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

90后夫妇的另类生活——回小镇做“全职父母”

 

 

口述:Vincent,Jia Chyi

采访和整理:Jessie

 

背景:

Vincent 和 Jia Chyi是一对居住在马来西亚的90后夫妻,育有一女一儿。Vincent是一名英语会话教练,Jia Chyi是全职妈妈,同时是马来西亚首个欧式乐园——Genius Play Lab的创办者。生活在民风淳朴的小镇,这对小夫妻有别于一般的年轻夫妻追求生活的便利、精致,而是有些“非主流”和“特立独行”。他们想要回到圣经中上帝最初设计的方式生活,这样的理念落实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养孩童。他们是“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的贯彻者。他们的生活和教养理念源于他们的信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图1:Vincent、Jia Chyi和小儿子Yeohoshua在家外面合影

回归圣经的生活方式

在马来西亚柔佛州的一个宁静小镇——沙令(Saleng),Vincent 和 Jia Chyi 一家过着一种与主流节奏略显不同的生活。他们居住在一栋朴实却承载着岁月与记忆的老屋,是Vincent从小长大的地方,也是他们选择落脚、养育下一代的家。

城市对他们而言,从不是梦想的目的地。尽管都市里交通便利、商圈林立,但他们更在意的,是一份归属感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安静关系。“我们其实偏向喜欢郊区多过市区,”Vincent曾说,“如果有得选,我们也不会想要住在市中心的地方。”对他们而言,所谓“向往的生活”,就是从容而真实地按照上帝原初设计的方式生活。他们也曾憧憬着,有朝一日可以自己种菜、自给自足,让孩子在泥土和阳光里成长。

他们的选择,在很多人眼中显得“小众”,在旁人看来他们是在过着一种“非主流中的非主流”的生活方式。Jia Chyi 是一位全职妈妈,在家教育孩子;Vincent 则拥有灵活的工作时间,以更主动的姿态陪伴家庭成长。这种生活方式是刻意选择的结果,更是一份回应信仰的决心。

 

图2:他们女儿Emunah的小厨房,她会在这里玩家家酒

另类生活的乐趣与挑战

“与其说是非主流,我更觉得是回到圣经,回到上帝的设计。”Jia Chyi 曾这么说。她相信,一个家的建造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完善,更是关系的连结、价值的传承与爱的流动。

然而,这条路从不轻松。孤独,是她最常面对的挑战。身边少有全职妈妈,也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她的处境。在长时间独处与育儿的“无聊”下,她开始思考:是否可以把这份经验,转化为一个祝福他人的机会?于是,她创办了 *Genius Play Lab*——一个结合感官游戏与自由学习的儿童空间。她希望别的妈妈和孩子,也能有一个地方可以放松、连接、成长。

Vincent在这条路上,始终是她最坚强的支持。他的时间安排并不朝九晚五,而是因着家庭需要灵活调整。他们共同承担家务、育儿与信仰教育。他们一同研究、尝试不同的育儿方法,也在过程中不断修正与成长。“其实很多东西不需要特别教,”Vincent说,“孩子就像一台录影机,他们看到什么就会学什么。”他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活出来的榜样。

图3:Vincent、Jia Chyi、女儿Emunah和儿子Yehoshua

在家教育

他们决定为孩子选择“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对他们来说, “把孩子托付给不信上帝的人来教导”,对孩子的属灵生命成长并不是很理想,这一点,他们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的决定。

“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被世界的价值观教育,我希望他第一手接触的,是上帝的道。”Vincent 的语气坚定。这份选择,是他们信仰的实践,也是他们对孩子最深的爱。对他们来说,教育不只是关于成绩,而是关于价值观、信仰、品格的塑造。

他们的教育方式,紧紧贴合孩子的实际成长。Jia Chyi 分享:“我们就是父母做什么,孩子就做什么。比如我想让她建立阅读习惯,我就自己先拿起书来读。她看见我安静地阅读,就会跑来问:‘妈妈,你在看什么?’这就是起点。”语言学习也是如此,我跟她说中文,Vincent跟她说英文,自然而然的,Emunah(他们的的大女儿)也就会双语沟通了”。算数呢?就从生活出发:去买东西,让孩子自己付款,认钱币、找零钱,这些都是一次次真实的学习机会。

 

图4:姐姐Emunah也很疼爱弟弟Yehoshua

当然,他们也经历不少挣扎与失败。Jia Chyi 曾下定决心要断绝社交媒体,但很快发现,在这个时代,那是她与外界为数不多的联系。“我是一个比较外向的人,如果连社交媒体都断掉,那几乎是完全隔离了。最后发现,我们还是需要找平衡。”

Vincent 笑着说,他们常常开玩笑称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为“被上帝打脸”。但他也认为,这是信仰之路的一部分: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调整,不断地被修剪。这些年的育儿路上,他们一边摸索,一边跌跌撞撞,但也一次次看见恩典。

“很多现代的生活方式,其实已经离上帝最初的设计很远了。”Vincent 坦言,“我们努力地靠近,但总有距离。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原则去遵守。”这就是他们的态度:诚实、不完美,但愿意走在信仰的光中。

 

图5:小朋友在Genius Play Lab自由玩乐

创建欧式乐园-Genius Play lab

这份教育的信念,也成为 *Genius Play Lab* 的核心。这个空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一个由爱与观察构筑的“玩中学”天地。Jia Chyi 说:“孩子在七岁以前,学习最快的方式就是透过玩。所以我们设计这个空间时,特意参考了丹麦自然学校的理念。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玩,没有太多限制。”孩子们可以倒着玩、敲敲打打,在游戏中释放情绪、激发创造,也在无形中培养了思考、沟通与合作能力。

图6:大人们可以放心孩子在这个空间探索自己

她期待这个空间不仅是一个育儿实验室,更是一个理念的延伸与社区的起点。“我们也欢迎认同这份教育理念、有热情或想投资的人一起加入,把这个愿景带得更远。”

关于信仰

VincentJia Chyi一家的生活源于根植的信仰,在回答:“信仰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时,他们回答说,信仰并不是一种“额外的东西”,不是可以与自己的人生割裂开来谈论的什么。对他们而言,信仰不是宗教或标签,而是一种生命本身的样貌——敬畏上帝,就是他们活着的意义。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许在许多人眼里看起来有些与众不同,但他们并不是刻意要“特立独行”。他们只是在真诚地活出他们所相信的,活出他们所明白的圣经真理。没有张扬,却坚定安静。

图7:在儿子Yehoshua出生前,一家人在美国过住棚节

给年轻基督徒的话

“我们要常常察验自己内心的声音,”Jia Chyi 说,“尤其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世界的声音太多了,我们很容易就把它当成是上帝的声音。”她鼓励年轻人要多祷告、多思考,不要让信仰变成习惯性的接受。

Vincent 补充道:Seek, and you shall find. 寻找,就会寻见。”他说,年轻人常常在资讯洪流中迷失,缺乏真正的反思。“就连读圣经,也常常脱离上下文去理解。所以我们要真的去深挖,去明白上帝的心意。”他自己也曾在信仰中经历过挣扎与漫长的等待,最终在安静中找到确据,那份属灵的归属,是他最珍贵的礼物。

这是一对努力活出信仰的夫妻,一家人脚踏实地地走在一条充满挑战却也丰盛的信仰之路上。他们的生活,也许不像城市中大多数年轻人那般热闹与精彩,但却是一种带着盼望的坚定实践,是以爱为名、以信仰为灯的日常。

编者按:

那天午后,阳光热烈却不刺眼。我在这栋老房子里,看着他们两岁多的女儿围绕着父母打转——快乐、满足、充满安全感。她在父母打造的空间中自由地玩耍,不被限制、不被打断;而小儿子也被妈妈和姐姐抱在怀里,柔和的光洒在他圆润的脸上。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也许这种充满爱与信任的氛围,也是支撑他们走这条道路的重要力量之一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祢的话语so yummy! -www.ya-mi.org”

 

BARAKA和JANIELLE的爱情故事——上帝如何把相距1万多公里的两人呼召进同一个使命

 

作者: Ng Jing Yng

翻译:RuiQi

 

在Janielle  15 岁时,她们全家从马来西亚搬到了澳大利亚。 有一天,她在当地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卢旺达作家写的书,并被卢旺达人民在 1994 年所遭遇的针对图西族种族灭绝的悲惨经历所震惊。

她合上书,低声向上帝祈祷:“主啊,求你带领我以后去卢旺达,用音乐来接触那里的年轻人。”

上帝用了不止一种方式回应了她的祷告。

如今,她嫁给了一位卢旺达人,夫妻俩一起宣教,为卢旺达及其他地区的人带去福音。

29 岁的Janielle 和 她31 岁的丈夫Baraka 在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时,分享了上帝如何安排他们在错综复杂地生活线中遇见彼此——尽管他们来自世界的两端,在截然不同的文化中长大。

音乐和敬拜是共同点

怀揣着对卢旺达的负担,Janielle继续在澳大利亚攻读音乐专业。她开始用零用钱资助卢旺达的一个年轻女孩,把这当作她为卢旺达人民做点儿什么的起点。

2015年,她完成学业后,有一个机会前往卢旺达探望她资助的孩子。 Janielle求上帝为她开道路,让她在旅程中能与其他当地也热衷于卢旺达音乐、青年和门徒训练事工的基督徒们有所链接。

上帝将Janielle与参与基督校园传道会和高中事工的年轻卢旺达基督徒们联系起来。 正如祂所预备的那样,这些青年服侍者中的一些人正是她未来的丈夫Baraka儿时的朋友。

然而,在前往卢旺达的宣教之旅中,她从未有机会见到Baraka本人,因为他当时正在肯尼亚攻读心理学。 他们第一次联系是在网上,当时他俩在卢旺达的一位共同朋友分享了Baraka与一群年轻人一起唱歌敬拜的视频片段。 Janielle给他们充满活力的歌声点赞,并询问他们是否是一个青年音乐团。 令她惊讶的是,Baraka回答说视频里的人都是他的兄弟姐妹!

“我记得他是长子,带领他的六个兄弟姐妹一起敬拜上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Janielle说。

但她并没有考虑跟他们有过多互动。 由于对音乐教学的热爱,她前往阿富汗工作了三年,在阿富汗国家音乐学院教儿童和青少年。

他们下一次交谈是五年后的 2020 年,当时 Janielle 已经回到澳大利亚,她在阿富汗的教学工作因新冠疫情爆发和旅行封锁而中断。 在在线工作的那几个月里,当她开始进行一个有关卢旺达音乐的研究项目时,她对卢旺达的热情被重新点燃。 她想采访一些参与音乐和崇拜事工的卢旺达朋友。

Baraka就是她的采访对象之一。

“这是我们通过 Zoom 第一次真正见面,我最初的采访问题变成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对话,我们发现自己逐渐了解了彼此的人生使命,”Janielle 说。

“听完他的故事后,我觉得他就像是与我的拼图相连的那一块,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即用音乐和福音来进行治疗事工。 对他来说,心理咨询是他事工的途径,而教学是我的途径。 我们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等候主的时间

对于Baraka,在 Zoom 通话后,他已经知道Janielle就是他未来的妻子。

在Baraka青少年和青年时期,他积极参与崇拜和音乐事工。 他穿越卢旺达、乌干达和肯尼亚进行学习、工作和事工。 因此,他也有机会结识很多人,也有遇到过他喜欢的女生。

但有件事促使他在约会之前等候上帝的答案。 他非常确定自己想要一个对宣教和传福音与他有着同样热情的妻子,并坚定地决定在遇到他知道会与之结婚的人之前不与任何人约会。

“我相信我婚姻的开始不应该是我宣教生涯的结束。 相反,我的宣教生涯将因为我的婚姻而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Baraka补充道。

当他与Janielle交谈时,他立刻知道她不会让他对上帝的热情冷却。

“当Janielle谈到在阿富汗工作和服侍时,我就已经知道了,”他说。 “几乎没有人会离开澳大利亚去阿富汗服侍。”

经过多年恳切的祈祷,Baraka坚信他等待伴侣的岁月现在终于已经结束了。

看着Janielle,他说:“我曾祈求上帝为我预备一个热爱我的国家、文化、理解我的伴侣,这样我们的婚姻就会少一些麻烦。”

“有时我认为她甚至比我更了解和热爱我的国家!” Baraka补充道。

 

抑制对错过对方的恐惧

另一方面,尽管在 Zoom 交谈后感到被Baraka吸引,Janielle还是决定采取谨慎的步骤。 她也一直在祈祷和为婚姻等待,有时甚至想知道上帝的旨意是不是让她守独身。 对她来说,在阿富汗的孤独岁月教会她要相信上帝会让她遇到对的人。

Janielle分享说,过去,有时她很想对可能不完全符合要求的潜在追求者说“愿意”。

“但祷告教会我放弃对婚姻和单身的恐惧,”她补充道。

Janielle向父母求助,这是她倾诉对Baraka感情的第一站。 她知道父母会不断地为她祷告,也相信他们会指出任何存在的“危险信号”,就像对以前她的追求者那样。

Janielle的父母第一次见到Baraka时,他们就“超自然地毫无障碍地在一起交流”了,Janielle说。 然后她确信 了Baraka确实是上帝为她安排的另一半。

尽管如此,由于新冠疫情爆发限制了海外旅行,他们想要面对面见面仍然存在障碍。 他们承认,自己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彼此的等待中度过了一段痛苦的时光。

他们一起祷告求上帝,为他们创造一个机会。

最终, 2021 年 1 月,在阿富汗复工的几个月后,Janielle得以前往肯尼亚,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了Baraka本人。

“我们立刻就感受到了(我们关系的)确认,” Janielle说。 在阿富汗完成剩余四个星期的教学合同后,她就搬到了卢旺达,他们俩于 2021 年 6 月订婚。

将他们的宣教使命提升到新的高度

这对夫妇在去年六月刚刚庆祝了结婚一周年纪念日,他们前往亚洲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宣教大会,并去了Janielle的出生国马来西亚。 这也是Baraka第一次与从澳大利亚飞来的Janielle的父母以及她的大家庭见面。

Janielle坦言,过去的一年并非没有挑战,因为她不仅要适应婚姻生活,还要适应在新大陆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文化差异。

例如,卢旺达人更随性,不太喜欢遵循严格的日程安排。 他们也有很强的社区文化——所以这对夫妇不得不习惯自己的日程被打乱,因为人们会不请自来或在短时间内发出邀请。

Janielle还指出,种族灭绝给卢旺达人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作为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她发现自己很难与卢旺达人严肃而内敛的性格产生共鸣,并需要根据场合调整自己的情绪。

即使对于Baraka来说,卢旺达浓厚的社区文化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对他和他们的婚姻产生了影响。 作为夫妻,他们发现家人和朋友会对他们的生活选择提出疑问或担忧。 例如,当他们相信上帝正在引导他们进入新的方向而选择辞去工作时。

通过这些挑战,这对夫妇学会了在对方情绪脆弱时一起祷告以互相支持,最终寻求并顺服上帝,并在他们的婚姻旅程中越来越多地看到祝福降临在他们身上。

对于Janielle来说也是如此,她讲述了一次当她感到沮丧时,Baraka拿出他的吉他来敬拜。 很快她就感到黑暗被驱散,并想起夫妻互相服侍以及让自己被对方服侍的重要性。

当他们一起祷告时,也看到了上帝如何帮助他们——从在他们找工作的时期为他们提供自由职业的音乐教学和心理咨询的机会,到为他们打开访问上帝放在他们心上的国家如新加坡和菲律宾的大门 。

在未来的日子里,这对夫妇计划在非洲各地举办医治与和解的培灵会。 Janielle很高兴看到上帝运用他们在音乐、咨询和教育方面的热情,为那些因多年的种族和社会冲突而在社交、精神和情感上受到伤害的社区带来以基督为中心的医治。

他们还希望上帝为他们打开大门,将他们的医治与和解事工带到亚洲和中东,以及非洲的其他地区,如苏丹、利比里亚和北非。

但在此之前,这对夫妇计划搬到澳大利亚住一阵子,休息一段时间并与Janielle的家人相处,并开始为自己的家庭做计划。

在总结多年来等待合适伴侣的经历时,Janielle说:“我不断提醒自己,上帝认识每个人。 祂会根据祂呼召我去做的工作,为我安排合适的丈夫。”

事实上,上帝确实为Baraka和Janielle这样做了。而且祂将继续为那些选择信靠祂的人做同样的事情。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Hannah的故事:在丧子和患癌之后如何重新生活

 

作者:Hannah

翻译:奇奇

 

我坐在一间四面白墙的房间里。 泪水从我的脸上流下来,我无法控制地歇斯底里地哭着。

医生刚刚告诉我我得了乳腺癌。

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我才30多岁, 怎么可能得癌症呢? 我的孩子还那么小,我想看着她们长大。 我对自己的人生有梦想和计划。 我不想死! 我最小的孩子加勒两年前去世了。 我的心还在为此悲痛,现在又得癌症?! 天啊,这是怎么回事?

然后我醒了。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又逼真的梦。 之后的几个月这个梦都困扰着我。

看似噩梦的事情逐渐变成了启示。 我发现自己在思考,想知道为什么上帝会让我做这个梦。 因为这个梦,我开始定期对自己的乳房进行触摸检查。

几个月后,我在洗澡前例行做乳房检查。 令我惊恐的是,我发现我的一侧乳房上有一个硬块。 我瞬间就吓到不行,那个梦的记忆又涌入我的脑海让我恐惧到无能动弹。

我该怎么办? 如果我确实得了癌症怎么办? 我该如何面对?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的日程被无数的医院就诊、检查、扫描和活检排满。 圣诞节前夕,我收到了确切消息——我得了乳腺癌。

我见了好几位医生,并接受了包括化疗、手术和放疗在内的强化治疗计划。

我伤心欲绝。 为什么会是癌症? 为什么是我?

两年前,我最小的孩子去世后,我一直希望能再生一个孩子,结果却收到了这个粉碎我的梦想并摧毁我身体健康的诊断结果。

我能再次找到希望吗? 我还能再笑出来吗? 这些痛苦的事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上帝真的爱我吗?

收到诊断后,我开始质疑上帝对我的爱。

如果我的天父真的爱我,祂为什么会允许我患癌症? 我已经失去了我的儿子,并因此痛苦万分。 为什么我还要再经历一次这样的考验? 我的家人该怎么办呢? 我破碎的心还能承受多少呢?

虽然我理性上知道上帝爱我,但我心里感受不到祂对我的爱。

但上帝是有恩慈和耐心的。祂给了我空间,让我可以连续几个星期向祂哭泣和诉说我的哀恸。 就像一个孩子向她的父亲哭诉一样,上帝给了我这个空间来倾诉我的心并向祂哭泣。

在我的哀恸之中,上帝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通过祂的子民,温柔地向我显现。

一天下午,一位朋友给我发短信,表示愿意帮助我通过游戏疗法与我七岁和五岁的两个小女儿一起走上这段抗癌之旅。 她告诉我她感受到上帝对我的深沉而慷慨的爱。 当我在手机屏幕上看到她鼓励而美好的话语时,一种神奇的温暖感觉涌上我的心,我开始流泪。 上帝以最温柔的方式说:“我爱你,Hannah。”

上帝继续通过更多的家人和朋友将祂的爱倾注在我身上。 他们向我说着各样鼓励的话语,送礼物到我家,家人和朋友都告诉我他们正在为我祷告。

就好像上帝剥去了我眼睛上的鳞片,打开了我坚硬的心。

我看到许多家人和朋友在为我祷告并为我打气鼓励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再仅凭头脑的知识知道上帝爱我。 我的灵里感受到了一种来自上帝的莫名的深沉、丰富的爱。

知道上帝有多么爱我,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启示。 这样的爱给了我坚持癌症治疗的力量,也给了我重新过好每一天的希望。

我漂亮么?

当我了解到我必须接受化疗时,我很害怕。 因为我听说过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时必须忍受身体上的疼痛。 我将会面对什么呢?

我的医生向我解释了化疗可能产生的所有副作用。 除了害怕身体上的痛苦之外,我还非常害怕化疗的另一个副作用——脱发。

没有头发我会是什么样子? 人们会怎么看我? 我还能再看到漂亮的自己吗?

我为自己的外表和自我价值而挣扎。

开始化疗后不久,我经历了可怕的脱发。

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枕头上都会有一撮头发。 当我洗澡时,会有一撮头发被流水冲掉。 当我试图吹干并梳理头发时,更多的头发会掉落到地板上。

我不敢照镜子。 我的头发越来越稀疏了,太令人难过了。

更糟糕的是,我的眉毛和睫毛也开始脱落。

我感觉自己好丑。

然后上帝通过祂的话语、家人和朋友提醒我,无论我看起来如何,祂都爱我。 即使没有头发我也很漂亮。

于是我决定鼓起勇气把剩下的头发都剃掉。 那天,当朋友为我剃光头发时,我感受到了上帝的奇妙安慰、同在和平安。

上帝在我心里做着安静而有力量的工作。 祂告诉我,我在祂眼中多么美丽,而美绝非只是外表上的。

通过我的抗癌之旅和脱发的经历,我了解到我需要把我的安全感建立在我作为上帝孩子的身份中。

无论我是光头还是毛寸,我都能在主里找到安慰和信心。 耶稣爱我,为我舍己(加拉太书 2章20节),因此我值得被爱,无论我或其他人如何看待我的外表。

 

重新生活

上帝带我踏上了接受新心、用新眼光看待生活的旅程。 上帝如何在为时已晚之前让我通过梦发现自己患有乳腺癌,这一点仍然让我感到惊奇。

靠着上帝的恩典和力量,我的治疗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上帝治愈了我的癌症! 我目前正在恢复之中,感谢主赐予我新的生命。

无论你今天在经历什么考验,请记得,祂不会忘记你。 上帝深爱你。 祂为你制定了一个伟大而独特的计划。 永远不要放弃为基督跑这场赛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提摩太凯勒挑战我们在这3个方面活出信仰

 

作者:YMI

翻译:奇奇

 

5 月 19 日星期五,72 岁的牧师、神学家兼作家提摩太·凯勒在与胰腺癌抗争 3 年后去世。 这个消息牵动着全世界基督徒的心,他们的生命受到了凯勒的极大影响——无论是通过看他写的某本书,听他的某个讲道,还是成为他教会的会众。

提摩太·凯勒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不久,社交媒体上就涌现了大量悼念的信息,这突显了他的生命和工作对这一代基督徒的影响之大。 对于我们这些在成长过程中对信仰感到失望并因着对信仰提出疑问而感到被教会疏远的信徒们来说,凯勒的教义以及他让人们认识到基督信仰是一个能让人在理智上信服的信仰的方式,帮助我们重新发现福音的美,并把我们拉回天父的怀抱。

当我们致敬他一生的工作并祈求上帝兴起更多像他这样能够以口才传福音、以优雅来辨明信仰和正直生活一生的基督徒领袖时,让我们反思提摩太凯勒教给我们的关于如何活出我们信仰的三点:

  1. 他以温和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凯勒以用温和和尊重的方式处理性、金钱或权力(这些是世界用来衡量我们成功的工具)等敏感话题而闻名。 这些话题往往是尖锐的,当在讲坛上讲这些话题时时常会陷入“比你更圣洁”或“假正经”的风暴里。 然而,在凯勒那里,他却以温和的方式阐述了这些真理,耐心地解开那些一直迷惑我们的谎言和迷思,并向我们指出基督可以满足我们一切需要这一真理。

正如彼得·韦纳在他为《大西洋月刊》所写的文章《我的朋友提摩太·凯勒》中所说的:“凯勒的讲道风格是理智的、深谙文化的、谈话式的、不伤人的。 他的讲道有一种‘来吧,让我们和圣灵一起来辨明’的感觉” [1]

这种讲道的方式,即彼此温和的交谈而不自我防卫,正是歌罗西书 4 章 6 节 “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 和彼得一书 3章15节所说的,“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我们可以向凯勒学习,当我们向我们的朋友介绍耶稣时——不一定要那么有防御性并将讨论变成激烈的对话——而是在分享我们的信仰时也倾听他们的想法。

  1. 他在上帝呼召他去的每一处传福音

凯勒留下的遗产之一是让我们看到用福音去影响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1989 年,他和他的妻子凯西在曼哈顿的中心建立了神学上归正的救赎主长老会。曼哈顿是一座不夜城,那里居住着所谓的“开明”人,人们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罪被视为“活着”和 “生活”的一部分。

凯勒告诉一家纽约杂志社,他觉得不搬到曼哈顿会显得很“懦弱”,但他和妻子凯西每天都有一种“胃里不舒服的感觉”。

尽管如此,凯勒夫妇相信,在我们的信仰中,顺服的最好方式就是爱我们的邻舍和去上帝呼召我们去的任何地方——用凯西的话说,即使是去“巴比伦大淫妇”那里。 正是在那里,上帝教会他们,当我们将自己视为“纯粹因着恩典而得救的罪人”时,我们就很难“不去关心并讽刺、妖魔化他人,以及轻蔑他人和惧怕他人”。 [2]

我们大部分人可能永远不会在纽约建立教会,但很多人却被呼召在我们自己的“巴比伦”传福音,无论是在我们的学校、大学还是工作场所——任何一个我们可能会为信仰付代价的世俗场所。

然而,我们可以从凯勒的美好生命中得到鼓励,知道福音会“除去惧怕”。 将福音带到一个敌对它的环境中也许会令人生畏,但用凯勒的话来说,“虽然我们也应该在这方面注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冒犯他人,但上帝给我们的爱和接纳的确据应该可以让我们有勇气能面对批评和反对”。 [3]

3.他教会我们如何好好面对死亡和苦难

也许凯勒所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是他在过去三年与癌症作斗争的同时活出了他的信仰和基督徒的身份。

在他去世三天前,凯勒在他的祷告中说了下面这段感人的话:“我感谢我的家人这么爱我。 我感谢上帝赐给我的这些时间。 但我准备好去见耶稣了。 我等不及要见耶稣了。 请送我回家。”

对于一个很有信心的人来说,这样讲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但两年前,凯勒在一篇《大西洋月刊》的文章中坦白了他在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后面对死亡的真实挣扎:“我…… 瞥见了旁边桌子上我写的关于死亡的书。 但我不敢打开看我自己写的东西……. 我会经历什么呢?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突然被放在手术台上的外科医生一样。 我能接受自己所写的建议吗?” [4]

像我们一样,凯勒清楚知道真理是一回事,要自己真正相信真理并把它活出来却是另一回事。 我们可能知道上帝的话是什么,但当苦难和死亡临到我们时,我们仍然会措手不及;苦难和死亡对我们来说仍然很可怕。 但是,正如凯勒接下去说的那样:

我意识到我头脑所相信的必须对我的内心来说同样真实,否则我将无法度日。 关于上帝的爱和未来复活的理论思想必须成为改变我生命的真理,否则就毫无意义。 [5]

为了使理论成为现实,凯勒教我们做“头脑工作”和“内心工作”——同时运用我们的理性和感受; 重新认识上帝是谁,让真理沉浸在我们的心中。

首先,为了帮助我们面对苦难和死亡的现实,并将其与上帝存在的事实调和,凯勒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并纠正我们内心深处所相信的:我们是为上帝而活,而不是祂为我们而存在;上帝无所不知,而我们却很局限;是上帝在掌权,而不是我们。当我们真正相信这些时,我们就会得自由,让上帝回归上帝的位置。

其次,为了要向我们的内心说话,凯勒邀请我们默想那些告诉我们上帝是谁和向我们的灵魂讲话的诗篇,(例如,“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诗篇 42篇),“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诗篇 103篇)。 他鼓励我们“仔细审视我们最深的信念,最强烈的爱和惧怕,并把它们带到上帝面前”,并每天将下面这个令人得安慰的真理放入祷告——因为耶稣死而复活,我们也将经历同样的事情。

最后,凯勒与我们分享,当上帝的真理深深印在我们心中时,我们就能够在死亡面前享受生命并且会是一段很美好的经历。 他谈到在他即将接受一次大手术时所经历的那种出人意料的平安。 [6] 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真诚且有信心地讲述了他最近感受到的幸福,以及这种幸福如何能够与悲伤并存。 尽管我们可能会流很多眼泪,但上帝的安慰和喜乐仍然会深深地流淌在我们心中,并会伴随着我们直到耶稣带我们回家的那一天。

#谢谢你提摩太凯勒,你向我们展示了忠心顺服的一生和快乐地回天家是什么样子。 尽管我们很多人还在永恒的这一边哀悼,但当你最终见到我们的主时,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与你一起欢喜,主无疑会称你为他“忠心又良善的仆人”(马太福音 25章23节),并亲切地将你带入祂的幸福中。

 

[1] 彼得·韦纳《我的朋友提摩太·凯勒》。

[2] 提摩太凯勒 和 John Inazu,《不同之处》:在一个充满不同的世界中活出信仰,Nelson Books,2020 年,第 25-26 页。

[3] 同上,第 30 页。

[4]提摩太·凯勒《在面对死亡时信仰的成长》。

[5]同上。

[6] 马特·斯梅瑟斯特《提摩太凯勒希望你好好经历苦难》。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