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灵命日粮:听见了!

读经:诗篇116篇1-7节 

在1910年,查尔斯‧瑞柏曼和乔治‧兰荪特在合著的《物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一棵树在寂静的森林中倒下时,若附近没有任何动物听见,那么它究竟有没有发出声音呢?”多年来,这个问题引发许多关于声音,感知与存在的哲学与科学论辩,直到如今尚无定论。

一天晚上,我陷入寂寞忧伤,深受一个从未与任何人分享的烦恼所困扰,那时我想到了那个哲学问题。我自问:如果没有任何人听见我的呼求,那么上帝听见了吗?

撰写诗篇116篇的诗人在面临死亡威胁,感到心灰意冷时,或许也感到被遗弃,因此他向上帝呼求,因知道上帝正在聆听也必帮助他。诗人写道:“祂听了我的声音和我的恳求。祂既向我侧耳”(1-2节)。即使无人知晓你我内心的痛苦,但上帝都知道;就算没人听见你我的呼求,但上帝都 [....]

灵命日粮:感同身受

读经:西番雅书3章17-20节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磁振造影(MRI扫描)来研究祖母们的大脑。研究人员让参与实验的祖母观看自己孙子女,成年儿女,以及一个陌生孩子的照片,检测这些祖母的同理心反应。研究显示,祖母们对孙子女的情绪感同身受的程度,更高于成年儿女。研究人员将之归因于所谓的“可爱因素”──祖母们自己的孙子比成年儿女更“可爱”。

在我们说“啊不然咧?”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进行这项研究的詹姆斯·里林(James Rilling)博士说过的话:“如果照片中的孙子女在笑,祖母就会感受到孩子的快乐;如果孙子女在哭,她们也会感受到孩子的痛苦和忧愁。”

先知西番雅描绘了上帝看着祂子民时的感受,就如上述的研究一般。西番雅书3章17节说:“[上帝]必因你欢欣喜乐,默然爱你,且因你 [....]

灵命日粮:记得你的名字

读经:以赛亚书43章1-7节 

我开始在教会担任青年领袖,并结识几位青少年之后的那个星期日,我与一位坐在她母亲身旁的少女打招呼。我面带微笑地问候这位害羞的女孩,轻唤她的名字,问她最近过得如何,她立刻抬起头,睁大美丽的棕色眼眸。她也露出微笑,小声地说:“你记得我的名字!”我只不过是轻唤那位女孩的名字,就开启了一段信任关系。在这间满是成年人的教会里,她也许感到自己微不足道,而我知道她的名字,让她感觉自己被看见,被重视。

在以赛亚书43章,上帝透过先知以赛亚向以色列人传达类似的信息:他们被看见,也被重视。即使是他们在旷野或被掳的时候,上帝也看见他们,并知道他们的“名”(1节)。对上帝而言,他们不是陌生人,而是属祂的子民。他们或许感到自己被遗弃,但上帝视他们“为宝为尊”,并且祂“爱”他们(4节)。上 [....]

灵命日粮:我是谁?

读经:约翰福音1章6-13节 

在1859年,约书亚·亚伯拉罕·诺顿自封为美国皇帝。他凭藉旧金山的航运业致富,却因生意失败而负债,他想要一个新的身份:美国第一位皇帝。《旧金山晚报》刊登“皇帝”诺顿一世的即位诏书时,让许多读者都开怀大笑。诺顿颁布诏令纠正社会弊病,印制自己的货币,甚至写信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向她求婚,期盼两国统一。他身穿由当地裁缝师设计的皇家军装,一位观察家说,诺顿从头到脚看起来就是个国王。但当然,他不是。我们无法编造自己的身份。

有许多人花费多年要寻找自己的身份,想要知道自己的价值。我们乱枪打鸟,试图定义自己,为自己贴标签,但关于我们是谁,只有上帝能告诉我们真相。感谢上帝,当我们接受祂的儿子耶稣所成就的救恩,祂就称我们为祂的儿女。约翰写道:“凡接待[耶稣]的,就是信祂名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