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我们这代人的骄傲与榜样——李宗伟

作者:淑环,马来西亚
*封面和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在餐厅的电视屏幕前,人人屏息静气,专注地盯着那决胜的一球,心情紧张无比。随着羽球过网落下,全场爆出了如雷的掌声和欢呼声,脸上难抑激动和兴奋之情!

那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一晚,也是李宗伟和林丹的第37次交手。在苦战了三局之后,李宗伟分别以21-15、11-21、20-22的成绩,先败后胜,成功晋级2016年奥运羽毛球男单决赛。这次的胜利,震动了整个马来西亚。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大马团队离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只有一步之遥,李宗伟永不言弃的精神更是感染了全国人民,使每个人看见坚持梦想的力量。

过去的两届奥运会,李宗伟同样晋级至羽毛球男单的决赛圈,可惜与金牌无缘,连续两次都输给林丹。在获取参与2016年奥运会羽毛球男单比赛资格的前两年,他卷入了药检风波,因遭禁赛而使世界排名一度跌至第180位。尽管不被看好,但禁赛期满后,李宗伟毅然奋起直追,成功重回世界第一,令所有人大跌眼镜。毕竟当时的他已33岁,而羽毛球运动员因为体能的问题,多在30岁前选择退役,即使没有退役,表现也会逐渐走下坡。那年的奥运会,虽然李宗伟依旧和金牌插肩而过,但他与林丹那场世纪性的对决,深深烙印在每个马来西亚人的心中,不分年龄和族群,更为此深感骄傲。

我并不是个标准的羽毛球迷,对李宗伟的了解也不多,但他屡败屡战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报章的报导中得知,李宗伟自17岁加入国家队后,迄今参与了超过800场的国内外赛事。他透过参加不同大大小小的比赛,不断提升打球技巧和实力,逐步登上羽坛世界第一的宝座,甚至曾高居榜首长达350周。

在外人眼中看似风光的成就,是李宗伟以不懈的努力、无尽的血汗、艰苦的训练所换取而来的。就算发现自己患上鼻癌,他也勇敢地接受治疗,并期许出战2020年的奥运会。无奈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只能沉重地宣布挂拍引退,光荣结束19年的羽球生涯。

“对运动员来说,不放弃是最重要的,因为若不放弃终有成功的一天。”这是李宗伟在宣布退役的记者会上,给予后辈的谏言。

我相信这句话不单适用于运动员,也是对所有为生活奋斗努力的人很好的提醒。在圣经里,上帝同样借着保罗鼓励我们:“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立比书3章13-14节)

人在世上生活,必然会遇见许多的困难、挫折、苦痛,甚或失败,然而这些都不应当是我们前行的阻力,而是动力。当我们定睛在目标之上,跨越了一个个的障碍,最终将会得到极大的荣耀和奖赏,生命也得以塑造和改变。但相较起世界所给的荣誉与好处,作为基督徒,我们更需专注在上帝预备的奖赏,因为那是极其宝贵且具永恒价值的。

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都背负着重要的使命及目标,上帝给予我们不同的特色和才能来造福社会,还有服事祂。除了成为运动员,立志向最高荣誉迈进,为国家带来荣耀,我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强项,在各自的岗位上忠心以赴,贡献己力,让所处的家庭、教会、社区和国家因此蒙福。同时,我们应当随时做好准备,遵行耶稣所吩咐的大诫命(马太福音22章37-40节)与大使命(马太福音28章18-20节),坚持不懈攻克己身,顺服真理,领人到上帝的面前。耶稣基督就是我们人生的标杆,我们都需要靠着圣灵的引导,带着永不言弃的信念,不断努力面前,完成上帝托付我们的使命。

感谢拿督李宗伟,成为我们这代马来西亚人引以为傲的榜样。愿我们都能学习他那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为教会、社群与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荣耀上帝的名。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成长的身量

从砂拉越少女IG投票决定生死事件看生命的珍贵

作者:淑环,马来西亚

“这非常重要,帮我选择生或死。”

2019年5月13号在砂拉越,一个16岁的女孩,正值花样年华,却在脸书发帖表达对生活感到厌烦与疲累,甚至透过在Instagram发帖要求网友投票决定她该继续活下去,还是选择死亡。结果,69%的网友投向了“死”的一方,而她也毫不犹豫从3楼店屋往下跳,结束了短暂也令人惋惜的一生。

看到这则新闻,我的心都揪紧了。除了感叹这位少女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在思索那些参与投票的网友,知道这少女真的选择自杀后,有何反应。他们或许只是抱着开玩笑的心态,以为少女不过是众多寻求关注的青少年之一,所谓的“选择生或死”也是炒作而已。岂知,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逝去。

“舌头在百体里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雅各书3章5节)

的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简单的点击,似乎也决定了在世界某个角落,另一个人的生死。在圣经中,使徒雅各提醒信徒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毕竟一句话即可建立或摧毁一个人的生命。若那些网民们选择以一句“有什么我可以帮助妳”,“我愿意陪妳聊聊”或者“妳不孤单”等安慰的话来鼓励少女,我想,或许就会有那么一线机会改写这少女的一生。

当然,毋庸置疑,少女是最该为自己的举动负上责任的人。生活的烦闷和疲累紧紧地捆绑她的生活,以致她对未来毫无盼望,产生想要结束生命的念头。曾几何时,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扰。当时的我也和少女一样年轻,认为生活充满苦闷与压力,不满家人总是给不了我所向往的富裕和幸福,因此常常生出轻生的念头。可感恩的是,每次想要轻生时,我都提不起勇气,只好作罢。如今回首一看,才明白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如果当初我选择了放弃生命,不仅让爱我的家人朋友伤心难过,我自己也会后悔莫及。生活虽有令人失望沮丧的时刻,却也充满了让人兴奋、感动和快乐的事,值得我们去探索及珍惜。

结婚多年,我和先生一直希望有小孩,却屡屡经历失望。尽管做了身体检查,确定我们都很健康,但偏偏没好消息传出,令我们大惑不解。而我身边也有好几个朋友,面临同样的问题,有的甚至决定接受人工受孕,即便要忍受痛楚,也希望有个孩子。

然而因为这事,我也开始明白,每个生命都是珍贵,且得来不易。若不是有上帝的允许,将生命赐下,看顾保守我们的健康与平安,恐怕我们都无法在这世上多待一秒。

“我的肺腑是祢所造的,我在母腹中,祢已覆庇我。我要称谢祢,因我受造奇妙可畏;祢的作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诗篇139篇13-14节)

愿我们都珍惜在世的年日,毕竟上帝带我们来到世界上并非徒然,祂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计划。我们都是上帝所爱的孩子,我们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若选择遵行上帝的话语,必然能体验和经历到生命的福乐。希望我们享受这世界的快乐与美好的同时,也学习勇敢面对生命的困难与挑战,懂得爱自己和身边的人,成为世界的祝福之一。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样式

基督里的“沦落人”

作者:主的小花,中国

注:本文含剧透,请谨慎阅读。

自从获得多个奖项的电影《沦落人》(Still Human)在香港公映以来,一批又一批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讲他加禄语(Wikang Tagalog)的菲律宾人和像我一样在香港生活的异乡客,都在电影院的大银幕前哭成泪人。

 

童话里的沦落人

男主角昌荣是一名因工业意外而半身不遂的中年失婚男人,生活无法自理。自从挚爱的儿子出国读书之后,他的身体和心灵都被困于一间狭小的公屋(注:香港政府为低收入人士提供的住所)内。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废人”,不值得拥有梦想或任何其他美好的事物。

女主角Evelyn是一名为了生计、也为了摆脱不幸婚姻而被迫放下摄影之梦、离乡别井到香港打工的年轻菲佣。当被问到为何放弃梦想时,她眼泛泪光,一字一句地说:“现实很残酷”(Reality is harsh),“生活不可以等,但梦想可以”(Living can not wait, but dreams can)。

起初,昌荣对Evelyn有偏见,严厉地警告她别像某些菲佣那样偷懒、耍滑,不但没收她的护照,而且仔细检查每一张购物收据。与此同时, Evelyn也抱有戒心,用同乡教导的“招数”来保护自己:装蠢,不学广东话,拖地板故意不拖角落处。

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个性单纯的Evelyn渐渐放下心灵的武装。有一天,万念俱灰的昌荣回忆起昔日遭遇意外的情景,痛苦地喊道:“为何是我?!”感同身受的Evelyn动情地安慰昌荣,说:“这不是你的错……你不能选择不坐在轮椅上,但你可以选择‘如何’坐在轮椅上。”

后来,自认为没有梦想的昌荣得知Evelyn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摄影师,就从仅有的储蓄中拿出一大笔钱来买单反相机送给Evelyn,鼓励她参加摄影比赛,更在她获奖后,悄悄地为她写大学申请书、争取摄影助理的工作机会。

Evelyn也不再装蠢,主动学习广东话,认真地打扫,尽心尽力地照顾昌荣。她得知昌荣深藏于心的梦想其实是与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一起去旅行,就趁帮昌荣订花送给儿子的机会,将昌荣的心愿传达出去。这个善意的举动,直接促成了后来昌荣的儿子毕业之后特意返港,陪伴行动不便的父亲“在家旅行”这件美事。

编剧兼导演陈小娟表示,昌荣和Evelyn都处于人生的谷底,原本互为陌生人,但有缘相遇,就把对方当作一个“人”来尊重和爱护。因此,她用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的“沦落人”来描述这两个人的共通点。

她说,虽然昌荣和Evelyn有着不同的外表、性别、年龄、国籍、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但他们都是“人”,“都可以追求一些大家共同觉得可以追求的东西,可以享受其他人都可以享受的东西”。她希望观众能放下有关身体或其他物质的固有看法,明白昌荣和Evelyn彼此尊重与爱护,并非基于怜悯或同情,而是基于对彼此美好灵魂的认识。她强调,这是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觉得它的童话色彩很浓重。的确,如此美好的雇佣关系,几乎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之中。或许,独立记者苏美智在《外佣──住在家中的陌生人》一书中描述的雇主与外佣的种种挣扎,才与真实状况更为接近。

不过,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在当下弥漫着无力感的香港,人们正好需要像《沦落人》这样的童话,才会感到未来有希望,继而勇敢地活下去。

 

我们都需要童话

其实,不光香港人需要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童话,就连基督徒也不例外。

很多时候,我们的头脑明白“爱”的道理,我们的心却不为所动。正如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所说,童话的“意义之深远,更甚人生教导的真理”。我们需要童话来触动我们的心弦,帮助我们克服自我的局限,尝试站在他者的角度来感受不一样的人生,才能理解别人的爱恨情仇。我们更需要童话所传达的希望,才能在这个常常令人灰心的世界中,勇敢地跟随耶稣基督,遵行祂的诫命。

多少次,当我们问“谁是我的邻舍”(路加福音10章29节)时,我们或许早已在心中将人分成三六九等,把自己不喜欢的群体排除在“邻舍”的范围之外。他们也许是来自某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也许是拥有某种肤色的人,也许是来自某种文化背景的人,也许是生活习惯不好的人,也许是面临情绪问题的人,也许是道德修养较低的人……于是,我们一边高唱“我们爱,因神先爱我们,虽你我不一样”,一边将一个又一个丑陋的“标签”,贴在一个又一个“人”身上,然后就心安理得,对他们的故事充耳不闻,对他们的需要视而不见。

我们对某个群体或某类人的偏见,可能源于不愉快的亲身经历,也可能源于人云亦云的道听途说。另一些偏见则与社会因素有关,反映了人心的不安与恐惧:我们害怕自己在竞逐有限资源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就把某种负面的刻板印象强加于竞争者(尤其是外来者或迟来者)身上。但无论原因如何,我们心中的偏见一旦产生,就很难消除。纵使我们信了主,这些偏见也可能继续伴随着我们,干扰我们对真理的理解。

那个跑去试探耶稣的律法师和当时许多犹太人一样,认为上帝所说的“爱邻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10章27节)中的“邻舍”,只包括“自己人”而已。但是,耶稣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向他表明,“邻舍”不限于“自己人”,还包括“外人”。[1]这些“外人”很可能来自截然不同的文化圈,和我们拥有不一样的生活习惯、成长经历和价值观。爱这些“外人”,不但要付出实际的代价,而且要承担受伤的风险。

问题是,我们只是软弱的人,怎会愿意、敢于且能够响应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呼召呢?

 

比童话更美的事实

我想,其中一个答案或许可以在《沦落人》中找到。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昌荣没有受伤,假如他的妻子没有跟他离婚,假如他的儿子没有离开他,假如他和妹妹相亲相爱,假如他拥有足够的金钱……或许他一辈子都不会消除对菲佣的偏见。

他可能会怜悯Evelyn,因而也会给她买相机、成为她的“予梦者”(Mr. DreamGiver),但他看Evelyn的视线,极有可能是从上往下,而不是水平的。而且,在Evelyn偷偷地将他送的第一部相机卖掉,更谎称“不小心弄丢了”之后,恐怕他很难再相信Evelyn,更不可能给她买第二部相机,还假装不知情地制造机会让Evelyn“找到”那部“弄丢了”的相机。这样一份超乎寻常、超越人性的善意,唯有在尝过落难滋味的“沦落人”身上,才可能会流露出来。

另一方面,假如Evelyn没有经历过母亲长年外出打工的童年,假如她没有经历过完全没有爱的婚姻,假如她在菲律宾当护士的收入就足以维持生计,假如她当年顺利入读加拿大名校学摄影……她也未必能够理解昌荣的痛苦,未必有勇气卸下自我保护的武装,未必有爱心帮助昌荣达成与儿子团聚的梦想。

正因为昌荣和Evelyn都觉得自己是“沦落人”,他们才愿意温柔地为对方摘去各式各样的“标签”,把对方当作“人”来尊重和爱护。

我们也一样。保罗曾明确地指出:“世人都犯了罪”,“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3章23节,6章23节)。在罪面前,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沦落人”,无法靠自己摆脱罪的捆锁。要是没有主耶稣基督为世人舍命,又将救恩白白地赐给一切相信祂的人,我们都会死在罪中。

我们之所以能够重获新生,是因为我们“在基督耶稣里”(罗马书8章1-2节;另参见哥林多后书5章17节)。这个充满恩典的事实,比世上最动人的童话还要美好。

因此,我们越认识到自己是基督里的“沦落人”,就越能够尊重其他萍水相逢的“沦落人”——无论对方是基督徒,还是非信徒。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我们才不会因为他们的外表、性别、年龄、国籍、文化背景、人生经历与我们不一样而对他们有偏见。不带偏见的我们,才会愿意聆听他们的故事,把他们当作“人”来爱护。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保罗所形容的不同信徒之间的“合一”:“你们藉着信,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上帝的儿女。你们凡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披戴基督了:不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不再分为奴的自主的,不再分男的女的,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拉太书 3章26-28节,和合本修订版)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上帝对“世人”的爱(约翰福音3章16节),明白基督要“拯救世人”(约翰福音12章47节,和合本修订版)的心意。如此一来,我们才会愿意接纳那些看起来和我们很不一样的非信徒,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们,与他们分享基督的救赎大爱。


[1]参见卢锦华:“谁是我们的邻舍?”(一至四),载《基督教周报》第1950-1953期(2002 年 1 月6、13、 20 、27日)。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样式

《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正义与最大的诫命的界限

作者:叶玲君,台湾

法利赛人听见耶稣堵住了撒都该人的口,他们就聚集。 内中有一个人是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说:“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章34-40节)

前一阵子在台湾有个很有名的电视剧叫做《我们与恶的距离》。这是一部2019年播出的社会写实电视剧。剧情的时间点设定在一场无差别杀人案案发之后两年,被害者家属和加害者家属在正义、愧疚与社会舆论压力之间、内心与现实世界中的拉扯。这场无差别杀人案案发之后,受害者家属因为丧失亲人而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主角是一位原本幽默、充满爱的妈妈。在案发当时,这位妈妈从电影院跑出去接了一通工作的电话,而自己的儿子则在戏院被枪杀。因为埋怨自己没有及时发现杀手的出现,她靠着酒精、工作等借口躲在自己所建筑的堡垒里舔舐伤口。两年之后,女儿和老公因为主角带刺、一点就着火的状态无法与她正常沟通。一个在两年前原本看似幸福的家庭,因为失去儿子的事件,在两年后几乎面临崩溃。

而加害者淳朴善良的父母和妹妹,因为长子自制手枪在戏院里无差别杀害毫无防备的一般民众之后,被全台湾所唾弃。加害者的爸爸因为自责,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开始酗酒直到睡着,着实地烂醉了两年。妈妈成天戴着口罩躲在老家港口附近卖粽子来维持全家的开销。她脸上的皮肤因为长期戴口罩而导致过敏红肿溃烂,但因为太过害怕别人会认出她来,而始终无法将口罩摘掉。加害者的妹妹因此次事故的舆论压力无法从大学毕业,与爸妈逃回南部的奶奶家。因为自责没有发现案发前一天哥哥说要去干一件大事原来是杀人,妹妹无法振作地把自己关在了奶奶家两年。她的妈妈因为无法继续看着唯一的女儿变成米虫,于是便强迫妹妹改名,重新找工作,更要求她不再承认原来的自己,要她谎称爸爸妈妈在车祸中去世,妈妈也发狠不再和女儿联系。妹妹这才开始重新出发,经由之前大学很器重她的老师介绍进入电视台工作,却发现她的上司就是那位因哥哥开枪的缘故而丧失孩子的妈妈……

《我们与恶的距离》很成功地将几位重要角色在此次无差别杀人案之后的内心层面表达了出来——每一个人对活着的无奈和无所适从。每个角色对于内心所定义的正义与恶的距离,很多时候只有一线之隔,一个没注意,自己就从被害者变成加害者。剧中当加害者的妹妹被人发现自己是杀人犯的妹妹之后有个很扎心的台词:“你们每个人都杀了人,而且杀的人不比我哥少。”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时,我的内心是纠结的,因为太过写实,很多时候我不得不按暂停键,停下来哭一会,去院子走走,再回来接着看下去。的确,我过去带着法利赛人的正义也“杀了人”,而且杀的人也不少。回想过去我其实对待非基督徒都算有爱心的,也不会轻易批评他们,但对于过去和我在教会的肢体同工,我却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很多时候我会用犀利的眼光看待教会事宜,一旦发现和我同工的某人有点自己的小心思,个性较冲的我通常会忍不住直接在公开场合下大力批评此人,有好几次搞得人家都不想再和我说话。因为过去的我认为在教会所有一切都应该一丝不苟,同工们应该努力为主摆上,若是任何人有自己的私心,应该都要当下公开的戳破。我过去所认定的正义,其实是自认为的用圣经的标准来看待一切的人事物,我自以为拆穿人家的小心思的行为是爱上帝,但当我在指出对方的不恰当之处时,其实是没有出于任何爱心的。因着此剧,我对于自己过去所坚持的正义有着很大的改观。这使我想到马太福音 22章34-40 节,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诫命是“爱上帝和爱人如己”,我过去如法利赛人一般的正义,真的没有做到像耶稣那样的爱与同情。而我亦有好几次,利用了“私心”判别人“死”罪,这使我感到后悔与羞愧,也求上帝和他人的赦免。

老实说虽然我这辈子不太可能像耶稣一样因为爱而为他人牺牲生命,但是起码我对于正义的看法开始慢慢改变,现在的我不再是非黑即白地看待所有人,而是更具有包容性。我更加能意识到,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他们压在心头的重担。而上帝知道这所有的一切,虽然有些时候来教会服侍的人的确会带着私心,但祂却容许我们这些罪人一起来为神的国度效命。来自属天的奥秘的是我自己没有办法用我平凡的脑袋完全理解的。我真的需要求上帝给我来自属天的智慧,用祂的眼光和爱来判断每个发生在我周遭的事件,而不是以我的私心来评断对错。希望每个基督徒都可以学习用耶稣那爱人如己的心来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一定会变的更美,毕竟,审判的权利不在我们手中,而在上帝那里。

最后用一句我在Facebook上看到的英文来勉励大家: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Be kind. Always! (你所遇到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你所不知道的战役。请善待他们。)阿们!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