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结婚三周年——合一、谦卑

 

作者:惊悦      有声播读:郁青

 

人们总是本能地想要证明自己有多聪明多强大,但是在婚姻中承认自己的软弱和缺乏智慧才是更重要的;

人们也总是喜欢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婚姻有多幸福,教育孩子多么有方法,

似乎自己在经营婚姻和育儿的事上很有智慧,但其实无论婚姻还是育儿一路上都会磕磕绊绊,时常是喜忧参半。

我们都很想努力去见证上帝的荣耀,让世人看到上帝在自己身上的恩典,但是祂告诉我,不必强调你多有智慧多么刚强,你只需坦然承认自己的软弱就好。

是啊,我们都很容易去自我证明和自我彰显,无疑都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是个更好的人,然而本来的我们并不是这样,比起彰显自己的优秀,承认自己的软弱和有限其实更难。

 

 

和先生就这样度过了婚姻中的第三年。第一年的我们更多沉浸在新婚的喜悦和对新生命的期待中;

第二年我们开始独立生活、养娃,时而分工时而合作;

第三年的我们开始接受一些挑战,孩子两次生病住院、怀二胎、搬家,让我们走出舒适区不断去突破。

也在这一年的经历中,我们不断学习谦卑,更常屈膝在上帝面前,也在彼此面前更谦卑。

《婚姻的意义》中有这样一句话,“婚姻没有制造弱点,只是把弱点暴露出来”。

我们时常忘记自己有多软弱,在这个世界的欺哄下,我们也假装“刚强”来遮掩自己的软弱,许多时候连自己都信以为真。

所以在婚姻中,比起“示弱”,我们更善于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刚强”,而婚姻也因此多了许多冲突与磨合。

 

 

进入婚姻,我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丈夫的帮助者,我也一直致力于帮助我的另一半,但是最初这样的帮助却让对方感到被冒犯被辖制。

许多时候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好心帮助你,你为什么那么不知好歹,有时候甚至扬言,我以后闭口不言,省得费力不讨好。

但是安静下来心中却满是责备。帮助者是上帝给我的责任,即便是一时气话,说出来仍然是对上帝的冒犯。

最初在这样的冲突中,我常常感受到委屈和无力,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甚至在上帝面前抱怨,想作一个好妻子怎么就这么难?

这样的无力和委屈感将我带到上帝的面前,祂没有指责我的埋怨,也没有用对错在我和张先生中间评判,上帝让我想起那句刻在我们订婚戒指上的话语;“爱是永不止息。”

我恍然大悟,在婚姻中,在夫妻之间,许多事情无关对错,关乎的是爱。

倘若我爱我的丈夫,为着他的益处而帮助他,我的关注点就不在于我的建议是否被采纳,当对方感到不愉快或者被冒犯,我应当反思自己的态度和方式而不是盛气凌人地压制对方。

我帮助他没有错,他的回应也是真实的,但是我们需要在爱中磨合,谦卑地彼此相爱。

 

 

结婚的三年里,我们也有了第二个孩子,我们绝大部分的纷争都与孩子有关。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我有我的见解,他有他的方法。

大儿子才刚两岁,正值第一个叛逆期,又是粘腻妈妈的阶段,即便爸爸也日夜陪伴,但是爸爸还是难以安抚孩子的各样情绪。所以爸爸在陪伴和教导孩子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会伴随着孩子的哭泣。

孕期和产后情绪本就不稳定,加上对大儿子的亏欠,我就特别听不得孩子的哭声,这样的一种情绪我会全部转移到先生的身上, 以至于对他对待孩子的态度与方式上都大为不满,这也使他感到沮丧甚至感到生气。

次数多了后,我明显感到我们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影响。这样的张力再次将我带到上帝的面前。不觉间我又摆错了生命的优先次序,丈夫又成了我最为忽视的对象。

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丈夫造成了伤害,其实他已经在尽他所能了,只是每个人方式不同,我的方式未必适合他的性格,并且我的方法并不是唯一正确的,作为父亲他也需要成长。

想到当我面对孩子没有控制好情绪的时候,先生并不会使我感到难堪,他会温柔地询问我是否需要帮助,或者在事后我们沟通时他会让我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合适,但也会表示对我的理解。

 

 

我开始意识到,我更多时候像个法官,随时准备着审判他不合我心意的行为。

意识到不对,就要悔改。在一次我又想要向他表达我的不满时,我开始沉默,向上帝开口。我不再在上帝面前埋怨,而是求上帝赐他作父亲的智慧,也使孩子可以有一颗顺服的心。

祈祷过后,我发现我不再总是站在先生的对立面去批判他的方法,而是开始与他认同,与此同时我也可以安静我自己的心,去尽一个帮助者最该做的本分,就是为他守望。当我们不再各执己见,我们就可以在关系中寻求合一。

世人总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实在是把婚姻妖魔化了。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自我的坟墓,埋葬的是那个骄傲的、自私的、自爱的、自怜的自己。

当我们甘心在婚姻中让自己死去,就会发现我们会在婚姻中蜕变,也会成就对方,爱情就会在婚姻中开出馨香美艳的花。

我们都是软弱的、骄傲的、自我的,但是因着上帝的介入,因祂是我们婚姻的权柄和遮盖,我们可以得力量,我们可以悔改、谦卑,在爱里寻求合一。

前几天翻看我们婚礼上的照片,翻到一张照片,是牧者在祷告时,将我和弟兄的手遮盖在下面,而托住我们的手的是圣经。三年前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时只是觉得这照片拍得很美,而三年后再看,看到了婚姻的意义。

托着我们的手的圣经,正是我们婚姻的根基,而牧者那只手的遮盖正是基督权柄的遮盖。我们的婚姻是安全的、稳固的,因为有主在我们中间,我们在上帝的话语的根基上建造婚姻,在基督的遮盖下享受美好的爱情,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婚姻更美好吗?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吼孩子”对我来说,是一个长久的挣扎

作者:可悦

 

我自认为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事实上,根据不完全统计,认识我的人90%以上都会用温柔来形容我。见过我带孩子出门的朋友,也都会感叹:“你脾气好好呀。带着孩子出来吃饭怎么可以这么淡定?”

但其实,自从孩子满了两岁,有了自己很明显的自由意志表达之后,我就一直在挣扎一个问题:“我觉得我对孩子太严格,很多时候不能接纳她”——是的——我会“吼孩子”,并且有的时候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明明说了要往东,她偏要一个劲地往西,最关键往西是会给她造成危险的;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好好说了5遍以上,“宝宝,再过X分钟我们就不能玩了,要吃饭了哦”,但15分钟过后,她还在继续拿出新的玩具来玩。我更难接受写作业的时候,明明已经更正几十遍了,同一个错误还是会继续错。

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必须重复几百遍,孩子却还是好像没听见,或听见就忘记的状态真是让人崩溃。

后来,我渐渐发现,我这种一冲而出,不受控制的怒气,其实很大一部分来自自己安全感的缺失

我生怕孩子不睡觉就身体变弱了;我生怕她走太快就摔倒了;我也生怕她一个字没写好,以后学习成绩就不好了;我更怕她如果不养成认真的习惯,未来就被毁了。我有太多的害怕,这些害怕束缚住了我作为妈妈可以给出的爱与包容。

过一段时间,我又发现,我之所以发怒,有的时候也是自尊心作祟。我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作品,想要把孩子雕塑得更完美,好像这样我就是更厉害的人,值得荣耀。

当孩子的成长不受我控制的时候,我就无比抓狂和丧气。有的时候,我想放弃,有的时候,我又不甘心,于是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变本加厉逼她学会我觉得她应该学会的东西。

无数个夜晚,我伤心后悔地在上帝面前哭泣,请祂帮助我逃脱这吼娃、不接纳娃的诅咒,因为我真的好爱她,我也怕我的坏脾气给她留下不可逆转的伤害。

但往往第二天,就一定会遇到另外一件新的事情,挑战我所有累积以及新生长出来的耐心,让我生气得更厉害。要当一个耐心、有爱的妈妈,特别是要全天候24小时都有耐心,实在是太难了。

后来,我意识到,我是一个漏洞百出的人,怎么可能一当妈妈就完美了。所以,我只有在跟孩子发完脾气后跟她道歉,也请她跟我一起为彼此祷告。祷告我有更多耐心,不对她乱发脾气,吓到她,也祷告天父给她敏锐的心,同样的错误不要一犯再犯。

现在,当我担心孩子的成长,甚至担心她会不会被我吓坏的时候,我开始学着提醒自己,她首先是上帝自己的创造,只是目前托付在我手中。她以后会长大,会有很多时候我无法在她身边时刻看顾她,所以,始终,决定她命运的人不是我,而是那位慈爱的主。

我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控不了,我干嘛要给自己那么大的负担去掌控孩子的命运。我要提醒自己,也要学会相信,如果截止目前,上帝没有放弃过我,那祂一定不会放弃我的孩子;祂是慈爱的主,这一点是不变的, 我要把我的孩子交托在祂的手里。

另一方面, 对我来说,自尊心是很好解决的事情。当我发现了这个隐匿的坏心思时,我在上帝面前一承认,它就见光死了。我不需要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事实上,我压根不需要证明自己。就算我不是一个好妈妈,就算我一事无成,耶稣还是接纳我。并且,我是祂手中的工作,祂也不可能让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以弗所书2章10节),所以,我放弃靠女儿成名了:)

但即便我处理了这些问题,我发现自己还是会控制不住情绪。这个时候,我想起,当孩子们饿了,累了的时候,他们容易闹脾气,我难道不是一样吗?我太累的时候,就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谁累的时候有好脾气呢?所以,我开始跟孩子们说明,妈妈发脾气,不是因为不喜欢他们,而是有时候是妈妈真的很累了。所以,他们要学会在妈妈太累之前去睡觉;)

生气是不是全都是消极的呢?妈妈是不是就不该生气呢?首先,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发现,在亲密的关系里,因为靠太近,彼此的弱点全都直接暴露在眼前,不生气是不可能的。

其次,连上帝都有生气的时候(上帝是公义的审判者,又是天天向恶人发怒的上帝——诗篇 7章11节),我们为什么要做假面人?

有一天,女儿撒娇说:“妈妈,我再也不想在你生气的时候害怕了……”我一听,心想这可不得了,所以我马上本能地回答她:“我生气不就是让你害怕的吗?妈妈生气的时候你就应该害怕,停下不该做的事情,或者开始去做对的事情呀。”不让孩子害怕,我生什么气呢,对吧?

圣经说:“生气却不要犯罪……”(以弗所书4章26节)。因此,该生气的时候还是生气吧,只是不要让怒气不可控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就是了。

“吼孩子”对我来说是一个长久的挣扎,从未消失,但我知道,这个挣扎在我不断地来到上帝面前寻求帮助的时候,是在逐渐减弱的。因为,我作为妈妈,也在成长。或者,上帝给我这个女儿,就是要暴露我这些深层的伤口或隐藏的罪的。祂也为我提供及时的帮助,引导我,让我能够越来越完全,成长为祂喜悦的样子。

就在我最近又在纠结自己无法不吼娃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从主日学带回来的手工。一个是羽毛,一个是气球。我看到并没有多想,但爸爸好奇问了一句。然后女儿就说主日学这周的主题是“温柔、慈爱”,因为耶稣是“温柔、慈爱”的(马太福音11章29节)。

我打开其中一张手工纸,上面写着“耶稣对小孩子温柔、慈爱。当其他人不允许小孩子靠近耶稣时,祂主动邀请孩子们靠近祂……”

啊,这真是扎心了,耶稣对待小孩子如此温柔、慈爱,我怎能太苛刻呢?吼娃不吼娃不是关键,关键是我要成为“温柔、慈爱”的人,因为耶稣是如此的。

至此,我那些因为我没有被温柔对待过,所以我就天生无法温柔对待孩子的借口被直接击败了。或许原生家庭对我有影响,但我苛刻、粗鲁的态度是我需要面对的,这些是我的罪,没有任何借口。

愿主耶稣继续带领我,帮我对付我里面的罪,让我更像祂。或许,很快,我就只生气,不“吼娃”了!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马太福音11章29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家人离开信仰,如何挽回?

作者:Kevin Ngan,新加坡        翻译:秋雨,加拿大

 

你认为向自己的家人传福音容易,还是向陌生人传福音比较容易?

我遇到过许多基督徒,他们认为与家人和亲戚谈论耶稣非常困难;有些人甚至感觉向陌生人派发福音小册子更容易些。

试图帮助放弃信仰的家庭成员则是难上加难。他们决定脱离信仰,往往是因为以下一些原因:

“我搞不懂为什么你们总是说一套做一套。我看不到你们所宣扬的基督精神,特别是在教会和家里!我宁愿换个活法。”

“我不想只是因为每个人都告诉我基督教是良善、正确的,我就一直做个基督徒。我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放弃的!”

“我的朋友们不信耶稣,他们也都过得很不错,为什么我非要与他们不一样呢?”

“学校里受人尊敬的师长都认为信耶稣是‘ 愚蠢的’,我为什么还要继续信耶稣呢?”

“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在信仰上你们都不像我经历如此的挣扎呢?”

如果读到这里,你心想:“这里所描写的正是我的家人!我该怎么办呢?”我邀请你继续往下读,并且祷告寻求上帝的话语和智慧指引我们。

如何处理认知失调

很多时候,我们与一个人越亲近,就越发不知道该如何与其谈论信仰。由于我们各自对对方难以改变的习惯了如指掌,对各自的失败也司空见惯,再加之长期生活在一起,这一切往往使我们踟蹰不前 。

我们所面临的这一争战——心里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与实际所做之间的差距——被称作认知失调。基督徒常常会因为做得不够好而内心感到沮丧。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感觉,它让我们感到不知所措,因而导致我们最终将其合理化或者干脆回避那些可能帮助我们改变的新资讯。

当我们屡次无法在行动上成为自己所宣扬的、应该成为的人,并且对家人造成伤害时,前车之鉴会使我们感到自己在帮助家人方面难以胜任 。

所以当你的家人发现家里发生这种认知失调,反而感觉外面的人似乎更加真实,这让他们很容易觉得:“至少外面挺‘真实的’,而家里却是明明有问题,却往往不仅没有受到质疑、查验,甚至还会被粉饰起来。

也许这一切皆源自我们没有实践相互之间,尤其是家人之间认罪的原则。

承认自己没有做到所承诺的事使我们感到不安。被这样的感觉所捆绑,我们等于让耶稣在十字架上已经对付的内疚与羞耻又出来辖制我们了,使基督徒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更多地围绕在罪所带来的毁灭,而不是基督拯救的恩典。

我们该做什么才能使我们的家庭脱离这种境况?

开放式厨房法

我发现开放式厨房餐厅非常吸引我的的一点是,我们可以亲眼看到食材是如何转化为美味佳肴的。烹饪食物的过程像观看戏剧似的在我们面前展现,任何失误都必暴露无遗。

倘若厨师在人们眼皮子底下将菜煮过了头,尽管有些尴尬,但他将有机会做在封闭的厨房里不会做的事情:即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并继续为顾客服务。

我认为作为基督徒,我们应当以同样的方法活出基督的样式——即完全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们的属灵生活不应在关上门的厨房里悄然进行,而是应该展现一个开放共享的群体中,那样我们的错误就能被爱光照和显现。

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家里的每个成员既是上帝恩典的给予者也是上帝恩典的接受者。

就像耶稣在马太福音5章14-16节中所说的那样:“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 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我认为这正是我们当行的生活方式,因为上帝将我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成为荣耀的新造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当别人看到我们为成为圣洁所经历的痛苦与改变时,他们将受到更加深刻的触动。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摘掉面具,让家人看到真实的、那个也有挣扎和怀疑的我们。这意味着允许我们自己和他人可以对不理解或难以接受的事情感到惊讶和愤怒。如果我们在上帝面前活得很虚伪,我们就无法在别人面前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接下来,需要意识到,我们都是不配上帝恩典的。作为牧者,我记得教会的实习生曾经对我说,在我们彼此相交的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不是我的睿智,而是藉着圣灵赐予的谦卑我勇于承认错误,并为错误决定请求宽恕的态度。尽管这样做真的很难,但我深知在基督里我们得到宽恕并且成为全人,这一恩典远超过了让我不敢承认错误的羞耻感。

我们必须藉着上帝的恩典遮盖我们的羞耻感,因为上帝是以我们的本相接纳我们,并且等待着我们悔改时重建我们(约翰一书1章9-10节)。这种恩典的保守对于我们能够真实地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不要让我们堕入谎言之中,把基督徒当做了基督信仰的核心,而不是基督。

基督是完美无暇的,祂的完美不取决于我们的所作所为,因此我们只有信靠祂,藉着祂由内而外地改变,成为我们家庭的美好见证。

坚持不懈地铺设贝壳,带领他们回家

尽管存在主场劣势,但是我们也拥有一个经常未被充分利用的主场优势——祷告。上帝让我们成为最亲近的家人, 让我们作为一个家庭,可以彼此代祷,一同庆祝我们的人生。

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常常为那些离开信仰的家人祷告?

我想借用电影《多莉去哪儿?》中的一个场景来诠释我想提出的建议。多莉是条患有失忆症的鱼,小时候如何找到家对她来讲是个难题。所以多莉的父母总是在沙上放置贝壳引导她回家。一次意外,多莉走失了,爸爸妈妈不知道多莉何时或是否能够回来,他们就坚持不懈地从他们的家向外铺设贝壳,希望有一天多莉能发现这些长长的贝壳线路中的一条,找到回家的路。

我们应当使用同样的方法,在生活中处处铺设贝壳,指向作为我们真正归属的基督,以至于下一代,无论是否患有属灵失忆症,也能够在他们合适的时间被引回到耶稣那里。

如何铺设这些贝壳?忠实地跟随基督,并将祂的大爱彰显在我们的所作所为中。当我们持续这样做并且恒久祷告时,我们就会像耶稣比喻中浪子的父亲所彰显的那样,用爱而不是用仇恨或论断来迎接我们的浪子亲人回家。

无论是顽固不化的父母还是桀骜不驯的孩子,每一位家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当我们学着不把对方当做成功的榜样或是失败的参照,而是当做等待救赎的兄弟姐妹时,基督的真理就会真真切切地把我们联结在深深的爱中——这一切不是源于我们自身的行为或是意愿,而是源于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大工。

我祈求,上帝那战胜罪恶所带来的损害的爱,给我们勇气去宽恕与和解——因为浪子回头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路加福音15章11-32节)。

最后,让我为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家人献上祷告:

我们在天上的父,感谢你赐下的恩典让我们成为一家人。尽管我们有时无法彼此好好相处,相互伤害,请赐给我们力量学会宽恕彼此。帮助我们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仰望你,而不是盯着彼此的缺点。赦免我们,因为我们总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定睛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你身上;我们总是在诉说而很少去聆听,总是想要强加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反思。

我们为那些我们当中因着彼此的伤害而关闭心门的人祷告。求祢医治我们,赐给我们力量,恢复我们的关系,求你的爱和光让我们成为彼此的见证;求你赐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在寻找你和遇见你的过程中彼此敞开。主啊,让你的爱成为联结我们的纽带。

奉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好妈妈,坏妈妈

作者:惊悦   有声播读:以晨

 

孩子两岁以前,我自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妈妈。无论是半夜孩子胀气哭闹,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起来喂奶,我都毫无怨言甚至享受其中;

孩子一点点长大,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我感到自己的里面似乎有了前所未有的忍耐和温柔。

孩子不小心弄坏物品,或是在试图挑战权柄的边缘,我都可以不含着怒气地去纠正他,帮助他。

当别人说养孩子很累时,我似乎表现出一丝鄙夷,在母亲的职分上尽好自己的本分,怎么会那么累呢?

孩子临近两岁,自我意识越发强烈,但一切似乎仍在我的“掌控”之中。

所发生的状况仍是我靠着自己就可以解决的,我仍然“享受”着做母亲的喜乐。

但在上帝眼中,这样的自信是很危险的,因为我似乎打算不那么彻底地依靠上帝,打算与上帝合作来养儿育女。

不久前,孩子腹泻,反反复复三四次,时间持续了三周左右。我在心里为自己树立的的“好妈妈”人设就这样崩塌了。

都说孩子生一次病就会长大一些,这话是确实的。

在孩子情况好转后,脾气明显执拗了许多,因为腹泻要控制饮食少食多餐,结果孩子对食物的渴望越发强烈,每天睁眼闭眼就吵嚷着要吃。

因为体力逐渐恢复,又开启了探索世界模式,小手小脚每天不停歇。

生病前,口头提醒大多是管用的,但是生病后爸爸妈妈的话似乎都成为了无效指令,这个两岁大的孩子每天在“饮食”和“界限”上反复挑战着我想成为“好妈妈”的决心。

我深知做父母不容易,但是在育儿过程中自己的成长也会让我增添不少信心,我也自认为心里是在依靠着上帝,毕竟在祂没有难成的事。但是环境可以显明我里面的信心和我的光景如何。

我以为,一个好妈妈是对主忠心,在育儿的事上殷勤,努力成长,松弛有度地去教养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按照上帝的标准。

但是当孩子腹泻甚至脱水的时候,那些好妈妈法则一个都不能派上用场,终于,我发现如果只能在妈妈的前面加一个形容词,我会加“依靠主的”。

然而当我想要真实地在环境中依靠主的时候,我体会到了使徒保罗所说的“两个律”的挣扎。

当孩子因为不能心满意足地吃东西而发脾气时,我发现我不再能够温柔忍耐给他安慰,更多是对孩子以怒气回应,即便我知道他也不舒服,但我还是在心中为自己找借口说,我实在是太疲惫了;

当孩子身体不舒服时,陷入忧愁似乎比相信上帝的良善更容易;

当孩子体力恢复,调皮和对父母的挑战不断升级的时候,不耐烦早已取代了我的理智和耐心;

当孩子腹泻反复,我需要更谨慎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时,我发现自己里面并不愿意做这样一种“付代价”的母亲,我希望我可以如往常一样,随性自由,孩子健康喜乐,而不是每天在孩子的饮食上谨小慎微,

我的心在“我想做的”和“我该做的”之间出现了挣扎我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坏妈妈”

原来,我并不是一个“好妈妈”,在事情没有超出我能力范围的时候,我很容易做好,也很容易建立自己的“义”。

但当挑战来临,环境超出我掌控的时候,我里面的骄傲自大、易怒、自私的本性就都显露无疑了。

这似乎也是上帝在告诉我我不要跟你合作我只要你完全地信靠我

我一直以为我在避免追求做“完美妈妈”,但是不经意间我也一直在建造自己的“好妈妈”形象,我不要求他人,也不与人比较,但我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自得其乐,自以为义。

当上帝的风吹向我,我发现自己所建造的“好妈妈”标准不过是草木禾秸,我努力建造投身其中,但最终仍是泡影。

我没有别的选择我无法与上帝合作我必须交出自己的主权完全地仰望上帝

原来我最初的仰望或多或少是流于表面的,祂不希望我在祭坛上来来回回,我必须将自己和孩子一次献上不断地献上。

上帝不是我做好妈妈的帮手而已祂是我的标准我的方向我力量的来源

当我重新认识到这一点,我发现自己为孩子的祷告是多么不足够和形式化,我对上帝的依靠也是多么的肤浅。

破碎吧,好妈妈的形象,从今以后,只做“依靠主的”妈妈就够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