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一起遇见上帝的日子 (有声中文)

作者:叶玲君,台湾
有声播读:杨澜,中国

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言 27章17节)
 
大约几年前我的灵命陷入低潮,虽然很认真在教会搭配事工服事,却没有什么太大的果效。于是我对上帝有些怨言,觉得祂明明是宇宙超级无敌强大的上帝,为什么不及时回应教会、朋友甚至我自己的需要。虽然我非常确信上帝永远不会放弃我们,但是,在上帝没有说话的日子,我的确是曾经产生很大的疑惑。我不知道上帝为什么不做工?或是做工的时间点放在大家已经放弃希望之后?我看着许多信仰多年,原本坚信不疑的基督徒遭遇患难,自己的脑子不免浮现‘上帝是否离弃我们?’这样的困惑。我必须承认,很多时候,因为在云里雾里看不到前面方向,靠着自己常理判断就开始小信起来。那段时间,我低落了很久。我开始明白我的信心与我想象中的相比是多么的不够。但是也是同样的这几年,我有几位姐妹与我亲密相处,每周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姐妹与我一起祷告,我也在与她们的陪伴中更加认识上帝的奇妙。
 
这几年带小组,我又发现,在和我相处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姐妹中,头号普世问题除了有好的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存点钱之外,大致上就剩下找主内男友这个问题。对于在北美地区30几岁的虔诚基督徒女生来说,能够找到灵命相符合的主内男朋友,还能步入婚姻的殿堂,经营幸福而美满的婚姻是一件令人渴求的事。但是说真的,每个人(我也不例外)也抱持了一些不可缺少的附加条件,例如工作稳定、温柔体贴和不大男子主义等等。想要找到心目中未来的另外一半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四、五年前,我曾不经意问过一位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基督徒女子,我问她是否内心有个年龄设限,过了之后自己就会决定不再找结婚对象。我记得那个时候她大概三十一岁、三十二岁吧。她严肃且不假思索回答我:‘我现在已经放弃了’。那个时候我真的被她吓得不轻,因为我以为我会得到一个等到四十岁、还是五十岁的答案,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才刚过了三十岁的她早已放弃找男友的希望。
 
就在和女性友人讨论过什么年纪会放弃找男友之后,我开始和小组的朋友热切地为未来的另外一半祷告,一直持续了好几年。这一两年,我也开始看到小组每个人自己的进步。有几位姐妹就犹如每周祷告上述说的那样找到心目中的那一位;也有姐妹在过去失败的恋情里面发现自己从小带着的内心伤痛,进而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和软弱,开始真的愿意祷告寻求上帝的帮助医治;还有姐妹也开始愿意和同样也是基督徒的前男友继续祷告,愿意寻求上帝的心意,看看是否两人能重修旧好,而许下一生永不分离的承诺。
 
就如箴言二十七章17节所说:‘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也是如此’,姐妹们和我有很多发自内心的激烈言论和碰撞。很多当事人没有认清的点,当然有时也激发出负面的火花,发生过好几次言语不合。但谢谢耶稣让我们能靠着主重新和好。能够有同心合意一起面对困难、不怕说话得罪对方,并且一起祷告相扶持的主内朋友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虽然很多的祷告尚未实现,但是靠着耶稣与主内的亲密好友一起扶持,有苦有泪共同迈进,我相信每个人都能透过与朋友一起同行而遇见上帝,彼此扶持靠着主的心意来活出属于祂的一生。阿们!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如何陪伴身在痛苦中的朋友?(有声中文)

作者:Chong Shou En,新加坡
翻译:陈琳,中国
语音播读:刘弟兄,中国
*背景音乐:Discovery House

知己,一个可以哭泣的肩膀,亲密伙伴。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朋友,也在生活的不同时期扮演着这些角色。

然而,这绝不是一个可以掉以轻心的角色。在人们最脆弱的时候,我们的所言所行往往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善意却不正确或没有爱心的言行都有可能会伤害那些来向我们寻求安慰和支持的朋友,并令他们反感。

你有没有听过“约伯的安慰者”这个词?谷歌搜索,这个词的意思是“在给予安慰的幌子下加重他人的痛苦”。如果你熟悉圣经中约伯的故事,你可能已经猜到,这个词是在讲约伯的三个朋友——他们不但没有在约伯处在痛苦时给予他所需要的支持和安慰,反而指责和批评他,带给他更大的痛苦。

然而,在我们如何陪伴痛苦中的朋友这件事上,我们有很多可以向约伯的案列借鉴的。

 

1.主动关心

约伯是一个完全、正直的人,上帝赐福给他让他拥有一个大家庭和很多财富。有一天,上帝允许撒旦苦待约伯,以看看他会如何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约伯失去了所有的儿女和财产,而且还被疾病折磨着。然后,约伯的三个朋友来看望他。

当约伯的三个朋友听说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时,他们聚集在一起,商议去安慰约伯(约伯记2章11节)。这些朋友甚至撕裂了自己的衣服,同约伯一起悲伤,静静地呆了七天(约伯记2章12-13节)。

这种真诚和关心是值得钦佩的,当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也应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陪伴有需要的朋友。

 

2.不要论断

尽管约伯的朋友们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他们最终还是被公认为糟糕的朋友。

虽然他们在前七天保持沉默,但问题还是在他们开口时出现了。这些朋友不是安慰和鼓励约伯,而是开始论断他。

他们的论断也真够狠的!尽管圣经上说约伯是“完全、正直的”(约伯记1章1节),但他的这三个朋友却告诉约伯,他是因为犯罪才受苦,他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他们称约伯傲慢、邪恶、不把上帝放在眼里。他们甚至说约伯喜爱作恶(约伯记20章12节),他的儿子们活该遭灾祸(约伯记18章19节)。这些绝对不是约伯此时需要听的。

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分享了一些痛苦的经历,希望他能因此理解我性格中让他觉得费解的一些变化。但他听了之后却大加批评,我真的很伤心。虽然他的批评有些道理,我为此道歉,但那次经历最终使我们渐行渐远,我也没法像之前那样看待他了。

我们必须要小心,不要用自己的见解去论断别人为什么遭受苦难。

 

3.保持沉默并学会倾听

在这三个人吵吵嚷嚷地说着自己的见解时,约伯的第四个朋友以利户却一直保持沉默,他等其他三人说完之后才开始发声。

我们应该学习以利户,不那么快给出我们的看法,因为正如我们看到的,很多时候对方并不需要我们的意见。

我的一个当陆军的朋友最近告诉我他和他的女朋友经常吵架,因为每当他向她吐露他在军队中遇到的问题时,她都会不断地告诉他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大多数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只是想要找个人听他诉苦。听了他的话,我暗自庆幸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在静静地聆听,并没有对他的困境作出任何评价或给出解决意见。

 

4.鼓励

以利户终于开了口,但他没有为约伯莫须有的罪名论断他,而是把焦点放在约伯现在的态度上。我们看到“以利户向约伯发怒,因为他自以为义,不以上帝为义”。(约伯记32章2节)。

然而,以利户也是四个朋友中唯一一个给约伯带来希望的。他认同了约伯此时的困境,然后传达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一切都将被修复”的承诺:“他祷告上帝,上帝就喜悦他,使他欢呼朝见上帝的面,上帝又看他为义”(约伯记33章26节)。

以利户告诉约伯上帝有祂的旨意,为着我们的益处祂有时候允许我们经历苦难。他给约伯带来了他所需要的盼望。

在我服役期间,我经历了一段灵命低潮,我无法处理自己罪的问题,结果导致我失去了对救赎的确信。之后的每个星期五晚上只要有休息,我就去参加表弟的青年团契。

那里的年轻人都挺友善的,但最终是那个30多岁的女引导员主动来跟我聊天,并询问我的属灵生命怎样。她看起来真诚且成熟,所以我向她倾诉了我所遇到的麻烦。

我们进行了一次真诚而有意义的谈话。虽然我本以为我知道所有适用于我情况的标准答案,但是真正让我从低迷中站起来的是她的鼓励和祷告。

最终,我在部队的任务使我无法再参加那个青年团契了。但是感谢上帝,那个时候,我已经从沮丧和抑郁中走了出来,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着那个引导员的鼓励和陪伴。

一言以蔽之,让我们快快地倾听,快快地拥抱,慢慢地说话,更是不要去论断。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害怕就不去主动关心朋友。虽然我们不完美,可能会经常说错话或做错事,但我们可以祈求上帝并相信祂会带领我们,让我们知道如何陪伴处在苦难中的朋友们。愿我们在身边的人需要的时候成为他们的祝福。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在主里成长

当发现自己的朋友有心理疾病时,我该怎么做?(有声中文)

作者:Karen Kwek,新加坡翻译:Cindy Wang ,澳大利亚

语音播读:Zel,新加坡

背景音乐:Discovery House

多年前在英格兰读大学时,我和西蒙娜是同学。她既聪明又可爱,而且还很诙谐幽默,我觉得她简直是人生赢家:她有坚定的基督信仰,有一大群死党,成绩优异,并且被保送到著名音乐学府去进修。身为我们大学户外活动俱乐部的联合主席,她也总能想出许多充满挑战性的周末旅行计划:去登顶某个山峰,森林徒步行,海边散步,或者夏季划船比赛等等。

一直到了第三年,也就是最后一个学年,我和西蒙娜以及两个英国女孩合租学生公寓时,我才注意到她的另外一面。我们一直都知道她有睡眠问题,不过我通常只在餐厅和俱乐部会议上才会碰到她,所以我从来不知道她私底下会如此的疲惫和孤僻。

一天晚上,她把自己锁在浴室里,失控地的大哭,把我们吓坏了。但第二天,她看起来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之后这种情况又发生了几次。因为当时是期末考试周,我以为是因此而来的高压反应。我经常和她熬夜读书,当她感到痛苦时,我们就一起祷告,星期天早上,我们也一起去教会。那个夏天毕业后我们去了不同的地方读研——她去了法国,我去了美国,但我们一直保持联系。

也许你不明白我为什么谈到西蒙娜的故事。也许你和我当年一样,认为她的情况还没严重到要被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

事实是,心理健康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201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新加坡,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有心理疾病。在美国, 2016年的数据是六分之一,其中18-25岁的年轻人患病率最高(22.1%)。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2017年中,全球有3亿多人(占全球人口的4.4%)患上抑郁症。

除了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两个全世界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外,许多人还患有像自闭症(ASD)、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ADHD)以及癫痫症等复杂的精神疾病。

我并非专业医疗人员,不能从医学角度全面地解析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是一个有这样或那样缺陷的基督徒,但我对朋友的挣扎有一些了解,我就想从这个角度谈一谈。并且我自己也经历过抑郁和焦虑,我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我们”和“他们”的区分,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其中一员。

可以肯定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面对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特意写下西蒙娜的故事,是因为她让我更多地了解了这些,并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朋友和基督里的姊妹。

如果你的朋友中有人有心理健康问题,不妨尝试下面几步:

 

1.同理并鼓励ta在必要时寻求帮助

心悸,恐慌,恶心,呕吐,哭闹失控,极端冒险行为,暴力,自残,以及其他身体症状都可能由压力过度、焦虑和精神疾病引发。

也许你的朋友刚经历了创伤事件或者感情失败,正在做暂时的调整,如果是这样,ta需要的也许只是你的陪伴和疏导。

但是,如果情况更严重或者在逐渐加重和反复出现,就要建议ta向牧师、心理辅导员或医生寻求帮助了。他们可能会有很多难于启齿的症状,像是幻听、幻觉、甚至有偏执、自杀或谋杀的想法。

你的陪伴至关重要,因为提到心理疾病大家都会避而远之,在基督徒中间也不例外。人们往往对我们无法理解的事情心生恐惧。因此心理疾病患者们通常被人们排斥在外,无法拥有“正常”的家庭、工作和教会关系。他们往往被大家在谈笑间忽视和无视,被人们在尴尬的沉默中“包容”,被周围的人边缘化甚至被转交给“专家”照顾….

所以,如果你的朋友告诉你ta有心理问题,请明白这是ta对你信任的表现。他们很可能曾经或当下正觉得很孤单或不被人理解。

我的朋友西蒙娜默默忍受病情十多年,直到她的病情不断恶化,这导致她最终因多次试图自杀而住进医院。她当时的男友(现在的丈夫)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于是带她去寻求帮助。她在2015年被诊断为躁郁症,这让她的家人和朋友能更好地理解她的状况了,原来她从青春期以来就受躁郁症的折磨。

 
2.知道ta的具体情况,但避免用圣经抨击和妄加论断

虽然西蒙娜被如此诊断,甚至可能被某些人贴上精神病病患的标签,但对于我来说,她依然是我的朋友西蒙娜。我没有以她的疾病来定义她,这对她至关重要。

尽管一个人的疾病不能定义这个人,但我们仍应尽量去了解ta所面对的疾病,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倾听他们描述自己的状况,也可参阅心理健康机构出版的相关小册子。

以下是一些关于心理疾病最可怕的迷思:“只有软弱的人才会有心理问题”;“只需振作起来就能渡过难关”;“这是一些人自作自受”;“这是他们信心软弱的表现” 或“真正属灵的基督徒永远不会患上心理疾病或总能得到医治”。

心理疾病通常是遗传、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复杂结果。对于许多慢性发作的病例,诱发因素尚未可知。对他们来说,生理上的症状也可能随时发生,就好像身体无视大脑的指示忽然失控一样。因此,当和朋友分享经文时要很小心,避免暗示他们是因为不顺服或没信心才得了心理疾病,无形中对他们造成伤害!

西蒙娜患有因大脑化学物质不平衡引起的情绪紊乱。当情绪高昂时,她的思绪飘渺且不切实际——用她的话说就是“杂乱无章,飘得到处都是”。但对她来说更为频繁的状况是身陷绝望。在这期间,她尝试思考以耶和华为乐、以耶和华为避难所的圣经段落,但却感到一切都空洞无力。她感受不到任何积极的想法,也无力祷告,只能乞求上帝结束自己的生命,感觉自己和周边一切断绝了联系。恐慌也会毫无缘由地突然袭来,甚至是在她和朋友们开心地聚会期间,也会突然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甚至失控地大哭。

 

3.给他们陪伴和基督里的盼望

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你可能不太敢介入到朋友的痛苦里——并非是你不在乎,而是因为你担心把事情搞砸。然而,西蒙娜的话让我看到并非如此。她告诉我:“真诚地关怀永远都不会错”。

加拉太书6章2节告诉我们:“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基督的律就是爱上帝和爱邻舍,这里所说的爱是行动的爱。当然,最终背负我们重担是耶稣,祂承担了我们的罪,并为了我们能得着生命而舍了祂自己(加拉太书2章20节)。

西蒙娜已在通过服用锂盐来平衡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并在接受辅导,不再让心中的负面声音蒙蔽了她被上帝所爱和拯救的真理。不过,在沮丧时,她仍觉得难于交际,担心她无法满足别人的需求,或不能分享我们的快乐。

不过当她愿意接受我们的陪伴时,她就会从我们的关爱和互动中大获鼓励。用圣经来抨击人是论断性的,根本就不是出于爱,而在一个充满爱的氛围里一起学习上帝的话语则成了西蒙娜的救命稻草,这教导并提醒她要放眼永恒,到时候她不仅会被医治并将变得完全。

事实上,西蒙娜的精神破碎与我们所有罪人灵魂的破碎没有多少区别。当她陷入绝望的深渊时,那支撑我的盼望同样可以帮助她——那就是耶稣为我们所赢得的那不能朽坏、不能玷污、 不能衰残、 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得前书1章4节)。明白有基业在天堂为我们存留,并知道即便现在所历艰难,但会因信蒙上帝能力保守,这是何等的弥足珍贵!当耶稣再来时,经过苦难锤炼后更坚强的信心将会荣耀上帝!

 

4.照顾好自己

如果只有你自己和你的朋友一起走这段旅程,那么你可以试着请其他值得信赖的朋友也来陪伴ta。你需要身体上的休息,也需要时间来稳固你自己与上帝的关系。请记住,你朋友最终的盼望来自于上帝,你要做的是向ta展示上帝的爱并带领你的朋友走近祂。试图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或让朋友过度地依赖你从长远来看是有弊而无利的。

 

5.为你的朋友祷告,也和ta一起祷告

有时候西蒙娜会难过到无法祷告,但即使在这个时候圣灵也会为她代祷。我们有祷告祈求上帝医治她的躁郁症吗?当然有!但是,祂还没有选择这样做,或许我们在今世不能够明白这其中的原因,但是我们知道即使西蒙娜深受心理问题的困扰,基督仍然赋予了她生命的价值、也给了她使命和希望。在药物的帮助和朋友的支持下,她已经回到了自己教授音乐的工作岗位上了。

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生命虽充满坎坷,但最终,我们是被祝福的。我们可以用彼得前书1章3-7节的话共勉:

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借着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 你们这因信蒙上帝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 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

 

*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姓名有做更改。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在主里成长

发朋友圈时,我们(基督徒)或许应该注意这一点

what-would-jesus-post

作者:Blake Andrew Wisz,美国

翻译:悦,中国

大多数80后(包括我在内)都在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Tumblr和Instagram)上分享日常生活,并以此来展示自己和表达观点。

不论是“喜欢”某个乐队,作者或组织,还是“分享”某个新闻,都表达了我们的信仰和想法,也加深了我们给他人的印象。Instagram似乎成了一种电子日记,用来记录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因为我们发图片时常常加上文字描述,或是一段话,或是某种想法,亦或是某个质疑。

作为基督徒,在网上发布的内容会影响到别人对基督信仰和上帝的看法。社交媒体是向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传福音的绝佳工具。我们可以通过一篇博文,某个艺术品或一首歌来分享上帝是如何教导和帮助我们的。说不定这就是某个人刷朋友圈时最需要看到的信息。

虽然福音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现在分享它的方式不同于耶稣那个时代了。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分享福音,尤其是我们这些使用社交媒体的年轻人。毕竟,我们的大使命是“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马可福音16章15节)。

然而,我看到在很多社交媒体上都是信徒和非信徒之间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激烈辩论。这通常发生在我们觉得需要为信仰辩护时。当受到质疑时,我们会觉得不爽并最终反击回去。

这个时候,我们常常只关注在各自的不同观点和反对意见上。我们不但没有用网络去传达爱,还会犯错说出一个谦卑的基督徒不应该说的伤人言语。

言语是武器。我们可以只用一句话就把一个人从兴高采烈打击到郁郁寡欢。

别误会,我知道福音会让一些人感到被冒犯,而且福音的真理是绝对的。但我更支持用爱心说诚实话。我们基督徒需要努力去操练如何准确有爱地传递真理并要避免争论。

也许用这个经典的问题来问自己会有帮助,“耶稣会怎么做?”再深入一些:“耶稣会在朋友圈发些什么?”难道耶稣不用话语医治人反而是伤害人吗?祂不是带来生命反而是死亡吗?

让我们说出来的话充满爱和恩典,让他人不再将我们视为“敌人”,而是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被我们坚守的信仰所吸引。让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活出上帝的爱吧!社交媒体也不例外。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基督信仰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