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使我的旅行计划泡汤之后(有声中文)

 

作者:Su Weber, 澳大利亚

翻译:Anna , 中国

有声播读:杨澜,中国

 

 

我和丈夫正在南美洲旅行,打算呆一年,这时新冠肺炎爆发了,我们不得不终止旅行计划。在2019年末,我们双双辞去工作,坐上了去圣地亚哥的单程飞机。我们正尽情享受旅途的快乐,突如其来的全球大流行病却使整个世界停下了脚步。

南美洲的各个国家开始关闭边境,限制出行。国内和国际航班开始取消。恐慌笼罩着整个国家——还有我们的家人,他们希望我们能尽快回国。

我们坐在一家空无一人的小餐馆,茫然不知所措。坐飞机尽早回家是明智的选择,但是我们又不甘心,想等着疫情过去。毕竟我们为这次旅行计划、祷告和筹备了那么长的时间,这时候打道回府就像是一场美丽的梦破碎了。

当我们祷告寻求智慧和引领时,上帝给我们开了出路。尽管几经周折,我们还是预定到了回澳大利亚的机票,正好赶在了智利政府关闭边境之前离开。

我们回到了澳大利亚,需要面对一片凌乱的生活:失业、失去了固定的住所、没有任何规划。我们本打算一回来就找工作,但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很艰难。因着澳大利亚内部边境的关闭,我们不能很快拿到寄存的行李物品。好在体贴的公公婆婆接待了我们,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我们的梦想被打破了,带来的失望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当我反思已经发生的事,有两个关键问题出现在脑海里:

 

1.上帝为什么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自私一点,为什么会让它搅乱我的计划呢)?

 

我一直在读旧约弥迦书,先知弥迦警告以色列和犹太人要远离罪恶和屈枉正直。他也警告那些表面信靠上帝而行为却背离上帝的人。(弥迦书3章9-12节)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信仰状况,我是否活出了一个委身上帝的生活呢?当然,我承认耶稣基督是我的救主,而且我可能也没有做出弥迦书列出的那些明显的不公义行为。但是诚实地讲,我的心常常贪恋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安稳在基督的平安和稳妥中。

我发现自己经常被世界的思虑缠绕——信靠自己的力量来养家,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需要。

我意识到我倾向于依靠自己来制定计划,然后凭血气来达到我预期的结果。被泡汤的旅行带给我的巨大失望表明我把安全感建立在了错误的根基上。然而真正的安全感——能经得住生命中各种不确定性的安全感——只能在基督里被找到。上帝允许这次瘟疫发生是不是也是一种警示,为了把我们从不冷不热中拉出来,让我们回到祂爱的怀抱?

 

2.如果上帝允许瘟疫发生,那么我们该如何回应呢?

在过去的几周,我看到很多晒到Insgram上的名言和警句,谈到这场瘟疫是如何让我们停下脚步,反思我们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呼吁大家善待我们的地球,减少碳的排放,感激我们前线的医护人员和社区的付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去支持的这个社会应该有的正气和目标。

但是,这些被迅速传播的帖子未能触及的是如何来处理坏掉的人心——这颗被自私、贪婪和不安牵制的心。这颗心在恐慌袭来时是如此的焦虑,会把货架上的卫生纸抢空,当计划被打乱或生活未能遂愿时,这颗心也会极度失望。如果我们内心最深的问题没有被对付,当疫情过去,我们会不会很快忘掉我们的决心,又回到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去呢?

过去几个月的经历对我而言是一次机会,允许上帝在我心里做工。耶稣不断地呼召我们要悔改(马太福音4章17节,路加福音13章3节),这提醒了我每日需要急切地转向祂,这是我以前多么容易忽略的,让每日的思虑和忧虑占据了我的生活。

随着新冠病毒强行打乱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每日的生活变得更简单,我发现自己正转向上帝,安静我的灵,花更多的时间读经、祷告。没有比这更好的时机可以让我们来寻求祂的旨意,请祂引领我和丈夫,好使我们的选择可以反应出上帝的美善和恩典了。

我们仍旧不知道前方的路怎么走,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有一位美善的上帝,祂爱我们,也在我们心里做工。我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可以信靠祂。

如果新冠肺炎也打乱了你的生活节奏,振作起来,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来转向上帝,把你的重担卸给耶和华(诗篇55篇22节)。让我们不要因目前的形势而恐惧和焦虑,而是更多地靠近基督,让上帝出人意料的平安保守我们的心怀意念(腓立比书4章7节)。

很难理解,但是新冠肺炎确实意外地成为了我正需要的提醒,帮助我来主动亲近上帝。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我有一个梦想

《夫妻的世界》:当爱你的另一半变成你最大的敌人时

作者:Rebecca Lim,马来西亚

翻译:Nancy,中国

 

编者注:此影评包含剧透。

一段相爱的关系是怎样演变成充满仇恨和怨恨的关系的?

这是《夫妻的世界》的核心问题。这部刚刚结束的韩剧在过去八周里一直让观众在悬念和不可置信之间来回——引发了大家对于忠诚和信任的反思讨论,并打破了韩剧的收视率记录。

改编自BBC电视剧《福斯特医生》,这部惊悚狗血剧(剧情极端夸张)围绕一对夫妇——李泰奥和池善雨,以及他们为争夺儿子监护权而展开的惨痛和充满复仇的斗争展开。整个剧情从对池善雨的描写开始:她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医生,拥有一位年轻忠诚的丈夫,还有一个可爱可亲的儿子。

但是,当她发现丈夫和年轻许多的多京偷情时,这种完美的表象被打破了,接下来剧情以惊人的速度(至少对一部韩剧来说是这样)发展,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紧张的节奏感,不停猜测接下来这些角色在毁掉彼此生活时会经历怎样的高潮(或低谷)。

 

 

一切从诱惑的试探开始

 

当池善雨拾起她生活的碎片时,《夫妻的世界》通过剧中不同的角色暗示了一些可能导致李泰奥背叛她的原因。

我们看到李泰奥的母亲把儿子不忠的责任推到善雨身上——她太令人窒息、太成功、太圆滑、太世故……我们听到不同的角色插话,“你总是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他”,或者告诉我们,欺骗是男人本能的一部分,所以与之斗争是没有意义的。最后,在他们离婚两年后,泰奥自己带着一丝遗憾告诉他的前妻,他当时是想寻找一些新鲜和令人兴奋的东西,但“一旦结婚了,爱就又变得一样了。”

看到这些不同的人物为泰奥推卸责任,并把他的失败怪罪到妻子身上,简直让我气到无话可说,这也让我反思,当我们被诱惑试探时,我们是否也是这样为自己找借口?

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泰奥是如何开始和多京的婚外情的,或者是什么吸引了他,也许这就是这部韩剧想要表达的观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面对诱惑时我们会做些什么。这部戏剧清楚而无情地向我们展示了雅各书1章14-15节所说的,“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我们有多少次欺骗自己(雅各书1章16节),认为我们已经拥有的还不够?在这出戏的结尾,泰奥承认他看不到他面前的东西有多好,直到他一无所有才意识到他失去了什么。失去了家人,失去了家,事业也岌岌可危。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点偷来的快乐。

我从未结过婚,也从未有过不忠的关系,但我从朋友和心爱的人那里听到的类似故事已经够多了,以至于我知道尽管这些角色的某些行为非常极端,这部戏却是还原了现实,让我们了解到当坠入爱河的激动感逐渐消失,而浪漫也逐渐成为惯例时,人们所面临的挣扎。

不管我们的婚姻状况如何,那种厌倦和不满的感觉——或者那种渴望比我们已经拥有的更多的感觉——都是我们都能产生共鸣的。当我看到不同的角色想办法去克服自己的挑战和诱惑时,我们看到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不快乐着。

这帮助我明白,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下一次冒险的刺激,或者更令人兴奋的工作项目,甚至不是更好的爱人,而是认识到我们所拥有的是来自上头的完美的礼物,来自我们的众光之父“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雅各书1章17节) ——即使我们的感觉改变了。

 

我们如何回应背叛的问题

 

剧情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二集的结尾,善雨给了泰奥一个坦白的机会,告诉他她可以原谅外遇,但不能原谅谎言。但他选择不这样做,还骗她,指责她过度思考和不信任。这触发了她的愤怒,并启动了一系列戏剧性的举动和心理游戏,以最羞辱人的方式暴露了她丈夫的秘密,也毁坏了她自己的良好声誉和在社会上的地位。

当剧情追寻善雨的疯狂堕落时,它让我们瞥见了当不诚实和不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时会发生什么,“在何处有嫉妒、纷争,就在何处有扰乱和各样的坏事”(雅各书3章16节)。

 

如果他们两人都能够“柔顺”(雅各书3章17节)——愿意互相倾听,或许他们有机会挽救他们的婚姻?

这部剧没有给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展示了当我们面对背叛,选择听从自己受伤的声音,选择密谋对方,而不是栽种和平时,最后没有人会真正快乐。

 

 

没有救赎时

 

尽管《夫妻的世界》将焦点聚焦在泰奥和善雨的关系上,但这不仅仅是这一对已婚夫妇的世界,故事里还出现了其他一些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回应了自己出轨的另一半或家暴的另一半。虽然我们在这些关系中确实看到几丝希望,但我们也看到,我们所做的决定都会带来真实的后果,不管是影响到我们自己还是身边的人。

戏剧以一个开放的结局结束,但在最后的场景中,善雨用画外音告诉我们:

“. . .当夫妻之间发生状况时,就像把一个人从共同分享的生活中切割出去,双方都会感到疼痛。如果我们能每天忍受,痛苦地反思我们所犯的错误,却不沉迷于痛苦,也许我们可以得救。”

我们如何摆脱我们无法控制的决策或境况所带来的痛苦?正如善雨和泰奥的行动所表明的,试图在这样的时刻里操控一切只能导致更深的伤害。但是,当我们能够把一切交托给那位掌管时间的主,允许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去塑造我们,或教导我们如何运用从上头来的智慧(雅3章17节)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更接近上帝在我们生命中救赎的愿景。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我有一个梦想

护教大师拉维·撒加利亚辞世,或许他不需要我们的哀悼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

翻译:奇奇,中国

 

死亡从来没有合适的时候。无论我们拥有多长时间为它做准备。

这就是昨晚当我一位朋友向我转发一张写着“ 1946-2020”的拉维·撒加利亚微笑着的照片时我的感受。

自从一周前收到令人难过的消息说,在骨癌(一种罕见的肉瘤癌)治疗无效后,拉维已经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时,我就加入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为他祷告,读着网上#谢谢拉维 的致敬帖,屏住呼吸等待着关于他的任何更新消息,他的死将不可避免地在世界各地掀起涟漪。

然而,听到这位著名的基督教护教学家于5月19日去世,享年74岁的消息,我仍然感到震惊。

我偷偷地希望(可能和其他许多人一样)上帝奇迹般地医治拉维,使他摆脱死亡的魔掌。神奇的痊愈将使观看着的世人看到上帝的医治能力,并将拉维(于1984年建立)的同名全球事工推向新的高度。

但是,那擦去我们一切眼泪的上帝最后将拉维接到了荣耀里,就像对之前的许多信仰巨人一样。

拉维现在可能正在天堂受到热烈的欢迎,并与在他之前的亲朋好友(例如Billy Graham和 Nabeel Qureshi)团聚。另一方面,在地上的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内哀悼他和向他致敬。

对许多人来说,拉维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多产、最著名的基督教护教学家和传道人。华盛顿邮报写道,“他可能是21世纪最伟大的基督教释教者”。这位印度裔的加拿大美国人既是演说家又是畅销书作家,其影响力是全球性的。他在观众满座的会场发表演说,他的YouTube视频平均的观看量在一百万次。不难理解其原因。

 

拉维从不回避有争议的话题(如道德,宗教或性向问题),也不曾对复杂的问题(例如存在主义,痛苦和死亡)给出陈词滥调的回答。他以一种既生动又合理的方式捍卫了基督信仰,无论你是否赞同他,在回答结束时你都会情不自禁为他鼓掌。

我记得自己曾花几个小时一个接一个地观看他如何令人信服地捍卫基督教观点的视频,并很希望有一天我能现场听他的演讲(悲哀的是,我一直没等到这样的机会)。

对我来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耶稣基督福音的完全投入和他对听众的同理心和爱心,这是和他有同样才智和才能的人所不具备的。拉维尊重他的提问者,会先回应提问者本身,再开始引用插图、故事、诗歌、圣经段落、甚至那些证明了基督教世界观连贯而正确的无神论者的引言。正如我的一个朋友在给拉维的一封致函中动人的描述那样,他“既绅士又有尊严地解决了被提出的问题,而从不针对提问者。”

 

拉维坚决倡导用怜悯、恩慈和礼貌来维护真理。他在一段视频中说:“如果只有真理没有爱,那持有真理的人将令人厌烦,而他持有的教条将变得让人排斥。”我近年来参加过许多RZIM事工的活动,很明显,他的这个信念贯穿在他整个事工中,并成为了他事工里所有巡回演讲者的共有特点。

 

除了他对信仰的这般捍卫之外,福音也是他的生命——每次他分享耶稣基督的福音如何拯救他脱离死亡时,他都会证实这一点。拉维在17岁试图自杀之后,听到了约翰福音14章19节中耶稣的话:“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这句话从此改变了他的生命。拉维就在那天做了承诺,他将“不遗余力地追求真理”。

 

从他接受基督的那一刻到他最后的一口呼吸,拉维把宣讲福音视为他的第一要务——无论是讲台上,收音节目中还是在他所写的书上,他都在讲福音。

即使在他最后只能轻声说话的阶段,他的女儿也告诉大家他所说的信息简单明了:继续跟随基督并继续传扬福音。

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留意的呼召,无论我们是否像拉维一样出色和善于雄辩。因为拉维最终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他的口才多么好,而是他如何忠心地使用了上帝赐予他的恩赐,就像那个通过做买卖获得了五倍银钱的仆人一样(马太福音25章14-30节)。同样,我们必须忠实地管理好上帝赋予我们的恩赐,无论是给了我们五个,两个还是一个。

与其去哀悼世界失去了一颗为福音发光的星,不如让我们庆祝拉维的痛苦现在已经结束(正如他本人为他的前同事Nabeel Qureshi所写的致辞里说的那样)并且他正和他的朋友们在永恒的天家相聚。接下来的几天里,让我们来庆祝他的生命和他留给世界的礼物,我们可以重新观看Ravi的旧视频,或细读对他的致敬,也可以翻阅他写的书。

让拉维的一生鼓励我们忠实地活出福音对我们的呼召:以怜悯、恩慈和礼貌去介绍和捍卫耶稣基督的真理,使其他人能够在祂里面找到生命。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荣耀的身体

后浪:我是谁?谁来定义我?

作者:安琪,香港

 

我下了很大决心才点开《后浪》来看。

因为这几天实在处处都能看见这俩字——我本能的抗拒,视频本身不想看,关于它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想点进去。多么讽刺,结果我现在自己在写了。

 

先说不想看的原因,有二:一是对于集体叙事的厌恶,二是对于公共讨论再创作的厌倦。前者是上头扣下的帽子,后者是网络同温层的无解之题。

 

然而我知道自己最终会看的,因为我同在这被定义、被期望、被塑造的青年人群之中。不可幸免。与其被动沉默,我尚可扔一块石头,看能不能激起一丝水花——是不是浪就不知了。

 

/

 

视频大致与我耳闻和想象类似,只是看完之后心中凭增一股闷气。

 

我大概能明白这闷气从何而来——华丽的词藻堆砌的情绪推进背后,我看到的这样一副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过年时好不容易从北上广压力中逃离回家的你,在饭桌上被某个叔叔辈夹了一口菜,然后语重心长的来一句:“你们这一代真幸福啊,衣食不愁,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少抱怨,加把劲,趁着年轻好好干!”

 

 

然后他期待你你赶紧双手捧碗伸过去,毕恭毕敬,笑脸相迎:“是是是。”其实你心里又哭又骂。

 

他看到你处丰富,却不知你处痛苦,他或许知道你处痛苦,也不知道如何谈论这种痛苦,因为他他甚少有与人直面谈论的经验,也学会不去谈论是好,便只能用他熟悉的词汇与叙述来正面压倒,把负面情绪盖过去,装作不见就好,无力亦不知。

 

他在属于你的节日里抢夺了你的话语权,说到底其实是将自己所掌握的话语权转移成寄托,在你身上映照未竟圆满的自恋情结。

 

然而他不知,就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权威叙事已然在信息涌流中瓦解,父权压力被同辈压力所取代,这是为什么巨浪在中年人引起转发刷屏,却遭到年轻一代的普遍质疑,这是权威叙事与家长制的狂欢,从家到国。前浪在传统叙事方式中定义与期望,后浪则在用反叛与戏谑解构宏大叙事。

 

/

 

不过,这绝非只是青年被强行定义与标签如此粗暴简单,纵然它是用精心设计的言语有意或无心掩盖大多数青年所挣扎和面临的问题,但青年能做的,只是跳出来反对与嘲讽,一顿发泄之后,却不知如何重建。

 

说到底,是我们这一代仍没有独属自己的叙事方式与话语权。

 

我问了身边好多人这个问题:“迄今为止,你觉得有没有什么作品能够代表我们这一代人真实的生活处境?”

 

大多数人茫然不知,还真列不出。

 

我们的青春记忆里或许有韩寒的叛逆傲慢,有郭敬明和饶雪漫的情感阵痛,然而凡有真正经历些许世事的人都知道,他们不可能,也绝不会代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处境。那是青春的定时产物,却绝非生命前进的写照。

 

且不说五四以来青年如何,就是我们的上一辈、上两辈、上三辈,无论褒贬,大体都有反映青年时代叙述的作品,杨沫的《青春之歌》、阿城的《棋王》、顾城的《黑眼睛》、北岛的《回答》、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好作品似乎都是过去式,然而自80后以来,青年的进行时里却真实缺少了经得起时间与变化考验的叙事。

 

《后浪》里有一点说得对,我们这一代青年,未曾经历过物质匮乏,反倒是经济日渐腾飞,信息井喷,选择众多,可能性看似无限,但有一点是《后浪》所完全忽略的,选择多了,并不代表便自由了。眼光凌乱迷失时,人便只会跟着群体被动前行。

 

 

这一代人所处的大环境,碎片化已经无法完全整合任何一个信仰或理论,主流潜伏在河床底下,悄然带动着走向,让流动看上去自由散漫,实则再无内核力量。崇高被捏碎在流量的戏说中,或者崇高本身就是个戏说,而诗意已经失去诗意的底蕴,沦为被嘲弄的肤浅作秀。

 

而我们这一代人本身,“被选择”远大于“选择”本身。对绝大多数仍在探索、尚未建立起完整价值观的少年来说,防火墙已经隔绝了一道世界,成功之路只剩一条——高考和大学。然后大学毕业,便是自我放逐。天地广阔,却不知从何而为,只为柴米油盐匍匐前进。

 

 

难道是我们真的已经拥有太多选择来表达自己吗?不是的,恰恰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如何选择,才不知道何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实底。亦没有一个核心叙事,能够真正将我们这一代人产生集体共鸣。

 

是否需要共鸣呢?是否需要一种叙事来盖过一切声音呢?其实是不一定——如果是为了思想与行为的统一,那只是沦为乌合之众了。

 

但要共鸣的是什么?是我们辨认何为假我,发现何为真我。

 

/

 

在影响了二战以后德国人对战争与纳粹思考的文学著作《铁皮鼓》中,有着这样一个奇特场景:

 

1949年的莱茵河畔流行着一个类似酒馆的娱乐场所,诺大的地窖连通地层住房,格格不入的电石灯,毫不舒服的座椅,酒柜里没酒,木桌上没菜单。人们来到这里,不为寻欢作乐,只为一件新奇体验——切洋葱。

 

众宾客正襟危坐,等待老板分发刀具、木板、洋葱,边剥,边切,边泪流满面,他们不用酝酿,无需社交,各自切洋葱、流眼泪,仿佛某种滑稽又严肃的宗教仪式,某种让人慰藉、又让人生硬的表演。

 

经历战争生死残酷、意识形态崩塌与解构的德国人,在那样一个洋葱地窖,那样掉落的一颗颗圆滚的泪珠,积攒成河,泛滥决堤,作者格拉斯却称,那个时代,那个文明垮塌、废墟重建的时代,会被后人称为“无泪的世纪”,“尽管处处有这么多的苦痛。”

 

多么可悲,当你明明体会到情感的实在,却无从自由表达,只能用外在的形式来刺激泪腺,对着无数和你一同的演员和观众进行着感性表演。

 

 

我们这个时代亦同样经历这种“洋葱”与“无泪”的矛盾痛苦。

 

这个时代的“洋葱”有很多——小到一部爱情剧、一个吃瓜热搜、一条抖音、一只香奈儿口红,大到成绩排名、工作性质、年薪收入、车房配备,再大到“武汉加油”、“厉害了我的国”……所有这一切“选择”,让我们眼花缭乱、表述参与、塑造喧闹,但哭闹一场,到头来却空空如也,摸不到实质。

 

我们或许能从这些洋葱的眼泪中获得“虚体自恋”,却由此丧失眼泪内化价值的“实体自恋”——

 

按照《巨婴国》的描述,“虚体自恋”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方说美貌、金钱、社会经济地位、名气、他人评价等等,而“实体自恋”一种真实存在的自我价值感,且这种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受到实质损害。

 

虚体自恋是根据外在的行为、环境来获得的,是人告诉我们,我要说什么、要做什么;而实体自恋则是内在反映的真实价值,即我知道我是谁。

 

而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是: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们,我要说什么、要做什么(比如下图),却没人告诉我们,我是谁。

 

 

具体反映到叙事方面,是我们习惯于依附于公共叙事来表达自我,饭圈、热搜、转发评论、蹭热点、带节奏、田园女权、小粉红、网络暴力……

 

我们以为公共的便是掌握话语权的、影响力广而深的,但他们却恰恰隐藏了个体的真实情感与痛苦,叙事浅尝辄止,而真正能够影响和塑造一代人的,恐怕是向内的、私人化、展露真我的表达。

 

后者在这个时代少而沉默。

 

想到这里,我觉得颇为无奈,有些人漠然着被代表,有些人寒颤着被消音,有些人喧闹着被塑造。而我自己,就在叙述“叙事”本身时,也依然要依附于《后浪》来展开表达,亦要用“我们”来将这一代青年一概论之。这是否是一个循环的怪圈?

 

这的确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失语症:

 

我们用肢解的、碎片化的行动与外化的权力与条件来反射和塑造自己被凝视的形象,却不知实质本应是我们从内在价值出发,去建立自己的叙述结构、争夺自己的话语权、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这本是“五四精神”最该传承下来的实质。

 

/

 

而说到底,独立之个体关乎实体价值形成中的两个最关键问题:我是谁?谁能定义我?

 

实体价值建立的真正实底在于爱,在于义无反顾、不谓底线与条件的爱与接受。即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时,我明白自己本身是被爱的——值得被爱、也被爱着。亦能因为被爱,而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回应爱,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

 

这绝非宏大叙事的鸡汤,而是具体到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被造、被发现与被寻回。

 

注意这个“被”字,许多人以为“自我”与“自爱”是生命始发点,但这实则是个虚体自恋的伪命题,我们生来即是要与人产生联系、渴望被外界所关注和接受的。没有人能够不通过与外界和他人接触来真正找到“自我”、实现“自爱”。

 

而在我的人生体验里,我体会自己被造、被发现、被寻回,在我亲身经历、思考、选择、感动,意识到能够给予这样独特、完美却又广袤的爱,唯有创造我、爱我至死的上帝。由此我知道我是谁——独一真神的女儿。

 

“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圣经·约翰一书4章16节)

 

因着这样的身份,我可以被爱,亦可以爱人,我虽无奈现状,却也满怀希望;我批判,我也拥抱;我痛苦,我也感激;我彷徨,我也奔跑。我还在探索着自己爱的方式,还在为我的痛苦找一份共鸣的意义,也还在寻找属于我的叙事来发声。

 

我深知,我是进行时,不是完成时,我是正在无数次修改、待续未完的故事,我是正在埋头耕耘、回头翻新的松软土壤。我远非完美,却已完整。

 

这一切,皆源于我找到了自我叙事的根。

 

而你是否想过,

谁能按你本相爱你?

谁能为你的人生写出独一无二、却又能产生千万共鸣的故事?

谁能体会你青年的孤独、彷徨与愤懑,又给予你超越自身的意义与价值?

 

不是前浪,亦不是后浪。没有任何一种外在叙事方式能够代替你发声,除非你听到内在深处叩响的问题——“我是谁?”

 

叩响这一问题指向的窄门,寻求的,必寻见。

 

 

*此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转载,原文发表于安琪姊妹的个人公号:我文(wowenwrite),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荣耀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