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中的爱与严厉

作者:以利亚       有声播读:木木

 

你的儿女……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纪伯伦

 

我非常喜欢纪伯伦的这首诗,他一语道破了父母与孩子的实际关系。孩子是我们所生,但却不属于我们,他们出于上帝,更属于上帝。

说到亲子关系,不得不谈管教。管教中的严厉需要分寸和火候。

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得到却与付出的不成正比。多少家庭在儿女的教育问题上苦恼,愤恨,甚至自责。

我也面临着这个问题,所以看到本月主题,我的心不免微微一震,一方面我也面临着一个正值鬓年之“乱”的女儿,另一方面我在教导她时同样慌忙无绪。总也不得要领,掌握不好火候,常常搞得鸡飞狗跳,面红耳赤。

不做作业母慈女孝,一到学习就剑拔弩张。我想很多父母和一样吧,对于孩子,无从下手常常用武力,这种最简单最直接,又最粗暴的方式解决与他们的“战斗”,打后又心疼不已,懊悔很久。

 

 

亲爱的家人,你也面临着如此的处境吗?

 

《箴言》上记着:“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箴言23章13-14节)。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对一个冥顽不灵、行走偏路的孩子,作为家长必须管教。

但前提是这个孩子真的偏行已路不听劝戒。我们常常忽略这个前提,同时我们作为父母也要清楚,即便是打,打也不是目的,目的是因为爱。

尤其打完之后要与孩子沟通他不对的地方,并指出为什么要打,以后该如何去做。决不能打完之后就不管了。这不是上帝对我们要求,也不是祂教导我们做的。

 

 

公正的教育可以树立正直的心。

 

每一个孩子的脑袋都不是空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和认识。那作为父母,我们除了要明确前提以外,必须建立公正的教育,公正里有公平,有公义。

上帝在教导以色列这个常不听话的“孩子”时,祂用的手段决不只是打,而是先给时间,给机会悔改,再点明他们的错误。实在不听才用管教的手段。

即便如此,上帝最后还是告诉以色列,什么时候转,什么时候就收了皮鞭。上帝对人的救赎也是如此,上帝用慈爱的索牢牢地抓住我们,不至于让我们这些小羊迷失了方向。

那么我们作为父母也要效法上帝,不能胡来蛮干。我想父上帝才是那位最了解孩童之心的上帝,祂总是充满耐心,充满恩典,不轻易动怒也不总是惩罚。

我们的管教要出于爱,这样才能传递正能量,帮助孩子树立一颗正直的心,而非打骂过后不知所措,心中充满恨意,让事情事倍功半。

前不久,我的女儿一连三天,都因为学习态度极不认真,口出狂言,说了一些不分轻重的话,使我十分气愤。

刚开始我是忍着不骂,只讲道理,后来我发现说教一点作用都没有,于是我在心中暗暗祷告:主耶稣啊,我实在忍无可忍了,我想痛揍她一顿!上帝没有回复我,第二天我又在心里向主说话:我还是想痛揍她一顿!

上帝把“等等看”的信息放在我的心中,第三天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我再向父上帝祷告:我能揍她一顿吗?再不打自己就快爆炸了,如果您不让我打,请明明地告诉我!

没等天父点头,一顿小皮鞭狠狠抽在女儿的小屁股和手臂上。

当时我的心里除了愤怒,更多的是心疼,心痛,我的心好像在滴血。心里闪现出一句话:用棍棒管教你的儿女,长大后他不偏行自己的道路。

经历此事后,我想说的是,不是不可以打,是在打前先问问那位造她的主。后来,孩子向我承认错误,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儿向我说的第一句话,令我感到吃惊,她对我说:”妈妈,其实昨天的事我有错,是我不对,但你也有错。妈妈你可以抱抱我吗?”

当时我没有回答,我想这是天父的爱再次临到了我,祂要借着女儿的嘴来告诉我,打可以,你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上的问题和方法。刹那间我的眼湿润了,与女儿相拥在一起,彼此原谅,互诉衷肠。

 

 

为人父母的你请把那颗焦虑的心交给上帝,祈求帮助。

 

时至今日我也是在探索中,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常试着从天父那里获得亮光。每个人都是初为人父人母,我也是天父的孩子,我也会犯错,甚至犯罪,那么孩子也是如此。

很多父母在当今的时代里十分焦虑和焦躁,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是如此。

不客气地说,有时我们会把家庭、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变相地释放给孩子们,把他们当作出气桶。

把身上的烦躁化成戾气强加于孩子,甚至是把自己没有做好的事,要求他们一一完成。我想,这对他们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

 

 

上帝更不会允许我们这样做

 

那么就让我们携手孩子,共同经历他们成长他们的成长也是我们的成长,他们路也是父让我们必走的路。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父喜爱的,祂关注关爱并且关心他们,主耶稣曾向门徒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马太福音19章14节)。

主是多么喜爱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我们啊。在这篇稿件中,我不想过多的讨论如何教导孩子的方法和方式,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在生活中跟随主的指引,把接到心里,接到家中,让居首位掌王权,我们作个合格的执行者岂不乐哉!放下焦虑的唯一方法就是——与基督联合。

我特别认同纪伯伦在《孩子》中将弓和箭比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是弓,儿女是从父母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是上帝。

弓箭手望著箭靶(终极的目标),祂用尽力气将弓拉开,祂的箭射得又快又远。让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看着从我们这里飞出去的箭吧!因为弓箭手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分享此条目!

0 回复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