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日粮:反映耶稣的光

读经:马太福音5章14-16节 

在我与母亲发生冲突之后,她终于愿意跟我见面了。我们相约碰面的地点,距离我家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当我到达的时候,却发现她早就离开了。我愤怒地写了一则短信打算发给她,但在那时候,我感觉上帝提醒我要以爱去回应,于是我修改了原本的短信。我母亲读到这经过修改的短信后,打电话给我说:“妳跟以前不一样了。”上帝使用我的短信,让我母亲开始想要认识耶稣,最终接受耶稣成为她个人的救主。

在马太福音第5章,耶稣清楚指出,祂的门徒是世界的光(14节)。祂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16节)。我们一旦接受了基督成为个人的救主,我们就领受了圣灵的大能。祂会改变我们,使我们无论去哪里,都能为上帝的爱与真理作见证,发出亮光。

藉着圣 [....]

灵命日粮:人人皆敬拜

读经:使徒行传17章24-32节 

最近我去了希腊的雅典,参观了著名的古市集阿哥拉。这里是古时哲学家教导众人的地方,也是雅典人膜拜神祇之处。在雅典卫城的附近,我看到了阿波罗与宙斯的祭坛,而这里也曾竖立女神雅典娜的雕像。

如今我们或许不再膜拜阿波罗或宙斯,但对各种神祇的敬拜丝毫不减。美国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警告说:“每个人都在敬拜。如果你敬拜金钱与物质,就永远不会满足;敬拜你的身体与美貌,就会总觉得自己丑;敬拜你的才智,就会觉得自己很愚蠢。”我们这个世代有自己的神祇,只是这些神祇都不会使人蒙福。

使徒保罗曾在阿哥拉的亚略巴古会议中,对雅典人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使徒行传17章22节)。保罗接着描述那位创造万物的独一真神(2 [....]

灵命日粮:都是值得的!

读经:路加福音14章25-33节 

荷妮来自一个非基督教家庭,但一家人笃信宗教,他们对信仰的探讨总是枯燥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荷妮说:“我一直按照祷告文来祷告,但从未听见任何回应。”

过后她开始读圣经,逐渐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后来荷妮接受了主耶稣,她如此形容那个关键时刻:“我听见心中一个清晰的声音说:‘妳已经听够了,看够了,现在妳只需要相信。’”但荷妮面临一个难题:她的父亲。她回想当时的情景说:“我爸爸的反应,就像维苏威火山爆发一样。”

当耶稣在世上时,群众跟随祂(路加福音14章25节)。我们不知群众在寻找什么,但耶稣在寻找门徒。成为门徒需付代价,耶稣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26节)。祂用盖楼房的比喻说:“你们哪一个 [....]

沉吟哀伤,等候盼望

 

作者:山雨

 

悼亡的悲情恰似一条狭长的山谷,一路蜿蜒、连绵。– C.S.路易斯

 

秋日的午后,Y同学坐在我面前,时不时用手按压脸上口罩的鼻夹,好像这样的动作能让她更舒服、放松。我和她闲聊着,聊学习、聊学校,对于毕业班的她,生活中的一切好似仍在按部就班的如期来到。而她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我,Y的父亲在两个星期前病逝。在与她的谈话中,我试图很小心翼翼,却发现眼前的这位学生看似一切都正常。也许她还有许多的不明白,抑或是处于麻木和拒绝相信的阶段。时间会揭开回忆,时间会给她答案,我也祈求有一日她被恩典治愈。

时间会带走一些人和事,也有一些带不走的。

安琪拉离我一张餐桌的距离,这位执教了将近三十年的教授,小口唑着她手边的咖啡,边回忆,她的大儿子在五个月前在睡梦中悄悄地离开。对她来说,失去的不仅是她曾经最熟悉最爱的那张脸,与家人的相处也渐渐出现了裂痕,教会的服事开始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她说,也有许多永远会在的,对儿子的怀念,对学生的爱,还有那个永恒里的盼望和信靠。

圣经中的失去与哀伤

自从罪进入这个世界后,苦难就变得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哀伤常像不可预测的暴雨一般,让我们无处可躲;可能是因为失去一个重要的人,也可能是由于一段关系。作为基督徒,应当如何看待这些?在《圣经》里,悲伤等同于懦弱吗?上帝允许哀伤吗?翻开这本古老的书,我们看到:跟随离乡漂泊的丈夫,经历一度怀不上孩子到晚年得爱子的撒拉,也终于到那个句点——夫君亚伯拉罕为她“哀恸哭号”(创世记23章2节)。原本富甲一方,儿孙绕膝的约伯,有一天却突遭横祸,丧失儿女和财产。他坐在炉灰中,撕裂外袍,喃喃自语。(参约伯记)

叱咤沙场的一代君王大卫,被敌人追逼时,“因唉哼而困乏,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湿透。”(诗篇6篇6节),他描述自己,“被压伤,身体疲倦,因心里不安,就唉哼” 并且,“心跳动,力衰微,连眼中的光也没有了。”(诗篇38篇8-10节)

这些人身上发生的事,不是我轻易能够谈论的,也非几句话或者几本书就能说得清道得明。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在悲痛中选择信靠上帝。先知耶利米的家乡和同胞被摧毁掠夺以后,他说,“但愿我的头为水,我的眼为泪的泉源,我好为我百姓中被杀的人昼夜哭泣。”(耶利米书9章1节)主耶稣到拉撒路的坟墓前,祂哭了(约翰福音11章35节)。

如果你正在经历哀伤,不妨……

生命之书让我们看到失去和得到像一对双胞胎,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哀伤是失去某个人或某样东西以后的正常反应。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个人亦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处理情绪,因此,没有同一的标准答案。如果当下你正在经历哀伤,不妨可以试试:1. 给自己一些时间,用一部分时间去做些分散注意力的事。2. 对支持你的人倾诉。 不要一个人扛,上帝不是要跟从祂的人做“独行侠”;在有重担的时候,越是要与家人、肢体,伙伴分享。无论这一刻,你是否相信或感觉到,事实就是,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孤独被造。3. 在祷告中,与上帝说说你的感受。上帝知道我们正在经历的,祂也知道我们心中所想,但这与我们在上帝的面前是否能诚实地面对自己有区别。过往的经验告诉我,在祷告中,跟上帝坦白自己经历的情绪,会有不可思议的治愈效果。

如果你正在陪伴一位经历伤痛的亲友,能给予其最大的支持并不是像约伯的那三位朋友给他一番讲理,更不是轻易论断。他人需要的恐怕不是满脑子的教条和知识,而是感同身受。

是一声简单的问候,“嘿,在干嘛呢?”、是一餐一食中的陪伴、是为他/她祷告,是任何你的心灵被感动要去做的事。你的在场、陪伴和聆听,就是给他/她最好的帮助。保罗说,“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马书12章15节)

我们从没有被应许过今世免于苦难,但却被应许了那更好的。

保罗说,“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13节),当他提醒帖撒罗尼迦的信徒要警醒持守的盼望,我们当思想,这个指望对我们来说到底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这指望是此生的结尾不是一切的尽头,相反,会是全新的开始;这指望是每一次的分别是为预备更好的相聚;这指望是上帝要造新天新地,新城里的居民不再受暴力、疾病、痛苦和悲伤的侵害,里外都不再有罪的搅扰。最初从空虚混沌中被造出的秩序,虽曾被阻扰,必恢复到美好的秩序。但这意味着一切都只是在遥远的未来吗?彼得在另一处形容这盼望是“活泼的”(彼得前书1章3节),那就不只是将来时,也是现在时。上帝不是创造了一个世界、一群人以后就走开了,“无为而治”;也不是给我们画了一幅未来的蓝图以后,就让我们干等。而是,在一切境遇中,祂与我们同在,以赛亚说,“他们在一切苦难中,他也同受苦难”(以赛亚书63章9节),诗人说“上帝靠近忧伤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篇34篇8节)。

友人曾邀请我共赏夜里盛开的昙花,从绽放到凋零,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或许我们实则有很广泛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抱怨,或珍惜;可以选择愤怒、悲伤,也可以选择平静,喜乐。

失去与哀伤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那种痛。我祈求圣灵安慰每一颗在哀伤的心,也使我们有不失喜乐的力量,继续在上帝时刻护理着的世界享有祂赐我们的福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