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特辑:何以为家
作者:山雨
有声播读:枝子
又是一年中秋季,古人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有遥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相思之情。如果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那么我们对于故乡的思念,对团圆的期盼也是共同的。家,永远是最美最暖,令人满是眷恋的地方,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在现代很多人看来,有房即有家;成家立业、儿孙绕膝、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最完整的画面。但现实里总有种种遗憾。
主前6世纪中叶,还是少年的但以理就被掳到异邦去被迫生活、接受教育。后来,他在宫廷的事奉虽节节高升,却危机四伏,仇敌在暗中伺机窥探他,可是但以理仍坚持一日三次地朝向耶路撒冷祷告,可见其思乡之情,还有惊人的忍耐力和对至高者的忠心。我有时也会想,在迦巴鲁河边的以西结又是怀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心情在颠沛流离中得以看见天开了。而对于耶利米来说是多么大的煎熬,当他一边在异象和预言中已看到了家乡的命运,一边受着君王和同胞的质疑辱骂,后来又与众人一起被带到埃及流浪。创造天地万物,掌管一切的那一位真是给我们看到一幅很不一样的画面。《希伯来书》的作者这样写道,“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希伯来书11章13-15节)。
主耶稣亲自说过一个归家的故事:家中的小儿子向父亲索要自己的那份家产,要到以后便离家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在当地肆意挥霍、纵情享乐。直到钱都花光了,又正值那地饥荒萧条。他去投靠那边的一个人,没想到,那人命令他去放猪。食不果腹,饥寒交迫中,他恨不得吃猪食来充饥。有一天,他突然醒悟,想到了父亲,想起了家乡,他决心回家去与父亲道歉,求父亲收留他做雇工,因他深知自己不配做一名儿子。于是,他启程返乡,父亲却从大老远就望见了儿子。抑制不住想念的父子俩相拥而泣。
流浪归家的儿子说到,“我得罪了天,得罪了你,我不配再做你的儿子”。殊不知,慈父的心是早已在天天盼着儿子回头,便叫仆人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照顾这失而复得的孩子(路加福音15章)。这不是一个虚幻的比喻,也不只是一个大团圆。因为述说这故事的同一位,祂曾确确实实地对门徒说,“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约翰福音14章2节)保罗说因着基督的十架,因我们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到父的面前,“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
台湾神学家林鸿信老师曾写到,“宗教人的乡愁,就是渴望住在一个纯净而神圣的宇宙中,如同在创世之初,刚刚由创世者之手创造出来的宇宙里。”【1】既说是乡愁,就表明还在思念,还在遥望。然而,这样的教导是要我们消极厌世吗?圣灵的感动是要我们脱离社会文化去做山居隐士吗?当我们再次仔细查阅生命之书时会发现,作者所要强调的是那个家是“更美的”。或许,上帝的儿女本就应当常记得自己作为寄居客的身份,同时,也不负此世的所托。因我们在活泼的盼望下,却不是以那盼望为逃避此世责任的借口。
《启示录》第21章的开篇说到,“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为什么广阔的洋海会没有了呢?当然有至高者最美好的计划和旨意。我不禁在想,海也是阻隔啊,将民族与民族分开,家人们彼此分离。谢谢上帝给我们预备了那更美好的家乡,不再有阻隔,没有边界,也不再有劳苦和叹息。借佳节之际,一边休息,一边思想我们的责任、归宿和盼望未尝不是一种好的休假。
注释:
【1】《系统神学下册》,林鸿信,校园书房出版社,2017。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提摩太凯勒挑战我们在这3个方面活出信仰
作者:YMI
翻译:奇奇
5 月 19 日星期五,72 岁的牧师、神学家兼作家提摩太·凯勒在与胰腺癌抗争 3 年后去世。 这个消息牵动着全世界基督徒的心,他们的生命受到了凯勒的极大影响——无论是通过看他写的某本书,听他的某个讲道,还是成为他教会的会众。
提摩太·凯勒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不久,社交媒体上就涌现了大量悼念的信息,这突显了他的生命和工作对这一代基督徒的影响之大。 对于我们这些在成长过程中对信仰感到失望并因着对信仰提出疑问而感到被教会疏远的信徒们来说,凯勒的教义以及他让人们认识到基督信仰是一个能让人在理智上信服的信仰的方式,帮助我们重新发现福音的美,并把我们拉回天父的怀抱。
当我们致敬他一生的工作并祈求上帝兴起更多像他这样能够以口才传福音、以优雅来辨明信仰和正直生活一生的基督徒领袖时,让我们反思提摩太凯勒教给我们的关于如何活出我们信仰的三点:
- 他以温和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凯勒以用温和和尊重的方式处理性、金钱或权力(这些是世界用来衡量我们成功的工具)等敏感话题而闻名。 这些话题往往是尖锐的,当在讲坛上讲这些话题时时常会陷入“比你更圣洁”或“假正经”的风暴里。 然而,在凯勒那里,他却以温和的方式阐述了这些真理,耐心地解开那些一直迷惑我们的谎言和迷思,并向我们指出基督可以满足我们一切需要这一真理。
正如彼得·韦纳在他为《大西洋月刊》所写的文章《我的朋友提摩太·凯勒》中所说的:“凯勒的讲道风格是理智的、深谙文化的、谈话式的、不伤人的。 他的讲道有一种‘来吧,让我们和圣灵一起来辨明’的感觉” [1]
这种讲道的方式,即彼此温和的交谈而不自我防卫,正是歌罗西书 4 章 6 节 “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 和彼得一书 3章15节所说的,“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我们可以向凯勒学习,当我们向我们的朋友介绍耶稣时——不一定要那么有防御性并将讨论变成激烈的对话——而是在分享我们的信仰时也倾听他们的想法。
- 他在上帝呼召他去的每一处传福音
凯勒留下的遗产之一是让我们看到用福音去影响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1989 年,他和他的妻子凯西在曼哈顿的中心建立了神学上归正的救赎主长老会。曼哈顿是一座不夜城,那里居住着所谓的“开明”人,人们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罪被视为“活着”和 “生活”的一部分。
凯勒告诉一家纽约杂志社,他觉得不搬到曼哈顿会显得很“懦弱”,但他和妻子凯西每天都有一种“胃里不舒服的感觉”。
尽管如此,凯勒夫妇相信,在我们的信仰中,顺服的最好方式就是爱我们的邻舍和去上帝呼召我们去的任何地方——用凯西的话说,即使是去“巴比伦大淫妇”那里。 正是在那里,上帝教会他们,当我们将自己视为“纯粹因着恩典而得救的罪人”时,我们就很难“不去关心并讽刺、妖魔化他人,以及轻蔑他人和惧怕他人”。 [2]
我们大部分人可能永远不会在纽约建立教会,但很多人却被呼召在我们自己的“巴比伦”传福音,无论是在我们的学校、大学还是工作场所——任何一个我们可能会为信仰付代价的世俗场所。
然而,我们可以从凯勒的美好生命中得到鼓励,知道福音会“除去惧怕”。 将福音带到一个敌对它的环境中也许会令人生畏,但用凯勒的话来说,“虽然我们也应该在这方面注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冒犯他人,但上帝给我们的爱和接纳的确据应该可以让我们有勇气能面对批评和反对”。 [3]
3.他教会我们如何好好面对死亡和苦难
也许凯勒所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是他在过去三年与癌症作斗争的同时活出了他的信仰和基督徒的身份。
在他去世三天前,凯勒在他的祷告中说了下面这段感人的话:“我感谢我的家人这么爱我。 我感谢上帝赐给我的这些时间。 但我准备好去见耶稣了。 我等不及要见耶稣了。 请送我回家。”
对于一个很有信心的人来说,这样讲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但两年前,凯勒在一篇《大西洋月刊》的文章中坦白了他在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后面对死亡的真实挣扎:“我…… 瞥见了旁边桌子上我写的关于死亡的书。 但我不敢打开看我自己写的东西……. 我会经历什么呢?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突然被放在手术台上的外科医生一样。 我能接受自己所写的建议吗?” [4]
像我们一样,凯勒清楚知道真理是一回事,要自己真正相信真理并把它活出来却是另一回事。 我们可能知道上帝的话是什么,但当苦难和死亡临到我们时,我们仍然会措手不及;苦难和死亡对我们来说仍然很可怕。 但是,正如凯勒接下去说的那样:
我意识到我头脑所相信的必须对我的内心来说同样真实,否则我将无法度日。 关于上帝的爱和未来复活的理论思想必须成为改变我生命的真理,否则就毫无意义。 [5]
为了使理论成为现实,凯勒教我们做“头脑工作”和“内心工作”——同时运用我们的理性和感受; 重新认识上帝是谁,让真理沉浸在我们的心中。
首先,为了帮助我们面对苦难和死亡的现实,并将其与上帝存在的事实调和,凯勒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并纠正我们内心深处所相信的:我们是为上帝而活,而不是祂为我们而存在;上帝无所不知,而我们却很局限;是上帝在掌权,而不是我们。当我们真正相信这些时,我们就会得自由,让上帝回归上帝的位置。
其次,为了要向我们的内心说话,凯勒邀请我们默想那些告诉我们上帝是谁和向我们的灵魂讲话的诗篇,(例如,“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诗篇 42篇),“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诗篇 103篇)。 他鼓励我们“仔细审视我们最深的信念,最强烈的爱和惧怕,并把它们带到上帝面前”,并每天将下面这个令人得安慰的真理放入祷告——因为耶稣死而复活,我们也将经历同样的事情。
最后,凯勒与我们分享,当上帝的真理深深印在我们心中时,我们就能够在死亡面前享受生命并且会是一段很美好的经历。 他谈到在他即将接受一次大手术时所经历的那种出人意料的平安。 [6] 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真诚且有信心地讲述了他最近感受到的幸福,以及这种幸福如何能够与悲伤并存。 尽管我们可能会流很多眼泪,但上帝的安慰和喜乐仍然会深深地流淌在我们心中,并会伴随着我们直到耶稣带我们回家的那一天。
#谢谢你提摩太凯勒,你向我们展示了忠心顺服的一生和快乐地回天家是什么样子。 尽管我们很多人还在永恒的这一边哀悼,但当你最终见到我们的主时,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与你一起欢喜,主无疑会称你为他“忠心又良善的仆人”(马太福音 25章23节),并亲切地将你带入祂的幸福中。
[1] 彼得·韦纳《我的朋友提摩太·凯勒》。
[2] 提摩太凯勒 和 John Inazu,《不同之处》:在一个充满不同的世界中活出信仰,Nelson Books,2020 年,第 25-26 页。
[3] 同上,第 30 页。
[4]提摩太·凯勒《在面对死亡时信仰的成长》。
[5]同上。
[6] 马特·斯梅瑟斯特《提摩太凯勒希望你好好经历苦难》。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