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s

一无所有的乞丐

作者: 王志希

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
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
—约翰福音6章51节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期末考试成绩糟糕,第一次离家出走。妈妈正在气头上, 所以没有出来找我;而生性倔强的我,当然不会主动回家。我身无分文地在家乡的街上游荡。

因中午没有吃午饭,肚子越来越饿。到下午三四点时,眼冒金星,苦不堪言。在绝望之际,我竟在一处四周无人的商业街的地板上,找到一个被人丢掉的馒头。我兴奋无比,偷偷地拣起这极宝贵的馒头,在街道上一边走,一边贪婪地吃着。只要能填饱饥饿无比的肚子,尊严和面子就一点都不在乎了。

直到如今,虽然十五年过去了,我还依然记得那时的情景。我不会忘记,当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找到一个馒头时,会何等不顾一切的去满足肉体上最迫切的需求。

宗教改革的先驱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1546年凌晨去世前感叹:“我们的确是一群一无所有的乞丐。”约翰•派博牧师(John Piper)评论道,基督徒是一群乞丐,靠乞讨(也就是祷告)过日子;而上帝却会透过我们的乞讨,将白白的恩典给我们,“这是我们活着的方式,死去的方式,也是我们学习的方式,好让上帝得着荣耀,我们得着恩典。”([美]约翰•派博:《至高喜乐的传承——在恩典中得胜的人》,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14页)

耶稣说,祂是我们生命的馒头,我们生命的粮,就是上帝从天上降下的白白的恩典,“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约翰福音6章51节)。我们“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51节)。

在未成为基督徒前,我的心灵饥饿无比。我渴慕得到心灵满足, 但完全没有这个能力, 实实在在是一个灵魂上的乞丐。但上帝慈怜我,竟让我找到耶稣,这份吃了必永远不饿的灵粮(哥林多前书10章3节)。

近2000年前,耶稣曾怜悯瞎了眼的乞丐(马可福音10章46-52节);至今,祂仍然看顾心灵饥饿的乞丐。我心所求,就是要不顾一切,紧紧抓住上帝所应许的恩典,像那耶稣医治的乞丐一样,在这条天路上,“跟随耶稣”(马可福音10章52节),哪怕因此被世人嘲笑,被世人轻看。我心所愿,就是用一生去告诉他人,在哪里可以得到真正的满足, 就是在耶稣基督里,我们的心灵不再饥饿,也不再渴。


投稿

消除怒气

作者: Lisa Jong, 北京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言15章1节

某日,因在公司加班,所以与同事一同叫了外卖。之后恰好碰到上司,聊了一会,全然忘了外卖这一回事。回到座位时,骤然想起,急忙打电话到餐厅询问。果然对方已经来了又走了,我只好要求他们再送。电话刚挂,马上又响起。接起一听,是餐厅老板,很凶地说:“你们怎么回事,叫人家等了这么长的时间都不去取餐……。”虽然知道自己理亏,但还是感慨服务行业怎么可以这样对待顾客,很想跟他理论,却还是觉得不应该发火,于是道了歉,请对方再送。

当我跑到楼下取餐时,找了一圈也没人,只好跑回办公室播电到餐厅询问。我很想发脾气,但还是柔和地跟餐厅老板说明了情况。没想到,一来一往,餐厅老板的语气也慢慢地变了。最后,他温和地请我再稍等一会儿。

第二天,我去取一个办了很久,但没来得急去取的证件。办事人员冲我发了一通脾气:“怎么这么长时间都不来取呀,我们这都摆不下了!”我知道是自己不对,只好笑着说:“不好意思,最近太忙了。”“太忙了,周六怎么不过来取呢?”办事人员还是一脸怒气。我怯怯地回答说“因为不知道周六可以来取。”看我一直笑,也不发脾气,办事人员的怒气慢慢缓和了一些∶“唉,取证的单据上不是都写着周六上班吗?你们这些人都不看!” 我忙点头表示歉意,拿到证件后感激地说了声谢谢。办事人员笑着地跟我说了声再见。

一开始的怒气,没想到最后都化为了笑容。我于是想起了箴言里所说的:“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言15章1节)。

听到别人暴戾的言语时,确实忍不住心里想要发火。一些争端、冲突也是因此而起,但《圣经》教了我们另一种应对方式——“回答柔和,使怒消退”。

柔和的回答能消退怒气。


投稿

不带论断的判断

作者:Jasmine Uthaya Kumar

在我们日常生活与人的关系里,我们经常地作出判断。这些判断决定我们对某些事物的回应和反应。一个正确的判断,导致一个正确的反应。而错误的判断却恰恰相反。所以,我们在作出判断的时候谨慎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是绝对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心理的想法。只有上帝才能了解。祂是个“公义的察验人的心肠肺腑的神“(诗篇7:9)。所以,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寻求神的智慧。

第二,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也可能会误解上帝的儿女们,在他们遵从上帝在他们生命中的旨意时,我们错误地论断了他们。约伯的朋友便是一个明证。他们在回复约伯却没有找出约伯话语背后的原因。他们甚至极为自信,认为他们所说的便是事情的标准答案。他们明显地没有认识到,也许关于上帝和祂的话语,他们尚未完全识透。

第三,在我们基于判断而行动之前,我们应该先自我反省,了解自己的动机。我们的目的必须是造就他人,却不是拆毁。但是,在我们纠正我们的弟兄姊妹所犯的「明显错误」前,让我们先自我反省并且祷告祈求得着智慧来应对这种情况。当我们在纠正他们的时候,让我们带着和善及正确的态度——而不是带着谴责。提摩太后书2:24-26节说道,“然而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地待众人,善于教导,存心忍耐,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或者神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 叫他们这已经被魔鬼任意掳去的,可以醒悟,脱离他的网罗。”

最后,耶稣警示我们,我们的判断不能带有虚假。在马太福音7:3-5节,我们读到:“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再次,我们要作出判断之前先自省免得成了假冒为善的人。

基于以上原因,让我们在判断的时候更加小心谨慎,不要绊倒一个正在学习如何在基督里而活的年轻基督徒。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语网站)


投稿

我们 … 真的可以吗?

作者:陈健伟, 20岁

这些为了上帝而丧命的殉道者,虽活在历史中不同的时代,从旧约一直到20世纪,他们总有一个共同点:大家都是年轻人,乐意回应上帝的呼召。他们的生命也深刻地影响了别人。

上帝使用最平凡的人把福音传到世界各地。有些宣教士甚至因此而丧命。说真的,我看这些信仰上巨人的故事时,我是非常感动,也很受激励,但是这样的热忱通常仅仅只有当时五秒钟的热度。

我一直都觉得这些故事像理想中的乌托邦,不切实际。我也觉得上帝肯定不会呼召我的,即使祂会,也应该是因为迫不得已。当我真正深刻思考上帝话语的时候,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其实,一切都是由我开始。

上帝到底在说什么?
耶稣先拣选了他的门徒才展开事工。在那个时候,法利赛人也有自己的追随者。为要成为法利赛人的门徒,许多年轻人彼此竞争,甚至乞求才能成功。但是,耶稣的事工却是完全不同的。成为祂的门徒不需努力争取;只需顺服听从耶稣的呼召来跟随祂就行了。
今天在我们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顺服上帝的呼召是重要的。虽然上帝呼召我们,但我们却对祂的呼召充耳不闻。有时候我们甚至暗暗地向祂祷告,恳求上帝呼召我们的邻居。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上帝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是持续不断的。祂用祂的话语来教训,督责我们,使我们归正,教导我们学义(提摩太后书3:16)。这过程在生命里不断进行,让我们全然成圣(帖撒罗尼迦前书5:23)。

耶稣提醒我们,属祂的人在听到祂的呼召时,认得祂的声音便会跟随祂。(约翰福音10:27)。当我们正确回应祂的呼召时,我们就是顺从并追随祂,舍去自己,每天背起十字架。(路加福音9:23)。

可是,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只是言语上追随信赖基督。从雅各书2:14-15中说,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雅各特别强调了亚伯拉罕信心的榜样,亚伯拉罕忠心顺服上帝,甚至愿意按照上帝的吩咐宰杀并献上他的儿子以撒。当时,他的信心就在祭坛前得以完全。“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23节)。

亚伯拉罕信心的行为显示出他对上帝积极的顺服。以撒就是他一直等待应许中的后裔,从以撒他才能有如天上的星宿一样多的后裔。但是上帝却要以撒的命,这意味着亚伯拉罕必须要舍弃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还有对上帝的怀疑,完完全全地相信上帝会因自己的名,在万事中叫爱祂的人得益处。

这从亚伯拉罕的例子中得来的功课如何应用在当今社会中呢?

耶稣在马太福音5:13中给了我们答案。我们要成为这个世界的盐和光。这就是我们信心和行为的表现,积极地顺服上帝。


在耶稣时代,盐是呈晶石状的。盐的纯度越高,它的价格也就越贵。盐在当时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用来保存食物,给食物提味。

同样的,我们因被上帝赋予美好的品质,成为重要并大受欢迎的人。我们的生命是要为他人的生命增添滋味的。我们是要带入非基督徒的生命,一个他们从未认识的人:耶稣基督。上帝要透过我们的生命去影响他人的生命。


光能够照亮黑暗,为人类提供并指引方向。我们的光是来自耶稣。我们必需在身边的人们中彰显耶稣的光,成为他们的模范,把他们领向真理,并且根除黑暗。

作为盐和光,我们必须积极地顺服上帝,谨记祂的良善。这种的服从需要我们将自己的生命向上帝敞开,让祂在我们心中或透过我们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的荣耀动工。像亚伯拉罕一样,我们决不能让自己的期望阻止我们跟随上帝。当祂召唤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跟随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相信祂的良善,相信祂给我们的担子永远不会超出我们能够承受的。

我该如何把这些功课全都应用在我的生活当中呢?

耶稣指派给我们的任务便是把祂的福音不断地向周围的人分享, 就算我们忙碌于日常的活动中,当别人观察我们的生命时,我们还要继续分享。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

这段经文不断地提醒我们,因为我们的爱,人们便会认识我们是耶稣的门徒了。

愿我们每天都能谨记基督的福音、上帝丰盛的恩典和怜悯,以及祂所应许的永生,并仰望我们的创造者,毫无阻碍地奔跑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且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之中荣耀祂的名。

这样我们就能改变世界了。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语网站)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