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城枪击案:苦难中的盼望

作者:Michele Ong,新西兰

翻译:奇奇,中国

*照片取自卫报新闻的官方视频

*基督城是新西兰城市

 

想到发生在基督城的可怕枪击案,我几乎整个周末都陷在了阴郁的情绪中。

星期五下午,28岁的Brenton Tarrant在基督城的两座清真寺开火,造成50人死亡,另有40人受伤。年纪最小的受害者Mucad Ibrahim只有三岁。Brenton此后被指控谋杀,并会持续被拘留至4月。

虽然住在奥克兰的我没有直接受到枪击事件的影响,但看到我美丽的祖国新西兰成为了此种仇恨犯罪的目标时,我无比震惊。

我是在查看Facebook信息更新时得知这一新闻的,当时新西兰基督教广播电台Life FM帖子的开头引起了我的注意。

帖子写到:“基督城发生的大规模枪击事件实在令人痛心”。我的思想停在“大规模枪击”和“基督城”这两个词上。我随即刷新了两次网页,以确保我看到的是真的。我一半感觉自己是在做噩梦,另一半却很清楚自己所读到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总理Jacinda Arden称此袭击事件是“新西兰最黑暗的一天”。在这场悲剧发生之后,整个国家一同为此哀悼。广播电台也沉浸在悲伤中,DJ们纷纷表示他们对此事件的愤怒之情。电台的来电者们向受害者及其家属们表示了同情,许多受害者家属说在这样的悲剧发生后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全国上下都在举行守夜活动,很多公共演出和音乐会都被取消了。Give A Little上为受害者设立的募捐页面迄今已收到了550万的捐款。奥克兰的圣马太教堂为清真寺袭击的受害者们点燃了50根蜡烛,并敲了50次钟。

纵然是在黑暗中,过去48小时内却仍涌现出了很多充满盼望和勇气的故事。为新西兰哀悼和支持新西兰的消息从全球四面八方涌来,全世界各地的教会都在为受害者及其家人祷告,这让我感到很暖心。

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来自曼彻斯特的Andrew Graystone,为了向基督城的受难者致敬,他在星期五当地一个清真寺举行祈祷会时站在寺外守候。他拿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你们是我的朋友,你们祈祷时我会一直为你们守候。”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我们生活的世界上不光有可怕的事情发生,还有人们心中仍然存在的善良。

他们提醒我们,我们需要这一点盼望去点亮我们四周的黑暗。

即使一直听到消息称死亡人数在不断上升,我的朋友们却在那些牺牲自己,尽其所能拯救他人的人那里看到了希望。《新西兰先驱报》报道了48岁的Abdul Aziz的故事。当时,他拿着一台信用卡机(这是他当时能找到的第一样物品)追赶开枪者,并大声喊着“到我这儿来!”。

袭击幸存者Ali Adeeba告诉BBC他的父亲是如何为他挡子弹的:“一颗子弹从我的脸上掠过,它烫到了我的脸。虽然它没有碰到我,但是我感到了它的温度,所以我不敢想象那些被射中之人的感受。”他的父亲目前处于昏迷状态。

令人伤心的是,一些人在试图拯救他人时遇难。据BBC报道,71岁的Daoud Nabi是第一个被确认的受害者,当枪手冲进清真寺时,他跑到其他人前面保护他们。

这些故事激励着我们并带给我们盼望。因为在面对这样的恐怖袭击时我们都感到手无寸铁,但知道我们不是独自面对带给我们安慰。作为基督徒,我们认识为了我们牺牲自己生命的耶稣基督,因着祂所做的我们不再害怕死亡。因着祂的死和复活,我们现在满怀希望。无论我们周围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祂都是我们的“避难所和力量”(诗篇46篇1节)。

有一天,祂将“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并且“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启示录21章4节)。

那么,在这样悲伤、痛苦和不确定的时刻,我们要如何来安慰别人呢?诗篇34篇18节最好地表达了我心中所想,它说“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

同样作为移民,我真的无法想象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搬到一个新的国家,一切却被一次毫无意义的残酷袭击摧毁了是怎样的感受。但我知道对这些受害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这一定是非常痛苦的时刻。

我们实在无法理解这种冷血的行为。虽然我们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当面或在经济上的帮助他们,但我们可以与哀痛的人同哭,并求上帝赐平安和力量给这些受害者的家属。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爱的行动

用爱打破隔阂——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作者:Maggie,中国

前几天,91届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脱颖而出,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殊荣。

“绿皮书”是美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东西。因为当时施行种族隔离政策,所以黑人外出旅游,都会拿着一本绿色的小册子,上面列出了哪些旅店和餐厅会让黑人入住和就餐。这就叫“绿皮书”。

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唐·雪利是一位钢琴家,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要穿越美国到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于是他拿着一本“绿皮书”。这就是《绿皮书》这部电影的主要剧情。

唐找了一个白人做司机,司机的名字叫托尼·利普,有过劣迹,痞性很重,在路上发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越往南,唐就越被排斥,因为越往南,种族歧视越严重。一开始,唐只是不能进入高级酒店,后面是不能用白人的厕所,再往后都不能用白人的更衣间。在这里,不歧视黑人的白人也不敢多管闲事,社会对于黑人都是冷漠的。托尼虽然满口脏话,言语粗俗,但是对待唐,他有热情。

《绿皮书》比以往的“政治正确”电影探讨得更深一些,并不是单纯地塑造种族对立形象,或者平铺直叙美国白人对于黑人的压迫。作为接受白人所把持的高等音乐教育的唐,他的思想并不为自己所属的黑人群体接受,但是由于他的肤色,他也受到白人的排斥。

而托尼的身份设定也很有意思。他是一个白人,却充满了粗鄙之语。在那个年代,白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托尼却没有什么文化。

一个在重重阻力之下取得行业瞩目成就,一个在各种社会制造的便利之下自暴自弃。这是双重的反差。

托尼不喜欢黑人维修工,维修工用过的水杯他都要扔掉,但是托尼对唐有一份敬意,虽然他根本看不上唐所说的艺术品,也不理解他的艺术。

《绿皮书》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告诉我们,爱是如何遮掩矛盾和冲突的。

唐在托尼的劝说之下,吃了人生中的第一块炸鸡。那个年代,都说黑人喜欢吃炸鸡,白人不喜欢,然而其实有黑人不愿意吃炸鸡,有白人对炸鸡很是痴迷。这也是《绿皮书》电影设置的独特之处,矛盾中还有矛盾,但是不仅仅是渲染矛盾,而是指引大家认识爱与和平。所以吃炸鸡这一幕,不单单是电影一个有趣的情节,更是代表着矛盾中的矛盾消弥。

上帝造人本来就是平等没有歧视,是人类在种族之间制造了歧视和对立,能化解这些的只有理解与爱。

电影最后,唐和托尼一起去了一家黑人酒吧演奏,而不是为那些自认为是“上等人”的白人演出。他们冲破了内心的堡垒。唐接受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和自己的同胞打成一片,托尼也拆开了心中的围墙,和黑人坐在一个地方倾听音乐——这在当时是很出格的,白人并不喜欢和黑人坐在一起。

这也许是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的:我们应该勇敢走出去,不要惧怕,不要把自己的灵魂封锁,要把冷漠变成爱。

电影没有突兀地要求平等,聚焦伤痛,而是给人们指引了一条道路。圣经上说:“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言10章12节)。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缘由,不敢去爱,不敢说爱?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没有了种族隔离。但是人心之间有隔膜。愿我们可以用基督的爱打穿与人之间的隔阂。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爱的行动

Heidy Quah|18岁的她只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没想到就创建了一个 NGO

作者:Priscilla Goy,新加坡

翻译: Cindy Wang, 澳大利亚

人生的转折点常常在我们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对于24岁的 Heidy Quah来说,那发生在2012年。18岁的她中学毕业,只想利用上大学前的空档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Heidy和她最好的朋友Andrea Prisha查询了很多志愿服务的机会,最后决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Sungei Besi镇的一所缅甸难民学校教四个月的英语。当时,Heidy喜欢的是艺术、手工艺、烘焙、和跟朋友出去玩,也打算攻读会计和金融学位后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上班。

但是,Heidy说,恰恰是这所学校的孩子们“教会了我如何像耶稣爱我们一样去爱”。

“我只是一个老师,但他们个个争先恐后地把最好的给我。他们喝自来水,却给我买瓶装水。有一次,一个8岁的小女孩,从她带在手上的手镯里选了一支最漂亮的给我。虽然价值微小,但她把自己最好的给了我。”

*Heidy 和 RFTR联合创办人Andrea Prisha

这与一些给学校捐赠的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捐的是不要的衣服,有月经、咖啡、各种各样的污渍;还有过期的奶粉、旧内衣。也许对他们来说,给总比不给强。”

“当我们说‘我爱你’时, ‘爱’字脱口而出,说得很随意,但对那个人的真心又有多少? 孩子们的爱却那么真切,那么不同。”

在她为期四个月的工作接近尾声时,校长告诉她和Andrea,因为无法继续得到联合国难民署的资助,学校将关闭。Heidy说:“我马上要开始接受高等教育,这里的孩子们唯一的教育机会却将被剥夺。”

于是,两人通过社交媒体开始挨家挨户地推销饼干,为学校筹措资金。不到一个星期,她们竟筹到了维持学校六个月运转的资金。接着她们注册成立了“难民避难所(Refuge for the Refugees,以下简称 RFTR)”

2018年9月,RFTR庆祝了它的六周年纪念日。目前,该组织正资助35所学校——10所在马来西亚,25所在缅甸——照顾儿童共计2000名。RTFR为学校提供帮助和资源,如志愿教师、教学大纲和筹款等。

 

克服孤独感和自我怀疑

去年,Heidy因为在难民问题上的工作而成为马来西亚唯一一名领取享有盛誉的“女王青年领袖奖(Queen’s Young Leaders Award)”的获奖者。她是60名获奖者之一,这些获奖者是从英联邦数千名申请者中挑选出来的。Heidy在白金汉宫接受了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亲自颁发的奖章。

今年6月,她加入了政界,成为民主行动党(DemocraticAction Party,以下简称DAP)的一员。她与 “女王青年领袖奖”其他获奖者的对话激发了她对政治的兴趣,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希望能够从政而给自己所在的社区带来改变。

但是,Heidy帮助难民工作的开端却不乏孤独感和自我怀疑,更别提大人们喋喋不休地问,什么时候能找一份“真正的工作”。建立和注册一个新组织对Heidy和Andrea来说都是第一次,也不能求助别的同伴来处理大量的文书工作。

他们还必须克服语言障碍,学习缅甸地方方言和官方语言,以便与孩子们交流。“为了和孩子们沟通,我常常熬夜预备双语教材。看到他们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成果,我觉得很欣慰。”Heidy说。

Andrea 和Heidy经常要面对缺乏经验的挑战。Heidy说: “我需要说服人们,相信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可自己独处时,却要面对自我怀疑的挣扎。我们是认真的吗?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那些时刻,她会紧紧抓住上帝对她的呼召。“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是取决于人们的评价还是来源于上帝的呼召?”

“我很清楚我们服务难民的工作是上帝的呼召。我们见证了上帝的工作,知道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当我们怀着孩子般的信心,愿意顺服时,祂永远不会让我们束手无策。只要顺应上帝的旨意,祂就会供应。”

果然,上帝差派许多人去帮助他们,跨越种种障碍,打开多扇大门。例如,尽管这些创建人年轻、无经验,对如何注册非政府组织一无所知,但RFTR的注册过程很顺利。

 

克服“错失恐惧症(FOMO)”

注册RFTR后,对Heidy来说,运行RFTR更是任重道远,尤其是起步的第一年。Heidy说:“我和同龄人之间有很大的脱节,有时这让我非常沮丧。他们的谈话大都围绕着J-Pop、K-Pop展开。

“RFTR的工作遇到过很多困难。我有时会觉得自己错过了其他年轻人的生活追求——他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应付的压力也少一些——有时我也会感到孤独。我有时会看朋友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生活片段,然后就觉得自己除了做这些事情之外简直就没有生活,并且太久没有休息了。”

“但这是我的选择,确实有牺牲,但也不失精彩。我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融入社区的时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也没有错过太多。”

对于Heidy来说,有了志愿者团队的加入后,RFTR的工作现在已经不那么孤独了。许多支持她的朋友们也陆续加入他们的志愿服务。

她承认, “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以下简称FOMO)”的挣扎和RFTR的挑战都是真实的。“但每次花时间和上帝在一起时,祂都会重新调整我的眼光,提醒我祂会带我度过难关。”

*Heidy和RFTR的核心同工们

 

实现梦想

回顾一路走来的经历,Heidy 说在她11岁接受基督之前的一年,曾反复梦见自己站在舞台上。

“当时我不知道演讲也是站在台上的。我以为将来会成为歌手或舞蹈家一类的表演者。接下来的六七年,我一直在琢磨这个梦。”她小时候少言寡语,以至于父母以为她需要语言治疗。

Heidy现在明白这些梦的含义了。她不仅有机会发表关于人口贩卖、难民和青年赋权的演讲,而且有机会传讲和分享基督的爱。

上帝不断带领她领导RFTF的工作。她说:“我每天花时间和上帝在一起,祂会赋予我工作的新愿景,提醒我需要做什么,需要和谁说话。”

她说,愿景变得越来越大。“每次我觉得工作已到了极限,因为已经做得很多了时,祂就提醒我要谦卑顺从,这是祂的计划,不是我的。”

多年以来,她也觉得上帝在引导她参与政治,以便与当局合作来改变法律和政策。

 

从非政府组织的创始人到政治家

马来西亚“人民行动党(DAP)”政治家杨巧双的生活对Heidy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2013年,34岁的杨巧双成为马来西亚首位最年轻,而且身为女性的州议会议长。在2018年5月的大选中,她赢得了Segambut议会席位,现在是该国负责妇女、家庭和社区发展的副部长。

*Heidy和杨巧双

 

Heidy说:“巧双做的每一件事都让我印象深刻;都是惊人之举。但最激励我的是她扎根于信仰,清楚自己的呼召。巧双是在对政治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入政界的。这体现了她在追随上帝时的顺服。”

但Heidy对政治也有她自己的怀疑:她是在两次受邀后才同意加入“民主行动党”的。

“第一次,我得到了确认,但没有内心的平安。很多朋友支持我,但我觉得上帝说‘时间还没到’”。她花了一年时间考虑,直到内心有了平安后才同意加入政界。她希望“提高难民的呼声”,影响保护难民和移民工人的政策,解决人口贩卖、虐待儿童和童婚等问题。

当让她给年轻人一些建议时,她说可以归结为听从上帝的召唤。“在基督里找到你的身份,明白你的价值所在。知道你存在的原因。我们许多人都在追逐世人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问上帝想让我们做什么。”Heidy回答。

“要有为基督做更多事情的紧迫感。不要只等星期天;我们还有那么多可以去做的事情,也永远不会因为太年轻而不能有所作为。”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旅程

基因编辑,真的是你我的解药吗?


作者:匿名,中国

2018年11月25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在网上发布短视频,宣布世界上第一例经过人工基因编辑的婴儿诞生。在科学家对此举风险性的质疑以及伦理道德层面的指责之外,大家开始担心,未来是否会有人因此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与医疗不相干的层面,比如说通过基因编辑让孩子更健康、智商更高,或更漂亮。一时间,科幻片的场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不再遥远。但人工基因编辑真的是人类的解药,会将人类的生活质量推上更高的层次吗?

 

更“高”,更快,更强=更美好?

不知何时,人们似乎开始相信,更“完美”就等于更好。然而圣经中所记录的人类史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上帝创造的第一对人类亚当与他的妻子夏娃生长在伊甸园,可以吃生命树上的果实。所以理论上,他们可以永葆青春,长命百岁。并且,上帝把祂所创造的这个世界交给了这对夫妻打理,连动物的名字都是亚当随便叫。这难道不是许多人的梦想吗?与爱人厮守,共享丰富的资源,且可以长生不老,永葆青春。相信所谓的超级人类也无法达到这样的美好状态。但是,问题出现了。亚当夏娃打破上帝给他们的唯一禁令——不要吃“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因此不得不面对现实——死亡。从此,人类的世界一发不可收拾。亚当夏娃关系破裂,开始彼此指责,亚当本来什么活都不用干,直接吃现成的果实就可以活得很好,而这之后却要开始在地里劳作才能活命。更可怕的是,他们的生命开始凋零,最终要归回尘土。人类的第一起谋杀案也在他们的两个儿子间发生。老大因嫉妒老二,把老二杀了(创世记2-4章)。后来人类史变得有多丑恶,相信不用赘述,大家都知道。勾心斗角,不公不义泛滥等,不计其数。

即便在亚当夏娃之后,挪亚(创世记 9章29节)、亚伯拉罕(创世记25章7节)、摩西(申命记34章7节)等都活到挺大岁数。亚伯拉罕的妻子岁数很高时仍很漂亮,漂亮到被国王绑架到皇宫(创世记 12章4节、10-18节),可见当时大家的身体素质要比我们现在好很多。不用修改基因,他们面临的疾病也比我们少。然而大家幸福吗?问问那些不爱读圣经旧约的人就知道,画面真是没法看。所以,你说更高、更帅、更聪明就生活等于更美好?从历史上来看,好像不是。就好像希特勒所推崇的优选人种计划,也只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与痛苦,而不是满足和拯救。

那么,解药在哪里?

要找解药,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找到病根。艾滋病大面积的爆发是因为人类的基因太弱了吗?男女关系混乱、家庭责任缺失,修改基因能改善吗?有才能,有机遇却要吸毒,是因为基因不够优良吗?道德缺失,人性扭曲这些通过基因可以改变吗?人类真正的问题,真的在基因里吗?

大约2000多年前,同样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路加福音1-2章)。只是这次实施手术的不是人类,而是上帝自己,修改的也不是其他人,而是祂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时也是祂自己。令人费解的是上帝主动把自己完美的“基因”降级,改成一个不劳作就没饭吃,不吃饭就饿,不能飞檐走壁,被打会受伤,被伤害会伤心的普通人类……祂甚至让自己的儿子生在马槽里,与社会边缘人士为友。说实话,对任何一位爱孩子的父母来说,这可能不是理想的育儿环境。但正是这个被普通化的婴儿,给人类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让软弱的变刚强(哥林多后书12章9节),瘸腿的走路,瞎眼的看见(马太福音11章5节),让跟随祂的人有永生(约翰福音3章6节),且在地上活出丰盛的生命(约翰福音 10章10节)。这位婴儿的名字叫耶稣,如果祂带来的改变,你还不熟悉,让我给你讲几个故事。

 

故事一:在缺乏中,他靠着耶稣活出了丰盛

尼克·胡哲一出生就没有手跟脚。按照世界的标准,他可能无法生存下来,更不要说生活幸福。可是他的父母没有放弃,用上帝的爱来爱他,帮助他克服困难,尽量像普通孩子一样成长。虽然,他曾经因为嘲讽和欺凌试图自杀,可如今的尼克·胡哲,完成了大学学业,成为了享誉全球的演讲家、国际公益组织的CEO、成为一位漂亮太太的丈夫和四个可爱孩子的父亲,四处与人分享耶稣基督给他带来的改变。尼克·胡哲说:“盼望就在上帝的名字里,就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字里。当你拿自己的患难与上帝无限的爱与无法测度的恩慈做比较时,你就看到了盼望(Hope is in the name of God, the name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Hopeis when you compare your suffering to the infinite, immeasurable love and graceof God)。”在人眼中看为残缺的,在上帝眼中却看为宝贵,拥有无限潜能。在缺乏中,尼克·胡哲靠耶稣活出了丰盛。

 

*图为尼克·胡哲喜迎双胞胎时发推文,说双胞胎女儿是慈爱全能上帝的祝福(网络截图)

故事二:在深渊中,他靠着耶稣,活出了荣耀

我曾在大学一处教学楼里遇见一位教授,正拉着行李箱往办公室走。虽然我不是他的学生,也从未见过他,但他却非常喜乐地跟我打了一个招呼,让我感觉一整天都有了高兴的理由,因为喜乐与友善是感染人的。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好像是我曾在视频中看过的袁幼轩教授。在视频中,他分享自己曾是同性恋者,毒贩,因贩卖毒品被抓入狱,并被检查出艾滋病呈阳性。可我眼前的他,充满生命力,仿佛那些足以毁掉一个生命和家庭的遭遇都与他无关。在他的生命跌到谷底时,他认识了耶稣,并决定一生跟随祂。出狱后他入读神学院,完成本科学业,又继续完成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学习,最终成为一名神学教授,将自己的经历出版成书,在全世界演讲,给在黑暗中挣扎的人带来盼望。在深渊中,他靠着耶稣,活出了荣耀。

*图为分享中的袁幼轩教授(图片来源于Facebook)

故事三:在绝望中,他们靠着耶稣,活出了盼望

我的两个朋友,前阵子太太被诊断为乳腺癌。在太太接受化疗期间,先生也接受了颈部手术。据我所知,他们并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他们。这样的状况可以用充满阴霾来形容。可我的这两位朋友,不但没有抱怨,反倒不停地跟我们分享他们为生活中遇到的点滴感恩。比如“下雪了,可以堆雪人”甚至在今年的感恩节,他们夫妻俩宴请了一屋的留学生,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也有在家的温暖。我真的不知道他们两个在康复中的病人,是如果烤好了火鸡,又招待了大家。但从他们发来的照片上,我看到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他们自己,都充满喜乐。我的朋友们,因为知道在耶稣基督里有盼望,就选择以喜乐去面对,在绝望中,活出了盼望。

*图为雪后初晴,友人发来的图片

解药究竟是什么?

那么,耶稣基督究竟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解药呢?原来,我们的不幸,并不是因为我们先天缺乏,或外界限制,而是因为在我们里面的罪。因着罪的工价是死,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奔走在死亡的道路上,连整个世界也随着人的堕落在朽坏。高科技似乎只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并没有实质上改变我们生活的质量。人类社会的危机越来越严重,不公不义的事情变得更频繁、更没有尺度;人也越来越感到空虚,找不到人生的目标与意义,甚至很多优秀的人,无论是富有的,聪明的,都相继自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物种相继灭绝。而这种状态和问题的答案圣经一开始就给了出来——上帝说不可吃的果子,亚当夏娃偏偏要吃,因为他们以为吃了之后自己就跟上帝一样(创世记 3章4节),然而最终的后果他们却要自己承担……让人困惑的是,这个悲剧如今仍然在不断上演,后人还是在不断地朝错误的方向努力。只有上帝最清楚,我们需要的,不是变得和祂一样,而是回到祂身边,恢复与祂的关系——爱祂也被祂爱。上帝要我们重新成为祂的孩子,按祂的心意与方式去管理这个世界。而耶稣基督,所做的就是来到我们当中,帮我们在无尽的死亡当中打通一条通道,将我们从背离上帝的道路上拉回来,走进一条通向永生与光明的道路。

圣诞节

这个圣诞节,何不找几个基督徒,听他们分享上帝如何改变他们的生命,带给他们目标和盼望的?又或是找一间教会,听一听2000多年前那个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故事和意义?因为祂带来的解药,是给我的,也是给你的。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为祂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