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豪加入CBA——无论逆境顺境,都要认定上帝
作者:Monica,中国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作者:Monica,中国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32岁的Andrew估计还能活两到三个月。
我最亲爱的朋友、家人和所有有幸相识的你们:
上帝赐予了我美好的32年。我很感恩能够认识你们每一个人。有你们在我的生命中,我甚至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的感激和幸福感。
我的人生之旅很短,大概只剩两个月,我就要向下一个目的地出发了。
癌细胞已扩撒到我身体中所有的主要器官,我的身体每况愈下。经过一年痛苦、漫长的抗癌斗争,我已经精疲力尽,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虽然我的战袍已残破不堪,但我内心依然平安。如同早晨太阳必然会升起,我人生的目的地也在翘首等待我。
发这段文字是让我爱的你们知道,我非常感谢你们。我祷告,即便我要去往人生的下一站,你的记忆中,仍然会留下我与你共度的时光,因我所行的善事记念我,也恳请你饶恕我曾对你的亏负。
记念我曾经和你并肩作战,如果我曾伤害了你,也求你原谅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32年很短,但在永恒的海洋中,一百岁也只是尘埃一粒。
死亡只是通往永恒家园的一扇门。那里将不再有痛苦、磨难、泪水,而是永永远远都是平安。我的主会在天堂张开双臂迎接我,我也希望能和你们每一个人(在你们走到人生终了时)再次相聚。我将以最灿烂的笑容迎接你们,聆听你们生命中精彩的故事。
去体验我无法体验的人生吧。愿你每一天都充满喜乐、平安和超越死亡的永恒的盼望。
我祝福正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每个人,愿主赐你平安、任何事都无法夺走的喜乐、健康、爱、兴盛的生命、并满有力量和恩慈良善。愿你们可以面带微笑地度过每一天,知道天上至少有个人在看着你。
衷心感谢你们让我度过了一个男孩所能拥有的最好人生。
Andrew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我最讨厌过情人节之类的节日…..因为它们总是会提醒我自己还孤身一人。
我等候,祷告,预备… 可是为什么我的爱情还没有来?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约翰一书的经文:不是我们爱上帝,乃是上帝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
原来我深深渴望的真挚长久至死不渝的爱,我一直都拥有啊。
虽然这个情人节,我还是孤身一人,但我知道我不孤独,因为祂与我同在❤️。
*特别鸣谢图片原创作者Eve
让你的作品成为更多人的祝福吧~
*此作品由雅米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山上的城)
采访:雪伦,马来西亚
整理:何怡君,台湾
“这个世界,无人比祢更疼我,
喔主,当我寂寞孤单,祢来寻找我;
为我罪过,忍受痛苦折磨,祢依旧用温柔来陪伴我。 ”
《无人比祢更疼我》一曲唱出了我们与耶稣的亲密关系。这首诗歌是由一位来自台湾的姐妹——陈群钰创作。群钰从小就很有“声音”方面的恩赐。能言善道的她,常在团体担任领导角色,国小担任毕业生代表致词,家里还栽培她学钢琴,使她能自弹自唱、自创歌曲。
目前的群钰在学园传道会、和平教会服事,她清亮爽朗的声音,在许多人的生命低谷中鼓励了他们。作为上帝的仆人,她长年在祷告、敬拜和诗歌创作上摆上自己。然而这样一位热心虔诚的姐妹,背后却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对于她这样一名后天的视障者来说,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最大的患难是眼睛看不见,然而她却说并非如此。
群钰从小眼睛就不好,每逢换季时眼睛总会过敏。三十年前的台湾,医药体系尚不健全,再加上她以为自己患上的只是普通的眼疾,因此没有去看医生,仅靠买药房的药水减缓眼睛的不适。
然而当她准备考高中时,眼睛的不适状况愈加严重,甚至时常会令她头痛。直到有一次她在学习的当下感到眼睛难受,于是眨了一下眼睛,睁开后眼前竟然一片漆黑。一瞬间她以为有人关了灯,后来才发现是眼疾恶化而导致的短期失明。被吓坏了的群钰赶快去就医检查,后来也被医生确诊为青光眼,医生说她当时的视神经已开始萎缩了。
虽然当下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吓到,但群钰天生是个乐观派,之后她便跟着家人接受各种治疗,如中医、西医、针灸、拜拜、算命样样都去尝试。情况稍稍好转一些后,她就不再特别为眼睛的事情忧虑。正是这段时期,有人给她传了福音,上过基督教幼稚园的她很自然地接受了耶稣,可心里却把耶稣当做另一个神明敬拜,想着兴许祂可以医治自己的眼疾。
但没想到的是,眼睛的情况并不如期待那样好起来,而是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情况持续恶化。群钰需要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治疗。在一次手术中,她的右眼彻底失去视力,之后的五年中左眼的视力也慢慢退化。在失去视力的过程中,她渐渐发现过去所不认识的自己,在乐观的面具之下,她忧伤、害怕,心里满是恐惧。
虽然当时的她已在学园传道会做传道事工,但属灵的光景并非很好。她在机构的事工得到他人的认可,在大家看来她是个很活泼又有爱心的同工,但这些都只是表象。虽然群钰长期以来都活在基督教里面,可对上帝却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她认为只要把服事做好,上帝就可能会在某个时刻医治她。可是她期待的医治时刻却迟迟没有临到,即使她期间接受了一次眼角膜手术,最终却仍旧没有好转。她的内心也因此充满负面的声音,长期以来的视力障碍让她变得自卑又自义,甚至对上帝有很大的不满,然而这一切都被隐藏在她“眼睛看不见”的面具之下。她的眼疾使得人们更加宽容和鼓励她,久而久之,她开始变得十分掌控,想要透过外在的抓取来掩饰内心的不安。但虚假终究会被现实戳破,这些被隐藏的问题在她完全失去视力之后终于显现出来。她隐藏的刺最终影响到了她的服事和人际关系。
就在群钰在学园传道会同工了10年之后,她遇到了服事的瓶颈期。纵使她很努力地去做,却收不到曾经的果效。她的同事也因着她的掌控欲和情绪等问题渐渐疏远她。长期以来累积的问题终于在一次事件中爆发了。
在一次服事中她认识了一位很有才华的基督徒弟兄,并渐渐喜欢上对方。于是性格主动的群钰大胆地去追求弟兄,怎知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她理所当然地以为是因为她的眼睛问题,但对方却直截了当地告诉她说:“我没有选择跟你在一起,不是因为你的眼睛,而是因为你的个性。”
这次的事情令她再也无法装做没事,伤心难过的群钰去找同事一起祷告。在讲述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挣扎时,同事忽然说:“你讲的这些是什么话?这根本就不是善良的群钰会讲出来的话?你到底是谁?”这一席话吓坏了群钰,甚至以为自己被魔鬼辖制。可也因此,她开始反思自己里面的罪,她的掌控、嫉妒、怨恨、报复心…..
面对一连串的打击,身旁的同事建议她暂停服事,处理内在的生命问题。要面子的群钰很怕停止服事,但在挣扎了一番后,终于还是决定放下。当时的她觉得压力很大,她要面对的是比眼睛看不见还要困难的难题——心灵的“失明”。她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眼睛失明的生活,而心灵的“失明”却只能透过上帝的话语来医治。
“因着我们听信谎言,和被自己的情绪牵制,我们里面没有真理,导致了心灵的“失明”。”群钰说道。
因此群钰开始很认真地对待读经这件事,每天的大量读经和祷告,圣经中真理的亮光便一点一滴地进入到她心里,她心里的眼睛慢慢被打开,如同约翰福音第8章第32节所言:“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她也开始认识到,过去她虽然可以固定的灵修祷告和服事,却都是她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掌控,想要自己去抓取上帝的话语和祝福。
在这一年的大量读经期间,她去找曾经做过精神科医师的教会牧师交谈,牧师的话也点醒了她:“其实被鬼附反而比较好解决,我们只需要奉耶稣的名把它赶走。但生命的问题却需要自己花时间去面对和成长。”这段话提醒了群钰,最可怕的不是魔鬼,而是自己生命的破口。若不让上帝补起我们生命的破口,就会一直被困在我们的问题里面。
在自己大量的读经以及跟着灵修导师的指导默想经文的这两年时间,她终于发现了自己信仰的是谁。在过去的15年里,她一直相信的都是自己。她对上帝有一套自己的认知和完美的想法,当上帝并没有按照她的预期去做时,她就会开始对上帝生气。这样的情绪与她外在的服事是完全倒错的,因此她不能够向上帝表现真实的情感,一直被困在宗教里面。但上帝从没放弃过群钰,在祂的带领下,群钰终于可以慢慢开始真实地活在上帝面前,表达她的难过甚至是气愤。与此同时,她渐渐与上帝建立起了真实的关系。那个时候,她才发现原来与上帝的亲密关系可以那么美妙。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主对她的医治,破碎,更新…..她真正邀请上帝做她生命的主,不论眼疾得不得医治,她都选择与事实共存,并数算上帝在她生活所行的恩典。
这段时间,她有机会接受了第二次眼角膜手术。在住院期间,她忽然被圣灵提醒,想到眼角膜代表着一个人的生命。上帝已经给了她三次生命的机会。于是她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有没有好好地活,好好利用上帝给她的机会和时间。从那次之后,她开始有负担去服事那些和她经历类似的青年人。这些年的成长让她也不再执着于自己过去对成功以及影响力的看法。她说,真正的影响力不是我们的职位多高或能够影响多少人,而是我们用生命去影响他人,陪伴他们一起经历上帝。
如今,43岁的陈群钰在教会带领小组、辅导青年人,并不时受邀到不同的团体中分享见证,陪伴许多人走过高山低谷。
她深知心灵的眼睛看不见,比身体的眼睛看不见更辛苦,她亦深深知道那些活在宗教里面的人多么痛苦。所以她要把握每一个机会,把人领回到上帝的面前。
最后,当她被问及最想要对年轻基督徒说的一句话时,群钰说:Let God be God. (让上帝来做主。)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成长的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