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买买买”让你焦虑了吗?(有声中文)

作者:奇奇,中国

有声播读:杨澜,中国

 

这几天我忙到头疼。忙什么呢?当然是双十一大促,买买买啦。

自从双十一从曾经的光棍节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超级购物狂欢节后,我就没有在11月10日这天晚上好好睡过觉,总要等到零点抢付,以拿到最最优惠的价格。我会提前几天就把大半年需要用的东西放进购物车,一直想买不敢买的大件物品当然也是这个时候入手啦。今年因为小宝宝过两个月就要出生,连家人都会叮嘱我要在双十一给宝宝提前买好婴儿床和手推车之类的物品。

然而由于近两年TB的优惠规则越来越复杂和花哨,搞得我买个东西都要掏出小本子和计算器,算一算究竟如何买才最划算。提前预购折扣,跨店满300减40,各类店铺优惠券…… 完全让人晕头转向。凑不够300可不行,一定要想办法凑一个整数;店铺优惠还没有完全用掉,再买点别的什么凑凑呗……最后还得再想一想有什么漏买的吗?毕竟一年就这一次最大力度的促销,错过可就后悔莫及了呀!

这样的想法和买买买及各种计算数额,搞得我这几天完全没有平安,当然也牺牲了很多本来应该亲近主的时间。付完款后,我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这样似乎是买到了物超所值的东西,但讲真,我真的不喜欢买买买的生活,也不喜欢网上购物。

 

消费主义的陷阱

从之前只有11月11日当天可以大促消费到今天从10月底就开始预付款,11月1日开始抢购,整整十多天都可以享受优惠。以及再过一个月的双十二购物节,更不用说618之类的凭空出来的各样购物节日,简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商家们为了刺激消费几乎每个月都安排一个购物日。商家的各种营销噱头让大家不断陷入买买买的陷阱中。我们以为自己捡了便宜,其实买了一堆根本不需要的物品。之后面对不好看的银行卡余额(或者数额不低的信用卡账单),只好不断地努力加班工作,于是自然而然变得比之前还要忙碌,心中也更加焦虑。物质的堆积只不过能让我们在付款时得到一瞬间的愉悦感,之后确实空虚和后悔。家里的空间被各样的物品挤满,根本带给不了我们任何快乐。最后成了我们拥有越多,反而越不快乐。平安渐渐地从现代生活中消失了。人们都成了踩在轮子上的仓鼠,以为只有这样不停蹬脚下的轮子才能保持平衡。

深陷物欲捆绑的我们自然不会有时间亲近上帝。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之前,我每天都有时间来到主面前清心灵修,但最近几日因着要买东西,整个脑袋里都充斥着各样繁杂的声音。

 

 

主会如何看待在“买买买”中焦虑不已的我

 

昨天,当我在一边加购和凑单,计算着各种优惠是不是用到位,一边看着时间被这样浪费掉而感到烦躁不安的时候,忽然就想到主会如何看待这个时候的我呢?

 

祂一定在天上发笑呢吧?还是说会很无奈呢?我在做的事情丝毫没有永恒的意义,和灵魂及永生扯不上半点关系。我在买买买中造就了谁呢?细想一下,似乎连我自己也没有造就。虽然主让我们做一个好管家,但却不是说让我们把时间浪费在消费的算计上面。我以为我自己省了钱,却丢失了造就灵魂的时间和内心的平安。

 

 

简单生活,理性消费

我们还是要回到主的话语中来认识关于消费的真理。主的话语说:“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摩太前书6章6-8节)。从这几节经文可以看出,在主里的理想生活并不是各种拆快递和买买买,而是简单、知足的生活——只要有够用的物资就可以。反思一下现在的生活,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少之又少,买到的很多东西都是“想要”而非“需要”和“必要”。如若我们都可以听从圣经的教导,只把金钱用在必需品上,过敬虔而知足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会有更多的空间给主和上帝的国度吧。

 

对于我自己的现状来说,我不光需要求主赐给我恩典让我能够不再继续陷在买个不停的陷阱中,还需要整理一下家中的各样物品,减少物质的堆聚,让生活回归简朴。用不到的东西可以分享给需要的弟兄姊妹,这样也能物尽其用,帮助有需要的人。

如果你跟我一样,因着“买买买”而感到焦虑和不平安,让我们一起回到主里面,学习过简单的生活,只买需要的东西,把更多时间放在与永恒相关的事务上面,做一个真正的好管家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感恩的美好

打开热点新闻的正确方式?(有声中文)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

翻译:Nancy,中国

有声播读:小七,中国

 

网络是一个无情的地方。

前一阵子,我在我的国家新加坡就见证了这一点。一起引人注目的案件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关注,因为案件牵涉两方:一位有权势的企业高管及其家人与他们的低薪家庭佣工。家庭佣工之前因“从雇主家窃取东西”被判处两年多监禁,但她提出了上诉。后来高等法院宣判这位高管的女佣无罪,事件反转。

随着公众、包括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对案件事实的剖析,我的社交媒体和短信平台就被刷屏,各种帖子、报告和评论都在谴责案件初始调查过程和案件处理中的失职。公众的强烈反对使得这位高管最终决定辞去所有公司职务,提前退休,以免他的事件让大家分心,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

当然,并不是我周围的每个人都对这个案子有如此强烈的感觉。虽然有人将案件的每一个细节熟记于心,并激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也有一些人只看了新闻标题,而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日常活动了。

但无论我们身处哪个阵营,生活在数字时代意味着我们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访问权,并会发现自己被一种文化包围,这种文化要求我们对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们的事情作出回应。

想一想今年“全球大流行”相关新闻所带来的冲击,或者最近的“黑人生命同样重要(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甚至是我们遇到的最新娱乐新闻或节目,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话。

就连我吃饭时的谈话也被关于案件将如何继续展开的激烈讨论所占据。这让我想到了以下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我们读到的新闻?作为基督徒,我们是否有来自圣经的答案?

这里有几个想法供考虑。

 

1.多读多听

我会第一个承认,不是所有类型的新闻都让我感兴趣,我特别反感任何有大量事实和数字的新闻。对我们中的一些人来说,我们真的没有时间、精力或兴趣去阅读正在发生的事情,更不用说弄清楚圣经对某一特定的政治、环境、社会新闻的回应了,除非它直接影响到我们。

像流行的口号“在世、但不属世””所指的那样,对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保持漠不关心或与之保持距离,可以吗?基督徒作家David Mathis根据约翰福音第17章的上下文,对如何理解这一口号作了深刻的解释:

我们应该开始的地方是“不属世”,然后朝着“ 被差遣 ”入世的方向发展。重点在于带着使命被差遣到这个世上——而不是以脱离这个世界为使命。

作为基督徒,我们被从黑暗中拯救出来,但这并不止于此。我们现在必须回去营救其他人。但是,如果我们不参与世界或其他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我们该怎么营救呢?换句话说,我们的使命始于花时间去阅读、倾听和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人们对什么充满热情,以及他们正在为之斗争的是什么……然后开始下一步。

 

2.找到共同点,分享我们的信念

每一条新闻都为我们这些基督徒提供了一个机会来讨论爱、恩典和真理。使徒保罗自己在使徒行传17章1-4节和17章16-34节中提供了一个如何带着尊重的态度参与文化的典范,在那里我们看到他花时间与帖撒罗尼迦、庇哩亚、雅典的犹太人,以及希腊人、伊壁鸠鲁学士和哲学家在他们的会堂里进行交流和讨论。

就在最近,我的一位非基督徒叔叔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位高管和他的家庭佣工的情况,他突然问我“这一代人对这位杰出领袖如何对待他的家政工人的看法 ”。在阅读了案件的事实之后,我能够简要地分享我的个人观点,但没有能够深入讨论我为什么这么认为。

然而,与我叔叔聊天的机会提醒我,如果我们基督徒要成为世界的“盐”和“光 ”(马太福音5章13-16节),我们的存在应该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我们的言行应该要么 “维护”社会的道德结构,要么“提升”这个世界上的善。仅仅坐着不动,或者袖手旁观,保留自己的意见是不够的,因为作为耶稣的追随者,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带领他人荣耀耶稣(马太福音5章14-16节)。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都愿意尝试透过家人朋友关心的时事或话题来与他们连接,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让我们留心这样的机会,并且“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他们关心的事情了(歌罗西书4章5-6节)。

 

3.坚持真理,明辨是非

当出现有争议的新闻时,我从对各个聊天群的观察发现,人们都太快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不欢迎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常情况下,这些人只传播支持他们观点的信息,即使他们所读或听到的只是一种诋毁性的观点。

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可能陷入的最大陷阱之一就是在不检查信息来源可信度的情况下传播信息。尤其当我们正处于事件热度之中,分不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信息时。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散布谎言。

作为基督徒,我们需要小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真理,即使是在我们处理指尖的信息时,正如箴言14章25节所说:“作真见证的救人性命,吐出谎言的施行诡诈。”

让我们明辨是非,运用智慧,谨慎行事,确保即使在我们每天面对面或通过文字进行的对话中,我们也在坚持真理。

作为生活在这个数字时代的基督徒,让我们记住,在处理和讨论案件事实或任何其他可能遇到的热点新闻时,要操练智慧和活出基督的样式。或许,在我们按下键盘上的“回车”键之前暂停一下,问问自己:如果当事人是我们认识的人呢?如果我们就是当事人呢?我对这件事的反应是否能吸引其他人去了解基督的品格?

最后,让我们彼此恩慈相待,并利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机会,把别人引向永恒而公义的那一位,“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哥林多后书5章10节)

 

 

点击链接阅读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一同坐席

《花木兰》:让爱消除疑惑

作者:欣怡,马来西亚

*封面和文中图片出自豆瓣电影

 

《花木兰》从动画卡通,多版连续剧至今年由刘亦菲扮演的电影版本,每一部都有它的经典与感动。

2020年,意想不到的一年,更是多变的一年。而这出电影《花木兰》更是波及至9月份才上映。此外,因着许多的因素,大多影评认为这部电影差强人意。

我个人的观后感是虽然整部电影里少了点紧凑的节奏与震撼的高潮情节,但帅气的武打场面还是让人意犹未尽,尤其是主角那倒挂金钩式的腿脚功夫。

花木兰成长的世代,性别歧视甚大,女性更是被许许多多的教条与约束所捆绑。在成长过程中,花木兰慢慢地认知自己的才能,也不断地努力寻求自我及他人的认同。但身为女儿身,注定了她有天还是需要回归家庭,相夫教子,为家族带来荣耀。

代父从军,隐藏了自己的身份。花木兰逐渐地陷入迷惘中。无可否认,她的武功超群,心思缜密,不输热血男儿。但女巫的出现,带给了花木兰质疑与挫败,彻底瓦解了憧憬。

花木兰清醒了。她意识到如何被质疑、打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站起来并回归原来的身份——那充满无限可能的花木兰。

她,成功了。花木兰解救了自己的战友。同时也勇于面对与承担女扮男装的后果。虽然被驱逐,也被女巫诱惑结盟,但花木兰清楚晓得自己身为士兵及需要完成的任务,带着初心继续前行。

有一幕非常触动我的心,讲述了花木兰与队友在营救皇帝前一夜的交心。虽然木兰口头上不断地安慰鼓励战友,但她的内心是有所惧怕的。那又是什么因素鼓舞了她,并坚定了她的内心呢?那就是爱。

 

花木兰爱的对象包括了养育她的家人、成长的土地及一起并肩同行的战友。而这份爱更转化为了忠、勇、真及孝。她接收了这股力量,去拼搏奋战,最终完成了使命,保卫国家,荣耀家族。

 

这让我想到,当我们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份,成为那个真正的自己时,我们就能很好的发挥上帝已给我们的恩赐才干。我们是上帝的宝贝孩子,是按着祂的形象所造。上帝渴望我们与祂亲近邂逅,在祂怀抱里享受祂早已安排的奇妙计划,并期待我们去接收祂赋予我们的产业,进入我们的使命。而这其中可以帮助化解一切疑惑的一个不变事实是:上帝非常非常爱我们。

“上帝爱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这样,爱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我们就可以在审判的日子坦然无惧;因为祂如何,我们在这世上也如何。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翰1书4章16-18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门徒训练

基督徒要反思应该如何对待LGBTQI群体

 

作者: Con Campbell,澳大利亚

翻译:Celina Zhang,加拿大

 

几年前, 我接到一位正在给《大西洋(The Atlantic)》杂志写稿的记者的来电, 他想就基督徒对同性婚姻的看法对我进行采访。这位记者对基督教的理念十分熟悉,大概觉得我会严厉抨击同性婚姻。

基督徒经常对同性婚姻有很多的论断, 所以我想首先澄清一些最重要的真理。我说:“我首先想说的是主耶稣爱所有的人,不管他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不管我接下来对这个问题的立场是什么, 这一点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耶稣爱所有的同性恋群体。”他对我说的话感到很惊讶。

这位记者沉默了很长时间, 当他重新开始讲话时, 像是刚刚哭过一样。我顿时明白他自己就是一位同性恋。后来我才知道他与一位男士结了婚。我想他以前从未从其他基督徒那里听到过这样的信息,所以我所说的话深深感动了他。后来, 我很高兴看到他在大西洋杂志上的文章提出也许一些基督徒并不支持同性婚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恐同。

这次的采访提醒我下面这几点:

 

1.有时基督徒被困在一种“种族主义”的情结里面, 以致于我们很想护卫基督教信仰的立场。 这个观念让我们注重事情本身过于人。 但是基督徒不应该把LGBTQI群体当作事件来对待。

基督徒应该把他们看做是按照上帝形象所造和上帝所爱的人。当我们与这个群体交流和互动的时候,不能使他们觉得他们是被上帝和基督徒群体所排斥的。

2.我们要记住的是LGBTQI群体已经觉得被基督徒定罪了。他们觉得基督徒会严厉地评判他们。这样的方式是不对的。如果我们效法主耶稣的榜样的话,我们会按照他们的本相来爱和接纳他们。不管他们的性取向是什么及他们如何生活, 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展现上帝的爱和怜悯。这不就是上帝为我们所做的吗?当然,认识主耶稣带来生命的转变,但接纳本身就是一个救赎的行为,这可能感动人来更认真地思考上帝的救恩。

3.这也提醒我LGBTQI群体跟其他人一样, 都渴望被爱。LGBTQI群体与基督徒除了性取向和性别取向不一样之外(当然有人持不同观点), 我们在需要被爱这一点上是一样的。没有爱, 我们的生命会枯萎甚至死亡。我们不应因着别人寻求爱而谴责他们——尽管他们最终寻求到的让他人感到不自在。

基督徒能做的最有帮助的一件事就是不要因为他们寻求爱去论断他们,而是带领他们认识爱的源头——上帝。在上帝里面, 我们最深的渴望会被满足。

我相信大多数的人, 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需要明白关于上帝的两个最重要真理。第一是我们对上帝的认识。许多人对上帝有错误的认识, 觉得上帝就像一个交通警察随时等待着来逮捕我们。或者是上帝就像一个严厉的法官随时等着来审判我们。抑或上帝就像一个严厉的父亲或母亲在等待着惩罚我们。但是上帝已经透过耶稣彰显了祂自己, 祂首先是一位爱我们的天父。上帝就是爱, 祂爱我们, 希望我们的生命可以成长且可以更丰盛。祂是来拯救我们的, 不是来审判我们的。上帝对人类的爱彰显在祂的独生爱子——主耶稣的生命里。“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马书8章32节)所有明白这个真理的人都可以坦然无惧的地按照他们自己的本相来到上帝面前。他们不再因为恐惧而远离上帝,而是慢慢地享受与上帝的关系。

我们需要知道的第二件事是上帝会满足我们内心最深的需要和渴望。我们最大的需要是被爱, 而世上任何人的爱都是不完全的,经常会让我们失望。但是上帝是爱的源头, 主耶稣的道成肉身向人类彰显了上帝的爱,上帝的爱从不让人失望。如果我们继续只从人际关系里寻求被爱, 不管是从同性还是异性身上,我们都不会找到我们想要的爱。

除了需要明白关于上帝的这两个真理之外, 我们还需要知道关于人性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实。我们很难通过辩论来说服别人——就算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尤其是涉及一些很私人的和经历上的事情时。

尽管上帝造我们是有理智的生物, 但是归根到底我们是有情感的人类。人们通常不喜欢听大道理。 尽管大家不愿意承认,但我们通常是根据内心的情感而不是根据理智来做决定的。所以,当我们与LGBTQI社群接触时, 我们要记住理智和辩论并不能改变他们。相反, 我们要带领他们认识慈爱的天父, 而且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方式,好使他们愿意更亲近上帝。

人们通常会通过上帝的代表——基督徒的行为来判断上帝。如果我们不是慈爱, 良善,温柔,有同理心的人, 就会使人远离上帝。我们为上帝“辩论”的最好方式是让自己成为上帝爱的管道。当基督徒的生命里流露出爱,尊重和同理心等生命的美善时,人们就会看见上帝的爱。让我们去爱LGBTQI群体吧, 然后上帝就会动工,带来他们生命的改变。

Con Campbell 是灵命日粮事工负责全球出版内容和圣经教导的副总裁。他是一位澳大利亚籍的新约学者,作家,演讲家和纪录片主持人。Con兴趣广泛,喜欢吹萨克斯爵士乐,举重和下象棋等。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门徒训练