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小孩子一样求
作者:Yasmine
有声播读:木木
1
我的小学和初中生活都是在小镇学校度过的,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我发挥得非常好,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初中。
开学之后,顶着第一名的头衔,我代表全校学生讲话、当班委、进广播站,受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青睐,也享受着身边同学们羡慕和崇拜的眼光,自从我尝到了第一名的甜头之后,我就开始对成绩异常执着。一般都是父母逼着孩子学习,我却恰恰相反,即使是爸爸妈妈让我出去玩我都不想去,因为我觉得有那个时间还不如争取多做一道题目,考试的时候就能多一分拿第一名的把握。
为了维持第一名的荣誉,初中三年,我不做任何看起来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喜欢体育课,因为不擅长任何体育活动,也讨厌一群人围在那里叽叽喳喳八卦个没完;不喜欢美术课和写字课,因为对画画和写字都没有天赋,得不到任何成就感。
我只想在每一次的考试中拿到第一名,保持全班第一并不够,只有拿到全校第一才是我的目标。但其实我并不能做到每次都考全校第一,因为当时我有一个“死对头”,大部分考试的第一名都是她得的。我当时非常嫉妒她,那个女孩子比我高,比我瘦,比我朋友多,比我得人心,关键是她还很聪明:我每天都会带沉甸甸一大包书回家,做题做到凌晨一点;而她学习的时间向来只限制在课堂上,从不需要把作业带回家做,无论学什么科目都是游刃有余的。她不止学习成绩好,连我不擅长的体育活动和美术书法,它都做得非常出色。只要是学校开展的活动,她都能得奖。
当时那个年纪,我对信仰也并不是很了解,只把上帝当成一个帮助人完成心愿的“许愿神”,出于对别人的妒忌和对荣誉的痴迷,我总是求上帝帮我打败我的“死对头”,让我得全校第一名。所以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祷告,求上帝帮助我得偿所愿。
2
我想很多基督徒在小的时候都会有跟我类似的这种“求上帝赐好成绩”的经历。长大后,我们知道祷告要先求上帝的国和义,我们总会考量自己的祷告是否符合上帝的心意,我们所求是出于人意还是出于爱上帝的目的,上帝是否会祝福我们这样的祷告。在对上帝公义与圣洁的属性略有了解之后,我开始不敢再将自己的“真心话”讲给上帝听:不敢跟祂说我想考第一名;说我想换个大房子;说我想赚更多钱;说我想疾病得医治;也不敢说嫉妒与恨恶别人的事情;不敢跟上帝说……甚至最后自甘堕落,连祷告也不再想做了。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每次祷告的时候遮遮掩掩,顾虑这又顾虑那,什么都不敢求,什么都不敢要,只说让上帝赦免自己的罪,但又不说自己犯了什么罪。但事实是,并不是我们自己不说,上帝就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耶利米书23章24节已经讲明:“人岂能在隐密处藏身,使我看不见他呢?”;“ 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路加福音12章2节);“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传道书12章14节)。
大家总说:人越长大就会越虚伪,虚伪的面具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是上帝却厌恶虚伪的祷告,罗马书12章9节说:“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马太福音23章25节中耶稣亲自指责虚伪的人:“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
当我们用虚伪的祷告企图掩盖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就活成了“文士和法利赛人”了,这样的祷告反倒不如小时候那种直抒胸臆的坦荡:上帝哪,求祢赐我智慧,让我可以打败她,让我可以考第一名!在当时的教育背景和信仰背景下,这样的祷告是小孩子内心真实的光景。小孩子虽然不懂先求上帝的国和义,但是他们真诚,心里想要什么,嘴上就说出来。耶稣对小孩子也尤为怜悯,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马太福音19章14节;“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马太福音18章4节)。小孩子不懂太多真理,但却对上帝有一颗谦卑而真诚的心,上帝看重人的内心,因为“上帝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4章24节)。
所以,即使祷告祈求得并不合上帝的心意,但是愿意把最真实的想法暴露在祂面前的态度却是蒙上帝喜悦的。上帝不只是公义和圣洁的,不只是全能全知的,祂也是仁慈和怜悯的。当诗篇指出祂的公义的同时也指出祂的慈爱:“耶和华在祂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在祂一切所做的都有慈爱。”(诗篇145篇17节)。就连使徒保罗也避免不了肉体的软弱与欲望:“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罗马书7章19节)。所以,即使我们的要求很幼稚,还是可以勇敢地告诉上帝我们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而上帝也体贴我们的软弱,看重我们的真心。
3
路加福音中曾经记载了一个人寡妇和不义的官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耶稣亲自讲述的:说:“某城里有一个官,不惧怕上帝,也不尊重世人。那城里有个寡妇,常到他那里,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申冤。’他多日不准,后来心里说:‘我虽不惧怕上帝,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申冤吧,免得她常来缠磨我。’”因着寡妇的“纠缠”,她的心愿达成了。
刚刚提到小孩子的谦卑与真诚,每个人跟孩子打过交道的都知道,他们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杀手锏:磨人!即使没有亲自带过孩子的人,也应该见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孩儿站在自己喜欢的玩具面前就是不走,哭着闹着非要家长给自己买,尽管他知道家长不给买是有理由的,但是他就是不管这些,就想要立刻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被拖着回家,还是不停地在父母耳边“絮叨”:我想要那个,我想要那个,给我买吧,给我买吧……直到最后,家长给他买回来,他才心满意足。
其实无论是那个寡妇还是小孩子,他们都是一样的做法,抓住要求的对象不松手,不停申诉自己的心愿。耶稣设寡妇的比喻是教导人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相比于虚假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上帝更希望我们做那个“缠磨的寡妇”,因为他们都相信那位要求的对象并且牢牢抓住不放。其实只要我们带着真心向上帝提出自己的诉求,不论祂是否满足我们的心愿,光是这个过程就足以让我们受益。
4
实际上我小时候绝大部分的“许愿”都是失败的,我总是考不过我的“对头”,但是上帝却在我身上施行了特殊的护理之工:尽管我求的并不合祂的心意,但是祂还是很愿意带我来到祂面前祷告,我“叩门”,祂就给我“开门”;尽管结果并不总是如我所愿,但祂总能让我恢复对他的盼望,使我虽难过,但不至于灰心绝望。随着祷告与祈求次数的加增,我发现自己对上帝有了深深的依赖感,每当我面临重要的考试或决定时,我总想着求问上帝,祂是我最后的保障,靠着祂我总能顺利度过每一个艰难的时刻。当初那些“充满人意”的祷告却成就了上帝对我无比美好的旨意,我对祂越来越深的依赖与信靠,是祂对我最好的祝福。
初中阶段的最后一次考试是中考,那也是整个初中阶段最重要的考试,它决定了一个小镇初中生是继续上学还是停止读书,继续上学的话,读哪所高中,进哪个层次的班级。这次考试,我终于再一次拿到了全校第一名,也考到了所能选择的最好的高中和班级。
如今,我每一次单独在房间做祷告的时候依然还像小时候那样直白:“上帝哪,我想要……”,但是我会在后面加上这些话:“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我不想隐瞒,也无法隐藏,若是可以,求祢成就,但即使成就,也求祢让我知道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能力,而是祢的恩典与大能,即使不成,也求祢为我安排其他的出路。无论成与不成,祢的名都配受荣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