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猩球崛起3》:饶恕 VS 吞噬内心的黑暗

WeChat Image_20170919155637

作者:Simon Moetara,新西兰

翻译:Elim,中国

*图片来自电影官方宣传片

4星好评

《猩球崛起3》是这一广受好评系列电影的第三部,也是一部史诗级的巨作,展现了人与猿之间的最后对决。

如果你不熟悉这个系列电影,没关系,且听我道来。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在本系列电影的第一部《猩球崛起1》(2011年)中,人类在黑猩猩身上实验一种用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物。结果药物使一个被年轻医生养大的猩猩凯撒(安迪•瑟金斯饰)智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于是凯撒把这种药物带给其他猩猩使用,结果他们都变得异常聪明。但这种药物引发了一场“猿流感”,很多人因此丧生。

在第二部《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2014年)中,一只在人类研究所里遭受了折磨和实验的猿猴科巴叛变了,它不再服从凯撒的领导并向人类发动了战争。后来人类聚居区向外发出了无线电求救信号,一个陆军基地收到了求救信号,并向猿类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战争持续了两年,这就把我们推向了《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2017)的故事中。

(前方高能剧透,介意勿读)

饶恕、怜悯和救赎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影片一开始,凯撒出于怜悯,在一场人类发动的进攻之后将4名生还者送回。他只想要猿类能够重回到森林中而不再受任何的打扰。凯撒想起了科巴,他无法饶恕人类对他的折磨也无法放下心中的苦毒。然而,当凯撒后来遇到上校(伍迪·哈里森饰)时,情况变得更糟糕了。

上校是一个毫无怜悯之心的人。人在感染猿流感后最新的一个症状是失声。遇到任何有这种症状的人,上校采取的方式都是格杀勿论,对于那些反对他这种做法的人,也是杀无赦。他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放过。哈里森在剧中脸上涂着迷彩伪装油,剃着光头的造型让人想起马龙·白兰度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导演的史诗战争片《现代启示录》(1979年)中饰演的科茨,科茨以战争的名义进行残酷的屠杀,并拒绝服从上级领导的命令。在上校杀死凯撒的妻儿后,作为领导者的凯撒选择了报仇,而不是带领自己的族类去更安全的地方。在自己的巨大痛苦中,凯撒忘记了他之前说过的话。他能从自己内心的黑暗中走出来吗?

一个先前在马戏团的猩猩——莫里斯,他在整个电影系列里担当凯撒的顾问,并负责唤起凯撒的良知。他一直都在挑战凯撒,有次他说:“你说这些话的样子好像科巴。”后来,当凯撒和其他猿一起被捕获并且因欠缺领导能力而被他的族类拒绝时,一个叫莱克的年轻黑猩猩恳求他说:“原谅他们吧,毕竟他们经历的太多了。”

凯撒的内心在争战。在故事结束之前,凯撒将要面对他和上校之间最后的考验。他会以眼还眼呢还是内心再次寻得怜悯的能力呢?

一个影评人评价导演马特·里夫斯,说他拍了一部“启示意味浓烈的伪圣经电影”——死亡的阴影过去了,新的生活正在展开——这很明显有《出埃及记》的痕迹。猿类们最后脱离了奴役和压迫,他们终于“穿过了旷野”,来到了应许之地——两个侦查猿带来了好消息,他们找到了一片适合居住的佳美之地。

问题是,凯撒能放下内心的仇恨,进入新发现的家园吗?(这仇恨也腐蚀了科巴的内心。)还是他会像摩西一样无法进入应许之地,只能远远地观忘呢?

基督教作家和护教学者C. S 路易斯在他的经典著作《返璞归真》中写到:“在自己需要去饶恕别人之前,每个人都觉得饶恕是一件美好的事。”然而,尽管困难,饶恕仍是基督徒生命的重中之重。

饶恕是我们基督信仰的核心。我们祈求上帝的饶恕,正如我们饶恕那些得罪我们的人一样(路加福音11章4节)。新约中有一个经常被翻译成“饶恕”的希腊词汇,它的原文意思是“释放,放手,扔掉”。就是说要原谅别人的冒犯,选择不要求对方还债。法国哲学家西蒙娜·韦伊说,当我们选择饶恕时,我们就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当我们饶恕的时候,我们也能将自己(有可能也将施害者)从苦毒和怨恨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

另外,我们能够饶恕也是因为上帝先饶恕了我们。保罗在圣经中写到:“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以弗所书4章32节)”心理辅导师大卫·西蒙德博士总结出了福音派基督徒情绪问题的两大起因——一个是无法理解、接受和活出上帝无条件的恩典和宽恕;另一个是无法给予其他人无条件的爱、宽恕和恩典。我们都渴望恩典,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活在恩典当中。

希望福音的好消息渗透到我们的方方面面,好让我们在没有恩典的世界里活出充满恩典的生命来荣耀我们在天上的父。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重新美丽

那一天,一位非基督徒救了我,记我的雅加达暴乱经历(有声中文)

WeChat Image_20170915083338作者:Charles Christian,印度尼西亚

翻译:Penny Lau, 马来西亚

语音播读:刘弟兄,中国

背景音乐:Discovery House

 
十八年前,我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一夜之间颠覆。

一九九八年五月,我所居住的城市——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发生了暴动。那次暴动是由经济问题引起的。因为严重的食物短缺,和高失业率,当地居民开始对印尼华侨做出野蛮的为,如抢劫以及烧毁他们的东西。在印尼,华人本来就不多,基督徒的比例也是极小。华人基督徒更是少之又少。而我就是其中之一。数据统计显示,印尼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多的穆斯林人口,而华裔人口只占了百分之一点二。

在当年的暴动中,估计有超过一千两百人丧命,还有数以千计的商店和房子被烧毁。除此之外,有记录的强奸案至少有168宗,财产损失高达3.1万亿卢比(大约2.36亿美金)。

当时的我还在上小学。我们那时候要预备年终考试,但因为局势的转变,学校被迫停课。我们都待在家里。但当我们得知外面的情况每况愈下,越来越多建筑物以及房屋被纵火之后,我的家人决定暂时离开市区。我们当时觉得离开总比留在家里更安全。

如今想来,真是大错特错。

那天,我们一家七口——我的父母,哥哥,我,两位女佣和司机,挤进了我父亲的车里。然而在出发之前,我们突然想到邻居的女佣还一个人在家里。虽然她是土生土长的印尼人,也是一名穆斯林,但我们仍然担心她的安危。我的邻居经常出门,所以他们的女佣总是一个人在家。当我们问她要不要和我们一起逃离时,她欣然答应了。于是她跃进了车子的后座,坐在我父亲旁边。父亲很害怕自己的外貌会把他的种族透露出来,所以躲到车后面去了。我们就这样出发了。

我们希望可以更快地离开市区,所以决定走高速公路。这又是个错误的选择。当我们驾过收费站,没看到任何人在收费时,我们就开始起担心了。高速公路上有很多人在走来走去。这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事!这时,母亲决定把一些钱扔在路上,希望能支开那些人。一开始我们可以在路上慢慢地前行,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那些人开始围着我们的车,阻止我们前行。就这样,我们被困住了!

车子被迫停止后,他们扯下了汽车的雨刷器和车两旁的后视镜,我们都被吓坏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汽车的四周点起小火。由于我们听了很多车被烧,乘客被强奸或杀死的案例,那一刻我们害怕极了。父亲想要躲起来不被他们看到,但还是没用。

那群人把车的后门打开,看到父亲和邻居的女佣。那位女佣歇斯底里的大哭起来。他们命令父亲下车。我确定他们会折磨父亲或者要杀他。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坐在那里祷告。此时父亲也被吓得不知所措,那些人就开始动手把他拉下车。

就在那时,邻居的女佣阻止了他们,并开始求他们放过父亲:“孩子,想一想阿拉…..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记得阿拉啊,孩子…..”她的恳求还挺有效的,那群人听了之后渐渐散开了。最终,他们肯放我们走了。我们原本想救邻居的女佣,没想到最后却是她反过来救了我们所有人!

当我回想起那次经历时,我想到创世记19章1-29节所记载罗得与两个天使的故事。罗得一开始以为是他救了两位天使脱离邪恶的所多玛人的迫害,但最后却是那两位天使救了罗得。

在我们侥幸逃出高速公路的危机后,我们又面对了另一个难题。天色开始暗了,但我们又不能回家,因为那样实在太冒险了。而且在经历了这次事故之后,我们也不敢继续前行了,因为不知道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无奈之下,我们只能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了一个本土印尼居民的住宅区。感谢上帝的恩典,让我们找到一个友善的穆斯林家庭。他们不仅很热情地邀请我们住在他们家里,还为我们准备了食物和毯子。第二天早上,他们甚至还把我们送到了我外婆家,那里比较安全。

到了第三天早上,我是最早起床的一个。我听到隔壁房间有音乐声,就好奇地走了过去。房间里没有人,只有电视开着。令我惊讶的是,正在播放的歌是一首名为《生命的路上》的圣诗(Along the Road)。歌词是这样的:

生命的路上 我有位朋友全然圣洁

祂陪着我 温柔地领我走

赐我欢笑 又赐光明以照亮黑夜

是主的爱让我回心转意

我不在乎崎岖蜿蜒的窄路

穿过险峻的山 走过阴暗的幽谷

因有主在我身边伴我走

沿着这路走到辉煌的永恒

我深深地被这首歌感动。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我那天早上会那么早起床,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在那时候听到了这首歌,但是我很肯定这是上帝在和我说话,祂是那位全然圣洁的朋友,祂一直与我同在,在每个险境中保守着我。

过了几天后,我们就回家了。非常感恩的是我们的房子没有受到攻击。让我意外的是,因着上帝的恩典我一点也没感到惧怕。就这样,那次暴乱渐渐地平息下来,雅加达也恢复了常态。

也因着这次被邻居和陌生人搭救的经历,我开始更加尊重那些跟我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重要的是,我体会到了上帝的信实,知道祂一直都在保护并为我们预备一切所需。

知道天父一直在我们身边,我们就不怕面对明天!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重新美丽

看完电影《敦刻尔克》,我觉得我更有勇气传福音了

Dunkirk-Searching-For-The-Way-Home

作者:CalebYoung,澳大利亚
翻译:覃函涵,中国
*图片来自电影官方宣传片

为了活下去,你愿意付出怎样的努力和代价?为了救他人的性命,你又愿意付出多少呢?

这两个问题正是电影《敦刻尔克》的核心主题。这部动作惊险片是基于二战时发生在法国港口敦刻尔克的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

当时纳粹入侵法国,40万盟军士兵(大多数是英国人)被逼到了敦刻尔克的海滩,他们孤立无援,被迫搁浅了。家乡英国就在26英里之外——穿过英吉利海峡就是。然而连时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也认为,即使是这样,最多也只能救出4万人。最后的事实却是,全国各地由军队和平民船只组成的一批批小舰队成功地拯救了33万4千名士兵,把他们平安带回了家。

电影情节紧凑,视觉和声效一流,叙事方式独特,制作精良,再加上整体演职人员的出色演技,使得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爆表,绝对是今年大片儿中的佼佼者。

然而当我审视我的基督信仰,我意识到影片内容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应该如何对待耶稣在十字架上施行的拯救大能。(前方高能小剧透)

有很多人需要救恩

就像在1940年的敦刻尔克海滩上一样,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绝望的人。他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渴望找到出路。影片中年轻的士兵Tommy和Gibson因求生心切而伪装成医务兵,登上了专门运送伤员的船只。如今的很多人也是如此,他们靠自己想尽办法,带上面具,好让自己觉得有安全感。可惜,就像电影里那艘伤员运输船最终沉没了一样,我们从这个世界中获得的虚假保障,根本无法拯救任何人。

我们要把出路指给他们看

在电影中,Dawson先生和他十几岁的儿子Peter以及水手George都知道,只有他们家的船和英吉利海峡上其他成百上千的小船才能拯救那些士兵。可是,知道归知道,要救人需要的是行动。他们得越过艰难险阻,驶过海峡,才能真正拯救士兵们。作为基督徒,我们知道那可以救人灵魂的“道路,真理,生命”在哪儿。但是仅仅我们自己知道这一点,并不能帮助到任何人。我们必须要刻意地寻找机会,跟周围的人分享这个好消息。

跟人分享救恩的好消息并不容易

对于Dawson,Peter和George来说,穿越英吉利海峡的过程充满艰辛。对于所有自愿使用自己的船只去搭救士兵们的普通平民来说,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国潜艇和飞机的轰炸。整个过程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前往敦刻尔克的水手们需要的是勇气,决心,甚至是要牺牲自己,才能去拯救海对面那些绝望无助的人们。

同样的,把耶稣基督的救恩分享给周围的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们也要面对敌人的攻击。它一直在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失去信心和放弃。然而正是因此,我们要像奔向敦刻尔克的水手们一样,带着勇气和毅力迎难而上,为了拯救他人甘愿献上自己。

你永远不知道为了生存人们愿意忍受什么。电影《敦刻尔克》体现了人类在困境中的坚韧精神。但是仅仅靠着坚韧的精神还不足以拯救我们。我们无法拯救自己脱离我们的罪性。基督的福音之所以美妙就在于,它并非是要我们倚靠自己的能力。就像电影里那些拯救了成百上千生命的船只一样,耶稣基督就是我们的救生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跳上那艘艇!对于已经得救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去把这白白得来的耶稣基督的美好救恩告诉更多人。

电影《敦刻尔克》宏大的场面,精良的制作绝对会让观影的你感到惊心动魄,你会对在敦刻尔克所经历的恐惧和勇气感同身受。然而,当你沉浸在电影带给你感动的同时,也希望你可以受到启发和鼓励,去把耶稣基督的救恩分享给周围那些需要救恩的人们。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重新美丽)

人物专访|蔡颂辉牧师:搞艺术的就该去读神学

2014-12-23 07.56.09

采访者&作者:雪伦,马来西亚

你喜不喜欢看漫画呢?如果要说现在最著名的漫画,你可能会先想到海贼王、超级英雄系列等。但有这么一个人,透过自身的绘画天赋,为上帝画出一幅又一幅的信仰漫画。

来自马来西亚的蔡颂辉牧师(Andrew Chai)是一名宣教士。不过,除了这个身份以外,他还有一个较广为人知的身份,即福音漫画的作者。他的漫画在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地区都广受欢迎。虽然他的漫画并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紧张刺激的情节,但蔡牧师透过他独特的幽默方式,简单明了却又富有深意地将一个又一个的圣经真理画出来,给现在许多的基督徒带去提醒。

20150716Bible-1

从小蔡牧师的爱好就是看漫画、画漫画。曾经也梦想过要当一名漫画家。17岁信主后,因希望能借由漫画的形式让更多人认识上帝,于是便开始画一些福音漫画。后来因着上帝的呼召,他进入了全职侍奉,成为宣教士。期间也因忙碌于到各国宣教而停下了画画。直至2007年,因着受政治漫画的启发,再次执笔,画下现在这种形式的福音漫画。

如何获得源源不断新鲜的创作灵感

从2007年到现在的10年间里,蔡牧师不断推出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紧的信仰漫画。当蔡牧师被问到如何保持创作的热情与灵感时,蔡牧师表示,其主要灵感来源是来自于上帝的话语。因为常常需要到处去讲道,所以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上帝的话语,归纳出讲道的信息。而一般每篇信息都有好几个重点可以画成漫画。加上蔡牧师本身有学习解经,因此在这些研究上帝话语的过程当中,领受到上帝的信息,自然地就得到了启发。同时,这也是蔡牧师的热忱来源。蔡牧师补充道:“上帝的话语是很丰富的,当你不断地深入发掘,从上帝的话语中有新的发现时,这会激发起你的热忱,使你巴不得跟他人分享。” 这个热忱不只是在画画上,也直接影响到了他的讲道。

IMG_1277_HZP (1)

除此之外,蔡牧师说,起初他是有灵感才画,没灵感就不画。但后来他发现若只是靠感觉的话,产量会很少。因此,蔡牧师在画漫画上虽无任何的截稿压力,但他仍会自我要求一周至少要有两三幅作品出炉。如今蔡牧师每周都会将漫画发布在脸书上,到目前为止,其脸书已有7万多名粉丝。除了将创作的漫画发布在脸书以外,蔡牧师也时常在讲道时搭配着漫画来讲。有时是放在投影片上,有时是配合讲道内容现场画。他说,有漫画的好处就是可以透过画面去激发或帮助听众更好地去思考和记忆重点。

创作时的挑战

虽然蔡牧师每周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作品,但其实他偶尔也会有画不出来的情况。这画不出来的情况有两种,一是没有信息或主题,不知道要画些什么;二是有主题,但找不到一个适合的画面给表达出来。蔡牧师说,当第一种情况出现时,他便会需要去上网看一些不同的圣经名言来刺激一下自己,好让自己可以得到一个主题可以画出来。而第二种情况则比较好解决,因为已经有主题了,无论怎么样还是勉强可以画出来,只是可能会不太满意而已。

20170524Faith

除了自身的挑战之外,蔡牧师也会遇到一些外来的挑战。虽然福音漫画带给人们圣经教导的真理,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正面的反应也占大多数,但蔡牧师表示,脸书是个言论自由的平台,其中仍会有不赞同的留言在。有些是纯恶意批评的,并不是真的想要知道真理。所以对于这类的留言,他会选择无视,除非对方太过分了才会删除。而有些则是理性的交流,虽然不赞同,但会举出自己的立场和证据,问问题等。这种情况下,他便会尝试跟对方交流。“但我觉得这是好的!”蔡牧师如此说到。因他认为漫画只是漫画,不是一篇信息或论文,它不可能像文字一样可以把事情表达地很清楚,只能突出一个重点和思考而已。所以有时候创作者期待传达的信息,领受的人不一定可以直接领受到。因此,蔡牧师说,当他看到这些留言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漫画会给别人带来这类的思想,令他得以有机会反思到是否自己创作时考虑地不够周全,或者是画的漫画无法表达地那么周全,进而下一次创作时会尝试从多一点的角度去表达地更全面,尽量将这种情况减到最低。

来自监狱的信

然而也有不少让蔡牧师感到备受鼓励的读者回馈。大约5年前,牧师就曾收到一封来自砂劳越监狱的死囚寄来的信。这名读者信上分享说因为看了蔡牧师的书,觉得很感动,很得造就,并希望自己能有机会重新开始新的人生。后来打听之下,蔡牧师才发现该名读者是他牧者的亲戚,所以便也安排了一个机会去探望他。蔡牧师表示这是他最印象深刻,觉得最特别的一次。

WeChat Image_20170821145916

“上帝的带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蔡牧师说,起初他只是因为兴趣,想使用自己的恩赐来传达上帝的信息。然而网路世界的传播速度很快,不只读者变多,也越来越多传道人会跟他索取漫画用在不同的事工上。这让他看见上帝的工作远远超过我们能想像的。

未来展望

对于创作福音漫画的未来展望,蔡牧师表示说他会继续创作,但目前没有其他更多的发展计划,而是会专心于他的本职——传道人的事工上。但他也指出,因为发现教会有恩赐的人很多,但大部分的人可能没有机会,或不知道怎么发挥。因此他的目标是期望藉着他的漫画能够启发到更多的年轻基督徒起来做这类的事情。让他们看到原来侍奉主是可以很多元化的。所以当有机构或教会请蔡牧师去讲课时,他也很乐意去教。

年轻人要勇于尝试

蔡牧师表示,如果我们想用自身的恩赐来服侍上帝的话,我们就要不断地有新的尝试,勇敢地踏出去。在过程当中,或许有时会失败,但这些都不重要,只要有兴趣,是为上帝而做的,就不要怕,用那股热忱勇敢去做。到时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效果会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然而他也同时强调,除了要勇于去行以外,重要的是还要受装备。因为他认为现在基督信仰的艺术创作方面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很有创意但没有神学,另一个就是很有神学但没有创意。也就是说有些具备很深的神学知识的人,可能在传讲上帝的话语时不够有创意,以致无法引起人的兴趣。但那些可以引起人兴趣的,比如会创作诗歌等等,虽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些作品却不太有内涵,内容都太表面。可若要读神学的人去学艺术,这可能会比较困难,因为艺术方面的天赋是因人而异。但是搞艺术的人,就应当去接受神学上的装备,以致他们对真理的了解可以更深入一些,把上帝的话语更深、更丰富地表达出来。

20141027Proper Path-1

最后,他也提出,基督教信仰要在这些艺术的创作上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话,就一定要更有组织,更有策略地进行,其中包括教会必须来大力支持这些年轻人去做这些事。因为艺术的创作若要对社会产生影响力就一定要量产,要量产就得花很多时间专心在创作上。若教会期望年轻人能起来用不同的方式去侍奉主,就必须支持这些人,无论是在金钱上的支持,还是其他方面的。让他们能够放心且专心地去创作。虽然不知道这样的理想能否成功,但若有朝一日,能把这些富有才华人组织起来,不同的恩赐结合在一起,相信就能产生更多不同形式的基督教艺术创作。

*文中照片和漫画由蔡牧师提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再见,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