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相信耶稣?

 

作者:Max Jeganathan

翻译:奇奇,中国

 

Max Jeganathan 是 Thinking Faith 的讲员和作者。他着迷于耶稣基督福音那改变生命的力量。 Max 出生于斯里兰卡,他的家人在 八十年代中期以难民身份移居澳大利亚。他曾在澳大利亚议会担任律师和政治政策顾问,目前正在攻读法学博士(PhD in Law)学位。 目前Max 与妻子 Fiona 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住在新加坡。他喜欢看电影,喜欢和朋友一起品酒以及和他的孩子们一起玩。

“做你自己!”是一句流行于千禧一代间的口头禅,常见于数字和社交平台。这个口号强调“你”和“你的感受”。我们在全球的歌曲、电影和诗歌中都能听到这一句。有人说,后真理文化可以概括为一种用感受来思考的文化。感受比公平更重要。感受比他人更重要。感受比牺牲更重要。还有最具破坏性的——感受比真理更重要。

现代对真理的攻击是不可否认的。后真理思维要求重建现实以及真理的存在本身。这很简单就可以完成。 “绝对真理不存在”这句话本身就是个绝对真理的陈述。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它就不攻自破了。如果它不是真的,也就无从说起了。无论用哪种方式,都符合逻辑。因此,我们知道——通过基本的逻辑原则可以推论而出——绝对真理是存在的。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什么是绝对真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看看哲学家柏拉图就知道了,他曾说过要找到真理,我们只需要跟随证据找到它指向哪里。

让我们考虑一下基督信仰的主张和证据。至少有三点独特性和证据是突出的。

  1. 一位来到人中间的上帝

最独一无二的是,基督教的证据基础不需要依赖未经证实的目击者叙述、抽象思想或神话故事。相反,它植根于人类历史。圣经中的上帝——如果圣经可信的话——真真实实地以一个人(耶稣基督)的形象来到了这个世界。耶稣的生、死和复活是可以使用考证历史的方法来检验的。基督信仰阅读的经文是由 40 多位作者撰写的 66 本书——这也是可以进行文本验证的。基督教对人类状况的诊断可以通过经验和社会学来验证。还有很多其它的证据……但总而言之,作为人的形象进入世界历史的上帝是基督信仰所独有的。

  1. 一位注重关系的上帝

基督信仰的信息不是一种人生哲学或一套信仰体系。它的独特之处体现在通过耶稣我们可以与上帝建立个人化的关系上。这可能突出了基督徒生活中最独特的一点。这个信仰最重要部分的不是你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或感觉如何(尽管这些事情也蛮重要的),而是你是谁——你是上帝的孩子,与祂有着亲密的个人关系。

基督信仰关系化的特性进一步将其与其他世界观区分开来。统计证明,关系是人类满足感的最有力的标志。因此,以关系为中心的世界观值得仔细研究。

  1. 一位来拯救你我的上帝

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现实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千禧年。我们想要经济稳定、快乐、名望、财富、便利、Instagram上别人对我们的点赞等等。这些是我们渴求的王冠——它们使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君主。在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的普利策奖获奖小说《基列家书(Gilead)》中,她写到了我们无法逃避的两个现实:对于世界来说,我们转瞬即逝,对于我们来说,世界也转瞬即逝(”One is when we feel our mortal insufficiency to the world, and the other is when we feel the world’s mortal insufficiency to us.”)。无论我们做得多好,取得了多少成就,我们和这个世界总有一些地方不太对劲。

当我们向内去寻找答案时,却只是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而已。我们继续征服科技、金融、医学、教育、工程和外太空领域。但是,关于救赎的寻找,我们一直以来找到的只是——用登月第二人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的话来说—— “华丽的荒土(magnificent desolation)”。

不断的追求成就并没有奏效。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更多的努力、成就或征服更多领域。我们需要被救赎。

这正是耶稣基督可以提供给我们每个人的。

也许是时候看看那个在 2000 年前黑暗的下午登上十字架的人了。因着对我们的爱,耶稣基督拆除了让人类与上帝隔绝的障碍。在十字架上,耶稣向我们展示了真理比感觉更重要,爱比成就更重要,公义也可以和怜悯并存。在十字架上,耶稣为我们的破碎付出了代价。祂在那一个历史时刻将爱、公义和怜悯结合在了一起。祂征服了我们的荒土。只有在祂里面,通过祂,并与祂一起,我们才能找到你我都在寻求的证据、答案和实现。

为什么要相信耶稣?因为祂为我们而来,因为祂爱我们,因为我们需要祂,因为祂是真实的。并且——如果你和我愿意跟随证据找到它所指向的地方——证据会指向祂的福音的。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分享此条目!

0 回复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