 被輕看,被輕蔑的對待
有的時候會生出憤怒,憤怒常會生出恨意來。
《親密之旅》的黃偉康博士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傾聽中有醫治」
希望大家不要看完這部劇,只是留下來幾滴眼淚
或者是難過了幾天,就忘得一乾二淨
因為 由人類的罪所醞釀出來的雷雲
並不會因此而消失—並不是只有好事情才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所有的壞因子的因素聚合在一起的時候
下一個鄭捷依然會再度出現, 這絕不令人意外。
另外最後我也想
大眾為何對於槍決鄭捷如此著急呢 ?
是不是對於我們的司法充滿了不信任
覺得
如果再給他多一點時間,他還會用各種方法來逃脫死刑呢?
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我想我也很難回答;
但是在一個司法健全的體制下,
判定一個人有罪 他至終仍然需要接受他所應得的刑罰。
他的罪以經被天父赦了
但是他所犯下的罪行 也必須接受應得的制裁
神,是恩典與真理並存的神。
願追隨神的兒女也願學習他在世上時
傾聽那些 苦痛的靈魂
使他們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
將他們的腳步引到平安的路上
願永恆的光照耀我們
指引我們的 腳步
開通我們的耳朵
指教我們如何說話。
谢谢你的留言,与我们分享你的想法!
我還必須提一些子議題
是跟 加害者與受害者有關的
因為我觀察到
在這些年有很多的動畫作品
他們在處理親子關係,特別是一種比較不健康的親子關係
孩子該怎麼樣去面對父母
事實上都開始擺脫過去政治正確的,三從四德的,中正和平的一種回應方式
基督徒的社群可能有必要認真的去思考
被重度傷害的被害人或不健康家庭的小孩
是不是我們還必須要用「聖人模式」去要求他們饒恕—
因為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
今天的世界在各方面都開始崩壞。
當然,我們在聖經上都知道饒恕
對一個人的心裡是正面的
但是有的時候
人的心理狀態有他的限制,
或者是說在階段上面
他可能沒有辦法及時的達到那個高度
這個時候,是不是要一昧的用聖人模式去要求被害者
如果沒有饒恕就表示被害者 不夠愛主或不屬神
或者是在信仰上面不夠聖潔
我覺得這個是當代的教會,要很小心去處理的一個問題。
對於「受害者不能饒恕」的”不能饒恕”
暴露出來的往往是一種法利賽情結。
因為即使像德蕾莎修女這樣子的偉人
事實上在她封聖的整個程序裡面也
從她的書信裡面可以看到
她的心中有極大的黑暗
一隻於在為她封聖這個議定程序上
其實是有受到解質疑的。
偽善往往可以使人看起來很聖潔
然而神來到世界上,是為了要解決人的問題
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有時候看起來可能不那麼體面
願 神使當代的基督社群能活出 有生命力的行動—
即實有時候看起來可能不那麼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