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闻有你——用音乐荣耀上帝!
口述:Bernice,Ken
整理:Jessie
背景:
风闻有你(Heard of You)是由马来西亚夫妇 Ken 和 Bernice 一起创办的音乐布道事工。其异象是通过音乐荣耀上帝,向人们传递信仰的力量。事工通过定期举办音乐布道会、演奏会制作和多媒体外展等形式,积极向社会传播福音与生命的故事。作为这项事工的核心团队,Ken 是一位热爱演奏萨克斯的音乐人,而 Bernice 是一位活动主持人,同时负责事工的日常管理工作,全职事奉前是一名合格的药剂师。夫妻俩育有一对可爱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生活与事工使命相辅相成,秉持着通过音乐和行动见证信仰。
异象-音乐荣耀上帝
Ken从中学时期就已经有一个清晰的异象——要用音乐荣耀上帝、用音乐布道。两人在大学时就“敢敢去做”,办了一场售票的音乐会。“我们才20岁,那场演出是在Syuen Hotel,有萨克斯、钢琴、合唱团、古筝、还有主持人,甚至连记者、国会议员都来了!”Bernice一边笑一边回忆。“我们是看别人的音乐会,模仿来做的。现在想回去,那时候其实很多东西都不懂,比如版权之类的,也没顾得太多。”
2014年7月24日,《The Grace》音乐会的举办,成了Heard of You的起点。那不是一次普通的表演,而是他们第一次踏上“用音乐服事上帝”的路。从那之后,他们开始筹办更多音乐会——虽然有些是流行曲为主的演出,但他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管是什么风格的音乐,都要回到福音的核心。他们会花时间查考歌词的背景、意思、能不能带出真理。
不过,事工并不是一开始就叫“事工”的。真正的转变发生在2020年。
那一年,是他们人生最混乱的一年:疫情来了,Ken的演奏工作一夜间停摆,收入骤减;两人准备结婚、买房,经济上处处都需要钱。Bernice那时候还是药剂师,但她心里已经挣扎很久:“我已经是注册药剂师,但我知道我不想做了,我觉得我的灵魂不在那边。”她甚至想辞职,但又卡在合约和现实之间——她是拿高教部奖学金读大学的,理论上必须服务满期,否则就得赔偿。那年刚好有新条例,她也不确定是不是已经符合条件。
“那段时间我真的很怕,我从来没有经历过那么不稳定的时期。”她轻轻叹了一口气,“但最后我还是辞职了。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哭了两个星期。”
她直到半年后,才鼓起勇气告诉父母自己已经辞职。
然而正是那段“空白期”,他们才开始认真整理自己过去做的东西。“我们以前没有‘事工’的概念,都是比较被动地做。但那年因为疫情,很多事情停下来,我们才开始一步步去想清楚我们在做什么、要做什么。”
开始“风闻有你”事工
事工的名字——风闻有你(Heard of You),也是在那个时候定下的。Bernice说其实中文名是先出来的。“Ken是吹萨克斯风,我是麦克风的主持人嘛,两个都是‘风’。而‘风闻有你’这句话,是出自约伯记,也表达我们渴望人不只是‘风闻’,更要遇见上帝。”
他们认真迈出的第一步,是一起开始读神学,主要修事工发展方向的课程,预计今年完成。
“Ken是从15、16岁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呼召的,那时候他经历信仰复兴,之后又在大学接触到学园传道会,对布道、讲道有更深的体会。他那种布道的恩赐,是我一开始不太明白的——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把很深的真理讲出来。而且我发现他不是只是要‘吹歌’,他是想用音乐传福音。”
“我自己一开始其实并没有成为‘师母’的感动,所以我也挣扎过——如果我一直都没有这个呼召,那我和Ken还要继续走下去吗?”Bernice笑着说,“当时真的有找过一些牧者聊这件事。”
但他们最终还是在2020年5月结婚——在疫情刚开放婚礼的那个星期,应该是霹雳州第一场婚礼。“还上了报纸。”她笑了笑,“婚礼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仪式,而是一个宣告,一种对婚姻意义的理解。后来我也写了一篇文章,把这个意义整理出来,也在我自己主持婚礼的时候跟新人分享。”
经历生活的翻转
开始事奉之后带来的,除了心路历程的挣扎,还有现实的经济压力。“从有固定薪水的药剂师,到没有收入保障的freelancer(自由业者),我的理财观完全被翻转了。”Bernice说。
“但是上帝就会仿佛在问我:你相信我吗?”她开始思考一切的源头——她的金钱,她的才干,她的未来,其实都是属于上帝的。
“后来我们重新调整我们的金钱观:everything is from God,一切都是属于上帝的。所以我也要earn for God,save for God(为上帝挣钱,为上帝存钱)。这样我不再怕没钱,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为自己在活。”
他们的事工逐渐扩展,包括音乐布道、音乐会、多媒体外展、生命课题讲座等内容,也开始接触到 “牧养音乐人”的门训工作。“我们发现音乐人也需要牧养,他们有自己的世界和挣扎,而我们正好能理解。”Ken 补充道。他们希望未来能在中文教会中成为连接音乐和信仰的桥梁。
服事的挣扎
尽管服事路上遇过一些误解与质疑,比如有人说Ken“不够圣洁”,或是一些教会对于音乐服事缺乏支持,但他们都选择带着柔和与坚定继续走下去。“我们坚持一个服事原则——要甘愿吃亏,以耶稣为榜样。”Ken说,“因为‘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当然,台上的光芒也曾带来迷惑。“你会很快感受到那种被聚焦的荣耀感,就像坐跑车和坐普通车,那种体验感是加倍的。”Ken坦诚道,“所以我们每次上台前都需要预备心,要祷告,把荣耀归给上帝。”
而说到他们如何平衡家庭、服事、神学和工作,Bernice的回答也很特别:“我们不会把这些拆开来看。我带孩子、办音乐会、分享Life Talk,这些不是不同的角色,而是一个生命的延伸。全部,都是在事奉上帝。”
她说,“现在很多人有‘圣俗之分’,但我们觉得,其实没有。每天都属于上帝。不是只有在事工里才是服事,带孩子、煮饭也是。只不过服事的场地不一样而已。”
谈到要给年轻人一句劝勉和鼓励的话,Ken说在他们家有一个原则,他转身看着他们年幼的儿子,笑着问他:“最好的要给谁?”
小男孩毫不迟疑地回答:“最好的要给耶稣!”
这家人,把他们的热情、音乐、才华,甚至不确定的未来,都毫无保留地摆在上帝的面前。
最好的,要献给耶稣。
他们的生命,是这句话最真实的注脚。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祢的话语so yummy! -www.ya-mi.org”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