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畸形宝宝只活过7周,却教会妈妈用上帝爱的眼睛看祂所造的一切(有声中文)

作者:HannahSeow,新加坡
翻译:CindyWang,澳大利亚
有声播读:枝子,中国

 

“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诗篇139篇13-14节)

握着宝宝的超声波照片,读着这首熟悉的诗句,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一个畸形儿怎可能是“受造奇妙可畏”?我们的主怎可能喜悦这个创造呢?

怀孕!

2019年6月,当我得知自己怀上第三个宝宝时,真是欣喜若狂。我和丈夫告诉了两个女儿,大家一起期盼着新生命的到来。

在怀孕20周的时候,我做了全面的B超,确定了宝宝是个男孩。我们给他起名叫黄主安(CalebHuang Zhu An), 意思是坚强、勇敢的斗士,我们也祈求上帝赐给他平安。然而,我的妇科医生发现了一些异常,并介绍我们到另一位专科医生那里征求意见。

没有想到,走进超声室的那天将是一段心碎旅程的开始。

“很抱歉,主安妈妈。我观察到胎儿的大脑中有一些异常、并且有兔唇和腭裂,心脏处有三种严重的异常;通常有两条连线,但我只能看到一条;腹部也有异常;宝宝的头部形状也异常。我建议你做一下羊水穿刺,彻底查一下原因。我们需要更多信息,才能更好地帮助你和宝宝。”

我盯着超声波屏幕。一股无助、难以置信和无法抗拒的悲伤淹没了我。这怎么可能。

我和丈夫决定去测试。医生抽取了一些羊水来检测主安是否有染色体异常。一周后,结果出来了。主安被诊断出患有18-三体症或叫爱德华综合症,功能严重受损,生存率极低。这样的婴儿很少能活着出生。能活过一个月的就更少了,能活过一年的寥寥无几,他们无法正常发育、生长。我们得知,即使主安存活下来,他也无法在一岁之后继续发育。

我的世界一片漆黑,只有无边的泪水和悲伤。我难以接受上帝怎么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但主在一天晚上,清晰地对我说:

“Hannah,不管是对你,还是对主安,我都不会出错。”

我抽泣着。上帝向我的灵魂深处说话,安慰我,即便在痛苦中,祂也完全掌管一切。当我决定留住主安,让上帝决定他的年日时,心里就有了上帝赐下的平安。

但我心里还是有些挣扎,我无法看他的超声波图片。尽管我很爱他,但一种莫名的排斥感挥之不去,我无法全心全意地爱他,接纳他。我如何去爱一个畸形儿?我如何对他说“你很美”,而内里却畏惧他残缺的身体?

在接下来怀孕的几个月里,我不再和主安说话。我谈起他的时候,仿佛在谈另一个人,没有意识到他在我里面慢慢长大,每时每刻踢着、动着。

在临产前几周,上帝提醒我祂的爱,“Hannah,我会因为你的不完美和丑陋而停止爱你吗?”。当我告诉主安,妈妈好抱歉,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他时,我彻底崩溃了。我开始每天和主安聊天,我告诉他上帝有多爱他,我有多爱他,他的家人有多爱他。

欢迎主安

2020年2月19日,主安出生了,嘤嘤地哭着。医生立刻把他送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他却一直很安静。他是在我怀孕第38周时出生,重1.99公斤。

正如产检时所发现的,迦勒身体有很多异常。当我第一眼看到他时,我的心都碎了。他的脸上和身上插满了管子,呼吸困难。我好爱他,不能自已,我想要抱起这个小男婴,一直抱在怀里。

但我还是忍不住问上帝:

“上帝啊, 为什么?!为什么没有医治主安,我很高兴他还活着,但我的心真的很痛。我该如何面对未来?”

更多的坏消息

主安出生一周后,另一个坏消息彻底让我们的世界崩塌。我们知道主安的心脏异常,VSD即(心室中膈缺损)和PDA(动脉导管未闭),本来期待等他大一点时进行手术,给他更好的生存机会。但心脏病专家在检查中发现了一些新情况,打乱了原本的计划。

“主安妈妈,昨天扫描时,我们发现主安患有一种罕见的心脏病,叫冠状动脉瘘(coronaryartery fistula)。通常病人有一根瘘管,但主安却有多个,而且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我们无法治疗的情况。手术不能修复它。我深感抱歉。你要带主安回家吗?”

听到这些,我几乎无法站立。我告诉主安我会回来,然后哭着走出NICU。我们就要失去主安了,医生不知道主安还能活多久。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几周,但是他的心脏快要衰竭了。

从医院回家的路上,我整个人都很麻木。我问上帝:“为什么让主安出生,然后就这样离开?”

熙攘的人群中,上帝对被痛苦撕裂的我说:

“Hannah,我想让你看我的杰作。我不喜悦18-三体症,这是这个世界堕落和罪的结果,但主安依然可爱,我想让你看看他。”

我泪如雨下。是的,上帝,主安真的很美。

带主安回家

我们准备带主安回家,让他感受家的爱。NICU的护士训练我如何照顾他。靠着上帝的恩典和加给我力量,我学会了如何用管子给他喂奶和药,给他带面罩,连上呼吸机,换他脸上的胶带,取出口腔中的分泌物。

一周后,两周大的主安回家了。

照顾主安

我感恩能照顾主安,让他和我们一起度过了整整五个星期。

也很感恩,医生和护士团队定期来监测主安的情况。不过我的确筋疲力尽了。每天好像坐过山车一样。有时,主安状况很好,很稳定。有时,会让我担心,将要失去他。主安开始有了并发症,以及疝气和癫痫。这对他来说太不容易了,但他平静地、勇敢地战斗着。

身体、情感和精神上,我都到了极限。要照顾主安,也要陪伴两个女儿。我们做了很多调整,对全家来说是一段艰难的时期。老实说,大多数时候我都觉得自己一团糟。

一天下午,我告诉上帝,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在我完全无助和绝望的时候,主温柔地对我说话。

“Hannah,你所有的这些辛劳都带给我荣耀。无论你为主安做了什么,你都在为我做。主安活着的每一天,在你和家人照顾他时,我也在医治你的心。我会给你力量。”

我哭了,不是悲伤,而是欣慰的泪水。我疲惫时,耶稣来了,来到我的家。在我拿起注射器和管子给迦勒喂奶和吃药,替他擦汗、清洗他嘴唇上的分泌物、给他换尿布、在他癫痫发作时陪着他时,即使死亡临近,靠着祂的力量,我都可以爱。

说再见

2020年4月8日午夜过后10分钟,我走进主安的房间,拿着装好牛奶和药品的注射器,一块干净的尿布和湿棉絮,准备在他睡前,给他清洗一下和喂些奶。主安那天癫痫发作了三次,端详着他可爱的小脸,看他安稳地睡着,我松了一口气。

“你好,主安,妈妈来了。”我抚摸着他的脸颊,擦掉他嘴唇上的口水。

主安通常会动,因为他不喜欢别人清洁他的嘴唇。但这一次,他没有。我又看了看他,看他的胸部、脖子和嘴巴。他看起来没有呼吸,这时丈夫走进来,我们一起呼唤他的名字。

“主安,主安,是爸爸妈妈!”

但他没有回应。

我啜泣着,把主安抱起来,他的身子还暖暖的。抱着已经没了气息的儿子,那份剧痛,生死的别离,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尽管医生过来,证实他已经死亡,并搬走了他的设备,我仍旧一直坐在主安身旁,看着他。我从来没想到,自己能够看那原本丑的,如此美丽;尽管他这么不完美,但我却看他如此可爱。我凝视着他的兔唇、变形的拇指、小指和怪怪的脚趾,可我的主安依然可爱。上帝打破了我惯常的认知,教会我用祂的眼睛看主安。上帝允许18-三体症影响主安的身体,但他的受造是奇妙可畏的。我轻声对主安说再见,深知他此刻在上帝的怀里,完美无缺。

7周的生命。7周的心痛与喜悦、挑战、美和爱的交织。主安用7周(也许更长)的时间教给妈妈如何用上帝爱的眼睛看祂所造的一切。

主安是个平静、温柔的男孩,默默地承受所有的缺陷和痛苦。我从未听到他大声啼哭,他很容易平静下来,他强壮而勇敢。他在睡梦中离开,他那平静而快乐的小脸将永远铭刻在我心里。没有挣扎,和急促的呼吸,主安以得胜的方式回到造物主的怀里,这是我永远的安慰。

直到我们再次相见,主安,你永远是我认识的最漂亮的男孩。你会永远在我们心里。

你正在爱或被爱里挣扎吗?上帝爱那不可爱和被弃绝的人。祂通过主安的生命向我展示祂有多爱我。我不完美,有很多缺点,但耶稣视我为祂的杰作。今天祂也在注视你——祂眼里你何等可爱。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2021

《魔鬼家书》阅读笔记:“让他成为教会的品尝师和鉴赏家。”

 

作者:安琪,香港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一个人去教会这毛病无法根治,那就该退而求其次,打发他在附近四处寻找“适合”他的教会,直到他成为一个教会的品尝师和鉴赏家为止。”

——《魔鬼家书》第16封

 

很多时候,当有人知道我是基督徒后,他们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那你是不是星期天要去教堂?”

 

我回答:“对,我去教会。”

 

“教会”这两个字要着重强调。不是否认教堂的存在,而是这中间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教堂和教会有什么区别?

 

当非基督徒想到基督教时,头脑中往往浮现要么是唱诗班穿着白袍在教堂台上表情庄严地唱圣诗,要么是巴黎圣母院般冷峻的哥特式建筑和森严教条,要么是恐怖或悬疑电影中闪现的十字架和愁苦的耶稣像……

 

尤其是教堂,似乎作为“基督徒”的标志,如同和尚在寺庙念经、道士在道观静修,基督徒要在那座带有十字架、尖顶式、有一排排长椅、宽敞明亮的教堂,拿着一本黑皮老旧的诗本静坐着听老学究式的牧师讲道,如此就叫完成一个叫“基督教”的宗教仪式。

 

而基督徒却要说,不,圣经(中文译本)里面从来没有出现“教堂”二字,因教堂只是一座建筑,真正重要的,是由跟随耶稣的人聚集而成的群体,哪里有一群基督徒固定聚集,哪里便有教会。

 

然而,如同非基督徒容易将基督信仰看作仪式与文化,当基督徒强调人的角色,又容易偏向另一种极端——关注教会里人的好恶,而非神本身。

 

一旦有人加入到了上帝的阵营中,魔鬼便开始力图使这一界限模糊,最基本的策略是让人在周日礼拜时的“思绪在类似‘基督的身体’这样的词语和前排作为上那些活生生的面孔之间游离不定”。

 

一会儿关注前排的某人在敬拜唱歌时手舞足蹈,“过分夸张”,甚至挡住了自己看屏幕的视线,一会儿又发现屏幕上敬拜歌词跟不上歌曲,心里默默怪罪那个放歌词的同工,一会儿又分心于牧师讲道时的穿着装扮、手势姿态、语调表情……

 

这些思绪往往在周日礼拜的短短两个小时内有千万条在脑海中闪过,甚至不会让人察觉自己的心思已经偏离,但当你发觉,屏幕上的经文只是陌生的文字组合,丝毫没有进到心里,一走出教会门口便再也想不起,你便明白,有些东西是偏了。

 

这些极小的思绪,只是我们面对教会时心中真实意念的冰山一角。

 

当我们进入一个教会,往往容易带着“审视”的目光看待眼前这一切,审视的是人、是环境、是仪式,仿佛自己是教会鉴赏家,审定眼前事物是否符合自己所认定的样式——

 

“敬拜音乐太过死气沉沉”,“讲道里对圣经教导的实际运用太少了”,“教会里的人怎么都不来问我怎么样”,“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经历一番失望后,迅速脱身。

 

如果被问及为何辗转于不同教会,只需一句简单的话便能搪塞过去:“我还没找到一间合适我的教会。”

 

然而什么是“合适”呢?满足所有的期待吗?没有任何缺点吗?“合适”两个字背后,往往是一颗只想索取自身所需、不愿有任何给予或付出的心。又仿佛是在说:“我有权得到这样的对待/环境”,却忘了神拣选我们,本不是因为我们任何的“有权”,而是单单出于祂的恩典。

 

C.S.路易斯在第16封信提醒我们,上帝希望我们在教会的集体生活中,

“能以不批评论断的方式具备一种完全包容的态度——不去浪费时间想自己到底排斥哪些东西,而是保持开放的态度,不做任何评论,谦卑地接受一切正在进行的牧养。”

 

在这里,“谦卑”是关键词。因我们总是容易带着“自我”走进教会,潜意识里时刻在想:教会应该如何满足我的需求,或者,更微妙的,我应该如何得到教会的认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需求)。

 

想一想,教会是由人组成,而如果每个人皆怀着如此的心思意念,力求让自己满足,那上帝往哪里放?如此只流于假大空的教导与说辞,而整个群体落得相互吸取啃噬、又相互榨干的地步。

 

不过不要误会,这绝不是让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毫无判断、毫无思考地全盘接受任何教会的任何教导,将之当作与上帝等同的权威。这样与专制和极权又有什么区别呢?别忘了中世纪天主教会教权至上带来的黑暗时代。

 

但这是要选择爱,而真正的爱里绝没有盲目。实际上,爱教会在某种程度上与爱生命中的另一半十分相似——情感上的吸引与理智里的承诺同样重要。

 

热恋期的情侣往往被兴奋、荷尔蒙和化学反应冲昏头脑,将对方看作满足自己一切幻想的完美对象,但当情绪逐渐退去后,开始发现对方种种缺点,进而生出失望乃至幻灭。

 

但真正爱一个人时,你会了解并包容对方的缺点,却不会纵容他犯错,你会全身心地想为对方着想,但不会一味讨好对方,你会身体力行来帮助对方成为更好的人,但有时候这意味着你必须要说一些让对方不想听的话,阻止对方做一些带来恶果的事。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要花时间深入了解对方,而非才见几次面就坠入爱河,而一遇到争执就逃离失踪。

 

爱教会同样如此。

 

当我们选择委身在一个教会里,绝不是因为它十全十美,也不是我们天真无知,认为它十全十美。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这里得到属灵的牧养,也能在这里践行爱人如己。

 

而这两者的前提都是,个体必须放下自我的骄傲与论断,在思想和行动中去深入这个集体。

 

而自义的想法总是从“应该”开始,魔鬼不会让人意识到“自义”二字,但祂总会在人耳边说:“他们应该要留意我服事的辛苦,至少对我说句谢谢吧”,“他们应该为我庆祝生日,怎么可以忘了”,“小组应该这样带才有更多人愿意参加”,“教会应该有更多…”。

 

若人能将这些想法真实地、不带私自情感地一一说出来,也绝不会给魔鬼留地步。但要命的是,这些想法是从黑暗里生出来的,见不得光,它们带出的是骄傲与控诉,而非怜悯,所以人羞于直白暴露。

 

于是这些想法留在心底酝酿,让人停留在情绪中,而停滞于行动。他们永远期待他人能够自动自觉地改变,不需自己出一分力,说任何话,于是他们不愿去和当事人真诚沟通,不愿过多尝试,转而要么向其他人抱怨诉苦,要么直接闷声离开。

 

但爱一个人时总会有受伤的危险,爱教会同样如此。受伤不是可怕的、“不应该的”、“有罪的”,但关键在于,我们在受伤时转向的是人,还是神。

 

转向人可以寻求安慰、认可和满足,但这种短暂的平复往往让人陷入更大的痛苦,因为人总会让我们失望;而转向上帝,我们才知道,这世上没有任何事物,甚至是教会,甚至我们最亲密的弟兄姊妹,能够满足我们心中最深的渴望。

 

如同C.S.路易斯在《返璞归真》中所说:“寻找真理,你最终或可以找到安慰;寻找安慰,你既得不到安慰,也得不到真理,只会在开始阶段得到一些泡沫和不实际的思想,和最终彻底的失望。”

 

这种无法弥合的渊薮,是上帝在呼唤我们更深寻求祂本身,抛却其他一切附加物,首先在祂那里得到完全的爱和不可夺去的满足,去听到祂的回应:我不在别处,我就在这里。

 

如此,我们才能向外看,真正去爱人,爱教会。

 

 

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离开了委身四年的一间教会。

 

这是上帝在2020年给我最大的一个功课。

 

四年来,它一直是我属灵的家,让我在异乡漂泊时有一份踏实的归属感和一群真正关心和爱我的弟兄姊妹。但这不代表这四年来我在教会里没有受伤过、失望过、挣扎过,相反,这四年的委身和服事里充满了许多泪水与破碎,无数次怀疑自己,究竟是我的问题,还是教会的问题?无数次问自己,是否应该离开?

 

这没有一个统一的、从一而终的答案,现实便是,我们的生活、心思远比纸上能写出的道理和教导更加复杂、更加难以理清。

 

这四年的教会生活暴露了我许多的自义、论断和骄傲,也同时教会我如何慢慢更深地放下自我,去怜悯和体会他人的需要。我在这里的成长,我知道,是任何其他地点、时间都无法替代的;而同时,我也逐渐看清,教会的权柄并非十全十美,而这种不完美来源于每个人叠加起来的罪,而生出的失望和沮丧,也并非不应该存在。

 

相反,每一次的失望都是在提醒我,我所委身的到底是人,还是上帝。

 

这时,便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教会那些看似不完美之处,选择不去论断,而是去面对、怜悯和同行。当我放下自己的骄傲时,我发现自己从心底里越发归属了这间教会。直至上帝在今年亲自对我说:“你在这里的时间到了,要开始新的历程了。”

 

这时的我,心里沉淀下来的不再是过去四年的泪水,而是在教会得到的爱和成长。但真正要离开时,从前面对教会时希望融入与爱的努力,此时又化为自责、怯懦以及愧疚。

 

自责于自己离开是否便是选择退缩与放弃,怯懦于教会里的人会如何看待我,愧疚于自己的离开是否意味着不够爱这个教会,不够爱上帝。

 

但上帝却告诉我,“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传道书3:6)无论留下还是离开,真正的勇气,不在于我的行动到底如何,有时这意味着我要一往直前,冲破难关,有时意味着要后退与舍弃,静默与孤独。

 

而最重要的是,在千万种不同的论断、教训、自责、自傲的声音中,我能否单单只听从祂的声音,体会祂的心意,坚守祂的带领,仅此而已。

 

但这个“仅此而已”,要经历许许多多的高山低谷,许许多多的疑问与破碎,才能越发看清。我仍在路上。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转载自“我文”微信公众号,经编辑后发布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最棒的礼物

合一不是拜登的职责

作者:Ashley Ashcraft,美国

翻译:Nancy,中国

 

前两周的大选之夜,当我的家人看着选票涌入时,我不禁对美国明显的分歧感到沉重。两位候选人的得票率在大多数州是如此的相近,我觉得就算我们再努力,也制造不出更完美的分裂了。

我们现在的这种分裂是许多人心灵的负担。看到代表美国分裂程度的非常清晰的数据,至少可以说是令人沮丧的。

而现在民主党候选人乔·拜登已经获胜。我听到很多人讨论摆在他面前的任务——重新让“美利坚合众国”合一起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甚至或许是不可能的。

是的,乔·拜登可能赢得了选举,但他赢得了一个很分裂的国家的领导权。

不幸的是,美国的政治分裂也影响了教会。基督徒和这个国家其他地方一样分裂。虽然我们都想相信一个新的候选人会让我们合一起来,但一直压在我心里的想法是,真正的合一不是乔·拜登的工作……而是我们的。

把这个责任推到他肩上是错的。合一始于教会(腓立比书2章2节)。我们在教会里的合一会反映到全世界。它将改变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以及人们对教会的看法。这是最重要的,不仅对美国的政治分歧如此,而且在教会如何向世界展示基督这一方面也是如此。

 

合一的呼召是依据圣经的

 

这呼召始于约翰福音17章中被称为大祭司的祷告中,耶稣祈求与祂的子民——教会合一。祂在22和23节祷告,

“……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 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

耶稣的合一祷告与爱紧密不分——天父与圣子之间的爱、耶稣与教会之间的爱、教会与世界之间的爱紧密。与耶稣的连结需要合一。它要求我们彼此相爱。

保罗延续了耶稣在教会中合一的主题。在《哥林多前书》一书中,他为哥林多的教会祈祷,这座城市被称为一个大熔炉,是一个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聚居地:

“弟兄们,我借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哥林多前书1章10节)

所有这些听起来都不错,但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一个播种和平而不是分裂的民族?

 

 

从家里开始

 

特蕾莎修女说得最好:“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回家爱你的家人。”我相信合一的呼召从我们的家庭开始。

这个呼召塑造了我如何教导我的孩子,如何在他们面前说话,以及他们如何看到我与朋友和同事的谈话。

我和丈夫有责任为我们的孩子树立团结和爱的榜样。这意味着去肯定我们所看到的各种肤色的人都是上帝伟大创造的一部分,或者教导他们:即使我们不同意我们朋友的看法,我们仍然可以爱他们。

前几天我把女儿从学校接回来,她哭着跑到我怀里——一个女孩在操场上说了些不友善的话,我的孩子很伤心。

我们讨论过,即使别人不友善,我们也要待人友善。有时这是一个很难做出的选择,但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将以爱为标志,而不是仇恨或愤怒。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我知道这些实践和平与合一的机会将继续出现。

 

正因为如此,我对耶稣呼召寻求合一的回应,是从家里开始的。

 

但它不会停留在家里

 

不过,这种合一的效应不会只停留在家里。它将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工作和世界里。

达拉斯·威拉德(Dallas Willard) 谈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的影响领域,作为基督徒,我们可以把上帝的国度带到我们特定的领域。对我来说这可能是我的教室。我在这个小小的角落里有影响力和权威,所以我可以在那里成为一支合一和和平的力量。

但是我们该怎么做呢?实践起来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我认为在我们对别人做出判断之前,我们应该先向内看。耶稣在马太福音第7章说:“为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第3节)。

向内看,我们可以考虑试试依纳爵·罗耀拉(Ignatius of Loyala)对良心检讨的实践。可以每天晚上有意识地回顾我们的对话,我们所采取的行动,我们与之互动的人,然后考虑有什么需要忏悔,以及需要注意的上帝的指导或指示。

 

第二,我们可能需要进行艰难的对话并接受纠正。想想你所在领域的人。是否需要与他们进行任何谈话?有没有需要说出或听到的真相?你是否需要接受纠正?

最后一个想法是关于社交媒体的。甚至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也应该如何反映基督。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发布的言论将会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他人造成极大的影响力。教会需要未雨绸缪,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助长狂热。我要假设,真正的改变将来自于真正的面对面对话,而不是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发布推文、模因或夸夸其谈。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言论——在它呈现的所有形式上都有它的影响力。拥有一个影响领域是一个责任重大的事情;我们需要确保我们是为了别人的益处而发声,而不是为了伤害他人而发声。

因此,思考我心中的挑战后,我恳请教会——尤其是美国的教会——在这个时候追求和平,愿意“虽然不一致、仍然彼此相爱”。

 

愿定义我们的不是我们的政党,而是我们对耶稣的爱。希望我们记住,至少在教会方面,合一不是乔·拜登或其他政客的职责,而是我们自己的职责。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感恩的美好

双11 | 我为什么不囤货

作者:不囤货的女超人,中国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说实话,我不是很清楚双十一囤货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双十一,我的购物车都是空的,因为我从没经历过物流滞后。那么,我不爱买,买,买吗?当然不是,如果我有什么显著特征的话,爱买一定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我喜欢寻找最新的,好用的物品,当然,也超爱折扣!不找到国内外全网最低价,我是不会罢休的。因此,不用双十一,我本身就喜欢囤货。儿童电动牙刷买一送一,虽然当时我只有一个孩子,我还是买好几份,给朋友家的孩子们都买上,绝对不能让这个便宜从我指尖溜走;找到国外一款红糖,工艺一流,立马囤好几包,千里背回家,家人朋友一人一包,最后我自己这一包吃了一年也没吃完…… 5年前疯狂囤了一堆包,虽然到现在有些包我都还是没有背过几次,但好处就是我到现在都没有任何购买包包的欲望了。但让人头疼的是,因为所生活的城市潮湿,每年包包都长霉……

当家里被我买的玩具和书籍堆积到客人没地方落脚时,当我打开零食柜和冰箱,不得不一批一批清理没来得及吃的食物时,我就知道我不仅仅是双十一不能囤货,平时也不能多买东西了。

囤货省钱吗?

我最喜欢跟我先生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公,我今天买什么什么东西省了好多钱呀!”而我先生总是笑着说:“恭喜你又通过花钱赚钱了。”折扣找得好,不就是赚钱嘛。但这一美好景象的前提好像是,你不囤。一囤,你就亏了。洗发水买二送一,但是很快等我要搬到地球另一边的时候,我第一瓶都还没用完……于是我变成了用两瓶洗发水的钱买了一瓶洗发水……芝士8折,我买三包,最后第一包都还没用完呢,就集体过期了……小朋友的衣服2折,我把以后一年的衣服都买好,可是,孩子长太快了,有些衣服还没来得及穿,已经变小了……面包机不过期,买了面包机我就可以天天自己做面包,比去面包店买健康多了,还能省钱,可是,2年过去了,我用了不到三次……生活哪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天天做面包呢?我们以为在折扣期囤货是赚钱,但却忽略生活总是充满各种意外和惊喜,而我们囤的物品常常又有保质期,长期算下来,囤货真的可能比只买需要的更贵呢?

 

囤货时,我失去了什么?

我所在的城市,房价全球第一。有一次看一个娱乐报道,说有一个女星抱怨房子太小,没地方放衣服。当时无法理解,直到我们搬来这座城市,才明白,可能真的是放不下……因为我自己的就放不下了……更何况明星的呢?为了有更大的生活空间,我开始只买最喜欢,每天都想穿也每天都能穿的衣服。漂亮的衣服打1折?我也只买我需要的,因为房价更贵……我不想被衣服包围。感谢主,当生活空间狭小时,我们才有机会去发现,衣柜里有多少衣服是我们不需要的,厨房里有多少厨具是闲置的,橱柜里有多少小物件是1年以内都没有用过的,而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装饰物件是我们不需要的。当我们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捐献或送人之后,突然觉得家里大好多,心情也变得更舒畅,好像整个家,整个生命都减了一次肥,轻松很多。《令人怦然心动的整理术》真人秀里,有很多家庭明明房子很大,却堆了一堆无用的物件,让房子失去了本身应该有的功能:客厅无法会客,厨房找不到要用的厨具,衣柜衣服太多找不到衣服……我们的生命是否也会这样呢?因为堆积的东西太多,而没有空间和时间去处理真正重要的事情。我花很多时间淘的玩具我女儿最多玩30分钟,我用淘玩具的时间来听她闲聊,会不会是更好的礼物呢?

有虫子咬

让我从此害怕囤货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有一段时间,我家长蟑螂了。我与蟑螂天天紧张作战两个月,家里蟑螂不但没有变少,反而越来越多,厨房、客厅、甚至睡房都是蟑螂,不单黑夜可以看到蟑螂,连白天都可以!这让我简直快疯掉。在我扔掉所有不是必要的物品之后,我也终于摆脱掉了蟑螂(当然也尝试了各种蟑螂药)。那段经历太可怕了。一旦有蟑螂,它们真的是躲到各个犄角旮旯里的,家里东西越多,小强们越多地方躲藏、生长,也就越难清理掉它们。虽然,那时我紧张到放声大哭,但这段经历真的成为了我囤货症的强力解药。从此,我真的怕了……

你能说走就走吗?

婚后的几年里,我和先生搬过三个城市,六个家,搬到我们短时间内再也不想搬家了。但这些搬家经历也让我和先生认识到家里不能有太多东西,最好所有家当装进行李箱说走就能走,谁知道下一个人生阶段,上帝会突然带我们去哪里呢?既然我们这么喜欢旅行,就随时做好准备可以说走就走吧。

耶稣在马太福音教导大家说: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马太福音 6章19-21节);又说:“……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马太福音 6章19-21节)。

要不从今天开始,就积极地过一个不囤货、不积攒财宝在地上,不在吃喝上花太多时间,可以有时间和空间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的生活?一旦祂呼召,就收拾好行李跟祂说走就走!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感恩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