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Going继续前进——让恩典流入原住民的生命

 

口述:Lisa

整理:Jessie

 

Lisa是一位台湾布农族原住民。她从小在部落长大,却因自己的原住民身份受到不少歧视和差别对待,因此也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自卑。然而现在的她是一名原住民事工——“Keep Going继续前进”的负责人,她和团队策划和开展了一系列建造原住民生活的服事,包括运动教育陪伴计划、原住民幼儿文化语言教育,生涯规划讲座等,帮助原住民儿童和青少年能在长期缺乏良好陪伴的成长环境下,依旧长成自己茁壮的样子,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Lisa曾经经历饱受晕眩症的折磨长达三年,在痛苦中她呼求上帝,上帝也医治了她的病。于是因着上帝的拯救,她踏出服事他人的第一步;在上帝持续的带领下,她不断前进,一步一步地,不后悔地,走在这条公益的道路上。让我们来看看她是如何在上帝的带领下“继续前进”的吧!

 

得我那么年,怎么会这样

 

“我是26、27岁的时候信主的,那时候事业其实正在往上。”Lisa原本是做生涯规划的讲师,也算职场上小有成就。但她突然生病了,一种让她每天醒来都觉得晕眩的怪病,却在医院查不出原因。

“我每天睡觉醒来,就觉得天旋地转,真的没办法工作,后来只能辞职。那时候我真的很崩溃,我才20几岁欸,怎么会这样?”

她回忆,那段时间情绪非常低落,也尝试让妈妈和阿嬷为她祷告,但祷告了很久,病都没有好转。那时候,她也开始怀疑,“上帝真的有在听吗?”

就在她几乎快放弃的时候,朋友Verena送了她一本圣经。

“她跟我说,可以放在床边,难受的时候就翻一翻。我其实当时没什么信心,但很感动——原来还有人关心我。”

某一天,在痛苦中她祷告了一句:“上帝啊,也许是我错了。如果你真的是又真又活的神,求祢向我显明。”

她随手翻开圣经,看到那段新约中患血漏的女人——“她抓着耶稣的衣穗,内心就相信耶稣能医好她。”Lisa一边读一边哭,“我哭到睡着,醒来之后突然发现,诶,我的晕感好像比较不严重了。”

从那天起,她开始规律读经、祷告,半年后病情明显改善,甚至不再需要吃药了。

她也开始跑步。

“对我来说,生病成就了我灵魂的一场拯救。每走一步都是恩典。”

 

体育陪伴,是因看也曾被忽略的孩子

 

信仰重新点燃了Lisa的生命,也开启她重新出发的旅程。

她开始投入公益活动,一开始只是参与教会的一些服务,直到某一天,她在偏乡看到一群原住民小孩在玩一辆破旧的婴儿推车。

“他们玩得超开心,但我站在旁边看,心里超震撼。”

“我就问自己,怎么过了几十年,原住民孩子的生活状况和教育资源,还是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

她想起自己的童年,因为原住民身份被歧视、被霸凌,曾非常自卑,也一度拼命努力,只为了证明“我可以”。

她意识到,这些孩子不是不优秀,而是缺乏陪伴——“是那种真正的陪伴,不是命令,不是忽略,而是走进去、陪着他们一起成长。”

“我也想到,其实孩子很喜欢运动,那有没有可能从‘体育’开始,成为我们陪伴他们的一种方式?”

体育是打开关系的钥匙。Lisa开始想办法筹备一个“体育陪伴”的计划。但谁来教?谁来带?

她想到过去职场上认识的一些退役运动员。

“他们刚退役时,会有一段‘空窗期’。我就想到:能不能邀请他们来做陪伴者?他们本身就有运动技能,又正好有空档,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重燃热情’的机会。”

这个点子,就这样逐渐成形——体育陪伴事工启动。

 

找零钱边哭,只了凑35块车钱

 

有了计划,就开始要跑资源、写计划书。Lisa不只写企划,还一通通打电话、发信。

直到有一天,她接到一个建设公司董事长的电话,说愿意听听她的计划。

“我超开心的,但那个时候我真的连车钱都没有。我要搭车去见董事长,结果我身上连35块都不够。”

她蹲在地上,一块一块地找零钱。“我边找边哭,边祷告:主啊,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只要你让我找到35块,我就可以搭车去了。”

最后,她真的凑够了。

她赶去见董事长,把计划讲出来。对方听完非常感动,不仅愿意支持,还免费提供了一个办公场地给他们使用。

就在同一天,她的堂弟也传来好消息,说有个基金会愿意提供物资。后来这位基金会的执行长,甚至决定提供启动资金。

“我真的超级感动,上帝在同一天为我们预备两份大礼!”

她说,那一刻,她想起一句经文——“从前我风闻有你,如今我亲眼见你。”

 

和阿嬷说,却被

 

除了体育陪伴,Lisa也开始关注原住民母语的流失问题。

“有一次我回部落,那时候阿嬷还在,但已经失智了。我们很久没见了,她已经不记得我,也不记得怎么说华语,只记得族语。”

Lisa想对她说“我爱你”,想祝福她健康,但她发现自己说不出来。

“我好像已经不会说族语了。明明她在我面前,可我觉得好像有一堵看不见的墙,把我和她隔开了。”

那个瞬间,她心痛极了,也意识到语言不是单纯的工具,更是一条通往文化、身份、家庭的路。

“现在很多年轻原住民都不会说自己的族语,那不只是语言的遗失,也代表我们跟文化、跟祖先、跟自己族群的关系正在断掉。”

于是她推动起“母语传承”计划,从幼儿园开始教,从日常用语开始,透过游戏、故事、唱歌,一点一点地把语言带回孩子的生活。

后来,这个计划也成功获得政府标案,“代表我们终于有稳定的薪资,也更有资源做这件事,真是感谢主!”

 

KeepGoing的意义,是上帝我一步一步走

 

Lisa给这个事工取名“KeepGoing继续前进”。

不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停下,而是她知道,曾经有太多次,她想停下来、放弃、甚至怀疑上帝。

“我晕眩的时候,连走十步都很喘,但靠着上帝,我一步步走过来了。”

她想把这份“继续前进”的精神,也传递给原住民的孩子。“我不需要你很厉害,但我希望你相信自己,也继续走下去。”

每次体育陪伴,她都会对教练们说:

“我不需要我们的孩子球技多么棒,打得多标准,但我要你们和他们聊天、陪伴、真正建立关系。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的一句你最近好

 

Lisa经常在生涯探索讲座中提醒孩子,不要害怕讲错。

“很多原住民青少年会担心自己讲不好普通话,就不敢开口。我们要传递的是,不要怕出错,也不要怕被标签。”

她鼓励孩子一起讨论未来,不是一个人讲给你听,而是你也参与其中。

她也特别想对年轻人说:“在探索未来之前,先问问自己——你最近好吗?你快乐吗?”

“很多大人抱怨孩子沉迷手机,我觉得,我们也该想想,为什么他们的自由和快乐,都跑到手机里去了?我们能不能也给他们一个与人互动的自由和快乐?”

 

结语:一步一步,继续走下去

Lisa的生命从没有一帆风顺,但每一个低谷,都成为她扶起别人的力量。

“KeepGoing继续前进”,不是一个组织的名字,而是许多原住民孩子,在被看见、被爱的开始。而这第一步,始于上帝先爱Lisa,在耶稣基督里拯救她,并使用她继续把恩典和爱流淌回她从小长大的地方,她的族群。用服事,陪伴和她一样的原住民孩子,在未来继续前进。

 

Keep going 社媒网站链接:

Keep Going 脸书账号

Keep Going Instagram账号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祢的话语so yummy! -www.ya-mi.org”

人物专访 | 上帝是我的大Boss——一个基督徒女孩的创业之路

 

口述:安然

整理:Jessie

 

背景:安然是一位在自媒体、培训、销售等多个行业打拼过的“斜杠女孩”,不久之前她开始创业,主要是帮助别人透过新媒体打造个人IP。她的工作内容在许多人看来是比较紧跟时代潮流的。但其实在创业之前,她也曾经走过一段漫长又迂回的工作之路。她曾在艰难的“后疫情”时代苦求一份工作,曾经以积极又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表扬,却也曾经跌落到谷底,迷茫、压力、不知所措。在这段期间,她在上帝里面得到安慰、指引和成长,当她重回职场,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她了!她是一位被信仰深深重塑的人,一个愿意在工作中活出真实、柔软、又坚定力量的灵魂。,让我们来看看吧!

 

那一次辞职是人生的转折点

“我做过很多工作,和我大学的专业几乎不相关,”安然微笑着说,语气平淡,却透露出一丝底气。“培训讲师、人力资源业务伙伴、做内容、运营账号,我一直是个很认真投入去做事的人,也确实做出过一些成绩。”

但在2021年10月,她突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辞职。

“公司对我其实并不公平,但我当时已经疲惫了,很想休息一下。”她回忆说。

那段时间,她陷入了低谷,但也正是在那片低谷中,她读到了提姆·凯勒的《诸神的面具》。

“我以前从没意识到,原来我已经在崇拜工作。我太想在工作里证明自己,太想被肯定。那本书让我看到,我把工作变成了偶像。当时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通读圣经、灵修、祷告,让我看到书里的话语,应许,好像突然醒悟过来。”

后来在祂的带领下,安然加入一家新的公司,她花了两年的时间在克服,学习,改变,不断面对自己内心的偶像,并且持续灵修生活。

两年后,她觉得工作已经没有挑战,服侍也没有果效,坚持下去在那边工作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又辞职了。

 

 

上帝要我回去——不是为公司,而是为祂

几个月后,一个出人意料的电话打了过来——她曾辞职的公司邀请她回去。

“这件事真的很神奇。”她说,“我很清楚知道,这是上帝要我回去的。”

再次走进那个熟悉的办公室,她的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

“我以前会害怕老板、想讨好领导,生怕自己做不好。但这次我回去的时候,心里非常平安。因为我知道——是我的大Boss上帝叫我回去的。”

她说:“当我知道自己是上帝差回去的,我就不怕人的眼光了。不是我变厉害了,而是我知道谁在背后支持我。

 

 

找到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风格

曾经在一段培训工作中,安然也陷入过自我怀疑。

“当时我和一个同事一起做培训,她的风格很锋利、有攻击性,很多人喜欢她。我心里就开始想:是不是我也得像她那样?”

于是她试图调整自己,变得“更犀利”。但很快,她就感到严重的不适应。

“我变得很拧巴,感觉不像自己,这不是我”

于是,她开始反思,也继续在灵修中寻找方向。那段时间,她更加确认:上帝给她的恩赐,是温柔、倾听和真实。

“我开始学着接受自己的独特,不再用别人的成功模板来衡量自己。”

 

 

更有底气,也更有爱

“以前我面对冲突的时候会害怕、不知所措。但后来有一次我的人事经理对我大发脾气,我反而很冷静地说:‘我们彼此冷静10分钟,再来沟通。’”

那次谈话之后,对方主动为情绪失控道歉。

“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是上帝改变我。我可以带着爱,也带着底气面对问题,不是讨好,也不是逃避。”

“我相信,我现在在职场里,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每一段工作经历,都不是白费的

当我问到如何看待一些工作中“没有意义”的阶段时,安然轻笑了一下:“我以前也觉得某段工作很无聊,成长慢,没挑战。但现在回头看,才发现,那时候锻炼出的能力,现在每天都在用。”

她坚定地说:“上帝不会浪费我们的每一段经历。”

她相信:“不管你现在觉得工作多无聊,只要认真完成,你在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会被上帝记念。你不是为公司而作,是为上帝而作。”

 

 

慢一点,不代表你输了

我们提到很多年轻人都有“慢下来就会被甩掉”的焦虑。安然笑着说:“我太懂了,我自己也曾焦虑。”

“但我后来意识到,我们不能把‘快’当成唯一的价值。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核心使命是什么?

她继续说:“如果你清楚你的目标是服事上帝、荣耀上帝,那就不会轻易被世界的节奏带着跑。我们不是在卷,而是在走在自己的节奏里。”

 

 

我想有影响力,但我不要被流量牵着走

在自媒体时代,许多人渴望做出“个人IP”,希望被看见、被关注。但安然却说,她越来越不追求“影响力”本身。

“我们不该总想着‘我要有影响力’,那会让人没有安全感。我们要先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然后再考虑有没有影响力。”

她轻轻一笑,说:“我现在的目标是:真实地活出上帝给我的恩赐,不是靠流量去证明自己。

 

写在最后:给年轻人的一句话

在采访尾声,我请安然给正在职场中挣扎的年轻人一句话。

她想了想,说得很坚定:

“不要白白吃苦,而是要在基督里吃苦。因为那才是有永恒盼望的。”

她说:“有时候等候真的很重要。你看不到果效,不代表上帝没有动工。我现在愿意对上帝说:我在哪里,愿祢赐给我的人也在哪里。

也许,我们都曾在职场中跌跌撞撞。但像安然这样的人,用自己的故事提醒我们——工作的终点不是名片上的title,而是活出一份真实的身份,一份对上帝的回应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祢的话语so yummy! -www.ya-mi.org”

雅米祷告空间

欢迎来到雅米祷告空间‼️

 

这是一个由雅米团队在 GatherTown 上搭建的线上祷告空间,一个可以静下心来、为彼此祷告、一起探索的特别角落。
你可以在这里:

1. 打扮专属你的虚拟人物

   自定义专属你的“皮肤”,发型、服饰任你挑选。

2. 把你的祷告事项写下来,我们一起守望

  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到你的事项,并为你祷告!

3. 边祷告边寻宝,发现温暖惊喜

   由雅米美编精心设计的插图搭配经文,作为宝藏免费送给你!看看你能找到吗?

4. 开启麦和镜头,一起祷告不孤单

   在充满趣味的祷告空间里线上祷告,给你充满游戏体验感的祷告时段!
操作指南☞
 什么是Gather Town? 
Gather Town是一个充满临场感的线上虚拟实境平台。它仿造真实世界的交流方式,使用者在平台上会有一个虚拟替身,在不同空间内移动。当两个虚拟角色靠近彼此时,音量会逐渐变大,也可以打开视讯聊天。
 该怎么操作? 
1.点击GatherTown链接进入平台,给自己的虚拟人物取个名字。
2.进入平台后,操作上下左右方向键⬆️⬇️➡️⬅️移动替身。
3.熟悉移动操作后,就可以开始探索空间啦!
4.点击”X”可以查看空间内隐藏的内容。
5.使用笔记本电脑或桌面电脑操作最流畅。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空间,把你的代祷事项写下来,我们一起守望!

雅米祷告空间


风闻有你——用音乐荣耀上帝!

 

口述:Bernice,Ken

整理:Jessie

 

背景:

风闻有你(Heard of You是由马来西亚夫妇 Ken 和 Bernice 一起创办的音乐布道事工。其异象是通过音乐荣耀上帝,向人们传递信仰的力量。事工通过定期举办音乐布道会、演奏会制作和多媒体外展等形式,积极向社会传播福音与生命的故事。作为这项事工的核心团队,Ken 是一位热爱演奏萨克斯的音乐人,而 Bernice 是一位活动主持人,同时负责事工的日常管理工作,全职事奉前是一名合格的药剂师。夫妻俩育有一对可爱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生活与事工使命相辅相成,秉持着通过音乐和行动见证信仰

 

异象-音乐荣耀上帝

Ken从中学时期就已经有一个清晰的异象——要用音乐荣耀上帝、用音乐布道。两人在大学时就“敢敢去做”,办了一场售票的音乐会。“我们才20岁,那场演出是在Syuen Hotel,有萨克斯、钢琴、合唱团、古筝、还有主持人,甚至连记者、国会议员都来了!”Bernice一边笑一边回忆。“我们是看别人的音乐会,模仿来做的。现在想回去,那时候其实很多东西都不懂,比如版权之类的,也没顾得太多。”

2014年7月24日,《The Grace》音乐会的举办,成了Heard of You的起点。那不是一次普通的表演,而是他们第一次踏上“用音乐服事上帝”的路。从那之后,他们开始筹办更多音乐会——虽然有些是流行曲为主的演出,但他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管是什么风格的音乐,都要回到福音的核心。他们会花时间查考歌词的背景、意思、能不能带出真理。

不过,事工并不是一开始就叫“事工”的。真正的转变发生在2020年。

 

 

那一年,是他们人生最混乱的一年:疫情来了,Ken的演奏工作一夜间停摆,收入骤减;两人准备结婚、买房,经济上处处都需要钱。Bernice那时候还是药剂师,但她心里已经挣扎很久:“我已经是注册药剂师,但我知道我不想做了,我觉得我的灵魂不在那边。”她甚至想辞职,但又卡在合约和现实之间——她是拿高教部奖学金读大学的,理论上必须服务满期,否则就得赔偿。那年刚好有新条例,她也不确定是不是已经符合条件。

“那段时间我真的很怕,我从来没有经历过那么不稳定的时期。”她轻轻叹了一口气,“但最后我还是辞职了。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哭了两个星期。”
她直到半年后,才鼓起勇气告诉父母自己已经辞职。

然而正是那段“空白期”,他们才开始认真整理自己过去做的东西。“我们以前没有‘事工’的概念,都是比较被动地做。但那年因为疫情,很多事情停下来,我们才开始一步步去想清楚我们在做什么、要做什么。”

 

 

开始“风闻有你”事工

事工的名字——风闻有你(Heard of You,也是在那个时候定下的。Bernice说其实中文名是先出来的。“Ken是吹萨克斯风,我是麦克风的主持人嘛,两个都是‘风’。而‘风闻有你’这句话,是出自约伯记,也表达我们渴望人不只是‘风闻’,更要遇见上帝。”

他们认真迈出的第一步,是一起开始读神学,主要修事工发展方向的课程,预计今年完成。

“Ken是从15、16岁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呼召的,那时候他经历信仰复兴,之后又在大学接触到学园传道会,对布道、讲道有更深的体会。他那种布道的恩赐,是我一开始不太明白的——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把很深的真理讲出来。而且我发现他不是只是要‘吹歌’,他是想用音乐传福音。”

 

 

“我自己一开始其实并没有成为‘师母’的感动,所以我也挣扎过——如果我一直都没有这个呼召,那我和Ken还要继续走下去吗?”Bernice笑着说,“当时真的有找过一些牧者聊这件事。”

但他们最终还是在2020年5月结婚——在疫情刚开放婚礼的那个星期,应该是霹雳州第一场婚礼。“还上了报纸。”她笑了笑,“婚礼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仪式,而是一个宣告,一种对婚姻意义的理解。后来我也写了一篇文章,把这个意义整理出来,也在我自己主持婚礼的时候跟新人分享。”

 

 

经历生活的翻转

开始事奉之后带来的,除了心路历程的挣扎,还有现实的经济压力。“从有固定薪水的药剂师,到没有收入保障的freelancer(自由业者),我的理财观完全被翻转了。”Bernice说。

“但是上帝就会仿佛在问我:你相信我吗?”她开始思考一切的源头——她的金钱,她的才干,她的未来,其实都是属于上帝的。
“后来我们重新调整我们的金钱观:everything is from God,一切都是属于上帝的。所以我也要earn for God,save for God(为上帝挣钱,为上帝存钱)。这样我不再怕没钱,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为自己在活。”

 

 

他们的事工逐渐扩展,包括音乐布道、音乐会、多媒体外展、生命课题讲座等内容,也开始接触到 “牧养音乐人”的门训工作。“我们发现音乐人也需要牧养,他们有自己的世界和挣扎,而我们正好能理解。”Ken 补充道。他们希望未来能在中文教会中成为连接音乐和信仰的桥梁。

服事的挣扎

尽管服事路上遇过一些误解与质疑,比如有人说Ken“不够圣洁”,或是一些教会对于音乐服事缺乏支持,但他们都选择带着柔和与坚定继续走下去。“我们坚持一个服事原则——要甘愿吃亏,以耶稣为榜样。”Ken说,“因为‘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当然,台上的光芒也曾带来迷惑。“你会很快感受到那种被聚焦的荣耀感,就像坐跑车和坐普通车,那种体验感是加倍的。”Ken坦诚道,“所以我们每次上台前都需要预备心,要祷告,把荣耀归给上帝。”

 

 

而说到他们如何平衡家庭、服事、神学和工作,Bernice的回答也很特别:“我们不会把这些拆开来看。我带孩子、办音乐会、分享Life Talk,这些不是不同的角色,而是一个生命的延伸。全部,都是在事奉上帝。”

她说,“现在很多人有‘圣俗之分’,但我们觉得,其实没有。每天都属于上帝。不是只有在事工里才是服事,带孩子、煮饭也是。只不过服事的场地不一样而已。”

谈到要给年轻人一句劝勉和鼓励的话,Ken说在他们家有一个原则,他转身看着他们年幼的儿子,笑着问他:“最好的要给谁?”

小男孩毫不迟疑地回答:最好的要给耶稣!

这家人,把他们的热情、音乐、才华,甚至不确定的未来,都毫无保留地摆在上帝的面前。

最好的,要献给耶稣。

他们的生命,是这句话最真实的注脚。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祢的话语so yummy! -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