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特辑:何以为家
作者:山雨
有声播读:枝子
又是一年中秋季,古人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有遥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相思之情。如果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那么我们对于故乡的思念,对团圆的期盼也是共同的。家,永远是最美最暖,令人满是眷恋的地方,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在现代很多人看来,有房即有家;成家立业、儿孙绕膝、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最完整的画面。但现实里总有种种遗憾。
主前6世纪中叶,还是少年的但以理就被掳到异邦去被迫生活、接受教育。后来,他在宫廷的事奉虽节节高升,却危机四伏,仇敌在暗中伺机窥探他,可是但以理仍坚持一日三次地朝向耶路撒冷祷告,可见其思乡之情,还有惊人的忍耐力和对至高者的忠心。我有时也会想,在迦巴鲁河边的以西结又是怀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心情在颠沛流离中得以看见天开了。而对于耶利米来说是多么大的煎熬,当他一边在异象和预言中已看到了家乡的命运,一边受着君王和同胞的质疑辱骂,后来又与众人一起被带到埃及流浪。创造天地万物,掌管一切的那一位真是给我们看到一幅很不一样的画面。《希伯来书》的作者这样写道,“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希伯来书11章13-15节)。
主耶稣亲自说过一个归家的故事:家中的小儿子向父亲索要自己的那份家产,要到以后便离家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在当地肆意挥霍、纵情享乐。直到钱都花光了,又正值那地饥荒萧条。他去投靠那边的一个人,没想到,那人命令他去放猪。食不果腹,饥寒交迫中,他恨不得吃猪食来充饥。有一天,他突然醒悟,想到了父亲,想起了家乡,他决心回家去与父亲道歉,求父亲收留他做雇工,因他深知自己不配做一名儿子。于是,他启程返乡,父亲却从大老远就望见了儿子。抑制不住想念的父子俩相拥而泣。
流浪归家的儿子说到,“我得罪了天,得罪了你,我不配再做你的儿子”。殊不知,慈父的心是早已在天天盼着儿子回头,便叫仆人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照顾这失而复得的孩子(路加福音15章)。这不是一个虚幻的比喻,也不只是一个大团圆。因为述说这故事的同一位,祂曾确确实实地对门徒说,“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约翰福音14章2节)保罗说因着基督的十架,因我们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到父的面前,“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
台湾神学家林鸿信老师曾写到,“宗教人的乡愁,就是渴望住在一个纯净而神圣的宇宙中,如同在创世之初,刚刚由创世者之手创造出来的宇宙里。”【1】既说是乡愁,就表明还在思念,还在遥望。然而,这样的教导是要我们消极厌世吗?圣灵的感动是要我们脱离社会文化去做山居隐士吗?当我们再次仔细查阅生命之书时会发现,作者所要强调的是那个家是“更美的”。或许,上帝的儿女本就应当常记得自己作为寄居客的身份,同时,也不负此世的所托。因我们在活泼的盼望下,却不是以那盼望为逃避此世责任的借口。
《启示录》第21章的开篇说到,“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为什么广阔的洋海会没有了呢?当然有至高者最美好的计划和旨意。我不禁在想,海也是阻隔啊,将民族与民族分开,家人们彼此分离。谢谢上帝给我们预备了那更美好的家乡,不再有阻隔,没有边界,也不再有劳苦和叹息。借佳节之际,一边休息,一边思想我们的责任、归宿和盼望未尝不是一种好的休假。
注释:
【1】《系统神学下册》,林鸿信,校园书房出版社,2017。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