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与成圣

spot-862274_1920

作者:勇者,马来西亚

平时,由于课业繁重,运动对我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因此我有好一段时间没能去健身房好好锻炼身体了。然而几天前,我终於可以使用跑步机来运动。

当时,我的目标只是完成25分钟的跑步。但也许是因为太久没有运动的原因,我的呼吸节奏开始被打乱,疲惫的双脚一直在呼吁我立即停下,我的手也在紧急停止按钮周围徘徊。而那时我才跑了不过10分钟而已。

于是我开始踌躇是该完成目标还是立刻停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离目标越近,双腿就越发疲惫,我甚至开始后悔为什么我会想要去跑步。尽管如此,我想既然都快跑完了,那我就撑下去吧!

眼见还剩下三分钟就完成整个跑程,此时一个念头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都已经跑了22分钟,应该很累了吧?不如今天就先这样,反正也只不过是少跑了3分钟而已。” 我想想也觉得有道理,但22分钟毕竟不是我最终的目标啊!虽然我已经精疲力尽,但我还是想完成我所定下的目标。于是乎,我咬紧牙关跑完了全程,心里喜不自胜,那份满足感是非言语所能形容的。

圣经新约当中有好几处都很巧妙地将“跑”和基督徒的生命连接在一起。从我们承认耶稣基督是我们的救主和生命的主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参与在信仰上的赛跑了。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9章24-27节指出,信徒们奔跑是为了得著不朽的冠冕,运动员的节制是得著这冠冕的关键。希伯来书的作者更是在12章1节勉励信徒们要“以坚忍的心奔跑那摆在我们面前的赛程”。神学家则用“成圣”这个词来概括这个过程。

在成圣的过程中,圣灵的引导和我们本身追寻圣洁的毅力与节制都是不可或缺的。奔跑在信仰的道路上,我们往往会遭遇许多的挫折和不堪,甚至是身边人的不谅解─不能理解我们为何坚持以圣经做为生活的最高标准。雪上加霜的是,我们自己也可能受到试探或陷在罪中无法自拔。但是信实的上帝不会让我们承受任何我们承受不起的试探(哥林多前书10:13),因为祂知道我们的“极限”是什么;并且当我们向祂承认自己的罪时,信实公义的上帝也会赦免我们的罪,洁净我们脱离一切不义(约翰一书1章9节)。

上帝既然以永远的爱来爱我们,祂就必定会保守我们完成这个在信仰上的赛跑。 “他能够保守你们不至跌倒,是你们毫无瑕疵,欢然站在他荣光之前”(犹大书1章24节)。有这样的凭据和鼓励,就让我们勇于面对挑战,在成圣的路上坚持奔跑吧。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投稿

不要这样传福音!

Sharing-the-Gospel--How-not-to-do-it!

作者:詹姆斯·班杨,英国;翻译:顾静,北京

传福音有时是件很微妙的事情。

基督信仰本身富有感染力。但如今人与人之间沟通便捷,又有上百种信仰供大家选择,当我们向家人、朋友、同事、牙医,甚至是同事、队友、对手、出租车司机或其他人传福音时,总是没过多久,不知道为什么,就哪儿不对劲了。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我们在跟有不同信仰及世界观的朋友交流时,犯了以下比较典型的错误:

1、只顾自己说,不听对方讲
我们以为不信主的人在信仰上不会有什么见地,所以我们应该主导整个对话,好给我们的听众带来启发。毕竟,认识耶稣是他们的需要,不是吗?如果我们只是坐着听他们讲,让人家怎么认识耶稣?如果他们要改变话题聊点别的,我们或许还应该打断他们。

2、无论代价如何,一定要赢得争论
我们以为每次和别人讨论信仰时,福音真理就受到了挑战。这是基督信仰和其他信仰之间的对决,因此绝不能让耶稣失望!于是我们使出浑身解数,讲道理、说逻辑、论智慧,实在不行再咆哮几句(如果有用的话),不在争论中击败对方不罢休。最好到Facebook或其他社交平台上去一争高低,因为这样我们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也不用面对读者,更不用明白原来他们也是和我们同样性情的人。

3、只在理论上空谈福音
我们以为既然聊的是信仰,就没必要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信仰,也不用分享耶稣目前在带领我们学习什么功课。因为他们听了要么会觉得奇怪,要么会发现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原来也不总是那么完美——这样不仅令人尴尬,还可能导致我们无法赢得争论(参见上一条),所以不聊也罢。

4、避开耶稣或者圣经不谈
我们以为既然对方的世界观跟我们不同,又不相信耶稣,那就没有必要跟他们讲耶稣。尤其是耶稣说过的一些话都很古怪,比如一些关于天使的、暴力的,还有地狱的描述。如果告诉对方这些,显得我们也很奇怪。就说一些“寻找自己”、“不追求完美”之类的大家都能联系得上的话不就好了。

5、想一次谈话就把整个福音讲完
我们以为对方如果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就是他们最后的盼望啦。所以即使对方当时不是很感兴趣,我们也得把福音讲全。如果有必要,就追着他们跑出去,一路上跟着他们,直到把我们要说的说完为止。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也已经看出,这样传福音,实在是令人崩溃。但这却是我们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而其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我们忽略了对方也是按照上帝形象所创造的宝贵生命,是需要我们尊重的。所以我们到最后唯一传达给别人的信息就是基督徒不懂得倾听、不关心别人、固执己见;其中最糟糕的一点恐怕就是“基督徒认为有其他不同世界观的人都很愚蠢,不值得交往。”

与此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在福音书中看到,耶稣从来不会用同一种方式和两个不同的人对话。这是不是因为祂明白,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独特的并值得尊重的呢?或许这也告诉我们传福音不是把信息打包下载给别人,而是要尊重他们、关注他们的全人和情感、并适时地激发他们去思考。想一想,要是基督徒反以上所提到的方式而行,会是怎样的效果。如果基督徒都是这样的:

1、能够自信地提出问题,谦卑地倾听对方,并明白别人有很多值得学习和肯定的地方。

2、将他人看为宝贵,愿意尽力去赢得这个人,而不是赢得争论,明白他人也有真实的价值和尊严。

3、能够分享耶稣对自己现在生活的影响,明白信仰和实践一致的重要性。同时,承认自己也需要耶稣的帮助来克服自身的软弱。

4、抓住每个机会分享自己所爱的耶稣在历史上真实的生平、钉死十架和复活;明白唯有耶稣本身才是自己信仰的创始成终者,是福音背后的力量。

5、不拼命地把整个福音往每个对话里塞,而是明白一个真理——圣灵会借用各种机会来使人亲近祂,这样自己也能得释放。

当然这些都需要一点耐心来操练。这既不像照菜谱做饭那般容易,也不像记住某个套路就行那么简单。

但这样子传福音不是更令人兴奋吗?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版)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上帝的眼光)


投稿

从知识到信仰

How-My-Quest-For-Knowledge-Led-to-Faith

作者:谢葆芳,新加坡

我从小就对人生的方方面面充满好奇。小时候,我和姐姐常常抱着又厚又大的字典在家里走来走去,假装自己是有学之士。

可是我为何对知识情有独钟呢?

这是因为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是可以让人自我感觉良好的,那就是财富、美貌和知识。我既没有商业头脑,又不想做整容手术,而知识对我来说是最容易获得的,于是对知识的获取就成为让我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

我喜欢知识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知识看上去可以让我掌控人生。当我的人际关系遇到挑战时,我可以通过阅读人际关系管理类书籍来寻找解决方案;当我想理解生命的复杂性时,我也可以在各种相关理论中找到答案。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励志自助类书籍在市场上会如此受欢迎吧。我们觉得,只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就能更好地把握人生。

最后,我热爱知识是因为它能让我有价值感与安全感。想拥有价值感是因为我渴望被爱、被珍视;而寻求安全感则是因为我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里。

也正是因着这种对知识的渴求,我成为了一名基督徒。我大概10岁时,在图书馆里读到了一本图绘《圣经》,就想阅读真正的原版《圣经》。由于我对《圣经》的印象是厚厚的、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字,最后找到的,竟是《大百科全书》,因为它也是厚厚的、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字。但正是因为阅读了《大百科全书》,我才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有严谨的秩序并呈现出设计感的,这让我确信这个世界有一位创造者。

身为一名作家,我知道没有哪本畅销书是出于偶然。假如让一只猴子来敲键盘,我们或许可以在其胡乱打出的字母中发现一两个单词。或者,虽然可能性很小,我们还能发现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如果我们想从中找出故事情节,那就完全没有可能了。因为随机是无法创造出前后连贯的故事情节的。

然而,当我们观看周围的世界时,我们会发现很多事物都是有连贯性的。例如水循环,例如四季交替,再例如人体的消化系统。从地理学到生物学、从微观科学到天文学,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秩序、设计、和思想。这些都证明了这个世界有一位创造者。

当然,当我们观看这个世界时,也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的混乱。比如说癌症——它是由于我们体内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而导致的,另外还有全球变暖。为什么会有这些混乱的存在?《圣经》罗马书6章23节为此提供了答案: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圣经和合本)。

Sin(罪)这个字的本质可以用其英文单词正中间的I字母,也就是“我”来概括。当我们本能地取代造物主上帝,将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时,问题就产生了。

让我们来想一下都是哪些原因破坏了家庭和睦吧。我想其中最糟糕的莫过于自私?没有什么比一个自私的小孩或大人更能使家庭关系不稳定了。因为自私的家庭成员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就导致了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被忽视或没有得到满足。有什么比只顾自己喜好的家庭成员更能引起家庭纷争呢?

作为一个渴求知识的人,我读过有关各类宗教的书籍。因为我想知道其他宗教是否给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我发现只有基督教对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全面的解答。它回答了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例如“我是谁?”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世界为何如此混乱?是否有解决之道?我死后会去哪?

正好那段时间我也经历到知识的局限性。在认知和逻辑上,我相信有一位上帝,并且认为基督教是个非常合理的信仰。但情感上,我却很难说出“是的,我相信,而且我愿意接受耶稣进入我的生命。”

问题在于我的生活一直都很顺利。我的家庭环境很好,个人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因此我并不觉得自己需要上帝。而且,我发现周围的基督徒好像生活得还没有我好。于是,有一天我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如果祢是真实的,可以请祢证明给我看吗?”

而上帝真的回应了我。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有人又向我分享福音。在此之前我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但这次却不一样,真理从我的大脑进入到我的内心。突然之间,我明白了罪是何等地糟糕,也明白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祂不仅仅是为了众人死,更是为了我的罪而死。祂是如此爱我。

那天,我接受了耶稣基督作为我生命的救主。

唯有耶稣基督才能真正地满足我们灵里对于价值感和安全感的渴慕。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版)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上帝的眼光)


投稿

福音在心口难开?

作者:陈约翰,19岁,马来西亚吉打州

signs-416441_640

记得小时候,朋友们常常问我:“你为什么信耶稣?”年幼的我却不知如何回答。到了中学时期,身边的朋友开始挑战基督信仰的逻辑,对圣经的真实性提出质疑。面对种种问题,我常常哑口无言,不知怎样回答他们。我想,从小就信耶稣的弟兄姐妹大概也有类似的经历吧。信主那么多年,我们往往只是把这美好的福音藏在自己心里,当我们的信仰受到他人攻击时,我们似乎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回应。

彼得前书3章15节说:“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身为基督徒,我们应该时刻装备自己,学习合宜地回答别人有关信仰的问题,并且把福音传给他们,使他们也得到真正的盼望。当我们捍卫自己的信仰时,我们也要以温柔的语气说话。我知道这并不容易,不过感谢主,当我们尝试按照圣经的教导与人分享信仰时,上帝的恩典总是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还记得我念中学三年级的时候,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和好朋友一起温习功课。在温习的过程中,他会问我一些有关信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有苦难”、“宇宙是怎样形成的”等等。我觉得这是引导他认识我们的创造者上帝的良机。于是,我们以交流的方式一起讨论信仰,几个月后,我开始邀请他参加学校的基督徒团契和教会的少年团契。一年后,他决志接受耶稣为救主。哈利路亚!我不但由衷地替我的好朋友高兴,而且发自内心地赞美奇妙的上帝。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向未信主的朋友传福音,是因为害怕被拒绝,或者害怕自己无法回答对方的问题。我也有过害怕的时候,不过保罗在给罗马基督徒的信中所说的话常常带给我鼓励:“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罗马书1章16节)这句话深深地烙在我心里,直到今日。虽然至今还没有别的朋友接受基督为救主,可是我依旧愿意回应耶稣基督的大使命,将福音的好消息传给身边的人。

有一次,有个同学对基督信仰感到很困惑,问了一个我觉得很难回答的问题:“上帝是谁创造的?”听了这句话,我愣了一下,心里就祷告,求上帝给我智慧及耐心去回答他的疑问。不一会儿,我想到如何回答,便问他:“你知道彩虹是什么味道吗?”他就很疑惑地看着我,回答说:“彩虹哪里有味道?”我就回答他:“是的,彩虹是没有味道的,彩虹的本质不在于‘气味’;同样地,上帝并非‘受造物’,而是自有永有的创造者。”我知道这未必是最佳答案,但我真心与他探讨信仰,这份真诚的态度或许比答案本身更加重要吧。感谢主,自从我回答他那个问题后,直到现在,他仍不时问我有关信仰的问题。我也常常为他祷告,求上帝引导他明白福音的奥秘。

当然,我们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非常抗拒福音的人,他们甚至可能会与我们辩论一些问题。这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语,不要为了赢得辩论而变得咄咄逼人,因为说到底,我们希望赢得的是灵魂,而不是辩论。正如保罗对提摩太所说的那样,要“用温柔劝诫那抵挡的人,或者上帝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提摩太后书2章25节)。我们不妨先用心聆听对方的观点,了解他们抗拒福音的原因,假如有机会,我们也可以用温柔的言语、真诚的态度与他们分享我们所知道、所相信的,并且藉着祷告祈求,将他们交给上帝。

但愿上帝时时塑造我们的生命,好让我们的言语行为都能流露出耶稣基督的爱,又愿主赐我们机会、智慧与勇气,将福音传给更多的人,好让他们也得着丰盛的生命。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