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有美德的地方就有奇迹——《灰姑娘》观后感

作者:上帝的小鸟,中国

signs-416441_640

灰姑娘终于被搬上银幕啦。电影还没开场,我爱奇迹、爱浪漫的心已被网上热炒的灰姑娘礼服、水晶鞋、同款化妆品深深吸引。是的,就算故事读过千百遍,就算其实再讲一万遍也不会有新意,还是想要去看灰姑娘的裙子究竟有多美,王子有多帅,后妈和她的女儿们死得有多惨,不是吗?

可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次,《灰姑娘》电影版突出的好像不再是突然而至的爱情,而是灰姑娘妈妈告诫她的那句“have courage and be kind”(保持一颗勇敢的心,善待他人)。不管有多孤立无援,不管被身边的人羞辱到何等程度,还要继续“have courage and be kind”,这是何等的困难?

其实,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并没有仙女教母可以保护我们;当我们的裙子被撕破后,也没有人可以为我们变出崭新的礼服。我们后院的南瓜不会变身金色马车,我们的老鼠朋友也不会变成白马,鹅先生更不会变成马车夫。最关键的是,在我们的生活里,根本没有什么场景可以让我们遇见王子,不管他是哪一国的!这样的状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真的“have courage and be kind”就够了吗?如果没有仙女教母,如果没有那奇迹的一晚,即便是灰姑娘,不是也见不到她的王子吗?又有什么可以拯救我们不堪的生活?

等等,让王子爱上灰姑娘的,真的是她的礼服和水晶鞋吗?No!让王子对灰姑娘念念不忘的,应该是她的“have courage and be kind”。最后王子找到阁楼上的灰姑娘时,她也不再有华丽的装扮,只有她真实的困境,和一颗不变的,勇敢、善良的心。那难道不是她最美的华服,她特别的装饰吗?在故事的结尾,仙女教母道出灰姑娘的未来——“从此,他们成为历史上最贤明的国王与王后……”原来,美好的爱情并不是最终的结尾,灰姑娘可以为他人带来祝福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重点。

其实,你和我都没有礼服与水晶鞋,那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有一位王子,祂为寻找你我而来。这位王子寻找的,并不是能穿上水晶鞋的姑娘,却是每一个愿意相信祂、愿意“have courage and be kind”的人。祂知道你我因为生命中的伤害、羞耻、错误而变得衣衫褴褛、灰头土脸,所以祂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编织了一套美衣,用自己的宝血为我们洗尽每一丝瑕疵。这位王子,叫每一个穿上祂这套美衣的人,都跟祂一起被称为上帝的儿女——与祂一起统治万有。

我可不是在跟你讲童话哦,不信,你看圣经上这样说:

“……好像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为的是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作荣耀的教会归给自己,什么污点皱纹等也没有,而是圣洁没有瑕疵的。”(以弗所书5章25-27节,新译本)

“凡接受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给他们权利,成为上帝的儿女。”(约翰福音1章12节,新译本)

“……使他们成为我们上帝的国度和祭司,他们要在地上执掌王权。”(启示录5章10节,新译本)

所以,不用再等待,让我们穿戴耶稣赐给我们的新衣服,活出王子公主应有的样式——“have courage and be kind”吧!用美德创造生命的奇迹,你懂的!

“你们要把心灵更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
这新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在公义和真实的圣洁里创造的。”
(以弗所书4章23-24节,新译本)

图片来源:Disney Movies HK Facebook Page

投稿

由《飓风营救3》想到的3点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

signs-416441_640

这已经是这一热卖电影系列的第三部了,而我们的故事主人公——前中情局特工布莱恩•米尔斯似乎还是老样子。自《飓风营救2》以来,米尔斯(连姆•尼森饰演)就一直是个真正的顾家男人——玩命护幼女(她其实已经不再年幼)、执着爱前妻(她一直面临各种婚姻问题)。这一次,生活总算恢复正常,至少看起来如此。

突然,米尔斯的前妻离奇被杀,而米尔斯则被诬陷为凶手不得不亡命天涯。由此,米尔斯的生活急转直下。就像所有的动作片一样,《飓风营救3》也少不了让观众心跳加速、热血沸腾的情节。米尔斯(再次)绕开司法体系,自行伸张正义——使出浑身解数揪出谋杀前妻的真凶并洗刷自己的冤屈,最终成功保护身边唯一所剩的女儿。

尽管《飓风营救3》不再上演“米尔斯的家人总能毫发无损逃离险境”的故事情节,这部电影还是延用了经久不衰的演绎方式——高强度的连环动作,再伴随高速公路追车、劫车、甚至还有让人质疑的水刑。虽然从头到尾并没有什么让人特别印象深刻的地方,但影片结局还是会让《飓风营救》的影迷(包括我自己)满意的。因为不管怎样,作为一个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要保护家人的忠诚父亲,尼森是不会出错的。

我相信那就是《飓风营救》三部曲卖座的独特秘诀(尽管有些对白让人有点难以接受)。对于这位甘愿为自己家人再三赴汤蹈火的父亲角色,尼森的诠释令人信服,也令人折服。无论尼森做什么,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支持他,哪怕是劫持警车、威胁无辜的人、妨碍司法执法、杀人、炸毁建筑物等等。

作为爱的付出者与接受者,我们不妨对比米尔斯的爱和我们所熟悉的爱的最终标准——我们天父的爱——或许会有帮助。

1. 电影:米尔斯自行伸张正义,并惩罚了那些伤害他家人的人。
圣经: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也是上帝本身)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担当每一个人所当得的刑罚,无论是信的还是不信的(罗马书5章6-8节)。
2. 电影:米尔斯杀死了所有伤害他家人的人。
圣经:可以说,耶稣“杀死”自己,正是为了我们这些故意不顺服祂,因此伤害祂的罪人(以弗所书2章3-4节)。
3. 电影:米尔斯不但没有饶恕那些伤害以及杀害他家人的人,还发誓要找到他们,把他们赶尽杀绝。
圣经:只要罪人愿意悔改,不管所犯的罪有多深,耶稣都饶恕他们(约翰福音3章16节)。祂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加福音19章10节)。

毫无疑问,米尔斯爱自己的女儿。但米尔斯的爱是有限度、有缺陷、有条件的。相反,上帝的爱不取决于关系深浅,是完美的、永远都无条件的。归根结底,好莱坞电影对真爱的描绘,从根本上来说,在这个方面总是缺失的。

对此,我们就不要被好莱坞的飓风吹着走啦!

(图片来源:www.foxmovies.com)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版)

投稿

速度与激情 V.S. 平静与安宁 ——《速度与激情6》影评

作者:梦未央

Fast-Furious-6

我曾经很喜欢看小说、电影、电视,对我来说,文字中、荧幕里的美丽或者不美丽的故事,是用来打发无聊时间和放松自己的绝佳方式。但往往看完一部小说的结尾、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结局,伴随着别人精彩故事的结束,我却更加空虚,于是又会继续搜索更多的故事来阅读或观看。我读过很多小说,看过很多电影,但是似乎除了一些情节模糊的片段,就什么也没有留下。大概人的本性就是会被持久的、永恒的、无限的事物所吸引吧,比如“一颗永流传”的钻石,比如天长地久的爱情。我曾经有一个愿望,希望世上有一部永不完结的小说,可以让我一直看下去。

我常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求快乐与满足,直到认识了祂——拥有无限的能力与永不止息的爱情,昔在、今在、永在的上帝。终于,我心中的空洞一下子被填满了,不再空虚、迷茫与恐惧,有的是喜乐、满足与超然的安全感。于是,之前很喜欢的小说、电影,好像也没有了吸引力。我不再迷恋小说,不爱追剧,只是偶尔看看电影。从前我看电影,看的是剧情、养眼的明星和酷炫的画面,现在我每看完一部电影总会联想很多,并用写日志的方式与更多人分享我的思考。

《速度与激情》这部系列电影的片名很吸引人,所以我很早就看过前五部。电影中有很多吸引年轻人的元素:飞速狂飙的赛车、刺激新鲜的高科技犯罪、身手矫健的肌肉型帅男、身材火辣聪明头脑的美女、警匪间的恩怨、兄弟间的情仇、家庭亲人的温暖、情人爱恋的浪漫….. 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越来越成熟,我也在成长。现在,我看电影的视角也和之前很不一样,相比于速度与激情的刺激情节,我更关注人物内心的变化与需要,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圣经》的话语,再反观电影的内容。

1、何为正义?何为真理?

“因为我们知道谁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又说:‘主要审判祂的百姓。’”——希伯来书10章30节

“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传4章12节

布莱恩曾经是一名意气风发、正义凛然的年轻警官,却在破获多起重大案件后成了劫狱的全国通缉犯。唐,是一个追求速度与自由、可以杀人不眨眼的地下赛车党老大,对家人有细腻的感情,对朋友有绝对的忠诚——他是伦理道德上的反面角色,却让观众“不得不爱”,他甚至让做卧底的布莱恩背叛自己作为警察的职业操守。在电影情节的设计下,观众应该不会批判跟罪犯成为好兄弟的警官,也不会指责为了兄弟而杀人的罪犯吧?警察不应该是正义的一方吗?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标尺,并且人总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尺去衡量别人。奇怪的是,这把标尺本身的标准时常变化,比如在理性上我们都会把警察当作正义的一方,但在电影中,当我们用这把尺子去量度布莱恩时,我们大概没有太多的指责,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尺去测量别人的失误,这样便很轻易地论断别人、给别人下结论,严重点说就是定别人的罪。而且,我们一旦定别人的罪,就很容易自动屏蔽这个人好的方面。

人们在处世与做事时也会先用标尺量一量自己,觉得合乎自己的标准就可以行。比如我们常说:“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有一个笑话:一个毒贩被捕时觉得自己特别冤枉,说,“我一辈子都按良心行事,我卖的白粉从来不掺假,我手下的妓女都是自愿的。”然而,我们看看《圣经》怎么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马太福音7章1-2节)很多时候,我们的标尺根本是不准确、不确定的。人做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这个道理总是相对的,不同情况有不同的道理;只有真理是绝对的,不能更改的。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真理,唯有耶稣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章6节)。

2、何为罪恶?何为救赎?

虽然布莱恩和唐都是通缉犯,但他们离开美国仍然可以拥有财富、家庭和自由。唐失去了拉蒂,又有了一位佳人相伴;布莱恩和米娅生活在一起,还有了一个小baby。一切都看起来很美满、很自由,但布莱恩对唐说:“这感觉很奇怪,我现在有了一切,甚至还有啤酒和烧烤,但是,感觉特别不像个家,也许是因为,有些东西等到失去了才会珍惜。”

当美国警察找到这些昔日难缠的罪犯时,他们不是来逮捕而是来求助,因为又出现了更加难缠狠毒的罪犯。唐的团队帮助警察的条件就是:得到赦免。为了得到赦免,也为了家人拉蒂,唐的团队再次踏上冒险的征途。在电影的第六部中,他们甘愿冒险,不再是为了金钱与利益,追求的不再是速度与激情,他们渴望的是爱与救赎、安宁与自由。

斯托得说:“耶稣所说的人的内心,大概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潜意识,它就像一座很深的井,井底有极深的沉淀物,通常看不到,也不知道其存在。但当它被搅动的时候,最丑陋、最难闻的秽物就会从井底冒出来。这些就是自义、嫉妒、怨恨、淫欲、憎恶、残忍……当我们一瞥自己内心潜藏的丑恶,真是会毛骨悚然。”

按照美国法律的标准,唐一伙是有罪的,所以他们被通缉。美国警察的做法似乎是让他们“将功折罪”,以功劳换取救赎。按照上帝的标准,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只不过暂时没有被通缉而已,而且我们没有任何机会“将功折罪”。那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救赎呢?“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章16节)耶稣已经为我们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且在三天后复活。我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去换取救赎,因为救恩是白白得来的,正如以弗所书2章8节所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廖智在博客中这样写道:“那些企图靠着自己行善就幻想着得救的人啊,醒醒吧,每一桩善事背后都塞满了我们自私、骄傲、自义、论断的恶心。不要以为外面的善行如何受人尊崇,就以为那全能者的臂膀缩短不能鉴察我们的心,要知道那掌权生死的全能父上帝的眼是烈火,一切不义都不能躲藏。稍微有一点智慧的人,都应当知道如何谦卑寻求神的帮助,帮助我们省察一切行为里面暗藏的那颗心,好叫我们保守自己的心胜过保守一切。”

3、何为赦免?何为自由?

其实布莱恩和唐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被抓捕,但他们还是希望得到赦免,因为虽然他们没在监狱里,人身是自由的,但他们那担负着罪名的心永远不会得到真正自由。

自由是什么?有人说,自由是我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康德说,自由是我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按这个标准,人都是不自由的吧!我们想生气吗?我们想嫉妒吗?我们想自私吗?我们想怨恨吗?我们想有淫念吗?我们想论断别人吗?反正我不想这样。但很多我不想做的事,不想有的想法,我却摆脱不了。被罪所辖制的心都是不自由的,有时我们控制得了自己的行为,却控制不了内心。被罪恶辖制、连自己的行为都控制不了的人就成了律法上的罪犯。但人看人是看外表,上帝看人是看内心,我内心的罪恶,上帝看得一清二楚。

幸好,《圣经》记载了上帝的应许:“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辖制。”(加拉太书5章1节)虽然我自己还是控制不了内心的恶,但我把心交给圣灵来掌管,靠着圣灵,恨被爱取代,骄傲被谦卑取代,愤怒被温柔取代,污秽被圣洁所取代……因为“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后书3章17节)。

4、何为教堂?何为十架?

虽然我对电影很多的情节和画面不太关注,但我还是会轻易地被其中的基督教元素所吸引。电影中的教堂往往只是一座建筑物,十字架只是一种装饰,基督信仰也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1942》的片尾曲,比如《金陵十三钗》中的教堂,比如《风暴》中线人临死前念的主祷文,比如《速度与激情》这种不求深度只求刺激的电影的结尾,竟然是一家人手拉手在祷告……也许,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祷告只是一种形式,信仰只是一种文化。但真正的信仰不是每周去教堂礼拜,也不是戴个十字架、把“感谢主”挂嘴边而已。

教堂可以很漂亮,但再漂亮的建筑本身也不是教会,不要像去庙里拜神一样去教堂,因为真神不会住在人所建造的、一场地震就能毁灭的建筑里,真神更不会是人手所捏造出来的供在庙里的泥人。“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上帝,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侍,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使徒行传17章24-25节)上帝是个灵,祂的国度不在教堂这座建筑物里,而是在信祂的人心中。所以,《圣经》说:“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书2章9节)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国王在的地方就是王国;我心尊主为王,上帝的国就在我心里。上帝的国是圣洁的,所以圣灵会帮助我洁净心灵。因此,我们不一定要在教堂这座建筑物里敬拜上帝,而是随时随地都能在心中敬拜祂,正如《圣经》所说,“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约翰福音4章23节)

十字架的确很漂亮 ,但其实十字架原本是刑具,用来执行古罗马一种极其残忍、极其羞辱的刑罚,其可怕程度决不亚于中国的凌迟。现在的十字架不再让人恐惧,是因为两千多年前,耶稣为世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且在三天后从死里复活。十字架的含义是救赎,是舍己的爱。因着十字架,我不再被定罪;因着十字架,我拥有耶稣的爱;因着十字架,我能摆脱罪恶的辖制;因着十字架,我有了爱的力量。

《速度与激情6》最后的祷告词是:“天父,谢谢祢让我们朋友团聚,主啊,感谢我们所做的选择,因为那个选择成就了今天的我,我会永远珍惜一路上我们所痛失的爱人……”

速度与激情的确能带给人刺激与快乐。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很快地乐一乐”就过去了。我相信,相对于速度与激情,那即使在暴风雨中也能平静与安宁的心境,更让人幸福,不是吗?

“现在全地得安息、享平静,人皆发声欢呼。” ——以赛亚书14章7节

“主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曾如此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 ——以赛亚书30章15节


投稿

《怪兽大学》电影评论

作者:吴施桦,新加坡

monsters_university_2013-wide

《怪兽大学》是皮克斯动画(Pixar film)的第一部前传电影,看上去是一部典型的大学题材片,讲述了大学冷门队中的两个朋友,从彼此不顺眼到成为好朋友的故事。除此之外,电影中穿插了很多缤纷彩色的喜剧情节。

大眼仔麦克和毛怪苏利文(分别由比利•克里斯托(Billy Crystal)和约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配音)简直是天差地别的两个角色。大眼仔麦克是不屈不挠的书呆子,他的人生唯一的理想就是成为惊吓专家。大眼仔讨厌毛怪的特权。毛怪苏利文一身蓝毛,加上响亮的家族名字和天赋,和什么都无所谓的公子哥做派,到哪里都吃香。激烈的竞争使他们两人在享有盛名的惊吓节目中,被振出局。这竟成为他们走到一起的契机。最终,这对冤家成为了好朋友,他们集结那些看起来不怎么吓人的怪兽们重返节目。 电影展示给我们了那些不怎么愉快的人如何化敌为友的经历,以及在彼此帮助下自我认识的过程。

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也是如此。
箴言27章17节

看过《怪兽公司》的人都知道,尽管大眼仔和毛怪性格迥异,他们最终都成功的当上了惊吓专家。

但愿我们像大眼仔和毛怪那样,参与健康的竞争,激励彼此发挥最大的潜能!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语网站)


love-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