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基督徒女孩”的自白——对抗有毒的信仰观
作者:Sarah Tso
翻译:秋雨
有声播读:佳音
“一位好基督徒女孩的自白”——当我和我会写歌的朋友Evangeline坐在一起促膝交谈时,这句话突然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们共进晚餐时,她跟我分享了服事中所经历的起起伏伏,我对她所说的深有感触。于是我们向彼此讲述了各自的故事,发现我俩都是常常在服事中带着美好的愿望开始,但到最后却落得身心疲惫的那一类人。
在我们的朋友圈里,我和Evangeline经常被称为“好基督徒女孩”,我们确实常常以此为傲。然而,我们也在反思他们所说的“好”到底意味着什么。世界给我们设定了“完美的基督徒”形象——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所作所为、言语、我们的生活方式都要无可指摘,而且总是要与人为善。毕竟,我们的上帝不也要求我们像祂一样完全吗(马太福音 5章48节)?
对于Evangeline来说,做“完美的基督徒”意味着要有以下这些表现:
每个主日忠心地服事;
对牧师和长老所说的每一句话言听计从;
遵循圣经中的每一句话,从不产生疑问;
行为举止 “超级得体”,并且
认为自己需要保证信仰在状态稳定。
她的这些看法使我陷入沉思。我会觉得遵从圣经的某些部分很困难(有时甚至会与牧师对经文应用的看法相左),这算不算异端呢?而且,有时我会感到心力交瘁,无法表现出别人所期望的喜乐。当我们俩因着这些想法而纠结时,我们决定把这些挣扎写成一首歌。[1]
追逐完美会带来有毒的信仰观
当耶稣要求我们像天父那样完全时,祂并不是要求我们做无用功。马太福音 5章48节 的上下文中,“完全 ”一词意味着完成或成熟。以完全的方式生活,意味着让上帝的爱在我们里面变得完全,并通过我们的生命传递到他人——包括我们的敌人那里。
至于 “良善”,我们往往把这个概念与表现或行为联系起来。然而,在圣经中,良善是指披戴基督的良善(或 “义”)。只有接受祂,我们才能成为上帝的义(哥林多后书 5章21节),从而变得良善。
以耶稣为良善的典范意味着,有了耶稣在我们里面,我们就会越来越多地效法祂的仆人之心和行为,效法祂让所有社会群体之人都有尊严,效法祂对敌人牺牲的爱,甚至效法祂接受上帝对祂的旨意时人性的挣扎。
效法基督,成为祂的样式,肯定会与我们有罪的肉身相抵触,因此这需要内心的真正转变,而不只是行为上暂时的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不能完全理解上帝命令的原因,只关注“如何做”,会导致我所说的 “有毒的信仰观”。
什么是 “有毒的基督信仰观”?
有毒的基督信仰观与有毒的大男子主义相似,都是为了迎合社会对 “强者”的定义,而否认或是拒绝任何的软弱和怯懦。但由于每个人都有其软弱的一面,所以一直 “坚强 ”并不是我们所应当承受的重担。
以下是有毒基督信仰观导致的两个后果:
- 不切实际的信仰
注重外在表现,对基督徒寄予不健康的期望,要求他们总是能够有“信心的表现”,比如:每次教会聚会都要全勤,不质疑圣经中的疑难经文,只分享感恩和“可接受的”代祷请求(不去涉及与罪挣扎相关的坦诚分享)。
只注重外在表现而不改变内心,是与圣经中关于成长的教导背道而驰的。
耶稣说,常在祂里面才能多结果子(约翰福音 15章),而保罗则解释了圣灵如何带来成长(哥林多前书 3章6节,加拉太书 5章22节)。对我来说,常在基督里意味着优先安排时间与祂亲近,敬拜祂、写灵修日记、默想经文和祷告。
- 不宽容的心
不宽容的心是指对那些处在信仰成长过程当中的人缺乏恩典,对他人的某些罪妄加论断。比如说把自己属灵生命的成长轨迹,自己的长处或属灵恩赐投射到他人身上。圣经中记录了耶稣曾谴责那些不向天父所接纳的人施予恩典的人(比如路加福音 15章28-32 节中的大儿子)。
我们该如何应对有毒的基督信仰观?
为了摆脱有毒的信仰观,拥抱圣经中的良善,我们要反思和遵守以下两点:
- 完全建立在耶稣牺牲之上的真实信仰
当我们接受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大工时,我们就不再需要凭着自己的努力向天堂迈进,也不需要害怕别人对我们的论断。
相反,当我们沉浸在祂丰盛的爱中时,我们就能自由地用我们所得到的恩典去祝福他人。
我和Evangeline意识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如果我们 “为上帝做得更多”,上帝就会 “为我们做得更多”的期望(例如,赏赐给我们更多的社会接纳度和稳固的恋爱关系等)。我们认为的 “做得更多 ”包括报名参加圣经学习、听讲道或信仰播客,以及每当我们觉得自己在信仰的某一方面有所欠缺时,就想方设法加强我们较弱的属灵操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忘记了做这些事情并不是我们与上帝建立正确关系的必要条件。基督已经完成了所需的一切。
2.拥有一颗倚靠上帝成圣的宽容之心
知道耶稣是我们信仰的创始者和成全者,有助于我们明白是上帝赐给我们顺服祂的心志(希伯来书 12章2节)。当我们与上帝亲密同行并顺服祂时,我们就能确信祂会在我们身上动工,让我们更像基督。
在教会中,彼此恩待的方式可能是为因工作劳累,而暂时不能来小组的弟兄提供一个倾听他诉说的机会,或者陪伴对圣经中敏感话题的内容有疑问的姊妹。提出问题(表明我们在使用分辨力)、产生疑问(作为我们信仰成长的一部分)和表达疲惫(因为我们只是凡人)都是完全可以的。
通过向基督里值得信赖的弟兄姊妹公开分享我们的软弱,我们可以彼此分担重担,提醒对方上帝的应许,并在祷告中彼此扶持。
今年早些时候,当我与一位基督徒同事聊天时,我想到了哥林多前书3章6 节中关于成长的描述。一粒种子通常被种在泥土之下,对它来说只有一件事最重要——就是接受养分,使自己能够存活和生长。它不会有意识地考虑如何结果子,甚至不会考虑结出果子的质量。
同样,上帝把祂的话语种在了我们心里。如果我们凭着信心接受了它,我们就会让祂的真理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并将我们信心的结果留给上帝。
[1]歌曲《一位好基督徒女孩的自白》描述了歌曲作者为成为 “好基督徒”的挣扎,以及她们重新发现只有依靠上帝才是“好”所代表的真正意义的心路历程。你可以在Spotify 上找到这首歌。
[2]参见Zondervan NIV Quest Bible(马太福音 5章48节 注释)。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