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灵命日粮:毫无谢意

读经:路加福音17章11-19节 

那是个炙热的午后,交通严重堵塞、人人急躁不安。我注意到有辆车子,里面坐着两个年轻人,正想从路旁速食店的停车场切入主车道。我前面的司机让他们切入了车道,这让我觉得他是个好心人。

然而,这两个年轻人驶入车道后,并没有任何点头示意或感谢的手势,我前面这位「好人」司机就突然爆发了。首先他摇下车窗,向那个年轻司机大喊,然后他大踩油门作势前冲,好像要撞他们,又按喇叭、又吼叫,尽情宣洩他的愤怒。

究竟是谁该被指责呢?年轻司机没有表达谢意,这位「好人」司机就能以愤怒回应吗?年轻司机是不是欠对方一个感谢呢?

耶稣医治的那十个痲疯病人显然都欠祂一个感谢。怎么只有一个回来道谢呢?耶稣说:「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与上帝吗?」(路加福音17章18节)祂的回应 [....]

灵命日粮:不被遗忘

读经:诗篇13篇 

任何情况下,等待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我们的祷告经过几周、甚至几个月,仍不蒙应允时,我们便很容易觉得上帝已经忘记了我们。或许白天我们还有其他事物好分散注意力,但夜晚时,要面对自己的焦虑思绪却异常困难。忧虑笼罩,漫漫长夜似乎永无止境,消沉和疲惫让人彷佛无法面对新的一天。

诗篇的作者也随着等待而越发沮丧(诗篇13篇1节),他觉得自己被抛下,敌人似乎正向他耀武扬威(2节)。当我们等候上帝解决难题,或者等祂回应那一再重复的祷告时,很容易会感到灰心。

撒但在耳边呢喃:「上帝已经遗忘我们,事情永远无法改变。」我们可能会想要放弃,失去信心。何必要读经或祷告呢?何必花工夫和其他基督徒一起敬拜呢?但正是在等候之时,我们更需要这些属灵的帮助,这些就如救生索,使我们安稳在上帝的爱 [....]

灵命日粮:最大的牺牲

读经:约翰一书3章16-23节 

当中国湖南省的邓锦杰看到孙水河里有人在挣扎时,他并没有袖手旁观,反而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英勇地救起了溺水的一家三口。但很不幸的,当他还在水里的时候,这家人竟然就这么离开了。更令人难过的是,邓锦杰救人后体力不支,被湍急的河水冲走而溺毙了。最可怕的是,这家人竟然对牺牲生命救起他们的人视若无睹。

当我们沉溺在罪恶中,耶稣基督为了拯救我们而牺牲了祂的生命。祂来为要解救我们。祂从天上降下,并把我们带往平安之处。祂在十架上担当了我们罪的刑罚(彼得前书2章24节)。并在第三天复活。圣经上说:「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约翰一书3章16节)。耶稣为我们牺牲的爱正激励我们以行动,真诚地(18节)向身边的人表达由衷之爱。

若我们忽视耶稣为我们所做的最大牺牲,我们将无法明 [....]

每日旅程:文化基督教

读经:约翰福音3章27-36节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翰福音3章36节)

每一种文化都包含一些与福音有冲突的价值观。早期教会太倾向于柏拉图;中世纪的教会又太倾向于亚里斯多德;现代教会又太倾向于启蒙运动,如今的后现代教会却太多元化。最近,皮尤论坛关于宗教和社会生活的调查显示,57%经常去教会的福音派信徒认为,其他的宗教也可以带人进入永生。

就好像我们能轻易发现早期基督徒将柏拉图的哲学读入圣经一样,未来的子子孙孙也会震惊于我们今日的盲目,就是不加批判地允许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尽管它们本身有其优点——来危害我们的信仰。

如果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信仰与原罪中的主流文化有冲突,我们就会努力不妥协。尽管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这样的教导并不受欢迎,但实际上每一个基督教派别都指出,我们生而有罪,都受到亚当之罪的玷污。保罗说道:「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马书5章12节)。

正是因为这继承的败坏,主耶稣才告诉像尼哥底母这样的犹太好人,他必须「重生」,才能见「上帝的国」。(约翰福音3章3节)当人问到如何重生时,耶稣解释说,当圣灵用福音的真理改变我们的心时,我们就重生了(约翰福音3章5-18节)。

耶稣还说,祂是通往父上帝的唯一道路(约翰福音14章6节);彼得宣称,「除他以外,别无拯救!」(使徒行传4章12节);保罗也告诉我们,「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罗马书10章15节)。与越来越多去教会之人的看法不同,只有信耶稣才能得救。——马可•威特莫尔

相关经文: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罗马书10章14节)

问题思考:
相信耶稣基督是通往救赎的唯一道路,人们因此怎么嘲讽你呢?我们的文化在哪些方面表明,我们需要真实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