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当爱与接纳成为呼召——采访基督心理咨询师Amos教授
口述:Amos教授
采访:Kim
整理:Jessie
你是否还记得7岁那年的志愿?也许你早就忘了,也许你回忆起来还会笑自己天真,然而Amos教授,一直朝着自己幼年就立下的志愿前进,并最终实现——成为一位临床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咨询师”这个称呼,说明他在临床心理学多年耕耘,是一位掌握专业技巧与素养,并拥有多年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然而,他也乐意人们称他为“基督心理咨询师”,把“基督”摆在前面,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他之所以能面对不同的人,都选择无条件的接纳和包容,是因为他所认识的上帝也同样如此地爱他。在他幼年的时候就将陪伴、辅导来帮助别人的呼召放在他心里,发芽、成长,最终他也成为一棵能为别人遮荫的大树。Amos教授目前在哥伦比亚国际大学担任临床心理学硕士班教授和该项目主任,就教授的职任而言,他非常年轻,你也许猜不到他的年龄!
成长的道路虽有挫折,却充满爱与接纳
Amos 教授从小在一个基督化的家庭中长大。他说:“我很感恩自己是在一个充满爱的背景下成长。”
“父母是比较注重我们兄弟姐妹的情绪,情绪是都有被接纳的。”虽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父母,但他们带着“比较开明,和愿意学习的态度”来建立家庭,让Amos从小就有一个重要的信念:“虽然家庭不完美,但是一切都是可以被改变的。”
小时候,他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留守”,但正是信仰的根基,帮助他的父母改变了传统的华人思维方式。Amos 教授说:“我想是上帝的爱改变了他们……他们的温和是影响我很深的。”
Amos 教授回忆起小时候的梦想,仍然记忆犹新:“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就是小学一年级,我记得当时我填志愿的时候,就填了心理咨询师这样的志愿。”
说起这个想法的来源,竟然是一部电视剧:“我记得当时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出连续剧,就有一位心理咨询师,如何用爱,很温和地帮助一个原本想要自杀的青少年。”
他觉得,“很神奇,竟然用语言,用爱就可以改变人心。”虽然在当时的马来西亚,心理咨询师是一个非常冷门的职业,但家人都非常支持他。父亲曾说:“也许上帝在我很小时候就把这样的呼召放在我心里了。”正是在父母的鼓励下,他坚定不移地走上了这条路。
虽然梦想明确,但这条路并不平坦。Amos 教授分享他挫折的经历。
“一开始我是到英国去读心理学和受训。当时一个人离家在外,我也生了一场大病,感觉孤立无援,非常痛苦。”那时的他也远离了上帝。“觉得我都这么痛苦了,为什么还要相信上帝。”
毕业后,他经历了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挫败,“有大半年的时间在英国找工作,投了80多份简历,都没有回信。”似乎上帝就是在引导他,要回到马来西亚。于是,他回到马来西亚,到了大城市工作。
那段时间,他说:“我在大城市工作,其实也很不顺,遭遇过很多很糟糕的事。”他与家人关系疏离,信仰也几乎断裂。“但是在那个时期,我的父母仍旧没有放弃我,在信仰上还是包容我。”
他表示,虽然有挫折,但上帝每次都会出现、带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份在一所基督教心理辅导中心——“新山博爱辅导中心”工作的机会。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开始回到教会,也回转向上帝。
回转向上帝,重建信仰
随着对上帝的认识和经历的加深,Amos教授开始发现信仰在他的生命中影响至深。他说:“信仰帮助我如何更好地去作一个咨询师,就是对来访者无条件地爱和包容,但不是没有边界的。”
“就是说无论你的价值观和我有多么地不同,我仍旧接纳你。然而咨询师还是有自己的观点,我也不会真的放任对方去做一切他要做的事,我还是会有对错的观点,但是我选择不批判,站在一种尝试明白对方的角度。”
Amos教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程要去经历。因此作为咨询师,他不会过度干涉他的来访者,也许对方确实就是需要去经历,才会有所成长。不是阻扰,而是陪伴。
他继续解释这种陪伴的态度,就像圣经中“浪子的父亲”的形象:“等待,而这样的等待其实是对上帝的信靠。信靠、等待,陪伴对方成长和回头。”
虽然当时在辅导中心工作的工资并不高,但Amos教授在那段时期重新体会到——心理咨询其实要进入那些“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命中。
“他们有的真的没什么资源,其实他们很多时候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但有时候身为咨询师我也会觉得很无力,好像无法给他们什么‘实际的帮助’。然而有的时候,小小的改变也是改变。”Amos教授说。
“我们可以分担一点他们的痛苦,让对方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在经历痛苦。”
这个过程中,“信靠”对Amos教授而言就变得很重要。在人生的许多苦难与悲哀中,信仰让他有依靠、有力量去继续前行。“作为一个咨询师来说,我是有底气的……在困难中,我仍可以相信上帝会继续供应和带领。这样的信靠使我放下自己的骄傲,相信上帝,依赖上帝。”
辅导中心的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咨询师深深影响了Amos教授。“她帮助我重新审视作为咨询师的价值观。”
Amos教授眼里流露出感恩之情,“也是通过这位女士,我来到了CIU(哥伦比亚国际大学)Kepha学院,成为了临床心理辅导硕士项目的主任。”当他回头看,原来每一条路,每一脚步都有上帝的美意在其中。去到新山博爱辅导中心,改变了他对心理学和信仰的看法;而去到CIU,看似年纪轻轻就成为教授和主任,他却明白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与呼召。
临床心理学和信仰,到底关系为何?
成为教授和项目主任之后,Amos教授面对的是更专业、更深入的观念探讨。毕竟是一位基督徒,又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免不了要面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他对自己的定义是“基督心理咨询师”
而关于信仰与心理学,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关于心理问题与属灵问题之间的界限,Amos 教授承认:“其实我觉得,很难界定。”
“如果是作为咨询师的话,尤其是基督咨询师,他就需要有一个成熟的灵命去辨别这两者。”
他认为:“教牧辅导和心理咨询并没有‘哪个更好’,这两者其实是可以互补的。”当对方是基督徒时,教牧辅导可以帮助他在信仰上重新建造,而咨询师可以帮助他处理情绪和心理层面的伤痛。这两者是可以整合使用的。关键是要了解对方的情况,他的需要是什么。
当然,他也强调,心理咨询更多是面向大众,教牧辅导是面向基督徒。两者都有强处,也有进步的空间。但是无论如何,Amos教授承认,最大的福分,和得救的途径,仍然在耶稣。
既然如此,如何在临床咨询中如何“带出信仰”?这是很多基督咨询师都会面临的问题。Amos 教授认为,信仰不应该是一个强加的工具,而是活出来的见证。
“有的个案在咨询过程中,会被咨询师的生命吸引,他们好奇你是不是基督徒。因为他们在基督咨询师身上,看到了耶稣。”
他不会主动跟个案提及自己信仰,因为这是专业伦理的一部分,但他说,“但如果对方自己是基督徒,而且他在谈话中不断提到信仰,那我就会就着他的信仰,去帮助他面对。”
“比如说,有一个个案觉得自己很失败,没办法面对自己,那我就会问她,如果今天耶稣在你面前,你觉得祂会怎么对你?那个瞬间,她哭了出来,说,‘耶稣会接纳我’。那一刻,她就能开始面对了。”
年轻人情绪问题增多的背后,是关系的断裂
关于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心理健康危机,Amos 教授也有自己的观察。他坦言这不是基于系统性的研究,但在长期的临床辅导经验中,他看到一些明显的趋势。
“虽然现在生活环境变得很便利,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很弱。”他说:“以前只要出去玩,就会快乐,但现在好像不一定。”
“我自己的观察是,年轻人面对很多创伤……而且信仰在这个社会也受到挑战。人的情感是有需求的,那个需求就是要连接爱,但是这方面现在越来越缺乏。”
而“信靠”也越来越缺失。“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可以信靠谁,或者不知道如何信任。这种缺乏,慢慢就会导致很多情绪问题。”
“如果你有一个呼召,就记住它”——给想学心理学的年轻人
访谈最后,Amos 教授提到他对想进入心理学领域的年轻人的鼓励:
“欢迎!欢迎来学心理学。”他说得很真诚,“我们需要有负担的年轻人,尤其是基督徒,来学习和成为基督咨询师。”
他特别强调“呼召”这两个字:“如果你内心有一个使命,有一个呼召,想要帮助人,你要记得这个呼召。”
“说不定你的付出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就好像当时博爱辅导中心那位女士改变我的生命一样。”
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是平静的,但眼神里有坚定的温柔。
写在最后:温柔的力量
从一个在电视上看到心理咨询师的小学生,到今天成为临床心理学者和大学教授,Amos 教授的故事不是典型的“成功励志”,却满载着另一种“属天”的真实。
他没有用宏大的词语描述他的信仰和专业,他说的更多的是“接纳”“信靠”“等待”“陪伴”这些带着温度的字眼。
Amos教授看似一帆风顺的路,却也充满各种挫折和坎坷。心理学这条路,其实也是一条寻找自我、心灵寻索的道路。而上帝最终也带领他回到自己身边,回到对他的呼召,就是最初在他心里生根发芽的——借着爱来使人痊愈的道路上。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祢的话语so yummy!- www.ya-mi.org”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