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闻有你——用音乐荣耀上帝!

 

口述:Bernice,Ken

整理:Jessie

 

背景:

风闻有你(Heard of You是由马来西亚夫妇 Ken 和 Bernice 一起创办的音乐布道事工。其异象是通过音乐荣耀上帝,向人们传递信仰的力量。事工通过定期举办音乐布道会、演奏会制作和多媒体外展等形式,积极向社会传播福音与生命的故事。作为这项事工的核心团队,Ken 是一位热爱演奏萨克斯的音乐人,而 Bernice 是一位活动主持人,同时负责事工的日常管理工作,全职事奉前是一名合格的药剂师。夫妻俩育有一对可爱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生活与事工使命相辅相成,秉持着通过音乐和行动见证信仰

 

异象-音乐荣耀上帝

Ken从中学时期就已经有一个清晰的异象——要用音乐荣耀上帝、用音乐布道。两人在大学时就“敢敢去做”,办了一场售票的音乐会。“我们才20岁,那场演出是在Syuen Hotel,有萨克斯、钢琴、合唱团、古筝、还有主持人,甚至连记者、国会议员都来了!”Bernice一边笑一边回忆。“我们是看别人的音乐会,模仿来做的。现在想回去,那时候其实很多东西都不懂,比如版权之类的,也没顾得太多。”

2014年7月24日,《The Grace》音乐会的举办,成了Heard of You的起点。那不是一次普通的表演,而是他们第一次踏上“用音乐服事上帝”的路。从那之后,他们开始筹办更多音乐会——虽然有些是流行曲为主的演出,但他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管是什么风格的音乐,都要回到福音的核心。他们会花时间查考歌词的背景、意思、能不能带出真理。

不过,事工并不是一开始就叫“事工”的。真正的转变发生在2020年。

 

 

那一年,是他们人生最混乱的一年:疫情来了,Ken的演奏工作一夜间停摆,收入骤减;两人准备结婚、买房,经济上处处都需要钱。Bernice那时候还是药剂师,但她心里已经挣扎很久:“我已经是注册药剂师,但我知道我不想做了,我觉得我的灵魂不在那边。”她甚至想辞职,但又卡在合约和现实之间——她是拿高教部奖学金读大学的,理论上必须服务满期,否则就得赔偿。那年刚好有新条例,她也不确定是不是已经符合条件。

“那段时间我真的很怕,我从来没有经历过那么不稳定的时期。”她轻轻叹了一口气,“但最后我还是辞职了。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哭了两个星期。”
她直到半年后,才鼓起勇气告诉父母自己已经辞职。

然而正是那段“空白期”,他们才开始认真整理自己过去做的东西。“我们以前没有‘事工’的概念,都是比较被动地做。但那年因为疫情,很多事情停下来,我们才开始一步步去想清楚我们在做什么、要做什么。”

 

 

开始“风闻有你”事工

事工的名字——风闻有你(Heard of You,也是在那个时候定下的。Bernice说其实中文名是先出来的。“Ken是吹萨克斯风,我是麦克风的主持人嘛,两个都是‘风’。而‘风闻有你’这句话,是出自约伯记,也表达我们渴望人不只是‘风闻’,更要遇见上帝。”

他们认真迈出的第一步,是一起开始读神学,主要修事工发展方向的课程,预计今年完成。

“Ken是从15、16岁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呼召的,那时候他经历信仰复兴,之后又在大学接触到学园传道会,对布道、讲道有更深的体会。他那种布道的恩赐,是我一开始不太明白的——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把很深的真理讲出来。而且我发现他不是只是要‘吹歌’,他是想用音乐传福音。”

 

 

“我自己一开始其实并没有成为‘师母’的感动,所以我也挣扎过——如果我一直都没有这个呼召,那我和Ken还要继续走下去吗?”Bernice笑着说,“当时真的有找过一些牧者聊这件事。”

但他们最终还是在2020年5月结婚——在疫情刚开放婚礼的那个星期,应该是霹雳州第一场婚礼。“还上了报纸。”她笑了笑,“婚礼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仪式,而是一个宣告,一种对婚姻意义的理解。后来我也写了一篇文章,把这个意义整理出来,也在我自己主持婚礼的时候跟新人分享。”

 

 

经历生活的翻转

开始事奉之后带来的,除了心路历程的挣扎,还有现实的经济压力。“从有固定薪水的药剂师,到没有收入保障的freelancer(自由业者),我的理财观完全被翻转了。”Bernice说。

“但是上帝就会仿佛在问我:你相信我吗?”她开始思考一切的源头——她的金钱,她的才干,她的未来,其实都是属于上帝的。
“后来我们重新调整我们的金钱观:everything is from God,一切都是属于上帝的。所以我也要earn for God,save for God(为上帝挣钱,为上帝存钱)。这样我不再怕没钱,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为自己在活。”

 

 

他们的事工逐渐扩展,包括音乐布道、音乐会、多媒体外展、生命课题讲座等内容,也开始接触到 “牧养音乐人”的门训工作。“我们发现音乐人也需要牧养,他们有自己的世界和挣扎,而我们正好能理解。”Ken 补充道。他们希望未来能在中文教会中成为连接音乐和信仰的桥梁。

服事的挣扎

尽管服事路上遇过一些误解与质疑,比如有人说Ken“不够圣洁”,或是一些教会对于音乐服事缺乏支持,但他们都选择带着柔和与坚定继续走下去。“我们坚持一个服事原则——要甘愿吃亏,以耶稣为榜样。”Ken说,“因为‘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当然,台上的光芒也曾带来迷惑。“你会很快感受到那种被聚焦的荣耀感,就像坐跑车和坐普通车,那种体验感是加倍的。”Ken坦诚道,“所以我们每次上台前都需要预备心,要祷告,把荣耀归给上帝。”

 

 

而说到他们如何平衡家庭、服事、神学和工作,Bernice的回答也很特别:“我们不会把这些拆开来看。我带孩子、办音乐会、分享Life Talk,这些不是不同的角色,而是一个生命的延伸。全部,都是在事奉上帝。”

她说,“现在很多人有‘圣俗之分’,但我们觉得,其实没有。每天都属于上帝。不是只有在事工里才是服事,带孩子、煮饭也是。只不过服事的场地不一样而已。”

谈到要给年轻人一句劝勉和鼓励的话,Ken说在他们家有一个原则,他转身看着他们年幼的儿子,笑着问他:“最好的要给谁?”

小男孩毫不迟疑地回答:最好的要给耶稣!

这家人,把他们的热情、音乐、才华,甚至不确定的未来,都毫无保留地摆在上帝的面前。

最好的,要献给耶稣。

他们的生命,是这句话最真实的注脚。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祢的话语so yummy! -www.ya-mi.org”

90后夫妇的另类生活——回小镇做“全职父母”

 

 

口述:Vincent,Jia Chyi

采访和整理:Jessie

 

背景:

Vincent 和 Jia Chyi是一对居住在马来西亚的90后夫妻,育有一女一儿。Vincent是一名英语会话教练,Jia Chyi是全职妈妈,同时是马来西亚首个欧式乐园——Genius Play Lab的创办者。生活在民风淳朴的小镇,这对小夫妻有别于一般的年轻夫妻追求生活的便利、精致,而是有些“非主流”和“特立独行”。他们想要回到圣经中上帝最初设计的方式生活,这样的理念落实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养孩童。他们是“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的贯彻者。他们的生活和教养理念源于他们的信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图1:Vincent、Jia Chyi和小儿子Yeohoshua在家外面合影

回归圣经的生活方式

在马来西亚柔佛州的一个宁静小镇——沙令(Saleng),Vincent 和 Jia Chyi 一家过着一种与主流节奏略显不同的生活。他们居住在一栋朴实却承载着岁月与记忆的老屋,是Vincent从小长大的地方,也是他们选择落脚、养育下一代的家。

城市对他们而言,从不是梦想的目的地。尽管都市里交通便利、商圈林立,但他们更在意的,是一份归属感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安静关系。“我们其实偏向喜欢郊区多过市区,”Vincent曾说,“如果有得选,我们也不会想要住在市中心的地方。”对他们而言,所谓“向往的生活”,就是从容而真实地按照上帝原初设计的方式生活。他们也曾憧憬着,有朝一日可以自己种菜、自给自足,让孩子在泥土和阳光里成长。

他们的选择,在很多人眼中显得“小众”,在旁人看来他们是在过着一种“非主流中的非主流”的生活方式。Jia Chyi 是一位全职妈妈,在家教育孩子;Vincent 则拥有灵活的工作时间,以更主动的姿态陪伴家庭成长。这种生活方式是刻意选择的结果,更是一份回应信仰的决心。

 

图2:他们女儿Emunah的小厨房,她会在这里玩家家酒

另类生活的乐趣与挑战

“与其说是非主流,我更觉得是回到圣经,回到上帝的设计。”Jia Chyi 曾这么说。她相信,一个家的建造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完善,更是关系的连结、价值的传承与爱的流动。

然而,这条路从不轻松。孤独,是她最常面对的挑战。身边少有全职妈妈,也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她的处境。在长时间独处与育儿的“无聊”下,她开始思考:是否可以把这份经验,转化为一个祝福他人的机会?于是,她创办了 *Genius Play Lab*——一个结合感官游戏与自由学习的儿童空间。她希望别的妈妈和孩子,也能有一个地方可以放松、连接、成长。

Vincent在这条路上,始终是她最坚强的支持。他的时间安排并不朝九晚五,而是因着家庭需要灵活调整。他们共同承担家务、育儿与信仰教育。他们一同研究、尝试不同的育儿方法,也在过程中不断修正与成长。“其实很多东西不需要特别教,”Vincent说,“孩子就像一台录影机,他们看到什么就会学什么。”他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活出来的榜样。

图3:Vincent、Jia Chyi、女儿Emunah和儿子Yehoshua

在家教育

他们决定为孩子选择“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对他们来说, “把孩子托付给不信上帝的人来教导”,对孩子的属灵生命成长并不是很理想,这一点,他们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的决定。

“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被世界的价值观教育,我希望他第一手接触的,是上帝的道。”Vincent 的语气坚定。这份选择,是他们信仰的实践,也是他们对孩子最深的爱。对他们来说,教育不只是关于成绩,而是关于价值观、信仰、品格的塑造。

他们的教育方式,紧紧贴合孩子的实际成长。Jia Chyi 分享:“我们就是父母做什么,孩子就做什么。比如我想让她建立阅读习惯,我就自己先拿起书来读。她看见我安静地阅读,就会跑来问:‘妈妈,你在看什么?’这就是起点。”语言学习也是如此,我跟她说中文,Vincent跟她说英文,自然而然的,Emunah(他们的的大女儿)也就会双语沟通了”。算数呢?就从生活出发:去买东西,让孩子自己付款,认钱币、找零钱,这些都是一次次真实的学习机会。

 

图4:姐姐Emunah也很疼爱弟弟Yehoshua

当然,他们也经历不少挣扎与失败。Jia Chyi 曾下定决心要断绝社交媒体,但很快发现,在这个时代,那是她与外界为数不多的联系。“我是一个比较外向的人,如果连社交媒体都断掉,那几乎是完全隔离了。最后发现,我们还是需要找平衡。”

Vincent 笑着说,他们常常开玩笑称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为“被上帝打脸”。但他也认为,这是信仰之路的一部分: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调整,不断地被修剪。这些年的育儿路上,他们一边摸索,一边跌跌撞撞,但也一次次看见恩典。

“很多现代的生活方式,其实已经离上帝最初的设计很远了。”Vincent 坦言,“我们努力地靠近,但总有距离。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原则去遵守。”这就是他们的态度:诚实、不完美,但愿意走在信仰的光中。

 

图5:小朋友在Genius Play Lab自由玩乐

创建欧式乐园-Genius Play lab

这份教育的信念,也成为 *Genius Play Lab* 的核心。这个空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一个由爱与观察构筑的“玩中学”天地。Jia Chyi 说:“孩子在七岁以前,学习最快的方式就是透过玩。所以我们设计这个空间时,特意参考了丹麦自然学校的理念。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玩,没有太多限制。”孩子们可以倒着玩、敲敲打打,在游戏中释放情绪、激发创造,也在无形中培养了思考、沟通与合作能力。

图6:大人们可以放心孩子在这个空间探索自己

她期待这个空间不仅是一个育儿实验室,更是一个理念的延伸与社区的起点。“我们也欢迎认同这份教育理念、有热情或想投资的人一起加入,把这个愿景带得更远。”

关于信仰

VincentJia Chyi一家的生活源于根植的信仰,在回答:“信仰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时,他们回答说,信仰并不是一种“额外的东西”,不是可以与自己的人生割裂开来谈论的什么。对他们而言,信仰不是宗教或标签,而是一种生命本身的样貌——敬畏上帝,就是他们活着的意义。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许在许多人眼里看起来有些与众不同,但他们并不是刻意要“特立独行”。他们只是在真诚地活出他们所相信的,活出他们所明白的圣经真理。没有张扬,却坚定安静。

图7:在儿子Yehoshua出生前,一家人在美国过住棚节

给年轻基督徒的话

“我们要常常察验自己内心的声音,”Jia Chyi 说,“尤其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世界的声音太多了,我们很容易就把它当成是上帝的声音。”她鼓励年轻人要多祷告、多思考,不要让信仰变成习惯性的接受。

Vincent 补充道:Seek, and you shall find. 寻找,就会寻见。”他说,年轻人常常在资讯洪流中迷失,缺乏真正的反思。“就连读圣经,也常常脱离上下文去理解。所以我们要真的去深挖,去明白上帝的心意。”他自己也曾在信仰中经历过挣扎与漫长的等待,最终在安静中找到确据,那份属灵的归属,是他最珍贵的礼物。

这是一对努力活出信仰的夫妻,一家人脚踏实地地走在一条充满挑战却也丰盛的信仰之路上。他们的生活,也许不像城市中大多数年轻人那般热闹与精彩,但却是一种带着盼望的坚定实践,是以爱为名、以信仰为灯的日常。

编者按:

那天午后,阳光热烈却不刺眼。我在这栋老房子里,看着他们两岁多的女儿围绕着父母打转——快乐、满足、充满安全感。她在父母打造的空间中自由地玩耍,不被限制、不被打断;而小儿子也被妈妈和姐姐抱在怀里,柔和的光洒在他圆润的脸上。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也许这种充满爱与信任的氛围,也是支撑他们走这条道路的重要力量之一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祢的话语so yummy! -www.ya-mi.org”

 

【复活节特辑】《当我重新开始以后》

 

**重磅推出!复活节福音影片《当我重新开始以后》

完整视频内容可在文末点击链接观看**

 

我和耶稣一起睁开眼,新的一天开始了。

可是,一切真的不一样了吗?

我还是那个在工作上不得上司欢心的人,还是要面对他的指责和羞辱。为什么努力了这么久,却始终换不来一句肯定?同事们依旧在背后议论:“他怎么还不学乖?”“做那么多有什么用?” 有些人甚至没来由地讨厌我。我信了主,可我的困境并没有改变,环境依然冷漠,现实依然残酷。

那么,我该怎么办?继续在别人的眼光中跌跌撞撞,还是试着换一种活法?

或许,我不必再如此在意了。我的价值真的取决于他们的评价吗?不,我的价值在神那里。是神创造了我,是主耶稣基督为我舍命,我的价值来自那位创造我、拯救我的神。

可当我低头看见那个人——那个曾经背叛我的朋友,我的心还是隐隐作痛。

他当初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了我,如今却遭到别人的唾弃和排挤。看到他如今的处境,我竟然有些难受。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的背叛曾经刺痛我,还是因为我能感同身受,被撇弃的滋味?

他固然可恶,但人性的复杂谁能看透?因着罪,谁又是完美的呢?如果我也曾经承受过那种被放逐的痛苦,难道我不知道,他此刻最需要的不是冷漠的惩罚,而是被真正的爱触摸、认识主耶稣基督吗?

我也曾经绝望过,但耶稣把我从深渊里拯救出来。祂爱我,给了我第二次机会,给了我重新开始的生命。我相信,祂也能拯救他。

朋友,你可曾想过,耶稣在十字架上死亡,不只是为了你和我,也是为了那些破碎、软弱、甚至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过去的你我,已经与祂一同死去,如今活着的不再是我们自己,而是复活的基督在我们里面活着。

祂的生命在我们里面,给我们重新开始的力量。

或许,你的环境没有改变,恶意和困难依旧横亘在前。但不同的是——这一次,你不是独自面对。主耶稣在这里,与你同在,陪你走这条路。

你,愿意让祂陪你一起走吗?

完整视频内容请点击链接:《當我重新開始以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祢的话语so yummy! -www.ya-mi.org”

受难周灵修:这一周,让我们一起来默想福音

 

作者:奇奇 

 

 

春天真是很美的季节。告别寒冬,带着暖意的风中夹杂着淡淡的花香。此刻,窗外有不同的鸟在鸣叫。这些我叫不上名字的鸟叫声各有特色,有的婉转,有的高昂,放在一起却出奇得好听。似乎在一同歌颂造物主的奇妙创造,歌颂春天竟可以这么美。这样舒适又美好的景象不禁让我想到未来的天国会是怎么样的。如果一个春天的寻常下午都可以让我如此陶醉,那天国又会怎样令我满足呢? 

想到这儿我心中顿时满了感恩,感恩我们的父神不仅创造了我们,给我们预备了生命中点点滴滴的恩典——比如如此美的春天,更是拯救我们,应许给我们新天新地中满有喜乐的永恒的生命。而祂的拯救,却是用人类几乎无法理解的方式——羞辱的十字架做成的。每每想到这里,我总会感叹天父的计划是多么奇妙。恰逢圣周,我想,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来重新默想福音了。 

我们都知道福音意指“好消息”,那我们所信的,拯救我们的这个特指的“福音”究竟好在哪里呢? 

 

仆人君王 

当耶路撒冷的众人挥舞着棕榈枝,高喊着“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马太福音 21章9时,他们在渴望一个可以带领他们脱离罗马统治的弥赛亚。然而,耶稣要建立的国度,远超他们的想象。祂的荣耀,并非建立在刀剑之上,而是显明在舍己的爱与顺服中。我们的这位君王,从一开始就是要来服侍我们的。在最后的晚餐上,祂拿起饼和杯,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路加福音 22章19-20节)。祂知道前路的苦难,却依然选择将自己完全倾倒,为了拯救我们这些常常软弱、甚至会背弃祂的人。 

这看似是一个吊诡的安排。却实在是一个好消息。上帝的儿子放弃了祂尊贵的身份,为救我们成了卑微的人,并为我们忍受屈辱,最终流血舍命。这样的君王和领袖,你难道不愿意跟随吗? 

 

客西马尼的挣扎与顺服 

在客西马尼园,耶稣“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马太福音 26章38节)。祂向天父祷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 26章39节)。这可以算是宇宙中最艰难的顺服了。祂的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显明了祂内心剧烈的挣扎,以及即将承担全人类罪恶的巨大压力。耶稣在此时的真实情绪让我们看到祂并非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圣人,祂也经历过惧怕的时刻,而且祂所经历的压力和痛苦比我们任何人经历的都还要深。所以我们可以坦然无惧来到祂面前,真实地敞开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因为,祂经历过,祂也都了解。这真的是一个好消息,我们的主祂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审判我们的那位,而是真实经历过痛苦也能够理解和安慰我们的那位。 

而当耶稣最终选择说:“愿你的旨意成就” 时,也是为我们做成了顺服的典范。靠着祂,我们也可以有力量去顺服。 

 

十字架:上帝慈爱与公义的完美结合 

接下来的画面,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也最荣耀的一页:戏弄、鞭打、背负沉重的十字架,最终被钉在其上。这残酷的刑罚,本是我们这些罪人应得的却完全被耶稣担当。而且,就在极度的痛苦与羞辱中,耶稣依然那么爱这些人。祂竟然为钉祂的人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 23章34节)。祂向悔改的强盗承诺:“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 23章43节)。最后,祂大声喊着:“成了!”(约翰福音 19章30)。“成了!”这不仅是生命的终结,更是救赎大功完成的宣告。我们的罪债,因祂的宝血,被完全付清了。上帝公义的要求得到了满足,祂慈爱的计划得以成全。隔断神人之间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一条又新又活的路,借着祂的身体,为我们打开了(希伯来书 10章20)。对我们来说,这是何等大的恩典和奥秘也是何等大的好消息!十字架,既满足了上帝的公义,又体现了祂对世人极致的怜悯和爱。谁能想得出比这更完美的救赎计划呢?仇敌以为他们借着十字架获得了胜利,却没想到上帝恰恰是借着牠们的谋划来完成祂的大计划——这个远从亚当夏娃犯罪之时祂就策划了的伟大救赎计划。 

 

让我们一同祷告: 

“亲爱的天父,感谢祢在这一周让我们再次默想你长阔高深的爱和你奇妙的救赎计划。亲爱的主耶稣,感谢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当我们默想祢从荣入辱,甘愿走上十字架的道路时,我们的心再次被大大震撼。感谢祢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流出宝血,洗净我们一切的罪,付清了我们永远无法偿还的债,为我们成就了完全的救恩,打开了通往天国的道路。 

求祢帮助我们,不仅在圣周,更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记念祢的爱,活在祢的恩典中常常思想你给我们的福音是何等大的好消息也愿祢十字架的大能,破碎我们生命中的骄傲、自私与冷漠。愿祢复活的生命,成为我们生活的力量与盼望。祷告奉靠我主耶稣基督得胜的名求阿们!” 

 

反思问题: 

  1. 透过默想,你对福音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2. 你想到了哪些你可以与之分享这个好消息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