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灵修88 | 黑暗中的呐喊和沉默
读经:《诗篇》88篇
可拉后裔的诗歌,就是以斯拉人希幔的训诲诗,交于伶长。调用麻哈拉利暗俄。
1 耶和华拯救我的上帝啊,我昼夜在祢面前呼吁。
2 愿我的祷告达到祢面前,求祢侧耳听我的呼求。
3 因为我心里满了患难,我的性命临近阴间。
4 我算和下坑的人同列,如同无力[或作“没有帮助”]的人一样。
5 我被丢在死人中,好像被杀的人躺在坟墓里,他们是祢不再记念的,与祢隔绝了。
6 祢把我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地方,在深处。
7 祢的愤怒重压我身,祢用一切的波浪困住我。(细拉)
8 祢把我所认识的隔在远处,使我为他们所憎恶。我被拘困,不得出来。
9 我的眼睛因困苦而干瘪。耶和华啊,我天天求告祢,向祢举手。
10 祢岂要行奇事给死人看吗?难道阴魂还能起来称赞祢吗?(细拉)
11 岂能在坟墓里述说祢的慈爱吗?岂能在灭亡中述说祢的信实吗?
12 祢的奇事岂能在幽暗里被知道吗?祢的公义岂能在忘记之地被知道吗?
13 耶和华啊,我呼求祢,我早晨的祷告要达到祢面前。
14 耶和华啊,祢为何丢弃我?为何掩面不顾我?
15 我自幼受苦,几乎死亡;我受祢的惊恐,甚至慌张。
16 祢的烈怒漫过我身,祢的惊吓把我剪除。
17 这些终日如水环绕我,一齐都来围困我。
18 祢把我的良朋密友隔在远处,使我所认识的人进入黑暗里。
黑暗中的呐喊和沉默
作者:山雨
有声播读:穆如清风
《诗篇》第88篇被归类为哀歌,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节到第九节,诗人昼夜不停地反复呼求上帝。经文中的好几个近义词,如“阴间”,“坟墓”,“坑”(3、5、6节),表达出诗人的绝望,且在经文中我们似乎能看到诗人的痛苦随着他的呐喊在越来越强烈。这种绝望里似乎还带着一些质疑 – 质疑上帝本应是拯救他的上帝,现在却让他承受苦难。
本诗的第二部分是一连串的提问,诗人向上帝提出的这些问题,语气中透露着,尽管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但祂对诗人痛苦的呐喊保持沉默 (14节,耶和华啊,祢为何丢弃我?为何掩面不顾我?)。诗歌的最后一部分展现出一幅画面:诗人身处在完全的黑暗中(17节,这些终日如水环绕我…)。《诗篇》88篇与传统的哀歌不太相同,传统的哀歌往往以带有盼望的赞美或信心的宣告结束,而本篇却让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对上帝的抱怨,在全篇的末尾,我们也没有看到诗人的绝望得以解决。最后一节中的“良朋密友”,“黑暗”反倒是让读者感到,黑暗包围诗人,成了他的朋友。
亲爱的朋友,你有没有也曾经在极度的苦难和困惑中对上帝呐喊,可换来的只是沉默呢?上帝,祂真的沉默吗?希伯来诗篇中的哀歌(又如诗篇22篇和73篇)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和祈求,给我们的祷告带来的启发是,不是每一次的祷告都非得以积极的赞美为导向,痛苦的宣泄也可以是与上帝对话的方式。恰恰提醒我们,信仰的旅程不是单一的胜利高歌,在低谷的时候,更要转向上帝,寻求祂的安慰和帮助。可是,在祷告中,我们并非每一次都立刻听到上帝的回应。
令人无比感恩的是,《诗篇》第88篇并非单独存立的经文。细查上帝的话语,让我们看到祂必眷顾信靠祂的,祂也有那最完美的回应时间。例如,《诗篇》第22篇以痛苦的哀告开头,但24节就提到,“…也没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吁的时候,他就垂听。” 《诗篇》第51篇也说,“忧伤痛悔的心,祢必不轻看。” 上帝的百姓在埃及作苦工时,叹息哀求,“上帝听见他们的哀声,就记念他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上帝看顾以色列人,也知道他们的苦情。”(出埃及记2章24-25节)。上帝的怜悯恩慈让我们确信祂垂听祷告,上帝的主权让我们知道祂有祂完美的时间来回应每一个祷告。就好比一位一流的咨询师,他不会随便打断来访者的倾诉,他都听着、都看着,而且一定会在最恰当的时间做出回应。我祈求,如果你现在正在深处向上帝呼求,不要忘了抬头看一眼天空,那立大地根基、造日月星辰,使四季节令有时的上帝,会托住你。
让我们一起祷告: 谢谢主,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的祢都明白。我们中间有心中有伤痛的,求主安慰,我们都还有各样的挣扎,求主恩待,求主加力量。求主赐下喜乐和盼望,使我们可以继续奔走前面的道路,哪怕是在好似看不到尽头的黑暗中,我们可以,全是因为祢一直在身边,一刻未离开过。祷告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而祈求,阿们!
反思问题:
- 上帝的哪些属性,让我们可以确信知道,祂必垂听祷告?
- 盖恩夫人曾写到,她学会了喜爱黑暗,“因为处境越黑暗,主的脸越光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