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灵命日粮:一起聚会

读经:希伯来书10章19-25节 

我父亲是美南浸信会的牧师,身为长子,从小到大,每个星期天我该做的事都很明确:我必须要去教堂。有例外吗?除非是我发高烧了。但其实我很喜欢到教堂去,甚至有几次真的发烧不退,我还是去了。然而,现在世界已经改变了,定期到教堂参加聚会的人数不再像以前那么多。当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答案有很多,而且形形色色。对于这些答案,作家凯瑟琳 · 诺里斯(Kathleen Norris)引用一位牧师的话做出回应。这位牧师说:“为什么我们去教堂?我们去教堂是为了服事其他人,在那里可能有人需要你。”

当然,这不是我们去教堂唯一的原因,但这位牧师的回应与希伯来书作者的心声互相呼应。希伯来书的作者敦促信徒要有坚定的信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强调“不可停止聚会”(希伯来书10章25节 [....]

灵命日粮:一道大光

读经:以赛亚书9章1-3节 

在2018年,12名泰国男孩在足球教练的带领下进入迷宫般的地下洞穴,准备利用下午的时间享受一场探险之旅。但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水位高涨,迫使他们逐步后退,直到洞穴的深处。他们经历两周半的时间,才被救难人员救出来。当时他们坐在小小的岩石上,只有六支手电筒忽明忽灭的残光,直到潜水队员不顾水位上升的危险,将他们营救出来。他们长时间被困在黑暗中,期盼能早日重获光明,得着拯救。

先知以赛亚描述了这世界被黑暗笼罩,充斥暴力与贪婪,又被悖逆和痛苦所粉碎(以赛亚书8章22节)。世界都被破坏了,象征希望的烛光忽明忽灭,在黑暗虚空中逐渐消逝。但他坚信晦暗的绝望不是最终的结局。因上帝的怜悯,很快地“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幽暗”(9章1节)。上帝绝不会将祂的子民撇在幽暗的毁灭中。先知向 [....]

灵命日粮:在逼迫中信靠主

读经:但以理书3章13-18,25-27节 

艾诗从小在菲律宾一个反对基督教信仰的部落中长大,她曾因病重性命垂危,当时有位阿姨为她祷告后,她就接受耶稣的救恩。如今,尽管面对暴力甚至死亡的威胁,艾诗仍在当地社区带领查经班。乐在事奉中的她说道:“我实在无法不向人介绍耶稣,因为我的生命一直经历到上帝的大能,慈爱,良善和信实。”

在逼迫中事奉上帝是现今许多人面临的光景,正如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这三位被掳到巴比伦的以色列青年一样。我们从但以理书看到,他们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仍拒绝敬拜尼布甲尼撒王的大金像。他们勇敢地宣告,上帝有能力保护他们,但“即或”上帝不拯救,他们仍选择事奉祂(但以理书3章18节)。当这三个人被扔进火窑的时候,上帝确实与他们同在苦难中(25节)。更让众人惊奇的是,他们不但没被火烧死,而且连“头发 [....]

灵命日粮:伤口洒盐

读经:约伯记5章17-27节 

在广播节目盛行的黄金年代,美国著名谐星弗雷德 · 艾伦(Fred Allen,1894-1956年)以带着悲观色彩的诙谐方式,为处在经济萧条和战争阴影下的人们带来欢笑。但他的幽默感其实源自于亲身遭遇的痛苦。他不到三岁就失去母亲,后来又与有成瘾习惯的父亲渐行渐远。他曾从纽约街头的车阵中救出一个男孩,并对那男孩说了一句令人难忘的话:“孩子,你怎么了?你不想变成大人,面对世间的苦难吗?”

约伯的一生就是在如此艰难的现实生活中展开。他起初表明信心,但终至陷入绝望,而朋友的责骂有如在伤口上洒盐,让他更加痛苦。他们振振有词地责备约伯,还坚持表明若他承认自己犯错(4章7-8节),并因上帝的劝诫而改过自新,他就有能力对这些灾祸一笑置之(5章22节)。

约伯的“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